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道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

河道整治

1 河道整治的概念

按照河道演变规律,因势利导,调整、稳定河道主流位置,改善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部位,以适应防洪、航运、供水、排水等国民经济建设要求的工程措施。河道整治包括控制和调整河势,裁弯取直,河道展宽和疏浚等。

2 河道整治存在的问题

2.1治理理念有待完善和更新:传统的“工程水利”着重重视河道的防洪、航运等功能,造成河流的资源、生态功能等被忽视、被淡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治水的思路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创新,使河道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

2.2缺乏全面的规划:

河道破坏严重,结构趋于简单化

河道功能单一化

水体污染严重,河湖生态系统失衡

河岸开发不合理,河岸带环境退化

2.3 河道整治的技术和管理措施有待提高:众多河道在规划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提高,造成河道的整治效果得不到有效体现。

3 河道整治应采取的正确措施

3.1 更新理念:河道整治过程中,首先应注重理念的更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仅考虑河道防洪、供水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河道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突出亲水理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具体措施: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生态工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

注重水生态、水景观和水文化的建设

加强流域管理的理念,突破“就水论水”思路

3.2 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河道治理的核心是理念更新,关键是全面规划。河流的规划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统筹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系统建设,将河道的整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具体措施:

调整河流结构

提升河流社会服务功能

增强河流抗干扰能力

3.3 河道管理控制:

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4 结语

生态河道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年的河道整治越来越让我们看到,传统修筑护岸采用浆砌块石方法,等于给河道穿上了一层混凝土“盔甲”。堤岸坚固了,但破坏了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环境,且造价也相对高昂。由此可见,对河道的治理开发,不管是在旧区还是新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在确保泄洪排涝、蓄水功能实现的同时,让河道具有更大的环境自净能力、回归自然的特色景观,是河道整治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在生态护岸建设中要尽快地融入一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要用生态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的问题,在护岸的建设当中要切实落实和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

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工程,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探讨了河道治理中前期所采用的硬质驳岸技术的缺陷,从景观、生态、经济等多角度分析了硬质驳岸对河道的危害,提出了以生物生态技术例如生物菌、水下森林、水上森林、水湿生动植物等,以及曝气造流、生态护坡等工程技术来进行河道水环境修复的优点及技术手段。 【关键词】河道治理;硬质驳岸;生态修复;生物生态 水和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当前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和某些不当措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水和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在水环境方面由于污染源增加以及在营建水利工程中偏重于水利安全的考虑,河道成为纳污渠,该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大量污水和垃圾的排入使得河道生态系统功能逐渐丧失,严重限制了现代城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历史教训表明,我国大部分城镇正在重蹈欧美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欧美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又花费巨资治理受污染河道,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后,许多城市河道水质已恢复正常。而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疏于管理,重视度不高,经济实力有限,并最终导致水体生态系统退化,水质恶化,黑臭和水华现象频繁暴发,丧失自净能力,水域栖息生物减少或消失,河岸自然生物群落消失、绿地人工化、生物多样性受损等一系列恶果。 1 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硬质化(硬质驳岸) 即采用水泥浆砌石块的方法形成排水沟渠 河道硬质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断面形态的人工化,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道截弯取直,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化河流;把天然河槽复杂多变的横断面改造成梯形、阶梯型和矩形等规则的几何断面。(2)建设材料的硬质化。采用混凝土、块石等材料浇(砌)筑护岸及河床,河槽严重硬质化。(3)滨岸带破坏或消失。滨岸带植被缩窄或消失,自然土壤,植被系统被人造道路、码头、步道等取代。 1.2硬质驳岸的缺陷 (1)天然美景破坏多少天然美景因硬质驳岸而消失。天然河流中的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丰富的地貌构成了河流形态的多样性,由此形成流速、流量、水深、河床材料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为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整齐划一的河道断面、笔直的河道走向、灰白色的堤防护岸,极大影响了水体的可达性和景观质量。破坏了植被丛旱生向水体的过渡生长,从而使该区域最具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带消失 (2)亲水性下降,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名称.................................................................................................... - 1 - 1.2 项目背景.................................................................................................... - 1 - 1.3 编制依据.................................................................................................... - 2 - 1.4 项目建设单位............................................................................................ - 2 - 1.5 项目建设地点............................................................................................ - 2 -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 - 1.7 建设周期.................................................................................................... - 4 -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 - 1.9 工程管理.................................................................................................... - 4 - 1.10 综合评价.................................................................................................. - 4 -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 - 6 - 2.1项目区位置................................................................................................. - 6 - 2.2 项目区自然条件........................................................................................ - 7 - 2.3项目区背景............................................................................................... - 10 - 第三章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12 -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 12 -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 15 - 第四章规划设计布局 ........................................................................................ - 18 - 4.1指导思想................................................................................................... - 18 - 4.2工程等级................................................................................................... - 19 - 4.3规划设计原则........................................................................................... - 19 - 4.4总体布局................................................................................................... - 21 -

河道疏浚护坡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1) 1.1概述 (1) 1.2编制依据 (2) 1.3主要结论 (3) 第二章水文气象 (4) 2.1流域概况 (4) 2.2水文气象 (4) 2.3附图 (12) 第三章工程地质 (13) 3.1概况 (13) 3.2海港引河挡土墙地质报告 (13) 3.3通甲河地质报告 (16) 3.4运料河涵洞地质报告 (18) 第四章工程任务和规模 (22) 4.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必要性 (22) 4.2工程设计标准 (25) 4.3附图 (25) 第五章工程布置及工程设计 (26) 5.1工程等别和标准 (26) 5.2工程设计原则 (26) 5.3工程计算 (26) 5.4工程设计 (30) 5.5工程项目汇总 (33)

第六章工程管理 (34) 6.1管理机构及分工 (34) 6.2工程管理 (35) 6.3运行管理经费来源 (37) 6.4管理设施 (37) 第七章施工组织设计 (38) 7.1施工条件 (38) 7.2主体工程施工 (39) 7.3施工导流、截流 (40) 7.4施工总进度 (40) 7.5施工组织 (40) 7.6施工管理 (40) 7.7附表 (41)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42) 8.1环境状况 (42) 8.2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2) 8.3施工期环境保护 (44) 8.4环评结论 (45) 第九章工程投资估算及经济评价 (46) 9.1工程概况 (46) 9.2编制依据 (46) 9.3工程大宗材料及总投资 (46) 9.4经济评价 (37) 9.5附表 (37) 第十章工程招标 (38)

2019河道治理技术层面(整理篇)

1. 整治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供水安全、 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2)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整治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3)自然性: 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4)地域性: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 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河道治理策略 护岸工程 植 物 护 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土木合成材料护岸 土壤生物工程护岸 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外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 方法 内源性污染物质的控制方法 蓄水减渗工程 硬 化 处 理 复合土生态减渗 复合土工膜减渗 膨润土防水毯减渗 黏土减渗 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平面恢复 河道断面恢复 生态河堤工程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 程

2.治理方法 (1)护岸工程 河道护岸工程是防止城市河道崩岸的有效措施,在抗洪和维护河势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的河道水下护坡工程,诸如丁坝、抛石、沉排、沉笼等,水上护坡结构主要采用浆砌或干砌块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坡、或现在比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护岸坡、维持河道稳定的作用;然而,一些传统的护岸结构严重破坏了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忽视了河道的其他功能。 ①.植物护岸 植物护岸是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的护岸工程,其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植物护岸的目的就是形成以植被为重要组成的保护河坡的生态系统,即生态河堤。国内多条河道的治理都使用了这一技术,如在吉林省西部嫩江流域治理工程中,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许晓鸿等人提出了以当地的牛毛草、草地早熟禾、翦股颖等多种草本植物为护坡植物,河柳等灌木为迎水坡脚防浪林的植物护岸技术。国外加拿大、德国、日本北海道都曾采用草芦苇护坡,通过在堤坡上钉一排排桩,桩间栓夹带草芦苇种子的棕榈绳,草芦苇在棕榈绳中发芽,土堤上生根,逐步繁殖,对岸坡起到了较好的防护作用;瑞士苏黎世州米勒河采用了编柴施工法进行植栽护岸,即将柳条扎成捆,制成编柴,将一捆或数捆编柴横放在岸边,并以木桩固定,最后将沙土覆盖其上,待柳条生根以加固河岸。 ②.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 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起源于日本,广泛使用于堤防的迎水面和背水面,高水位或低水位。绿化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是绿化混凝土的骨架,其原材料是一般的粗骨料、细骨料、粘结剂、减水剂和水,其 中,粗骨料通常是碎石子,石子粒径控制在13~20mm之间,细骨料通常为增强粗骨料之间的黏性而采用水泥胶浆和高炉矿渣微末,水泥为一般的硅酸盐水泥及矿渣水泥;保水材料常用无机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层土铺设在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发芽空间,同时提供植被发芽初期的养分。绿化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通水性;2)具有大孔隙,无论水上和水中均能生长植物,甚至有动物的生存空间;3)可以降低护坡造价,根据佐藤道路株式会社的介绍,可以节省10 %~30 %的工程造价;4)机械化作业可缩短工期,同时可保证工程质量。绿化混凝土植被护岸技术在日本早已大量使用,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如江苏省水利厅以生态理论为基础,研发了生态型混凝土护砌材料,在江苏吴江东开发区的庞山中心河、治太重点工程太浦河蚂蚁漾段堤防的护岸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此外,近年在我国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阳河Ⅳ标段、上海市嘉定区虬江河道等河道生态治理中也得到了应用。

贯彻落实“河长制”推动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情况汇报

贯彻落实“河长制”推动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县切实按照省、市关于“河长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XX主任来县视察指导“河长制”相关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县区域范围内主要河流的分布情况,全面推动县区域内主要河流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工程,“河长制”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体系。按照“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全面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以县、乡、村三级“河长”为主要内容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对全县范围内18条主要河流全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由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县委、县政府分管同志分别担任盱江和黎滩河“县河长”,河流所经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乡河长”,所经村委会主任担任“村河长”,各级“河长”名单均在政府网站公布,实现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同时,设立了县、乡(镇)“河长制”办公室,落实了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具体负责全县“河长制”日常工作。

二、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先后研究下发了《&&&“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河长制”工作督办制度(试行)》等文件,对各级“河长”、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进行了再细化、再明确。“总河长”、“副总河长”领导全县“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县级“河长”指导、协调所辖河流河湖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河长制”办公室具体负责“河长制”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工作;乡(镇)“河长”牵头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巡查保洁、河湖生态修复和河湖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能,负责河道治理具体工作的落实。同时,针对“河长制”工作,专门建立了联席会议、信息通报、问题督办三大机制,确立了由“河长”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协调解决河湖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加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的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由“河长”签发督办单,对河湖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 三、把握工作重点,着力开展污染源治理。一是工业污染治理。在全市县(区)中率先建立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污口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加强河流水质监测,重点对沿河1公里工业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对多家污染较大的小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则,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设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 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4-2013.12)。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2013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2013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4.1-2015.12)。2015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 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计划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从2013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对不能按期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措施。2、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程。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铺设、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网覆盖范围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所有新(扩、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3、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投资4.8亿元,实施2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及处理场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小清河流域内镇全部建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基本解决城镇垃圾污染问题。4、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投资6900万元,实施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投资5.8亿元,实施11项清洁种植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到723公顷。投资1.2亿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等2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张僧河新建橡胶坝16座,提水泵站21座,利用巨淀湖调蓄下泄再生水。加大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再生水循环利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设计 一、项目概况 北川河由于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洪水因暴雨形成,陡涨陡落,峰量高,历时短,又多发生在夜晚,防不胜防。本次北川河治理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百年一遇洪峰流量430m3/s。查阅北川河多年的泥沙统计资料可知,北川河泥沙含量并不大,但是泥沙颗粒非常细,小于0.05mm细颗粒占65.7%,夏季水色黄浊,感官较差,影响景观效果。而这一季节正是人们渴望亲水的季节,水质制约着西宁市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形象。因此,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清水入城”的总体要求。对于超细颗粒泥沙的沉淀处理方案也成为本项目的一个难点和挑战。 二、工程设计总体方案 1.泥沙沉淀方案 从项目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要实现“清水入城”的总体目标,核心是解决水色黄浊的问题,也就是超细颗粒的沉淀问题。北川河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流量17.4m3/s,汛期7—9月,月平均流量大于30m3/s,若对全部天然来水进行沉淀处理后再进入城区,难度非常大。因此,对泥沙的处理方案总体思路确定为“以排为主、按需处理”,在工程总体布局上,将河道分为内河和外河,内河是城区的生态景观核心,外河在城区外侧,肩负着防洪保安的作用,根据河道位置和功能的不

同区别对待,仅对内河所需的生态水量进行沉沙处理,保证内河为清水,外河仍然以泄洪排沙为主。经计算,从水环境角度,内河所需生态水量为2.7m3/s。也就是说,只对这一部分水量进行泥沙处理,其余水量通过外河排走。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常规泥沙处理方法、排沙漏斗、超磁工艺等泥沙处理方案进行了比较。(1)常规沉沙池方案常规沉沙池多用于灌溉、供水、引水发电等,为减少田间淤积或降低水轮机、水泵磨蚀而设,多用于处理0.05mm以上的泥沙。沉沙条渠 可根据进出口建筑物控制,对泥沙沉降进行一定调节,使沉降效果较好,但长度大、占地大。经初步计算,本工程若采用传统沉沙条渠,处理2.7m3/s的流动水量,需要池长8.1km、水深2.5m、宽200m。 针对西宁市区用地紧张的情况,常规沉沙条渠池是不适用的。(2)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排沙漏斗对粒径大于0.5mm的泥沙排除率接近100%,对粒径为0.5~0.05mm的泥沙可排除90%以上。排沙耗水量平均仅占总引水量的3%~5%,但是常规排沙漏斗对小于0.05mm的泥沙沉降率不理想。近年,周著教授等科技工作者在常规排沙漏斗的基础上,针对小于0.05mm以下粒径的泥沙,进一步研制出了排沙漏斗清 水分离装置,可对超细颗粒的浑水进行沉淀、分离,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仅在农村饮水等少量工程中应用,还没有较大流量的实际工程经验。排沙漏斗清水分离装置的优点:占地小,无须外加动力,运行管理简单,排除泥沙直接冲走,不需清淤。缺点是需要较大的高差,对本工程而言,需要8m左右的高差。(3)超磁工艺处理高浊度水超磁工艺 处理高浊度水的工作原理是:浑水经提升至混凝反应池,与一定浓度

最新版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乡位于**县东北部,是**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资806万元,

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求,**乡成立了**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修改套用)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名称.................................................................................................... - 1 - 1.2 项目背景.................................................................................................... - 1 - 1.3 编制依据.................................................................................................... - 2 - 1.4 项目建设单位............................................................................................ - 2 - 1.5 项目建设地点............................................................................................ - 2 -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 - 1.7 建设周期.................................................................................................... - 4 -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 - 1.9 工程管理.................................................................................................... - 4 - 1.10 综合评价.................................................................................................. - 4 - 第二章某某区概况 ................................................................................................ - 6 - 2.1某某区位置................................................................................................. - 6 - 2.2 某某区自然条件........................................................................................ - 7 - 2.3某某区背景............................................................................................... - 10 - 第三章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12 -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 13 -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 16 - 第四章规划设计布局 ........................................................................................ - 18 - 4.1指导思想................................................................................................... - 19 - 4.2工程等级................................................................................................... - 19 - 4.3规划设计原则........................................................................................... - 20 - 4.4总体布局................................................................................................... - 21 -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项目建设必要性 1.1.1项目实施是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确保河道两侧居民和农田安全的需要 项目区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淤抬较高,部分河道因其他是施工已完全填筑,河道两侧河岸无护砌,部分河段边坡较高,存在滑坡危险,因河道穿行山沟和居民聚居区,若遇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可能因河道泄洪不畅而危害两岸居民和农田,因此实施本项目,疏浚河道、护砌河岸,将有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降低附近居民和农田受洪灾的风险,同时也能提升和美化沿河环境。 1.1.2项目实施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及绿化美化的需要 按照修编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县划分为“西部发展带”。即**县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夏季气候相对舒适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夏季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档次。 项目区生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由于灾毁和人为破坏,

河岸两侧河堤裸露,山沟坡谷中植被成片被毁,生态应急硬件设施缺失,在**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大战略下,现有生态状况已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要将**县打造成为北京生态屏障,需要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持续改良,优化美化当地山区环境。 1.1.3项目实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项目所在区域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滞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保证农产品高产稳产,更难以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对项目区部门农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使当地农民真正体会到观光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并努力将绿色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1.1.4项目实施是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助力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坚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资源发挥其长远商业价值所必需的,而生态观光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和农林产业紧密

小型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方案

日照岚山 黄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方案 山东新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二○○九年一月 董事长:刁锋 项目负责人:陈克森、崔振才 技术负责人:冷爱国、甄红锋 报告编写人:冷爱国、张云清 主要设计人员: 水利水文计算:崔振才、肖汉 建筑物设计:冷爱国、张云清、刘昌礼、吕贵梅、张宁经济评价:陈克森、肖汉、丁健全 估算编制:张云清、刘祥柱

目录 一、综合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工程建设缘由...................................................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设计依据及设计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工程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工程量及投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自然地理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地形地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水文气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状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水文水利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设计标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设计洪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工程地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区域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河道工程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河道生态治理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1.1工程概述 (3) 1.2项目目标 (3) 1.3设计原则 (3) 1.4设计依据 (4) 第二章项目背景 (5) 2.1地理区位 (5) 2.2项目定位 (5) 2.3项目建设必要性 (6) 第三章现状问题分析 (7) 3.1 项目现状及周边环境分析 (7) 3.2现状污染源调查及分析 (9) 3.3工程现场重点问题和困难及应对措施 (10) 第四章生态技术简介 (12) 4.1工艺技术选择原则 (12) 4.2技术简介 (12) 第五章设计方案 (26) 5.1设计思路 (26) 5.2技术路线 (26) 5.3总体设计 (27) 5.4工程措施 (29) 5.5水质检测 (38) 第六章主要设备材料工程量 (40) 第七章目标可达性分析 (41)

第八章应急预案 (43) 8.1应急响应机制 (43) 8.2防汛应急响应机制 (43) 8.3重大活动保障响应机制 (43) 8.4突发水污染事件响应机制 (43) 8.5 应急响应小组 (44)

第一章综述 1.1工程概述 1.2项目目标 本方案采用水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本着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亲水景观,对横一港进行原位生态净化,逐步恢复各种有益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构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提高水体的环境容量,使被污染的水体恢复并保持长期的清澈、洁净。 具体目标如下: (1)2015年6月15日之前工程完工; (2)在现有实际条件,无暴雨排涝的情况下,通过生态示范河道验收,其标准参见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示范河道创建工作的通知》,其中建有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专人管理专人养护;河道沿线无污水排放口,雨水排放口无晴天出水现象;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氨氮和总磷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标准;水体透明度0.8m及以上,目测表观水清、可见多种水生动物和沉水植物;同时保证设计方案中的水生动、植物存活率达90%及以上。 表1-1 横一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水质目标值 1.3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 通过改善河道硬质河床、种植沉水植物、放养水生动物、高效曝气和人工生态浮床等措施构建人工水生生态系统,确保各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处于生态平衡状态,逐步使水体能进入良性生态循环; (2)系统开放性原则 水体的生态修复设计要将相关边界因素很好的相互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有序、有趣的线型空间系统,构建生态健康的城市河道。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施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施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 施 水是人类必需的自然资源,一切生产生活都需要水,离开水人类将不能生存。虽 然水资源是如此重要,我们却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保护,导致水污染严重。如今水污 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如何治理水污染,还城市一个纯净的水源是我们要解决 的问题。
b5E2RGbCAP
1 生态河道水污染概述。 1.1 水污染原因。 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具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业 废水,它包括制造采矿和工业生产活动以及其他非生活污水的废水。且工业引起的水 污染是所有水污染中最严重的,它含的污染物多,不易净化处理也比较困难。不同工 厂因生产的产品不同其污染物也不同,除了排出的废水,固体废物和废气也会污染水 源。[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p1EanqFDPw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第二类是生活污水,来自居民楼、写字楼、商业设施等的卫生污水,如下水 道污水和餐饮污水等。第三类是农业污水。农民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和化 肥,其大部分无法被吸收,残留在土壤或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流进地表水形成 污染。
DXDiTa9E3d
1/7

水污染具体的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有毒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等。病原体污染物:来自饲养场、屠宰场和医院排出的污水,其中含有各种 病原体。人们引用了这种含有病毒的水会得许多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痢疾和病毒性 肝炎等。
RTCrpUDGiT
1.2 我国水污染现状。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 42×104km,湖泊 7.56×104km,占国土总面积 的 0.8%,水资源总量 28000×108m?,人均 2300m?,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 1/4,居 121 位,为 13 个贫水国之一。目前中国 640 个城市有 300 多个缺水,2.32 亿人年均用 水量严重不足。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 1×108m?之多。一项调查表明,全国 目前[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5PCzVD7HxA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已有 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高达 377 亿元。我国的污水排放量远超环境容量的承受能力,我国环境容量承受力约 为 740×104t,jLBHrnAILg 但实际污染排放量达 3000×104t;氨氮环境容量不到 30×104t,实际排放量达 179×104t,xHAQX74J0X 排污量超环境容量数倍。我国环境容量承受力约为 740×104t,但实际污染排放量 达 3000×104t;氨氮环境容量不到 30×104t,实际排放量达 179×104t,排污量超环境 容量数倍。
LDAYtRyKfE
2 治理生态河道水污染的措施。 2.1 污染源控制措施。
2/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