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战结束至冷战爆发前苏联对华政策
- 格式:pdf
- 大小:94.95 KB
- 文档页数:2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爆发。
在美苏冷战中,中国被称为关键性少数派。
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中苏双方的论战和对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苏两国国内历史进程和历史面貌的发展,影响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面貌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影响了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迁。
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下的几个阶段。
一、友好合作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在这一阶段,中苏双方进行了亲密的互助合作和互相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正式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定。
五十年代前半期,双方分别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密切合作。
这一阶段中苏双方在政治上互相支持,在经济上密切合作,中苏关系基本上是亲密友好的。
二、苏关系分歧,论战和彻底破裂阶段从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5年3月的“19国共产党莫斯科会议”这一阶段的历史又可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65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到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会议。
这是内部交换意见阶段。
双方主要围绕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和平过渡”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期。
此外,双方还在两国内政,对外关系和民族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6月的布加勒斯特会议到1963年7月14日苏联共产党《公开信》的发表。
这是不点名的论战阶段,双方主要围绕布加勒斯特会议1960年莫斯科会议、苏共二十二大,以及“加勒比海危机”、中印边界冲突、中国公民逃往苏联和苏联撤回专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了尖锐的分歧和争吵。
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关系苏联:俄国是初期为“中立”,后来对华的军事及经济援助,出兵东北击溃日本精英部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即由初期联华制日,到中期由热变冷,甚至严重对立,最后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战胜共同的敌人。
苏联在这一时期为巩固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也是其援华抗日的重要表现。
”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
苏联援华态度积极,不仅在国联“为我尽力声援”,而且派出志愿空军和军事专家参加对日作战。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处于孤立无援困境中的中国是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条约签订后,苏联开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1937年9月21日国联会议上,苏联外长李维诺夫针对国联咨询委员会就认定日本的行动是侵略性质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提出质问:“现有之事实,岂不是证明日本之罪状。
”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上,李维诺夫警告与会各国不要纵容和鼓励侵略,他要求各国一致行动起来,制止侵略,维护和平。
早在1937年3月,苏联就决定向中国南京政府首批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苏联还同意在其境内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兵。
以后又于1938年7月、1939年6月先后提供两笔贷款。
至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
1939年6月,中苏政府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并克服种种困难开辟了从中亚到新疆、甘肃的运输线。
随着援华贷款协定的签署,苏联的武器和军备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同时苏联还向中国派出大批军事专家和飞行员。
1937—1941年,先后有2000余名苏联空地勤人员在中国工作过,其中有700名飞行员在中国轮流作战。
他们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时受过苏联顾问教官训练的中国军人达9万以上。
从美苏冷战看中美关系美苏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美苏争霸根本上来说是两国综合国力之间的综合较量,在前阶段军事实力是最主要的参考指标,而往后经济实力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
两国为了争夺军事上的优势都把大量国家资源投入军备竞赛,对经济发展造成了长远的损害。
美国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6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危机和70年的滞胀,而苏联的影响则更大,由于经济长期畸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内矛盾不断激化,成为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世界长期处于核阴影的笼罩之下,就是所谓的冷和平,国家形势长期紧张。
冷战结束后,欧盟迅速崛起,经济逐渐超越美国,欧洲列强开始脱离美国的笼罩;欧派克组织崛起,阿拉伯国家所成立的欧派克组织使中东国家团结一心,削弱了美国对中东是石油的控制;亚洲国家开始崛起,中国成为新生力量,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亚洲四小龙高速发展,开始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已成为世界强国。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极迅速发展,霸权已被削弱,世界开始多极化发展。
如今,在一超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该如何正确看待中美关系呢?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无非两条,我认为是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
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或者合作,或者竞争,或者合作之中有竞争,或者竞争之间有合作,都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制定外交战略及方向时判断的依据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之外的意识形态或别的什么。
纵观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中国从一边倒到独立自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我们看到了中国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特别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既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讲话的基调,为解决一些国际问题确定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坚定的方向,还把中国和整个世界的力量联系在了一起,在往后直到今天,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之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共生共存的世界,一个利益盘根错节的世界,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世界。
冷战时期的中国战略:“逆势而行”抑或“为势所迫”在冷战时期新中国曾有过四次对外战略的改变,从“一边倒”,到“两条线”,再到“一条线”,最后改变成“独立自主”。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之时,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东西方冷战已经全面展开。
从此一直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退出历史舞台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中华人民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施行了一系列的外交策略,来处理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无论是被迫而为还是主动应对,都使新中国的外交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一边倒,新中国成立伊始,采取了完全倒向苏联的外交策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始,就与苏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多的革命经验都是参照苏联十月革命而形成的。
当时,列宁执政,苏联同样面对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能够伸出援手扶助中国共产党,已是非常难得。
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接触开始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好多美国记者去延安对中共抗日进行报道,如埃德加.斯诺。
他们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形象传递给了美国。
我们可以从很多史料中看到,美国对中共是十分佩服和赏识的,可以说,双方交往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
但是,蒋介石发动了内战,迫使美国不得不做出选择,是扶蒋反共,还是中立而观,最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最终跟蒋介石走到了一起。
在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发生的紫石英号事件,使西方世界对中共的误会和敌视加深。
毛泽东在渡江战役胜利后,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不得不说是,对美国感情的决裂。
中国在建国后,可以采用的外交策略可能有如下几条:联苏抗美,联美抗苏,保持中立,我个人觉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能够保持中立最好了,同苏联和美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努力发展国内生产,避免外部战争,恢复中国的元气。
无论是联美抗苏还是联苏抗美,无疑我们都被绑在战争之车上,时时刻刻都有爆发战争的可能。
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选择了联苏抗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美国扶助蒋介石,大打内战,在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依旧承认它的地位,无视甚至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
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研究综述作者:王乃荣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24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斯大林对国共两党力量的不同看法,采取了不同的对华政策。
在二战结束初期,斯大林采取亲国民党弃共产党的政策,在一百多万苏联红军陈兵东北的情况下,与当时的当时的国民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对其进行拉拢,通过对国民政府承诺解决当时的新疆问题,通过上述条件来获得当时中国境内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承认,为了保证其远东利益的实现以及外蒙古的利益实现,斯大林阻碍共产党的接受日本投降来对共产党进行抑制。
从而对借此来满足国民政府的条件。
为了对抗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形成可靠的盟友,通过对国民政府的拉拢来抑制美国,不希望美国政府插手中国的东北,希望独占东北,本质都是维护苏联的利益。
关键词:二战后;斯大林;对华态度;调整转变一、斯大林亲国民党弃共产党斯大林为了苏联的利益,采取亲国民政府放弃共产党的态度,与国民政府结盟,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来维护苏联在东北乃至远东的利益,通过抑制共产党,阻碍共产党接受日本的投降来保证国民政府利益从而变相维护苏联利益。
秦正为在《国家利益: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中写到斯大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中,不管交好与交恶,本质上都是从国家利益的层面出发,苏联方面虽对共产党方面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还是在对华政策中贯穿始终。
沈志华在《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目标与结果》中写到,苏联出兵东北目标是为了消灭日本关东军,与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一道,彻底摧毁日本的军事力量,结束战争,实现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苏联在远东的既得利益。
李静云在《从萨达林出兵中国东北看斯大林对华政策》中写到苏联对中国东北的出兵把中国东北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帮助中国赢得反法西斯的战争,但是实际上始终围绕着维护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这一核心,体现了斯大林对华政策的实质,赤裸裸的民族利己主义。
苏联与华约国家的冷战与和解20世纪后半叶是国际关系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冷战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各地。
苏联和华约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是这场冷战的一个关键因素,这种关系一度达到了临界点,甚至有可能引发核战争。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苏联和华约国家之间的冷战也推动双方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和解。
一、冷战的幕前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争斗。
二战胜利后,世界被分成了两个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二者之间互相对抗,家国安全始终是彼此之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苏联早在1945年就创建了华约组织,这个组织由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组成。
华约的目的是加强军事合作,对抗美国和西方的威胁。
华约组织的成立以及苏联在东欧的扩张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满,同时也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关系。
冷战时期,苏联和华约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1956年,波兰、匈牙利和东德发生了骚乱,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政权”遭到了严重威胁。
苏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派遣了军队进入这些国家,镇压了反对派,重建了“共产党政权”。
这一行动加剧了华约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东欧国家的人民更加反感苏联。
此后,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依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北约),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扶持反共政权,尤其是在希腊、韩国越南等国家进行了军事干预。
华约国家对这种政策感到非常不安,认为美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二、华约国家的解体冷战期间,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但是他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日渐腐败,这对苏联的国家实力和民意支持产生了负面影响。
布尔什维克政权成立以来,国家经常自下而上削减自己的手,这种矛盾浮现于1970年代。
此时,华约国家的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是由于很多国家被迫来自苏联,所以造成了领土上的膨胀和国力的减弱。
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了拥有自己特殊主权的新兴力量。
联蒋压共——建国前夕苏联对华政策的走向及其成因
杨淑艳
【期刊名称】《世纪桥》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苏联对华实行“联蒋压共”政策,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并使建国初期的中苏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杨淑艳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9.512
【相关文献】
1.试析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J], 孙宝根
2.从"亲蒋疏共"到"弃蒋联共"——解放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根源 [J], 赵红;杨海罗
3.建国前夕英美对华政策的分歧及其原因 [J], 奚庆庆
4.战后初期美国“扶蒋压共避免内战”对华政策的形成 [J], 肖刚
5.简评抗战胜利前夕苏联对华政策 [J], 朱敏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苏关系“蜜月时期”苏联对华政策作者:温子坚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苏关系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环。
这段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中苏关系也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苏联在这段时期对华采取友好亲近政策,并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中苏关系的友好发展对世界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既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也增强了苏联对东欧的话语权,更是对当时的冷战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蜜月期;中苏关系;对华政策在1953年9月3—7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被选举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开始了在苏共确立统治地位。
在赫鲁晓夫执政前期的1953到1959年,中苏关系可以说是处在“蜜月”的巅峰期。
这段时期里,中苏双方虽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但这些矛盾还不足以影响中苏的亲密友好关系发生巨大变化,中苏双方仍继续发展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
具体来说,这段时间中苏双方的友好亲密关系是建立在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政治支持,和苏联对中国的各方面建设支持的双方共同基础之上的。
以1959年10月2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中南海的一次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会议为分界点,由于中苏两国在不同层面的一些列分歧和矛盾的作用之下,中苏关系开始急转直下。
到了赫鲁晓夫执政后期,中苏关系已经逐渐恶化,中苏两国的关系已走向了相互对抗的层面。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执政前期,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双方交往密切,苏联给予中国各种发展建设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中国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而中国则给予苏联政治上的政治支持。
一、苏联对华政策具体内容(一)积极发展中苏经济关系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华政策有着维护苏联在远东利益的需要,其各项对华政策的执行都充满了维护苏联利益的考虑,从中苏关于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艰难谈判过程可见一斑。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华交往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他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敦促苏联部门尽快确定和落实中国方面的“一五”计划的苏方援建项目;另外,他还高度重视并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庆典的苏联使团规格。
20世纪中期苏联的外交政策与冷战形势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苏联外交政策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这是冷战时期,世界大国之间的斗争激化,两代政治领袖的认识差异,促使这种紧张局势积累。
本文旨在探讨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冷战形势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中的因素和成果。
一、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苏联的外交政策始终以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安全为中心,因此,它与东欧国家、中国和全球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关系始终是它的首要目标。
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一直主张双边和多边外交,尤其关注安全和裁军问题。
与此同时,苏联也主张与非对抗性国家合作,以探索新的贸易和技术领域。
然而,苏联外交政策的实现并不总是有效的,因为它经常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对和诋毁。
二、冷战形势对苏联外交政策的影响苏联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受到冷战形势的影响,西方反共势力的持续压力对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军备竞赛,也使苏联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
苏联的外交政策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愈发激进,提出了一系列反美主张,以对抗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强势立场。
其中,最显著的包括其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支持,以及对柏林围墙建立的态度。
三、苏联外交政策的变化尽管苏联的外交政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贯的,但在冷战中,苏联对外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
其中之一是1964年斯大林去世后的新政府所做出的努力,试图与东欧国家重新和解,尝试推动一种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主张与非盟国家合作,提出了战略稳定和军备控制的概念,并开始参与中东、越南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
此外,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以结束苏联与其邻国和全球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
苏联在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中推行了真诚合作的政策,同时试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角色。
然而,这一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中随之走向结局。
四、总结总体来看,苏联的外交政策在冷战中深受冲击,导致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主导地位下降。
试论1937年-1940年苏联的“援华抗日”政策
易新涛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1999(0)5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随后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崛起并不断扩张,使苏联被东西夹击的危险与日俱增,苏联对华实施消极的“联华防日”政策。
一方面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恢复两国邦交,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另一方面,又谋求与日妥协,破坏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苏联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主要特征是,大力支持中国抗击日寇,却拒绝对日作战。
本文拟对其“援华抗日”政策及其原因,加以探讨。
【总页数】5页(P46-50)
【关键词】苏联对外政策;援华抗日;蒋介石;中国抗战;互不侵犯条约;国民党;国民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日本侵略;莫斯科
【作者】易新涛
【作者单位】湖北工学院社科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K51
【相关文献】
1.“功劳簿”里的抗日女英雄/抗战时,兰州是苏联援华物资的交接地/“中华抗日第一村”的不屈保卫战 [J],
2.浅析抗日战争初期的苏联“援华抗日”政策 [J], 杨凯超
3.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政策 [J], 张雪梅
4.关于苏联军事顾问团援华抗日的前苏联档案文献 [J], 陈晖
5.苏联援华抗日政策评析 [J], 陈九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冷战与新中国外交论冷战与新中国外交,我们先从这里谈起:二战结束后,中国的国共两党与世界主要超级大国之间是怎样互相抉择的呢?我们的印象中,仿佛就是国民党和美国结盟,共产党和苏联结盟,但其中又有交织。
首先,我们来看反法西斯同盟下的美苏国共关系。
人们普遍认为,从战后一开始就是国民党与美国结盟,共产党是与苏联结盟的。
实际上抗战时期是很不同的,特别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当时形成了全世界的反法西斯大同盟,美国和苏联成为反法西斯盟友,它们并不是敌人,算是战友。
中国国内则是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叫做所谓的"友党",军队叫做"友军"。
按照毛主席在1942年夏天的看法,他的态度非常清楚,他说现在世界上是美苏两家占主导地位,两家是同盟,这样的局面就决定了中国内部国共两党必须要搞好关系。
他的逻辑是美苏合作决定国内的国共合作,这是后来中共要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有一段时间还是很密切的,密切到什么程度呢?举例具体的内容很多,包括双方的军事合作,如情报等等。
美国方面也有很多设想,如帮助中共军队,包括各种各样的军事援助,帮助中共军官培训军事业务。
中共也做了很多回应,准备与美军联合作战。
当时在延安的党校还提出要培训参谋,要学英语。
再说到美苏破裂冷战爆发国共在美苏之间的选择,二战时特殊的美苏国共关系持续到二战结束、冷战爆发。
由于美苏关系破裂,走向敌对,国共两党就面临一个新的国际局面,即两个大国分裂了,国共各自选哪边站。
毛泽东曾认为,决定中国战后走向的外部势力主要是美国了,他当时认为对中共来说,这成了一个大麻烦,这是他当时的看法。
后来出现了反法西斯大同盟,国共都是同盟中的成员;但这个同盟一旦破裂,国共两党就面临着要站在哪一边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又同国内斗争非常复杂地纠结在一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再来看看美苏对国共的选择,从后来的历史看,苏联是到1948年春开始调整对华政策,重新在国共之间做选择,这个选择过程还是很复杂的。
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二战时期的中苏关系在学习二战史时,我对这期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的中苏关系很感兴趣,想对战前中苏的历史和战后中苏的关系发展有了一探究竟。
一、北洋军阀同沙俄二战前,中国当时当权的是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同沙俄争夺外蒙的实际主权。
1911年,中国进行辛亥革命,沙俄趁机让外蒙宣布独立,处自己势力之内。
1915年,北洋军阀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中俄蒙协约》,中国在外蒙只保存了徒具虚名的领土主权。
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十月革命(1917年)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
1919年,外蒙向北洋军阀请求取消“自治”,中国驻军入外蒙,正式恢复领土主权。
因为直皖战争,中国驻蒙军撤回。
1921年,外蒙趁机成立“自治政府”。
坊间传言,当时许多来不及回国的在蒙华商被屠杀。
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1922年),中国与苏联纠葛开始了。
列宁执政时期,年轻的苏维埃曾想通过承认蒙古属于中国的方式,来得到北洋军阀对苏维埃的承认。
但是因为当时北洋军阀看不起苏维埃,认为得到苏维埃对中国在蒙古主权的承认并不能产生实际作用,所以忽略了列宁抛来的橄榄枝。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由于苏联开始强大,苏联已经在保住自己在俄国的执政地位的前提下,保证苏联对蒙古享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斯大林时期,中国在对苏外交上屡屡受挫。
(一)1924年,在苏联的扶持下,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1925 年,斯大林获得苏联最高权力。
(三)1928年6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在南京发动了一场以修订不平等条约为中心的“革命外交”,将列强在华特权分为五类,革命外交将分为五期进行,包括恢复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铁路利权、内河航行权、沿海贸易权等。
(四)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外交停止。
这场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是中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冲突,其结局对于东北的局势乃至全国的时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确立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不同时期,美国政府根据需要采取了不同的对外政策。
从对外政策的内容和特点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
(1)“遏制战略”(1945—1952年)。
这是杜鲁门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要点是,孤立打击和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制造冷战气氛,控制西欧向第三世界扩张,争夺世界霸权,建立全球包围社会主义国家的环型军事基地网。
(2)“解放战略”(1953—1960年)。
这是艾森豪威尔1953年上台后推行的军事战略。
“遏制战略”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实施“解放战略”,主张把社会主义因素“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其主要内容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宣传战”和平演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武装德国,加强北约,扩充军备对抗苏联,对“中间地带”推行扩张政策。
(3)“和平战略”(1961—1968年)。
这是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又称“灵活反应战略”。
这一战略从称霸世界指导思想出发,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威胁,以和平为幌子,推备打各种战争,镇压世界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抵制中国与苏联的影响。
2.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1)“现实威慑”战略(1969—1974年)。
这是尼克松政府推行的军事战略。
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利用中苏矛盾,借助盟军力量,重点加强欧洲主战场美军的实力,重振争夺世界霸权的野心。
(2)“世界秩序战略”(1977—1980年)。
这是卡特1977年出任总统提出的新战略。
战略主要内容是:加强美、欧、日的合作,形成战略上的一致对苏,以“人权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树立美国的民主、人道的国际形象,借助中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抗衡苏联。
3.美国全球战略的发展(20世纪80、如年代)。
里根上任之初,美国内外交困。
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历史课题。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冷战局势的挑战,必须谨慎应对东西方两个大国的压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背后的战略思考。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原则于1954年首次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在冷战时期的新起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反映出中国对国际关系的价值观和立场,旨在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2. 与苏联的关系在冷战期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备受关注。
初期,中苏两国曾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此后双方出现了许多分歧。
中国认为苏联在对待亚洲国家问题上存在霸权主义倾向,并试图推行“和平过渡”理论,是双方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60年代,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甚至爆发武力冲突。
作为回应,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不同于苏联的外交政策,重点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
3. 与美国的接触在中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中,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由于台湾问题的存在,中美关系曾一度紧张。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政治局势变化和地缘战略的考量下,中美两国开始重新接触。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通过外交接触,中国选择以合作取代对抗,旨在维护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4. 对第三世界的支持冷战期间,中国积极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和经济发展。
尤其是洲际会议和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中,中国是这些国家最为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中国提出的“自力更生”和“南南合作”等理念,对发展中国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了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提升。
5. 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的结合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将政治外交与经济外交相结合,寻求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利益。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和经济援助,中国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Vo l.32No .9S ep.2011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际外援只有苏联一国。
由于日本侵略范围的不断扩大,逐渐触及西方主要大国的利益,国民政府的外援才由苏联一国变为苏美英法等多国。
各国的援助对中国的抗战是不可或缺的。
一、苏联为本民族利益而进行的对华援助1.苏联对华援助的原因苏联作为抗战初期唯一对华援助的国家,其援助有以下原因:苏联在二战前的处境是最为艰难的。
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意识形态,无论是英美法还是德意日均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
尤其是英美法的西方国家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势力采取“中立”、“不干涉”的绥靖政策,并把德日两国祸水“东引”、“北引”。
从地缘上说,苏联西面是强大的德国,而东面是对其垂涎已久的日本,处于德日两法西斯野心国家的中间,极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险境。
苏联对于日本除了通过1938年6月的诺门坎战役,给予日本沉重打击外,苏联当局还清楚地看到,除了通过中国军民的抗战牢牢地把日本牵制在中国战场,阻止其“北进”,别无良策。
正如1940年斯大林召见即将赴中国任武官的崔可夫时明确提出:“您的任务,崔可夫同志,以及所有中国人的任务,是牢牢地捆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
只有在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避免两线作战,如果德国侵略者进犯我们的话。
”①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对华一切援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军民在中国战场牵制住日本军队,打消日本“北进”作战念头。
2.苏联对华援助的具体措施从抗战初期到1939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2.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购买苏联的军事物资。
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的两年中,苏联向中国提供了飞机985架、坦克82辆、大炮1300多门、汽车1550辆、机枪14000多挺以及大批弹药和其他军需物资②。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抗战最为艰难时期,经过一系列的会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丢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