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

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

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

第一篇: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

游褒禅山记

课文指津

《游褒惮山记》是王安石变法前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名作。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不是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是游记文的变格,又是议论文的特殊样式,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式的论说文。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按照游程的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一开头,叙述褒惮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游山洞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作者意不止此。但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色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答疑解惑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提示: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民、慧空祥院、仆碑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乾遂一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进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

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资料剪辑关于“说”

说,是古代议论明说一类文章的总称。它和“论”没有大的差别,后人统称说理辩析类文章为论说文。《文章辩体序说》云:“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如《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等,都是这类文章。名作欣赏探湖遇险徐霞客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1]。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峰[2]。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3]。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4],涧底石平如砥[5]。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6],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7]。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8]。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9],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10]。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不止[11],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12]。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13]。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14]。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15],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16],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18]:“荡在山顶[19],龙湫之水,即自荡来[20]。”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润[21],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反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

莲舟疲不能从[22],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23],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踊跃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行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24],俗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25],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26]。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27],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28],柔不中杖[29];老柯斩伐殆尽矣[30]!遂从岐度四十九盘[31],一路遵海而南[32],逾窑岙岭[33],往乐清。注释:

[1]板嶂岩:一名铁板嶂,石色深褐,方展如屏,故名。

[2]小剪刀峰:因山顶峰尖似剪,故名。另有一峰与之相似而大,谓之大剪刀峰。[3]马鞍岭:雁荡山东、西内谷的界岭。[4]汤(shāng 伤)汤:水大流急之貌。[5]砥(dǐ底):磨刀石。细者为砥,粗者为砺。[6]常云峰:一名灵府山 [7]介立:独立。

[8]连云峰:亦名连云嶂,著名的大龙湫瀑布即由此峰倾泻而下。

[9]龙湫之瀑:即大龙湫瀑布。万斛飞瀑从连云峰190米高处喷涌下泻,轰雷喷雪,气势极为雄伟。大旱之时,瀑水则如素练轻纱,飘忽崖际,秀美可爱。清人袁枚有诗云:“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似水,十丈以下全是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10]诺讵那:亦译为“诺讵罗”,十八罗汉之一。此指四川高僧罗尧运,相传他在晋永和中率弟子三百,东来雁荡,见大龙湫瀑布,叹为观止,遂坐化于此。后人因而起塔建寺,尊为开山祖师。

[11]廉纤:形容细小。

[12]雁湖山:一名雁湖冈,海拔约1000米。山顶之湖即为雁荡,

一名平湖,为秋雁栖息之处,雁荡山亦由此得名。[13]圮(pǐ痞):毁坏。[14]望望:去而不顾之貌。[15]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清澈。语本鲍照《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瑶界:琼玉世界,形容清润洁净。

[16]海:指东海。玉环:岛屿名,今为浙江省玉环县。岛上有玉环山,西北与雁荡山隔海相望。一抹:犹言一长条。[17]垤(dié跌):蚁封。此泛指小土堆。[18]《志》:指《大明统一志》。[19]荡:指雁湖。

[20]这条记载是不确切的。徐霞客本着“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精神,冒着葬身深壑的危险,二十年间两次攀登雁荡山顶,终于勘明大龙湫瀑布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纠正了旧《志》的谬说。

[21]上湫:指大龙湫。

[22]莲舟:即《游天台山日记》中所述及的莲舟上人。[23]向:从前。撩:撩拨,挑弄。[24]斗:“陡”的假借字。[25]履(lǚ吕):鞋。敝:破。

[26]能仁寺:宋初僧全了先建庵于此,咸平二年(999)始建寺,有“雁山第一刹”之称。[27]方竹:亦称四方竹,茎呈钝圆角四棱形,可制手杖。数握:几把。[28]径寸:直径一寸。[29]中(zhòng):适合,符合。[30]柯:枝条。殆(dài代):近,几乎。

[31]岐:同“歧”,岔路。四十九盘:岭名,一名丹芳岭。元人吴元梅有诗云:“雁荡之峰何邃幽,四十九折盘鸟道,三千余尺飞龙湫。” [32]遵海而南:沿着(东)海边之路南行。[33]窑岙(ào奥)岭:在乐清县东北。【阅读鉴赏】

读罢徐霞客的这篇游记,不能不叹服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感佩他一往无前的勇气,赞赏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篇游记写的是徐霞客首探雁荡的情况,时间在1613年,当年他27岁。

他在观赏完大龙湫瀑布惊心动魄的景观之后,想起《大明统一志》上说,大小龙湫的水都是山顶雁荡(雁湖)流下的,便抱“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原则,决心弄个究竟。期间遭遇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

在山石嶙峋的高峰间攀登,在窄如刀背的山脊上行走,还用仆人的绑腿布连接起来从悬崖上吊下去探路,在攀回崖上时绑腿布被尖利的石头磨断,他几乎坠崖而死!此次探湖他的收获是,发现了《大明统一志》上记载的错误,雁荡山最高峰上非常狭窄,连一双脚都难以容纳,怎能容下一座雁湖?至于大小龙湫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他此次并没有弄清,但他心中总装着这个问题,直到20年后再攀雁荡山才把它彻底弄清。他的精神勇气和毅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我们也钦佩徐霞客的文学功力。《徐霞客游记》历经300余年,不但被保存下来,而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这应归功于作者的文学功底。这篇游记正显示了徐霞客的文学老化和写作特色。

作品简洁、活泼、生动、传神,山山水水都显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如写大龙湫瀑布,“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轰然”写其声势,“捣”写其威力,“岩势”三句写山势,下二句写瀑布形成的原因和形态,后句写主观感受。短短26字,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景有理有趣。写山:“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用比喻、夸张手法;“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17],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用拟人、对比手法。均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徐霞客确是一位描山绘水的高手。难怪前人称他的文笔“天然旁趣,自然奇警”(清潘次耕语),赞美《徐霞客游记》“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思考探究】

1、本文对探险路上的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认真阅读文章,看看作者的风景描写有什么特点?

2、文题为《探湖遇险》,从文中来看,作者一行遇到了哪些险?最险处在哪里?

3、作者根据自己的行踪,把一路的风景记了下来,这种写法在游记中是常见的,这叫什么写法?

【思考探究答案】

1、本文风景描写的特点是:简洁、生动、传神(参见“阅读鉴赏”)。

2、险就险在:在山石嶙峋的高峰上攀登,在窄如刀背的山脊上行走。最险的地方是到了高峰的尽头,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于是用仆人的绑腿布连接起来从悬崖上吊下去探路,在攀回崖上时,布被磨断,他几乎坠崖而死!

3、游记中的这种写法叫做“移步换景”,是游记中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二篇:课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课前梳理】

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准备教授的内容:

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

《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

《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计划用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1、作为复习与铺垫,齐读《赤壁赋》。

2、导入课文。

3、学生默读、齐读课文各一遍。

4、疏通课文大意,找出重点段落、分析作者观点。

5、与《兰亭集序》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6、与《赤壁赋》比较,明确相关内容。

【课堂简述】

第一课时。完成了《赤壁赋》的诵读。由王安石变法导入(可以用来印证,文中的观点),完成课文诵读。梳理了课文第一、二段。没有翻译,让学生注重注释,互相补充理解课文。在讲授中,调动了学生游览的经历。

第二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详解志、力、不随以止(不盲从)、

无物以相之(客观条件)的关系。进行与《兰》的比较,强调了对失败经验的汲取是更为重要的。举了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面对几百次失败,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几百种材料不适于做灯丝。的例子。进行了与《赤壁赋》的比较。通过三篇文的差异比较,总体强调,文章的形式要服从于所要强调的内容、材料的安排应以感受最深、最突出的内容为中心。

【课后反思】

学生对于文言文还是存在,先入为主的看不懂现象。根据导引大部分学生能够理顺文章大意,这反映出学生大多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第三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记‛实为杂记,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或说明,不拘一格,不便归类,于是称为‚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等。

2、学生疏通字词,教师补充:

庐冢(lú zhǒng、卒(zú)、仆(pū)

独其为文犹可识(shí)

瑰(guī)怪、褒禅(bāo chán)山、窈(yǎo)然

咎(jiù)、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庐陵箫君圭(gūi)君玉

余弟安国平父(fǔ)

3、学生自读,并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记游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三、研读第一、二段

(一)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

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明确: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碑文)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第二课时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问题讨论。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

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

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一人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编订的‚前后两部分对照表‛,其他同学补充订正。第四篇:游褒禅山记2016

游褒禅山记一.导入

你们都游历过名山大川吧,你们的旅游style大概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回去啥也不知道.游后亦有所得,往往先是感觉很累,回头再想想挺好,写出的游记,内容往往是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也许,这就是世间平凡者为什么那么多,而伟大者却很少。

名家怎么写游记?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的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按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什么值得写,然而王安石却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二.作家作品

1.解题:“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山水游记:《石钟山记》《小

石潭记》;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游褒禅山记》属于游记。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2.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可法,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三.整体感知:

1.这篇游记和我们平常学过的游记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

2.哪些段落记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哪些段落抒发感慨?最后一段写什么?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四.学习第一段 1.读

2.疏通字句

3.这一段主要内容:介绍褒禅山概况。作者怎样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名、山

之寺、山之洞、山之碑。4.思考: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五.学习第二段

1.第二段主要内容: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3.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游华山洞的经过(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然后记游后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详略怎样安排的?

记前洞概况:略;概况:详

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略;记游后洞经过:详

5.作者写游洞经过,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用了哪些对比?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思考: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记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后面抒发感慨,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作者游山后都有哪些心得呢?

六.学习第三段

1.怎样由前文的记游过渡到后文写游洞的心得?两部分之间使用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2.作者有哪些“叹”呢?

一叹古人求思深广有得,二叹今人避难就易,三叹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四叹志力物之间的辩证关系。五叹尽吾志而无悔。3.为什么先说古之人?

以古人为标准,使作者立论更有说服了力。4.探讨志力物的关系

(1)作者如何看待志力物三者的关系志:坚定的志向、主观努力、意志力:具备一定的能力物:一定的外在条件有志而无力,不能至有志与力,无物,不能至有力至而不至,可讥可悔有志尽志,无悔无讥结论:志是最根本的

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力,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5.这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用自己的话概括“得”具体指什么样的道理?

(这五叹,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即事明理,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6.“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求学之客观条件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志力物的理解

A.1613年,徐霞客27岁那年,观赏完大龙湫瀑布惊心动魄的景观之后,想起《大明统一志》上说,大小龙湫的水都是山顶雁荡(雁湖)流下的,便抱“学务实效,经世致用”的原则,决心弄个究竟。期间遭遇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在山石嶙峋的高峰间攀登,在窄如刀背的山脊上行走,还用仆人的绑腿布连接起来从悬崖上吊下去探路,在攀回崖上时绑腿布被尖利的石头磨断,他几乎坠崖而死!此次探湖他的收获是,发现了《大明统一志》上记载的错误,雁荡山最高峰上非常狭窄,连一双脚都难以容纳,怎能容下一座雁湖?至于大小龙湫的源头和雁湖的确切位置,他此次并没有弄清,但他心中总装着这个问题,直到20年后再攀雁荡山才把它彻底弄清。他的精神勇气和毅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我们不能不叹服他追求科学的精神,感佩他一往无前的勇气,赞赏他坚忍不拔的毅力。

B.【屠呦呦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德音,道德品行。孔,甚,昭,明也。道德品行十分显著彰明)

【人物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

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B.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C.当代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阵阵乱云从容地飞过。天设地造好一个仙人洞,正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七.学习第四段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而来的?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仆碑→

其文漫灭→古书之不存↓↓

→ 何可胜道也哉

→ 谬其传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此课文是很严谨的递进结构的说理文,也是写好叙议结合文章或一事一议文章的典范文章,我们应仔细揣摩,在平时加以运用。1.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

(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

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2.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3.《游褒禅山记》,写的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一次“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游览。按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什么值得写,然而王安石却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我们对作文之法有什么体会? 1.首先要重视文章的立意,有新意,能启发人们思考。

2.其次要重视构思布局,使材料与观点有机统一,结构严密。第五篇:《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问题化生态课堂”学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疏通全文,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2.学习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作者有事说理,循理布事

粤教高中必修5《17 游褒禅山记》曾丽珊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一、课型(课时):文言文阅读(第三课时)二、目标方法 1.结合注释,疏通第三段文意,圈划出文段中的疑难字词或句式。 2.解疑及翻译第三段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探究“志”、“物”、“力”三者的重要性,领会“尽吾力,可以无悔矣”的道理。三、学与教的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与辅导相结合。四、教学流程布置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自主阅读课文第三段,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默读课文,尽量不看课文注释,学习猜读文章,在重点词句旁做批注,把不懂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游褒禅山记》第三段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自己预习时圈划的疑难字词。老师记录学生讨论后仍有疑问争议的字词。展示解疑小组再次讨论探究仍有疑问及争议的字词,学生展示解疑,老师辅导解决疑难。思考探究世之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把“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改为“有志者能至也”能否成立。学了这一段后你怎样看待“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拓展提升作者的游山所得,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段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句子+看法+举例说明)归纳总结 ||||

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

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 第一篇:游褒禅山记课文指津 游褒禅山记 课文指津 《游褒惮山记》是王安石变法前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名作。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游记,但细读全篇,便知不是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记游写感想、发议论,是游记文的变格,又是议论文的特殊样式,可以说是一篇游记式的论说文。 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按照游程的顺序,有层次地描写了山水景物和名胜古迹。一开头,叙述褒惮山名称的来历,其次写游山洞及出洞后的心情,再次写游览的感想,最后补写零星体会和同游之人及游览日期。作者根据自己敏锐的观察和亲身的体会,用生动的语言,精练的笔触,神形毕肖地把一般人容易忽视或遗忘的自然景色,图画般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作者意不止此。但不是纯客观地描绘山水,而是在刻画奇妙景色的同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寄托于游山探奇的感受之中,使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契合无间地结合在一起,把记游与说理巧妙地熔于一炉。答疑解惑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提示: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民、慧空祥院、仆碑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乾遂一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进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课件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课件(总10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课件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课件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

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精选篇1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 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 ..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 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深远幽暗的样子。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 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C.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都不是重点,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游华山后洞做铺垫的。 D.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语言简练、朴素,平平淡淡,并不 新奇。 解析D项,“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理解错误。文章开头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答案D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解析“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是省略句,要补全成分;“其”的用法,要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参考答案(1)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2)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 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二、语言运用 5.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了“志”“力”“物”这三者的重要性,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造三个句子,形象地揭示它们的作用。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_4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__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__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难点:领会__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高一语文必背课文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高一语文必背课文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高一语文必背课文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 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 之曰“谐禅”。褒禅山也叫做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已经开始在山麓沛舍坡移居,死后葬在 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表示这座山为“谐禅”。①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北 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存有泉存有洞,风景美艳。寺院即为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 建筑宏大,距院约200米,半山腰除了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摧毁,寺院被拆毁, 现仅两洞存。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缩写,意思就是“静思”,指佛家崇尚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例如禅师、禅子、修持、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② 浮图:梵语,即为古代印度语,也文学创作“浮屠”或“佛图”,本意就是佛或佛教徒, 这里指和尚;有时也所指佛塔。③慧褒:唐代高僧。据记述,慧褒晴含山县北山麓之大胜,遂结庐其之下,寒暑不出来。④比涅:用做动词,意思就是筑城比涅移居。⑤址:基址, 指山脚。⑥卒:终,最后。⑦名:用做动词,给……命名。[文章开门见山,结尾紧贴题 目记载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先表明褒禅山又叫做华山,接着上溯此山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存有一个名为慧褒的和尚,一已经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 叫作谐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①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 弟子为了守墓在慧褒墓旁砌的屋舍。①庐冢:也并作“庐墓”。古时为了则表示孝顺父母 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者坟墓而砌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所 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砌的屋舍。庐,屋舍,一说道这“庐”就是慧褒生前住处。冢,zhǒnɡ,坟墓。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①者,以其实乃②华山之阳③名之也。距那禅 院东边五里,就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谓它。①华山洞:南 宋王象先《舆地纪胜》文学创作“华阳洞”。看看正文下句,也Hayer华阳洞。②实乃: 则表示推论,存有“为”“就是”的意思。③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 水面为阴。[这两句很紧总貌文,上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为眼前亲见 的慧空禅院,表明现在看见的慧空禅院,就是“褒之庐冢”,即为当年慧褒禅师的坟墓和 他的弟子为守墓而砌的房舍。再由“褒之庐冢”自然地带出本文记述议论的第一个中心华 山洞,并说明了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距洞百余步①,存有碑仆道②,其文漫 灭③,独其为文岂可辨,曰“花山”。距离山洞一百多步,存有一块石碑好像在路旁,那 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存留的字还可以推断出“花山”的名称。①步:古书 上有的说道六尺为一步,有的说道八尺就是一步;近代以营造尺,即为工程用的尺排序, 五尺为一步,三百六十Benfeld一里。这里的步,大概指脚跑的步。②仆道:“仆于道” 的省略,好像在路旁。仆,摔倒。③其文漫灭:碑文模糊不清、忘却。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存留的文字。今言①“华”例如“华实”之“华”者,砌② 音谬③也。现在把“华”读搞“华实”的“华”,原来就是读音弄错了。①言:说道。②砌:承揽上文,表述原因,存有“大概”的意思。③谬:错误。这个句子表明“华”字的 读音。汉字最初只有“华”字,没“花掉”字,后来存有了“花掉”字,“华”“花掉”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游褒禅山记》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现小编整理了课文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在文言文考试中运筹帷幄,包括通假字、诗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欢迎阅读!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游褒禅山记(第一课时)

游褒禅山记 [课文说明]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预习布置:1、通读全文,掌握注释。2、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判断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某某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明确目标: 三、知识精粹: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某某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X。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X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X是一致的。著作收入《某某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那么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

《游褒禅山记》课文解析

《游褒禅山记》课文解析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篇诗文,描述了作者游历褒禅山的经历和所感所悟。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篇经典之作。 一、诗文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之涣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创作的。当时,王之涣担任睦州推官,得到天宝六年十月望日,他休假出游的机会,选择了褒禅山作为旅行的目的地。整个诗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展示了他在褒禅山的所见所闻。 二、诗文内容 《游褒禅山记》的诗文由七律组成,共有四十四个字。全文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抒发作者的游山感受,表达禅修心境,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褒禅山正峙,参差如趾,翠色盈然。” 这一段写景描绘了褒禅山雄伟壮丽的景色,以“参差如趾,翠色盈然”来形容山峰的多样性和翠绿的色彩。 次联:“温泉水绕石,独岛云间。柔条九曲回肠,斜阳十里缠。” 这段描述了褒禅山山间温泉绕石的景致,以及褒禅山的地理环境,形象地表达出山水之美。 中联:“白果一场秋雨,黄花满地山烟。”

这一段以自然景观为主题,描绘了秋雨中的白果和山烟,表达出大 自然的美妙和生机。 尾联:“不知翠盖几重,苍然浸天河漫。” 这一段以禅修的思维方式观察山的景象,用“苍然浸天河漫”来形容 山的广阔和壮丽。 三、诗文主题 《游褒禅山记》以褒禅山为背景,表现了作者游山的景致和内心的 感受。在山水的映衬下,作者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脆弱,通过 描绘山的广博,寄托了人对于生命的追求和对恶劣环境的抵抗。 四、诗文意义 《游褒禅山记》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山水景色的诗文,更深刻地表达 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生活哲理的思考。它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文学 技巧,展示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引发读者对人生价 值和意义的思考。 总结起来,《游褒禅山记》通过对褒禅山的描绘,既展示了自然美 景的壮美和多样性,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这 篇诗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读者通过阅读诗文,不仅能够感受到 自然美景的壮丽和无尽魅力,更能够得到对生活的启示和对人生的思考。

《游褒禅山记》课文点评

《游褒禅山记》课文点评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那个地点。];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那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确实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现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如此称呼它。]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差不多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能够辨认出“花山”的名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现在把“华”念作“华实”的“华”,原先是读音错了。] [概括介绍褒禅山:记山、记碑、此山原名“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专门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冰冷,问它的深度,确实是那些喜爱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到里面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假如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因此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大约我走到的地点,比起那些喜爱游玩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那个地点题字记游的差不多少了。]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致洞更深,那么到达那儿的人就更少了。]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连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连续照明。]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们差不多出洞了,便有人

《游褒禅山记》原文与翻译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27.《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二十七游褒禅山记 练习与思考 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哪几句?试加以辨析。 1.然力足以 ..至焉 2.于是 ..余有叹焉 3.古人之观于……往往 ..有得。 4.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答案:第1、2、3、6句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第4句中的“非常”,古义为不平常。今义为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第5句中的“至于”,古义为抵达,到达,现代汉语则通常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第7句中的“十一”,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为数词。 二、文言文中的“其”可用作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他”“它”;还可译为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其中的”。“其”还可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和句末语气助词配合,译为“大概”“难道”“还是”,或不译。试翻译下列各句中的“其”。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答案:其:指示代词“那”。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其:助词,无实在意义。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答案:其:它。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4.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答案:其:它。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辩认出“花山”的名称。

5.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答案:其:它的。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 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答案:其:它的。探询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7.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答案:其:指示代词,那。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 8.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其:难道。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答案:其:它。事情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就主观断定它有没有,难道可以这么做吗? 10.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其:不译。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以致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以致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答案:对于这种情况,我很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人而且无处不在。 四、弄清文中“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再举一反三,由游山联系到学习、做事,谈谈自己阅读课文后的体会。 答案:“志”“力”“物”的具体含义: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背景知识

《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含山县志》:“褒禅山旧名华山,以唐贞观慧褒禅师得今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见之,又有龙洞、罗汉洞与龙女泉、白龟泉,山腰有一小塔,与大塔相望。”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据《历阳典录》所载:“褒山寺筑于唐贞观年间。黄庭坚、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内留有文迹。寺内曾藏有玉杵、铁杖、金磐、锦帨、玻璃盘、旃枟、避尘珠、藏经椟等,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

高三年级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三年级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 2020高三年级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一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个性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 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名之也。距洞百余步,..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 ..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C.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都不是重点,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游华山后洞做铺垫的。 D.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语言简练、朴素,平平淡淡,并不新奇,这也是王安石散文的一大特点。 解析D项,“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理解错误。文章开头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铺垫作用,而且把“华山”二字突现出来,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答案D

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

中学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案 课文精讲 激趣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毛泽东《题庐山仙人洞》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欲见美景须要确定的体力和毅力,才会有“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情怀啊!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今日我们来看一看王安石登山有什么感受。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积累“舍”“名”“其”“以”等文言实虚词,学习“至”“明”等词的活用。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相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需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胜利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二、难点 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课文精析 一、整体感知 1. 文体学问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 记,在古代是一种记叙性的文体,它取材广泛,可以写人叙事,也可以写景状物,表现手法敏捷多样,往往以记叙为主,兼用争论、抒情、描写、说明等。游记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的见闻,给人以丰富的学问和美的享受,表现某地的风土人情、政治风貌、山川景物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见实行新法,改革政治。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具有朴实的唯物辩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闻名的“三不足”论断,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 结构梳理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逐字稿教案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三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

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因为这一点而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 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串讲法、研读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