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美育

美学美育

第一章美学构成与美育构成
1。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
2。亚历山大.鲍姆嘉通。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著名美学家和哲学家。著作《美学》。主要美学观点:鲍姆嘉通通过对莱布尼兹、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加以继承并系统化,发现相应于人类心理活动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哲学系统有一个明显的欠缺。他认为: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即意志行为的伦理学。而研究“情”即感性认识的却还是空缺。为此他以为,在哲学内部还应该有一门研究感性认识并与逻辑学相对的新科学,并以一个希腊文名词“Aesthetik”加以命名。在《美学》一书中提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美学”这一词的提出,使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哲学内部产生。
3。别林斯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他说“现实本身就是美”。
4。车尔尼雪夫斯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美学家。他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
5。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著作家、美学家。他认为凡人皆有“人的人格”和“人的状态”这两种基本因素,前者代表着人的自我、形式、和理性,形成理性冲动;后者代表着人的现象、内容和感性,形成感性冲动。 席勒认为;“ 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而使人成为“审美的人”的教育便是美育,因此,美育也就是培养人的“完美人性”并成为“完整的人”的一种教育。
6。王国维。近代学者,浙江海宁人。在哲学、文学、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均卓有成就。著作《论教育之宗旨》。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体育”和“心育”而培养“完全之人物”,因此定义美育;“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7。蔡元培。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浙江绍兴人。美育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美育
1。“美在和谐”说,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家从数学原则出发,认为“秩序和比例是美的”,“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
2。“美在完善”说最早流行于欧洲中世纪。其最有代表性的美学家之一是神托马斯·阿奎那,他在《神学大全》中提出的美的三个分析原则中,第一原则就是“完整或完美”。
3。精神客观论肇始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认为:美是“永恒的自存自在”的“上界事物”——理念,现实世界的美只是对理念的“模仿”。

——《文艺对话集》。
4.19世纪初德国美学家黑格尔,修正了柏拉图关于美是脱离感性事物的自在物的说法,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
5。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他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这是最典型的主观论之一。
6.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所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
7。马克思在《手稿》中还系统地论述了“美的规律”问题,深刻地指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8。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著名教育家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并以此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推行启蒙教育,高扬人性。
9。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乐教思想。
第三章美的形态与美育
1。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著名画家达芬·奇以人体解剖学为依据,总结出一套符合标准的人体比例,例如人的头部应占总身高的8分之1,以肚脐为界,上部与下部的比例应符合黄金分割律等。
3。黑格尔说:“靠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
4。郭熙:《林泉高致集·山川训》——“山的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5。对于山石之美者,我国古人曾把它概括为透、漏、瘦三字。李渔说:“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
6。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这是以山之厚重博大来比喻仁者宽广慈爱的胸怀;以水之清澄流动比喻智者聪慧机灵的品格,开创了古代所谓的“比德”说。
第四章美的范畴与美育
1。素朴的基本美学特征:平淡自然,洗练净洁,瘦而实腴,质而实丽,不事雕绘,意蕴深厚。
韩非曾说:“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2。华丽之美是一种色彩鲜明强烈,夸饰铺张的美。
3。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
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势是舒缓的,轻盈的。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从

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冲突的。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
4。壮美的美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壮美是高亢激昂的,它雄浑、劲键、豪放,是一种令人惊心动魄,有令人排除万难,振奋进取的美。从色彩上看,壮美色彩鲜艳而炽烈,是浓墨重彩,斑斓夺目,璀璨壮丽的,如熊熊燃烧的岩浆,如划破暗夜的闪电。从境界上看,壮美阔大宏伟,大开大磕,不同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类的优美。从气韵上看,壮美奔放雄壮,荡气回肠,如天风般浩浩荡荡,群山般莽莽苍苍。
5。作为对西塞罗崇高观念的回应,古罗马另一位修辞学家朗吉弩斯写出专著论《论崇高》,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6。亚里士多德认为;“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是人感到痛苦。
7。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滑稽的本质是丑,“只有当丑力炫其为美的时候,那个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
8。《诗学·诗艺》——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9。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在悲剧理论探索上作出重大贡献的是19世纪的黑格尔。黑格尔从辩证角度把矛盾冲突学说引入悲剧理论,赋予悲剧以深刻的历史内涵。
10。悲剧的审美特点。从悲剧矛盾冲突的结局看,被毁灭或遭致失败的对象具有正面的价值,即真假、善恶、丑美、是非等的剧烈冲突中,真被扭曲善被压倒,美被毁灭,是被颠倒,从而不应失败而失败,不应毁灭而毁灭。但因为”不应”,所以失败和毁灭的不是价值原则,而是价值具体。这可称为正面价值定性。从悲剧的表现状况看,悲剧人物无论出于什么样的艰危厄难之中,始终具有一种为正义和真理,为历史必然性而赴难就死的坚定性和崇高性,体现着人格力量的崇高和正义原则的永恒。这可称为人格崇高的定性。从悲剧的表现意向上看,它包含了明确的觉醒意识、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它引起人的同情、怜悯,同时激起人的抗争和超越,因而充满了理性精神。这可以称为理性精神定性。
11。喜剧的特点。从喜剧的冲突和结局看,多为无价值的和有价值的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其渺小和可笑,因而矛盾冲突的解决显得轻松,由此造成了喜剧冲突的荒诞性。从喜剧人物看,人物性格往往乖缪错化,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缪性。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具有艺术讽刺性。从语言应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第五章形式

美与形式美育
1。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他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以及它们之间地 组合原则。一般常把形式美指称为那些美的事物表现于外部形态的审美特征,或者是说事物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美。
2。英国文艺理论家克莱弗·贝尔曾提出过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
3。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整齐一侓。平衡对称。比例节奏。对比、主从。多样统一。
第六章审美心理与心理美育
4。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生活和审美实践会形成那一时代的审美心理而与其他时代不同,这期间主要是审美的取向、情感以及对美的对象的认可与判断不同,会带着那一个时代特殊的历史印记。
5。审美心理的民族性,指的是审美心理所体现的某一民族特有的民族审美习性和特色。
6。人类审美心理的共同性,源于人类作为一种物种的共同性,即人之为人的共同性,亦即人性的共同性。
7。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有更精到的认识,他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及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严筌者,上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