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猪耳研究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43.24 KB
- 文档页数:7
河南某规模猪场一例蓝耳病的临床剖检及实验室诊断展开全文一、猪蓝耳病的概述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病,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
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母猪流产率可达30%,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二、规模猪场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本病呈地方性流行,传播迅速。
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猪均感染。
易感性有一定差异,母猪、仔猪症状较严重,仔猪致死率可达80%~100%。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感染猪能大量排毒,如鼻分泌物、粪便、尿液中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且长期向体外排毒。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播——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发现的病例较少。
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时,如果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潮湿、空气不流通、寒冷、阳光不足、频繁调运、天气突变等都容易导致本病的发生与流行;特别是大型养猪场该病发生较多,传播快,舍外散养传播速度慢。
母猪产前一周发生早产、流产或生产成绩下降,环境越差,感染越快,1~3个月后重复发生,呈持续感染,流行期一般70~100天,最长4~6个月。
病初呈大流行性传播,有明显“跳跃式”传播,无明显季节性,春季多发,仔猪冬季严重,母猪常年发病。
继发细菌及支原体等感染使症状加剧,死亡率增高。
三、规模猪场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母猪发病首先表现为精神倦怠、厌食和发热。
妊娠后期易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持续一段时间后出现重新发情现象,往往引起母猪不育和产奶量下降;少数猪耳部发紫,皮下出现一过性血斑。
有些发病母猪后期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
2~28 日龄仔猪最易感,症状明显,发病率可达l0%。
死亡率高达80%,早产仔猪在出生时或几天内死亡。
2017 年第 9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06科研◎畜牧兽医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格玛取宗猪蓝耳病是一种比较多发的疾病,又被称为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传染的速度比较快,本文主要对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的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1 猪蓝耳病流行的特点猪蓝耳病与其他的流行性疾病相比没有严格的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流行,由于这种疾病的有着较强的致病性以及传染性,使得患这种病的猪死亡率较高。
患猪蓝耳病的猪主要是以仔猪以及妊娠母猪居多,并且由于仔猪和妊娠母猪的抵抗力比较低,所以很容易感染,而且由于猪蓝耳病是流行性的疾病,流行的速度很快,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猪的死亡率。
2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猪蓝耳病是一种传染性和死亡性很高的疾病,将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分为三类,分别是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三种。
患有猪蓝耳病的猪主要是表现为呼吸困难,且繁殖率较低,并且由于患这种病的猪的耳朵部位是蓝紫色的,所以称猪蓝耳病。
2.1 急性型猪蓝耳病患有猪蓝耳病的猪的主要表现症状是呼吸困难,严重呼吸困难,耳朵变成蓝紫色。
一旦猪患有急性型的猪蓝耳病,怀孕的母猪出现死胎、流产、早产等一系列的现象。
一旦是小猪仔患有猪蓝耳病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疾病,而且小猪仔的体温一般要高于40摄氏度,还会出现腹泻等症状。
由于小猪仔的抵抗力比较低,所以断奶前的小猪仔死亡率甚至高达80%以上。
2.2 慢性型猪蓝耳病慢性型猪蓝耳病其实是相对于急性型猪蓝耳病来说的,慢性型猪蓝耳病与急性型猪蓝耳病相比,其发病症状比较缓慢,主要是发生在一些大型的养猪场。
发病的主要特点是母猪的繁殖能力受到阻碍,而且生长的速度比较慢,并且在患病期间,整个猪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大为下降,不能够有效的抵御一些病毒的侵扰。
在患病期间,很容易产生一系列呼吸道方面的疾病,这就大大的阻扰了养殖场猪群的健康生长。
2.3 隐性型猪蓝耳病隐性型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是患病猪群没有发病的症状,而且猪生长的情况相对来说正常,只是偶尔是会出现咳嗽的症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染病的猪还是会受到病毒持续性的感染,有时还会使得患病猪的肺部出现感染。
猪蓝耳病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作者:陶志勇冉小波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5年第12期摘要:近些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持续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本文综述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毒感染过程和国内该病毒疫苗的副反应情况。
提出了免疫防疫策略制定科学个性化防疫制度,以减少PRRS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猪蓝耳病;疫苗;PRRSVPRRS主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高致死率传染病。
该综合征也是一种免疫抑制病,能减缓体内应答反应,同时诱发多种病毒、细菌及寄生虫的混合感染。
PRRS于1987年首次在美国猪群中爆发,1991年由Wensvort首次分离得到该病毒。
随后传入英国、法国、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猪蓝耳病研究现状1.1PRRS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自从PRRS病毒分离出后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该病毒为RNA单链,具有囊膜;病毒有立方形衣壳,体外呈多晶形和球形,其直径为50-65nm,核衣壳的直径为30-35nm,在衣壳歪具有平滑的脂质双层膜结构。
已有试验证实PRRSV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欧洲型和美洲型,其序列大约有50-60%一致,但分布较广。
PRRSV序列全长约15kb(含polyA,)有8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基因序列为5’ –ORF1a-ORF2aORF2-ORF3~7-3’,其中1a和1b主要负责编码RNA复制酶和聚合酶。
在分离的VR-2332毒株的研究中发现,北美和欧洲型分离株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血清型和毒力。
1.2 PRRSV蛋白结构在近十年时间中,对于PRRSV蛋白晶体结构的研究也有了新进展,其核衣壳N蛋白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二聚体,且该结构目前只出现在PRRSV以及其他套式病毒中。
通过低温电子层析技术展示了PRRSV的三维结构,发现该病毒核蛋白是不对称线性排列,揭示了动脉炎病毒和冠状病毒之间的更为紧密的结构关系在PRRSV中GP5和M蛋白是其衣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了病毒至少一半的蛋白量,且形成了二硫键连接的异二聚体。
忍冬藤对猪蓝耳病的学术研究忍冬藤(Lonicera japonica)是一种常见的攀援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和日本等地。
它具有多种药用和观赏价值,但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猪蓝耳病(Blue-ear disease)的媒介植物。
猪蓝耳病,又称猪传染性耳肾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PRRS),是一种由猪蓝耳病毒(PRRSV)引起的猪类常见疾病。
猪蓝耳病首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发现,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该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学术研究。
忍冬藤作为病毒的潜在传播媒介,对猪蓝耳病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忍冬藤可以通过其花蜜和花粉成为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
研究人员发现,PRRSV可以通过忍冬藤的花蜜和花粉寄生,并在其上长期存活。
这使得忍冬藤成为了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潜在储存库。
此外,忍冬藤还可以通过藤茎、叶片和种子等方式传播病毒。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忍冬藤在猪蓝耳病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控制和预防猪蓝耳病的传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对忍冬藤的监测和管理。
尽量减少忍冬藤在养猪场周围的分布,以降低猪蓝耳病病毒的传播风险。
其次,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病毒在猪场内的传播。
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猪蓝耳病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以提高猪只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除了猪蓝耳病的传播,忍冬藤还具有其他对猪养殖业有害的特点。
研究发现,忍冬藤的存在会影响猪场的环境卫生,并增加饲养猪只的患病风险。
此外,忍冬藤还会竞争猪饲料的营养资源,降低猪只的饲养效益。
因此,对于忍冬藤的控制和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猪蓝耳病的传播,还可以改善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卫生。
忍冬藤对猪蓝耳病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忍冬藤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措施的研究,可以为猪蓝耳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对于忍冬藤的管理还可以改善猪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和经济效益。
猪蓝耳病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猪蓝耳病也被称为是猪流行性流产和呼吸综合征以及主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的出现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
本文主要分析了猪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并详细介绍了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蓝耳病;发病特点;防治措施猪蓝耳病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到我国的,病猪一旦感染猪蓝耳病,会出现呼吸困难、繁殖困难、耳朵呈现出蓝紫色等症状,因此被称为猪蓝耳病。
在春季由于气候温差比较大,气候反复异常,因此非常容易引发蓝耳病的出现,影响病猪机体免疫力,并导致病猪出现其他传染性疾病,目前猪蓝耳病并没有非常有效的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猪蓝耳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一、猪蓝耳病的病理变化1.病理学变化。
如果是母猪感染了猪蓝耳病,则会导致出现繁殖障碍,但是母猪产下的仔猪以几乎没有任何特征性的病变,经过观察感染猪蓝耳病猪引起的仔猪死胎可以发现,仔猪死胎的病变是子宫内部无菌性自溶导致的,并没有出现任何特异性,而如果是母猪染病之后出现的流产,在观察仔猪死胎血管周围之后,会发现出现了动脉炎、脑炎和心肌炎,这些验证主要都是巨噬细胞浸润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导致的。
并住在感染了猪蓝耳病之后,会导致出现间质性肺炎,病猪的肺泡中间间隔变厚,肺部器官变硬,同时中间出现肿胀,肺部气管和支气管之间会出现大量的粘稠液体或者是泡沫物质,在肺泡的内腔当中会出现坏死的细胞碎片。
病猪的膀胱有出血点甚至膀胱有血斑出现,病猪的肾脏变成黄色并伴随有肾炎的现象,病猪肾的表面还会存在针尖大小的血斑,肾表面变得凹凸不平。
在病猪感染猪蓝耳病之后,后期病猪出现鼻甲部粘膜病变,鼻甲部的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从而形成空泡,鼻甲部的下层粘膜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现象。
病猪在感染猪蓝耳病之后,百分百会发生淋巴结病变,病猪的淋巴肿大增生,同时窦内多核细胞浸润,病猪的脾脏以及脾核都呈现出增生的迹象。
病猪的心内膜容易发生出现现象,心脏处则发现有出血点,病猪的白细胞、血小板也随之减少,病猪腹腔内部的积液非常明显。
关于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研究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猪病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猪病中的高致病性蓝耳病更是一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疾病。
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研究成为了当下*需要的问题之一,对于切实控制和减少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提高生猪的健康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病因与病理特征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一种主要由蓝耳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猪只感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还会造成猪只死亡。
病毒的感染是通过口咽部及呼吸道进入猪只体内,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后侵入全身各器官。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肺部、淋巴组织、肝脏等多个器官上,病变程度随病毒株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针对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和病理特点,目前推广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 确认出发源生猪养殖场主要存在两种蓝耳病的传播方式:自动传播和人为传播。
因此,要严格进行消毒措施,保持养殖环境和肉体卫生。
2. 疫苗接种目前猪蓝耳病疫苗已在市场上广泛流通,接种后可显著降低生猪罹患猪蓝耳病的风险。
在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制定疫苗免疫方案,安排好疫苗接种的时机和方法。
3. 补充营养高致病性蓝耳病会导致猪只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因此,需要加强饲料的营养补充,保证猪只的身体健康。
4. 增强体质提升猪只的体质素质也是防治猪蓝耳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给予适量的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减少猪只罹患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风险。
推广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需要不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完善的疫苗免疫方案,通过科学有效的疫苗接种方案,提高猪只相对抗蓝耳病的免疫力,并进一步完善疫苗的生产技术。
同时,在加强养殖管理模式、调整饲料配方、营养补充等综合方面,不断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落实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工作需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不断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科学制定防治策略,提高生猪养殖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和健康。
猪蓝耳病的流行、诊断以及环境预防简介猪蓝耳病也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感染,主要通过直接与感染病猪接触或间接接触带有病毒的物品而传播。
该病毒感染的猪不仅会影响猪只生长发育,还会严重影响农场经济效益,因此在养殖业中备受关注。
流行猪蓝耳病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明确存在,疫情严重程度不同。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猪蓝耳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一亿美元以上。
我国于1996年最先报告了该病,其后蔓延至全国各地,成为猪类养殖业中爆发频繁、扩散迅速的病害。
诊断猪蓝耳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临床表现感染后的猪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等。
同时,还会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重症病例的猪会有较大量的流涎、呼吸困难等症状。
实验室检测通过检测猪的血清、组织、鼻液等样品,找出被感染的病毒。
环境预防预防猪蓝耳病的主要方法是加强猪场环境和卫生管理,控制病毒的传播。
具体措施如下:实施卫生隔离在猪场区域内加强检疫,阻止患有猪蓝耳病的猪进入区域,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环境消毒对猪场内用具、设备、车辆等进行清洗、消毒,彻底清除感染病毒的可能。
加强信息宣传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力度,讲解猪蓝耳病的防治知识,并提供相应的药品、疫苗等,增强防疫措施的有效性。
结论猪蓝耳病在养殖业中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其对农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加强监控、检测、隔离、消毒和前期预防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和传播,减少疫情造成的损失,促进猪类养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猪蓝耳病检测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由猪蓝耳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猪只的繁殖和生长发育,严重影响猪群的生产效益。
目前,猪蓝耳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流行的严重疾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对猪只进行有效的疫病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猪蓝耳病检测的标准及方法,旨在强调猪蓝耳病检测的重要性,提出检测标准的必要性,并展望未来猪蓝耳病检测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希望能为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2. 正文部分:详细介绍猪蓝耳病的概念、危害、传播途径、症状以及检测的重要性和方法。
3. 结论部分:总结猪蓝耳病检测标准的必要性,展望未来猪蓝耳病检测的发展方向,总结全文内容并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建议或展望。
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有助于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文章内容。
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猪蓝耳病检测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深入了解猪蓝耳病的概念、危害、传播途径和症状,以及猪蓝耳病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养猪行业及相关机构建立健全的检测标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猪蓝耳病的传播。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未来猪蓝耳病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养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猪群健康管理。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猪蓝耳病的认识和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保障养猪业的发展和产出质量。
2.正文2.1 猪蓝耳病的概念和危害猪蓝耳病,又称猪传染性蓝耳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危害生猪生产业。
该病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其主要特征是耳廓、颈部和腹部皮肤出现青紫色或青紫色斑块,因此得名“蓝耳病”。
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猪或污染的环境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23猪蓝耳病的流行状况及防制措施刘金明①杨玉华②杜爱庆③刘方娜③张伟③(①淄博市淄川区畜牧局 255100 ②烟台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③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特别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疫病。
母猪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等症状。
1 流行情况及发病特点1.1 流行特点病毒由病猪的鼻腔分泌物、病公猪精液和尿中排出,粪便排毒少。
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空气传播和感染猪的流动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患病母猪所生仔猪及其粪尿污染的环境、饲养工具、运输工具等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1.1.1 感染率高 PRRSV在我国猪群的感染率高,猪群抗体阳性率在10%~88%,不同地区和不同猪场感染程度各异。
1.1.2 持续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目前,PRRSV在猪场的持续性感染是该病在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
在感染猪的血清、淋巴结、脾脏、肺脏等组织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并可向环境排毒。
1.1.3 种猪带毒与母猪发情障碍在我国,种猪带毒现象比较严重,从母猪血液和公猪精液经常可检测到PRRSV,病毒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
1.1.4 免疫抑制 PRRSV感染可引起猪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在感染早期对免疫功能的抑制十分明显。
经PRRSV感染的SPF猪对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不佳,猪瘟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猪。
1.1.5 流行毒株仅限于美洲型PRRSV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
欧洲和美洲分离株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
通过对我国分离的毒株的基因组分析表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毒株均属于美洲型,还没有发现和分离到欧洲型毒株。
1.2 症状特点1.2.1 种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妊娠母猪后期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产弱仔等。
DOI:10.16174/j.issn.1673-4645.2024.02.007收稿日期:2023-06-09基金项目:四川省区域创新合作项目(2022YFQ0024);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2021YFYZ0030);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项目(Sccxtd-2020-08);四川省财政运行专项项目(SASA2022CZYX006);四川省区域创新合作项目(2023YFQ0037);四川省“十四五”川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21ZDZX0010)作者简介:李金海(1976-),男,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猪病防控工作*通信作者:李兴玉(1975-),女,四川什邡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猪病防控研究工作我国猪蓝耳病NADC34-like 毒株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性研究进展李金海1,2,李兴玉3*(1华派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41402;2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西昌615013;3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又称猪蓝耳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常见流行毒株种类很多。
我国自2017年首次检测到NADC34-like 毒株以来,该毒株的传播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猪场蓝耳病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综述了我国不同地区猪蓝耳病NADC34-like 毒株的流行情况和分离毒株的致病性研究,以期为当前猪场蓝耳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猪;猪蓝耳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流行现状;致病性研究中图分类号:S828;S85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45(2024)02-0059-08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扫一扫,了解文章更多内容引用本文:李金海,李兴玉.我国猪蓝耳病NADC34-like 毒株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性研究进展[J].中国猪业,2024,19(2):59-66LI JH,LI XY.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valence and pathogenicity study of NADC34-like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China[J].China Swine Industry,2024,19(2):59-66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valence and Pathogenicity Study of NADC34-Like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ChinaLI Jinhai 1,2,LI Xingyu 3*(1Huapai Biological Group,Chengdu 641402,China;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s,Xichang University,Xichang 615013,China;3SichuanAnimal Science Academy,Chengdu 610066,China )Abstract: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was widely prevalent in China with many different viral strains.Since the NADC34-like strain was detected in China in 2017,it had been spreading on the rise annually,posed new challenges to the preven-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猪蓝耳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作者:李永萍,温书香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1期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猪蓝耳病,是由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引起的一种通过接触传播的疾病。
该病可引起怀孕母猪在妊娠初期流产,妊娠后期产死胎或者产木乃伊胎。
本文主要针对猪蓝耳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做详细介绍。
关键词: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中图分类号:S858. 28文献标识码:BDOI: 10. 3969/j.issn.2096-3637. 2018. 01. 0451病毒分离鉴定就目前来说,鉴别诊断病毒种属最有效、最准确的方法是病毒的分离鉴定。
常用于猪蓝耳病的分离培养的细胞主要有猪肺泡巨噬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MA104以及其克隆株,不同的毒株类型对细胞系具有选择性,例如欧洲型毒株更适合于在猪肺泡巨噬细胞上生长。
鉴于不同的毒株对生长条件的选择性,在病毒分离的同时,可以准备接种两种以上的细胞。
猪蓝耳病病毒对温度和PH也比较敏感,因此对病料的保存和运输要求比较严格,对于急性发病的猪只来说,采集病料成功分离病毒的概率比较大。
在病猪的感染早期,肺组织、血清样品常用于分离病毒。
在病猪感染的中期,采集猪的肺组织比血清样品更易于病毒的分离。
此外,猪的口腔分泌物、精液等也可以作为病毒分离的材料。
2病毒抗原的检测单克隆抗体因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不易发生交叉反应等优点常常被用来做猪蓝耳病病毒抗原的检测,用全病毒抗原或者多肽免疫产物作为免疫原获得了5种特异性的单抗,其中N蛋白的免疫原性最强。
用猪蓝耳病全病毒免疫动物获得的单抗多半是针对N蛋白的抗原表位的,这些单抗中有的是针对欧洲型和美洲型共同的抗原表位,有的只对一个毒株类型起反应。
因此,在对猪蓝耳病进行检测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分离欧洲型和美洲型的目的。
病毒抗原的检测主要用于对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或者研究猪蓝耳病病毒的一个动态分布。
猪感染蓝耳病病毒后,体内产生的抗体长期存在,再加上抗原检测时对病料的处理较为繁琐,因此血清学检测更适合于猪蓝耳病的检测和诊断。
中国动物检疫2012年第29卷第7期 —45一 封丘县猪蓝耳病流行病学调查 张瑞 ,王杰琼 ,王克良2郭自强 (1.封丘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新乡453300;2.封丘县畜牧局,河南新乡453300)
摘要:为了解封丘县猪蓝耳病的流行情况,应用RT-PCR检测方法,对该县120个发病猪场的412个病死猪样品和18个 健康猪场的1 656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病死猪样品PRRSV阳性率为62%,健康猪场的血清样品阳性率为3.5%。检测 及调查结果表明,本病存在于该县,以仔猪最敏感且死亡率高,高热高湿季节是发病的高峰期,长期带毒、持续感染、隐性感 染和免疫应答反应延迟是本病的流行特点。 关键词:猪蓝耳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44X(2012)07.0045.02
猪蓝耳病全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1987年首次 在美国发现…。1990年冬传入欧洲并很快在欧O,i、i各国 暴发和流行,现在PRRS己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 ]。 自证实本病在我国存在以来,该病己在广东、广西、 山东、湖南等省暴发流行口】,其造成的危害在不断扩 大,蓝耳病可以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而导致感染猪 的免疫抑制,从而更加有利于其他疾病的继发,造成 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其己成为危害养猪生产的 重要疾病。为全国了解该病在我县的流行情况,2011 年5月至2012年4月,笔者对封丘县PRRS的发生 进行了检测和调查。 1材料与方法 1.1 PRRS 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试 剂盒购于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病料来自封丘县各养猪场(户),无菌采集病死 猪肺、脾、肝、淋巴结、血清置-20℃冰箱保存备用; 健康猪血清来自县内l8个规模猪场,无菌采血,分 离血清,-20℃保存备用。 1.3病毒检测由于我县的实验室设备没有完善,还 不能开展相应的实验室诊断工作,随即安排专人将 样品送河南省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PRRSV的RT- PCR检测。 1.4流行病学调查按设计要求,对各发病猪场和养 殖户进行流行病学等相关情况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 PRRSV的RT-PCR检测结果(表1) 用RT-PCR的检测方法,对来自于封丘县18个 乡镇,l20个发病猪场(户)共412个病死猪样品进 行PRRSV核酸的检测,结果检测出PRRSV阳性样 品255个,阳性率62%,所调查的18个乡镇均查出 阳性。说明该病毒存在于封丘县大部分养殖场,是危 通讯作者:王克良 害该县养猪业的重大病患。 表1不同猪群PRRSV检测结果 乡镇 样品数 PRRSV阳性数 仔猪 12 1 10 15 直 苎 2 城关镇 黄陵镇 黄德镇 应拳镇 陈桥镇 赵岗镇 留光镇 潘店镇 城关乡 王村乡 陈固乡 居厢乡 鲁岗乡 荆宫乡 曹岗乡 李庄乡 尹岗乡 冯村乡 lO 12 l1 l0 l5 9 8 10 2.2健康猪血清PRRSV检测结果(表2) 表2健康猪场血清PRRSV检测结果 猪场编号 血清数 阳性数 猪场编号 血清数 阳性数 FQ1 92 FQ1O 92 6 FQ2 92 2 FQ11 92 FQ3 92 FO12 92 FQ4 92 FQ13 92 12 FQ5 92 FO14 92 FQ6 92 FQ15 92 8 FQ7 92 20 FQl6 92 FQ8 92 FQ17 92 10 VQ9 92 FQ18 92
蓝猪耳研究概况李德明;张秀娟;董婷婷【摘要】概述了蓝猪耳(Torenia fourniri Lind.)在形态特征、遗传育种及发育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其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09(006)001【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蓝猪耳(Torenia fourniri Lind.);形态特征;遗传育种;生物发育;栽培技术【作者】李德明;张秀娟;董婷婷【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777.8蓝猪耳(Torenia fourniri Lind.)为玄参科蓝猪耳属的一年生草本花卉,又名夏堇、晨之赞礼、蓝月亮、大百合草、朝颜等。
蓝猪耳起源中心较多,如印度支那半岛[1]、非洲[2]、亚热带地区[3]、越南[4],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蓝猪耳为顶生总状花序,花形奇特,花多,颜色丰富,小巧玲珑,十分可爱,可以盆栽放于阳台、窗台或案头,浅色花朵为炎夏带来些许凉意[2]。
蓝猪耳株高25~40 cm,茎光滑,具4棱,多分枝,茎斜向上生;叶为单叶,具短柄,叶形为卵圆形或椭圆形,叶缘具齿;花顶生或腋生,唇形花冠,花冠唇裂,下唇阔3裂,雌蕊4枚,花色丰富,花期7~10月,蒴果,矩圆形[1],果皮会散裂种子,有自播行为[5]。
蓝猪耳非常适合盆栽或镶边或成片栽植,是高温地区夏秋季重要的观花花卉。
同时,该花卉也是重要的生殖生物学研究模式植物[4]。
不少报道指出,蓝猪耳适合于成片摆放于广场或花坛且可与杜鹃、四季海棠或高大树木搭配[1~3,5]。
同时,蓝猪耳也是很好的镶边材料,很适合于绿化带栽培[6]。
蓝猪耳花色优美、花形别致,很适合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卉[7]。
由于蓝猪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从育种、生殖及园林应用等角度对近年来蓝猪耳的研究进行概述。
蓝猪耳生活周期短,是很好的组织培养及遗传育种研究材料。
国内以蓝猪耳为实验材料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对蓝猪耳的离体培养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陶均等[8]以蓝猪耳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离体培养过程中多种因素如植物激素、温度、光照、pH等对蓝猪耳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植株再生的影响,进而筛选了离体培养的最优条件。
王瑛华等[9]以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多种因素对蓝猪耳不定芽诱导及不定根形成的影响,并进行了条件优化,建立了蓝猪耳叶片高频离体再生体系,认为芽诱导与基本培养基成分关系不大,而与植物生长物质和种类有关。
宾金华等[10]则采用四因子三水平正交设计研究外植体种类萘乙酸(NAA)、6-苄基嘌呤(6-BA)和光照对蓝猪耳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发现光照下完整植株生长在MS + NAA 0.5 mg·L-1 + 6-BA 2 mg·L-1的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
李梅兰等[11]为了寻求一种更佳的蓝猪耳再生体系,用不同激素处理叶片、幼生根等营养器官,结果表明根茎和叶都可以诱导不定芽的产生,但以叶片的诱导效率最高。
佟晓南等[12]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了蓝猪耳的再生体系,为蓝猪耳的遗传转化以及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及其受精过程提供了基础资料。
总之,当前针对蓝猪耳组培开展的研究多是注重不同的培养条件或不同部位外植体在组培过程中差异表现。
据统计[2],蓝猪耳常见栽培品种有丑角(Clown),株高20~25 cm,花有白、淡紫、淡玫瑰红等;福马拉(Formula),株高15~20 cm,从播种到开花仅需要85d;蓝熊猫(Panda Blue),株高10 cm,花径25 cm, 花淡蓝色,颊瓣上具深蓝色斑,唇瓣上有黄点;粉熊猫(Panda Pink),株高10 cm,花白色,颊瓣上具淡红色斑,唇瓣上有黄色。
与蓝猪耳同属观赏种花卉有黄花夏堇(T. flava),株高20~25 cm,花黄色,喉部淡紫色。
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通过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法获得了蓝猪耳变种,在花色、花形、花期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性方面已取得重大成果。
Fususaki等[13]通过RNA干扰技术反向调节查尔合酮酶合成基因来改变蓝猪耳花色,使其由原来的蓝色转为浅色或白色。
Nashijima等[14]用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CPPU)诱导了花的形成和形态,发现花发生了4种变化,且其花冠变大,花器官增加。
Aida等[15]采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蓝猪耳的花色,发现了花色改变的机制,这种机制为蓝猪耳不同花色的培育和基因育种研究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比较而言,国内关于蓝猪耳分子育种技术选育新品种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仅有人采用反RNA及共抑制的方法改变花色的深浅,通过导入新基因产生新奇花色,利用转座因子构建特殊表达载体,随机激活花色合成的基因来产生嵌合花色,以及对新基因花色不稳定的原因进行了讨论[16]。
相对而言,国内对于蓝猪耳的抗性及适应性方面研究的较多。
有人将反义ACC合酶基因转化到蓝猪耳中,获得了延长花寿命和较高抗性的转基因蓝猪耳植株,探索完善了蓝猪耳转化的条件[17]。
陈丙春等[18]则以根癌农杆菌介导蓝猪耳转化获得了抗性较强的再生植株。
综观国内外研究趋势和园林消费需求,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选育新型的花色、花型优美的蓝猪耳品种研究仍将是持续的热点,传统育种技术也将仍是有力的支持和补充。
蓝猪耳具有特殊的裸露胚囊[19],因而与拟南芥[20]、金鱼草[21]一起成为研究有花植物发育的模式植物和植物授粉受精过程的典型材料。
有人指出,采用蓝猪耳可很好地揭示双受精过程中助细胞与卵细胞及中央细胞是如何共同作用完成双受精的[22,23]。
袁明等[23]通过蓝猪耳活体胚囊的研究发现,中央细胞和初生胚乳细胞中的微丝骨架在转移时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蓝猪耳胚囊中发现的微管骨架改变现象,将有助于探讨很多研究者致力研究的植物胚囊极性建立问题。
很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均选择蓝猪耳为材料研究受精过程。
Krisof等[24]对蓝猪耳授粉授精过程中钙分布的动态变化作了较为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发现在已授精的花粉管中钙的浓度增加。
姚成义等[25]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具体的探索,通过钙和硼寻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发现钙对花粉萌发频率不产生影响主要影响花粉管萌发和生长速度,硼对花粉萌发频率和花粉管形态均有影响。
陈素红等[26]发现,蓝猪耳是二细胞型花粉,生殖细胞在花粉管中分裂成2个精细胞,他们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观察到了卵细胞的形态结构,用解剖和酶解-解剖2种方法分离出生活卵细胞。
陈素红等[26]还采用体内-体外技术培养出花粉管后将其提取出营养细胞和2个精细胞,这种精细胞的成功分离为利用蓝猪耳离体条件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该技术所获得的单一纯合精细胞群体为分子生物学方法区分两个精细胞的特异和蛋白质创造条件。
我国也有许多研究人员以蓝猪耳为材料进行过分子生物学其他前沿课题的研究。
如魏琦超等[27]以蓝猪耳为试材,利用PCR技术克隆了蓝猪耳肌动蛋白基因,该基因的获得为研究其在蓝猪耳胚囊发育和受精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以及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构建该基因的种子特异性表达载体,以研究肌动蛋白在种子发育中的作用,为采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种子的性状或创造无核性奠定了基础。
房克凤等[28]则以异硫氰酸甲酯(FITC)标记的3种凝集素(大豆凝集素、刀豆凝集素和麦芽凝集素)为荧光探针,对蓝猪耳发育时期胚胎表面的凝集素进行了定位,结果显示胚柄基部荧光信号最强,这为调控胚胎发育奠定了基础。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蓝猪耳是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良好材料,该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前沿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蓝猪耳发育生物学研究报道必将逐渐深入和不断地系统完善。
蓝猪耳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霜冻,耐暑热,怕干旱,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土壤,在我国浙、粤、闽、台、滇分布较多,栽培技术较为简单[3]。
因蓝猪耳花色较淡,一般应放于光线明亮处生产[29]。
有研究证实,温度和光的组成对蓝猪耳生长和开花存在影响,其中高温对开花有极大影响[30]。
蓝猪耳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枯萎病、叶斑病、炭疽病、丛枝病、白粉病、病毒病等。
虫害有蓟马、蜗牛、福寿螺、叶螨、蚜虫和美洲斑潜蝇幼虫等[31]。
常见的防治方法有:(1)加强栽培管理;(2)消除病虫载体和人工剔除虫体;(3)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黄板诱杀、土壤曝晒消毒等多种方法[32]。
相对而言,蓝猪耳栽培技术研究较少受到重视,目前仅仅从引种的角度针对其适应性进行过一定的探讨,关于培养技术的应用、花期调控以及园林应用的适宜性研究值得深入开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蓝猪耳这种受精模式植物将会在植物授粉授精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其花色花型会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采用而变得更加美丽。
【相关文献】[1] 江长江,谢盛强. 海南园林观赏植物[M]. 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4.1~2.[2] 王意成,郁宝平,何小洋,等.新品种花卉栽培实用图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5.[3] 王意成,郭忠仁.景观植物百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0~202.[4] 李光照,李虹.中国南方花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4.[5] 余志满,曾宋君.常见草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54.[6] 杨运英,李德明.夏堇栽培及应用[J].北方园艺,2006,(2):103~104.[7]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8北京奥运花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1~82.[8] 陶均,李玲.蓝猪耳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条件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100~105.[9] 王瑛华,陈刚,陈雄伟.蓝猪耳叶片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肇庆学院学报,2007,28(2):58~61.[10] 宾金华,禹艳红,肖文娟,等.蓝猪耳再生系统的建立[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4,23(4):291~295.[11] 李梅兰,康培婧,李洪清.蓝猪耳再生条件优化及不同外植体再生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1):34~37.[12] 佟晓南,韩玉珍,徐夙侠.蓝猪耳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3):255.[13] Fukusaki E, Kawasaki K, Kajiyama S,et al. Flower color modulations of Torenia hybrida by down regulation of chalcone synthase genes with RNA interference[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4, 111: 229~240.[14] Nishijima T, Shina K. Change in flower morphology of Torenia forunieri Lind. induced by forchlorfenuron application[J]. Scientia Hoticulture, 2006, 109: 254~261.[15] Aida R, Kishimoto S, Tanaka Y, et al. Modification of flower color in torenia (Torenia fourieri Lind.) by genetic transformation[J]. Plant Science, 2000, 153: 33~42.[16] 李洪清,李美茹,潘小平,等. 花色改造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3,23(7):104~107.[17] 陈丙春. 反义ACC合酶转基因对蓝猪耳生长发育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18] 陈丙春,齐一伯,唐宇,等.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蓝猪耳遗传转化[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3):299~303.[19] Higashiyama T. The synergid cell: attractor and acceptor of the pollen tuber for double fertilization[J]. 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2002, 115: 149~160.[20] Koornneef M, Alonso-Blanco C, Peeters A J M, et al. Genetic control of flowering time in Arabidopsis[J]. Annual Review in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8, 49: 345~370.[21] Schwaz-Sommer Z, Huijser P, Nacken W, et al. Genetic control of flower development by homotic genes in Antirrhinum majus[J]. Science, 1990, 250: 931~936.[22] Han Y Z, Huang B Q, Zee S Y, et al. Symplastic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entralcell and the egg apparatus cells in the embryo sac of Torenia fournieri Lind before and during fertilization [J]. Planta, 2000, 211: 158~162.[23] 袁明,傅缨,黄炳权,等. 蓝猪耳受精过程中中央细胞和初生胚乳细胞中微丝骨架的组装和细胞的迁移[J].中国科学(C辑),2002,32(1):13~24.[24] Kristóf Z, Tímír O, Imre K. Changes of calcium distribution in ovules of Torenia fournieri during pollination and fertilization[J]. Protoplasma, 1999, 2008: 149~155.[25] 姚成义,赵洁. 钙和硼对蓝猪耳花粉管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1):1~7.[26] 陈素红,杨延红,廖景平,等. 蓝猪耳细胞和合子的分离[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31(4):383~388.[27] 魏琦超. 蓝猪耳(Torenia fourieri Lind.)肌动蛋白的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6.[28] 房克凤,孙蒙祥,周嫦. 烟草与蓝猪耳胚胎发生中细胞表面三种凝集素受体的动态分布[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2003,29(5): 463~468.[29] 顾永华.盆栽花卉四季养护全书[M].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7.49~50.[30] Warner R M, Erwin J E. Prolonged high temperature exposure and daily light integral impact growth and flowering of five herbaceous ornamental speci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e science, 2006, 108: 295~302.[31] 李德明,宾金华. 蓝猪耳的养护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北方园艺,2007,(4):222~223.[32] 张利军.室内盆栽花卉常见害虫及无公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