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宗教对美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简析美国的超验主义及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美国的超验主义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潮,强调个人的直觉和灵感,追求超越理性认知的真理。
美国的超验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作家们追求内心真实情感和个人体验的创作中。
在宗教和哲学领域,超验主义推崇个人灵性和直觉启示,对美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政治和社会方面,超验主义鼓励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影响了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方向。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超验主义推崇个体的艺术表现和表达,丰富了美国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底蕴。
超验主义对美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超验主义、美国社会发展、美国文学、美国宗教、美国哲学、美国政治、美国社会、美国艺术、美国文化1. 引言1.1 定义超验主义超验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美国。
这一思潮强调个人直觉和直觉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真理和智慧超越感官体验和逻辑推理。
超验主义者相信人类灵魂能够直接和神秘的层面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获取智慧和启示。
他们追求的是超越理性和经验的真实知识,通过直觉和感知来认识世界和自我。
在超验主义的世界观中,个人的内心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他们认为人类的灵魂具有无限的力量和智慧,可以直接与神秘的神性联系。
超验主义强调直觉和感知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深入的沉思和直觉体验,人类可以超越理性和经验的限制,接近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超验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内在力量和直觉知识的哲学思潮,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直觉和感知认识世界和自我,超越理性和经验的局限。
这种思想在19世纪美国的文学、宗教、哲学、政治、艺术和文化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美国的超验主义传统美国的超验主义传统源自于19世纪初期的新英格兰地区,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反传统思想。
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直觉和经验,认为真理超越了理性和经验的限制。
他们主张通过直接体验自然和神秘领域来获取真知,反对社会规范和传统权威。
资本主义宗教观的具体表现及主要特点读书笔记于 2012年12月18日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西方国家,政教分离只是在组织形式上的分离,二者并非无关。
在社会实际生活中,西方国家政府和宗教是一种密切的利益关系,资产阶级统治者给予教会特别的优惠,教会从宗教上支持国家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政教分离只是形式而已,奉行天定命运,国家是神选定的。
1845年,《纽约晨报》的出版商兼民主派外交官约翰·奥沙利文最先提出“天定命运论”的口号,提出“美国通过天定命运的权利来扩展和拥有上帝赋予的这片大陆”。
认为美国是基督教世界的中心, 美利坚民族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典型代表,是上帝选定的优秀民族,注定要向北美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扩张发展,这是履行上帝的旨意,是一种天定命运。
从美国早期的扩张进程看,宗教影响就深植于美国国家特质中。
因此,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学家阿历克西·托克维尔就曾说过:“在美国,宗教虽然不直接参加社会的管理,但却是政治设施中最为重要的设施。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 ],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版,第339页)。
约翰·尤迪思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与实践反映了美国人的三个基本观念:第一,美国是上帝选定的国家;第二,美国有改变世界的使命;第三,美国在执行这项使命的过程中代表了惩恶的正义力量。
(见2010年6月《太平洋学报》第18卷第6期谢志海: 宗教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这三个观念是美国外交政策中天命感和选民意识的集中体现,其根源便是基督教普世主义价值观。
在宗教成为国教的英国、挪威、丹麦、瑞典、芬兰等部分欧洲国家,教会上层已成为国家权力结构的一部分。
在没有国教的国家则由教会人员担任政府要职,使宗教组织与官僚机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变成了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美国宗教右翼势力得到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两大资产阶级政党的支持,发展十分迅猛,不仅主张美国外交政策应充分体现宗教原则,而且还直接左右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大选。
美国人的宗教情结姜守明 提要: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
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
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关键词: 宗教情结 政教分离 信仰自由 美国人作者姜守明,男,1959年生,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南京 210097) 基督教产生于古代东方,可是自从西方人接受以后,他们对基督教的信仰始终忠贞不二。
作为欧洲人后代的美国人,他们对基督教的信念也坚定不移。
在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国度里,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美国人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宗教民族,今天的美国是一个无国教的宗教国家。
一、美国人的基督教情结2002年6月26日,加州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作出裁决,要求美国公立中小学生面对国旗唱诵“忠诚宣言”———向一个“在上帝治理下的”国家宣誓效忠的做法违反了美国宪法(修正案)所确定的信仰自由精神和政教分离原则。
“9・11”事件之后,纽约市教委也曾下令,要求纽约学生必须每天朗读一次“忠诚宣言”,以示对美国的效忠,但这一形式主义的教条立即遭到抵制。
纽约市第三学区的学校委员会认为,根据联邦最高法院1943年在西弗吉尼亚州教委对伯纳特一案中作出的判决,宣布学生有权拒绝在课堂上起立作效忠宣誓,告诫人们不应把爱国主义和对美国的忠诚与信仰变成一种宗教信条。
1962年联邦高等法院曾经裁定,教会在公立学校举行祈祷的做法是违宪行为。
现在,旧金山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又推翻了1954年经艾森豪威尔总统提议、由美国国会批准的一项法案,该法案决定在“忠诚宣言”誓词中添加了“在上帝治理下的”几个字。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自由在美国历史上,殖民地时期对于宗教信仰与宗教自由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殖民地时期,欧洲移民对于宗教信仰持有极其严格的态度,追求着宗教纯洁与宗教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群体的多样性不断增加,宗教信仰也日趋多元化。
这一历史阶段展示了宗教信仰与宗教自由在美国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殖民地的建立源于英国的天主教及新教改革运动,一些信仰新教的移民来到北美建立新家园。
他们殖民地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寻求新的经济机遇,更是为了逃避在英国国教下的宗教迫害。
因此,早期的殖民地时期,宗教信仰成为了殖民地的核心精神。
在新英格兰地区,清教徒建立了一个严格的宗教社区,崇尚敬虔与纯洁。
他们的信仰基石是《圣经》,他们对于圣经的解释向来坚守原意,并且强调个人对于宗教信仰的奉献。
这个宗教社区的建立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法规的出台,以维护宗教纯洁的目标。
然而,随着殖民地的扩张和移民的增加,不同宗教信仰的人逐渐涌入殖民地。
这些不同的信仰包括信奉天主教、古教派、犹太教等,殖民地社区开始出现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这给了殖民地的领袖们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
最终,殖民地选择了在对宗教信仰的限制上放宽。
例如,宾夕法尼亚殖民地的创立者威廉·彭恩致力于建立一个兼容多元宗教信仰的社区。
他签署了宾夕法尼亚宪法,宣布该殖民地是为所有信仰提供庇护的地方。
这一决定为其他殖民地树立了榜样。
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美国宣布脱离英国,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宗教自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由于移民群体的多样性,美国的领导层认识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性。
因此,在美国宪法中,第一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国家对宗教自由的保护,并禁止国家干预或偏袒任何一种宗教信仰。
这意味着美国将自己限制在一个政教分离的原则下。
与此同时,美国的宗教多元化也进一步发展,各种新教派、天主教、犹太教以及其他宗教团体蓬勃发展。
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它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社会。
这个多元文化的特点贯穿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宗教、饮食、艺术和娱乐等各个领域。
这种多元文化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体现在语言上。
英语是美国的官方语言,但由于移民的到来,其他语言如西班牙语、中文、法语等也成为了美国社会中广泛使用的语言。
在一些城市,人们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交流。
这使得美国成为一个语言多样性的国家,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互相交流和了解不同的文化。
其次,宗教是美国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宪法规定了宗教自由的权利,这使得美国成为一个各种宗教信仰共存的国家。
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在美国都有广泛的信仰者。
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体系和传统仪式,它们丰富了美国社会的宗教文化。
除了语言和宗教,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还体现在饮食方面。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样化的饮食文化之一。
人们可以品尝到来自各个国家的美食,如墨西哥的玉米饼、中国的炒面、意大利的比萨饼等。
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让美国社会更加多元化。
美国的多元文化还表现在艺术和娱乐领域。
美国是一个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级的电影、音乐和舞蹈等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艺术家。
此外,美国还举办各种文化节庆活动和艺术展览,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然而,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人们需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以促进和谐相处。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也带来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感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受到威胁或边缘化,需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文化权益。
综上所述,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特征。
它在语言、宗教、饮食、艺术和娱乐等方面丰富了美国社会。
中美宗教文化差异对比——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例摘要:中美两国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最典型的代表,二者在宗教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美国是个非常宗教化的国家,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受国内宗教及宗教团体的影响。
而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宗教的影响程度远远没有美国之深。
本文针对宗教在中美两国的影响力、价值观导向、社会作用、用语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产开论述,以期能够从宗教的角度来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的差异。
关键词:宗教;文化对比;中美差异。
一、前言宗教文化体现着一个时期内人的情感、思想和信仰,也反映着一个时代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理念。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今天,宗教作为政治工具的时代已经逝去,它重新成为一种信仰和文化的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宗教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人类社会,因此,正确地认识宗教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美差异,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
二、中美宗教信仰差异美国虽然是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但是基督教毫无疑问占有绝对优势,有数据表明,在美国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中,约有85%的人声明自己是信仰基督教。
以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为例,它始终是美国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年销量高达900万册左右。
所以,基督教实际上是美国的国教,基督教文化也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中国人信仰比较复杂,主要信的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但以信仰佛教的人数最多,但差距不是十分巨大。
三、中美信教人数的差异美国是个宗教色彩很浓厚的国家。
据资料显示有30多万个基督教教堂、犹太教会堂、清真寺以及其他宗教活动场所。
根据有关调查,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信仰宗教。
前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更是说有95%的美国人自称信仰上帝。
另一方面,美国是体育大国,但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和金钱远比体育方面多。
据有关报道,美国一年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约为观看各种职业或大学体育比赛人数的13倍,美国一年捐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约为花费在橄榄球、棒球和篮球三大联赛上的资金总额的14倍。
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美国作为一个以自由、民主与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国家,其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清教主义的影响。
清教主义是早期英国改革运动的一部分,于17世纪初传入美洲,成为美国殖民地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清教主义深深嵌入了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塑造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主义最早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当时的英格兰国教会受到罗马天主教会积弊的影响,清教徒们希望通过改革使教会回归到早期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去除一切不合圣经教导的教义和仪式。
他们主张注重个体与神的直接联系,反对灵魂的中介,强调内心的信仰体验,推崇信徒的责任和个人的道德行为。
这些观念在美洲的殖民地中不断发展,形成了清教主义。
清教徒们在寻求宗教自由和实践信仰自由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新大陆。
他们希望在新世界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会,可以在其中按照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生活。
在1620年,第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美洲,建立了普利茅斯殖民地。
这次迁徙标志着清教徒在美洲的开始,也为美国的建国奠定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将他们的信仰视为上帝赐予的使命,相信他们通过在新大陆上建立道德、纯洁的社区,可以成为上帝的选民,建立一支光辉的城市。
他们的信仰体系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观念,对于他们来说,个体的道德行为是获得救赎的表现,也是构建一个神圣社会的重要因素。
清教徒们积极追寻个人敬虔和社区公共生活之间的平衡点,他们注重个人的宗教体验,教导信徒诚实、廉洁和奉献的价值观。
清教主义对美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们对个体的重视和自由信仰的追求催生了美国的宪政传统。
美国国父们在起草宪法过程中,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他们坚信个体的信仰自由和人权应该受到保护,这就体现在《宪法修正案》中对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的重视。
此外,清教主义对美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宗教,就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特征可以集中表现为特殊的超自然现象、形而上学,出自于宗教法律的道德要求或生活方式。
看过一本书,叫《天使与魔鬼》,表达了对信仰丧失和科学万能论的担忧。
人类的科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心灵、道德的发展相对来说却有些滞后,当二者的失衡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可能出现的后果就难免令人忧心忡忡。
大洋彼岸的美国, 虽然经济高度发达,但社会道德却有很高的水准,整个社会高度文明,美国政府没有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倡导机构,但美国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显然不算低,究竟是什么在背后发挥着作用? 原来这和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宗教在美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领域占着统治地位。
在美国,有95%人信上帝,这是一个上帝的土地,一个让上帝上了钱币(所有硬纸币刻印着“In god we truse”我们相信上帝)的国家,许多美国人认为,只有敬畏上帝的人,才会在世上规矩、诚实、恭敬地做人;不怕上帝的人,则极可能胆大妄为,自我膨胀,为所欲为,并最终陷入罪恶。
因此,美国人用上帝的震慑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
宗教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它要求人们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
美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许多成分,如平等自由、友爱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都导源于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
对于各种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同性恋、艾滋病、道德败坏、非婚生育等等他们都希望用重建人们的宗教信仰来解决,用宗教填补那些由科学和理性无法占据的心灵空间.在谈到宗教信仰对美国人的影响时,有82%的人指出:宗教思想及其提倡的价值观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他们的宗教信仰使他们分清了是非,从而在干错事时,内心就会有一种道德标准阻止他们这样干。
【圣经文化对当代美国精神文明的影响】美国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圣经文化即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
《圣经》与圣经文化对美国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已远远不只在宗教领域,更是深入到价值观、文学创作和民俗信仰等诸多方面。
董小川教授把宗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归结为: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宗教是美国人个人的心灵慰藉;从群体心理意识出发,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从民族精神出发,宗教是美国事业的精神支柱。
而在美国诸多宗教中,基督教和《圣经》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过其它宗教的影响,这就是圣经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1圣经文化与英国社会沿袭自北美殖民时代至今,宗教就与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一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暧昧关系:早期移民始祖清教徒以“上帝选民”为己任,在漂流越大西洋后就在北美大陆建立13个殖民地;美利坚合众国国建立之后,以新教派为主体的的基督教势力利用其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大力宣扬基督教精神,广泛传播新教伦理道德;19世纪前半叶,美国宗教势力在全美掀起的社会改革浪潮此起彼伏;19世纪下半叶,美国宗教势力在南北战争、黑人教育以及人民党运动中,在呼唤民众争取社会进步等方面的事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从20世纪初的进步运动、和平运动到中后期的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反战运动、反核运动和海湾战争,再到21世纪初的反恐运动,美国宗教势力无不身先士卒,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可见,宗教在美国历史各个阶段都起到了重要的在作用,构成了美国文明的核心要素。
2圣经文化对美国价值观的影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纽豪斯说:“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
”事实上,有关统计表明,约60%的美国人是正式教会成员,其余大部相信上帝但不属于任何教会;而在正式教会成员中,大约93%多是基督教徒,其中58%左右为新教徒。
资料整理美国留学生宗教信仰自由解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美国留学。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美国留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
本文将对美国留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进行解读,以期为有意留学美国的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概念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它涉及到个人选择和信仰的自由,并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何种宗教信仰或者放弃信仰的自由。
它是一种保护个体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制度安排,在任何真正民主国家中都应该受到保障和尊重。
二、美国宪法中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
该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禁止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也不得剥夺人民言论、出版、和平集会、陈述要求政府解决问题的权利。
”这一修正案保证了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并且禁止政府对宗教进行干预。
三、美国大学对宗教信仰自由的支持作为自由的堡垒,美国的大学对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大部分美国大学都设有宗教中心,提供各种宗教活动和场所供学生参与。
同时,大学还鼓励学生创建各类宗教组织,以满足留学生对宗教需求的多样化。
四、留学生宗教活动的权益保障美国法律对留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给予了充分的保障。
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宗教活动,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宗教聚会,也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建立自己的宗教组织。
同时,留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享有与美国公民相同的宗教权益,不受歧视和阻挠。
五、宗教信仰自由的意义和影响宗教信仰自由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通过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个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信仰,并与人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宗教信仰自由也是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和宗教的学习环境。
总结:美国留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在法律和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参与各种宗教活动,享受宗教信仰自由带来的权益。
美国超验主义的定义导言美国超验主义是一种独特的哲学和文化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美国殖民地时期。
它是一种融合了欧洲启蒙思想和美洲原住民智慧的哲学观念,强调个人的体验和直觉,以及对自然界与宇宙的深刻认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超验主义的定义及其在美国历史中的重要性。
一、美国超验主义起源美国超验主义起源于17世纪的新英格兰地区,它是由一群受基督教思想启发的英国清教徒所发展起来的。
这些清教徒在逃离英国王室的迫害后,希望在新大陆上寻求宗教和政治自由。
美国超验主义者受到新教改革启蒙思想以及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他们强调个体的直觉和个人灵魂的重要性,与当时的欧洲观念相对立。
而在相同的时期,美洲原住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崇敬也对美国超验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美国超验主义的基本原则1. 直觉主义:美国超验主义者相信个体的直觉是获得真理的最重要方法。
他们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获得知识,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权威或逻辑推理。
2. 宇宙的普遍性:美国超验主义者相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人类的灵魂与宇宙紧密相连。
他们认为个体的存在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与宇宙的联系来获得智慧和和谐。
3. 自然界的尊重:美国超验主义者崇尚自然界的美与力量,并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
他们认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可以带来心灵的平静与幸福。
三、美国超验主义的学派和代表人物美国超验主义发展出了几个不同的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和代表人物。
1. 第一代超验主义者:代表人物包括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大卫·梭罗和玛格丽特·富勒等。
他们强调个体的直觉和内在精神,主张独立思考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2. 第二代超验主义者:代表人物包括乔治·赫伯特·梅、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和兰斯洛特·普康特等。
他们继承了第一代超验主义者的思想,但更加注重社会改革和人类进步。
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2007年第2期武汉公安干部学院2007No.2[摘要]美国的宗教与宗教渗透[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孙浩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广泛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前境外宗教渗透的主要策源地是美国,几乎任何一种宗教渗透都可以追溯到美国背景.同样,美国也是对华宗教渗透的总根源.认清美国在宗教渗透方面的手段和伎俩,有助于我们识破所有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活动,从而成功抵御宗教渗透,保卫国家利益.,美国;宗教;宗教渗透B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390(2007)02—0005—0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大,宗教渗透也越演越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的国内国际环境是不可缺少的,而宗教无论在维持国内稳定局面还是在营造友好国际氛围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加强国家安全工作,警惕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对于宗教渗透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无限扩大化,打击正常的宗教交流与传播;又不能:主张熄灭论,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宗教渗透不闻不问.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演进历程,表现特征,惯用手法以及危害性等做出理论概括,正确认识宗教渗透与宗教交流,传播,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部门的具体经验,提出有效的反宗教渗透对策.抵御宗教渗透,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就美国的宗教和宗教渗透做一初步研究,以提高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认识和能力.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都由三大要素构成,即宗教渗透策源国,宗教渗透载体,宗教渗透对象国.对宗教渗透策源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宗教在策源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理论背景,作用机制和破坏途径,有针对性地抵御宗教渗透.当前境外宗教渗透最大和最主要的策源地就是美国,几乎任何一种宗教渗透都可以追溯到美国背景.所以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对宗教渗透策源国的宗教情况进行分析,在抵御宗教渗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美国社会中的宗教因素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新教思想立国的移民国家,其早期移民主要来自于英格兰."清教徒离开英格兰并非为了冒险,开发贸易,而是单一的,政治和宗教上的动机","宗教迫害是移民的主要原因".1607年第一批移民北美的船上,就有牧师随行祈祷,詹姆土顿的第一所建筑物就是教堂.移民坚持每日两次祈祷, 每周一次礼拜,每三个月吃一次圣餐.随后建立的移民点均建立教堂作为宗教和社交活动的场所.新英格兰地区规定,每一城镇的居民必须供养一名牧师;弗吉尼亚规定每户人家必须藏有《圣经》.由于当时物质和精神文化贫乏,移民为使精神有所寄托,便把宗教活动放在首位,使日常生活中到处"渗透了宗教的活力".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到上层建筑,从文化领域到政治领域,新教的影响[收稿日期]200704—16[作者简介]孙浩然,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研究生. 5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新教伦理成为北美殖民地时期人们立法,行政以及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思想基础,新教徒们满怀强烈的宗教激情,以"上帝选民"的身份开始了在北美殖民地实现其宗教理想的实验.美国建国之后,虽然宪法明确规定实行"政教分离",也没有国教,但宗教始终与美国历史的进程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对美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外交,伦理等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影响.美国着名社会学家理查德?纽豪斯说:"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这是美国国情的一大特色.当然,美国并不是基督教新教一元化的国家,由于当初移民不仅有英国人,还有法国人,瑞典人,犹太人,非洲黑人等等,移民的多元化导致教会组织的多元化,美国现在既有天主教会,国教会也有清教中派生出的教友派和洗礼派;有德国的路德教派,荷兰的改革教派和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还有摩门教,犹太教和大量的新兴宗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宗教活动都曾有过一段低潮,但随后信教的人数又持续不断地增长.到1997年,在世界58亿人口中,宗教信仰者占81%.在美国1950年信仰各种宗教的教徒有8680万,1960年突增到1.1亿人,到1969则激增到1.3亿人.美国《读者文摘》杂志1986年曾对1500多个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6%的人声称相信上帝,66%的人认为上帝可以看见人间的一切并主宰着他们的命运,他们只能按上帝的意愿行事,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完全交给上帝,以消除失望,无聊,恐惧和孤独.在1990--1993年间的一项调查中, 82%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信仰宗教的人".美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美国人均拥有的宗教活动场所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多,而新的宗教场所还在不断地建造."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金钱远比花在体育方面的多,1992年,美国人奉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总额为567亿美元,14倍于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的40亿美元.宗教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之中,并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美国的钞票上,赫然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有"上帝保佑美国"的歌词.美国总统就职,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国会参众两院的每一届会议都是以国会牧师主持的祈祷开始.美国的军队里有牧师,神甫等各种不同宗教的随军神职人员,身穿军官制服,在军中提供宗教服务.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的医院,监狱,机场及其他许多公共与民间机构中也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宗教职业人员提6供宗教服务.美国85%以上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着名的美国大学最初都是由教会创办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多数美国人信仰上帝.据统计,有史以来43位55界美国总统中有39位是基督教教会成员,其余4位也与教会关系密切;1976年,美国国会第95界议员共489人,信仰各种宗教的就有484人. 这种状况影响美国人衡量一个人特别是精英人物的道德和价值的标准.例如,198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不希望有一个无神论总统.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每12家电视台中就有一家是宗教电视台,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美国的宗教节目增加了75%,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新约圣经》在美国的印数超过了1 亿册,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爵士乐, 古典音乐及其他各种流行音乐.一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参加过宗教组织的慈善服务活动或做过志愿者,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费城等大城市中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是宗教团体.大多数美国人的婚礼是在教堂举行的,而他们的丧礼要由牧师,神甫主持.可以说,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美国着名神学家尼布尔说的那样,美国"是世界上最世俗的国家,也是宗教性最强的国家".二,美国政治中的宗教因素宗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可以归结为五点:第一,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宗教是美国人个人的心灵慰藉; 第二,从社会政治出发,宗教是美国国家的意识形态; 第三,从群体心理意识出发,宗教是美国民族的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第四,从宗教的社会价值出发,宗教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添加剂;第五,从民族精神出发, 宗教是美国事业的精神支柱,没有宗教就没有美国精神世界的一切,也就不会有美国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上帝是美国文明的核心要索,是美国人的万能保护伞."美国自以为是"上帝庇佑的国家",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不是先进的科技,富裕的生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源自清教徒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随之而来的作为"上帝选民"负有特殊任务的价值观.美国自认为有领导世界的责任和义务,基督教救世主义为美国这个笃信基督教的国家干涉他国内政提供了最好的依据,美国把自己装扮成了民主制度和自由思想的传教士,而发达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这名传教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他鼓足了勇气.救世主义表现在外交上就是把西方文明作为先进文明的代表,把一切非西方所属的民族和国家视为异类,像早期基督教对待异教徒那样不惜一切手段把一切非西方的意识形态降服或者消灭,将美国自由,民主的光亮照到非西方国家的每一个角落.美国的国民性以及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皆建立在此观念之上.这种直接由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异教徒的不宽容态度引发的借宗教对别国肆意攻击,插手内政,甚至武装干涉,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霸权主义",是宗教渗透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在当代国际事务中不仅扮演世界警察, 动不动就要武装干涉他国内政;还要充当世界牧师,利用宗教对他国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渗透,以达到其"分化","西化"中国的罪恶政治目的."宗教是美国从总统到公民的精神食粮,上帝是美国民族大厦的精神支柱,总统就是白宫中的上帝.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把美国总统称为第一祭司,超级牧师,基督教英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曾说,他的总统办公室是一个强者的神坛;富兰克林?罗斯福认为,美国总统办公室是道德领导人具有统治地位的地方;而尼克松则力图把美国建成一个精神大教堂.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赖斯顿曾做出一个着名的结论:白宫是美国民族的神坛;总统是这个神坛的牧师.历代美国总统尤其是冷战后的历届总统都把宗教作为一张干涉他国,指责他国的政治牌来打.从华盛顿开始,美国历任总统无论在其竞选还是在其就职演讲中都要印证上帝.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后宣称"承认上帝的存在是美国作风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表现, 没有对上帝的信仰,就不可能有美国的政治体制,也不可能有美国的生活方式"."美国的伟大,其力量与天才首先是建立于其人民的宗教精神上".约翰逊就任总统后也曾经说过,"美国政府最重要的传统是每日祈祷,它是立法程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每个星期天都要轮流请各教会的传教士到白宫举行礼拜,其中既有新教牧师,也有天主教的神父和犹太教的拉比.197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民主党竞选运动的组织者千方百计地表明其候选人卡特是个非常虔诚的信徒.他本人也说:"最近l0年,我与上帝保持了最紧密的联系,而信仰,这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里根继承了其前任的传统,多方面宣传其宗教信仰,在电视讲话中不断感谢上帝.20世纪美国最初一位总统麦金莱在就职演说的开头就强调: "我们的信念使我们懂得,惟有我们的先辈们信奉的上帝最值得信赖,在我们祖国每一次面临考验时,上帝对美国人民总是特别偏爱.只要我们谨守上帝的戒律,谦卑地踏着上帝的足迹前进,上帝是不会撇下我们不管的."1997年1月20日,20世纪美国最后一位总统克林顿在就职演说的结尾又提出:"让我们从现在所处的这个高处和这世纪的最后年代迈步出发吧: 愿上帝赐予我们力量,使我们做好即将到来的美好工作,愿上帝永远,永远保佑我们美国."1998年l0月27日,在签署了《1998年国际宗教自由法》之后的讲话中,克林顿总统说:"我的政府已经把宗教自由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把宗教信仰自由问题作为外交行为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国家对外活动财政拨款系列中,表现了美国政府利用宗教渠道推行全球战略的狼子野心.上帝给美国推行政治扩张,武装侵略和宗教渗透提供了最好的口实,美国人认为这些都是在履行上帝赋予的宗教使命,麦金莱总统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就曾提出:"出于对上帝的敬畏,抓住一切机会去扩大自由的疆域",这位总统在谈到美国占领菲律宾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我曾寻求帮助……在白宫的地板上路来路去,直到深夜.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先生们,我曾不止一次跪在地上向万能的上帝祈祷.最后, 终于有一天晚上,我得到了上帝的声音,我不知道这个声音是怎样到来的,但它确实来了……那就是除了占领菲律宾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我们要教育菲津宾人, 提高他们,开化他们,使他们皈依,用上帝的恩典为我们菲律宾的伙伴做我们能做的一切."可以说,这是一种纯粹的自欺欺人式的强盗逻辑.宗教使命感把美国对外领土扩张神圣化,合法化,合理化了.美国的宗教是一种政治宗教,这种政治宗教的突出特征就是宗教为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服务而不是相反. 在美国,宗教与政治紧密相结合,相配合,是美国政治的突出特征,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美国宗教政治作用的发挥还离不开所谓的"美国宗教民族主义".所谓宗教民族主义,是指民族宗教与民族主义紧密合在一起,使本民族神圣化,使宗教为本民族或本国家的一切利益服务.相对其他民族而言,美国的这种宗教民族主义成为领土扩张和文化输出的道德依据,他们认为美国在海外的政治扩张活动是在完成上帝的使命.这一使命是注定的,正义的,辉煌的和神圣的,因为"美国人民作为上帝选定的民族将最后领导世界的复兴", "美国是人类的希望,全人类都注视着我们."美国宗教民族主义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强有力的思想兴奋剂.美国在向海外经济扩张时,也在把美国文明向世界各地推广.美国人以一副传教士的面孔,向外传播《圣经》文明.美国历史学家杰里?伊斯雷尔认为,"改革文化,赚取利润和拯救灵魂是并行不悖的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事实证明,美国人的这种宗教民族主义和宗教使命感与美国的对外扩张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毕生研究威尔逊的美国学者阿瑟?林克曾把威尔逊总统的外交政策称为"传教士外交".所谓传教土外交的含义是:威尔逊的外交受到"帮助"其他民族的愿望的促动,所以,"公正地行动,7促进国际和平事业,给其他民族带来民主和基督福音"是威尔逊的主要动机,"而维护美国经济利益的愿望,帝国主义的扩张只是下意识地发挥着作用".换句话说,威尔逊虽然不是传教土,但却在发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作用,因为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传播基督教文明.这种"帮助"与其说是帮助,不如说是在干涉,甚至破坏,因为在威尔逊宗教使命感得以实现的同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便被摧残.在履行宗教使命方面,比威尔逊更胜一筹的是美国着名外交家,国务卿杜勒斯.杜勒斯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曾积极参加教会工作,与基督教世界理事会有密切联系.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这些经历使杜勒斯的外交思想带有宗教色彩.他将美国传教士式的'世界使命感'运用于美国对外关系中,他曾说美国外交政策,是我们国家意志在国外的具体化", "基于这种思想,在战后冷战中,杜勒斯的反共的倾向不但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且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宗教信仰".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也在美国祭起"宗教+爱国主义"的大旗,鼓吹将宗教与爱国主义糅合在一起,意味着用宗教对他国进行干涉和渗透就是爱国主义的行为,而要爱国也必须对他国进行宗教渗透.这一点让他的欧洲盟友都感到害怕.西班牙左派重要人物,曾在佛朗哥独裁政府期间坐牢多年的尼古拉斯?萨托里乌斯警告说:"上帝和爱国主义结合将具有爆炸性."他回忆说,佛朗哥独裁的座右铭就是"天主教民族主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对美关系顾问卡斯滕斯?福格特警告:"别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的皮带扣上就写着上帝与我们同在".法国政治分析家多米尼克?莫伊西也说:"我们感到被上帝,被民族主义欺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欧洲联盟, 以阻止宗教战争".三,美国反社会主义活动中的宗教因素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有近8O年是以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与思想理论的斗争为主体的,而在那场斗争中, 宗教曾起过独特的作用.美国宗教民族主义一向认为,美国是上帝在这个世界的代言人,不仅要为世界的复兴而斗争,而且要把人类从绝对专制主义的狂暴统治下解救出来."美国政府代表的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换句话说,对于那些不信宗教,特别是不信上帝的人和民族来说,就必将是作为道德警察的美国所要解救的对象".在国际角斗场上,美国不但是核大国,军事巨人,还是道德警察,美国这种道德警察作用及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总统身上体现出来.第一个是2O世纪美国宗教民族主义的突出代表艾森豪威尔总统,他曾说:"如果不是深8深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政府将毫无意义".从宗教信仰角度出发,许多美国人认为,共产主义信仰的是无神论,这是与信仰上帝的美国人的价值观相对立的,所以他们把共产主义无神论作为基督教世界的威胁,以前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被看成是美国人所持有的基本宗教信仰的敌对势力,因此被认为是当代世界的邪恶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宗教信仰在冷战和反共产主义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得到了特殊的运用, 被认为是反对共产主义的核心力量.二战后美国第一位总统杜鲁门曾经明确提出在军事战争之外寻找和平手段颠覆社会主义,宗教就是重要手段.美国的宗教利益集团也大都把共产主义看成洪水猛兽,他们不但反对与前苏联妥协,还反对与中国建立哪怕是非战略物资的经贸关系,但却积极支持政府援助前南斯拉夫以"对付"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对它的"威胁".至于在美国国内,宗教利益集团都把共产主义视为美国民主的最大威胁.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所起的对共产主义的遏制作用更是各宗教利益集团的共识.此外,西方国家还操纵罗马天主教皇,任命反政府的宗教人士为红衣主教,为思想渗透奠定宗教组织基础.在美国的控制和操纵下,罗马天主教皇先后在东欧各国任命反政府的宗教人士为主教,如波兰的格莱姆普,原民主德国的麦斯纳,前苏联拉脱维亚共和国的瓦伊渥茨,前南斯拉夫的库哈里等反政府的宗教人士先后被任命为红衣主教,他们在苏东剧变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情况表明,从宗教信仰出发, 反共十字军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对垒中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宗教渗透即是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政治价值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我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显着成就,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敌对势力以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遏制我国的作用逐渐减弱,非传统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美国亡我之心至今不死,在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和狂热的宗教民族主义推动下,配合其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实力,美国还会加紧对我进行宗教渗透,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例如美国国务院曾经签署过一份《美国支持宗教自由政策:以基督教为重点》的文件.在该文件中,美国政府直言不讳地承认:"我们对宗教自由的支持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力量的主要源泉,没有它我们简直无法领导","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努力实现世界各地社会和它们的当局改变".近年来,美国的基督教团体在宣传品中宣称,要"能够像打败苏联和东欧那样在中国打败社会主义",认为中国是个巨大的未开垦的基督教市场, 高喊"向中国13亿人传福音"的口号,提出要使"中国福音化".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一直封锁技术,经济,但从来不封锁宗教,并一直利用宗教反华,如支持达赖喇嘛谋求西藏独立,鼓动法轮功邪教分子闹事,并出巨资160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美国《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 "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至少有八千多万,超过中共党员的人数.…'未来30 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会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思想渗透工作重点放在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身上,认定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各级领导人.美国每年都要邀请数百以至数千名他们心目中的"明日之星"免。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深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他们对宗教的虔诚和独特的信仰体系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信仰的核心原则、节日庆典、道德准则以及清教徒的社会角色等方面探讨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
1. 信仰的核心原则清教徒的信仰源于基督新教的改革思想,他们强调每个人个体与上帝的直接联系,反对中间人的介入。
清教徒相信上帝拣选了一些人来得救,这被称为“预定论”。
他们追求纯洁的生活,遵循圣经的教诲。
清教徒相信个人拥有人生的选择权,同时也相信上帝对每个人的命运有着主导作用。
2. 节日庆典宗教节日对于清教徒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基督教传统节日如复活节和圣诞节外,清教徒还有自己的宗教庆典,如感恩节和斋戒日。
感恩节是清教徒庆祝丰收的重要节日,人们会聚在一起,感谢上帝的恩赐。
斋戒日是清教徒进行守斋的日子,他们通过斋戒来纠正自己的错误,更加专注于宗教信仰的实践。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满足了清教徒的宗教需求,也成为社区内的社交活动。
3. 道德准则清教徒的道德准则严格,他们强调纯洁、节制和个体努力。
清教徒将个人的品德与信仰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信通过遵守上帝的教诲来获得永生。
因此,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诚实、勤奋和节俭。
清教徒对自我约束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得到上帝的认可,并在社会中树立榜样。
4. 清教徒的社会角色清教徒在殖民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社区中的领导者,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治领袖。
清教徒社区的组织和决策都与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清教徒通过教堂来实现社区内的组织和控制,他们的宗教信仰影响了社区的道德标准和法律制度。
总结:美国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清教徒的信仰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他们的宗教信仰对于个人的生活和社区的运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教徒通过信仰的核心原则、节日庆典、道德准则和在社会中的角色来展现他们的宗教信仰。
他们的信仰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通过遵循上帝的教诲来获得永生。
浅析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Analysi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f Christianity on Western Civilization摘要:作为西方国家重要宗教信仰之一的基督教在其传播历史中对西方产生了不容忽视影响;除了基督教文化留下的许多灿烂文明至今仍对西方乃至世界产生着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基督教沦为迫害异己工具的历史;通过对比两种影响,总结经验,以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Abstracts: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estern religious faiths, Christianity had a great impact o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history. Not only do we remember splendid civilization left that had positive influences, but also we don’t ignore Christianity’s persecution. By comparing both sides, we can take stock of it so that it can service th e soci ety better.关键字:西方文明、基督教、积极影响、消极影响Keywords: Western civilization Christianity Positive impacts Neg ative impacts基督教目前在西方的地位宗教信仰在西方国家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基督教为西方国家最庞大的宗教体系。
在欧美,信基督教的人数占全世界有宗教信仰人数的42.09%;全世界的广义基督徒(包括基督教、天主教、更正教、东正教、其他独立教会等)已达到23亿。
除了数量上基督教显示出绝对的影响力,在对全球当今生活的影响上也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如全世界共同使用的基督教的纪元、星期制、世界各国的红十字会组织,音乐上用的五线谱等,也都来自基督教。
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郑易平王维(摘要]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客忽视的。
清教的契约思想为北荚殖民地人民反抗英王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I新教的人权政治思想为美国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宗教大觉醒运动不仅使契约思想、人权思想广为传播,而且在此基础上速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
[关键词]基督教文明清教新教大觉醒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首次把“文明”而不是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区分人类集团的标准和引发后冷战时代冲突的主要原因。
在他的文明观里,宗教是构成文明的首要因素。
亨廷顿的观点或许偏颇,但他从文明的角度看人类冲突的独特视角,还是给了人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另一位美国学者奥利维尔·如恩斯在《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一书的前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菲雷在回顾1989年苏联解体,致使美国最终获胜时,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苏联是个超级大国。
它或许一直都拥有令人敬畏的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但却从来都不是一个文明,证据就是它可以在旦夕之间消失,而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性遗产。
我在考察促成‘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美国世纪’时,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表明美国的情况正好与苏联相反。
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原因恰恰在于它的文明。
”[1]可是谈起美国革命,人们立刻会想起潘恩、杰斐逊、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的贡献,也很容易想起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影响,而基督教文明作为美国革命的重要背景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一、清教契约思想对美国革命的贡献“契约神学”是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认为,人与上帝之间有一个契约,那是人自愿与上帝订立的契约,即恩典契约。
通过恩典契约,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赐予,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这个赐予而存在的。
清教主义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是加尔文主义的一个分支,因此深受加尔文契约神学的影响。
美国宗教对美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李雪松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工科试验班 3090104147)
要想探讨美国宗教对美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必须先搞明白何为“美国宗教”。
不加以赘述,我仅取影响力最大的基督教(新教)加以简单说明。
基督教(新教)在美国已有300多年历史。
1776年美国独立前,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派别均已传入美国,其后迅速发展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
在美国宗教中,基督教(新教)教徒最多,约有1.56亿人,占美国总人口的57%。
主要有浸礼宗、卫斯理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圣公会、圣洁教会等,此外还有数十个较小的教派组织和跨教派的国际性的组织。
各宗派创办有400多所大专院校。
基督教已深入社会各领域。
清教徒(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
其字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
清教徒信奉加尔文主义,认为《圣经》才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的基督徒。
历史上,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
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这些早期的清教徒以及他们身上所传承的“清教徒精神”,为美国300多年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清教徒精神对美国的积极影响:
经济层面上看,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
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
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
通俗地讲,就是“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这三种拼命精神,无疑是清教徒精神的思想精华。
从这个侧面上,我认为,这种可贵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民性。
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
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之多。
犹记得高中时读过的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一书中提到,正是这种宗教精神、宗教影响使美国在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非常勤劳勇敢的国家。
当时的清教徒都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工作,尽力为自己扩大产业、积蓄财富。
他们把产业和财富当作是上天赐福的记号,甚至有些人以为是得救的依据。
这样的职业思想促成了他们事业的兴旺、财富的迅速增长。
在美国的建国期间,面临创业的艰难,清教徒需要勇敢地创建基业,需要不怕艰苦凭信心开荒拓土,需要创造大量的财富。
创业实在需要资金,故此拼命挣钱拼命省钱是必须的。
然后再
将赚到的财富贡献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从而获得了圆满的一生。
甚至有人说过,清教徒精神是美国的立国之本,是它经济持续不停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政治层面上看,新教改革的直接后裔——北美殖民者——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些清教徒当然以坚持神学立场著称于世。
但是,实际上,他们“感兴趣的不是神学本身,而是神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社会上的实践。
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如何有系统的详尽阐明“真理”,而是如何使他们在北美的社会体现他们已经懂得的“真理”。
这样,清教徒就没有权陷入神学,没有成为又一个天主教中世纪的修道取向的共同体,而是在政治的制度规划上给美国留下了宝贵遗产。
尽管清教徒是很注重神学的,但他们说争论的却是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是政治问题。
进一步讲,这种务实精神使得美国从殖民时期起就没有走理想主义政治的道路,也就防止了许多潜在的狂热性理想主义政治。
正因为请教认为人间的政治制度深深堕落,远离上帝的要求,所以特别警惕政府机构搞政教合一,给自己披上神圣的外衣,推行所谓的“理想主义的政治”。
而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据斥理想主义,反对乌托邦政治。
在体制上的保证,就是反对政教合一。
这一思想带来的直接成果,就是美国人一直引以为自豪的立宪共和和党派民主,制度上的领先,就意味着国家的兴盛。
从以上浅薄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宗教对美国经济和政治带来的积极作用。
但是,任何作用都会同时存在两面性,宗教影响也不例外。
二、美国宗教对美国的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美国对外事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处标榜民主自由,并试图用本国的价值观影响改造其他国家。
美国在其对外政策中一直追求的价值理念就是把美国民主自由体制以及价值观和道德观推向世界。
不仅政治领袖,作为美国社会主流力量的广大基督教徒也深信美国人作为上帝的“选民”,代表正义与善良,承担上帝赋予的“使命”,在国际事务中担任类似世界警察的角色断定是非惩恶扬善。
例如,2003年,布什政府怀着“使命感”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推翻萨达姆独裁政权,拯救伊拉克人民于“苦海”的践行更像是最终借着宗教下台阶的侵略。
先是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战争,后说萨达姆政权与基地恐怖组织挂钩,当两个理由都找不到证据支持时,伊拉克战争又被描述成民主自由与极权专制的斗争。
布什总统曾多次在讲话中使用“文明世界”一词,提倡在中东社会开“宽容”和“尊重妇女”之风,不点名抨击伊斯兰教“保守”“歧视妇女”。
布什政府的意图非常明显:要对伊拉克以及中东社会大换血,使之不再是宗教激进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沃土,而是变成美国一样充满“宽容”“正义”和“自由”的“文明世界”。
这种思维明白无误地体现了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使命”感,自认为是“世界的楷模”,“不可或缺”的国家,认为领导世界,拯救世界,输出民主自由是美国神圣的使命。
美国这种特殊的“使命感”其实有着身后的宗教根源:清教徒出走英国,其目的除了躲避宗教压迫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在荒蛮原始的美洲大陆,建立一个模范的基督教社会昭示英国人。
虽然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了,这种信仰失去了合理性,但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以作为人类榜样的使命感却在移民心中扎根了,而且体现在历代美国举足重轻的人物的信念之中。
开国元勋杰斐逊曾经确信“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
他们被赋予优越的智慧和力量。
”而这种神赐的“使命感”理念在美国
外交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方截获的情报显示中立国美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受到威胁,但是时任总统的威尔逊准备参与斡旋调停时却高调地强调此举的目的“并非报复或是显示美国的实力,而是要维护权利,保护人权,在这方面美国是唯一的冠军……因此我们要为世界最终的和平而战,为了世界人民的解放而战……”
但是,以我一个中国人的视角去看待美国宗教里的这种“使命感”,始终有一种逻辑上不成立的感觉。
“使命感”意味着插手他国内政事务,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美国可以获取它所需求的政治经济利益,但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信任度、成熟度却大大降低了。
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国家与国家的博弈,不在于一时半会儿的得失,而是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由此,我大胆臆断,这种宗教根源中的“使命感”,确确实实为美国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我称之为“国势上升,国运下降”。
这篇不成熟的文章,是我结合了许多方面的资料加以整理,并添加了许多自己还较为幼稚的感想后的产物。
同时,非常感谢孙仲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这么多节精彩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