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4.13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 (填/选) 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 P42.(选) 各家各派学习议论之争都集中体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解释上P53.(填/选)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P94.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教育经验总结法P14-165.教与学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B )A 学生与教师B 教育行政部门C 教学内容D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6.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集中体现在对( A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B 教学过程C 评价过程D 反思过程第二章学生心理1. 图式:五岁的孩子大脑中存在着正确完A棍与B棍或B棍与C棍的心理结构,但尚未形成在三根棍不放在一起时比较A棍和C棍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即图式 /一个有组织的、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P31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影像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运用语言和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他称之为集体独白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P31-333.皮亚杰提出的影响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P34-354.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P395. 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①信任对怀疑②自主对羞怯③主动感对内疚感④勤奋感对自卑感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⑥友爱亲密对孤独⑦繁殖对停滞⑧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P3-446.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7)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7)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7)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7)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7)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8)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8)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一、研究的方法★ (8)二、研究的步骤 (9)三、研究的有效性 (9)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9)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9)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9)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10)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1)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1)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1)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12)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12)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12)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13)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13)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13)一、教师的角色★P77 (13)二、教师的特征 (13)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13)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13)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14)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14)第三节师生互动 (14)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4)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14)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14)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14)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14)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5)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15)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5)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 (16)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16)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16)一、学习的界定 (16)二、学习的作用 (16)三、学习的分类 (16)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17)第二节学习与脑(略) (17)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17)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17)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17)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 (17)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7)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17)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17)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7)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17)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17)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17)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7)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7)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8)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 (18)二、强化理论 (18)三、行为的学习 (18)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18)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18)二、观察学习 (18)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18)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18)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8)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1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1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9)一、认知表征理论 (19)二、认知结构理论 (19)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9)四、发现学习 (19)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9)一、有意义学习 (19)二、认知同化过程 (20)三、接受学习 (2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2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 (20)三、教学事件 (2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2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2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20)二、建构主义分类 (21)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21)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2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 (2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 (2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 (22)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2)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 (22)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22)三、支架式教学 (22)四、建构主义评析 (22)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2)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22)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 (23)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23)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23)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23)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23)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23)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23)一、强化论 (23)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23)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23)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23五、控制点理论——罗特 (24)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24)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24)八、自我价值理论 (24)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 (24)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4)一、教学吸引 (24)二、兴趣激发 (24)三、反馈与评定 (24)四、奖励与惩罚 (24)五、合作与竞争 (24)六、归因指导★ (24)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 (24)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24)二、知识的分类 (25)三、知识的表征 (25)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25)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25)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 (25)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25)三、概念的学习 (26)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 (26)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26)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26)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 (26)四、为概念转变而教 (27)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 (27)一、迁移及其分类 (27)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27)三、为迁移而教★ (27)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27)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27)一、技能及其特点 (28)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 (28)三、技能的分类 (28)四、技能的作用 (28)第二节动作技能 (28)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 (28)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28)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29)第三节心智技能 (29)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29)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29)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30)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30)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30)一、问题及其分类 (30)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30)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一、问题解决的模式 (30)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31)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 (31)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31)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31)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31)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31)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2)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 (32)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32)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32)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32)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32)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32)第二节认知策略 (33)一、复述策略★P370 (33)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33)三、组织策略 (33)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33)一、元认知的结构 (33)二、元认知策略 (34)三、资源管理策略 (34)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 (34)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34)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34)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34)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34)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34)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34)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4)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35)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 (35)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35)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35)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35)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35)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35)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36)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36)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36)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36)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36)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37)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37)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37)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37)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37)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37)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37)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P453 (37)一、直接教学 (37)二、探究学习 (37)三、基于问题学习 (37)四、合作学习★P465 (37)五、个别化教学 (38)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 (38)一、课堂空间 (38)二、教学组织 (38)三、教学媒体 (38)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39)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39)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3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 (3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 (3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 (3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 (3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3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3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40)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40)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4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4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 (4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 (4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 (4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 (4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 (4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 (4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 (4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 (4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4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 (41)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41)三、测验的新进展 (41)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 (41)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 (41)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 (41)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 (41)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 (41)五、学习理论的启示 (41)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 (41)一、真实性评定★ (41)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 (42)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当代教育心理学教材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心理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第三节师生互动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第三部分一般学习心理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第二节学习与脑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部分分类学习心理第九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第二节知识的理解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第十章技能的学习第一节技能的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第三节心智技能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第四节创造性思维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认知策略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第二节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P4)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
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第二章学生心理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学与教的过程,熟练地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①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等理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2)教学实践意义①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②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由此教育心理学诞生了。
其标志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著作的特点是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1)桑代克与《教育心理学》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他将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体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乌申斯基与《人是教育的对象》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方法★(二)研究的步骤(三)研究的有效性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一、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2013年考论述、2013年774考论述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
在他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这种辩护是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31)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探索感知觉与运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探究,显著标志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运用语言.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集中化的特点,思维有刻板性,不可逆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接受学校教育,思维具有一定弹性、去集中化。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能从多维度进行思维,有推理能力。
3、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
(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4、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创设合理性情境不主张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历史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广义:指研究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
狭义:指研究学校情景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作用)1、理论方面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2、实践方面第一,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第二,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但他没有提供一个独立的学科内容体系。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又发展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2)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心理学汲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在苏联,20世纪30年代,主要工作集中于理论观点的探讨。
维果茨基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进行研究。
在中国,1908年,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编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这一时期我国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答案】D【解析】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的资料分析,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只是对与教育实践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总结,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和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早期代表作,但它们同样只是介绍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首次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从而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
2.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答案】C【解析】教育心理学从最初依附于普通心理学,后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20年代至50年代末是发展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为深化拓展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答案】A【解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而组织,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其研究对象包含了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因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二者地位没有主次之分。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7)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7)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7)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7)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7)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7)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8)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8)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一、研究的方法★ (8)二、研究的步骤 (9)三、研究的有效性 (9)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9)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9)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9)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10)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1)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11)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11)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12)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12)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12)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13)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13)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13)一、教师的角色★P77 (13)二、教师的特征 (13)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13)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13)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14)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14)第三节师生互动 (14)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14)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14)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14)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14)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14)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15)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15)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5)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 (16)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16)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16)一、学习的界定 (16)二、学习的作用 (16)三、学习的分类 (16)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17)第二节学习与脑(略) (17)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17)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17)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17)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 (17)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7)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17)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17)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7)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17)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7)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17)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17)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17)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17)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8)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 (18)二、强化理论 (18)三、行为的学习 (18)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18)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18)二、观察学习 (18)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18)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18)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8)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1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19)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9)一、认知表征理论 (19)二、认知结构理论 (19)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9)四、发现学习 (19)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9)一、有意义学习 (19)二、认知同化过程 (20)三、接受学习 (2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2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 (20)二、学习的条件 (20)三、教学事件 (20)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 (20)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20)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20)二、建构主义分类 (21)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21)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21)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 (21)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 (21)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 (22)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2)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列昂节夫 (22)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22)三、支架式教学 (22)四、建构主义评析 (22)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2)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22)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 (23)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23)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23)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23)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14 (23)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23)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23)一、强化论 (23)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P219 (23)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23)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23五、控制点理论——罗特 (24)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 (24)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 (24)八、自我价值理论 (24)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 (24)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4)一、教学吸引 (24)二、兴趣激发 (24)三、反馈与评定 (24)四、奖励与惩罚 (24)五、合作与竞争 (24)六、归因指导★ (24)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 (24)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24)一、知识及其含义 (24)二、知识的分类 (25)三、知识的表征 (25)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25)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25)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 (25)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25)三、概念的学习 (25)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 (26)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26)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26)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 (26)四、为概念转变而教 (27)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 (27)一、迁移及其分类 (27)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27)三、为迁移而教★ (27)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27)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27)一、技能及其特点 (27)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 (28)三、技能的分类 (28)四、技能的作用 (28)第二节动作技能 (28)一、动作技能的结构与类型 (28)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28)三、动作技能的培养★P311 (29)第三节心智技能 (29)一、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29)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29)三、心智技能的培养 (29)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30)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 (30)一、问题及其分类 (30)二、问题解决的界定 (30)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一、问题解决的模式 (30)二、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 (30)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31)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 (31)一、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343 (31)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31)第四节创造性思维 (31)一、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 (31)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2)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 (32)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32)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32)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32)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32)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32)第二节认知策略 (32)一、复述策略★P370 (32)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33)三、组织策略 (33)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33)一、元认知的结构 (33)二、元认知策略 (33)三、资源管理策略 (34)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 (34)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 (34)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34)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34)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34)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34)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34)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4)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34)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 (35)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35)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35)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35)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35)一、品德的内化过程 (35)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35)三、品德培养的方法 (36)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36)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 (36)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36)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P436 (36)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37)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37)一、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37)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P444 (37)三、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P446 (37)四、教学目标的设计 (37)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P453 (37)一、直接教学 (37)二、探究学习 (37)三、基于问题学习 (37)四、合作学习★P465 (37)五、个别化教学 (38)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 (38)一、课堂空间 (38)二、教学组织 (38)三、教学媒体 (38)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38)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38)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39)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伊伏特逊 (39)三、课堂管理的目标 (39)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 (39)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 (39)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P49439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39)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40)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40)二、行为矫正原则★P503 (40)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40)第十六章学习评定(重点章) (40)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 (40)一、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 (40)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功能)★ (40)三、学习评定的模式 (40)四、学习评定的方法★ (40)五、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 (40)六、良好评定的指标 (40)第二节标准化测验 (40)一、标准化测验的类型 (40)二、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P522 (41)三、测验的新进展 (41)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 (41)一、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 (41)二、设计测验前的计划 (41)三、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 (41)四、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 (41)五、学习理论的启示 (41)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 (41)一、真实性评定★ (41)二、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 (4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P4)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 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简述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答: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第二章学生心理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何不同?对教学有何启示?答:加德纳声称多元智力理论有两项基本主张:多元智力理论是对人类认知丰富性的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些智力的潜能,我们可以依照各自的倾向或文化的偏好去动员和开发这些智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智力组合,因此当我们面对如何开发人力资源的挑战时,应当考虑如何利用每个人的天赋独特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挑战。
我们每个教师和父母都知道“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但当我们教育和评论学生的时候却只重视智育,用一个模子去要求所有的儿童而忽略了儿童其他方面的才能。
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只要我们肯用心去发掘,每个儿童都有某些杰出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该从这方面去肯定儿童,并给他发展这些能力的机会,这样我们的儿童也会生活得快乐些。
多元智能理论带来的教育新内涵,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实施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2、简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答: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3)动觉型学习者。
2.认知风格。
(1)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
(2)反思性和冲动型。
(3)整体性和系列性。
(4)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选择教学策略的基本原则扬长补短从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角度看,素质教育就是“扬长补短”教学策略的实施。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陈琦刘儒德讲义笔记和习题解第一部分绪论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
如图所示:2.学习与教学因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描述和测量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
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