心理干预对卵巢癌患者围手术期情绪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8.96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学干预对癌症患者的情绪调节的效果评估背景: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还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癌症患者常常面临着焦虑、抑郁、恐惧、无助等情绪困扰,这些负面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心理学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帮助癌症患者调节情绪、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为了评估心理学干预对癌症患者情绪调节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性的研究。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组癌症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了心理学干预,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治疗等,而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治疗,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
然后,我们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来评估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
最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心理学干预对癌症患者情绪调节的效果。
结果: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心理学干预对癌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具有显著的正面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
此外,实验组患者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这表明心理学干预能够帮助癌症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讨论:心理学干预对癌症患者情绪调节的效果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心理咨询和支持性治疗可以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其次,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培养积极的心态,从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此外,心理学干预还可以提供患者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沟通机会,让患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获得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结论:综上所述,心理学干预对癌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具有显著的正面效果。
通过提供情感支持、改变消极思维、提高心理抗压能力等方式,心理学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中,应该积极推广和应用心理学干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支持,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
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心理影响。
方法根据平行对照法将80例接受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接受优质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接受优质的心理护理干预,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并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各因子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
结论在妇科肿瘤患者围术期给予优质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有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心理护理;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心理影响妇科肿瘤多需手术治疗,患者卵巢、子宫、输卵管及阴道等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患者性功能及生殖器官结构均出现变化,同时出于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担忧,患者可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在围术期给予患者优质护理干预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1]。
心理护理是近年来临床逐渐重视并日益推广的护理模式,为探讨心理护理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心理影响,作者对本院近2年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妇科肿瘤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55.36±8.52)岁。
肿瘤类型:宫颈癌25例,卵巢癌32例,子宫内膜癌13例,卵巢囊腺癌5例,子宫肌瘤5例。
所有患者均经B超诊断,并排除严重合并症及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患者预计生存期均>1年。
根据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临床护理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巡视,告知其术前准备、手术注意事项等,术后给予其饮食指导、药物指导等,并预防性的给予抗生素药物治疗。
心理护理干预对卵巢囊肿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本文就心理护理干预对卵巢囊肿手术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方法:选自我院妇科从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卵巢囊肿手术患者64例,按照就诊时间将64例卵巢囊肿手术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32),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其后比较两组卵巢囊肿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后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卵巢囊肿手术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卵巢囊肿手术;影响【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225-02卵巢囊肿在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且育龄期女性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由于该疾病无明显症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和早期诊断。
据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女性发现卵巢囊肿后均为晚期,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加大了治疗难度[1]。
为此,本次研究选自我院妇科从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卵巢囊肿手术患者64例,给予部分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作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分析选自我院妇科从2014年2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卵巢囊肿手术患者64例,所有女性患者经临床检查后均确诊为卵巢囊肿[2]。
其后按照就诊时间将64例卵巢囊肿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32例。
对照组女性患者中,最大年龄为46岁,最小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为(30.2±5.3)岁,病程在2个月至3年之间不等。
研究组女性患者中,最大年龄为48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32.5±4.0)岁,病程在5个月至3年之间不等。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o1.18 No.42244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监护·心理护理干预对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吕宗平(恩施市中心医院 妇科,湖北 恩施 445000)0 引言卵巢癌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其恶性程度高,早期不进行积极治疗可迅速发生远处转移,故对于早期患者最佳的治疗方式为根治性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创伤及心理因素等,患者术后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不适,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心境,甚至影响其术后的进一步治疗。
在传统的手术后护理措施中,护理人员更为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创口引流、渗血等情况,对于心理状态的重视及对后续治疗与生活状态的影响则考虑较少[1]。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深入人心,诸多学者认为患者心理状态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妇产科住院,病理确诊为卵巢癌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术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接受术后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每组36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8.62±8.71)岁,其中卵巢上皮性肿瘤l7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10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7例,卵巢转移性肿瘤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60.04±7.33)岁,其中卵巢上皮性肿瘤16例,卵巢生殖细胞肿瘤11例,卵巢性索问质肿瘤6例,卵巢转移性肿瘤3例。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肿瘤术后的常规护理,定期记录基本生命体征数据,观察创面出血及发热等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术后心理干预,具体如下:卵巢癌患者术后苏醒,护理人员应早期与其进行沟通,告知其手术过程及顺利与否,可能出现的暂时性不适感受,后续的治疗计划等,使其对自身病情及治疗方案有一定了解。
心理护理对卵巢癌化疗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发布时间:2021-05-19T15:32:27.3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0期作者:蔡黎明[导读]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卵巢癌化疗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蔡黎明常州市第四人人民医院江苏常州 213000【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卵巢癌化疗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
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卵巢癌化疗病人(80例)作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均有40例患者。
其中观察组运用心理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之后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和生活质量对比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卵巢癌化疗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可以充分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预后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关键词】心理护理;卵巢癌;化疗;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卵巢癌是一种恶性的妇科疾病,通常表现为腹围骤增、腹痛、下腹不适、腹内有肿物以及经期紊乱等。
近几年来,卵巢癌的发病群体正在呈年轻化趋势,如果患有卵巢癌的患者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不仅为患者的身体产生影响,同时对患者的心理也造成了负担。
所以,对卵巢癌化疗病人进行相应的护理进行干预十分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卵巢癌化疗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治疗的卵巢癌化疗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为:自2019年5月--2020年1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
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40例),另一组为对照组(40例)。
观察组中,最小年龄是31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47.15±1.04)岁;对照组中,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为(46.15±1.92)岁。
•158•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10月第14卷第28期China Prac Med,Oct2019.Vol.14.No.28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对照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分别为50.0%(25/50)、50.0%(25/50),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分别为70.0%(35/50)、30.0%(15/50);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67,P<0.05)。
2.2两组产妇先兆子痫、子痫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产妇先兆子痫、子痫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0%(4/50),实验组产妇先兆子痫、子痫发生率分别为6.0%(3/50),0(0/50);实验组产妇先兆子痫、子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32、4.167,P<0.05)o2.3两组新生儿情况比较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分别为(8.2±1.1)分、(2.4士0.6)kg,实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分别为(9.8±1.4)分、(3.3±0.8)kg;实验组新生儿Apgar评分、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54、6.364,P<0.05)o3讨论妊高症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病症,主要是指孕妇全身小动脉发生痉挛症状从而引发的水肿、蛋白尿等一系列症状,具有隐匿性,一旦发病后具有病情发展快的特点,通过有效的干预可保证母婴健康[51o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提升,传统的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产妇的需求,常规护理比较注重生理上的护理,而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注重产妇的心理需求⑻。
临床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心理、宣教、环境等,通过护理干预有效的改善产妇病症情况,并改善产妇不良心理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增加产妇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使其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妊娠、分娩,使其保持最佳的状态。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卵巢癌患者的应用效果及不良情绪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老年卵巢癌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和对不良情绪的影响。
方法:收集整理2017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卵巢癌患者68例,采取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2组护理效果和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后SAS和SDS评分明显下降,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
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卵巢癌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卵巢癌;护理干预;心理护理;不良情绪;效果观察卵巢癌为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患者多因疾病和放化疗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影响,心理负担巨大,消极、抑郁、生活质量下降明显,特别是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老化,耐受性更差,特别是化疗反应更加明显,预后效果不理想[1]。
在治疗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达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7年10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卵巢癌患者68例,采取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组34例,年龄 60~81岁,平均年龄(67.5±3.5)岁;病程6个月~3年,病程平均(1.6±0.4)年。
研究组34例,年龄 60~82岁,平均年龄(67.0±2.8)岁;病程7个月~3.2年,病程平均(1.8±0.5)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无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工作,给予基础护理服务和健康宣教工作。
研究组给予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即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具体心理干预方法如下。
1.2.1心理认知护理患者入院后应主动同患者进行沟通,根据老年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情况,向患者讲解卵巢癌的相关知识,语言要亲切,简单易懂,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解答。
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进入到了康复期。
然而,康复期并不意味着患者能够完全摆脱疾病的影响,他们仍然需要面对身体和心理方面的挑战。
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支持方式,可以帮助康复期癌症患者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癌症患者的影响1. 提供情感支持:癌症是一种严重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经历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可以提供患者所需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关心。
情感支持的提供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
2. 增强自我效能感:康复期癌症患者需要面对身体恢复的挑战,而有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对康复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对康复的信心,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3. 提供信息支持:癌症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了解具体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以及相关的生活调整和康复措施。
然而,医学知识对患者来说并不易于理解和接受。
心理干预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并且帮助患者解决信息理解和接受的困难,使其更好地掌握治疗和康复的知识。
二、心理干预对康复期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实施策略1. 个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式,通过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
咨询师可以随时倾听患者的困惑和负面情绪,给予患者正确的指导和支持。
2. 家庭心理教育:癌症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问题,它也会对患者的家庭成员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家庭心理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
通过向患者的家庭成员普及癌症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疾病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能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康复期的挑战。
3. 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和建立积极心态的治疗方法。
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的影响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旦降临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灵上的巨大冲击。
在与癌症抗争的道路上,心理干预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癌症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当被确诊为癌症时,患者往往会陷入极度的恐惧、焦虑和绝望之中。
未来的不确定性、治疗的痛苦以及可能面临的死亡威胁,如沉重的阴霾笼罩在心头。
这种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影响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而心理干预,就像是一道温暖的阳光,试图穿透这片阴霾,给患者带来希望和力量。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让患者有机会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恐惧。
他们会运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会应对焦虑和压力的技巧。
比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那些导致不良情绪的不合理信念,让他们认识到癌症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积极的治疗和心态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
放松训练则可以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方法,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焦虑,让患者在身心上都能得到放松。
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也是心理干预的重要作用之一。
癌症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期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心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勇敢地面对治疗中的挑战。
通过给予患者正面的心理暗示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有战胜癌症的能力,激发内在的潜力和动力。
例如,治疗师可以与患者一起制定可行的治疗目标和康复计划,每当患者取得一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癌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而心理干预可以促进这一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治疗师会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进行坦诚的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获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同时,心理干预还会组织癌症患者之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彼此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形成一个温暖的互助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