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_对印版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_对印版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_对印版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_对印版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对印版画》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内容,是本教材版画系列课中的一个环节,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对印版画较其它专业而繁复的版画而言比较简单易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易于学生掌握和操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虽然说已有几年的美术学习经验,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但是,三年级学生在美术技能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绘画表现能力较弱,本节版画课,又是初次接触水粉颜料,对颜料和水分的掌握不是很熟练。由于三年级

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技法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创设问题和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认知和体验,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发现生活中重复的现象,认识了解对印版画的艺术特点。

技能:学习掌握对印版画的表现方法,能与同伴愉快合作的创作

出有细节变化的版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观察、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互动游戏和实操式审美体验活动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对印版画的艺术特点,掌握制版和对印的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与集体合作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创新的意识,感悟对印版画有趣的创作与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对印版画的趣味性,感悟版画作品在造型、色彩和材质上的“印痕”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版画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感悟与理解。

四、教学重点:

1、认识对印版画的艺术特点。

2、了解并掌握简单对印版画的基本步骤。

3、能运用对印版画的特点进行有新意的艺术创作。

五、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主题巧妙利用对印版画的方法,将印好的画面进行创意添画,表现出具有美感和趣味性的画面。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魔术,激趣导入

1.小魔术

师:在本节课上课之前呢,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魔术。请同学

们认真观看。

2.魔术中的这只蝴蝶,运用的就是对印版画的表现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对印版画的奥秘!

(揭示并板书课题:对印版画)

二、我爱探究

<一>、引导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疑问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觉得对印版画有哪些特点或者你对本节课有哪些疑惑?

(“以学定教”,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和困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闯关游戏,一起来攻克这些难题。首先第一关:

1、仔细回忆,想一想:

生活中有哪些重复的场景或对称的事物能够让你联想到对印版画?

(回忆生活中重复的场景或事物,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为之后的艺术创作做铺垫。)

2、开动脑筋,想一想:

我们应如何用对印版画的表现形式来留住这些美丽的画面呢?

①小组讨论交流:对印版画的制作步骤。

②请一位同学进行对印版画的创作示范。

③根据黑板上的两组范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出对印版画的两种对印方法并板书:单纸对折印两张纸对印

(通过小组讨论、“小老师”等环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对印版画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出对印版画的两种对印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3、火眼金睛,找一找:

仔细观察,找出下面两幅作品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印版画的作品特点:“大同”“小异”,知道可以用添画的方法让对印出的版画作品产生不同。)

板书:添画。

<三>艺术实践

创作要求: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或独立完成的方式,利用两张纸对印或一张纸对折后再对印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趣的对印版画作品。

2.水粉颜料要稍微多一些,水少一些;画一部分,压一部分,不要全画好再压。

3.作品要有新意,大胆创新。

教师巡回辅导。

<四>、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对印作品,进行生生、师生互评。

评价点:

1.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你觉得谁的作品最有创意?画面采用了哪一种对印的方式?

<五>、拓展提高

1.版画种类的划分:根据底板材料不同,版画可以分为纸版画、木刻版画、吹塑纸版画、石膏版画,铜版画等等。

2.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①版画起源于中国。

②版画作为插画的发展

(鲁迅—“新兴版画之父”)。

③视频:让版画真正走入我们的生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虽然说已有几年的美术学习经验,能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但是,三年级学生在美术技能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绘画表现能力较弱,本节版画课,又是初次接触水粉颜料,对颜料和水分的掌握不是很熟练。由于三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技法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创设问题和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认知和体验,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效果分析

《对印版画》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版画系列课中的一个环节,易于操作、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版画的热情。这节课要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想象力丰富,具有好奇心,但是表现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应该突出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为主,注意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教学环节较清晰,所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能体现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学生兴趣比较浓厚。学生能在自主探究、实践中认知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加强。

从学生作品展示情况看,学生对印表现力渐渐加强,作品大胆创新富有新意,并且趣味性强,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达到了预先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对印版画》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内容,是本教材版画系列课中的一个环节,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水平,对印版画较其它专业而繁复的版画而言比较简单易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易于学生掌握和操作。

评测练习

一、对印版画的具体制作步骤是什么?

二、对印版画的对印方法有哪些?

三、在对印版画对印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对印版画》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十二课的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对印属版画范畴,由于创造出来的形象十分奇特,相对孩子们来说,它是一个融知识性、游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但要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颜色的匹配、水粉颜料用量的多少以及稀稠程度、疏密处理、面积大小,拓印方法是拍打还是按压、磨压等等。由于受力的情况不同,使夹缝中的颜色在外力影响下,产生不同的运动作用,这种不可捉摸的瞬息变化容易形成无法预料的奇妙效果。为很好的进行本课教学,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力争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小学生具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在观察上更具直观感,教师就要善

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去观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而后让他们自己尽情地去表达。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教学,以这种新奇的、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本课。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课前对本节课的预习,对对印版画有哪些认识或者困惑?基于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困惑和疑问,我设计了接下来的三个环节予以解决。这三个环节也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从而引导孩子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解决课前的困惑和疑问,以学定教。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一旦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很多学生能想出多种制作的方法。在第一环节中我请学生欣赏课件中生活中出现的重复场景或对称的事物:大南瓜(食物)、蜻蜓(动物)、小朋友与镜子中的影像(生活场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环境场景)等,归纳出不光有左右对称的,还有上下对称的,比如水中倒影。欣赏完这些美丽的画面后,第二环节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这些美丽的场景或对称的事物用对印版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呢?从问题中引起学生对对印版画学习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对印版画的制作步骤。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很急迫地想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听老师讲解,这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尝试的操作,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感受到对印版画的乐趣,并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教师的作品与学生示范作品的不同,引导孩子们发现对印版画的两种不同对印方法,即单纸对折印和两张纸

对印的方法。在第三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发现两幅对印作品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揭示出对印版画“大同小异”的艺术特点,并给孩子示范作品添画上不同的环境背景,从而给画面呈现不同的故事情节,增加画面的趣味性。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直观,化抽象为形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教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掌握各种技巧,达到一种最好的教学和学习状态,并对学生的心智健康成长有极大的帮助,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孩子们创作的作品十分大胆创新,教师可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构图、色彩、对印方式等方面更深入的点评。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探究、总结,知道对印版画的简单印制技巧,学会对印版画的不同表现方式并和同伴愉快合作印制出作品。

2、过程与方法:在游戏、探究、创作、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如构图、造型、色彩等)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懂得欣赏别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装饰美化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