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分析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分析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分析
标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分析

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

二〇一〇年九月

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编制单位: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

单位负责人:邰彦海

总工程师:任立君

编制人:刘文军

参加编制人员:孙林忠、刘文军、裴丽岩、李在春、陈浩报告提交单位: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

编制时间:2010年9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2)

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2)

第二节位置、交通 (2)

第三节地形地貌 (4)

第四节气象、水文 (4)

第五节地震 (5)

第六节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6)

第二章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7)

第一节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 7第二节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8)

第三节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 (11)

第三章地质概况 (13)

第一节地层 (13)

第二节构造 (18)

第三节岩浆岩 (26)

第四章区域水文地质 (27)

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 (30)

第一节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30)

第二节含水层 (30)

第三节隔水层 (32)

第四节矿井充水条件 (32)

第五节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 (36)

第六节矿井充水状况 (36)

第六章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38)

第一节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 (38)

第二节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38)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39)

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39)

第二节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40)

结束语 (41)

前言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9]233号)的指示精神,按照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编写提纲的具体要求,通过对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与本矿水文地质条件、及结合生产实际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编写了《吉林省珲春矿业(集团)板石一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

第一章矿井及井田概况

第一节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

一、矿井设计能力及服务年限

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于1990年7月提交了《吉林省珲春市珲春煤田板石Ⅰ区勘探(精查)报告》,2005年12月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〇三队编制了《吉林省珲春煤田板石第一精查区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经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批复的储量:A+B+C级9798.0万吨。可采储量7838.4万吨,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11层。2005年8月由长春煤炭设计研究院提交了《吉林省珲春板石煤业有限公司板石一矿初步设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0.9Mt/a。服务年限为40.3a。板石一矿于2005年5月开工建设,2007年11月试生产,2008年1月正式投产,核定生产能力2.4Mt/a。2009年实际生产原煤240万吨。

二、矿井开拓方式及生产水平

该井田西南翼主控断层少,构造相对简单。井田北东翼断层多,构造复杂。因此,首采区布置在了南翼1~15勘探线之间。采用斜井开拓方案,分水平开采,第一水平标高为-480m。有斜井3条,倾角均为-25o,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风斜井,主井井筒总工程量为1221m,井口门标高+36m。副、风井井筒总工程量均为1230m,井口门标高均为+40m。三条井筒均在-480水平放平,形成-480水平井底车场系统,-480水平井底车场埋深507m。

第二采区开拓工程正在进行中,其中,二采区轨道下山及绞车洞室507m、二采区回风下山及绞车洞室467m均已完成,二采区皮带下山已近完成,-585水平井底车场部分工程正在施工中,-585水平井底车场埋深612m。

三、主要开采煤层

本井田可供开采的煤层11层,即19、19b、20、20a、21、22、22a、23、23a、26、28号煤层,可采煤层标高在-250~-750间,埋深在270~780间。

第二节位置、交通

珲春煤田位于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境内,本矿区地处珲春煤田西南隅,

珲春河下游。行政区隶属珲春市板石镇。其地理座标为:东经自130o15′56″至130o20′42″,北纬自42o45′55″至42o49′33″。井田范围北西以珲春河北防洪堤为界,与八连城井田相邻。南以基底老盘为界,东与南东以22勘探线及F1断层为界,西至0勘探线,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东南部与板石Ⅱ区相邻,东西长7.60km、南北宽3.60km,面积27.40km2。

井田北距珲春市约12km,距图们市65km,井田东部有珲春至敬信中俄边境国防公路,井田北部边界有珲春至中俄边境长岭口岸公路,井田中部有板石镇至河口的砂石公路。珲春市至图们市的铁路于1996年6月份正式通车。珲乌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通车,本年底前有望全线通车。矿区铁路专用线于国铁图珲线的七户洞车站接轨,矿区专用线全长14.45km,已建成通车,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见图1-1。

图1-1矿区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地形地貌

珲春煤田为一较大型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大面积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北、东、南三面为古老岩系组成的低山丘陵,西临图们江。珲春河自东北横穿盆地,流向西南,汇入图们江。河两岸有近似对称的一、二级阶地,阶地较平缓,只有二级阶地坡度较陡,阶面宽度1~2km。珲春盆地内,平原海拔标高20~80m,丘陵地带80~150m,多被南北向溪流切割成冲沟和垄岗。山地海拔标高150~514m,呈北东东向展布。

本井田处于珲春盆地西南边缘地带,井田南部边界为石炭二迭系及海西期花岗岩组成的低山,西与西北被图门江和珲春河围绕,东为大面积冲积平原。井田区内海拔标高20.2~61.3m区间。

井田区内大部分地区为水田,只有南部与西南盆地边缘由于地势较高,多种植旱田。

井田内工业场地标高在33.50m~46.50m区间,铁路专用线、洗煤厂、瓦斯抽放泵站等地势较低,海拔标高在30.5~32.70m区间,工业区、储煤场、轻便轨等地势略高,海拔标高在35.40~37.8m区间,变电所、提升机房、联合楼、办公楼、独身楼、食堂等地势较高,海拔标高在43.5~46.5m区间。

本区制高点为南部大盘岭,海拨标高为514m,最低点为井田区西北西崴子一带,海拨标高20.2m。

第四节气象、水文

珲春盆地地下水位较浅,地表水系发育,河流、沟渠纵横交错,井、泉到处可见。珲春河为盆地内主流,发源于春化,全长160km,盆地内次级河流均属珲春河支流,总汇水面积3629km2。支流呈脉状不对称分布于珲春河两侧,北翼支流长于南翼,大于20km的支流共有11条,其中盆地内有3条,即车大人沟河、骆驼河和旱道河。前两条位于河北区,旱道河从本区东部流入珲春河,常年流水,平时流量0.5~0.7m3/s,洪水期猛增,是盆地东南部山区的主要泄洪渠道,流程20km,曲率系数1.10。

珲春河在井田西部边界通过,是一老年期河流,下游河道宽阔,切割不深,河道部分地带淤塞,曲率系数1.5,洪水期河流易于改道。平时流量80~20m3/s,洪水期猛涨。1986年8月测得20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在桃源洞为4300m3/s,在珲春河大桥为5400m3/s。洪水可延续几天。据记载,1957~1987年,珲春遭遇三次较大的洪水袭击。1957年由于发洪

水有12.47万亩农田被淹。1965年发洪水,因1962年修筑了防洪堤,只有5.95万亩农田被淹。1986年发洪水致使本区北部新农村附近数段防洪堤被冲垮,整个新农村被淹,市境内有几处桥梁被冲毁。这三次洪水期年降雨量分别为:550.7mm、855.6mm、847.1mm。雨季降雨量为372.3mm、596.4mm、309.9mm,日暴雨量分别为158mm、208.7mm、120.0mm。

虽然1962年珲春河两岸修筑了3~4m高的防洪堤坝,将珲春河道限定在堤间700~800m宽的范围内,可以预防一般的洪水袭击,但很难挡住1986年那样的特大洪水。珲春河遭受洪水袭击不仅与珲春市的连日暴雨有关,有时与珲春市周围甚至图们江上游降雨量有关,有时还受日本海潮汐的影响,使图们江水倒灌。1986年发生的大洪水,上述几种因素都有。

由此可见,本井田地处图们江边、珲春河下游,井田大部位于2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以内,是历年来洪水袭击的主要对象。根据珲春水利局历史资料记载,50年内最大一次洪水淹没标高约35.2m(新农村最高点地表标高约35.2m)。

本地区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近海型大陆季风气候。春季干冷风大,夏秋两季温热多雨,冬季严寒多风。根据1983年珲春气象局统计资料证明,1957~1983年,最热为8月份,日平均温度25.9℃。最冷为元月份,月平均温度-17.4℃。极端最高温度36.3℃,极端最低温度-32.5℃。初霜日期九月末,终霜日期五月初,无霜期130~150天。11月上旬开始封冻,4月上旬开始解冻,最大冻土深1.5m,年平均降雨量613.6mm,年平均积雪30mm,最高年降水量842.9mm,最低年降水量416.2mm。雨量集中在九月份,约占全年的70%,每年都有暴雨1~2日,1965年最大一次暴雨量为208.7mm。珲春地区春、冬两季多风,即1~4月和10~12月,风力一般5~6级,7级以上的大风5~10次,个别出现9级大风,多为西风和西北风。

第五节地震

珲春地区地震裂度为Ⅵ度。1986年以前地震史料在延边地区未有超过Ⅶ级以上的浅源地震报道。近年由于工作的深入,从国际有关地震文献中查知,1902年7月3日在珲春近邻汪清附近发生过一次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经延边地区地震办公室现场调查考证,确认此次地震之存在。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4月18日11时55分,在吉林省珲春市与俄

罗斯交界(北纬42.7度,东经130.7度)发生5.5级深度地震,震源深度约540km,地面无震感,此次地震没有对当地居民造成任何影响。

珲春市是我国唯一一个处于深源地震带的城市,历史上小级别的深源地震也曾发生过几次,深度都在400km以上。据此,本区应属地震危害预防区。

第六节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

一、矿井主排水系统(-480水仓)

1、水泵型号:MD420~93×7(3台,1用、1备、1检修)。

2、电机:YB710S1~4/1250kw。

3、水泵能力:单台20h×420m3=8400m3>4200m3;

双台20h×420m3×2=16800m3>4920m3。

4、管路:¢273mm、长度1200m、趟数2。

二、矿井辅助排水系统(-33联巷水仓)

水泵:排沙潜水泵3台,QBS~50/170(2台轮换运行,1台备用)。多级段泵3台,MD~100(1用、1备、1检修)。

三、矿井、各水平水仓数量

1、-33联巷水仓1个,容积:164m3。

2、-164联巷水仓1个,容积:80m3。现为截流缓冲水仓(该水平以上的少量涌水进入该仓后,再自然下放至-480主水仓)。

3、-480主水仓2个,容积:甲仓1340m3、乙仓1780m3,总容积:3120m3。

四、井下最大排水能力及抗灾能力

井下最大排水能力:双台20h×420m3×2=16800m3>4920m3

能抵御该控制范围内的灾害能力,若灾害能力大于该控制能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救援。在保证现有排水设施能力现状的情况下,能保证正常涌水量的排放并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

第二章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第一节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

珲春煤田发现于1914年,1938年后日伪在英安、板石、庙岭开凿斜井多处,进行了掠夺式开采,直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勘探队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勘探工作。

1956~1957年,地质部沈阳地质局一三一队、一三四队对珲春煤田进行“概查”,施工部分山地工程,填制了1:5万地质图,施工了27个钻孔(孔号为CK字头),延边自治州工业处施工了CK41、CK42号钻孔,共计29个钻孔,工程量9114.92m,提交了《珲春煤田详查地质报告》。

1960~1961年,吉林省煤田地质局二〇三队对板石区域进行精查勘探,1964年吉林省煤田地质局对该精查报告进行了复查,经(65)吉煤字222号文件批准,由精查降为详查。在此次勘探中,该队在板石Ⅰ区范围内共计施工7个钻孔,工程量2871.3m,分布在本区东南浅部。

1960~1964年,吉林地勘公司二〇三队在珲春河北区进行了普查和详查勘探。在本区共施工10个钻孔,完成工程量5461.89m。

1973年6月~1974年11月,蛟河煤矿勘探队在省煤田地质局二〇三队详查勘探的范围内选择了17.4km2进行了精查勘探。在这次勘探中有5.2km2处于本区东部15~22线之间,施工钻孔15个,工程量6151.64m。

1975~1978年,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对河北区八连城井田进行了详查和精查勘探,78年提交了八连城井田精查报告,在本区施工19个钻孔,完成工程量13860.87m,获远景储量9200.00万吨。

1982~1988年,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对板石100km2范围进行了详查勘探。该次详查在板石Ⅰ区共计施工钻孔83个,总钻探工程量51975.82m(包括基岩抽水和工程岩样孔)。浅钻孔7个,工程量451.55m。探槽2条,工程量约100m3。1988年提出《板石详查地质报告》经东煤地质局审查后,1989年12月21日以东煤地地字(1989)第317号文批准。在核定的储量中,其中板石Ⅰ区A+B+C级储量10563.53万吨,A+B级储量3026.20万吨。

1988~1990年,东煤地质局一一二勘探队在板石I区开展进行了精查地质勘探,施工钻孔46个,工程量51975.82m,利用详查阶段钻孔83个,工程量51975.82m,利用蛟河煤矿勘探队施工钻孔1个,工程量549.53m,区内累计利用钻孔130个,工程量75023.58m。利用勘探区外河北总体详查和板石详查钻孔8个,工程量3803.77m。区内区外总利用钻孔138个,工程量78827.35m。于1990年7月提交了《吉林省珲春市珲春煤田板石Ⅰ区勘探(精查)报告》。2005年12月由吉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二〇三队编制了《吉林省珲春煤田板石第一精查区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经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批复的储量:A+B+C级9798.0万吨,其中A+B级3573.36万吨。

在1958~1988年的几次勘探过程中,各单位都在珲春煤田做过专门性的水文地质工作,其详查阶段水文地质工作及质量见(表1)、质量和利用情况详见(表2)。

第二节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

矿井投产前及投产后,分别进行了两次三维地震勘探。

一、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探队地震勘探成果

2006年4月,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在板石一矿首采区进行为时27天的三维地质勘探野外业务。完成三维地震测线31束。完成物理点2109个,其中试验物理点28个,生产物理点2081个,通过该队技术人员对资料的处理后,并在该队解释工作站上进行了资料解释,于2006年8月提交了《板石一矿首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报告》。

表1

表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