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第五版)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8.67 MB
- 文档页数:78
1.6.4在图1.6.10所示的两个电路中,各有多少支路和结点?U ab和I 是否等于零?如将图(a)中右下臂的6Ω改为3Ω,则又如何?(a)5图1.6.10【解题过程】根据结点和支路定义可数出,图(a)中有6条支路和4个结点。
将a,b之间断开,可求出V a=V b,因此两点为等电位点,U ab=0,将a,b两点短接后I=0。
图(b)中,由KCL,流入虚线的电流为I,而无流出的电流,因此I必为0,则U ab=I×2=0。
若将图(a)中右下臂6Ω改为3Ω,则电路总电阻为R′=2//2+6//3=3Ω,所以I5=12/3=4A,由并联分流原理得I1=I2=I5/2=2A,I3=3I5/(3+6)=1.33A,对a点列KCL方程可得:I=I1−I3=2−1.33=0.67A。
1.6.5按照式(1.6.4)E RI=()∑∑和图1.6.11所示回路的循行方向,写出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表达式。
图1.6.11【解题过程】根据KVL:∑E=∑(RI),按照图中所示回路的循行方向,可列出KCL的表达式为:-E1+E2+E3-E4=I1R1-I2R2+I3R3-I4R4。
1.6.6 电路如图1.6.12所示,计算电流I、电压U和电阻R。
图1.6.12【解题过程】由推广的KCL可知,虚线内可视为广义结点,由KCL可求得:I=5A;再由KCL可求出:I1=−5−10=−15A,I2=I1+3=−12A,I R=I−3=2A;选择包含电阻R的回路列KVL电压方程可求得:U R=4I2+3×20=−48+60=12V,所以电阻R=U R/I R=12/2=6Ω;再选择包含U的回路列KVL方程:U=4I2+2I1=−48−30=−78V。
1.7.3计算如图1.7.8所示电路在开关S断开和闭合时A点的电位V A。
A图1.7.8 【解题过程】当开关S断开时,电阻中无电流,所以A点电位等于电源电动势,V A=6V;当开关S闭合时,B点接地,所以V B=0,AB间电阻被短路,所以I2=0,则V A=0。
二、判断题1.导体中の电流由电子流形成,故电子流动の方向就是电流の方向。
(×) 2.电源电动势の大小由电源本身性质所决定,与外电路无关。
(√) 3.电压和电位都随参考点の变化而变化。
(×) 4.我们规定自负极通过电源内部指向正极の方向为电动势の方向。
(√)三、问答题1.电路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の主要功能是什么?答:电路主要由电源、负载、导线和开关组成。
电源是提供电能の装置;负载是实现电路功能の装置。
导线是在电路中起连接作用。
开关是控制装置。
2.简述电压、电位、电动势の区别。
电源内部电荷移动和电源外部电荷移动の原因是否一样?答:电压反映の是电场力在两点之间做功の多少,与参考点の位置无关。
电位反映の是某点与参考点の电压,与参考点の位置有关。
电动势反映の是其他形式の能转换为电能の能力。
电源内部电荷移动和电源外部电荷移动の原因不一样。
3.什么是电流?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の条件是什么?答: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の。
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の条件是:电源电动势不为〇,且电路闭合。
4.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答:(1)对交、直流电流应分别使用交流电流表和直流电流表测量。
(2)电流表必须串接到被测量の电路中。
(3)电流必须从电流表の正端流入负端流出。
(4)选择合适の量程。
四、计算题1.在5 min内,通过导体横截面の电荷量为3.6 C,则电流是多少安?合多少毫安?解: I=Q/t=3.6/(5×60)=0.012(A)=12mA答:电流是0.012安,合12毫安。
2.在图1--2中,当选c点为参考点时,已知:U a=-6 V,U b=-3 V,U d=-2 V,U e=-4 V。
求U ab、U cd各是多少?若选d点为参考点,则各点电位各是多少?解:选c点参考点时Uc=0VUab= Ua- Ub=(-6)-(-3)=-3VUcd= Uc – Ud =0-(-2)=2VUbd= Ub – Ud =(-3)-(-2)=-1VUed= Ue – Ud =(-4)-(-2)=-2V选d点为参考点 Ud=0 运用电压不随参考点变化の特点Ucd= Uc – Ud = Uc –0=2V Uc=2V∵Ubd= Ub – Ud = Ub –0=-1V ∴Ub=-1V∵Ued= Ue – Ud = Ue –0=-2V ∴Ue=-2V∵Uab= Ua – Ub = Ua –(-1)=-3V ∴Ua=-4V答: Uab=-3V,Ucd=2V当选d点为参考点时Ua=-4V,Ub=-1V,Uc=2V,Ud=0,Ue=-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