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与Lakoff的认知语义学之比较-5页word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与Lakoff的认知语义学之比较

一、两种理论的不同之处

1.不同的学术派别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Langacker教授于70年代初开始着手创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最初被称作“空间语法”,后更名为“认知语法”,并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出版了《认知语法基础》第一、二卷,奠定了认知语法的理论基础,与Fauconnier形成了以他们为首的“圣地亚哥学派”。

Lakoff于1972年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87年出版的《女人、火与危险事物》是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认知语义学的创立。该书在理论上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最终形成了以Lakoff、Johnson和Fillmore为首的认知语言学中的“伯克利学派”。

2.不同的学术理念

Langacker和Lakoff针对认知语言学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注定了他们在学术理念上的不同。Langacker始终定位于认知语法的研究,并一直为建立较为完善的认知语法体系而努力,其理论涉及一些重要的认知语言学问题,如语义结构、基体与侧面、射体与界标、意象图示网络、概念化与范畴化、心理经验等。Lakoff以隐喻概念研究作为理论的起点和认知研究的主要途径,属于以语义为取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体验哲学”。相比之下,Langacker从更广的范围研究人的认知能力,主张对一个语言系统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尽可能全面地描写,而Lakoff认为语义研究既是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述,又必须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以及隐喻的概念体系。

3.不同的学术用语

Langacker和Lakoff对认知语言学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探索研究,使用了具有各自研究特点的学术用语。如Langacker致力于认知语法的研究,其理论涉及的术语有意象图式、突显、界标和射体、基体与侧面、辖域、双极性等。由于在Lakoff的认知语义理论中,概念隐喻既是它的起点,又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一直贯穿这一理论的始终,所以具有Lakoff研究特点的术语有概念隐喻、经验完形、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容器隐喻等。Lakoff还提出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CM),在强调一个语义域与外部经验的关系时,与Langacker的“认知域”具有同样的功能。像这样的用不同术语表示相类似概念或范围的还有许多例子。

二、两种理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相同的哲学基础

Lakoff早在1987年的《女人、火与危险事物》中就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那时使用的术语即经验主义或经验现实主义、经验主义观、非现实主义。1980年他与Johnson一起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99年又出版了第二本合著《体验哲学》,从而把认知哲学的这种经验主义基础升华为体验哲学。

认知语法也是根据体验哲学观,揭示人类的感知经验,及在此基础上

所形成的概念图式如何形成对语言结构的约束机制,从而为语法构造寻找经验上和概念上的理据。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Lakoff的认知语义学都建立在这一共同基础之上。

2.相同的理论假设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Lakoff的认知语义学同属认知语言学阵营,有着认知语言学共同的理论假设:

(1)意义就是概念化,概念化不能脱离进行概念化的人。

(2)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也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所声称的那样是自治的、任意的,而是有动因的。

(3)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语义结构也不能简单地化解为真

值条件的配列。

(4)语言里的范畴化并不完全是由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的。范畴是围绕原型、家庭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而组成的。

3.相同的研究目标

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

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作为认知语言学家的Langacker和Lakoff虽然研究侧重各有不同,但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作为认知科学重要内容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以此探寻人的认知思维与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及其普遍规律。

4.相似的学术观点

Langackert和Lakoff的一些学术观点十分相似。例如,词汇最初来自对自身和空间的理解,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运用隐喻等认知策略扩展

开来,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概念系统。Langacker和Lakoff都持有这一观点。Langacker (1982) 早期的语法理论被定名为空间语法,表示运动和其他空间关系的术语被扩展来表达其他非空间语义域。Lakoff将这种依靠空间关

系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假设称为“形式空间化假设”。另外,认知语义学的基本思想认为,概念在大脑中并不是孤立的原子单位出现,其理解要依赖由背景知识组成的语境,而这样的语境就是Langacker所说的“认知域”。他们这种明显相似的观点是对经验主义哲学观的延伸和具体化。

三、两种理论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认知语法的研究需要以概念意义作为基础,对认知语义的探讨也会涉及到表达意义的形式手段。这就决定了这两种理论必须互相借鉴,互相促进。例如,Langacker在提醒人们警惕隐喻的局限性,不要被隐喻所误导的同时,又断言“隐喻实质上在科研的所有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承认这些隐喻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同时,Langacker也针对其中某些隐喻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还有在描写句法中两个实体间的关系时,他又借用了“行为链”、“弹子球”和“能量流动”等隐喻。Lakoff也借用了不少认知语法中的概念和方法。他运用认知语法的空间概念(空间隐喻)理论对时间的前中后等顺序的表达作了经典的、令人信服的阐释。他的容器隐喻也正是利用具体空间关系进行抽象概念化的结果。

四、结语

以上论述了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Lakoff的认知语义学两种理论的不同及相似之处。Langacker和Lakoff对认知语言学从语法和语义两个不同侧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彰显了各自的学术风格,并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奠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基础。同时,他们同属于认知语言学领域,对认知语言学重要问题的共同兴趣和探讨,必将促进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