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穆国史新论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钱穆《国史新论》有感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封建专制浅谈

葛喜生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系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鏐之后,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堪称自学成才而荣登中国最高学府历史教授宝位的奇才。著作等身,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先秦诸子系年》、《中国思想史》、《国史新论》、《中国历史研究法》、《朱子新学案》、《中国史学名著》、《孔子与春秋》、《论语新解》、《古史地理论丛》等,其夫人及门生整理结集的《钱宾四先生全集》凡1700万言。早年因《刘向、歆父子年谱》出名,被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赏识推荐至燕京大学教国文,后又任教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教授历史,大陆解放后赴香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后创办新亚书院。为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1967年受蒋介石之邀定居台湾台北,去世后骨灰撒在太湖之滨魂归故里。钱穆一生致力于历史学教育、研究和弘扬国学精神,年逾八旬双目失明仍治学著述不辍,此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窃慕钱先生大名,购《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5年2月北京第二版)拜读。一口气读了《中国社会演变》等篇,觉得钱穆把握中国历史社会的特点比较到位,故在中西方社会对比方面还是有自己的见地。虽然他对中国古代历史了解得比较多、比较深,对各时期历史的特点归纳分析比较精当,但是,由于他缺乏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所以,看问题常常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本质。例如,他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社会仅存于夏商周,是自上而下的分封,西方的封建社会则是由下而上的契约式的,实不知他已将形式代替了本质内容,特别是他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并不是唯物史观的封建社会概念,夏商周实际上是奴隶制社会。他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正确认识,认为全国人民都在同一个法律下生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平民可以经举贤良、察孝廉或参加科举考试而走上仕途、登上政治舞台。殊不知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和土地所有权,而平民只是受统治和剥削的对象,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使平民中的才智之士参与政治这只是巩固统治的手段,本质上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就以汉朝按每二十万人每年选一个孝廉来说(汉朝的选举方式有举孝廉、贤良、方正,而以举孝廉为主),西汉平帝时人口最高了达近六千万(元始二年,也即公元2年,为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东汉和帝时人口最高达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就按六千万人算,那么,每年也就选补官吏三百人,泱泱大国之政府每年仅补充这区区三百人够吗?分配到一百多个郡,每个郡还不

到三人,谁能相信一个郡的官吏就那么几个人呢?请看有关历史资料:《后汉书·百官》里对政府和军队的官吏设置有较详细的说明。从政权系统看,中央比二千石以上(含比二千石)的高官有三公九卿、光禄大夫、执金吾、太子太傅、大长秋、太子少傅、将作大匠、侍中、城门校尉、司隶校尉等,其下各有丞、令、黄门等名目繁多的各级官员,以九卿之一的少府为例,其下有四令(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上林苑令),令下又有诸丞,太官令下有左丞、甘丞、汤官丞、果丞,太医令下也有药丞、方丞之分,可见中央系统人多牛毛。中央以下,十二州各设刺史一人,均有从事史、假佐。郡设太守一人、丞一人、尉一人,国亦设相一人、丞一人、尉一人,郡国“皆置诸曹掾史。本注曰:诸曹略如公府曹,无东西曹。有功曹史,主选署功劳。有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其监属县,有五部督邮,曹掾一人。正门有亭长一人。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催期会。无令史。阁下及诸曹各有书佐,干主文书。”这么一算,书佐不计就有大小官员七、八人,县呢?“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其次置长,四百石;小者置长,三百石;……凡县主蛮夷曰道。公主所食汤沐曰邑。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本注曰: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奸宄,以起端绪。各署诸曹掾史。本注曰:诸曹略如郡员,五官为廷掾,监乡五部,春夏为劝农掾,秋冬为制度掾。”算起来县一级政权大小官吏至少也有五六人(仅令、丞、尉各一人、曹掾三人计)。再到基层“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又有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亭有亭长,以禁盗贼。”最后,还有里魁、什、伍。乡、里不算,单算县及县以上各级,则全国在一千多个县一级政权服务的官员就需六千多人,加上一百多个郡和国的官员一千多人,加起来地方政权就七千多人,再加上直接为中央政府和皇帝服务的数量庞大的官吏,总计当有万人以上吧。《文献通考·卷四十七·职官考一》说:“汉自丞相至佐史,凡十三万二百八十五员(哀帝时数,兼诸府州郡胥吏)。后汉七千五百六十七员。”这是最保守的估算,实际上东汉时的官吏应远不只七千五百多人。拿离东汉不远的三国时期的魏国来对比,一个郡约有官吏二百余人,《三国志·魏志十五》载:“又有高阳刘类,历位宰守,苛慝尤其,以善修人事,不废於世。嘉平中,为弘农太守。吏二百余人,不与休假,专使为不急。”这里所述的“嘉平”是魏帝齐王曹芳的年号,是在公元249-254年,离东汉灭亡才三十多年,此时因战乱北方人口大减(魏国人口最高峰时才四百四十三万多),而一个郡却有二百多官吏,那么东汉时一个郡的官吏人数应不少于此吧。再看《三国志·魏书八》裴注“㈤魏书曰:渊知此变非独出俭,遂为备。遣使谢吴,自称燕王,求为与国。然犹令官属上书自直于

魏曰:“大司马长史臣郭昕、参军臣柳浦等七百八十九人言:……”这段说的历史背景是,魏景初元年公孙渊在辽东称燕王,据有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魏明帝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派司马懿剿灭公孙渊,公孙渊惧怕被剿灭,所以让其燕国官吏七百八十九人上书魏国陈情,以此度之,每郡约二百官吏,与嘉平时的弘农郡官吏人数相当。参照魏国的标准算,东汉时郡及以下的官吏应有二万多人。这样算来,东汉每年察孝廉的官吏只占整个官吏队伍的1.5%弱,退一步算,连举贤良方正也算进去,数字加翻二倍,也只是4.5%左右,更何况被察举的孝廉和贤良方正有一大部分就是大官员和世袭贵族的子弟。如曹操是举孝廉出身(《三国志·魏书一》载:“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其父曹嵩即是位列三公的太尉,其祖父曹腾为费亭侯、中常侍大长秋。军阀袁术也是从举孝廉为郎(《三国志·魏书六》云:“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而从其高祖袁安算起,到曾祖袁敞、祖父袁汤再到生父袁逢、叔父袁隗已是四世三公。东汉末的另一大军阀袁绍与袁术系堂兄弟,则是因祖荫而直接为官的(《三国志·魏书六》云:“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裴注云:“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因此,文官系统绝大多数的官员还是贵族官僚家庭出身,农家子弟能有幸被察举为郎吏的则应是非常突出、非常典型的人,这些人大多数是低级官员,能象西汉公孙弘、东汉“巨孝”江革那样上升到高层的属凤毛麟角。到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将察孝廉的比例提高到十万人口举一人,也仅是在比例上比东汉时多一倍而已,在绝对人数上则大大少于东汉,因此并没有更大的改观。

再看军队,常规军队系统“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侯。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即将军以下每一部均有校尉、司马、假司马、军候、假候、屯长、兵曹掾史、禀假掾史、外刺、刺奸,共五部也有近百来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各是一个系统,不能全部都有这些将军,平常应该也有四五个将军吧。护卫皇宫的光禄勋所管的警卫(准军队)系统又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各中郎将下有郎官、中郎、侍郎、郎中等,羽林郎“常选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补。”这说明军队系统官员也多如牛毛,精英则也是世袭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