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

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 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 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

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教学目的: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教学重点:

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

活动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1、出示自学提纲:

(1)细读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2)从图5.6、5.7中或利用已学的知识,找出“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此依据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补充)

2、学生讨论、自学

3、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线”的依据。

(总结: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C,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C;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是温暖带和中温带,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和热带;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 活动二: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

1、学生讨论、自学:

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和以南的差异,并完成P9页的填充表格。

2、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异。

(总结:“秦岭——淮河”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具体的差异见P9的“活动”题)

活动三:角色扮演

全班分成两组,A组代表北方地区,B组代表南方地区。

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课堂讨论:

(1)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交通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比较南方和

北方的差异。

(2)为南方与北方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谋划策。总结:北方能源矿产丰富,可以引进南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经济;南方引进北方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发展高精尖工业,也可以到北方投资办厂,优势互补。

三、课堂作业

地理填充图。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

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

熟读图5.1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1)读图6.1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12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四、学生自学、讨论。

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4)北方地区的特点:

(北方地区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各地的__、和__的差异来划分的。

2、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__地区、地区和__地区。

3、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__。

4、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__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__地区;跨经度最广的是__地区;纬度最低、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__地区。

5、完成地理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

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

[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

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

[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学生活动]

结合书本P.8图,说一说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4)影响:

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面积、人口GDP占全国的比例图,并提问这图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学生活动] 找出南方主要的城市和我国5个经济特区的名称及所在的省份,并总结它们的分布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这对发展经济有什么有利之处?(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南方地区的发展。)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教师] 为了促进南方地区更进一步地发展,带动内陆更多地区经济的

发展,在我国南方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那就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9+2”)。

[学生活动]

阅读“知识之窗”,了解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范围,了解不同省区各自的优势,并且完成书本P.10活动3。

[总结]

板书设计

一、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2.地形:

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3.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

4.影响:

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茶叶、甘蔗、淡水鱼等主要产区

二、经济大潮涌动的红土地

1.人口众多,经济活跃、发达

2.水陆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最广泛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

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

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__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鸣沙九年制学校地理:马院生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自然特征与农业》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 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上册中国综合地理和本册分区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节内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读“北方地区图”;能据图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大好河山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3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4 .教学难点 综合、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二、教学方法(说教法) 1. 自主学习与分组讨论相结合 2. 多媒体展示与板书相结合 3. 读图讨论法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新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的,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多媒体的形象生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2.动机和兴趣上 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地理作为一门副科,加上地理知识繁杂,识记点多,学生学习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多媒体和各地的风俗民情、人文特点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程序和设想: 1. 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 3.课堂练习 4.新科巩固 5.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和农业 一、黑土地与黄土地 1.位置范围 2.主要地形 3.气候类型及特点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 1.优势 2.不足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农业》说课稿

《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三节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资料图片等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因地制宜的定义,理解怎样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通过读图能够说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 3、通过对土地资源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的学习,树立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观念,进一步形成人地关系协调统一发展的关念 三、教学重点 读图了解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教学难点: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分布状况2、掌握我国农业资源的分布。 四、说学情 虽然本节内容比较概括,但都与学生生活和日常所感、所见关系密切,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来组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在各部门间横向联系、对比,纵向发展上多探究,并找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避免空泛的知识堆积。

五、说教法、学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讲解、谈话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本节课的学法主要有:①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要点。②活动讨论法:小组成员积极进行交流和探讨,各抒己见。③图表分析法:阅读图表、归纳分析。④答问竞赛法:抢答问题,提高竞争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因为我所教学生来自乡镇,对农业比较熟悉。我用多媒体课件配乐播放《锄禾》,渲染一种气氛,让学生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来自农村,这样设计让他们感到熟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爱家乡的感情,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农业与我们。出示课本4-6四幅图片,让学生掌握广义农业的分类。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认为种植业是农业,通过播放和观察图片,农业的概念就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的学习,我是这样安排的:1)让学生联系吃穿住行中的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说明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小组内讨论92页“多姿多彩的现代农业”,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正从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使学生树立长大后科技支农的思想。3)引导学生学习92页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分析93页图4.8和图4.9,把国外经济学家“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和“中国用约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做对比,中国和其他国家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水稻产量做对比,突出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单纯地分类比较枯燥,单纯的讲授,学生很难接受,采用讨论和图表分析的方法,学生觉得有趣,印象深刻,知识点记得牢。 2、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我们本地是平原,又是内陆地区,学生对种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二、说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上册为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册为中国地理分区。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内容。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力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而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三、说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

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五、说精彩教学片段 环节教学设计我 的 教 案 集 备 反 思 课堂 (一) 创设情 境,明确 任务 设计意 图:直观 形象的 了解南 方地区 的自然 风貌,激 发学生 对未知 领域的 学习兴 趣。 多媒体出示南方地区的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红土地香蕉园 水田桂林山水(二) 自主学 习,合作 探究 知识点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农业教案 【篇一: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教师教案)】 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 [考纲要求]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 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大豆的原产地、 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 牛羊肉最多的国家。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 北一年 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 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 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 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 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 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 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

、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 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商品粮理方法。基地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 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油料基地: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糖料基地:甘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出口农业基地: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多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2、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用: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提供木材,又提供多种多样的经济林产品。 现状:世界上少林国家。天然林采伐过度,面积缩小。 措施:控制采伐量,加强营林、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开展全民性义务植树,生长量超过采伐量,世界上人工造林最显著的国家。除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大力发展经济林。 林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最大天然林区;西南横断山区是第二大天然林区;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人工林区。 (2)畜牧业 牧区畜牧业: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西藏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宁夏(滩羊)。 农耕区畜牧业:饲养业,在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是城乡人民食用,肉奶禽蛋的主要来源 (3)水产业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2023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中学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课稿

中学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与前面学习的《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和后面将要学习的《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同属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等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农业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知道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 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说出农业地区分布的规律。 (2)运用地图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情感目标 (1)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 (2)初步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 3、重点、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难点是影响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中国的自然环境,且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对农业的认识较少,查图速度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以多媒体为依托,

主要采用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填表对比、小组竞赛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难度不大,主要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归纳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因地制宜”为主线,体现出一个核心,两个特征:一个核心,“议”为核心,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特征,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1、导入新课:课上利用农业产品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图片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引出农业这一话题。 2、学习新课 第一模块:认识农业 提出问题: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学生对于农业的认识大多局限于种植业,根据学生回答展示以下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的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四个主要部门,并总结农业的概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识出发,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农业的主要部门和概念。 提出问题:农业除了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外,还影响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举例说出农业与吃穿用的关系,从而认识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展示图片:米酒、纺织、糖、家具、机械化生产等,引导学生认识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并得出结论: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设计意图:城市学生对农业了解较少,因此本部分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农业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农业的重要地位,并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理念。 承转: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地区差异很大,因此各种农业部门的分布也存在巨大差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总体介绍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一课,主题为《自然特 征与农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探讨城市与农业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农业与地理的认识。 2.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条件与农业:介绍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因素。 •农业与地理环境: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如平原、山区、河流等。 •城市与农业:讨论城市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如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因素。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如平原、山区、河流等。 •掌握城市与农业的联系,如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影响等。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能够理解城市与农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农业的尊重和认识。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探索城市与农业之间的联系。 2.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农业与地理的认识。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1. 教学方法 •情境引入法:通过引入一个具体的农田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教学过程 (1) 情境引入 通过图片或描述,向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的农田环境,引导学生观察该农田的地理特征和所处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农业-说课稿

农业(第二课时)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的第二课时。 备好一节课,要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原则,我把它比喻成金字塔,塔尖是课标,是核心,起统领作用.第二次是教材和学生,老师通过把握教材,分析学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最后制定教学设计和过程评价.我就以(农业第二课时)为例来具体阐述我的理解和构想。 一、课标: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二、1、教材的分析 本课包括“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和“走科技强农之路”两个标题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教材主要是通过两张地图,来分析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 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的特点,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课标修改之后,新教材加重了“走科技强农之路”这部分的笔墨,强调了它的重要地位,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巨大的农业压力,只有走科技强农之路,我国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因地制宜和科技强农两部分内容没有孰轻孰重,同样重要,并重处理。 2、学情分析:学习农业地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而感到比较困难。所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生通过模拟农业规划,体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图文资料的理解,体会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爱国的自豪感。 重难点:理解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含义和体会科技强农的意义。 2、教学策略 教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启发引导总结评价 学法:感知案例读图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原理应用生活 四、教学设计与过程评价 教学设计分为:导入新课、开展活动、课堂总结三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自我测评,组间互评,老师点评。 导入新课:国庆节,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济南南部山区的农业生产基地去体验乡村生活,展示活动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在种什么?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多种多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结合济南的自然环境特点,引出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展开新课: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作为农业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于我们了解农业发展的条件和趋势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进而为我们分析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方法。 四、说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PPT; 2. 教学素材: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学生自主探究(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有哪些?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思考。

2. 课堂讲授(25分钟) (1)引入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内容(5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内容,例如土地、气候、水资源、交通、市场等。 (2)解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1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解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规律,例如随着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要求逐渐降低,农业生产向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大片平原地区转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向城市周边地区转移等。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10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数据和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例如土地资源的减少导致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高效化;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的适应和调整等。 3. 提问互动(10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例如:你觉得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4.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简要概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6.1《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说教材 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人教版地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四大地理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是本学期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章。教材中对北方地区的介绍采取了点面结合、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方式,重点突出从地形、气候、农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勾画出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图景。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形成对北方地区的一个整体的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气候、地形、土壤与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并且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铺垫。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认识北方自然特征和其农业的相互关系;同时加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地理科学中对地图的熟练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片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及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特别是对农业的影响,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3、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春旱的原因,影响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 (1)综合、概括、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册地理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地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知识运用,并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注重对上学期所学内容的回顾,将上学期所学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课堂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解剖自然环境的相应知识并平稳过渡到北方地区与其农业相互关系上来。最终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为后面其他章节的区域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视频朗诵,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使他们乐学,会学。因此本节课多采用讨论法,地理资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探究法、提问法等,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同时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沁园春.雪》:利用多媒体朗诵,提问学生该诗描写哪里的景观引入北方地区,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和图表资料,设计活动中的问题,先读北方地区图,再分析讨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由此过渡到北方的旱作农业方式。 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教材的难点。 3、课堂小结: 用多媒体展示思维导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六)、板书设计: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4.2土地资源与农业说课稿

地理初一下中图版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得我国土地的差不多国策。教材在地势、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要紧是考虑到地势、气候是促进和阻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要紧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阻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点。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差不多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详细介绍了与我们如此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关系紧密的土地资源,意在让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状况及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连续进展观念。 2、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土地国情和国策教育,使学生增强爱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连续进展观。 难点: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和可连续进展观。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估量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严峻问题以及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的重大阻碍。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现,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制造能力。 三、说教法: 1、课堂上采纳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小组合作讨论式 2、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明白得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估量,鼓舞大胆推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会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适应,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依照新课成教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进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现才能的舞台。

七年级地理《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了解红土地的成因。 3、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了解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二、说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上册为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册为中国地理分区。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内容。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力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和具有北方特色的东北三省、黄土高原等地区。本章内容在第七章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中国地理差异。而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所以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特征。 2、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所以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学生结合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说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信息整合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由旧到新,循序渐进,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说精彩教学片断: 环节教学设计我的教案集备反思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多媒体出示南方地区的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红土地香蕉园 水田桂林山水(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范围 南方地区位于一以南,以东,南临。 2.地形 南方地区地形,东西差异明显。 西部以和为主,东部交错分布着、和,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和。 3.气候 (1)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纬度地区,属于带和带。 (2)南方地区最热月气温在之间,最冷月气温在以上。受的影响,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气候。本区的气候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南方地区一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中学文科组初中地理第*号说课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本节内容为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生产,重点强调了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的特征,以及南方地区自然特征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突出了南方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说学情: 在分析完教材之后,简单的分析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上学期巳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求知欲旺盛。所以针对以上的学生特点,教材的特点,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我设定如下的教学目标(过渡)。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文明的理解和情感加深,以及对十九大报告中 “生态文明观的”理解和进一步实践。 四、教学重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分析南方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五、说教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9.1《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说课稿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初中地理组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板书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第九章的重点。《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2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2)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读图分析法 2、案例分析法 3、总结归纳法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利用课文活动1:以“世界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2:以“我国江西泰和县的千烟洲”为例,要求学生利用地理示意图分析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利用课文活动3:以“佛山农业景观变迁”为例,说明市场和政策

12.新人教版地理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8号选手,今天我说课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农业》,本课时是第一课时(转身走向黑板,写出课题和编号)。接下来,我会从透析教材、优选教法、指导学法、设计教程、教学评价等5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透析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有两个框题:一是农业及其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农业,农业的四个主要部门,探讨农业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以揭示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农业的地区分布,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的东西及南北差异,来引导学生探讨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例如:地形、降水、温度带的关系,为下一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打下基础。 本课时教材共包含了2个地图、2篇阅读材料、4幅图片和5个活动题。教材通过P92活动题1来让学生思考农业与生活的关系,告诉学生农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活动题2通过阅读分析图4.8和图4.9让学生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明确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通过P95三个活动题并结合图4.12来帮助学生分析地形、气候与农作物种植种类的关系,并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在预习中一看就懂的知识例如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不同部门,不在课堂过多讲解,把课堂重点放在了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的分析上。 (二)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并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 ☆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区”分布图,能指图说出我国农业东西部差异。 2、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种类及耕作制度的南北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农业区位因素"说课稿 参加了中图社举办的中学地理教材实验区教学研讨会,主题是“案例教学〃,分派给宁夏实验区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的课题是“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或工业区位)〃。慕岩教师选择“农业区位因素〃一节进展了交流。会后我们以本课题的说课稿为载体,对“案例教学〃进展了深入的学习和深刻的反思。近几年,银川市的各学校积极开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实践。以下的说课稿主要结合“先教后学,以教诲学(学生不能学一一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思考和归纳表达)〃、“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能学一一针对学生的问题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指导学生基于认知根底自主学习——学会了才有兴趣)等有效教学的设计理念,呈现“案例教学〃的方法。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指某地区各种农业部门和生产方式总体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对农业区位进展选择,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开展。为了到达这个目的,首先要使学生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而能够分析各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程度,农业区位因素的开展变化,最终掌握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第一框题的内容。这一局部内容以必修1内容为根底,又为必修3的学习奠定根底。这一章涉及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人类最根本的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严密,可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表达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地域性、综合性的地理课程特色明显,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位尤其重要。本章内容从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农业生产活动入手。本节包括三局部内容:农业区位因素,世界主要地域类型,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的根底,是本节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主线。从教材内容看,正文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为题,呈现了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亲爱的同学,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三组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编写方法。第二节为分论部分,具体介绍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本节课在这一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的体现,同时又为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提供了范例。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季风水田农业,包括它的分布状况、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二是商品谷物农业,也包括分布状况、基本特征和形成因素。在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学习时,自主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内容还注重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培养。教材首先介绍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又通过图表让学生们思考影响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并将前一节课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来。教材对季风水田农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对于商品谷物农业则相对简单。这就要求学生们根据学习季风水田农业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自主的分析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形成,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态度、人地和谐的理念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们珍惜爱护粮食、激发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以及基本特征等,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等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通过读图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运用季风水田农业的学习方法,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为例学,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区位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