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 C 辑:生命科学 2009 年 第 39 卷 第 7 期: 621 ~ 635
评述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陈凌懿, 刘林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071 E-mail: 细胞的克隆, 即 iPS 细胞. 而且, 这些 iPS 细胞表达 ES 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基因; 免疫缺陷型小 鼠皮下注射 iPS 细胞可以发生畸胎瘤, 且畸胎瘤中有 来自 3 个胚层的组织; 注射 iPS 细胞到小鼠囊胚中也 可形成嵌合体, 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得到成活的嵌合 体小鼠. 该发现将干细胞的研究再次推到生命科学 研究的最前沿. iPS 细胞的成功获得可能帮助人们解 决长期以来困扰胚胎干细胞研究人员的难题. 首先, iPS 细胞来源更方便、更丰富, 可以通过有限的几个 转录因子转染直接诱导胎儿、新生儿和成年动物或人 的体细胞来获取多潜能性干细胞. 其次, iPS 细胞的 产生也不再需要早期胚胎或者生殖细胞的参与, 克 服了使用传统方法的伦理问题. 但是, 这时得到的 iPS 细胞尽管能形成畸胎瘤和嵌合体小鼠胚胎, 但不 能形成成年的嵌合体小鼠, 而且没有生殖系转移的 能力, 说明这些 iPS 细胞有一定的多潜能性, 但与 ES 细胞还是有较显著的差别[17]. 这主要是由于该研究 工作使用了 Fbx15 启动子表达的新霉素抗性基因来 筛选 iPS 细胞, 而 Fbx15 不是一个很好的多潜能性细 胞标志基因, 尽管 Fbx15 在未分化的 ES 细胞中表达 量较高, 但 Fbx15 在 ES 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多潜能性 的维持中不是必需的[18]. 因此, 通过 Fbx15 筛选出来 的 iPS 与严格定义上的多潜能性细胞还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