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主要是从社会的角度,应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医学学科。社会医学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因素和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制定社会卫生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

1.医学社会学: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如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等)对医疗卫生工作的影响,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简答:

1.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

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

4.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

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

6.促进人群健康

7.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2.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融合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思想,从社会宏观水平分析、解决人群健康问题。

第二章

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及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也称现代医学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观察、认识、分析并处理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简答:

1.医学模式的作用: 1. 推进医学理论的发展(不同的医学模式会对不同的医学理论提供不同的思路;促进许多经典医学学科不断分化并产生分支,如现代医学正逐步向细胞、分子等层次深入;促进一些交叉边缘学科的产生,如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

2. 指引医学实践的改进(从专注于探讨特异生物因素和针对性的诊疗方法,到逐步重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从关注消除生物因素所致疾病的基础上,拓展到关注心理治疗、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和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等领域)3.促进医学教育的革新(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教育的方向需重新“定向”;医学生除接受医学科学教育外,还必须接受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协调发展相关内容的教育,学习理解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在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原因:(一)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影响人群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了第二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我国城乡居民的疾病谱和死因谱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烈性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二)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合理的营养、安全的劳动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三)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应对许多健康问题,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已无法解决,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综合社会化的措施才能取得成效。(四)人们对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深化(五)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六)卫生保健实践的启示。世界多国的卫生保健实践显示,越早认识医学模式转变并主动促成转变的国家,其国民健康状况的改善就越快,取得的成效也较显著。

第三章

1.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即大卫生观(extensive health conception)。

2.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是指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均有机会获得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即不同收入、种族、年龄、性别的人群应当具有同样或类似的健康水平。

3.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SDH):是指在那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WHO

简单:

1.现代医学目的:①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②解除由病灾引起的疼痛和疾苦;③照料和治愈有病的人,以及不能治愈的人;④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

2.大卫生观对卫生工作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卫生工作应全社会参与,“大卫生观”强调卫生系统必须由封闭转为开放,与其他部门密切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使卫生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SARS在中国流行的教训以及随后有效防治的全社会行动,是对卫生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最好诠释。

3.为什么说存在于人们之间的健康差异不可能自动消失

造成健康不公平的许多因素对于个人来说自由选择的余地不大,这是导致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原因。造成健康不公平的许多原因都源于社会因素。极不平等的卫生保健机会以及保健服务提供中存在的地域性不平等导致了健康结局的不平等。

健康公平也不可能自动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有效干预才是最终实现健康公平的基本手段。

第四章

1.概率抽样:即在抽样过程中必须使总体内每一个个体都有已知的或可以计算的、非零的概率被随机抽中,然后根据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2.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3.效度:问卷的效度,又称准确度,是指在问卷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4.选题组讨论法(nominal group discussion)是一种程序化的小组讨论,其目的是为了寻找问题,并把所发现的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顺序来。

5.观察法(observation study)是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及行为痕迹进行资料收集和结果分析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亦称直接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

简答:

1.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选择课题(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

(2)设计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分工、研究步骤、研究周期及其阶段研究任务、研究成本核算以及预期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调查样本的抽取也应该在此阶段完成。抽样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3)实施研究方案(调查的质量控制、调查的组织措施、挑选和培训调查员)

(4)整理分析资料与解释结果(数据的计算机录入、资料的分组、资料的分析)

(5)研究总结及结果分发(撰写研究报告、

评估研究质量、应用研究成果)

2.问题的设计应注意:

除遵循问卷设计的一般原则(目的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匹配性原则、简明性原则、逻辑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外,以下问题在问题设计时也应该注意。

(1)避免用不确切的词(2)避免提断定性问题(3)避免引导性提问(4)问题要时间限定(5)避免提笼统或不确切的问题(6)避免一问多答

第五章

1.社会卫生状况(social health status)是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2.减寿人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亦称死亡损失健康生命年,是指某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出生期望寿命年)内因死亡而使寿命损失的总人年数。

3.人口负担系数:人口负担系数也称抚养系数,抚养比。是指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

简答: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的意义:(1)对社会卫生状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评价(2)发现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3)为合理制定卫生政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4)探索社会卫生状况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2.评价社会卫生状况的卫生政策指标有哪些

1.政治承诺

2.资源分配

3.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

4.社区参与

5.卫生组织机构和管理完善程度第六章

1.社会阶层(social class):也称为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相对于他人的位置,反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2.职业倦怠(burnout):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3.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有时也称社会安全网(social safety net),泛指由政府主导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旨在保护贫困人口、妇女、儿童、失业人口、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

4.城市化(urbanization)亦称城镇化、都市化,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步演变成城市,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5.社会支持:它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

6.性别比:性别比是指族群中雄性(男性)对雌性(女性)的比率。

简答:

1.社会制度是如何影响健康的社会分配制度、社会卫生政策、社会行为规范

2.试述社会经济与健康的相互作用。

①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改善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促进。同时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②教育、收入和职业决定着社会阶层,人群健康状况呈现出社会阶层的梯度趋势。③不当的热能摄入量和膳食结构均可引起健康损害,为此必须实施健康营养干预,促进合理膳食和营养平衡。

3.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社会文化影响健康体现在哪些方面

广义的文化,是指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习惯、各种制度等。

(一)教育对健康的影响(二)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三)宗教信仰对健康的影响(四)亚文化和反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①教育作为一种规范文化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优良的教育经历有助于人们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增加对卫生服务的利用等,进而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生存。②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健康产生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或消极的双重影响。③现代社会多类文化并存现象引致价值冲突,社会成员心理不适应会使身心受损。第七章

1.行为:是个体或群体对环境刺激做出的能动反应。

2.生活方式: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方式,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狭义的生活方式则指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医学研究的是狭义的生活方式,即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日常行为模式。

3.情绪:是指感情反映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4.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

简答:

1.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产生的观点与理论:

生物学观点、心理学观点、行为学观点、社会学观点

2.A型性格的特征:

有雄心壮志,喜欢竞争,出人头地,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容易激动,有时间紧迫感,总想一心二用,行动匆忙,工作投入,对人有敌意。 A型性格的人常处于紧张、急躁、忙乱的状态,情绪反应强烈。

易患失眠、头痛、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A型性格被认为是与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及高血压并列的四项冠心病危险因子之一。

第八章

1.生命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是指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感觉体验。

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HRQOL):指人们在病伤、医疗干预、老化和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下的健康状态,以及与其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相联系的主观体验。健康状态和主观体验构成了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要内容。

简答:

1.生命质量评价内容:

一、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反映个人体能和活动能力的状态,是生命质量最基本组成成分,主要包括:1.活动受限2.角色功能受限3.体力适度二、心理状态,所有的疾病都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主要是情绪和意识变化。1.情绪反应(敏感指标) 2.认知功能(非敏感指标)三、社会功能状态,社会功能状态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交往状况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中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

1.社会交往

2.社会资源

四、自评健康与幸福感

1.健康自评和生活评价,指个人对其健康状态、生活状况的自我判断,是生命质量的综合性指标。

2.满意度与幸福感,二者同属于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良好情绪反应。

五、针对特殊人群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针对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目标,体现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及其所关注的问题。

2.选择生命质量评价量表需要考虑的因素

1.设计者的测量主题和测量目的

2. 评价的层次

3. 普适性量表与特异性量表(普适性量表用于比较一般人群的生命质量状况和不同人群的生命质量差异;特异性量表用于测量特定人群的生命质量状况。)

4. 量表的特性(信度和效度是评价测量工具质量的基本指标。)

5. 内容的文化适应性

第九章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名词解释

(1)健康管理: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

的健康需要为导向,通过对个人和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影

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以

实现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健

康管理计划,协调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针对所有健康

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干预和管理的全过程。(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 risk factors appraisal,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它是研究人们生活在有危险因素的环境中发生死亡或发病的概率,以及当改变不良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时,可能降低的风险和延长的寿命。

(3)评价年龄:评价年龄是根据年龄与死亡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按个体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的预期死亡数求出的年龄。

问答题

(1)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综合人群健康管理

(2)举例说明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健康危险因素(health risk factor)是指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的各种诱发因素,包括生物、心理、行为、经济和社会等因素。也就是说,因为健康危险因素的存在,所以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或者使健康不良结果的发生概率增加。

第十章卫生服务研究

名词解释

(1)卫生服务研究:卫生服务研究(health services research)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居民健康状况的关系,探索改善卫生服务系统的功能以及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的途径。

(2)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需要(health service need)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一种欲望和意愿。从卫生服务上来讲,卫生服务需要是指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percieved need),由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以及个人未觉察到的需要(potential need)。

(3)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需求(health service demand)是指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愿意并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一般分为两类:由需要转化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

(4)卫生资源:人力、经费、装备、设施、知识和技术、信息和药品等

一、卫生人力资源

二、卫生费用

三、卫生技术

(5)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patient satisfaction)是指人们由于健康、疾病、生命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而对医疗保健卫生服务产生某种预期期望,然后对所经历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比较后形成的情感状态的反映。

(6)卫生服务反应性:卫生服务反应性(responsiveness)是指卫生系统或某个机构在运行中能认识并设法适当满足个人的普遍、合理期望时所获得的结果。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尊重(respect for persons)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client orientation)两个方面和8个维度。

问答题:

(1)卫生服务效果评价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评价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

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

卫生系统组织结构与功能研究

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2)卫生服务反应性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反应性评估方法和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的尊重(respect for persons)和以服务对象为中心(client orientation)两个方面和8个维度。

对人的尊重:尊严(dignity)、自主性(autonomy)、保密性(confidentiality)、交流(communication)。

以病人为中心:及时关注(prompt attention)、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 network)、基本的环境质量(quality of basic amentities)、提供者选择(choice of providers)。

第十一章社会卫生政策分析

名词解释:

(1)卫生政策:生政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为保障公众健康和实现特定卫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动依据,主要包括卫生发展的目标、法律、法规、战略、方针、策略、计划和措施等。卫生政策分析的框架包括:政策问题确认、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政策的实施、政策效果的评价。

(2)卫生政策分析:卫生政策分析(health policy analysis)是政府为解决卫生领域中的

突出矛盾、主要问题,明确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研究卫生政策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

它是一个系统、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

(3)利益相关分析:利益相关集团是指那些有某种共同目标并试图对卫生政策施加影响的某些人、团体或者机构。用于分析与客户利益相关的所有个人(和组织),帮助客户在战略制定时分清重大利益相关者对于战略的影响。

问答题:

(1)卫生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导向功能:引导卫生资源的配置,影响人们的预期和行为。

协调功能:使利益相关者协调一致,形成政策合

力。

控制功能:规范、约束卫生行为,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分配功能:对卫生资源实行公平、合理的分配。(2)卫生政策分析的要素有哪些

卫生政策问题、卫生政策目标、卫生政策方案的拟订、卫生政策方案的抉择、卫生政策推行与实施、卫生政策效果评价、卫生政策评价标准、卫生政策模型、卫生政策影响因素、卫生政策信息第十二章社会卫生策略

名词解释:

(1)社会卫生策略:社会卫生策略(social health strategy)是指促进卫生发展和维护人群健康的战略与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和措施。既包括卫生领域内的策略,如区域卫生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医疗卫生技术;也包括卫生相关领域的策略,即与目标人群健康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措施。(2)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 , PHC)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为社区的个人与家庭提供普遍能够享受的,能够负担得起的保健服务。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组成部分、功能中心和活动焦点,也是社会整个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家庭、群众与国家卫生系统接触的第一环,还是卫生保健持续进程的起始阶段。

(3)健康城市:健康城市(healthy city)是指不断创建和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地扩大社区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

其目的是通过人们的共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合作,以此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市民的健康状况。

问答题:

(1)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行动计划是什么

1998年召开的第5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WHO各成员国发表了“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宣言。其主要内容是:①重申健康是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每个公民都有相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来获得最大可能的健康;②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幸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个理想,即在人们的生存机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人的健康。(2)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是什么

1.社会公正 2.社区参与 3.成本效益 4.部门间协作行动 5.预防为主

第十三章家庭保健

名词解释:

(1)家庭生活周期:家庭生活周期(family life cycle)是指家庭遵照社会与自然发展规律,经历产生、发展与消亡的整个过程。

特点:

①随时间变化;

②有起点和终点;

③家庭有阶段性的发展趋势,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课题;

④有正常的变迁和意外的危机;

⑤有生物、行为和社会信息的交流。

(2)家庭保健:家庭保健(family care)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是指社区保健人员为帮助家庭成员预防、应对、解决各发展周期的健康问题,适应家庭发展任务,获得健康的生活周期所提供的帮助。

问答题:

(1)家庭健康评估的原则有哪些

家庭健康评估的重点是家庭系统

还要注重家庭周期发展的动态变化,同时评估家庭的问题和优势,并且全面、完整、多方面收集资料

(2)家庭生活周期具体可以划分为哪些周期

1.青年单身周期

2.已婚夫妻无子女家庭周期

3.养育婴幼儿家庭周期

4.学龄儿童的家庭周期

5.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周期

6.子女离家家庭周期

7.中年父母家庭周期

8.老年家庭周期

第十四章社区卫生服务

名词解释:

(1)社区:社区”概念较一致的表述为:由聚居在一定地域上共同生活的人群共同体和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体,并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而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会实体。

(2)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3)双向转诊:纵向转诊包括正向转诊和逆向转诊

正向转诊指由下级(社区)医院向上级医院逐级转诊;逆向转诊是指由上级医院向下级(社区)医院转诊横向转诊:综合医院将病人转至同级专科医院治疗;专科医院将出现其他症状的病人转至同级综合医院处置;不同专科医院之间的转诊活动。

问答题:

(1)试述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

1.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口老化

2.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

3.医学模式及健康观的转变

4.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5.调整卫生资源配置

(2)试述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性:

1.基础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基本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居民出入卫生服务系统的“门户”,提供首诊服务

能解决社区居民80%~90%的基本健康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位于卫生服务体系的底部2.综合性

服务对象包括辖区内的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健人群和病人

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

健康管理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

服务层面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服务范围涉及个人、家庭和社区

服务方式包括综合利用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替代医学的各类适宜技术和方法

3. 连续性

提供沿生命周期各阶段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分娩、婴幼儿保健、青少年保健、中老年保健、临终关怀等

提供沿健康-疾病各发展阶段的卫生保健服务,从健康促进、危险因素监测,到疾病早、中、晚各期的诊疗、康复和管理

不受时间、空间、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和生命周期等变化的影响,对服务对象的健康责任都不间断和终止

4. 可及性

具体体现在地理接近、服务便利、关系密切、结果有效、心理接受、经济合理等

5. 协调性

社区卫生服务提供者承担协调人的责任,必须倡导和动员各级各类社会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包括动用家庭、社区及各有关医疗资源,以实现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