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4.27 KB
- 文档页数: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介】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谈话交流: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7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
渗透根据解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
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
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
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
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
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
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
提问学生这里的“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
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2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
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
(掌声)【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桃花潭水深千尺,,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
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二、理解课题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适时评价、纠正。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练习导入1、(课件出示)填空练习(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的清风()的流水()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习。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1、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运用比较少的语言蕴含比较丰富的意思,我们怎么才能够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呢?2、学生谈谈应该怎样理解文意。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6篇《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操练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齐读课题。
2、正音。
弦读xián,再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初步弄懂古文的意思1、在1918年鲁迅先生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前,中华民族所有的文章、书籍都是像本文一样的文言文。
(大屏幕出示课文原文)通过电视电影,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读古文的呢?2、学生学古人摇头晃脑初读本文。
3、在现代,我们都喜欢有节奏有感情地读文章,老师给本文划分了节奏,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一读吧。
(大屏幕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古文)4、学生以抽读、比赛读等方式读古文,教师随机正音,让学生能节奏正确,发音正确。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大多都记载在古书古文中,我们要尝试去读懂古文。
你能根据在这些字词解释的帮助下,读懂本文每句话的意思吗?试一试,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求助老师。
(大屏幕出示带字词注解的课文)2、学生根据注解尝试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四、讲解课文,感悟知音。
(一)以考查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句意1、题目伯牙绝弦怎样翻译?2、在正文中哪个词句和题目的意思差不多?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2、潜力目标培养和作潜力3、情感目标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以前耳闻过。
这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透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貌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貌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第二课时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二、深入课文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3、从哪里能够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色?(鸟语花香。
漫天白雪。
秋风落叶)三、启发学生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我校老师的真情演绎,拨响了全体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惜、悲叹。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而弦尽音未尽,那余音却久久萦绕我们的耳际,弹之不走,挥之不去。
这就是邹老师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为我们奏出的优美动人的乐曲!走进邹老师的课堂,我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
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邹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与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老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一开课,老师就指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颜色、有声音、有画面、有情节,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词语“清风徐徐”、“炊烟袅袅”、“高山流水”等,让学生展开联想,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二、以读代讲回归自然整堂课,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遍数不下二十遍。
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读到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读、全班齐读;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是老师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抓住重点品出意境整堂课,老师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如让学生品味三个“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5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1、谈话交流: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
(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引导学生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3、 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
懂课文内容。
2、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 读诗导入,走进课文
(出示诗句,学生齐读)
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
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
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板书课题,齐读
指导读音:弦(xián)
1、这个标题的中心词是什么?(绝弦)
2、那么,除了题目中,文中哪里还提到了“绝弦”?
二、初解绝弦
1、学生大声自由读文,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朗读情况。
3、师范读,学生听,用“/”划分节奏。
4、全班统一后,齐读。
5、通过这几遍朗读,谁能发现文中哪里还提到了“绝弦”?
6、这里的“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7、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要绝弦?
板书:
伯牙 绝弦
?
子期 死
三、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1、再读文章,二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2、考察结果(理解三个“善”字的不同意思,并理解句意)
(1)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 )听。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导感情朗读)
3、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止是表现了高山流水,他
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
4、如果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志在杨柳,你
会怎样赞叹?
(1) 老师说,学生对。
(2) 学生仿照原文相关语句说一组排比句。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必然
都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呀!他们是——知音。(解释“知音”)
(1) 看资料袋
(2) 交流有关古今中外交友的名句。
(二)相遇知音
1、伯牙当时正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那些人怎样赞美他?(生谈)你能体会到他此时的心情吗?(生谈)
2、此时,他心中一定渴望什么?呼唤什么?
3、终于有一天,他遇到了子期,此时他又是怎样一种心情?他一定
会对子期说些什么?
4、从那以后,他们俩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
理解,一定非常欢乐,融洽。(读1——4句,分享他们的快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并理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深悟绝弦
1、现在,你是否明白:为什么子期死,伯牙就会破琴绝弦?
板书:
善鼓 所念
善听 必得之
2、所以,子期死,伯牙痛苦万分,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了一首短
歌来悼念自己的知音。(齐读,体会)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
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
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这个故事已深深打动了我,相信你也和我一样。那么,想不想把
它表现出来,体会一下那份纯真的友情呢?
表演课本剧(根据时间选做)
5、子期一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谁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
故事千古流传!
齐读课文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古诗和名言名句;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板书
伯牙 善鼓 所念 绝弦
伯牙绝弦 感情真挚
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