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563.99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期(总第223期

)

EDUCATI O N EXPLORATIO N

No 1,2010Serial No 223

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常保瑞1

,方建东

2

(1 铜仁学院教育系,贵州铜仁554300;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增强一个人的心理弹性,就是培养人处于逆境时,具有创造积极情感的能力以及用乐观心态面对压力的能力。近年来,心理弹性的研究开始为国内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心理弹性研究对教育的启示可归纳为四点:要注重家庭的基本功能;要重视学校的人际支持;要注重社会的支持功能;要注重培养个体的优秀品格。 关键词: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01-0147-02收稿日期:2009-06-10

作者简介:常保瑞(1973-),女,河南林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心理健康研究;方建东(1974-),男,河南林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心理咨询研究。

学术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发现危险因子与何种心理或行

为问题相关联,却忽略了对另外一种情况的考察,那就是,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大成人后却功能完好,甚至还很优秀。最早对传统研究提出挑战的,被认为是Ru tter1972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1]。其后基于Norman Garmezy 等人20世纪80年代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一、心理弹性的定义

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 心理弹性 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 心理韧性 、 恢复力 、 复原力 和 压弹 等。本文暂采用 心理弹性 这种译法。国外研究者们对remlience 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如Masten A S (200t)认为, 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

能力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做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WemerE E (1995)[2]认为, 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 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3]。

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如APA Help Center(2002)提出, 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 恢复过来 ,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 , 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4]。 二、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因素

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在心理弹性的早期

研究中,危险性因素(risk factor )和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是不得不提到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贯穿于心理弹性的整个研究过程中。

1 危险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最早是从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引入的,指那些增加人们不期望的消极结果可能性的相关变量。Kopp (1975)把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分为两大类:遗传或基因方面的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因素。危险性因素包括气质与人格(例如神经质)、冲动性、低智商和低教育成绩、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佳、虐待孩子、父母之间的冲突、破裂的家庭、反社会性父母、人口多的大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同伴影响、

学校与社区影响等等[5]

在对处于高危情境下儿童青少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有一些个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各种不良发展结果,相反,他们能够正常地适应甚至从压力、逆境中成长。于是,研究者们开始对这些适应良好的个体进行研究,也就开始了关于保护性因素的研究。

2 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就是能减轻不利处境对儿童消极影响的因素,它与危险因素是相对的。这些保护性因素既可以是个体外部的因素(如社会支持),也可以是个体本身的一些特点(如自我效能感)。Mastea 和Coatsworth(1998)[6]25年研究的成果,注意到不同的心理弹性研究中,都提到了类似的保护性因素。

我们可以将保护性因素总结起来,分为三类[7]:个体方面的因素、家庭方面的因素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其中个体方面的因素包括自尊、内部控制源、积极的归因、良好的人格等。家庭方面的因素包括诸如家庭凝聚力、与至少一个家长的良好关系、家庭和睦等。在社会环境方面,保护性因素包括与重要其他成人的良好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安全的学校氛围、邻里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等。 三、心理弹性的模型

所谓弹性发展的机制,就是阐明在儿童的弹性发展中,保护性因素是通过哪些途径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Rutter 1990年在对许多经验性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弹性发展的四种作用机制[8]:1)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包括改变个体对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避免或减少与危

险因素的接触。先让儿童在危险性较低的环境下学习如何成功应付这些危险因素,这样,当他(她)碰到更大的危险时就可以减少环境对其不利的影响了,实际上,这是一种补偿或抵消作用。2)减少由于(长期的)危险因素而产生的消极连锁反应。例如,由于得到健在父亲或母亲的良好照顾或得到他人的良好照顾,儿童得以幸免于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的去世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3)保护性因素对儿童弹性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来实现。研究发现,有两类经验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一是与他人建立安全与爱的和谐关系,二是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儿童就有信心应对不利的处境。4)为个体获取资源或为个体完成生命中的重要转折期而创造机会。

1985年,Garmczy研究出三种理论模型[9],分别为补偿模型(the compensatory model)、预防模型(the i noculation model)和保护因素模型(the protective factormodel)。在补偿模型中,强调环境危险因子与保护性因子共同预测儿童的发展,其中危险因子起负向作用,保护性因子起正向作用,两类因子之间相互独立。在预防模型中,每个强度不是过大的危险因素,都被看做增强适应成功的一种潜能。这种情况发生在压力水平最佳状态下。压力是对个体的挑战,但被克服后也可以增强个体的心理能力。它与能力之间是曲线相关的:在较低或中度水平的压力状态下,能力会增强;但在高度压力状态下,能力反而会下降。在保护因素模型中,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减少了消极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因此,保护性因素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尽管保护性因素可能对行为后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它的作用在危险因素出现后会得到强化。

Richardson(2002)[10]的心理弹性模型描述的是一个人身体、心理、精神在某一个时间点上适应了外界环境时的暂时平衡状态,它受到来自个体内外的各种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的联合影响。在此模型中,危险生活事件与保护因素的交互作用决定了系统失调是否会发生。如果保护因素无力抵抗危险生活事件的冲击,那么就会产生系统失调。随着动态平衡被打破,在意识或无意识领域会出现一种机能重组,并导致如下情况的发生:1)心理弹性重组,即个体生物心理精神系统不仅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而且还在原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回归性重组,即个体生物心理精神系统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3)缺失性重组,即个体在达到新的平衡态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些动机、理想或信念;4)机能不良重组,即个体通过药物滥用、危险行为等来应对危险生活事件。

四、心理弹性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增强一个人的心理弹性,就是培养人处于逆境时,创造产生积极情感的能力以及用乐观心态面对压力的能力。当我们无法改变现实时,就尝试着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家庭、学校、社会提供的支持和自身的能力素质都是走出困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心理弹性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启示:

1 注重家庭的基本功能

父母是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原点。研究表明,婴儿期的安全依恋、父母一致的教养方式以及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影响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孩子有多勇敢多自信能走多远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有研究表明,监狱犯人早年被教养的方式表现出过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多的拒绝、惩罚和干涉,存在极端化倾向和双亲教育严重分歧的缺陷。

2 重视学校的人际支持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自然会考虑如何在学校教育中采取措施增进学生的心理弹性。学校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同伴关系、师生关系都影响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在某一特定阶段,这些关系可能胜过家庭关系对于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关怀和尊重的孩子,会更多地寻求师生的支持,但他们又很敏感或者容易成为问题学生,这就更需要教师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鼓励、期望和引导这部分孩子融入到其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也要根据个别差异来发掘其心理弹性,切实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状况。

3 注重社会支持功能

帮助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失败、挫折,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应允许孩子们犯错,引导他们积极地看待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甚至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我国已加强了对流离失所的孩子的关注,并在某些地方尝试进行 类家庭 模式的教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在家庭中受虐待的孩子如何提供更有效的帮助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外有的国家取消不合格父母的监护权,直到有能力教养孩子,我们需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

4 注重培养个体的优秀品格

许多研究表明,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乐观且有责任感的人在经历高危或重大消极生活事件后仍能发展良好。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注重这些品质的培养,形成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等积极品质。引导儿童青少年从客观、积极的角度来认识压力,形成客观的归因方式和向往成就的动机取向,消除或者避免由压力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以促进心理弹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Rutter M Resiliene Reconsidered:Concoptual considerati ons,empiricl

finding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J P Shonroff,S J Meisels(Eds ), Handbook of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 on[M].Cambridge Univers ity Press,2000

[2]Werner E E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 ychological

s ociety,1995

[3]Laz arus R S From psychological s tress to the emo-tions:A history of

changing outl ooks[J] Annual Review of Psyc hology,1993

[4]Kathleen T,Janyce D Resilence:A his torical review of the cons truct

[J] Holi stic Nursing Practice,2004

[5]郝传慧,雷雳 青年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J] 中国青年研

究,2007(1)

[6]Masten,A S &Coats worth,J 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 n fa

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Less ons from research Oil suc ces sful chil dren[J] AIBerleall Ps ychol ogist,1998(53)

[7]曾守锤,李其维 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

学,2003,26(6)

[8]H B Kaplan Toward all Understandi ng ofResilience:ACritic al Review

of Definitios and M odels[M] In Glanlz,&J ohns on Kluwer(eds ) R 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Pos titive Li fe Adapti ons Ne w York: Acadmnic/Plenum Publishers 1999

[9]Garmez y,N Stress-resis tant children: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

tors In J Stevens(Ed),Recent tnesearch in develoc mental ps yehopa thology[C] Oxford,England:Pergamon Press,1985

[10]Richards on,G E The metattumry of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 Jou

rnal of Clinical Ps vcholokrv,2002(58) 责任编辑:姚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