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综述

耿红健

基础药学基地班

09104103

溶菌酶分离提纯、纯度鉴定以及活力测定综述

耿红健基础药学基地班 0910103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名称起源于1922 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一种可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就命名为溶菌酶。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液及某些植物、微生物中也发现了溶马等动物乳汁中,也可以从番木瓜、无花果、大麦、卷心菜等植物中可分离菌酶的存在。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和人的外分泌液中,可以从牛、羊、出溶菌酶,其中蛋清溶菌酶含量最丰富,约为0.3%~0.4% 。溶菌酶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其分子由129个氨基酸组成,2200个原子,分子量14388-18000(14388、14500、18000),等电点为10.7-11.0,分子内有4个二硫键交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对热也极为稳定,Sbaharu等报告牛奶中的溶菌酶分子量为18000,一级结构尚未清楚。人乳中的溶菌酶和a-La的一级结构有74%是相同的。Ⅱ一La是人乳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它对于乳腺中乳糖的合成是必不可少的.是乳糖合成酶的辅酶。溶菌酶和d-La在生物学上是同源的,但它们的三级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它可溶解许多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的糖蛋白类多糖发生加水分解作用。分子中碱性氨基酸、酰氨残基及芳香族氨基酸较高,如色氨酸的比例较高。酶的活性中心是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溶菌酶通过其肤键中第35位的谷氨酸和第52位的天门冬氨酸构成的活性部位水解破坏组成徽生物细胞壁的N_一乙酰葡萄糖胺与N一乙酰胞壁质酸间的B一(1,4)糖苷键,使菌体细胞壁溶解而起到杀死细菌(尤其是球菌)的目的。此外,溶菌酶的最适温度为50度,最适Ph为6,溶菌酶具有热稳定性,100摄氏度保持十分钟仍具有活性。

溶菌酶是动物自身的重要免疫因子,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细胞壁溶解酶。具有杀菌消炎、抗病毒、增强免疫力、促进有益菌繁殖等作用,并具有对人禽无毒、无药害残留、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已经被众多领域广泛应用。水解细菌细胞壁,在细菌形态学观察中表现出很强的溶菌现象。并可以阻止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病毒的繁殖致病,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作用,和DHA、RNA的脱辅基蛋白直接形成复合盐,使病毒失活。溶解酶还作为机

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之一,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能提高机体强大抵抗力。此外,还具有激活血小板机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损伤组织修复等功能。

主要特点

1、具有消炎、溶菌(杀菌),促进机体组织修复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供销,防治效果显著。从对临床防治来看,平均预防有效率为95%以上。治疗有效率达85%以上。综合性能显著优于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常用抗生素药物。

2、抗菌谱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化脓棒状杆菌等致病菌有抑杀作用。对耐药菌株效果尤佳,不会产生耐药性。

3、具有抗病毒作用:对流感,呼吸道疾病及水生动物中的病毒性疾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

4、与抗生素类药物合并使用时具有增效功能,可适当减少抗生素用量。

5、长期使用能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杀灭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繁殖,显著提高采食粮;增强消化吸收功能;能明显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溶菌酶本身是属于耐高温的酶,具有高度稳定性,能承受饲料制粒工艺的高温处理几长期储存。

特点功能:

1.用于畜禽及水生动物,由球菌、杆菌等细菌引起的黄白痢、肠胃炎等疾病

治疗和预防,效果显著。

2.抗病毒,对流感、高热和呼吸道疾病及水生动物中的病毒性疾病都有显著

的防治效果。

3.与抗生素类药物合并用药时具有增效功能,可适当减少抗生素的用量,以

防止产生耐药菌。

国际酶学委员会根据其底物及作用特点又称其为酰胺酶或粘肽N-乙酰基胞壁酰水解酶,编号E C3.2.1.17,与常见的蛋白酶、淀粉酶一样属水解酶系列。根据其来源不同一般可将溶菌酶分6 类:C型(chicken)、G型(goose)、无脊椎动物型(invertebrate-type)、噬菌体、细菌和植物来源溶菌酶。不同来源酶的分

子量、氨基酸组成及酶特性各有不同,但三维结构显示来源于共同的进化起源。目前对C型溶菌酶研究较多,它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条多肽链,含有4对二硫键,三维结构为较紧密的椭球形,它广泛存在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及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甲壳类中。

溶菌酶基本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①溶菌酶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当pH值为1.2~11.3范围内剧烈变化时,其结构几乎不变。在酸性环境中,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当pH值为4~7,100℃处理1 min 仍能保持原酶活性;当pH值为3时能耐100℃加热处理45min;在干燥条件下,溶菌

酶可以长期在室温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

无臭,味甜。易溶于水,遭碱易破坏,不溶于丙酮和乙醚[5]。

【实验材料】

1.实验器材

循环水式真空泵 HSB-IⅡ; 蛋白紫外检测仪; 记录仪; 紫外分光光度计; 梯度混合器(500mL); 721型光分光光度计; 冰冻离心机;冰箱;透析袋;酸度计;部分收集器;恒流泵;圆盘电泳装置;恒温水浴锅;层析柱(2.6×50cm)(1.6×30cm);布氏漏斗(500mL);吸滤瓶(1000mL);G-3砂芯漏斗(500mL)

2.实验试剂

⑴鸡蛋清(鲜鸡蛋)

⑵底物微球菌粉

⑶ D152大孔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⑷固体氯化钠(NaCl);固体硫酸铵(NH4)2SO4;固体磷酸氢二钠

(Na2HPO4·12H2O);固体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固体磷酸钠(Na3PO4)

⑸乙醇;蒸馏水;甲醇;考马斯亮蓝;三氯醋酸;丙酮

(6) 溶菌酶标准品;Sephadex G50

⑺ N-乙酰葡萄糖胺;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氯化镁;氯化钙;氢氧化钠;盐酸

⑻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剂(见实验六);蛋白含量测定(福林法)试剂(见实验二)

⑼聚乙二醇-20000、两性电解质

【实验操作】

1.蛋清的制备

将4~5个新鲜的鸡蛋两端各敲一个小洞,使蛋清流出(鸡蛋清pH值不得小于8),轻轻搅拌5分钟,使鸡蛋清的稠度均匀,用两层纱布过滤除去脐带块,量体积约为100ml.

2.鸡蛋清粗分离

按过滤好的蛋清量边缓慢搅拌边加入等体积的去离子水,均匀后在不断搅拌下用1mol/L HCl调pH值至7左右,用脱脂棉过滤收滤液。

3.D152大孔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

⑴ D152树脂处理:将D152树脂先用蒸馏水洗去杂物,滤出,用1mol/L NaOH 搅拌浸泡并搅拌4~8小时,抽滤干NaOH, 用蒸馏水洗至近pH7.5, 抽滤干, 再用1mol/L HCl按上述方法处理树脂,直到全部转变成氢型,抽滤干HCl , 用蒸馏水洗致近pH5.5,保持过夜,如果pH之不低于5.0,抽滤干HCl,用2mol/LNaOH 处理树脂使之转变为钠型,pH值不小于6.5。吸干溶液,加pH6.5 0.02mol/L 的磷酸盐缓冲液平衡树脂。

⑵装柱:取直径1.6cm,长度为30cm的层析柱,自顶部注入经处理的上述树脂悬浮液,关闭层柱出口,待树脂沉降后,放出过量的溶液,再加入一些树脂,至树脂沉积至15~20cm高度即可。于柱子顶部继续加入pH6.5, 0.02mol/L磷酸盐缓冲液平衡树脂,使流出液pH为6.5为止,关闭柱子出口,保持液面高出树脂表面1cm左右。

⑶上柱吸附:将上述蛋清溶液仔细直接加到树脂顶部,打开出口使其缓慢流入柱内,流速为1ml/min。

⑷洗脱:用柱平衡液洗脱杂蛋白,在收集洗脱液的过程中,逐管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验杂蛋白的洗脱情况,当基线开始走平后,改用含1.0mol/L NaCl 的pH值6.5,浓度为0.02 mol/L磷酸钠缓冲液洗脱,收集洗脱液。

⑸聚乙二醇浓缩:将上述洗脱液合并装入透析袋内,置容器中,外面覆以聚乙二醇,容器加盖,酶液中的水份很快就透析膜外的聚乙二醇所吸收。当浓缩到5mL左右时,用蒸馏水洗去透析膜外的聚乙二醇,小心取出浓缩液。

(6) 透析除盐:蒸馏水透析除盐24小时。

4.Sephadex G50分子筛柱层析

⑴装柱:先将用20%乙醇保存的Sephadex G50抽滤除去乙醇,用6g/LNaCl 溶液搅拌Sephadex G50数分钟,再抽滤,反复多次直至无醇味为此。(如果Sephadex G50是新的,则按实验五中的方法处理凝胶)。加入胶体积1/4的6g/L NaCl溶液,充分搅拌,超声除去气泡,装入玻璃层析柱(1.6×50cm),柱床45cm。

⑵上样:与实验五中的方法相同。

⑶洗脱:样品流完后,先分次加入少量6g/L NaCl洗脱液洗下柱壁上的样品,连接恒流泵,使流速为0.5mL/min,用部分收集器收集,每10分钟一管。

⑷聚乙二醇浓缩:合并活性峰溶液,用聚乙二醇浓缩到5mL左右时,用蒸馏水洗去透析膜外的聚乙二醇,小心取出浓缩液。

⑸透析除盐:蒸馏水透析除盐24小时。收集透析液,量取体积。

5. 溶菌酶活力测定

⑴酶液配制:准确称取溶菌酶样品5mg, 用0.1mol/L,pH6.2磷酸缓冲液配成1mg/ml的酶液,再将酶液稀释成50μg/ml.

⑵底物配制:取干菌粉5mg加上述缓冲液少许,在乳钵中(或匀浆器中)研磨2分钟,倾出,稀释到15~25ml,此时在光电比色上的吸光度最好在0.5~0.7范围内。

5.3 活力测定:先将酶和底物分别放入25O C恒温水浴预热10分钟,吸取底物悬浮液4mL放入比色杯中,在450nm波长读出吸光度,此为零时读数。然后吸取样品液0.2mL(相当于10μg酶),每隔30s读1次吸光度,到90s时共计下四个读数。

活力单位的定义是:在25℃,pH6.2,波长为450nm时,每分引起吸光度

下降0.001为1个活力单位。

酶的活力单位数=△A450nm/t×0.001

比活力=酶的活力单位数/mg蛋白质

6.选做实验

(1)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取G50峰2的溶菌酶2ml放入恒温水浴槽中,逐步升温,每隔五度测其酶活力。

(2)溶菌酶的最适Ph值:于小试管中加入1mlG50峰2的溶菌酶,并加入等量缓冲液,Ph分别为4、5、6、7、8,同时将底物pH值调整为4、5、6、7、8,底物与酶的pH值一一对应,在50度的条件下测其酶活力。

(3)米氏常数的测定:配置不同浓度的底物,与等量的酶反应

(4)等电点的测定

等等

附:○1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一、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

原理:蛋白质中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能与Folin-酚试剂起氧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中的肽键与碱性铜试剂中的Cu2+作用生成蛋白质-Cu2+复合物;第二部:蛋白质-Cu2+复合物中所含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还原酚试剂中的磷钼酸和磷钨酸,生成蓝色化合物。该反应30min内接近极限,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蓝色的深浅度与蛋白质浓度呈线性关系,骨可用比色的方法确定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测定时要根据蛋白质浓度不同选用不同的波长:若蛋白质含量高时(25-100μg)在500mm波长处测定,含量低时(5-25μg)在755mm波长处测定。最后根据预先绘制的标准曲线求出未知蛋白的含量。

Folin-酚试剂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样品中蛋白质高于5μg即可测得,是测量蛋白质含量应用最广泛的的方法之一。

二、紫外吸收法

原理:大多数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含有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是蛋白质在280nm紫外光区产生大量吸收,并且则以波长范围的吸收值与蛋白质

的浓度成正比,利用这一特点可定量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紫外吸收法可测定0.1-0.5mg/ml的蛋白溶液,此操作简便,测定迅速,不消耗样品,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因此,此法在蛋白质的制备中广泛应用。

三、微量凯氏定氮法

原理:凯氏定氮法用于测定有机物的含氮量,若蛋白质的含氮量已知时,则可用此法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当蛋白质与浓硫酸共热时,其中的碳、氢两元素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氮则转变成氨,并进一步与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铵,此过程通常称为“消化”。但是,这个反应进行的比较缓慢,通常需要加入硫酸钾或硫酸钠以提高反应液的沸点,并加入硫酸铜作为催化剂,以促进反应进行。

消化完成后,在凯氏定氮仪中加入浓碱,可是消化液中的硫酸铵分解游离出氨,借助水蒸气蒸馏法,将产生的氨蒸馏到一定量、一定浓度中的硼酸溶液中,硼酸吸收氨后,氨与溶液中氢离子结合,使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降低,指示剂颜色改变,然后用标准无机酸滴定,直至恢复溶液中原来的氢离子浓度为止。根据用标准无激素啊的量可计算出待测物中的总氮量。

蛋白质的含氮量为16%,即1g蛋白质中的但相当于6.25g蛋白质,用凯氏定氮法测出的含氮量乘以6.25,既得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四、二喹啉甲酸法

BCA检测法是Lowry测定法的一种改进方法。与Lowry方法相比,BCA的操作更简便,试剂更加稳定,几乎没有干扰物的影响,灵敏度更高(微量检测可达0.5μg/ml),能够用更加灵活。

五、考马斯亮蓝染料结合比色法

考马斯亮蓝G-250是一种染料,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最大吸收峰在465nm。当它与蛋白质结合后变成深蓝色,最大吸收峰变成595nm。而蛋白质含量在1-100μg范围内,蛋白质-染料复合物具有很高的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比色法鉴定。

蛋白质-染料复合物具有很高的光密度值,因此大大提高了蛋白质测定的灵敏度,最低检出量为1μg蛋白。染料与蛋白结合迅速,大约为2min,结合物质的颜色在1h

内稳定。所以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是一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常用方法。

附○2D152大孔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层析原理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类具有网状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树脂的网状结构的骨架部分一般很稳定,对于酸,碱和一般溶剂都不起作用,且不溶于这些溶剂中。这种网状结构的骨架上有许多可以被交换的活性基团。按可以被交换的活性基团的不同,离子交换树脂可分成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层析是用离子交换剂(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物质)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的交换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层析方法。带电荷量少,亲和力小的先被洗脱下来,带电荷量多,亲和力大的后被洗脱下来。

二、离子交换剂的种类

在惰性载体上引入带有电荷的活性基团即离子交换剂。

(一)按活性功能基团带电荷性质不同

阳离子交换剂—带负电荷,与阳离子交换

阴离子交换剂—带正电荷,与阴离子交换

二)按载体种类不同

1.离子交换树脂:主要有聚苯乙烯树脂

交联度大,网孔变小,大分子量的离子不能进入树脂颗粒内发生离子交换。

在不影响分离的情况下,以采用交联度较高的树脂为好,这样可以提高树脂对离子的选择性。

目数:离子交换树脂的颗粒直径大小

Dowex 50 为20-50目

Dowex 20 840 m

50 297 m

100 149 m

(代表二乙烯苯的百分含量)

树脂resin(据所含交换基团的性质分)

阳离子交换树脂

强酸型含磺酸基团(R-SO3H)

中等酸型含磷酸基团(-O-PO2H4)

弱酸型含酚基、羧基

阴离子交换树脂

强碱含季胺基团[-N+(CH3)3]

弱碱含叔胺、伯胺基团[-N(CH3)2

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化学试剂及热都不如阳离子交换树脂稳定。

考虑因素:

1.被分离物质带何种电荷

2.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

大分子物质选用凝胶,其次选用纤维素

3.被分离物质所处的环境

4.被分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5.被分离物质的大概数量

根据分离过程的实验条件

强酸强碱—应用广泛

弱酸型—只能在碱性pH范围内使用

弱碱型—只能在酸性pH范围内使用

二)缓冲液的选择

原则: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所带电荷应与样品一致。避免使样品变性

(三)洗脱剂

原则:所用洗脱液比吸着物质具有更活泼的离子或基团

改变pH或离子强度

增强洗脱液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力

降低分离物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力

洗脱方式:梯度洗脱

四、应用

分离多肽蛋白、氨基酸、核酸及其他带电的生物分子

本实验,用磺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碱性蛋白质溶菌酶(等电点为10),缓冲液pH为6.5,在此条件下,溶菌酶带正电荷,与树脂中的Na+交换被吸附在树脂上;而大多数蛋白质的等电点为5左右,在此条件下带负电,因此杂蛋白先出柱而溶菌酶蛋白后出柱,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3酶活力的测定

1 底物的制备

将微球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28℃,24h),再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培养( 28℃,48h),用无菌水将菌体洗涤, 4000rpm 离心10min, 弃上清,再洗菌体数次, 最后用少量无菌水制成悬液, 冷冻干燥即得干菌粉。取干菌粉5g,加入少量

0.1mol/L的pH6.2磷酸缓冲液置于匀浆器或研钵中研磨2min, 倾出并稀释至20~25mL,悬液的光密度OD450在0.5~0.7范围为宜。

2 酶液的制备

准确称取干溶菌酶粉5mg,用0.1mol/L的pH6.2磷酸缓冲液溶解成0.05mol/L

酶液。

3 酶活力测定

将酶液与底物悬液分别置于25℃水浴中保温10~15min, 测底物悬液的OD450值,作为对照。然后加入酶液0.2mL(约10μg酶蛋白)迅速摇匀。从加酶时开始记时, 每30s测1次OD450值,共测3次。

4 酶活力的计算

以每毫克溶菌酶每分钟使吸光度降低0.001个单位为1个酶活力单位。溶菌酶活力=ΔOD450/(0.001×W)(U/mg)

式中, ΔOD450为450nm 处每分钟吸光度的变化;W为加入的酶量(mg)。

小结与讨论

关于酶的纯化上, 蛋清中溶菌酶的等电点在pH10.8 左右, 在偏酸性和偏碱性溶液中, 其稳定性都比较好, 蛋清中其他蛋白杂质的等电点约在pH4.6~5.0 左右, 适量酸的添加既不会破坏溶菌酶, 又便于蛋白杂质的沉淀, 使溶菌酶得到分离纯化。对于酶活力的高低, 温度对其影响比较大, 温度低时产品纯度低, 导致酶活力降低; 而温度过高时, 可导致酶蛋白发生不可逆变性, 同样造成酶活力下降。所以温度控制要适当。除此之外, 酶活力还与酶的纯度相关。因此, 可在透折后用超滤工艺使酶液得到浓缩, 从而提高酶的比活力, 同时又可除去大部分蛋白杂质[10]。

○4溶菌酶纯度的鉴定

实验仪器与试剂

1.实验仪器

SDS-PAGE电泳设备,电炉,脱色摇床

2. 实验材料及试剂

实验材料:蛋清(S1)、粗分离样品(S2)、离子交换层析中穿透峰下降段样品(S3)、离子交换层析洗脱峰样品(S4),橡胶手套

实验试剂:2×上样缓冲液、10%SDS、30%丙烯酰胺贮存液、分离胶缓冲液(1.5 mol/L pH8.8 Tris-HCl 缓冲液)、浓缩胶缓冲液(0.5 mol/L pH6.8 Tris-HCl 缓冲液)、10%过硫酸铵(AP)、TEMED、pH8.3 Tris-Gly电泳缓冲液、1%琼脂糖溶液、染色液、脱色液

实验步骤

(一)蛋白样品的处理

取200μL 上述备用蛋白样品于带塞的小离心管中,加入200μL 的2×上样缓冲液,混匀,轻轻盖上盖子,封口膜封紧瓶口以免加热时迸出,在100℃沸水浴中加热3~5min,取出后10000r/min 离心10min,取上清待用。

(二)SDS-PADE实验步骤(适用于大板,若为天能公司的小板,参考附录中的方法)

1.电泳玻璃板洗净,并把玻璃板在灌胶支架上固定好。( 试样格(梳子)临用前用无水乙醇擦拭,让其挥发至干。)

2.用电泳缓冲液配制1%的琼脂糖凝胶,煮沸溶解后冷却至55℃左右,加入制板槽槽内封板。(固定玻璃板时,两边用力一定要均匀,防止夹坏玻璃板.)3.按比例配好分离胶,用移液管快速加入,大约5cm左右,之后加少许蒸馏水,静置30分钟。(凝胶配制过程要迅速, 催化剂TEMED要在注胶前再加入,否则凝结无法注胶.注胶过程最好一次性完成,避免产生气泡。水封的目的是为了使分离胶上延平直,并排除气泡。凝胶聚合好的标志是胶与水层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面。)

4.倒出水并用滤纸把剩余的水分吸干,按比例配好浓缩胶,连续平稳加入浓缩胶至离边缘5mm处,迅速插入样梳,静置25分钟。(样梳需一次平稳插入,梳口处不得有气泡,梳底需水平。)

5.拔出样梳后,在上槽内加入缓冲液,没过锯齿时可拆去底端的琼脂糖。(要使锯齿孔内的气泡全部排出,否则会影响加样效果.)

6.加样5个,空出第一个孔,从第二个开始按已编排好的顺序依次加入相应体积的样品和蛋白Marker。其中蛋清(S1)和Marker加样量为2μL,S1、S2、S3、和S4加样量为10μL。为了练习和比较上样量的影响,可以加20μL的S1~S4作为对照(注射器不可过低,以防刺破胶体,也不可过高,在样下沉时会发生扩散。为避免边缘效应,最好选用中部的孔注样。)

7.电泳槽中加入缓冲液,接通电源,进行电泳,开始电压恒定在160V,当进入分离胶后改为240V,溴酚蓝距凝胶边缘约5mm时,停止电泳。

8.凝胶板剥离与染色:电泳结束后,用专用工具撬开短玻璃板,从凝胶板上切

下一角作为加样标记,然后放在大培养皿内,加入染色液,42℃染色40min 左右。(剥胶时要小心,保持胶完好无损,染色要充分。)

9.脱色:染色后的凝胶板用蒸馏水漂洗数次,再用脱色液脱色,直到蛋白质区带清晰。

10.将凝胶室温保存于10%甘油水溶液中,至凝胶扫描分析。

11.凝胶扫描仪扫描并进行数据分析,求出溶菌酶的相对分子质量。分析各样品中溶菌酶相对含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叶丹,连宾.溶菌酶及其应用[J]贵州科学.2003, 21 ( 3) : 67- 70

[2] 余若黔.溶菌酶的活性测定方法洪潇[J].生物技术通报.2004,( 5) :

40- 42

[3] 王燕,车振明.溶菌酶及其提取和应用[J]西食品工业.2005,( 1) :

14- 16

[4] 杜利成,杨葵华.从鸡蛋壳中提取溶菌酶的工艺研究[J].四川食品与

发酵.2005, 41 ( 125) : 22- 25

[5] 邹艳丽,孙谧,跃军.洋微生物溶菌酶的纯化与性质研究[J].生物工

程学报.2005, 15 ( 3) : 420- 424

[6] 肖怀秋,林亲录,李玉珍等.溶菌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中

国食物与营养.2005, ( 2) : 32- 34

[7]高威,孙纯义.鸡蛋清中提取溶菌酶方法的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

报.2005, 7 ( 3) : 15

溶菌酶

溶菌酶 溶菌酶 溶菌酶( Lysozyme,E.C.3.2.17),全称为1,4-p -N -溶菌酶,又称为细胞壁溶解酶,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酶,因其能溶解细菌细胞壁具有溶菌作用而得名。 (一)溶菌酶的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 溶菌酶易溶于水,遇碱易破坏,不溶于丙酮、乙醚,是一种白色、无臭的结晶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4.7ku,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碱性氨基酸残基及芳香族氨基酸如色氨酸残基的比例很高,含有4个二硫键,如图2 -24所示,其等电点为10~11。在37℃条件下溶菌酶的生物学活性可保持6h,当温度较低时保持时间更长,利于溶菌酶在体内发挥作用。禽蛋蛋清是溶菌酶的重要来源,蛋清溶菌酶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17 -1所示。溶菌酶由两个区域组成,由一个长的α螺旋所联接,其二级结构大多是α螺旋。N末端的区域( f40~80)由一些螺旋线组成,大多数是反平行的β折叠。第二个区域由fl~39和f89~129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中的这两个区域被一个螺旋体(f87天冬氨酸- 114精氨酸)所分离,分子组成了内部疏水外部亲水的基本结构,对溶菌酶发挥抗菌功能起着巨大的作用。 表17 -1 蛋清溶菌酶的物理化学特性 特性数值 相对分子质量14 400 亚基数 1 氨基酸129 等电点10.7 二硫键数 4 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0 E1%280nm 26.4 93℃时的D热值(每分钟破坏90%的活性)110 酶活力的实验通过浑浊溶壁微球菌的细胞溶解 (二)溶菌酶的来源 溶菌酶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在人和许多哺乳动物的组织和分泌液中,均发现有溶菌酶存在,其物化性质基本相似,溶菌酶的来源如表17 -2所示。溶菌酶主要分布于禽蛋和鸟类蛋清中,尤其是浓厚蛋白的系带膜状层中。禽蛋中异常丰富,占整个蛋清中的 3.5%,鸡蛋蛋清是溶菌酶的主要商业来源。 表17 -2溶菌酶的来源

溶菌酶资料

溶菌酶 ----新型免疫抗菌抗病毒药物、饲料添加剂 溶菌酶研发背景: 抗生素是人类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不仅用于临床,也广泛用于畜禽饲养和农业方面。在过去的50多年中,由于饲用抗生素在养殖中的长期使用导致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且病原菌抗药性逐年增强,致使疗效下降,剂量提高,造成动物疾病越防越难防,越治越难治,给养殖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危害。同时也给全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就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给全世界提出了警示: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而现在的抗生素药物正在失去原来的疗效。因此寻求广谱、高效的新一代饲用抗菌药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摆在人类面前的课题。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系博士生导师、高级研究员王雯禾博士(1993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获微生物营养学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历经十多年的研究发现:酶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对微生物细胞壁具有水解功能的抗菌酶,如溶菌酶lysozyme能够溶解微生物细胞壁而使微生物死亡,而且溶菌酶lysozyme在人和动物的唾液、眼泪、乳汁以及肌体组织中大量存在,是人和动物自身重要的免疫因子,与人和动物的健康息息相关。 溶菌酶lysozyme的溶菌(杀菌)作用与传统的抗生素药物相比,具有对某一病原菌所有血清型都有效的优点,克服了一种抗生素只能预防一种或其中一种血清型病原菌的不足,更不存在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问题。 王雯禾博士认为,溶菌酶lysozyme作为畜禽、水产饲料添加剂在替代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生产绿色肉蛋奶食品方面是最佳的选择。并多次鼓励和支持国内年轻的科学家、学者,致力于这一伟大的、划时代的、对全人类的健康有杰出贡献的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并于2003年10月推出最早用于防治动物疾病的产品--溶菌酶系列,由于它不但能溶解(杀死)细菌,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而且还能和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所以它作为预防动物疾病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正在动物疾病防治的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溶菌酶生产原理 ---- 一种基因克隆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荷兰科学家就研制出phyA基因工程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基因克隆菌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伟大的研究成果在生物领域被迅速推广和使用。 溶菌酶是我们澳洲的研究专家团将来源于健康动物体内的溶菌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基因克隆重组进入受菌体,筛选优选优良菌种,通过生物发酵和生物提取工艺以及冷冻干燥技术产生的一种水溶性溶菌(杀菌)蛋白酶。 ·溶菌酶的社会效益 溶菌酶在畜牧业中推广应用,一方面将降低疫病造成的产量下降,减少由此引起的巨大经济损失,大大提高畜牧水产业的经济效益(若按仔猪的死亡率达10-20%,鸡死亡率达20%左右,水产死亡率达3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到2.8亿元以上,4.44亿左右和5.2亿元),另一方面的推广应用能很好的解决家畜家禽水产疫病防治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并能改善肉蛋奶的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同时,我国加入WTO后,可促进我国畜禽水产肉蛋奶的出口,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溶菌酶的生态效益 本产品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活性生物成分——溶菌酶进行分离提纯所得到的制剂易泰·溶菌酶,不含激素和化学防腐剂。因此本产品在生产中的应用无毒、无药物残留、不会产生耐药菌株,不但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还将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溶菌酶系列产品

溶菌酶应用简介

1. 溶菌酶简介 溶菌酶,又称细胞壁水解酶,广泛存在于高等动植物组织及分泌物、原生动物、昆虫和各种微生物中。1922年Fleming等发现,在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有能够溶解细胞壁杀死细菌的酶,因而被命名为溶菌酶。它能够水解N一乙酰葡萄糖胺与N一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一1,4糖苷键,因此可以溶解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而具有溶菌作用,溶菌酶本身是一种蛋白质,安全性能高,在食品、医药、生物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溶菌酶的理化性质(可要可不要) 溶菌酶是一种糖苷水解酶,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碱性球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4 300,分子中富含碱性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其多肽链经盘绕折叠形成二级和三级结构,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外形结构, 溶菌酶纯品为白色粉末结晶,无臭、甜味,易溶于水和低浓度的盐溶液,不溶于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正常条件下溶菌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50℃,最适pH为5~7,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热稳定性强,耐酸性强,pH为4—7时,100℃下处理45 min仍能保持其酶活性,但在碱性条件下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变性。 3. 溶菌酶的作用 1.抗菌消炎 2.抗病毒:溶菌酶能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作用。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 3.增强免疫力:溶菌酶作为机体非特异免疫因子之一,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正常防御功能和非特异免疫中,具有保持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作用。 4.其它方面的药理作用:溶菌酶还具有激活血小板的功能。可以改善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分泌脓液,增强局部防卫功能,从而体现其止血、消肿等作用。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宿主抵抗因子,对组织局部起保护作用。 5.促进双歧乳酸杆菌增殖:溶菌酶在婴儿体内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婴儿肠道细菌双歧乳酸杆菌的增殖,促进婴儿消化吸收,可以促进人工喂养婴儿肠道细

溶菌酶

内容 1:溶菌酶简介 1.1 溶菌酶 溶菌酶(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EC3.2.1.17)又称为胞壁质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溶菌酶是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溶菌酶存在 在自然界中,溶菌酶普遍存在于鸟类、家禽的蛋清和哺乳动物的眼泪、唾液、血液、鼻涕、尿液、乳汁和组织细胞中(如肝、肾、淋巴组织、肠道等)。 从木瓜、芜青、大麦、无花果和卷心菜、萝卜等植物中也能分离出溶菌酶,其中以蛋清含量最高。 溶菌酶生理作用 在生物体内溶菌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生理功能,还可激活血小板,改善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分泌脓液,增强局部防卫功能,具有止血、消肿等作用。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宿主抵抗因子,对组织局部起保护作用 2:溶菌酶的种类 溶菌酶的研究最早是从尼科尔(Nicoile)1907年发表枯草杆菌溶解因子的报告开始的。两年后,Laschtschenko指出:鸡卵白强烈抑菌作用是酶作用的结果。1922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这种能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 1937年由Abraham与Robinson从卵蛋白中最先分离出晶体溶菌酶,此后人们在人和动物的多种组织、分泌液及某些植物、微生物中也发现了溶菌酶的存在。 根据来源不同,将溶菌酶分为三类 (1)动物源溶菌酶 ?动物源溶菌酶包括鸡蛋清溶菌酶及人和哺乳动物溶菌酶。 ?鸡蛋清溶菌酶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在鸡蛋清中约含有3.5%左右的酶,分子 量为14000,其等电点在pH10.8左右,最适效应温度在50℃,化学性质稳定,pH 在1.2~11.3之间改变时对酶结构影响很小,pH在4~7范围内100℃处理1min仍 有近100%的活力,在210℃条件下加热1.5h仍具有活性。 鸡蛋清溶菌酶在碱性环境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分解G+细菌,但对G-细菌不起作用。研究表明其它鸟类蛋清溶菌酶也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但其排列顺序和鸡蛋清溶菌酶不同,并且活性部位也不相同。 人溶菌酶分子量为14600,对人的溶菌酶研究发现它是由13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也有4个S-S键,其一级结构氨基酸顺序及组成与鸡蛋清溶菌酶相比有极大的差异,但三级结构有相似性,其溶菌活性比鸡蛋清溶菌酶高2倍。对于哺乳动物溶菌酶,目前仅从牛、马、羊等动物的乳汁中分离出溶菌酶,其化学性质与人溶菌酶相似,但结构尚不清楚,其溶菌活性远低于人溶菌酶。 (2)植物源溶菌酶 目前发现含溶菌酶的植物有近170种,在木瓜、无花果、大麦等植物中均已分离出溶菌酶。植物源溶菌酶分子量较大,约为24000~29000单位,其对溶壁小球菌的溶菌活性不超过鸡蛋清溶菌酶的1/3,但其对胶体状甲壳质的分解活性则是鸡蛋清溶菌酶的10倍。 (3)微生物源溶菌酶 上世纪60年代从微生物中分离出溶菌酶,根据其作用对象分为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和真菌细胞壁溶菌酶。

国内的溶菌酶的应用与发展 陈邱

国内的溶菌酶的应用与发展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球蛋白G、N - 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最早对溶菌酶的研究起于 N icolle 1907 年发表的枯草芽孢杆菌中的溶解子,1922年 Flem ing等发现,在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有能够溶解细胞壁杀死细菌的酶,因而被命名为溶菌酶 [1] 。1965年,英国的菲利普等用 X衍射法对溶菌酶进行研究分析,第一个完全弄清了溶菌酶的立体结构 [ 2 ]。此后人们发现溶菌酶广泛地存在于高等动物组织及分泌物,植物及各种微生物中,其中在新鲜的鸡蛋清中含量最高。溶菌酶可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细胞壁的同时不破坏其它组织,且本身无毒无害,因而它是一种天然的安全性能很好的杀菌剂,防腐剂,将可应用于食品防腐、医药制剂日用化工等行业。在我国,溶菌酶的应用范围和应用量还比较有限,但可以预计,溶菌将会是应用于我国食品工业中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溶菌酶的结构特点和抗菌作用机制结构特点与复杂性 大多数鸡蛋清溶菌酶是由129个氨基酸组成的碱性球状蛋白 ,相对分子量在14000 ~18000。其等电点可达 10 7,存在 4 个二硫键。正常条件下溶菌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50 ℃。蛋清溶菌酶在低温干燥下可长期保存。其纯品为白色粉末状结晶,无臭、味甜 ,易溶于低浓度的食盐水。在碱性条件下易被破坏,但在酸性溶液中其化学性质稳定,热稳定性很强 ,在 pH4 ~7 时,100℃下处理1m in 酶仍保持良好的活性,在pH3时,100℃加热处理 45m in 仍能保持活性{3}。溶菌酶在水溶液中6215 ℃下,维持30min则完全失活,在2015%

的乙醇中,在 6215 ℃下维持 20m in而不失活[4]。王玮等[5]研究表明。在一元醇和二元醇溶液中溶菌酶分子的稳定性均随着醇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人溶菌酶分子量为14600,由130个氨基酸组成 ,也存在4个二硫键,其酶活性比鸡蛋清溶菌酶高2倍左右。在生产或应用溶菌酶时,由于工艺或环境的变化,极易造成酶的变性失活,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蛋白复性,减少损失。史晋辉等[7]研究发现 ,当酶浓度较低时,017mol/L 的盐酸胍即可使溶菌酶完全复性。此外 , 溶菌酶和其它酶具有相似的性质 , Karupp iah等[8]研究表明,向复性溶液中加入适量的β- 环糊精,可使变性的碳酸脱水酶的复性率达到80% 。董晓燕等[9]利用β-环糊精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的联合作用,在适宜盐酸胍浓度下,溶菌酶可完全复性。王彦等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研究发现,当复性缓冲液中不含其它盐类时,脲浓度为 210mol /L时复性产率最高,当脲浓度高时,硫酸铵能很好地提高溶菌酶的复性回收率。 溶菌酶的抗菌作用机制 目前已知的几种溶菌酶有:内- N -乙酰己糖胺酶、酰胺酶β-1,3、β-1,6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几丁质酶、磷酸甘露糖酶脱、乙酰壳多糖酶[11]。参与细菌细胞壁溶解作用的溶菌酶大致可分为作用于糖苷键和作用于肽和酰胺部分的两类。内- N -乙酰己糖胺酶、β- 1, 3、β 1, 6葡聚糖酶等主要作用于糖苷键,使糖苷键断裂,破坏细胞壁的分子结构,而酰胺酶等则主要作用于多肽,使多肽断裂。以内 - N - 乙酰己糖胺酶为例,内- N-乙酰己糖胺酶能够催化水解细胞壁肽聚糖分

溶菌酶

1922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有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用,故命名为溶菌酶。溶菌酶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的组织及分泌物中可以找到,动物组织中也有,以鸡蛋清中含量最多。其他植物组织及微生物细胞中也存在[1]。它是由动物特定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蛋白酶,分泌到细胞外杀死细菌的。它存在于卵清、唾液等生物分泌液中,催化细菌细胞壁肽聚糖N-乙酰氨基葡糖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1,4-β-糖苷键水解的酶。它可以溶解掉细菌的细胞壁,杀死细菌。 由于溶菌酶能够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并且自身没有毒害,因此作为一种天然、安全的杀菌剂和防腐剂,在食品工业、医药制剂、日用化工等行业被普遍重视。随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溶菌酶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下面主要陈述溶菌酶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在食品工业中,溶菌酶是无毒的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使目标微生物细胞壁溶解而使其失去生理活性,而食品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几乎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因此,它可以安全地替代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防腐剂(如苯甲酸及其钠盐等),以达到延长食品货架期的目的,是一种很好的天然防腐剂。现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肉食品、蛋糕、清酒、料酒及饮料中的防腐。 1 溶菌酶的分类 溶菌酶按其所作用的微生物不同分两大类,即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和真菌细胞壁溶菌酶。真菌细胞壁溶菌酶包括酵母菌细胞壁溶解酶和霉菌细胞壁溶解酶。 1.1 细菌溶菌酶细菌溶菌酶通常可分为三大类: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它催化水解肽聚糖中糖骨架中的β(1→4)糖苷键;N-乙酰胞壁酰-丙氨酸酰胺酶,它催化裂解肽聚糖中糖基与肽基;内肽酶,它催化裂解肽聚糖肽桥中的肽键。 1.2 真菌溶菌酶真菌溶菌酶主要包括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 1.2.1 几丁质酶 虽然一些外几丁质酶(exochitinases;EC3.2.1.30)也表现出抗真菌的特性,但抗真菌的几丁质酶主要是内几丁质酶(endochitinases;EC3.2.1.14)。人们已经研究了许多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的几丁质酶,并对有些几丁质酶抑制真菌生长/裂解真菌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首先在植物中发现了几丁质酶的抗真菌作用,这类几丁质酶可以对抗侵入植物体的真菌病原体。微生物几丁质酶主要是由链霉菌属、杆菌和大多数真菌产生的。细菌分泌几丁质酶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降解和重组,但在大多数产几丁质酶的真菌中,此酶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成型过程。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寄生霉菌中,如Trichodermaharzianum、APhanocladium album和Gliocladium vixens中,胞外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用来附着和降解目的菌丝。这些抗真菌的几丁质酶与植物几丁质酶相似,多为内几丁质酶。由于肽聚糖和甲壳质的糖骨架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一些几丁质酶也具有溶菌酶活性。 1.2.2 β-葡聚糖酶 β-葡聚糖酶(β-glucanases;EC 3.2.1.39)具有抗真菌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能水解β(1→3)糖苷键。研究表明:β(1→3)葡聚糖酶对几丁质降解真菌细胞壁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如将纯化的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合用,抗灰色葡萄孢(Botrytis cinera)的作用提高了10倍。内葡聚糖酶与外葡聚糖酶、不同内葡聚糖酶间也具有协同抗真菌作用。因为许多植物性食品中含有β-葡聚糖成分,它对维持产品的组织性、黏度和外观都有重要作用,将β-葡聚糖酶加入这类食品,可能会引起不良影响。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组分为几丁质和β-葡聚糖,但一些真菌和大多数酵母细胞壁含有其他类型的多糖(甘露聚糖、α-葡聚糖和纤维素),因此,甘露聚糖酶、α-葡聚糖酶也可作为抗真菌的酶类应用于食品工业。 2 溶菌酶的结构

实验一溶菌酶的溶菌作用

实验一溶菌酶的溶菌作用 实验目的: 1、掌握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溶解的原理及应用。 2、证实体液中溶菌酶的存在观察溶菌酶的溶菌现象。基本原理: 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唾液、泪液、痰、鼻腔分泌物以及白细胞和血清等均含有丰富 的溶菌酶。测定分泌物和体液中的溶菌酶含量及其变动情况,可作为评价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 溶菌酶的杀菌机理是其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粘肽层,粘肽是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溶菌酶能切断粘肽结构中的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B - 1,4 糖苷键,破坏粘肽支架,使细胞壁破坏。由于细菌细胞壁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保护细菌,即抗低渗,故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后,在低渗环境中可发生溶解。溶菌酶的主要作用对 象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粘肽层外还有脂多糖、外膜和脂蛋白结构, 故在一般情况下溶菌酶不易发挥直接作用。实验材料: 1、葡萄球菌:本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普通琼脂培养基生长良好。 2、标准溶菌酶:称取溶菌酶标准纯品,用蒸馏水配制为1000ug/ml 原液, 并稀释为100、50、10 ug/ml 标准液,用前保存在冰箱中。 3、唾液:用无菌平皿收集唾液,可在同学间收集。(于饭后两小时,清水漱口3 次,10 分钟后,收集唾液于清洁烧杯中); 4、其它:无菌打孔器(孔径2mm ),无菌毛细吸管、毫米尺等。实验方法: 1、制备含葡萄球菌的琼脂平板加热融化3%琼脂,冷至60C ~70C时, 加入1ml 葡萄球菌菌液,混合均匀,倾注于无菌平皿内。 2、用无菌打孔器在葡萄球菌琼脂平板上打孔,孔径2mm 左右,孔距5- 20mm 。用针头挑出孔内琼脂, 3、用毛细吸管取新鲜收集的唾液加入琼脂孔内,每孔加满唾液,同时加标准溶菌酶作阳性对照。 4、置24-28 °C下12-18h观察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测量溶菌环直径。实验结果: 用毫米尺或三角板量取小孔周围溶菌环直径,并作记录,可与标准溶菌酶阳性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溶菌酶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溶菌酶》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 (一) 简要的起草过程 根据原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食品添加剂溶菌酶被列入2011年第二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订计划项目。 标准任务下达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针对制定溶菌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具体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确定了总体工作方案,并于2012年12月组建了标准起草工作组,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负责起草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起草工作组首先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在研究参考这些标准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产品的质量技术指标和相应的试验方法,通过进一步的讨论研究、试验比对,形成了行业内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4年9月开始,起草工作组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征求意见稿以信件及电子邮件的形式定向发给有关企业和专家,同时在单位网站上刊登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标准起草工作组认真讨论研究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公示稿),上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 (二)主要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等。 (三)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蔚、潘宏涛、王首锋、王洪荣、卢亚萍、姚粟、陈生红、海瑞、文苓、杜建华、刘波、刘捷、田云翼。负责标准技术资料查询、收集及对比,检测方法的验证比对,样品检测及数据整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行业内征求意见,组织标准的讨论会及标准报送等。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 本标准的制定在原卫生部公告的基础上,主要参考了FCCⅦLysozyme(溶菌酶)和JECFA (1992)Lysozyme Hydrochloride(盐酸盐溶菌酶),同时结合国内产品的实际情况。表1是国内外食品添加剂溶菌酶质量规格指标对照表。表2为国内外食品添加剂溶菌酶标准试验方法对照表。

工程菌人溶菌酶的纯化和性质_叶军

* “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No .85-722-05-02) 收稿日期:1997-07-18,修回日期:1997-12-25 工程菌人溶菌酶的纯化和性质* 叶 军 钱世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 提 要 将人溶菌酶工程菌株在发酵培养、菌体经超声破碎、变性和复性后所得的粗酶液经Ex press -Ion S 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得到电泳纯的酶,比活达到48000u /mg 。此酶的最适pH 为6.5;等电点为8.91;对溶壁微球菌的米氏常数K m =0.0311mg /m L ;60℃保温30min ,酶活力剩余48.3%。N 末端氨基酸序列除了第一个M et ,其余4个与预期相符。一些重金属离子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尽相同,在0.01mol /L 的浓度下Cu 2+可使该酶完全失活。关键词 重组人溶菌酶,纯化,性质 分类号 Q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001-6209(1999)01-0055-59 天然人溶菌酶主要存在于人奶、人胎盘和唾液等中,不易提取,且价格昂贵。而通过人工合成基因,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人溶菌酶将为其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提供 有利条件。本实验室已经成功地合成了人溶菌酶基因并构建重组质粒[1~2],在E .coli 中得到了高水平表达[3]。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该酶进行了纯化,得到SDS -PAGE 纯的酶,并对其性质作了一些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 工程菌株JBP -H LY ,由本课题组构建。1.2 仪器和试剂 Ex press -Ion S 阳离子交换剂、卵清溶菌酶、溶壁微球菌(M icrococcus lysodeikticus )均为Sigma 公司产品。测定等电点的标准蛋白及电泳装置为Pharmacia 公司产品,Ampho -line 为LKB 公司产品。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1.3 菌体制备、粗酶液的提取及酶活性的测定方法见参考文献[3~4]。1.4 人溶菌酶的纯化 将粗酶液经冷冻干燥浓缩,对0.01moL /L ,pH5.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透析,再通过经上述缓冲液平衡的Express -Ion S 阳离子交换柱,用0~1moL /L NaCl 进行梯度洗脱。收集活性部分的下柱液,用聚乙二醇反透析浓缩,利用SDS -PAGE 检查纯度。1.5 蛋白含量和等电点测定 蛋白含量用Folin -phenol 法测定[5]。等电点测定参照文献[6]进行。 39卷 1期1999年2月微生物学报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Vol .39February No .1 1999 DOI :10.13343/j .cn ki .wsxb .1999.01.009

溶菌酶

溶菌酶 2010级基地班马冬珂10104109 一:溶菌酶的性质: 1907年,Nicolle最早发表了枯草杆菌溶菌因子的报告,两年后,Laschtschenko指出,鸡蛋也有较强溶菌活性,并把它命名为溶菌酶(Lysozyme,EC3.2.1.17)。紧接着Fleming和Meyer等证实植物中也含有溶菌酶,以后人们对溶菌酶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1) 溶菌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动植物有机物中的糖苷水解酶,作用于N一乙酰氨基葡萄糖和N一乙酰胞壁之间的8—1,4键,能使某些细菌细胞壁中的粘多糖成分分解。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球蛋白,等电点在pH值10.8左右,分子量为14000,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当pH值在1.2—11.3的范围剧烈变化时,其结构几乎不变。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pH值低于4时,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下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型粉末,无异味,,微甜,易溶于水,遇碱易被破坏,不溶于乙醚. 280nm的消光系数为13.0。酶活性可被该酶活性可被一些金属离子Cu2+,Fe2+,Zn2+(10-5~10-3M)以及N-乙酰葡萄糖胺所抑制,能被Mg2+,Ca2+(10-5~10-3M)、NaCl所激活。 二:提取原材料和提取方法: 溶菌酶广泛存在于家禽的蛋清、哺乳动物组织的分泌液中,一些植物(如卷心菜、木瓜等)的汁液中也有强力的溶菌酶活性。目前一般从蛋清和蛋壳中提取溶菌酶。 提取原料:鸡蛋(含量约为2%到4%)。鸡蛋清按水分和固形物所占比重,则含水分87%,固形物13%;固形物中大约90%是蛋白质, (2) 提取方法: 1.蛋清中溶茵酶的提取:蛋清中的溶菌酶可用吸附法提取,过程如下:蛋清过滤(90目100目),加入724型树脂吸附(每公斤蛋清加15g)一倾去蛋清一冲洗并控干树脂。用质量分数10%硫酸铵洗脱一洗胶液中加入晶体硫酸铵(30g/100mL)沉淀溶菌酶,沉淀晾干即得到溶菌酶粗制品。蛋清中的溶菌酶也可用直接结晶法制取,即在蛋清中加入食盐(NaCI)。使其质量分数达到5%,并调节溶液pH值至10.0左右,加入少许溶菌酶晶体为晶种,于-4摄氏度冰箱冷却静置7d一14d即可获得溶菌酶的结晶品。这种工艺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溶菌酶,收率也比较高。可广泛用于从蛋清提取溶菌酶的工业化生产。 2.蛋壳中溶茵酶的提取:蛋壳中(实际上是蛋壳膜)溶菌酶含量虽然较低,但从变废为宝的角度考虑,仍是提取溶菌酶的重要原料。具体工艺流程如下:蛋壳一质量分数1%NaCI抽提滤液加热去除杂蛋白,加聚丙酸凝聚(富集),溶解凝聚物,加氯化钙沉淀上清液结晶。 三:制备(重点): 1..酸性条件下热处理法提纯溶菌酶:在酸性条件下溶菌酶具有热稳定性,不易变性失活,且溶菌酶和卵蛋白的等电点分别为11.0和4.5,由于溶菌酶和卵蛋白的性质著异,因而在实验中采用热变性和调pH值使卵蛋白沉淀的方法来探讨去除卵蛋白的较好方法。研究发现溶菌酶和卵蛋白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力,在加热

溶菌酶检验标准

1术语和定义 溶菌酶酶活性单位:在25℃、pH值为的条件下,于450nm处每分钟引起溶酶小球菌体(Micrococcus Lysodeiktidus)溶液吸光度下降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酶活性单位U。本定义适合“比浊法”。 溶菌酶效价:溶菌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对数计量与抑菌圈直径(面积)呈对数关系,通过检测其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比较标准品与样品产生抑菌圈的大小,计算出样品的效价,单位为u。本定义适合“管碟法”。 2技术要求 2.1外观和性状要求 粉酶为白色或微黄色的结晶或无定形粉末。 2.2技术指标 4.2.1粉酶水分含量:≤12%。 4.2.2粉酶粒度:420μm孔径分析筛筛上物≤4%。 4.2.3粉酶炽灼残渣:≤%。 4.2.4酶活(效价)指标 表1 产品成分分析保证值 4.2.5卫生指标 符合GB 13078和NY/T 722的有关规定。 3试验方法 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B/T 6682中规定的三级水,所用试液中的标准溶液,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均要求按GB/T 601,GB/T 602制备。 3.1外观的测定 取样品少许放入烧杯,下衬白纸进行目测。 3.2粉酶水分的测定 按GB/T 6435 规定进行检测。 3.3粉酶粒度的测定 按GB/T 5917 规定进行检测。 3.4粉酶炽灼残渣的测定

按《中国兽药典》规定进行检测。 3.5卫生指标的测定 按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和NY/T 722规定的方法进行。 3.6溶菌酶酶活性(效价)的测定 溶菌酶微生物测定法系在适宜条件下,通过检测溶菌酶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计算出溶菌酶活性(效价)的方法。依据试验设计原理不同,可分为比浊法和琼脂扩散法(即管碟法)。 3.6.1试剂和溶液 5.6.1.1溶酶小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dus) 将溶酶小球菌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置37℃培养48小时,用无菌水将菌体洗下,用纱布滤过,滤液离心后,倾去上层清液,用水洗涤菌体数次,然后用少量水悬浮,冰冻干燥,得淡黄色粉末,供测定用,保存一年。 使用时,在营养琼脂斜面上活化,传代培养,工作用菌种不超过5代,斜面菌种从培养好到使用时间,最长不超过2个月。并将培养好的斜面菌种,放置4℃冰箱保存。制备的菌悬液可以使用一周,不用时放置4℃冰箱保存。 5.6.1.2磷酸缓冲液 称取磷酸二氢钠()11.7g, 磷酸氢二钠()7.86g,加900mL水溶解,调pH值至,定容至1000mL。 5.6.1.310%氢氧化钠溶液 5.6.1.41%硫酸铜溶液 5.6.1.530%三氯醋酸 5.6.1.6斜面培养基:营养琼脂 5.6.1.7抗生素检定培养基II号 5.6.1.8溶菌酶标准品 3.6.2仪器 5.6.2.1分析天平:精密度; 5.6.2.2牛津杯:牛津杯内径±0.1mm,外径±0.1mm,高±0.1mm,每套牛津杯的重量差异不超过±0.05g,内外壁及两端面光滑平坦。管壁厚薄一致; 5.6.2.3陶瓦盖:内径约103mm,外径108mm,平坦,吸水性强。应定期清洗、干燥或干热灭菌; 5.6.2.4游标卡尺:精度0.02mm; 5.6.2.5双碟:内径约90mm,外径16mm~17mm的硬质玻璃或塑料培养平皿,碟底厚薄均匀,水平透明,无色斑气泡; 5.6.2.6超净工作台:有效工作面局部洁净度100级。用于试验菌的接种传代或菌悬液制备; 5.6.2.7pH酸度计:精确到; 5.6.2.8分光光度计:配10mm比色皿,可在450nm下测定吸光值;

人源溶菌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人源溶菌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人溶菌酶(hLYZ)作为一种天然的抑菌活性物质,在畜牧、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由于制备材料来源有限,产物分离纯化费用高等因 素,hLYZ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论文旨在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具有生物活性且易于纯化的hLYZ,以期降低生产成本解决溶菌酶应用受限的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α信号肽和hLYZ基因作为整体进行密码子优化,并将其插入pPICZαA空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Z-OptαF+hLYZ。通过转化筛选,获得一株稳定性较好的重组子K1。K1摇瓶表达发酵液总蛋白浓度为260 mg·L-1,总酶活为12,937 U·mL-1。 在5 L发酵罐中培养K1,细胞密度达到50 g-DCW·L-1开始诱导,甲醇浓度控制于5 g·L-1,最终的总蛋白浓度为1.71 g·L-1,总酶活达到262,152 U·mL-1。 (2)对α信号肽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处理,新插入39个碱基,构成包含增长的信号肽和hLYZ基因的新序列将其插入pPICZαA空载体,构建得到另一表达载体pPICZ-EhnαF+hLYZ,通过转化筛选获得重组子K4。K4摇瓶表达发酵液总蛋白浓度为320 mg·L-1,总酶活为16,974 U·mL-1,均优于K1。 在5 L发酵罐中采用与K1相同的诱导策略,最终发酵液中的总蛋白浓度可达到2.54 g·L-1,比K1提高48.5%,但总酶活为258,712 U·mL-1,比 K1 略低。 (3)考察了 K4在高细胞密度(~100 g-DCW·L-1)下起始诱导的hLYZ表达性能。进行纯甲醇诱导,并将甲醇浓度控制于5 g·L-1,诱导54 h发酵液中的总蛋白浓度为3.02 g·L-1,但随后发生严重降解,诱导68 h后仅剩2.07 g·L-1。 采用甲醇/山梨醇共混流加策略,优先将甲醇浓度控制于5 g·L-1,不控制溶解氧浓度,诱导68 h总蛋白浓度可达到2.88 g·L-1,未出现明显的蛋白降解现

溶菌酶实验 实验报告 第七组

溶菌酶的提取和系列性质测定实验报告 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第七组 组员:

一、实验内容: 溶菌酶的提取和系列性质测定 在研究酶的性质、作用、反应动力学等问题时都需要使用高度纯化的酶制剂以避免干扰。酶的提纯工作往往要求多种方法交替应用,才能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常用的提纯方法有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选择性变性、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酶蛋白在分离提纯过程中易变性失活,为能获得尽可能高的产率和纯度,在提纯操作中要始终注意保持酶的活性如在低温下操作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分离提纯效果。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或N-乙酰胞壁质聚糖水解酶、球蛋白G,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氨基葡糖之间的β-1,4糖苷键,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与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病毒失活。溶菌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4×104,是一种强碱性蛋白质,等电点在10.0以上,并对温度和酸不敏感。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于鸟类和家禽的蛋清中,哺乳动物的泪、唾液、血浆、尿液、淋巴液等细胞中,植物卷心菜、萝卜、木瓜等,以蛋清含量最丰富,约为0.3%。 本实验用鸡蛋为原理,通过阳离子交换层析,硫酸铵沉淀,分子筛层析等步骤提取溶菌酶。 二、实验原理: 1蛋白质提取分离技术 以蛋白质和结构与功能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现象,已经成为现代

生物学发展的主要方向,研究蛋白质,首先要得到高度纯化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物质。蛋白质的制备工作涉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方面知识,但基本原理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得用混合物中几个组分分配率的差别,把它们分配到可用机械方法分离的两个或几个物相中,如盐析,有机溶剂提取,层析和结晶等;二是将混合物置于单一物相中,通过物理力场的作用使各组分分配于来同区域而达到分离目的,如电泳,超速离心,超滤等。在所有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必须注意保存生物大分子的完整性,防止酸、硷、高温,剧烈机械作用而导致所提物质生物活性的丧失。蛋白质的制备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选择材料和预处理,细胞的破碎及细胞器的分离,提取和纯化,浓细、干燥和保存。 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都可做为制备蛋白质的原材料,所选用的材料主要依据实验目的来确定。对于微生物,应注意它的生长期,在微生物的对数生长期,酶和核酸的含量较高,可以获得高产量,以微生物为材料时有两种情况:(1)得用微生物菌体分泌到培养基中的代谢产物和胞外酶等;(2)利用菌体含有的生化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和胞内酶等。植物材料必须经过去壳,脱脂并注意植物品种和生长发育状况不同,其中所含生物大分子的量变化很大,另外与季节性关系密切。对动物组织,必须选择有效成份含量丰富的脏器组织为原材料,先进行绞碎、脱脂等处理。另外,对预处理好的材料,若不立即进行实验,应冷冻保存,对于易分解的生物大分子应选用新鲜材料制备。 2.柱层析技术 柱层析技术也称柱色谱技术。一根柱子里先填充不溶性基质形成固定相,将蛋白质混合样品加到柱子上后用特别的溶剂洗脱,溶剂组成流动相。在样品从柱子上洗脱下来的过程中,根据蛋白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向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经过多次反复分配,将不同蛋白组分逐一分离。 根据填充基质和样品分配交换原理不同,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亲和层析是三种分离蛋白质的经典层析技术。

溶菌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溶菌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溶菌酶是一种具有天然活性,安全无毒的生物酶,可专一作用于微生物的细胞壁,从而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医疗制品,机体免疫等方面。本文介绍了溶菌酶的结构、性质。对其近年来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溶菌酶;结构性质;食品 Application of Lysozyme in the Food Industry Xiong sizhou Abstract: Lysozyme was a biological enzyme of native active, safe and non-toxic, which was widely used in food preservation, medical production, body immune, etc.In this article,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are summarized.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nzyme in food industry was also summarized. the prospect of lysozyme was predicted. Keywords: Lysozyme ;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Food

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溶菌酶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中,在人的组织及分泌物中可以找到,动物组织中也有,以鸡蛋清中含量最多。其他植物组织及微生物细胞中也存在[1]。它是由动物特定细胞内的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蛋白酶,分泌到细胞外杀死细菌的。它存在于卵清、唾液等生物分泌液中,催化细菌细胞壁肽聚糖N-乙酰氨基葡糖与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1,4-β-糖苷键水解的酶。它可以溶解掉细菌的细胞壁,杀死细菌。 由于溶菌酶能够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的细胞壁,并且自身没有毒害,因此作为一种天然、安全的杀菌剂和防腐剂,在食品工业、医药制剂、日用化工等行业被普遍重视。随着开发和应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溶菌酶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下面主要陈述溶菌酶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在食品工业中,溶菌酶是无毒的蛋白质,能选择性地使目标微生物细胞壁溶解而使其失去生理活性,而食品中的其他营养成分几乎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因此,它可以安全地替代有害人体健康的化学防腐剂(如苯甲酸及其钠盐等),以达到延长食品货架期的目的,是一种很好的天然防腐剂。现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品、肉食品、蛋糕、清酒、料酒及饮料中的防腐。 1 溶菌酶的分类 溶菌酶按其所作用的微生物不同分两大类,即细菌细胞壁溶菌酶和真菌细胞壁溶菌酶。真菌细胞壁溶菌酶包括酵母菌细胞壁溶解酶和霉菌细胞壁溶解酶。 1.1 细菌溶菌酶 细菌溶菌酶通常可分为三大类: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它催化水解肽聚糖中糖骨架中的β(1→4)糖苷键;N-乙酰胞壁酰-丙氨酸酰胺酶,它催化裂解肽聚糖中糖基与肽基;内肽酶,它催化裂解肽聚糖肽桥中的肽键。 1.2 真菌溶菌酶 真菌溶菌酶主要包括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 1.2.1 几丁质酶 虽然一些外几丁质酶(exochitinases;EC3.2.1.30)也表现出抗真菌的特性,但抗真菌的几丁质酶主要是内几丁质酶(endochitinases;EC3.2.1.14)。人们已经研究了许多来自于植物和微生物的几丁质酶,并对有些几丁质酶抑制真菌生长/裂解真菌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首先在植物中发现了几丁质酶的抗真菌作用,这类几丁质酶可以对抗侵入植物体的真菌病原体。微生物几丁质酶主要是由链霉菌属、杆菌和大多数真菌产生的。细菌分泌几丁质酶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降解和重组,但在大多数产几丁质酶的真菌中,此酶主要用于真菌细胞壁的成型过程。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寄生霉菌中,如Trichoderma harzianum、APhanocladium album和Gliocladium vixens中,胞外几丁质酶和β-葡聚糖酶用来附着和降解目的菌丝。这些抗真菌的几丁质酶与植物几丁质酶相似,多为内几丁质酶。由于肽聚糖和甲壳质的糖骨架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一些几丁质酶也具有溶菌酶活性。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溶菌酶的研究及应用简介 摘要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又称胞壁质酶(muramidase)。人们对溶菌酶的研究始于20 世纪初,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发现青霉素的前6年(1922年)发现人的唾液、眼泪中存在能溶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因其具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其中鸡蛋溶菌酶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深入和广泛[1]。通过对它的结构、性质、来源的研究;溶菌酶已广泛的应用于医药、生物工程和食品工业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溶菌酶;结构;应用;研究进展 溶菌酶(Lysozymc EC3.2.1.17)又名胞壁质酶(muramidase)、乙酞胞壁酸聚糖水解酶(N-acctylmuramide glyca-nohydrolase),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2]。在病毒(如噬菌体T4)、细菌(如枯草杆菌)、植物(如番木瓜)、动物(如鼠、狗)及人体都含有。人体多数组织器官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菌酶。但以脾、肾含量较高。在鼻及支气管分泌液、泪液、脑脊液、唾液、乳汁及血液中均含有一定量的溶菌酶。此酶自被发现以来,经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使得它在酶学及临床医学中均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也将其应用于医疗、食品、畜牧及生物工程中。 1 溶菌酶的发现 1907年Nicollc[2]猜测芽胞杆菌(Bacillus)及枯草杆菌中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09年https://www.doczj.com/doc/f06413378.html,schtchenko[3]第一个报道了鸡蛋清含有溶解细菌的酶。1922年Alexander Fleming[2]发现鼻粘液里有一种能溶解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及其他细菌的酶,他把这种酶命名为溶菌酶(lysozyme)。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此酶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组织及机体的某些分泌物中。之后Robert及Wolff 也从鸡蛋清里提取出溶菌酶。1937~1946年间Abraham[3],Robinson, Alderson及Fevold等人通过实验从而分别获得了溶菌酶的结晶。 2 溶菌酶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 2.1溶菌酶的理化性质 溶菌酶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在酸性环境下,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当pH值为1.2~11.3围剧烈变化时,但其结构几乎维持不变。当pH值为4~7,96℃热处理15 min仍能保持87%的酶活性;当pH值为3 时能耐100℃加热处理45min;但碱很容易破坏酶活性,当处于碱性pH 值围时,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就很差[4]。在干燥条件下,溶菌酶可以长期在室温存放,其纯品为白色或微黄色。黄色的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无臭,味甜。易溶于水,易遭碱破坏,不溶于丙酮和乙醚。其分子结构如下: 2.2 空间结构 溶菌酶是第一个结构弄清楚的酶,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其中有许多蛋白晶体研究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这些进展都是利用溶菌酶获得的溶菌酶一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