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010.00 KB
- 文档页数:18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围手术期是指手术患者从入院,经过术前、术中、术后,甚至基本康复出院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
此期对手术患者很重要,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
而手术是外科疾病治疗的关键,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准确分析病人的心理反应,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来接受护理和治疗,使护理工作达到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目的。
外科护士在接待患者入院后,除了完成常规护理操作外,还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作好术前,术中、术后宣教,用关切的询问、解释,和熟练、轻柔的操作来增强患者接受手术的心理承受度,从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并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分三期阐述。
一于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恐惧和焦虑是术前病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引起上述反应原因有以下几点1 对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缺乏认识:1.1由于病人职业,文化程度不同,对手术必要性和迫切性有不同认识,所以接受手术态度也不同。
1.2大部分病人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及手术缺乏正确认知。
1.3病人术前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医生的技术水中,责任心等方面。
1.4手术的皮肤准备、下胃管、导管、灌肠等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的不了解,应向病人解释清楚手术的目的、意义及一些操作程序等内容。
2 以往的心理创伤病人以前手术痛苦及遭遇,再次手术时可能触景生情,导致焦虑的发生,在患者入院后,应尽可能全面了解病人病程情况,医护人员对以往有心理创伤的病人应多加关心,耐心解释,使他们感到医护人员的温暖和体贴。
3 以往的手术体验及情绪障碍:过去手术前后的不愉快经历,在本次手术应加以重视,病人对于过去的心理刺激产生强烈和持久的焦虑反应。
应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抑郁症状,食欲下降,睡眠不足等情绪变化,以便给予及时处理,重在观察病人。
另外一些术后可导致某部位功能丧失有些慢性疾病转用手术治疗,以及恶性肿瘤患者,产生悲观和厌世情绪反应,有些病人精神负担常常很重,对将来的生活、工作、病情变化、愈后等方面考虑很多,表现为病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患者在外科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这个围手术期,往往需要进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能够减少手术后的焦虑、恐惧和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保证手术效果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三个阶段来探讨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一、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手术前,患者往往会感到紧张、恐惧,甚至有些焦虑。
对于外科患者,他们可能担心手术会带来的后遗症、手术后的疼痛、手术所需的费用,以及合并症的可能性等等。
因此,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应注重以下几点:1. 去除患者的恐惧和不安。
在进行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时,医护人员应该尽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让患者了解手术的过程,了解对手术的安排和措施。
同时,主动询问他们的问题,并对疑虑进行答疑解惑,减轻在心理上的担忧和负担。
2. 正确引导患者的情绪。
医护人员应引导患者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心理疏导来消除这种紧张情绪。
简短的慰藉、肯定性的语言,以及一些让患者放松、缓解紧张情绪的活动(如阅读、听音乐等)都可以有一定的帮助。
3. 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
建立一个便捷的沟通渠道,可以让患者随时随地向医护人员提出问题,并得到解答。
医护人员应该告诉他们,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联系你们,以便及时获得帮助和支持。
二、手术中的心理护理手术中的患者往往无法了解手术的过程,往往会在昏迷中度过此时期。
因此,手术中的心理护理主要是在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术中沟通。
建立一种有效的术中沟通机制,可以让手术团队随时随地交流信息,确保手术无误。
同时,这也能够监测患者的状况,及时处理一些突发情况。
2. 给患者提供必要的药物镇静。
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状况,为其提供必要的药物镇静,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确保患者能在良好的状态下度过手术过程。
三、手术后的心理护理手术后是患者恢复期,身心健康的重建期。
由于患者的身体已经经历了一次大的创伤,此时需要有更加细致入微的心理护理。
护理学中的围手术期护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进入了护理学中的围手术期,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围手术期护理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以保证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从围手术期护理的概念和重要意义、护理措施以及围手术期护理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围手术期护理是指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全面有计划的护理活动。
这个阶段既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也包括护理人员对各种问题进行干预和解决。
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首先,在围手术期护理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身体创伤,不仅需要面对手术本身的风险,还需要面对手术后带来的疼痛、伤口愈合等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
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关注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了解患者在家庭环境中可能面对的问题,以便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给予帮助。
其次,围手术期护理还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状况。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生理评估,包括体温、呼吸、血压等指标的监测。
通过对患者生理状态的监测,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此外,围手术期护理还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室护理和术后护理等环节,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此外,围手术期护理还需要关注患者的疼痛管理。
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这包括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种途径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疼痛评估,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在围手术期护理中,护理人员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围手术期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各种手术的特点和操作规程,熟悉不同手术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并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145例关键词围手术期患者紧张焦虑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整个护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体现在围手术期的患者身上,为了帮助患者适应手术,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心理负担,使患者在手术前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减少患者术前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从而增加手术的成功率。
本文分析145例围手术期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的主要原因,实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旨在缓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2011年收治围手术期患者145例,男89例,女56例,年龄22~76岁。
其中甲状腺囊肿36例,乳腺癌31例,胆结石36例,胆囊炎5例,腹股沟斜疝24例,胃癌6例,肝癌5例,直肠癌2例。
145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及其他不良反应,平均住院16天康复出院。
术前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手术前患者一般都有焦虑和恐惧心理,手术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患者来说,非同小可,顾虑重重,认为自己得了较为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对此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引起这种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对所患疾病和手术治疗缺乏正确认识;患者听到过关于手术失败或发生事故的事例;诊断未明,不了解自己疾病性质和预后;医务人员、医疗环境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等。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怕疼痛、怕出血,担心手术和麻醉意外,手术不顺利和术后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等。
是手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
女性多于男性,尤以初次住院或初次手术的患者更为多见。
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1术前心理护理:查看病历,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素质情况、基础疾病等。
向患者介绍自己,初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介绍手术须知,并逐个解释这样做的目的及重要性,如告诉患者术前摘除饰品及假牙是为了安全用电刀,尽量从对患者有利的角度出发,让患者更容易理解,觉得护士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好,并主动配合。
向患者介绍麻醉方法,因大多数患者对麻醉存在顾虑,甚至有家长担心麻醉后对小儿智力会产生影响,可以现身说教,向同病室的手术患者了解麻醉后的感受,并嘱其在麻醉术前访视时详细询问麻醉师,让患者放心。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相信每个人在面对手术这种既是治疗又是创伤的手段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这些情绪会引起躯体的生理变化,影响手术的治疗进程以及后期恢复效果。
手术室的护士在患者围手术期期间,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这些心理变化,要提前进行心理干预,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
使他们能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接收手术治疗,并度过手术期,提高手术治疗的配合度,加快疾病的康复。
一、手术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反应(一)恐惧和焦虑恐惧和焦虑是手术前患者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出现这两种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手术过程没有准确的认知、对麻醉效果、疼痛的程度、医生护士的专业技术信任程度。
患者还会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和恢复程度等等。
恐惧和焦虑这两种不良心理反应对患者会造成的影响巨大,例如大出血、伤口愈合延迟、伤口疼痛等等。
(二)抑郁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本能的会产生恐惧等心理,安全感明显不足。
对于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会格外担心手术成功率,术后恢复程度等问题,长期心情压抑、悲观情绪必然会让患者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治疗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手术室护士应如何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手术室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情,如果手术室的环境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那么患者的心情和情绪很快就能平静,并能保持愉快和稳定。
手术室护士在开展手术之前要合理布置手术室的周围环境,保持手术室的干净,特别是床单要整洁,物品放置有序。
手术室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时要表现出真诚关爱的态度,平缓患者的心情。
除了要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家属的情绪,家属随患者入手术门口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请他们在等候区等待,可以看电视、读书报等分散注意力缓解家属等待的焦虑。
如果手术病人是小孩,应该由家属陪同守护,直到麻醉后才离开,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
(一)手术前的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情况手术开始之前手术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阅读患者的相关病历。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亦越来越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人们意识到心理因素是贯穿疾病的全过程,它可以治病亦可致病。
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围手术期病人心理护理是指围手术过程中经过以护士为主的医务人员,通过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等影响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缓解病人不安与恐惧,以帮助病人维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以配合手术。
术前的心理状态将成为能否顺利通过手术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身体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术前病人心理表现及反应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无论它对治病多么重要,对病人都是一种强烈的刺激。
决定手术后最常见的病人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惧。
第1,害怕疼痛;第2,害怕麻醉、手术意外及术后并发症;第3,妇科子宫切除的病人害怕影响夫妻生活。
有的病人一推进手术室,害怕得连眼睛都不敢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全身发抖、精神恍惚、不能自制,严重的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心理异常等症状。
不同的文化层次、职务、年龄的患者表现不一样。
老年病人认为自己年老体衰,担心下不来手术台,产生消沉悲观失望的情绪。
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有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易于接受治疗。
但心理活动复杂,顾虑较多,考虑到手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等。
文化层次较低的人考虑问题较简单,相对顾虑较少,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较强。
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对手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术前出现一定的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反应是很正常的。
因为适当的紧张情绪为病人适应手术及手术所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这种反应过于强烈就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麻醉效果,还会引起术中出血增多。
尤其是局麻手术的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不得不改用全麻,既使手术勉强做下来,愈后不好甚至出现术后并发症。
根据詹尼斯所做的1项研究资料表明:在术前病人恐惧程度对手术效果及愈后恢复多有很大影响。
将病人术前的焦虑水平分为高、中、低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