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62.87 KB
- 文档页数:1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功效很多,那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有哪些?下面让妈网百科为你介绍一下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吧。
1、胆道疾病:用柴胡15g,黄芩15g,半夏9g,党参9g,生姜3片,大枣7枚,甘草3g,日1剂水煎服。
15日为1个疗程。
治疗胆囊炎285例,男134例,女151例;年龄2-68岁,平均40.1岁;病程2日至38年,平均2.7年;急性胆囊炎61例,慢性胆囊炎224例。
治愈27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9%。
2、抑制肝硬化转化肝癌:每日经口投给小柴胡汤7.5g。
观察本方抑制肝硬化发生肝癌的作用。
研究对象为经病理学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而且经甲胎蛋白及超声波检查无肝癌可疑的患者292例。
3、感冒: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329例感冒,咳嗽加杏仁、贝母;咽干加牛蒡子、玄参;头痛加羌活、防风等,水煎服。
结果:总有效率达94%。
名方小柴胡汤的应用探讨上篇理论研究小柴胡汤,是仲景先生《伤寒论》中的少阳经症方剂。
此方剂的功能是专主和解少阳经,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从而达到人体外邪的驱除,内部各个组织机能的正常。
但随着后人们不断医疗实践,人们对小柴胡汤的使用有所扩大,对此汤的理性认识有所加深,并由此在继续使用小柴胡汤的来治疗更加复杂的疾病。
但小柴胡汤究竟能够治疗哪些疾病,其具体治疗时如何使用与加减变化,都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深思与控究,以便能够发挥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宝贵方剂,以造福于后世的人们,更发挥我们祖国的医学遗产,为现代社会人们与疾病进行斗争提供应有的贡献。
第一章小柴胡汤方第一节小柴胡汤的组成小柴胡汤,其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其方的适应症是:胸胁苦闷,寒热往来,默默不语、不欲饮食,频频作呕,口苦、咽干、目眩。
同时也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
此症的病机是:少阳经半表半里症。
本方由七味药组成,可分为柴胡、黄芩为苦寒清热一组;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为一组;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滋补为一组。
柴胡、黄芩为苦降之味,是本主药,为一组;柴胡在本方的作用是:柴胡性平,味味苦,入肝胆二经。
其功能是解少阳经之热,其气质轻清上升,其苦味最薄,能疏利少阳经气机,使半表半里之邪从外而解,用以解外邪,是治往来寒热的第一要药,柴胡疏肝,解少阳气郁。
《神农本草》曰:“主心腑肠胃中气结,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可见柴胡不仅有上述功能,还可用于消化食积,促进新陈代谢。
说明柴胡在本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黄芩苦寒,味苦较重,入肺、大肠、小肠、脾脏、胆腑,清火除热,使半表半里之热从肺与大肠而彻。
故柴胡黄芩合用,苦寒清热,解半表半里之邪,疏畅少阳气机,使三焦通利,表里相和,上下相协。
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之品为一组。
生姜,性温,味辛,入肺脏、脾脏、胃腑;其功能是温中止呕,治风寒咳嗽;增强消化,增强肌体免疫力。
半夏,性温,味辛,入脾脏、胃腑;其功能是化痰和胃,消痞止呕;并有抑制呕吐、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摘]1、食管裂孔疝张某,女,50岁。
因“ 反复呕吐1年余,加重1周” 于2008年4月7日入院。
2007年1~2月曾住院诊断为“ 食管裂孔疝,霉菌性食管炎,2型糖尿病” ,住院予控制血糖、保护胃粘膜等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出院。
出院后未继续服药,症状时有反复。
1周前患者症状加重,呕吐清水痰涎,纳差,消瘦,遂再次入院治疗。
入院时症见:消瘦,精神疲乏,纳差,口咽干,皮肤干燥。
舌淡胖边有齿印苔黄腻,脉细数。
辨证为呕吐( 气阴不足,痰浊中阻) 。
拟方:太子参20g,法夏15g,柴胡8g,黄芩15g,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5g,花粉15g,炙甘草9g,陈皮6g。
连服四剂后无呕吐,食纳改善,舌淡苔少,少口干,再予沙参麦冬汤加减。
按:患者久病脾胃亏损,化湿生痰,加之反复呕吐,耗伤胃阴,辨证为气阴不足,痰浊中阻。
舌苔黄腻,脉数为痰湿化热之象。
治以柴胡、黄芩清热而和解枢机,沙参、麦冬、石斛、花粉养阴扶正,陈皮、法夏化痰和胃止呕。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伍某,女,70岁。
以“ 咳嗽咳痰伴气促加重5天” 为主诉于2009年11月7日入院。
既往有“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病史40余年,此次因受凉后症状再发并加重。
入院时症见:消瘦,精神抑郁,咳嗽,咯痰,气促,活动后加重,畏寒怕冷,自汗,小便顺,大便干。
舌淡苔少脉细。
查体:肺气肿征,双下肺可闻及少许干湿哕音。
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中医诊断:喘证( 气阴两亏) 。
拟方:太子参20g,法夏15g,杏仁15g,枇杷叶15g,川贝10g,柴胡8g,木香12g,黄芩15g,沙参15g,芦根15g,合欢皮15g,甘草9g。
服用四剂后症减,再予六君子汤七剂。
按:肝与肺以经络相联,肝经经循行。
《灵枢· 经脉》云:“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
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少阳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须外出,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半夏启阴气上升,阴阳相济,有除病邪之力量;少阳病为火病,故用黄芩以解火邪;甘草、人参、大枣健脾气,使病邪由内达外;生姜发散宣通,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的方剂。
临床加减应用范围较广,现就近年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脑积水:脑积液的产生、循行和吸收,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如产生过多,循行途径受阻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发生脑积水。
临床上,可见有头胀、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
治疗时,用上方加茯苓取其降及淡渗利水的作用,因气行则水行,故获效。
高血压病:本病是一种常见病,以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所载的肝阳、肝风、中风等证,包括了本病及其并发症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本方用于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
在治疗时,方中再加入茯苓以降之。
本病虽属肝病,但由于肝胆相表里,胆为肝用,而收缩压高者用少阳之主方治之。
偏头痛:本病属风邪为患。
头侧部是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偏头痛为风邪伤及少阳经脉。
其表现为发作性偏头痛,一般病程较短者可用本方。
治疗时,可去人参加桂枝。
因风邪在早期宜散不宜补,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之散。
眼疾:祖国医学治眼疾虽有“八廓五轮”之分,但眼外角为少阳经脉所起之处。
其病有属外邪与内伤之分,如症见外眼角红肿,是为风邪中少阳经脉,因风为阳邪,阳热盛故红肿。
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加桂枝,去大枣加生牡蛎。
阳盛则阴不足,故加生牡蛎以益阴;去大枣之甘缓,以防风邪留恋。
面神经麻痹:本病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但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部分病人只是在头面受冷风吹拂后发病。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风邪为患。
若其人素体血虚,以致在表之络脉空虚,则凤邪乘虚侵袭。
风中络脉,导致局部络脉阻塞不通,形成麻痹。
症见口眼歪斜,偏左或偏右。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关键词】柴胡汤临床应用1 临床应用肝病小柴胡汤具有显着的抗炎保肝、解热镇痛等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预防肝癌,是日本汉方药中产量最大和用量最多的方剂[1]。
近年来,小柴胡汤在治疗肝病方面的临床应用不断推广。
贾克明[2]将86例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住院病人随机分3组连续服药3个月进行临床观察,证明小柴胡汤与联苯双脂有相同的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且反跳现象极少,表明小柴胡汤对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有一定的价值。
汪菊兰[4]随机分组,对照组服保肝药物,实验组服小柴胡汤,研究发现实验组肝硬化发展成肝癌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李盈昌[4]应用小柴胡汤加白术、枳壳、茵陈、茯苓、栀子等药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也取得明显效果。
小柴胡汤方中有效成分柴胡皂苷、黄芩苷元、黄芩苷、甘草甜素等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明显增强正常肝细胞的增殖能力,促进肝组织再生。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可提高生存率,使肝癌累积发生率下降,而且对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妇科病小柴胡汤为和法之祖,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临床上常用于妇人经期感冒、术后发热、痛经、急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周惠芳[5]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妇女经期感冒,3 d后热解病除。
杨文斌等[6]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热入血室,和解少阳兼散血室之结,3剂诸症悉除,疗效满意。
钱黎[7]对38例产后发热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结果15例3 d 内体温恢复正常,17例5 d内恢复正常,6例1 w内恢复正常。
王飞儿[8]用小柴胡汤合仙方活命饮治疗慢性盆腔炎症见少腹隐痛,腰骶酸楚,带下量多,经前乳胀,心烦易怒,脉细滑。
7剂后少腹疼痛瘥,白带渐止,腰酸好转。
李庆华报道金振堂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崩漏,3剂后诸症悉平[9]。
小柴胡汤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
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为君药,柴胡舒解肝气,提举陷入血室之外邪,使之透表外出;黄芩苦寒泄热,使半里之热邪得以内彻。
从小柴胡汤在临床灵活应用的体会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经百余年,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许多宝贵的智慧。
柴胡汤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药物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功效、广泛的运用及安全可靠的性质,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明。
柴胡汤主要是以柴胡、黄芩为主,适用于支气管炎、肺热肺痿、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多种疾病。
以临床为例,小柴胡汤经常被用于治疗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
柴胡能够增强抵抗力,抑制病原体的生长,促进肺炎的恢复,并有助于咳嗽。
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可促进呼吸道的免疫功能以及肺炎的恢复。
此外,它还可以改善肺部的功能,防止病情的加重和复发。
小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喉炎、咽炎、克罗恩病等。
柴胡和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帮助抑制病原体的生长,防止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改善呼吸功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以用于改善头痛、口腔炎、便秘等肠胃症状,因为它具有开实、疏肝攻痰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肠胃功能,缓解肠胃症状。
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运用灵活性很大,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病史、体质、病情、体征及药物耐受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汤剂或单味药材,以及不同的剂量和药物搭配,治疗呼吸道疾病或肠胃症状。
此外,小柴胡汤对治疗穴位也有一定的应用,可以用于穴位穴位和穴位穴贴治疗。
柴胡作为小柴胡汤的主要药材,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适合于穴位贴膏治疗支气管炎、咽炎、喉炎以及头痛等病症。
黄芩作为小柴胡汤的辅助药材,有祛痰平喘、润肺清热的功效,可以用于穴位穴贴治疗气管炎、咳嗽、肺热等症状。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润肺止喘、抗炎镇痛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头痛、口腔炎、便秘等肠胃病和呼吸道疾病。
此外,小柴胡汤在临床中的运用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病史、体质、病情、体征及药物耐受情况选择最适宜的药材及剂量,达到最佳疗效。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牛凤菊周长征中药方剂是祖国医学宝库之一,方剂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运用药物来防治疾病,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逐渐积累和丰富了药物知识,总结了一套合理用药治病的准则。
在临床上经常运用古方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效果,小柴胡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柴胡12克、黄芩9克、人参6克、半夏(洗)9克、甘草(炙)5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主治少阳证。
用法:上药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按张仲景原意,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应加至其他药量的一倍以上,但现行处方各药用量常相近似,而且方中柴胡之剂量,医家频多争议。
有人认为剂量太大,有劫肝阴之弊。
有人认为,柴胡的剂量因功用而异,大剂量(15~24g)能和解少阳退寒热;中剂量(10~15g)能舒肝解郁;小剂量(5~8g)能升提中阳。
从这可看出,柴胡在小柴胡汤中起一个重要作用,尤以在和解少阳中以退热作用为主。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
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
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小柴胡汤为调和肝脾、调达全身枢机的代表方,被历代医家所推崇,临床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
今以验案三则为引,浅述笔者应用心得,以期为小柴胡汤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经验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
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且《伤寒论》明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载此方共十九条,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之主证外,还可见于热入血室、虚人感冒、妊娠恶阻、黄疸、便秘、眩晕、项强等,虽将小柴胡汤向少阳病以外推广应用,但其核心还是“伤寒中风”。
现代常将小柴胡汤用于治疗由邪据少阳,胆胃不和所引起的感冒、发热、疟疾、慢性肝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炎、偏头痛、腮腺炎等[1]。
赵洪均等[2]总结近二十年来小柴胡汤研究成果,认为其药理作用有:解热、保肝、抗过敏、抗炎、抑菌、促肾上腺素及类阿司匹林外源激素、免疫、调节胃肠、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前列腺素、抗放射损害、抗肿瘤、抗癫痫和抗动脉硬化。
研究认为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抗炎作用类似强的松龙[1],对于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效果可靠。
笔者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其在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均具有良好疗效,尤其在应用于霉菌性阴道炎、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现特举例如下。
1病案举例11病案1张某某,女,36岁,职员。
2015年08月12日初诊。
主诉:阴道瘙痒3月余,伴尿频尿急1周。
现病史:患者出现阴道瘙痒3月余,夜晚尤甚,自行购买“洁尔阴洗液”清洗后瘙痒稍好转。
此后患者每于情志不佳或食辛辣厚味后瘙痒加重。
小柴胡汤二十种临床应用一、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外感风热而引起的常见病,外感风寒如果失治误治,也可入里化热,邪走少阳,则可形成小柴胡汤证,这时,小柴胡冲剂就可以派上用场,而且疗效很好。
症状: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疼痛,干咳无痰,或咳吐黄痰,眼睛干涩红肿,偏头痛,鼻干唇干,浑身燥热难受等等。
用法:小柴胡冲剂,冲温开水,内服。
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二、咽喉肿痛咽喉肿痛、干涩等等,是目前常见病。
一般是因外感或肝气郁结所致。
用法:温开水冲小柴胡冲剂,送服甘草片。
或用生甘草、桔梗10-20克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三、结膜炎结膜炎,或其他眼睛感染疾病,症见眼睛红肿、发热、干涩、眼屎多等等,均可用小柴胡冲剂。
用法:菊花,或银花连翘,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内服。
一次一到三袋,一天三次。
四、中耳炎中耳炎是中耳发炎,是常见病。
一般都是用西药消炎。
但是,西药消炎副作用大。
其实小柴胡冲剂即可解决。
用法:小柴胡冲剂大剂量服用一次3到5袋,一天三次。
方便的话,去草坪上挖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等,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疗效更佳。
腹泻者,可加大蒜一头同煮。
五、腮腺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都是常见病,儿童尤其多发。
症见两腮红肿疼痛,咽喉干涩疼痛、发热恶寒、口苦口干等等。
用法:发热不怕冷者,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银花等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发热怕冷者,用生姜、大枣煮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六、风寒感冒后期,上火现象明显者风寒感冒失治误治,后期往往入里,如平素肝气郁结明显,则多入少阳、厥阴,症见发热、口干口苦、口渴、干咳无痰或黄痰、眼睛干涩等等。
用法:温水冲服小柴胡冲剂。
仍有清涕者,生姜、大枣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
见溏泄者,大蒜一头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
七、偏头痛偏头痛者多属少阳太阳合病,或外感入于厥阴。
因此,治宜外解太阳内和肝胆,加温脾阳。
用法:生姜鸡蛋大一块、大枣5枚、大蒜一头,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
大便干燥者,去大蒜。
经典论述丨小柴胡汤临床妙用作者丨卢秉久小柴胡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伤寒少阳证而立之方。
历代医家对其诠释较多,但共同的观点即认为该方的主要功效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现代临床被广泛引用于多种热病,加减应用疗效显著。
剖析小柴胡汤,全方由七味药组成,其中柴胡为君,性微寒,味苦,入肝、胆经,善于解表清热、和解少阳、疏肝开郁,专治邪气潜伏少阳,又主肝胆气滞,心腹胃肠结气,饮食停积,邪热内郁,是推陈出新、行滞疏气解热之良药。
黄芩味苦,性寒,入肺、胆、胃、大肠经,能清泻肺火,并治诸热黄疸,头痛目赤,与柴胡伍用能解郁化滞、清热除烦。
半夏、生姜乃辛温之品,可降可散,能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具甘温入脾胃经之共性,能扶正驱邪,并防寒凉伤及脾胃,先实其脾而固本。
本方寒热并用,共补兼施,既能疏利少阳气机,通达内外,又可调和上下升降,运行气血,故称之为和解之剂。
该方加寒药以治热病,加热药以治寒疾;加理气药能开郁,加宣通药而畅三焦;其能贯通人体之上下,升清降浊,疏通内外,运行气血,宣上导下,是一张不寒不热、可应变加减的良方,现将临床常用加减变化归纳如下:上焦病1.急性热病,其热持续不退有少阳证者,宜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30-50g、双花15-25g。
2.少阳证兼恶逆、咳嗽及小儿百日咳,可用小柴胡汤加陈皮20-25g,并加重大枣用量。
3.治重症感冒或宿有喘证,因外感诱发者,可用小柴胡汤加葛根15g,桂枝10g,白芍15g,杏仁15g。
4.治疗悬饮(胸膜炎),小柴胡汤加葶苈子15g,杏仁15g,泽泻20g,丹皮15g。
中焦病1.平素肝胃不和,湿热盛者,复感外邪致食少纳呆,恶心呕吐,或腹胀腹泻,寒热往来者,小柴胡汤合平胃散。
2.胃脘痛(反流性胃炎),伴恶心返酸,口苦咽干,头晕,失眠健忘者,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之。
3.胁痛(胆囊炎),腹胀,食少纳呆,恶心口苦者,小柴胡汤加连翘10g,荷叶10g,香附15g,川楝子15g;胁痛重者,酌加元胡、五灵脂。
小柴胡汤加减的临床应用太原理工大学校医院 030024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传统古经方,主方是由七味药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主要功效是和解少阳。
本方以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疏利肝胆,促进肝胆疏泄而增强新陈代谢。
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助柴胡透达邪气,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脾气、扶正固表,由此可以看出此方治在肝胆,旁顾脾胃既清解邪气,又培顾正气,不通过汗吐下,而能达到祛邪的目的,所以称作和解之法。
现代中医临床更将它的功效经过加减方的应用扩大到了和肝胆病有关的很多疾病治疗当中。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享给大家。
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目赤、耳聋、苔白、脉弦等。
既适用伤寒,又适用于杂病。
尤其加减方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有上述主证再有兼证者均可使用此方加减。
仲景曾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现举数例说明。
治疗感冒之外感风热:患者,男,39岁,外感后发热不退3天,体温在37.5~38℃之间,感冒后曾给与解热、抗炎、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外感症状已基本消失,但热不退。
伴寒热往来、食欲不振,时有恶心,欲吐,大便秘结,口苦。
舌苔薄黄,脉弦数。
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分类正常。
诊为发热,证属外感邪郁少阳。
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0g,桂枝10g,黄芩15g,半夏10g,双花10g,连翘10g,薄荷5g,莱菔子15g,甘草6g,生姜4片。
每日一剂,水煎早晚温服,每次服150ml。
服用2剂后体温降至37.5℃以下,其他症状明显减轻。
继服3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其他症状亦已消失。
治疗胆结石:患者,女,42岁,右上腹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疼痛不适、恶心呕吐,伴胸胁胀满,口苦纳差,大便干,小便黄,睡眠欠佳,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略数。
经查白细胞12.0010/L,中性粒细胞73.2%,CRP:18.3mg/L,血清淀粉酶:701/L,B超显示胆囊肿大胆囊内低回声占位,诊断为胆囊结石。
小柴胡汤浅析——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摘要}:《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著作。
本文以小柴胡汤为例,浅谈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关键词}:《伤寒论》、小柴胡汤、应用一、引言:《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辩证理论体系。
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贡献。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实际为十二经。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并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
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为半表半里。
外邪侵犯少阳出现的病证,称为少阳病。
小柴胡汤为治疗少阳病之代表方剂。
二、《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应用。
{原文}:(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少阳病之辨证提纲。
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上炎,灼伤津液:证见口苦、咽干,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肝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邪热侵袭,故目眩。
治疗: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分析:邪在表者,汗之。
邪在里者,下之。
邪在半表半里,禁汗、下、吐等法,和解之,方中柴胡疏少阳半表之邪外宣,黄芩内彻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甘草,益气和中,扶正祛邪。
全方,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以和解少阳。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96){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条文为少阳病的证治。
少阳脉循胁肋,在腹阳背阴之间。
表邪入里,为在里之正气所拒,故寒热往来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气失和,不欲饮食,热郁则心烦,胃气上逆则呕。
此为小柴胡汤主证,或然诸证,则非必备证候。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101){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小柴胡汤临床体会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药仅七味,组织严谨,是著名的和解剂,常用来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热入血室等病证,笔者扩大其方应用范围,获益非浅。
今据临床所得,举以数例,以窥一斑。
例1、虚为感冒张某,女,45岁,教师,1997年12月8日诊。
患者形瘦体弱,素易感冒。
近因疲劳受凉,致恶寒发热,全身酸楚,胸胁满闷,神疲科乏力,纳谷不香。
延医诊治,用祛风解表之剂,其病非但不减,反致动则汗出,泛泛欲吐。
应诊时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口苦咽干,舌质胖润,边见齿印,脉数,沉取无力。
据证细审,断为虚人外感,系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邪气乘虚侵入少阳所致。
治当扶正祛邪,和解少阳。
处方:党参15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法半夏6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红枣4枚。
连服2剂,寒热尽除,诸证大减,后合四君子汤调治数日而愈。
体会:虚人外感,方书皆针对其气、血、阴、阳之不足,在解表药中分别辅以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品,而治从少阳者鲜。
本患者素来体弱,肺脾两虚,卫外不固,外邪侵袭,直达腠理,与正相搏,与仲量论述少阳病之病因病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伤寒论》第99条)理出一辙。
故借用小柴胡透其邪,转其枢,重用参、草、枣以扶正气,合柴、芩、夏、姜从少阳逐邪外出。
例2、痄腮刘某,男,7岁,学生,1998年4月7日诊。
一周前咳嗽发热,两则腮部红肿胀,边界弥漫不清,吞咽咀嚼不便,口苦咽干,纳呆食少,体温38.2℃,舌苔薄黄,脉弦滑而数。
证属风热外束,少阳邪热郁闭。
治宜清透少阳郁热,解毒消肿。
药用:柴胡9克,黄芩9克,法半夏5克,板兰根9克,连翘9克,夏枯草6克,党参5克,甘草3克,生姜2片。
服药3剂后,体温已降至正常,两侧腮颊肿胀减轻,口渴,尿黄,舌苔黄,脉滑数。
前方减半夏、党参,加花粉、桔梗各10克,继进三剂而愈。
体会:痄腮,又名温毒发邪颐,属于温病范畴,其发病部在耳前下方,中医认为,少阳胆经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故腮颊部为少阳经所属也。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
2016-04-22T13:22:58.7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 作者: 唐能能 李毓吉
[导读] 甘肃省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阳证主方,此方由柴胡、黄芩、 半夏、 生姜、 人参、 甘草、
大枣组成。
唐能能
李毓吉
甘肃省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 745000
摘要:总结笔者对小柴胡汤治疗内科疾病的合理用药经验。笔者临床不仅注重小柴胡汤的安全合理应用,而且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小柴
胡汤的应用范畴,灵巧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小柴胡汤;内科疾病;合理用药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少阳证主方,此方由柴胡、黄芩、 半夏、 生姜、 人参、 甘草、 大枣组成。功能和解少阳,主治
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口苦咽干、 目眩或妇人伤寒、 热入血室或疟疾、 黄疸、 内伤杂病而
见少阳证者。在临床中辨证属小柴胡汤方证的内科各种疾患均可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且笔者应用后均屡见奇效。
一、著名中西医结合专业戴恩来教授认为,临床诊疗中要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和辨病是有机统一的,“病证结合”的优点在于点
面结合,总体把握,兼顾个体。从而能在整体而系统的层面上认识疾病,这是单纯的西医、中医均无法做到的
[1]。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时,
一定要根植于中医的传统文化,坚守辩证论治原则,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
[2] , 此方寒温并用, 升降协调,能疏利三焦而通达上下,主滓再煎,以
纯和
,是为和剂煎法主要妙“和”是“三阳证见治从少阳”的基求依据 。其中柴胡、 黄芩本性属寒,同归胆经,可清胆经之热,又郁未有不化火
者,火未有不由郁者,而柴胡亦归肝经,可疏肝解郁,肝胆相表里,因而两药相配,一辛一苦,一疏一清,可清解胆经之气郁化火。又柴
胡味辛,为解表类药物,可辛散透邪于外。《黄帝内经》曰
: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
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彻热发表之剂
”。此外尚需注意柴胡用量的变化:如柴胡量大,意在
退热。用和法时应减量,柴胡量中,意在疏肝。柴胡用量轻,即是升举阳气之意。可见,临证应该酌情使用。抓住疾病的本质,要想运用
灵活,就一定要抓
“证”。只有看准病的本质,才能用好小柴胡汤之寒温并用,升降协调,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少阳为主,兼顾胃气,以及
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同时要熟悉药性,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和疗效的前提下用精每味药,做到少而精。
二、病案举偶
1 慢性浅表性胃炎
李某,女性,48岁。主诉:腹胀、腹痛伴食欲减退3月。伴口苦、胁胀、情绪低落,心烦热。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西医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给予胃康灵胶囊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1周前症状加重。舌淡红,苔薄白略黄,脉细弦。予
小柴胡汤原方加用厚朴、陈皮、苍术、砂仁、莱菔子、五灵脂。
3剂后口苦、腹胀较前明显好转,仍觉心烦热,食欲较前无明显好转,遂加
焦三仙,大黄,三剂病愈。
按:本例系肝气犯胃、胃气长期郁滞所而致。证见脉细弦、口苦、心烦热等,是为少阳证,故用小柴胡汤加减而疗效颇佳。
2 失眠
蒋某,女,36岁,个体经营者。主诉心烦、失眠多梦2月。症见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口苦、咽干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
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气不畅,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治宜益气疏肝,安神定志。药用小柴胡汤加白芍、白术、酸枣
仁、夜交藤,服药
5剂而愈。
按:本例为中医之“不寐”。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肝火热扰心神,症见发热、心烦、口苦、咽痛,舌质红,脉弦数,即为小柴胡汤证,
用小柴胡汤加减而获效。
3 痛经
刘某,女,37岁。主诉:经期腹痛、腹胀反复发作1年余,昨日再发。现患者自觉经前或行经后数小时后下腹部胀痛,月经量少,喜
热,时有乳房胀痛不适,查体舌质紫暗,脉弦。曾行腹部
CT未发现异常。西医诊断: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理气
行滞,化瘀止痛。方用小柴胡汤加青皮、乌药、香附、当归、白芍。每日
1剂,水煎服,服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自诉腹部仍觉怕冷,
给予上方加肉桂,再服
3剂诸症消失。
按:痛经属传统医学“痛经”范畴,其病机是肝失条达,冲任气血瘀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用小柴胡汤取其和解少阳、疏利肝气、透
达郁火之效。
三、结语
小柴胡汤作为《伤寒论》 中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同时也是和法的代表方。由于小柴胡汤类方在临床上适用病证广泛,因此成为经方研
究中的热点,历代医家对其研究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雄居众类方之首[
3] 。通过对临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内科疾患进行经验总
结,对小柴胡汤突破其仅仅作为和解剂的范畴,通过临证加减,扩大其应用范围,从小柴胡汤的应用经验中得到启示,临床应用中在小柴
胡汤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证加以化裁,加用厚朴、陈皮、
白芍、 白术之类的常用药,平凡中见奇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同时为中医
临床诊疗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和提供更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 戴恩来.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基本模式[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0(3): 91-92.
[2] 李铁. 小柴胡汤治三阳证析义. 辽宁中医杂志[ J], 2001 ; 28( 4);244
[3] 陶方泽. 小柴胡汤类方证治规律研究[ 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