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4.03 M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一是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二是自选标准分类计数,会用

简单统计表呈现结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

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

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

单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能够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分

类的结果。

四、教学措施

1、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意

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五、课时安排

约5 课时

审批时间

第一课时上课时间2016 年3 月28 日星期一

审批

(人)

课题分类与整理(一)

课型新

分类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

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目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

标:计。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

断和语言表达能力。2、在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体

会整理与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善于表达

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2、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规

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多样化,会自定校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法学法:教法:实验研究法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准备:水果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

图(含

预期目

标)一、创设情境。

播放录像:商场物品远景镜头。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通过看录像,使学生明确商场里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中会把同样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教学互动

(1)播放录像

商场物品近景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

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阿姨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售货员把同类东西放在了一起。

揭示概念:像售货员阿姨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

(2)猜一猜

继续观看录像从而猜测售货员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

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1)多媒体出示例1情景图。

图上的气球可真漂亮,小朋友们,你们能试着将这些气球分分类吗?

引导学生按气球的形状分类,分完之后,数一数,看每种形状的气球

各有几个。

将学生的分类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继续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

分呢?

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能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的图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分一分自己的学具袋。

教师导语,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这些物体分别有多少?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和统计的思想。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学生中分类的不同方法。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放学后,你能用你学过的知识把自己房间也分类整理一下吗?

作业

能力与测试19页。

板书设计:

分类

按图形按颜色

课后反思:《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标、表格)呈现分类结果,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而传统的教学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过分要求听、及、模仿,它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这节课的优点是从生活切入数学,激发学习欲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不是把”分类“作为知识点来讲授,或者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分类的含义,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食物,如给气球分类。但是本节课没有充足的教具,学生无法动手操作,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分类的过程,只能靠课件播放,学生观察并回答自己的分类想法或方法。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我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实际生活,举了一个关于超市的例子:如果超市乱摆乱放物品,你能很快的找到自己要购买的商品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接着追问买水果如果买水果能不能到服装区区购买?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分类?分类后如何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体验分类带来的方便。教学过程中,为了弥补教具的不足,我还是就地取材,让学生用小棒分类、用不同图形分类。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发现和交流,发展学生探索与合作的意识。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如何灵活、有机地处理好课堂中的“动”与“静”,调控好课堂的秩序,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学生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