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第三册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自然保护区概念

1。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自然保护区的动植物都是珍稀濒危物种。(×)

②自然界濒危物种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③自然保护区都受国家法律的特殊保护。(√)

④各种风景名胜区都是自然保护区。 (×)

二、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1.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1)国家条例: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设立标准。

(3)设立现状:目前,我国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 740个,总面积大约14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是率先倡导设立自然保护区的。(×)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③四川卧龙成立的大熊猫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

④我国所有濒危物种都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⑤我国已建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连一连]将自然保护区与对应类别连线。

【激疑】

我们为何要尽力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提示:一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二是许多生物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人类研究和开发利用,能给今后留下广阔的生存选择空间。

3。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

(1)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3)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以保护为主。(√)

②自然保护区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

③自然保护区能拯救所有濒临灭绝的物种。(×)

④自然保护区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

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仅指物种的多样性. (×)

三、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生态安全:

(1)概念:是指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2)特点.

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关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2)现状: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3)意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②生态安全不如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国防安全重要。(×)

③生态安全都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 (×)

④生态修复主要通过消除和减少人为干扰实现的。(√)

⑤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激疑】

为遏制我国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提示:退耕还草(林);休牧轮草;禁猎、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内部结

内容

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禁止一切干扰活动

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北京野鸭湖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北部,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首个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如图为景区导游图,读图,回答(1)、(2)题。

(1)野鸭湖湿地公园()

A.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B.能消除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

C.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

D.游客多来自外省市

(2)该景区()

A.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有利于环保

B.应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

C。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特色

D.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明确湿地保护区在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效益。(2)结合图像分析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人类活动方式及影响。

【解析】(1)选C,(2)选A。第(1)题,野鸭湖湿地公园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属于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缺少历史文化价值;能减轻中心城区的热岛效

应,不是消除;游客多来自本市或邻近省市。第(2)题,由图可知,该景区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以自行车、电瓶车、四轮自行车为主,有利于环保;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会破坏湿地环境,游客宜远距离观鸟;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特色;材料没有体现有明显的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游览区。

【补偿训练】

(2020·兰州高二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北纬22°04′~22°17′,东经100°32′~100°44′),是我国第一个按小流域生物圈保护理念规划建设的多功能、综合型自然保护区,区内植被丰富。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的不断增长,刺激了纳板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内(图示)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

(1)分析纳板河流域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

(2)分析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方面和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回答。第(2)题,该区域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会破坏当地的天然植被,不仅会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还会因大量使用农药引发对水体、土壤等污染问题。

答案:(1)纬度低,亚欧大陆东岸,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种类丰富(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季雨林自身植物种类繁多);区内地形起伏大(高度差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植被垂直带谱多;交通不便,人类活动少;建立保护区,受破坏与干扰小,植被保存好。

(2)天然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原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重;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下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简图.

(1)(区域认知)请简要说明可可西里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原因。

提示:可可西里自然环境恶劣,高寒缺氧的条件下,人类无法定居,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极小,所以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2)(综合思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但却成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天堂,试分析其原因。提示:夏季水草丰富,食物充足;天敌较少;远离人类居住区,有大面积的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国家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藏羚羊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的环境.

(3)(地理实践力)请简述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众多冰川和湖泊的生态价值。

提示:调节局地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空间;是水资源的重要储蓄地,为保护区内动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能力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义内容

保护自然“本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应遵循的途径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1)三江源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

多样性保护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2)三江源地区凸显的生态问题。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成效。

项目内容

保护进程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期重大规划→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保护对象湖泊湿地、高寒草甸草原、原始森林、高寒灌丛、珍稀野生动植物、高寒自然环境及特殊地貌

采取措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林)、保护沼泽湿地、全面禁猎、禁采砂金、鼠害综合防治、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

取得成效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水资源明显增加;独特自然“本底”的原真性、完整性得以保护;各类草地覆盖度和产草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逐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图示为三江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示河源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

(2)简述三江源地区湿地的生态价值。

(3)判断三江源地区珍贵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主要原因。

(4)简述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的具体措施。【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第(1)题,图示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区,气候寒冷,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第(2)题,此区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涵养水源;补给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水源;其生态环境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第(3)题,该区珍贵的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高强度捕猎、采集;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垦殖;城市、交通发展.第(4)题,结合引起生

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一方面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实施保护工程.

答案:(1)位于青藏高原区,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2)涵养水源;补给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水源;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生存空间.

(3)高强度捕猎、采集;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垦殖;城市、交通发展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

(4)退耕还草(林);休牧轮草;禁猎、禁采砂金;实施天然林(草)保护工程。

【补偿训练】

(2017·江苏高考)渤海湾湿地资源丰富,是候鸟红腹滨鹬迁徙途中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21世纪以来,其全球数量不断减少,平均寿命不断缩短。下图为“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

(2)2000-2010年渤海湾岸线长度变化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其原因有___________。渤海湾岸线变化对红腹滨鹬生存环境的影响有___________.

(3)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保护渤海湾湿地的措施有

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主要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第(2)题,根据渤海湾海岸线长度变化及空间分布示意图,可知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围海养殖和填海造地,导致人工岸线增加。渤海湾人工岸线增加,导致湿地资源减少,红腹滨鹬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人工岸线的环境污染加重,使得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恶化.第(3)题,为改善红腹滨鹬的生存环境,需要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1)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

(2)人工岸线总体增加;自然岸线变化不大围海养殖;填海造地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环境污染加重

(3)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等(任答一点)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个生物基因库,是瓦式雅罗鱼唯一的栖息地和众多鸟类的天堂,是北方地区的天然气候屏障,有着多元化的综合地貌及生态景观,达里诺尔地区近几十年来气候暖干化现象明显,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增强.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地区实行牧区草原承包制后,使牧区生产力要素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加快了草原农牧业的发展,但是对草原生

态产生了比正常轮牧更为严重的负面效应,下图为达里诺尔区域图。

(1)(区域认知)判断达里诺尔流域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理由。提示:盆地。理由:从河流分布状况(向心状水系)判断,该地形区四周高、中间低;再从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综合思维)分析达里诺尔地区成为鸟类天堂的原因。

提示: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面积广,食物充足;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少;地貌与生态景观多样性,鸟类活动的空间大;人们的保护意识增强。

(3)(人地协调观)说明达里诺尔湖泊面积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提示:缩小趋势。原因:降水量减少;气温上升,蒸发加大;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工农业发展等用水量增加;草场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减少等。

(4)(地理实践力)分析牧区草原实行承包制后草原生态问题比正常轮牧更为严重的原因。

提示:固定放牧,牧场范围缩小;超载(过度)放牧,开垦草场;建人工草场,草原植被多样性遭到破坏;草场利用频率和强度过大,使草场无法得到休养和恢复,加剧了草场退化、沙化的速度。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是()

A.植物种类

B.物种数量

C.自然保护区面积D。动物类型

【解析】选B。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是物种数量,物种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物种数量不一定丰富。

2。下图是《无家可归的北极熊》,拯救北极熊,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对煤炭进行脱硫处理

B.植树造林,保护草地

C。将北极熊迁至南极

D。设立北极自然保护区

【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熊趴在浮冰上,是受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影响;对煤炭进行脱硫处理,是缓解酸雨的措施,对缓解全球变暖作用不大;森林有调节气候、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植树造林,保护草地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将北极熊迁至南极,操作困难,同时违背了北极熊生长的规律;设立

北极自然保护区,只能对北极熊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法从根源上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2020·聊城高二检测)李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李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3、4题。

3。李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4。下面的四幅照片中,由李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3选A,4选B.第3题,时间“8月至10月”,由物品“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推知该区域“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天气复杂多变”,即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第4题,①图是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四川;②图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珍稀动物藏羚羊;③图是蒙古族传统运动-摔跤;④图是西北地区的沙漠景观。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该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下图为我国黄河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不可能是()

A。中游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

B.渤海风浪强度增加

C。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拦蓄大量泥沙

D。人类过度引水,使下游输水、输沙量减少

6.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

B。净化水质,为城市提供水源

C.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D.涵养水源,大量削减土壤中的盐碱量

【解析】5选B,6选C。第5题,黄河三角洲土地面积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是泥沙沉积减少。中游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拦蓄大量泥沙,人类过度引水,使下游输水、输沙量减少都会使泥沙含量减少,都可

能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缓慢的原因.渤海风浪变化不会太大,

近年来强度增加的可能性不大。第6题,由材料“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可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有调节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的功能,但不是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的功能。黄河三角洲湿地不是城市的水源地。有涵养水源功能,但不会大幅度削减土壤中的盐碱量。

【新思维·新考向】

7.(2020·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如图),海拔1 875~2 106 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干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

(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案第三册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程标 准 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举例说明生态退化的类型、危害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目的和类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人地协调观) 3.结合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保护对象及主要分布区,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区域认知) 4.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 (1)原因: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导致生态退化. (2)类型: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3)特点:长期渐进、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辨一辨]下列图示是否属于生态退化?(在括号内打√或×)

2.生态退化的危害: 3.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影响:生态退化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2)解决措施. 二、实施生态修复 1.生态修复: (1)含义: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类型。

类型含义 自然恢复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 人工修复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见效快、成效好的是工程治理措施 2.我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成就: [判一判]判断下列实例属于自然恢复的是①③⑤⑥。 ①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 ②黄土高原的植树造林. ③退化草场的围栏封育。 ④盐碱地的水系整治。 ⑤退耕还湖。 ⑥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含义: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017_2018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学案

第二节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1.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案件,阐述产生的具体原因及形成的一般过程。2.举例说明某一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3.能根据图表说出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新课导入建议 以2013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新数据引入新课——主要的环境问题。 ●教学流程设计

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和表现 1.概念: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主要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匮乏

(1)现状????? 量: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 蓄积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布不均:西南、东南、东北多,西北、华北少 (2)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人口激增、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加速。 (3)森林资源开发的表现:总面积减少、原始林地锐减、总体质量下降等。 ①原始林:生物种类及种群数量、生态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均有下降趋势。 ②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质量较差、中幼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 2.我国草场退化 (1)我国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 (2)问题:草场退化严重,生产力不断下降。 (3)原因: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森林锐减、草场退化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 森林面积锐减不仅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珍稀动物减少甚至灭绝,还造成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加剧。 草场退化可改变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降低草场的生产力,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甚至造成荒漠化。 水土流失 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以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2.形式:水蚀和风蚀。 3.概念: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受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破坏的现象。 4.原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 冻融等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 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5.后果????? 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间接: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 引发洪涝灾害 土地荒漠化 1.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超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3

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运用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类型。(区域认知)2。运用实例,认识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 3.结合实例资料,说出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一、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一)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1.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条件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情况 我国自1956 年建立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广东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已经建成以自然保护区为骨干,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不同类型保护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我国有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得到恢复。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3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1 -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 3 -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 7 -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 11 - 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 (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两个角度 ①从自然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②从人类社会角度看:环境安全意味着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安全问题 (1)界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2)主要类型 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特别提醒]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这里的“某个临界值”主要是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影响而没有破坏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为标准来衡量的。 1.环境安全的地位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生态退化问题的表现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通过案例的形式展示出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性,其次介绍了生态退化的两类措施:生态修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本节课内容是对本章第一节内容的深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从国家安全的视角认识生态退化问题。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生态退化的成因及危害。 3.地理实践力:绘制应对生态退化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的马永顺曾经是伐木英雄,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手工年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记录,相当于1个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马永顺算过一笔账一-这么多年,他大约采伐了36 000多棵树。马永顺下决心还上这笔“砍伐账”。至2000年去世前,他带领全家义务植树5万多棵,成为植树模范。伐木英雄和植树模范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角色为什么会融合在马永顺身上?我国发展战略转变对保障生态安全有什么意义? 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课程的学习。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板书) 【老师】首先来看本节课学习目标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板书) 【老师】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图上体现的是哪类生态环境问题? 【学生】读图思考并回答。 1.概述(板书) 2.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板书) 【老师】第一幅图展示的是乌干达的土地沙化,这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二幅图展示的是印尼加里曼丹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第三幅图展示的是湿地萎缩,湿地包含湖泊,沼泽,滩涂等,第四幅图展示的是石漠化问题,这在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比较典型。

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生版)

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 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1.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减缓生态退化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的措施。 4.中国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范围。 5.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分类。 6.自然修复的主要措施。 7.人工修复的主要措施。 8.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其保护对象。 9.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 10.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1.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知识点01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如森林破坏、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等。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2.生态退化的区域差异 (1)乌干达的__________ (2)贵州的__________ (3)印尼加里曼丹岛__________ (4)美国亚利桑那州鲍威尔湖萎缩 3.生态退化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影响 (1)导致自然环境__________。 (2)会动摇国家安全的__________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__________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4.应对措施 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等措施。 限时思考 下表为我国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类型无明显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重度侵蚀总计 耕地hm2104526653901454 林地hm22282401145362864 草地hm212042370199 建设用地hm2945372156 其他用地hm23772147 总计hm235787692441294720 1.该地最可能位于() A.东南丘陵B.成都平原C.内蒙古高原D.横断山区2.该地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 A.冻融侵蚀B.风力侵蚀C.重力侵蚀D.流水侵蚀3.该地林地存在较明显的侵蚀现象,推测原因为 A.林地树木以幼树为主B.人工林林下草灌退化 C.乱砍滥伐现象多发D.山地坡度较大 思考探究: 分析我国的土壤侵蚀问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章末总结探究课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 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野生动植物物种 ②草原和荒漠 ③地质构造 ④“本底” ⑤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⑦二氧化碳气体 ⑧生态系统 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⑩人为转移

⑪经济发展水平 ⑫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⑬处置成本 ⑭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 ⑮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⑯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⑰“谁污染,谁治理” [学思心得] 维护生物多样性 1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新环境;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④近亲繁殖,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数量减少以至濒临灭绝;②滥捕乱杀;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 (2)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 (3)离体保护,建基因库。 (4)法律保护,国家颁布相关的法规、法律。 (5)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 (6)加强国际合作。 (7)加强公众参与,如不食用野生动物,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加入宣传、监督的行列。 1.读图,完成(1)~(3)题。

近300年来世界物种灭绝的原因 (1)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共达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也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20%左右 C.哺乳动物不会灭绝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下列关于鸟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80% B.北美候鸽的灭绝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C.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3)该图主要说明了( ) A.鸟类灭绝只和栖息地的丧失有关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B (2)C (3)B[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两大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二者的比重超过60%。哺乳动物也会灭绝,因为任何物种的灭绝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第(2)题,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达90%;鸟类受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人类活动加速了北美候鸽的灭绝进程,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第(3)题,该图主要说明哺乳动物和鸟类受威胁的几大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好它们的生存环境。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践行绿色生活 1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新课标)选必修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法和效果。 2.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逐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2.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出示图片“人地关系模式图”“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师: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会损害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例如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这些危害是※逐步积累的,一旦严重程度超过某个限度,就会演化为威胁人类社会的环境安全问题,甚至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生态退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

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板书)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二、实施生态修复 【讲授新课】 师:阅读课本P75-76,找出生态修复的含义及分类。 生:(可能的答案)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生态修复分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 出示图片“呼伦贝尔大草原围栏封育”“围封及封山育林草” 师:图上展示出的是草原的围栏封育和山地的封山育林,这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如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我们称为自然恢复。 (板书)1.自然恢复 出示图片“河道清淤”“梅花湾”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解析3

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建议用时:45分钟) 1.依据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 A.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自然保护区 C.一级自然保护区和二级自然保护区 D.重点自然保护区和一般级自然保护区 B[《自然保护区条例》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市、县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 2.下列不是按照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划分的是() A.资源管理保护区B.自然遗迹保护区 C.科研保护区D.管理区 B[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四类。]3.如图中的动物是我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该动物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A.神农架自然保护区B.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C.青海湖自然保护区D.卧龙自然保护区 D[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特点是胎生哺乳,四川的卧龙、王朗、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等生物(金丝猴,藏雪鸡,牛羚,白唇鹿,珙桐,水青树,连香树),D 选项正确。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熟知我国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对象.]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据此回答第4题。 4.下列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研究珍贵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等特征 B.保护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C.保护代表不同地带的生态系统 D.是进行自然保护的唯一有效途径 D[自然保护的途径有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法制管理等许多途径。]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2023年高二地理讲义(选择性必修3)2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思维导图 知识点01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的主要表现及特点: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2.生态退化的危害

(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3.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即学即练1】 近50年来,艾比湖面积急剧缩小,周边湿地植物群落出现了由湿生、中生向旱生、超旱生、盐生、耐沙生的种类演替。下图示意艾比湖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艾比湖周边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演替反映出的环境问题属于() A.环境污染问题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生态退化问题D.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2.上述环境问题将导致所在区域() A.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水土流失频发 B.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 C.物种的耐旱性增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D.生物种群减少,生态平衡更加稳定 【答案】1.C2.B 【分析】1.艾比湖周边湿地植物群落的种类演替表明该地区气候变干,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划分,属于生态退化问题,不属于环境污染问题和自然资源枯竭问题,A、D项错误,C项正确。艾比湖面积急剧缩小是由水资源减少导致的,不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B项错误。综上,ABD错,C 对。故选C。 2.植被覆盖率降低,植物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会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水分减少,B项正确。气候的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不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易发生土地荒漠化,A项错误。物种与植被覆盖率减少,生态系统会更加脆弱,生态平衡会变得更加不稳定,C、D项错误。综上ACD错,B对。故选B。 知识点02 实施生态修复 二、实施生态修复 1.概念: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主要类型 (1)自然恢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 (2)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

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第3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教案3

第三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1.结合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区域认知) 2。运用实例,理解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综合思维) 3.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及特点.(地理实践力) 4.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1)概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目的: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及代表不同自然地

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 2.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1)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及意义 ①分类:自然保护区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三类。 ②意义: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是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与信息交流的基础,是保护区管理体制的核心。 (2)三类自然保护区 ①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②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是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③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是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二、我国的自然保护地 1.含义: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2.分类 (1)划分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管理目标与效能并借鉴国际经验。 (2)分类系统: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 ①国家公园 目的: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特点:是我国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 ②自然保护区 含义: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3.3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 自主学练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结合资料分析,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综 合思维) 2.运用实例,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依据和类型。(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1.生态退化的原因及主要表 现分别是什么? 2.应对生态退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生态修复有哪些类型?我国在生态修复上做了哪些努力? 4.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要求及主要的类型、意义是什么? 第1课时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预习自查 阅读教材73-75页完成下列填空并速记。 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的原因及表现如右框图: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导致自然环境逐步下降。 (2)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3.应对生态退化问题的措施 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自主学编号 33121 班级: 姓名:

[易错提醒]我国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的类型不尽相同。如黄土高原的水力侵蚀、西北地区的风力侵蚀、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等。 自学参考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项目内容 生态退化 原因 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 生态退化 表现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生态退化 的特点 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生态退化的危害导致自然环境服 务功能逐步下降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 率与强度增加等后果 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 障碍等问题 生态退化的危害 是逐步累积的 一旦严重到某种程度,就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 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应对生态 退化问题的措施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2.破坏森林的危害3.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地理学案—《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区域认知) 2.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了解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方式和效果。(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 3.结合实例,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措施对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预习思考】: 1.生态退化的原因、表现及特点。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如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退化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2.生态退化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危害:(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会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应对措施: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3.举例说明生态修复的类型。 自然恢复: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 人工修复:昔日江苏盐城大丰区斗龙河畔的盐碱荒滩,通过整理水系、疏浚河道、植树造林等多种生态修复措施,变身梅花湾。 4.分别举例说明三种类别的自然保护区。 表3.2 5.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1)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2)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3)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4)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课堂探究一】 土壤侵蚀是我国生态退化问题的突出表现。图3.18显示了我国土壤侵蚀的分布情况。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含答案)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教师版) 3.1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知识梳理<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知识点一 碳循环 : 1 .碳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 碳循环 : 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 碳循环的过程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知识点二 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重点看) 1. 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碳存在形式 碳 循 环 概 念 过 程 温室效应 碳 排 放 对环境的影响 碳排放过程 国际减排合作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 作 合作的原因 遵循的原测

2.碳排放与温室气体的概念: (1)碳排放: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2)温室气体: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3. 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重点看) 1.二氧化碳的影响: (1)有利: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不利: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加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3)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5)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加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知识点四国际减排合作:(重点记) 1.碳减排的原因: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内容: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新教材高中人教地理选择性必修3学案第3章第2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1.概念: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2.特点:具有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成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3.主要影响 (1)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3)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 (1)污染物跨国传输:可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 (2)废弃物跨国转移: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3)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2.主要影响 (1)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2)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对双方的国

家安全均造成影响。 1.重点关注的环节⎩⎨⎧污染物的源头防范 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 2.主要应对措施 (1)对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 ①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 ②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 ③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2)对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①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 ②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③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 ④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3.应对国家间环境安全问题的两种方式 ⎩⎨⎧环境安全冲突→不利于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合作→利于国家安全 1.废旧电器、电脑不属于城市垃圾。 ( ) 2.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全球的后果,在保护环境中要进行国际合作。 ( ) 3.国际合作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和义务。 ( ) 4.减少城市酸雨产生的最佳途径是( ) A .提倡使用无铅汽油 B .工厂把烟囱建高 C .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3章第2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含答案

第3章第2节 【A培优基础练】 (时间:15分钟总分:36分)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知识点2:设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很多人认为,指狐猴(如图)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然而,指狐猴也是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据此完成第1~2题。 1.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这主要体现了生态退化中的()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减少 2.指狐猴成为“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物”的主要原因有() ①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或丧失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捕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D[解析]第1题,指狐猴是一种生物,其濒临灭绝属于生物多样性减少。第2题,指狐猴生活的环境受到破坏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存和繁殖,加上因为经济利益,人类高强度猎捕指狐猴,加剧了指狐猴数量的减少。 [知识点1]3.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是用来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 B.在自然保护区内可建设旅游设施 C.可作为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D.无法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

【答案】C[解析]自然保护区可保护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只有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才可以建设旅游设施;自然保护区内涵盖的森林、湿地等能够起到维持环境稳定的作用;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知识点1]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4.下列关于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区可以发展旅游 B.缓冲区可以发展旅游 C.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D.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5.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 A.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 B.合理控制核心区的游客数量 C.保护鸟类栖息地 D.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 【答案】4.C 5.C[解析]第4题,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不可发展旅游,A、D项错误;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发展旅游,B项错误;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C 项正确。第5题,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实验区,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不现实,A项错误;核心区不可发展旅游,游客不能进入,B项错误;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保护鸟类栖息地,C项正确;缓冲区需要重点保护,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会破坏环境,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理念不符,D项错误。 [知识点2]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长期以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6~7题。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学案3-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 (2)

课题 第三章 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主备人审核人高二地理 年级学科高二地理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2.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实例,了解自然保护区的依据和类型。(区域认知) 2.运用实例,认识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综合思维、可持续发展观) 3.结合实例资料,分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地理实践力) 【知识导学】 一、一、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的原因及表现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2)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3.应对生态退化问题的措施 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程度的差异,设定不同的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及资源利用保护目标,并相应地采取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 思考感悟列举我国不同地区土壤侵蚀的类型。 提示:黄土高原的水力侵蚀、西北地区的风力侵蚀、青藏高原的冻融侵蚀等。 二、实施生态修复 1.生态修复的概念 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2.生态修复的类型

3.我国生态修复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思考感悟我国为什么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提示:植被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和恢复植被,把植被保护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 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3.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措施 4.自然保护区的划分 按国际惯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5.我国的自然保护区 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 6.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 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 的意义。 1.通过材料、图像,认知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别、主要分布地区。(区域认知) 2.在认识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自然保护 区与生态安全。(综合思维) 3.能够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理解设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 境的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念。(人地协调观) 4.通过实地考察或上网查阅资料,初步认识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指国家或地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自然环境受到工业革命和资源开发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强烈要求保护自然环境。 [选一选] 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① ④ ①美国石山国家公园 ②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 ③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④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保护 措施 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只准进入从事 科学研究观测 活动 可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 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二、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1.生态安全: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生态 安全是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基本安全需要,是其他安全的载体和基础。 2.就生态安全保护而言,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保护自然本底。 (2)贮备物种。 (3)保护生物多样性。 (4)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对本区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还可以通 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以保护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