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早期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50
·健康管理·小儿脑瘫的危险因素和早期表现会造成影响的因素,就会导致小儿脑瘫,同时还会造成其他不利影响,胎儿在宫内生长时一旦受到伤害,就会出现脑损伤前期症状,同时会造成一些其他方面影响。
②母亲因素。
孕妇在妊娠期间如果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会导致母婴死亡。
一般情况下发生的现象包括早产、宫内窘迫,还有可能出现宫内发育迟缓,并且会增加脑瘫的危险性。
(三)出生时原因出生时原因主要包括产伤和新生儿窒息。
①产伤因素:新生儿在出生时很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例如头盆不对称、助产不恰当、急产等。
产伤一方面引起颅内出血以及脑组织受伤,另外一方面还有可能产生骨折、脊髓损伤或者内脏损伤等情况,这些因素会导致出现出血、心力衰竭,从而时,家长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不会翻身的情况,在孩子两岁时,家长并不知道孩子应该会走路,将孩子的这些症状视为孩子胖,或者认为孩子不愿意动,或者是缺钙以及佝偻病,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患儿在一周岁后才发现有脑瘫,这时就会大大降低康复概率。
实际上脑瘫儿的早期症状很容易发现,只要细心观察孩子就可以,脑瘫儿在早期会有运动异常、进食异常或者姿势异常的症状,在观察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动作与姿势异常婴儿会出现全身发软、无力或者四肢发紧的情况;非常容易受到惊吓,很少动或者频繁乱动;在喂奶时经常出现吸吮无力的情况,经常有呛、吐奶情况,吞咽比较困难;婴儿的哭声非常微弱,哭声37会发出阵阵尖叫,不能很好地闭合嘴巴;2 ̄3个月的婴儿手指不灵活,只会紧握,另外还不会做抬头动作;4 ̄5个月的婴儿还不会翻身;8个月时不能坐,一些简单的抓、握动作不能完成,还有出现颤抖或者流口水的现象;在婴儿学站时候,出现脚尖着地,不能将两腿保持并拢状态,出现剪刀形等。
(二)很少主动运动婴儿运动发育迟缓有两个表现,第一是粗大运动,第二是精细运动。
在健康小儿,三个月时,健康小儿就会抬头;在4 ̄5个月时可以主动伸手去接触物体,并且在安静状态下可以玩弄自己手,两只手可以进行相握;在6 ̄7个月时,可以独立坐在比较硬的床面或者椅子上,不会出现跌倒的情况;8 ̄10个月时会双上肢或者双下肢交替爬行;在1 ̄1.5岁时可以走路。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1.什么是小儿脑瘫?脑瘫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尽管临床症状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成熟而变化,但是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却固定不变。
2.导致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哪些?(l)低体重儿(小于2500g):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在四肢性瘫痪的脑瘫病人中53%与先天性异常有关;在非四肢性瘫的脑瘫病人中,35%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20%是由窒息及产伤所引起,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①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②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坏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③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劲等;④分娩过程异常:如臀位产、滞产、手术产(产钳)或应用麻醉药等;⑤新生儿因素: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心肺功能异常疾病。
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4)核黄疸:为脑瘫重要原因,随着国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3.小儿脑瘫早期的异常表现有哪些?(1)过度激惹:持续哭叫,入睡困难,大约有30%脑性瘫痪小儿在生后前3个月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
(2)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护理困难,频繁吐沫,以及持续体重不增。
(3)非常“敏感”或激动,但如果患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仅在饥饿时有如此表现则意义不大。
(4)对噪音或体位改变“敏感”时难将大腿外展,洗澡时不易将拳头掰开,家长常反映“孩子不喜欢洗澡”,当脚用触及浴盆边缘,背部即僵硬竖弓形。
以上某一种情况也可能在正常小儿出现,不能根据具有其中某一两项就诊断为脑性瘫痪,若存在多种情况,而且是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就要考虑有脑性瘫痪的可能。
脑瘫的名词解释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脑瘫是指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人类运动和姿势控制的能力。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可被发现。
脑瘫是由脑部早期损伤或发育异常引起的,这可能发生在胎儿期、出生过程中或婴儿的早期生活中。
虽然脑瘫与脑损伤或异常有关,但具体的远因仍然未知。
脑瘫影响了约每1000名儿童中的2至3名,它不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重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这种疾病表现出多种形式,包括肌肉僵硬、肌肉松弛或肌肉协调障碍等。
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些患者可能只是受到轻微的影响,而有些患者则可能需要长期的医疗和康复护理。
脑瘫的症状可以在婴儿的早期生活中很快被识别出来。
患有该疾病的婴儿可能会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如拳打脚踢、大声哭喊以及不正常的姿势。
在这个早期阶段,家长和医生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该密切关注婴儿的发育情况,以尽早发现和干预。
除了从早期症状的观察中发现脑瘫之外,医生还可以通过临床评估和神经影像技术来确定诊断。
脑瘫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康复护理。
这些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善肌肉控制和日常生活技能,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脑瘫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医生和康复师的共同努力。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脑瘫对孩子的影响。
尽管脑瘫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但适当的治疗和康复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脑瘫患者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肌肉、独立行走以及参与日常生活活动。
此外,对于那些患有轻度脑瘫的个体来说,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社交方面的能力也并不受到太大的影响。
然而,人们对于脑瘫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
这部分是因为对脑瘫的研究和科学探索相对匮乏,也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资金用于改进脑瘫的治疗和预防。
因此,加强脑瘫研究和宣传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减轻家庭负担是非常重要的。
宝宝脑瘫症状1、发育落后一般来说,患有脑瘫的孩子2~3个月时还不会笑,不会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能把手放到嘴边。
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
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2、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常表现为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打挺易惊,少动或过多地乱动,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3、易哭睡不安稳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
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
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什么是脑瘫我们俗称的脑瘫,在医学上全称为脑性瘫痪。
小儿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一个月内脑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指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障碍综合征。
小儿脑瘫这种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小儿脑瘫一般都发病于婴儿时期,即在婴儿时期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些症状判断出脑瘫患者了。
这些脑瘫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婴儿出生后不久很少哭,也很少动,而且哭声很低弱,显得有些过分的安静了,或者是正好相反,婴儿很爱哭,也很容易激怒,会反复出现尺跳现象。
一般有这些症状的孩子的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小儿脑瘫诊断特别强调应符合以下条件:婴儿期出现发育落后或运动障碍的症状;需除外各种代谢病或变性病等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
宝宝脑瘫是什么原因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阴道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先兆流产或服用避孕药治疗不孕的药物、保胎药等;高产次、早产、流产史、双胎或多胎等,胎儿发育迟缓,宫内感染、宫内窘迫,胎盘早剥,胎盘功能不良、脐带绕颈、产钳分娩、臀位产产程长、早产儿或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疸、颅内出血、感染、中毒及营养不良等。
小儿脑性瘫痪诊疗常规[概述]小儿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操作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空虚、脑髓失养,则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
或因大病损伤脑髓或产时脑部受损,通过经络而累及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致产生脑瘫的种种证候。
[临床表现]脑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类型,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
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瘫小儿一般都有以下表现: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
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不对称,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或联合反应和不自主动作等。
2.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低下或高低变化不定。
常有异常的姿势反射。
3.合并症:脑瘫小儿常同时存在其他一些疾患,常见为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等。
[体征及检查]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位,头居中,上下肢伸展,然后将小儿头转向一侧。
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头部转向一侧的上、下肢伸展,另一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4-6个月以前出现阳性反应属正常,6个月后仍有为病理性。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检查时,将小儿从俯卧位抱起,将其头颈尽量前屈和后伸。
阳性反射表现为:当将小儿头屈曲时,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当将小儿头伸展时,其上肢伸展,下肢屈曲。
正常婴儿6个月左右转为阴性。
3.握持反射置婴儿仰卧或坐位,检查者将食指或小棒从小儿手掌尺侧方向伸入其手中并按压其手掌,阳性反射表现为小儿手指迅速屈曲、紧握。
正常小儿出生后3-4个月转为阴性,逐渐被有意识的抓握动作替代。
4.交叉伸展反射检查时,置小儿仰卧,头放正,检查者一手将其下肢伸直,另一手按压或叩打该侧足底。
阳性反射表现为另侧下肢先屈曲、内收,然后伸展。
正常婴儿2个月内呈阳性反射。
小儿脑瘫名词解释
小儿脑瘫,也被称为儿童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
它是
由于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导致了肌肉功能和姿势的异常。
小儿脑瘫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它不会在成长过程中恶化,但对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需要终身管理和护理。
小儿脑瘫是一个综合性的术语,其中包含了多种类型的脑瘫,如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共济失调型等。
这种疾病的症状是多样的,包括肌肉僵硬、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困难等。
这些症状在不同儿童之间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小儿脑瘫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其中许多病例与产前、围产期或出生后
的因素有关。
常见的风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脑部感染、脑外伤等。
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也可能对小儿脑瘫的发生起到一定影响。
小儿脑瘫目前无法治愈,但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儿童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等,旨在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帮助他们实现最大程度的独立生活。
除了医学上的治疗,小儿脑瘫患儿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和关爱。
提供
适当的教育环境、社会参与机会和心理支持对于促进患儿的发展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小儿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的儿童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对
儿童的生活和日常活动有显著影响。
早期诊断和综合性治疗是管理该疾病的关键,而全面的家庭和社会支持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