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希利尔讲世界史--古代文明人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20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书心得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1今年暑假,我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家希利尔先生写的,它讲述了人类起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六千年的世界历史。
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像与我聊天一般,把我带进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我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古罗马的辉煌、亚历山大大帝的强大、耶稣的伟大、拿破仑的神奇、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大战的残酷。
我最敬佩的人是哥伦布,因为他不像其它的国王或皇帝只是想着夺取,他是在“给予”。
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大陆。
他经受了长年的挫折和打击,却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从未放弃,也没有气馁。
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原来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世界上曾经出现过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历史原来是那么有趣!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2希利尔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毕业于哈佛大学。
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
担任美国著名学府卡尔维特学校第一任校长,创建了卡尔维特教育体系。
他写的这本书讲了世界上各国发生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从十字军东征,到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的孔夫子,英国的伊丽莎白,意大利的克里斯托费,哥伦布等伟大人物通过时间阶梯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帝国的强大与衰败,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和独立的重要。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是一本基础的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它不是干燥乏味地讲述,而是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辩论的形式导入。
方式奇特,妙不可言,书中所倡导的时间阶梯,人名重复随文发向等方式,别开生面,分量不多不少,把握得恰到好处。
这些叙述给历史框架注入了血肉,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不仅吸引读者,而且看了回味无穷,有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
有助于我们孩子对历史的有效认知和思考,让我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收获了无穷的乐趣。
希利尔提倡的教育方法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他认为历史要教得活跃,不能死板的让教师在教室来回踱步,干巴巴地讲课,可以通过又说又唱,还可以把一些地图画在黑板上,地板上,草场上,为了举例证明一些要点,还可以利用课堂跳马,甚至倒立等动作配合,这样的特殊听课的效率肯定好。
适合初中生读的历史书
1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历史书
旧京人物影像馆
《爱新觉罗家族旧影》
《李鸿章旧影》
《袁世凯旧影》
昨日重现:水彩笔下的老北京
百年古都,风华正茂,而半个多世纪前,亦是风姿绰约。
那时城门大多还在,高楼大厦还未拔地而起,大街小巷,朴素而宁静,悠然的生活节奏让人沉浸其中。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历史地理3册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世界地理·艺术史(套装共3册)》包括:《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史》《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希利尔讲给孩子的世界地理》3册。
人类的故事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2中学生阅读历史书推荐
《上下五千年》,林汉达、曹余章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英]恩斯特·贡布里希著,张荣昌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明的溪流》,[英]H.G.威尔斯著,袁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奥]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世界文明史(30)——希腊(Ⅲ) 第一部 希腊的兴起 ——大 迁 徙 威尔·杜兰特: 希腊文化的真正创造者并非我们今日所说的希腊国家的希腊人,而是那些为逃避多里安人征服,在外国海岸上奋力抵抗以期获得根据地的人,由于他们以迈锡尼文明的追忆和惊人的精力,远在马拉松战役以前创造了作为西方世界文明先驱的艺术、科学、哲学和诗。因此,希腊文明是母城承继了子城的成就。 在希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希腊人迅速广布于整个地中海地区。英国散文家佩特曾说:“在希腊早期殖民史中,这或许是最灿烂、最生动的插曲”。
一、迁徙原因及路线 1、迁徙原因 (1)荷马之前希腊人也是游牧民族,但是而后爆发于爱琴海岛屿和亚细亚西部海岸的诸次移动则主要由于多里安人入侵所造成。所有各地的希腊人都设法远在征服者势力以外地区觅求新居和自由。早前各邦政治党派和家族宿仇的斗争也促成了人民的迁徙。 (2)对于希腊本土而言,当时的殖民和近代欧洲殖民一样具有很多利益:殖民地可以形成剩余人口中的出路,也可以成为农业歉收时的保安阀;殖民地为本国产品建立了外国市场,也形成了食物和矿物输入的战略仓库;殖民地也建立了一个商务帝国,由于在这个帝国内货物、艺术、生活方式和思想的频繁交换,而得以促成这个包罗甚广的希腊文化。 2、迁徙路线(主要五条) 最早之迁徙,是始于希腊本土的北部诸邦,于公元前12世纪和公元前11世纪,自色萨利、弗西奥蒂斯、阿托利亚和彼奥蒂亚跨越爱琴海,到达特洛伊一带,并且在那里建立了伊奥尼亚(或译作爱奥尼亚,Ionia)同盟十二城。 第二线迁徙,自伯罗奔尼撒开始,系因成千成万的迈锡尼和亚该亚人为逃避“大力神后裔多里安人之归途”。一部分在阿提卡,一部分在欧波埃(Euboea,今埃维厄岛,又译作优卑亚岛)定居,还有很多人移入基克拉泽斯群岛,冒险渡过爱琴海,在西小亚细亚建立了伊奥利亚(或译作埃奥利斯、埃俄利斯,Aeolis)大陆十二城。 PS:一是,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土耳其西部、南部和北部都靠海,是一个向西突入地中海和黑海的巨大的半岛,在古代称之为安纳托利亚,现今称之为小亚细亚。小亚细亚在希腊人的所指中范围本来很小,后来逐渐扩大,直至包括了整个安纳托利亚。二是, 希腊本土的北部诸邦移民浪潮席卷的仅仅是土耳其半岛西部的一部分,北部的黑海沿岸不包括在内,南部的海岸希腊人也很少问津,只是在西部海岸,从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特洛伊向南一直到罗德斯岛这一线。希腊人在此连续地错落有致地建立了一系列移民城邦。三是, 故而,所谓的小亚细亚希腊城邦不是指所有在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而是特指早期从希腊本土北部诸邦移民的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移民城邦,也就是希罗多德在他的著作中向读者提到的那些城邦 —— 伊奥尼亚同盟12城和伊奥利亚大陆12城。( 小字内容摘编自天涯 ) 第三线迁徙,由于多里安人的入侵而造成,大批的多里安人涌入伯罗奔尼撒,再进入基克拉泽斯岛,征服了克里特和普兰尼,并且环着罗得斯群岛建立了所谓有多里安六城。 第四线迁徙,自整个希腊开始,这次迁徙于色雷斯海岸,在达达尼尔海峡普罗彭蒂斯(又译作普洛彭提斯,Propontis)和黑海诸沿岸建立了100座城市。 第五线迁徙,向西移至希腊人所谓伊奥利亚岛屿(西西里岛北部的一群小岛),自此越过意大利及西西里,最后到达高卢和西班牙。 3、迁徙之结果 (1) 整个迁徙历经一个世纪。 (2)希腊人为了能得到理想地区,常通过强力使当地居民沦为奴隶。更常见的是,带给当地居民一些希腊礼品,利用优越的文化诱惑当地居民,向当地妇女献殷勤,以便能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3) 希腊殖民通常不骚扰当地民族的纯洁性,也承认和崇拜当地的神祇。在希腊人众多的万神殿中,常发现类似当地神祇的神座,表明希腊人在宗教信仰上与当地取得的和谐。 (4)最重要的是,这些移民以希腊手工艺品向该地人民交换谷物、矿产及牲畜,然后向整个地中海地区(主要是大城市)输出,或向其所来自之母城输出。希腊人通过这一方式,与其母国保持一种虔敬关系长达数个世纪之久。 (5) 这些殖民地一个个地逐渐成长,因此,希腊已不像荷马时代的狭长半岛,而是散布于自非洲至色雷斯以及自直布罗院线圣黑海东端各独立城市的一种颇为松散的结合。 (6)对希腊女人而言,她们在这一时期的生育能力较以往任何时期为强。 (7) 经由这些繁忙、充满精力和智慧的中心,希腊人向整个南欧撒布一种微妙而不稳定、被人类称之为“文明”的奢华种子。若缺乏所谓的“文明”,生命里就再没有美,历史也就没有意义。
2024年高三年级期初调研检测历史试题2024.09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以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多见奴隶、珠玉、珍宝。
战国时期,粮食、家禽、家畜等类商品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A.剩余产品增多B.贵族阶层衰落C.水陆交通完善D.奴隶制度瓦解2.东汉晚期,河南新息、邵陵多出现民不养子、杀子的现象。
新息令贾彪上任遇到城南盗贼害人与城北妇人杀子同时案发,掾吏欲引城南,贾彪怒斥:贼寇害人,此则常理,母子相残,逆天违道。
遂驱车北行,案验其罪。
这反映了当时A.民生困顿的社会现状B.政府干预民间的抚育C.贾彪个人高风亮节D.儒家伦理尚需强化3.下图为《宋史·许骧传》中的相关记载。
许氏家族的经历反映出宋代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B.商人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选官的标准呈现出多元化4.明初,朱元璋指出:“礼者,所以美教化而定民志。
成周设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
夫制中莫如礼,修政莫如礼。
故有礼则治,无礼则乱。
居家有礼,则长幼序而宗族和;朝廷有礼,则尊卑定而等威辨。
”其目的是A.重构国家统治秩序B.确立儒学统治地位C.维护宗族内部和谐D.构建礼乐宗法制度5.下列四幅折线图分别反映了近代青岛在1903-1926年不同阶段棉纱输入(单位:担)的情况。
其中,反映1915-1920年变化状况的是A.甲B.乙C.丙D.丁6.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称“国民大革命”为“1925-1927年的革命”,30年代中期起,党内一些领导人开始使用“1924-1927年革命”的说法。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一)张巧阳世界史,就是世界的历史,是我们赖以生存、古老而美好的地球的历史。
这本书从地球的起源,从刚刚有人类的石器时代开始说起,逐渐又开始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尤里乌斯凯撒大帝的崛起、马可波罗的旅行、百年战争------一直到了现代。
历史不再局限在一个国家了,而是一整个地球,其中有希腊、罗马、亚历山大、特洛伊,也有耶稣、佛祖、孔夫子。
你知道在外国,什么是魔针和魔法药粉吗?他们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和火药。
在外国,迷信很严重,大多数水手们在船上航行的时候不敢带指南针,他们相信指南针上有魔法,用了就会惹上魔咒,给他们带来厄运。
这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的先进,并且验证了迷信的可怕。
这一章节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章。
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其实书中大部分内容和中国不沾边,可国外的历史,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进步。
我们最初的世界,或者说地球,只不过是个石球,被浓雾一般的水蒸气包围着,后来水蒸气变成了雨,整个世界开始下雨,这就是我们关于世界历史最初的知识,然后,地球上最初的生物出现了,非常微小的植物出现了,后来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接着人类出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文字的出现创造了今天的世界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这是多么奇妙啊!我喜欢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史》,他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加非凡、更加精彩的世界。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二)徐泽宇读完了《希利尔讲世界史》,我暗暗想道:这真是一本好书啊!《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无论哪一章都能够使你似乎身临其境,因为希利尔能够把战争写的气势汹汹,能把艺术品描写的栩栩如生,能把和平时代写的繁华热闹,能够把政治腐败时期的老百姓写得穷困潦倒……在这九十章中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感兴趣,它的爆发源自于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
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世界历史观后感600字左右《世界历史观后感》篇一看完世界历史,我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之旅,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
一开始,我就被古埃及的神秘所吸引。
那高大的金字塔,就像一个个沉默的巨人,矗立在沙漠之中。
我就在想,古埃及人是咋把那些巨大的石块搬上去的呢?难道真像有些人说的,是外星人帮忙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啦,但也足以说明金字塔建造的不可思议。
也许在建造的时候,无数的奴隶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监工们拿着皮鞭在旁边大声呵斥,那场面肯定乱哄哄又充满压迫感。
再看古希腊,那可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啊。
那些哲学家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
我就寻思,他们咋就那么聪明呢?能思考出那么高深的哲学问题。
这时候我就联想到自己读书的时候,思考一道数学题都费劲,真是人比人得扔啊,我忍不住自嘲起来。
不过呢,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在当时可是相当先进的。
公民们可以在广场上辩论,决定城邦的大事。
但我又觉得,这所谓的民主,可能也只是少数人的民主,那些奴隶、妇女可没有啥权利,这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民主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到了中世纪,那可真是黑暗啊。
教会的权力大得吓人,就像一个无形的大网,把人们都笼罩在里面。
科学研究被视为异端,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那得冒多大的风险啊。
我仿佛看到哥白尼在教会的压迫下,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学说,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肯定不好受。
然后就是近代的欧洲,工业革命就像一阵狂风,把世界吹得变了样。
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手工的敲打声,城市像吹气似的膨胀起来。
但这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好多问题,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啥的。
这就好比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好有坏。
世界历史就像一部超长的连续剧,有高潮有低谷,有辉煌也有黑暗。
看了这部“连续剧”,我对人类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那是无数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拼搏奋斗的结果。
这也让我不禁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又将在历史中留下怎样的一笔呢?《世界历史观后感》篇二《世界历史》这玩意儿,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打开它,那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学四年级语⽂课外阅读《希利尔讲世界史》阅读测试题及答案《希利尔讲世界史》阅读测试题1、填空题美国第⼀任总统是(乔治?华盛顿)。
截⾄2007年1⽉,联合国⼤会共有会员国(161)个。
联合国官⽅⼯作语⾔有(6)种。
世界上国⼟⾯积最⼤的国家是(俄罗斯),咖啡之国(巴西),银⼦之国(阿根廷),欧洲地势最低的国家是(荷兰),欧洲地势最⾼的国家是(瑞⼠)。
全世界最北的城市是(哈莫菲斯特),世界上最冷的地⽅是(西伯利亚)。
世界上最⾼的铁塔位于(巴黎),名叫(埃菲尔铁塔)。
是耶稣出⽣的地⽅是(伯利恒),耶稣⽣活的地⽅是(拿撒勒),耶稣去世的地⽅是(耶路撒冷)。
世界四⼤⽂明古国分别是(中国)、(印度)、(埃及)、(巴⽐伦)。
建造(科隆)⼤教堂⽤去七百年。
2、连线题巴黎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本伦敦法国东京英国西伯利亚意⼤利热那亚俄罗斯柏林⽐利时布鲁塞尔德国⿅特丹荷兰3、选择题西班⽛的全民运动是(C)A、棒球B、相扑C、⽃⽜(A)有极昼极夜现象A、挪威北部B、印度中部C、美国南部《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的作者是(B)A、冰⼼B、希利尔C、泰⼽尔⽇本的传统服饰是(C)A、旗袍B、睡⾐C、和服世界最⾼峰是(B)A、泰⼭B、珠穆朗玛峰C、阿尔卑斯⼭在英国,车辆应靠(A)⾏A、左B、右C、中属于犹太⼈的国家——(C)A、所多玛B、印度尼西亚C、以⾊列全世界最⼲燥的城市是(B)A、巴黎B、亚丁C、北京⽐萨斜塔位于(A)A、⽐萨B、旧⾦⼭C、⽜津泰姬陵位于(A)A、阿格拉B、孟买C、圣马可。
世界文明史(34)——希腊(VII)第二部希腊的黄金时代——雅典的工作与财富一、土地与粮食雅典民主政治与文化的基础奠定在生产及财富之分配上。
有人能专心治理政务、探索真理、作曲、雕刻、绘画、写作、教书或祭神,是因为另有人在辛勤地务农、纺织、造屋、开矿、制作用具、供输物资、进行货物交易或资助其生产和运输,处处无不都是这种基础。
1、农民的地位——支持着整个社会的农人,是社会中最贫困、最不可缺少的分子。
——农民拥有公民权。
在雅典,只有公民才被允许拥有土地,而雅典的农民因拥有公民权,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其耕地的主人。
——庞大而稳定的保守力量。
部族控制土地的现象已经消失,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
在雅典,那个无产居民总想加以变革的民主政治中,这么一个庞大的小地主阶级,实是一个具有稳定作用的保守力量。
——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冲突激烈。
在古代,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斗争,表现为想从农产品上获得高收益,然而其生产的农产品价格低却低廉的农人,与想要廉价粮食,却拥有高工资或工业利润的城市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在雅典尤为显著而激烈。
——农民受到尊敬。
在雅典,从事农业者被视为国家经济、个人品格及军事武力的基础,受到尊敬。
工商业被雅典公民视为卑微下贱,乡村的自由人把城市居民视为软弱的寄生虫或低贱的奴隶。
2、土地贫瘠雅典有63万英亩土地,其中1/3不宜种植,其余因缺乏林木,雨量稀少,及冬季豪雨的侵蚀,变得硗薄。
3、粮食(农产品)威尔·杜兰特:希腊人是有节制的食者,每天有两餐也就满足了。
希波克拉底(前460--前370年,伯里克利时代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西方医学奠基人):“然而也有许多希腊人,如果习惯了,一天吃三大餐,也照样很轻松。
”——谷类。
雅典土地贫瘠,农民不畏劳苦,挖池筑坝,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品种。
然而,每年的谷物产量也仅67.5万蒲式耳(一蒲式耳相当于36.268升),勉强供应1/4人口的需要。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知识点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种族起源(1)印欧人指的是说“印欧语”的人,包括印度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便取欧洲和印度两词,构成“印欧语”一词。
印欧人在体型上属于欧罗巴人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
(2)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3) 生活方式:他们是游牧民族,驯养了__马匹__,制造了马拉战车。
2.印欧人的迁徙(1)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2)方向: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3)优势:马和__马拉战车__等武力上的优势。
【问题思考】印欧人早期迁徙的原因有哪些?提示:游牧的生活习性;食物匮乏且不稳定;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临近文明的富庶。
(4)影响: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__赫梯人__、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__赫梯__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
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__巴勒斯坦__,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②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__伊朗__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__希腊__。
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__印欧人__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__希腊人__。
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
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④雅利安人从__印度河__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希利尔讲艺术史好词好句摘抄小伙伴们!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希利尔讲艺术史里的好词好句摘抄哈。
一、好词。
1. “绚丽多彩”,这词简直太妙啦!用来形容那些色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再合适不过啦。
比如说那些有着丰富色彩的绘画,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就像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真的超级绚丽多彩。
2. “独具匠心”,艺术家们有时候就是有那种特别的创造力,能想出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就是独具匠心呀。
就像有些雕塑作品,造型奇特又充满创意,一看就知道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
3. “栩栩如生”,当你看到一些绘画或者雕塑作品,里面的人物或者动物好像都活灵活现的,仿佛下一秒就能动起来,这就是栩栩如生的魅力。
比如达芬奇的画,那人物的表情、神态都特别逼真,就像真人站在你面前一样。
4. “美轮美奂”,用来形容那些建筑艺术再合适不过啦。
那些宏伟壮观、设计精美的建筑,让人看了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像巴黎圣母院(虽然现在很可惜遭遇了火灾),那精美的雕刻、华丽的装饰,真的是美轮美奂。
5. “巧夺天工”,有些艺术品的工艺简直太精湛啦,让人觉得好像不是人工能做出来的,就像老天爷亲自打造的一样,这就是巧夺天工。
比如中国古代的一些瓷器,那细腻的质地、精美的图案,真的让人赞叹不已。
二、好句。
1. 希利尔说:“艺术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灵魂的深处。
”哇塞,这句话真的太有深度啦!艺术不仅仅是一些好看的画或者雕塑,它其实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我们通过欣赏艺术,就能了解到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3. “艺术是一种语言,它不需要文字,却能传达出比文字更深刻的情感。
”真的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们看到一幅画或者听到一首音乐,即使不知道它具体表达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能从里面感受到一种情绪,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4.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这句话把建筑和音乐联系得太巧妙啦!建筑和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建筑通过线条、形状和空间来表达,音乐通过音符和旋律来展现,它们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希利尔讲艺术史主要内容希利尔讲艺术史是一本广受欢迎的艺术历史读物,作者是欧洲着名艺术史学家埃尔温·希利尔。
这本书旨在介绍从古代文明开始,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主要包括艺术形式、风格、艺术家、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希利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展现了艺术史的诸多奇迹,引领读者深入了解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独特魅力等方面。
第一章:艺术的起源希利尔在第一章介绍了古代人类对艺术的认识和创作。
他描述了早期艺术作品的简朴和原始性,包括岩画、雕塑和器皿等。
希利尔指出,这些艺术品是原始民族对自然和信仰的表达方式,代表了原始人类文化的繁荣。
第二章:古代艺术在第二章中,希利尔介绍了古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包括埃及、希腊和罗马艺术。
希利尔认为,古代文明的艺术作品具有高度的技术和美学价值,而这些艺术品也是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宗教的重要表现。
他介绍了埃及金字塔、大理石雕像和陶器等作品,还对希腊古典时期的建筑和雕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三章:中世纪艺术在第三章中,希利尔将焦点放在了中世纪艺术上,包括罗曼式艺术、哥特式艺术和文艺复兴前的艺术。
他指出,在中世纪时期,艺术作品多由教会、政府和富人阶层资助,作品的主题也多以宗教形式呈现。
希利尔介绍了哥特式教堂的构造和彩绘玻璃艺术等,还介绍了多数来自欧洲地区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第四章:文艺复兴艺术在第四章中,希利尔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
他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和北欧艺术家的作品在此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希利尔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试图重现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理性思考和优美构思,并追求更加严谨的技法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巴洛克艺术在第五章中,希利尔介绍了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
他指出,巴洛克艺术在欧洲各地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都以诱人入胜、细腻繁复的装饰为主要特点。
巴洛克艺术家尝试在艺术作品中表达当时的政治思想和教义观点,希利尔介绍了多位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品,如伦勃朗、贝尔尼尼、维克多·胡戈和瓦特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