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 认知语义学研究_现状与展望_第三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34.06 KB
- 文档页数:3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1. 引言1.1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理论的关系在翻译理论的发展中,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和观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体系,拓展了研究范畴,促进了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翻译活动涉及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过程,进一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1.2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意义认知语言学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及交流机制,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翻译人员可以深入探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义和语用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和意义。
这有助于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歧义和误解,提高翻译质量。
认知语言学还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跨文化交际和交流,提升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信达性。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翻译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运用规律和交际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这有助于确保翻译作品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流畅传达和有效传播。
2. 正文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是个体思维的体现,翻译过程也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
在翻译中,译者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转换,更是在进行思维转换,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将其重新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为译者提供了更深入的思维层面的理解,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这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和语言表达至关重要。
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合适的语言选择,理解源语言中隐藏的信息并准确表达出来。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机制,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
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跨文化翻译尤为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语义表达方式,避免语言和文化的歧义。
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认知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翻译中的挑战,并找到更合适的翻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的学科,它的研究成果在英语翻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现状和启示两个方面探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翻译思维的重视。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语言形式的对等,而忽视了语义结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思维,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传递的认知活动。
它通过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义结构及其关系,揭示了翻译思维的规律和特点。
这为翻译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原文的线索,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义。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现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产出的研究。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涉及到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理解和产出。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过程,揭示了语言的运作机制和内在规律。
这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并通过合适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也关注翻译中的语言生成过程,即如何将源语言表达转换为目标语言表达。
认知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的产出过程,提供了一些翻译技巧和策略,帮助翻译者更有效地完成翻译任务。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给我们启示了几个方面。
我们应该重视翻译思维的研究,提高对原文的理解和重建能力。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语义结构。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它将起到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现状与启示一、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中的贡献认知语言学提出了多种关于语言认知结构的理论和模型,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为英语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网络理论、联结主义模型、心理句法学等理论和模型都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提供启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还强调了语言习得和使用的心理机制,这对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地进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
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过程中的语言习得和使用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目前,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趋势与挑战。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英语翻译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理论和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需要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最新成果,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对英语翻译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英语翻译领域需要更多地培养具备良好语言习得和使用能力的翻译人才,以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翻译需求。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实践也需要与其他相关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与认知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与这些领域进行深度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为英语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从而推动整个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回顾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研究综述,发展趋势引言: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关系交叉学科。
它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
本文的目的是对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性回顾,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1、认知语法: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结构的认知规律。
近年来,认知语法领域的研究主要语篇分析和语言的动态性,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
2、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主要研究词汇和概念之间的认知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词汇的隐喻和转喻、概念的组织和结构等。
近年来,认知语义学的研究趋势涉及词汇语义的动态性和语境敏感性。
3、认知语用学: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领域的研究注重分析语言使用中的推理、理解、意图识别等认知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文化差异对认知语用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在语言交际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1、跨学科整合: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需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如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
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望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实证研究方法的拓展: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和语料分析等方法。
未来研究可尝试引入更多实证手段,如计算建模、影像分析等,以揭示语言与认知的更深层次。
3、动态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研究需进一步语言的动态性和系统性。
未来研究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分析语言现象的演变过程、语言与认知的相互作用等,以更全面地揭示语言与认知的内在。
4、语用推理与文化因素:当前认知语言学研究在语用推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深入研究文化因素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 所著的《认知语义学》语言理论高屋建瓴、精奥深厚、创见迭出,研究视角新颖独特,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鸿篇巨著。
该书汉译本的出版对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福印教授团队的汉译本译笔流畅,用语规范自然,对认知语义学在国内的传播意义重大,对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认知系统;评介中图分类号:G25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3-0159-02(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5)王文峰赵晓瑞收稿日期:2020-09-23作者简介:王文峰(1984-),男,河北邯郸人,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语言学博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研计划一般专项项目“事件融合视角下英汉致使事件的语义编码研究”(20JK0291)。
当今语言学发展迅速,主要呈现出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功能语言学等流派。
这些流派在国内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谓如火如荼,异彩纷呈。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研究领域,即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两部分。
当前,国内的认知语法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在国内还不够充分。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内容的研究,主张语言表达和现实世界中间存在一个认知构建层次将二者联系起来。
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哲学假设认为概念结构具有人的身体、认知和社会的认知体验性,语言表达层面的语义结构等同于抽象层面的概念结构,还假定语义结构在本质上具有百科观,并且语义的构建等同于概念化,概念化既是结果又是过程。
著名的认知科学家伦纳德·泰尔米(Leonard Talmy )教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理论建树,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享有盛誉,是认知语言学流派的主要创始人,专注于认知语义学的研究。
Talmy 倾注毕生心血创作了两卷本的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1-2],近年又出版了The Targeting System of Language (2018)[3],均为认知语义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奠定了认知语义学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束定芳【摘要】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近年来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从传统的内省法,到目前的多重实证方法,特别是心理实验法、仪器实验法等,得到愈来愈广泛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其长,各有所短,主要看它所服务的研究目标.就语言研究而言,也许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语言的本质特征,为我们更准确、科学地描写和解释语言提供不同的证据和帮助.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本身也应该常用多元的方法.【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3【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目标【作者】束定芳【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上海2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6认知语言学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关心的是语言和其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试图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结构的形成与特点,语言使用的方式与特点等等。
近30年来,认知语言学已发展为语言学领域一个有影响的分支,涌现了许多成果,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内省法发展到目前重视跨学科、实证,多种方法并存、互补的状态。
有关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本身的论著近年来也呈增长的趋势。
一、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早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是阐述和介绍该学派的哲学基础、论证理据等宏观原则,旨在奠定其学术地位,构建理论基础。
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Lakoff&Johnson(1980、1999),Lakoff(1987),Langacker(1987、1991)、Johnson(1987)等,以及介绍性的专著和文章如Taylor(1989、1996、2002),Sweetser(1990),Ungerer& Schmidt(1996),Croft& Cruse(2004),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袁毓林(1996、1998)、张辉(1999)、石毓智(2000、2006、2008)、束定芳(2000)、赵艳芳(2001)、文旭(2002)、胡壮麟(2004)、卢植(2006)、王寅(2006、2007)等。
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综述[1]王德春张辉(原载《外语研究》2001年3期)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和方法,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方法论;隐喻;转喻;心理空间;概念整合;语法1.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许多语言学家认识到生成语法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
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 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
例如Lakoff 和Johnson(1980), Talmy(1983), Fillmore(1985), Fauconnier(1985), Lakoff(1987), Langacker(1987,1991),Talmy(1988),Rudzka-Ostyn (1988), Lakoff 和Turner (1989),Sweetser(1990) 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1989)。
这些著作确立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该框架有以下五个研究主题:(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