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与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
- 格式:pdf
- 大小:142.71 KB
- 文档页数: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与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
王钦双
[摘要]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源于战前美苏英三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这一政策从内容上看,对中共是不利的。但是,由于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逐步加剧,苏蒋之间矛盾的加深,苏联不断调整对华政策尤其是在东北的政策并对中共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为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中共审时度势,利用美苏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制定了夺取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和策略方针,并迅速展开,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关键词]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变动;中共夺取东北战略;评价[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03)02—0037—05
夺取东北,背靠苏、蒙、朝,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战略
设想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夺取东北,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任务迅速提上全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中
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利用美、苏、蒋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制定了正确
的夺取东北,创建根据地战略和策略方针,从而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打败蒋介石国民党
政府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在我党创建东北根据地的过程中,苏联对华政策
对我党夺取东北,创建根据地起了十分微妙而又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战后初期苏联
对华政策尤其是东北政策的演变及其作用的分析,旨在说明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及其变动,对
中共夺取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并进而作一评价。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华政策的制定
战后苏联的对华政策可以追溯到战前美苏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关于远东问题的秘
密协定。“雅尔塔会议的实质内容就是东西欧的划分和关于远东的秘密协定。两者都体现了美苏
势力的划分。”根据这个协定,战后中国实际上被划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①。但是,由于当时美国
总统罗斯福为推动苏联早日对日作战,美苏相互妥协并达成秘密交易,允诺苏联在蒙古和东北的
大量权益,保持“中国在满洲的全部主权”。同时,斯大林承诺战后将支持蒋介石,并根据雅尔塔协
定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签订双边协定。雅尔塔协定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苏联对华政策的基本框
架。
抗战胜利后,为了实施雅尔塔协定,防止战后苏联与中共的接触,美国极力推动中苏签订条
约。在此之前,也就是1945年5月,杜鲁门总统派霍普金斯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莫洛托夫会谈。在
中国问题上,斯大林明确表示:他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这种领导在战后还
应保持下去,因为没有人象蒋介石那样强有力。他特别提到,没有哪个共产党领袖拥有足够的力
量统一中国②。他的谈话说明了他对共产党力量的轻视、对蒋介石的重视及对蒋政权的支持,这
就阐明了苏联对华政策的基点。1945年6月30日,中苏开始关于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谈
判。在谈判过程中,斯大林又当面向宋子文表示无意支持中共,对华援助也只给“中央政府”,并
说:中国只应有一个政府,由国民党领导;只有一支军队,共产党军队编入国军是当然之事③。当
时,苏联和蒋介石政权为了各自的目的,经过双方艰难谈判于8月14日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条
73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3年第2期 (总第17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约》以及《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中国长春铁路之协定》,并就外蒙古问题等进行换文。条约和协
定的一些内容,是有损中国主权的。根据中苏条约及双方换文时苏联方面的声明,苏联政府表示
只支持和援助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不支持共产党,答允将东北主权统统交给国民党政府接
收。这样,战后苏联对华政策最终形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对华政策的基调是一个中心两个方面。一个中心是争取全
面和充分实现雅尔塔体制,谋求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确立苏联在亚洲的战略地位,争取
在远东实现和平。两个方面:一是承认国民党政府在全中国的统治地位,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以
换取蒋介石承认雅尔塔体制,并在苏美之间采取中间立场;二是要求中国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参加国民党政府,以避免中国发生内战,引起美国的直接干涉,危及苏联的安全。
二、苏联对华政策特别是东北政策的变动与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展开
苏联在战后实行支持蒋介石而不支持中共的对华政策。在东北问题上,苏蒋达成的协议是:蒋介石保证苏联在东北享有优越权益,苏联答应在战后把东北交给国民党接收。这其中并没有给
中共保留一席之地,而是将中共彻底排斥在外。由于美国企图染指东北,以及苏美冷战形势的进
一步加剧,蒋介石完全投靠美国,苏联逐步调整对华政策特别是东北政策。这种政策的变动有利
于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展开。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变动与中共夺取东北战略的展开,可分为以
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5年8月到11月上旬,在中共独立自主政策的冲击下,苏联对中共进军东
北给予了有限的支持。中共依据变化的形势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
1945年8月,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一、二方面军总共150万人从东西南三面向满洲日军发动了进攻,很快就攻入了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毛泽东立刻意识到:抗战胜利就要到来,夺取东北,创建东北根据地的时机已经到来。就在苏军进军东北的当天,毛泽东即发表《对日寇的
最后一战》,号召抗日军民密切而有效地配合苏军作战,并命令原东北军吕正操张学思部、万毅各
部及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立即向热河、辽宁及吉林进发。考虑到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苏联不能不
承认国民党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一事实,中共中央最初不能不对来自苏联的帮助抱以
十分谨慎的态度。因此,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
生”④,同时力争苏军不干涉和少限制自己的行动。就当时苏军对中共部队的态度而言,因无莫斯科的明确指示,虽一般表示友好,并且同情中共而厌恶国民党,但碍于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条约,尚不敢公开承认和帮助中共武装。由于当时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处理同东北苏军关系
的基本原则,如一切苏军只要不反对者,即可放手进行;进入东北部队不要用八路军的名义,不勉
强与苏联建立联系;苏联坚决反对者,必须予以照顾,不使苏军在外交法律上为难等⑤和坚持独
立自主的方针,进入东北的部队基本站稳了脚跟,并得到苏军在某种程度上的支持和配合。
9月中旬,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苏军开始要求已进入东北的部分中共地方武装改换名义,协助维持地方秩序。苏军代表亲飞延安,说明希望中共中央派负责同志前往东北,以便就近具体
协商双方行动。考虑到外交上的承诺,苏方强调原则上中共的八路军和国民党的军队一样,都不
应进入东北,但私下应允,如果不用八路军的名义,不公开与苏军接洽,苏军将取放任态度⑥。而
这时进入到察哈尔、绥远地区的苏军,更是主动派出代表与八路军接洽,要求八路军准备解放苏
军即将撤出的地区,并全力加以控制,战略重心千万不要南移,以免国民党占领这些地区以后再
度割断双方的联系。如果八路军需要,他们可以秘密提供武器援助,即使将来八路军在抵抗国民
党进攻受挫,也可以靠近外蒙边界,甚至撤到外蒙去。苏联驻重庆大使彼得罗夫也向还在重庆与
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明确指出:中共当前的战略重心,应当是集中兵力,“确保张家口、古
北口、山海关之线,防蒋进攻”⑦。很显然,这一系列的变动都是来自莫斯科的指示。也正是基于这
一重要的情况变化,中共中央才提出和制定了对此后军事发展极具战略意义的“向北发展,向南
83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3年第2期 (总第17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防御”的方针,决心放弃南方的部分根据地,将兵力北移,努力控制热河、察哈尔及河北东部,同时
在东北沿海配置数万兵力,争取占据东北⑧。正是从这时起,中共中央派遣了占总数14的中央
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各4名,其中包括4名中央政治局委员,率领2万名干部和11万大军挺进
东北。国共争夺东北的斗争由此揭开序幕。
中共迅速进军东北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极大恐慌。自9月下旬,美国便大规模运送国民党军
队赶往华北和东北,并公开在天津登陆,帮助蒋军占领平津等地。针对这一情况,苏军对中共的支
持也变得积极起来。10月初,苏军劝告中共东北局和中共中央,应抽调25万至30万部队,部署
在山海关及沈阳一带,守住东北大门。为了增强中共方面的信心,4日苏方就通知中共东北局说,苏军准备把缴获的所有保存在沈阳、本溪、四平街、吉林、长春、安东、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日本关
东军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如数转交给中共接收,并说明这些武器弹药可以装备几十万人。这
次会谈后不过两周时间,已知中共方面所得到的武器就有三批,足够装备十几万人的部队。其中
步枪约10万支,轻重机枪约3400挺,投弹筒约500个,大炮100余门,各种弹药将近2000万
发⑨。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毛泽东刚从重庆回到延安,就当机立断,决定依目前部队调动情况确保
山海关一线虽暂时做不到,但仍可按苏方建议,“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线,次要力量于庄
河、安东一线,坚决拒止蒋军登陆及歼灭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
北”βκ。
为协助中共夺取东北,苏军这时也可以说是尽其所能。它先是不顾美蒋方面的外交交涉,拒
绝美舰运送国民党军在大连登陆;然后把美舰可能登陆的东北营口、葫芦岛两地转交中共军队接
收,宣称苏军对两处可能发生的任何冲突将概不负责;同时把南满的大批兵工厂、武器弹药仓库,甚至一些重型武器和飞机统统交给中共;还将中共武装引入长春市郊和机场附近布防,要其严防
国民党通过空降进入东北。苏军代表10月25日甚至通知中共东北局说:“如果说过去需要谨慎
些,现在应该以主人自居,放手些干”。如果国民党军在11月15日苏军正式撤退之前敢于进入东
北,苏军将协助中共打击国民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关内作战的军事形势也明显对中共有
利,毛泽东提出了“华北、东北、苏北、皖北及边区全部归人民自治”这一十分强硬的政治主张,主
张公开宣布:“东北由东北人民自治军保护,中央军不得开入”βλ。
以上事实说明,苏联受中苏条约的限制,不能不同意蒋介石政府接收东北主权,对中共进入
东北在形式上加以限制。但是,苏联不允许美国势力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开进而渗入东北。因此,苏联希望通过支持中共军队进入东北并发展势力,在东北形成一种遏制力量来阻止美蒋在苏军
撤离后把东北变成反苏基地。这就为中共军队抢在国民党军队之前先期进入东北,并取得迅速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从1945年11月中旬到12月底。苏联调整对华政策,限制中共力量发展。中共根
据形势的变化制定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新方针。
由于苏军当局的限制和不合作,国民党政府“外交接收”东北受挫。蒋介石以退为进,发动外
交攻势,中断在长春进行的接收谈判,并改外交接收为军事接收,大举进攻东北。蒋介石还致电杜
鲁门,声称苏联政府支援中共军队抢占东北,“实已构成东亚和平与秩序之重大威胁”βµ,故请美国给予“积极的协调动作,以防止其继续恶化”。企图使东北问题进一步成为国际问题而招致美国
的干预,这是苏联最不希望看到的。于是,莫斯科的态度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并立刻采
取了行动,调整对华政策,缓和中苏关系。
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动主要表现为: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发生变化,对国民党极力表示友
好,对中共则采取抑制政策。苏联政府声称:“一切政府接收工作皆可依靠友好同盟进行,而无不
可协商之事”。根据条约,日本投降以后,苏联军队在3个月内完成撤军计划,12月3日应为苏联
撤军之时。为了配合国民党对东北的接收,11月9日苏联政府表示:“愿将其军队撤退延缓一个
93战后初期苏联对华政策与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