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语言学家彼得斯特林格曼曾提出语言翻译应当被看成一种“活动”,其中翻译本身一定会受到文化边界的影响。
这就引出了文化负载词翻译这一概念,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特点及文化特征之间差异,从而找到恰当的传达方式。
从目的论视角来看,文化负载词翻译就是指一种以源语和目标语文化为基础,用以提供有效、准确的源语到目标语的翻译效果的翻译形式。
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源头是文化,其中涉及到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多样性。
文化背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而文化语境则关乎一个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全面理解,对文化负载词翻译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和文化特征之间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之间的多样性,翻译者需要进行深入地探究,以判断源语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情况。
这一探究过程需要翻译者认真学习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以及每一个文化负载词在具体语境下的语义和特征。
而重点研究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中潜藏的社会价值,从而为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相应的参考。
此外,从目的论视角来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需要考虑翻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外涵的客观性,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完成翻译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调查,以确定翻译的内容和范围,以及文化涵义的传达方式。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文化涵义以及其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差异,从而在满足文化语境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翻译。
最后,文化负载词翻译需要翻译者在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上有足够的洞察力,以便把握翻译文化特征的精准表达。
另外,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分析能力,用以判断源语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情况。
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对文化背景、文化语境和文化涵义有足够的深入理解,以做到文化内涵的准确诠释。
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研究作者:杨小梦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8期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加大,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而此类报告中往往会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产生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本文从文化负载词、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出发,以十九大报告及其英译本作为语料,通过译文案例分析,探讨政府报告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取得最佳翻译效果。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政府工作报告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8-0093-02世界各民族在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使得各民族逐渐形成不同的语言体系,这些差异表现在词汇层面上就是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指那些用来表达某种文化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包含的文化信息无法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承载一国的文化,并将一国的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词汇中(余立霞,2016)。
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准确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对跨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会议报告是中国政府针对中国国情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所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
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经常会出现在此类报告中。
这些文化负载词产生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背景,包含特定涵义,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一、目的论费米尔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是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活动应遵循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
“目的法则”认为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是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
“连贯法则”指译文需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化负载词在语言翻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个文化体系中有着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造成交流障碍。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人员需要理解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首先介绍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类型,然后分析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误译现象,最后讨论如何在翻译中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类型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文化体系中具有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例如“荣誉”、“礼仪”、“义务”、“忠诚”等。
这类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产生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
文化负载词可以分为主观文化负载词和客观文化负载词两种类型。
主观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具有某种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词汇,例如“自由”、“平等”、“爱情”等。
客观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具有某种实际含义的词汇,例如“红绿灯”、“口红”、“电影院”等。
二、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作用和误译现象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理解词汇的内涵可以使翻译更加准确,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受误译。
误译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直译误译:翻译人员直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忽略了文化内涵。
例如,将“rose-colored glasses”直接翻译为“玫瑰色眼镜”,而忽略了该词的隐喻意义。
2. 同一概念误译: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中的同一概念在含义和表达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中的“一夫多妻制”和英文中的“polygamy”虽然指代同一概念,但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3. 换行误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可能将原文含义中的一部分翻译,但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的另一部分。
例如,将“happy-go-lucky”翻译为“无忧无虑的”,但忽略了该词含有的“锲而不舍”和“乐观向上”的意义。
《霸王别姬》英译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赵昊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字幕是电影观赏中必要的辅助手段。
一部电影想要走出国门,BC世界,离不开高质量字幕的字幕翻译。
文化负载词作为电影所要传达的文化意象的集中体现,是字幕翻译工作中难度最大、问题最多之处。
我国经典影片《霸王别姬》中,与传统京剧、北京方言、时代背景、成语典故相关的文化用词数不胜数。
本文以贾佩琳对《霸王别姬》字幕的英译为例,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分析,阐释译者在处理电影字幕中的文化意象时,应当如何采用合适的翻译,化与异化相结合,既传达受众需要的内容信息,又彰显出源语中的文化特色、,达成字幕翻译中信息功能与文化审美功能的。
关键词:字幕翻译文化负载词归化异化霸王别姬1.《霸王别姬》的英译字幕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间的跨文化交流在碰撞与融合中日益广泛和深入。
中国文化作为多元世界文化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人民的目光。
电影,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国民心态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冲出国门、蜚声世界,向各国人民传播、阐释着中国文化的深厚。
在这一程中,何通的一部部电影跨越文化,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显为重要。
的《》自1993年上映以来,经久不衰,断发出的力。
m(99103)(2015),京剧是中国的,《》为,人世的合,全,文化,是文化、的一,成为国社会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
作为我国电影 界的作,《》中,们出入化的与深的文化是其一的有力,彳]出国门,在国电影界广泛可,一下戛纳电影节高奖项金棕*奖,很大程度归功于者贾佩琳地道的英译。
贾佩琳在采访中提出,字需要虑五:口语向书语的转化,视频与画的配合,简短,中英文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及的限制即"〉(金海娜,2013)。
在五中,贾佩琳特强调文化负载词的困难,在富含文化的电影中,译者特需要虑语言文化的异同,在此类文化现象付出量的时间和力。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野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包括定义特点、研究现状、翻译理论、策略分析和实例分析。
在实例分析中,通过具体案例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目的论视野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启示,指出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的背景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研究, 文化翻译, 理论探讨, 翻译策略,实例分析, 启示, 研究方向, 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目的论视角为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和翻译需求不断增加,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和关键。
本研究旨在通过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和实践,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因负载词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和误解,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本研究将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翻译理论和策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文化负载词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的词语,其翻译涉及到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等问题。
对于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以增进跨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果,提高翻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基于目的论的中美版电影《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对研究
近期受到广泛讨论和热议的电影《花木兰》(Mulan)在中美两国上映,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注和探讨。作为一部融合了中美两国文化元素的电影,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其翻译对于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对《花木兰》的中美版电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对研究。 第一步,理清中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极大,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这些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语言和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因此,在进行《花木兰》的翻译时,应该深入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尤其是对于电影中的文化负载词,需要更加慎重地处理,避免直接翻译成中文可能会造成的歧义。 第二步,分析电影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花木兰》中既有中国文化的部分,也有美国文化的元素,其中包括了很多文化负载词,例如“花木兰”“家国情怀”“嫁衣”“金光灿烂”“荣誉”“勇敢”等等。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步,对比两种翻译方式。在比对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美文化间相同的文化负载词有时翻译方式有所不同。例如,“花木兰”这个角色的名字,在美国版中被翻译为Mulan,而在中国版中被直接翻译为花木兰。又比如,“嫁衣”这个词,在美国版中没有翻译,仍然使用中文,而在中国版中则翻译为了Wedding dress。通过对比两种翻译方式,可以发现不同背景下的翻译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点,需要在具体情况下进行取舍。 第四步,探讨翻译的目的和侧重点。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电影《花木兰》作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一种形式,其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准确地传递出作品所应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在进行翻译时,应根据目的和侧重点进行选择,既能保留原始文化的内涵,又能让另一种文化获得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度,取得文化交流的双赢效果。 本文通过分步骤阐述,《花木兰》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比对研究,了解了中美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分析了电影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对比了两种翻译方式,并探讨了翻译的目的和侧重点。通过这些比对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花木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文化交流时要尊重并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特点,注重本土化的翻译处理,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近乎完美的效果。
第28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8 No.11 2007年1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07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郭旭明(湖南科技学院 外语系,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
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
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
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关键词:汉语文化负载词;目的论;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7)11-0184-03为了更快、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一方面要向他国,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其它国家。
而汉语文化负载词正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讨论它们的可译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前也曾有人讨论过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但多是运用传统译论的观点来评价其可译性,故多认为其可译性极低,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可互译。
本文作者认为这不利于指导翻译实践,因为这容易使译者对译好这类词丧失信心。
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翻译标准来评价这类词的可译性从而更好地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摘要】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野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首先阐述了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探讨了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研究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展示了具体应用场景。
研究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挑战。
在总结了研究成果,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目的论视角、定义、特点、研究现状、翻译策略、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翻译挑战、研究成果、总结、不足、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文化负载词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含义的词汇或短语。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跨文化交流的频繁,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
在翻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的存在不仅仅是对词汇的翻译,更是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体现。
文化负载词的跨文化传播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需要考虑文化背景和内涵的传递。
对于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理解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特征和传播规律尤为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从而深入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梳理,分析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研究现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展示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以及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挑战。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跨文化翻译研究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为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指导。
摘要: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
以目的论为基础,对《阿Q正传》杨宪益英译本中文化负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方法的目的性,并指出目的论给译作的评析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目的论;《阿Q正传》;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1翻译目的论从20世纪2O、6o年代开始,大多数翻译理论家都倾向于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其忽视了翻译的本质不仅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2O世纪7O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其中一个影响较大的翻译新视角。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1984年,汉斯.弗米尔在其与卡塔琳娜.莱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目的论以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研究。
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交际行为,所有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
弗米尔再三强调,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同时,翻译目的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译者,翻译策动者,及预期读者。
在目的论中,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合适”,“合适”指译文文本要适合翻译目的的要求,也就是说译文文本要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
目的论对具有不同翻译目的文学作品翻译与赏析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2关于《阿Q正传》《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大师鲁迅先生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故事背景,给我们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也给后人留下了“阿Q精神”,这个具有深刻文化含意的术语。
该作品涵盖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包含了大量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
作品咱问世以来被多次译成英文,其中包括1953年外文社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The True Story0f Ah Q,但多年来外界对其评论却褒贬不一,很多人认为杨译本过分忠实于原著,许多中国文化因素没能详尽地介绍给西方读者。
文化回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文化回译理论概述 (7)2.1 文化回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8)2.2 文化回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9)2.3 文化回译理论的应用价值 (10)三、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挑战 (11)3.1 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与特点 (13)3.2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难点分析 (13)3.3 影响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主要因素 (14)四、基于文化回译理论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16)4.1.1 直接翻译法 (18)4.1.2 注释法 (19)4.1.3 内容概述法 (21)4.2 文化转换策略 (22)4.2.1 音译法 (23)4.2.2 意译法 (24)4.2.3 跨文化替代法 (25)4.3 文化融合策略 (27)4.3.1 创造性翻译 (28)4.3.2 文化重构 (29)4.3.3 结合两种或多种文化元素 (30)五、案例分析 (32)5.1 案例选取与分析框架 (33)5.2 具体案例分析与讨论 (34)5.2.2 文化转换的案例 (36)5.2.3 文化融合的案例 (37)六、结论与展望 (38)6.1 研究成果总结 (39)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0)6.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41)一、内容概括本书旨在探讨“文化回译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词汇,其翻译直接影响着文化信息的传达和理解。
基于文化回译理论,本书分析了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特挑战,并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包括:意译:适于文化差异较大的词语,需根据语境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双关语翻译:针对具有双重含义的文化负载词,需根据语境精准表达其文化内涵。
文化融合翻译:鼓励创新的翻译方法,将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表达。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标题中的「文化负载词」,特指寓含古代文化的繁杂复杂的词语,例如格言、成语、谚语等,它们几乎每个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翻译领域,这些古老语言带有文化负载的词语在进行翻译时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指以原文文化特点和语言特色为基础,以新译语言对应的文化特点和语言特点为依据,以及考虑到文化沟通的要求,做出的翻译。
当今,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日益活跃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文化负载词被纳入翻译范围,这也对翻译人员要求更高。
以往翻译人员只会把文字类词汇进行翻译,而对文化负载词,常以直接意译或文字翻译来加以表达,这无论从句法表达上还是语义表达上都无法得到较准确的翻译效果。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目的论来完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句子的意义和结构都要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语境、文化背景及重要信息等特点而调整,以达到艺术性和信息性的双重要求。
这便是目的论所指的---以求达到目标语言文化中最接近原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针对文化负载词,目的论所提出的基本翻译方法,有意译、借用、改写等。
其中,意译也是文化负载词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是指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遵循翻译的目的使用新译文言语中的表意词语或结构,以表达原文中的文字或语义的含义。
其次是借用,它是指翻译者不改变原文的原意,但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格式,并使用新文化的表达形式来表达原文中的含义,以满足读者的熟悉度和理解度。
改写则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以根据目的语文化文化背景、文章结构及篇章位置等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改写,以使其在新译文里呈现出更为恰当的表达。
但是,文化负载词翻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导致翻译时无法完全表达出原句的意思;翻译时还可能遇到文字上的误解、逻辑上的混乱或者句子长度和形式上的不同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翻译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因此,有效地解决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问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文化意识、文学素养以及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创造性。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负载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其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习俗等多个层面,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在目的论视野下进行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还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目的论视角下的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翻译策略以及影响因素,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促进文化负载词翻译领域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文化负载词在翻译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翻译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的文化内涵,并有效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翻译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将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文化负载词概述文化负载词是指植根于特定文化中的词汇或短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用特点,在语言交流中承载着思想、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等文化信息。
这些词汇通常难以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因为其所表达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或情感色彩,有时甚至超出了字面意义。
文化负载词的存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加深了人们对特定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举例来说,像中国特有的“福”字,代表幸福和吉祥,在春节期间常常被挂在门上,意味着迎接新年的希望和美好;而在西方文化中,“Santa Claus”(圣诞老人)则代表着圣诞节的快乐和礼物。
2020年12月(总第144期)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以《边城》为例□王道佳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浓缩了国家、民族的文化,读者可以从著作中的文化负载词来更加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化形势不断增强。
中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我们想要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让其他国家的人民知道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就不能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尤其是对作为经典著作中的瑰宝———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笔者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以杨宪益和戴乃迭所译的《边城》英译本为研究文本,并在此文本中摘取些许举例,来对文化负载词的运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目的论;《边城》;文化负载词[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67(2020)36-0041-0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发展,越来越得到他国人民的认同和接受,尤其在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给了无数人战胜病魔的力量。
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学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这给翻译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从当前文化发展的新形势看,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占比仍然相对较低,国人必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最快的对外传播。
另一方面,对于外行人而言,或许翻译就是简单地将汉语语言转换成其他各个国家的语言,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从翻译的概念上来讲,真正成功的翻译不仅仅要将双方之间的语言进行转换,而且要注重深入双方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由此可知,认为翻译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的观点是较为肤浅且没有经过专业研究的。
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十分重要,语言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但是从文本翻译的角度上说,假设语言没有存在于文化环境中,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天堂蒜薹之歌》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进,人们想要了解异域文化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文化负载词作为一国的特定文化载体,对其进行恰当的翻译可以保证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外国文化。
因此,依据特定的目的而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莫言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深受广大外国读者的喜爱,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
莫言作品的英译者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近年来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西方学者(文军、王小川、赖甜,2007)[1],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John Updike,2005)[2],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西方世界里,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天堂蒜薹之歌》是其众多作品中最受瞩目且销量最好的小说之一(邵璐,2011)。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中含有丰富而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因此对葛浩文《天堂蒜薹之歌》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是最重要的理论,包含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整个翻译过程中的最高原则,也就是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
历经多年的发展,目的论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
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是,目的论关注的是译文应在对原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来选取最佳的方法,而非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张锦兰,2004)[4]。
本文将以目的论为指导,探讨《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达到的特定目的。
一、目的论及文化负载词介绍1.目的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e Nord)以及加斯特·赫尔兹·曼塔里(Justa Holtz Manttari)为主要代表人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目的论分析 作者:龙璐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
摘 要: 文化负载的词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如何准确地传达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阿Q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目的论 翻译策略 《阿Q正传》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转向文化因素。《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杰作,也是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资源之一。《阿Q正传》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化负载词的准确翻译是准确地把词语的文化内涵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关键和窗口。目的论在文化翻译领域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基于目的论,本文对《阿Q正传》两个英文版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定性研究。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英文版本已成为《阿Q正传》最正典的版本之一。杨氏夫妇努力将中国文化引入世界。威廉·莱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研究专家之一。他的译文展现了美国英语的典型特征,语言简单、流畅,可读性高。它在出版后特别在美国读者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口碑。
2.目的论与文化负载词 2.1目的论三原则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德国发展起来。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目的论对传统翻译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创新等值翻译理论框架,发展多元化的翻译理论体系。二是强调目标文本的创造,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2.2《阿Q正传》中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汇载有特定的国家文化信息,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们是民族文化在词素结构上的直接或间接反映”(胡文仲,1999:64)。奈达声称,作为译者,要做好跨文化交流的话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有五种亚文化:“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奈达,1964:91)
3.目的论视角下两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目的原则 例1:“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Quei。”(The Yangs,2000:8)
杨宪益:“I encountered in writing this work was that I don’t know Ah Q’s personal should be written either. During his lifetime everybody called him Ah Quei.”
莱尔:“I don’t know how to write his given name either. While he was alive everybody called him Ah-QUEI.”
“The ‘Ah’ of Ah Q is a common prefix for given names especially in south China, and is always written with the same Chinese character. Here Lu Hsun spells out the ‘quei’ in Roman letters, claiming he does not know which Chinese character (there are many homophones) it should be. This makes for a jarring effect in a Chinese text; I have attempted to convey this by using capital letters. The current pinyin spelling of this syllable would actually be gui.”(Lyell, 1990: 104)
在翻译“阿Q”的过程中,杨宪益的翻译方法更加忠实于源文本。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在翻译文本中保留中文意思,从而将这种习惯传达给读者。但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阅读时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他们可能仍然对这个名字感到困惑,毕竟中国的名字和外国的名字完全不一样。莱尔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了一个注释,以确保目标读者可以达到“大致相同的理解”。他对“阿”的含义和翻译时为什么变成“QUEI”的原因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因此,目标读者可以知道“阿”是中文名字的前缀,从而加深了他们的理解。莱尔的翻译策略反映了“目的原则”。
3.2连贯性原则 例2:“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The Yangs, 2000: 4) 杨宪益: “The use of ‘legend’ is impossible because Ah Q was no legendary figure.”(The Yangs, 2000: 5)
莱尔: “Why not just make this one the private one? But then private biography is the term they use for accounts of Daoist monks who live forever, and Ah Q doesn’t fit in with that crew either.”(Lyell, 1990: 102)
“神仙”是中国神话中的角色,指具有超人能力的神话传说人物。对于那些相信基督教的西方读者来说,这是不易理解的。“神仙”的中文意思与西方所拥有的“神”几乎没有相似之处。但杨氏夫妇则用意译的方式把“神仙”翻译成“传奇人物”。莱尔用意译翻译为“长生道家”,而杨宪益的翻译则更恰当。他的翻译使读者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了解“神仙”的意义。然而,关于“神仙”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含义,莱尔的理解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只是认为“神仙”是道家。她不知道“神仙”还包括西方的佛等。此外,这种翻译不可避免地会使目标语读者误解“神仙”为老子或道教。所以杨宪益的翻译更能体现出连贯原则。
3.3忠实性原则 例3:“几天之后,他竟在钱府的照壁前遇见了小D。”(The Yangs, 2000: 70) 杨宪益:“A few days later he did indeed meet Young D in front of Mr. Chien’s house.” (The Yangs, 2000: 71)
莱尔:“A few days later he finally came across Young D in front of the short stretch of wall that protected the Qian family compound from prying eyes.” (Lyell, 1990: 133)
“照”又名“屏风壁”,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建筑的独特部分。另一个“照壁”的说法是风水意识影响下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素。根据它的定义,杨宪益的翻译省略了“照壁”一词,没有遵循连贯性原则。莱尔的翻译成功地解释了“照壁”的功能,比杨宪益的翻译长。莱尔期待为读者提供“忠于原著”的译本。
4.两译本中的主要翻译策略 4.1意译 意译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和地理的差异。意译翻译能够充分表达词语的内在意义,弥补外来读者背景知识的缺失,进而达到信息传播与沟通的目的。
例4:“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来视若草芥的。”(The Yangs,2000:76) 杨宪益:“Now though Ah Q had always had the greatest contempt for such people as little nuns...”(The Yangs, 2000: 77)
莱尔:“Ah Q thought young Buddhist nuns were worthless to begin with...” (Lyell, 1990: 138)
“视若草芥”是指贬低某人或不再关注某人。“草芥”存在延伸意义,即没有价值的东西。在西方国家文化中,没有这种特殊含义。在原文中,这个词用来说明阿Q对小尼姑的不屑。两位译者运用意译的策略,将源词的意义完美地传达出来。
4.2直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翻译既忠于原文,又忠于原文形式。对于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词,译者应该尽量保留汉语词汇的语言特征。
例7:“这毛虫,癞皮狗。”(The Yangs,2000:36) 杨宪益:“Hairy worm, Mangy dog.” (The Yangs, 2000: 37) 莱尔:“Hairy beast, you mangy dog.” (Lyell, 1990: 117) “毛虫”是鳞翅目的一种幼虫。在原文中,阿Q只是想发泄自己的愤怒,可不幸的是,王胡反过来用“癞皮狗”愤怒地回应。“癞皮狗”是一种狗,在这里显示王胡认为阿Q是无耻的人。杨宪益和莱尔把“毛”翻译成“hairy”,把“虫”翻译成“worm”和“beast”。杨宪益将“癞皮狗”翻译成“mangy dog”,而莱尔则把它翻译成“you mangy dog”,以提高情感的程度。在中国,狗往往被赋予贬义。但在西方国家,情况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明显不同的认知。两位译者在这里都采用直译的策略,锐利地传达了狗的文化内涵,从而鼓励了国家间的交流。
4.3直译加注释 例8:“就是阿Q所谓的哭丧棒——大步流星走了过来。”(The Yangs,2000:42) 杨宪益:“...which looked to Ah Q like the ‘staff carried by a mourer.’With great strides he born down on Ah Q who...” (The Yangs, 2000: 43)
莱尔:“Baldy” started moving directly toward him...what Ah Q called a wailing stick-in his hand...
“Young foreign gentlemen of the time often carried canes, and young Chinese who had studied abroad often emulated them even after returning home. The “wailing stick” had been traditionally carried by filial sons in funeral processions; The idea it represented was that the son was so overwhelmed with grief he would have been otherwise unable to walk.”(Lyell, 1990: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