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99.98 KB
- 文档页数:3
计算机科学2008V01.35NQ.4B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吕小平向健勇黄河清唐小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西安710071)
摘要以电缆局部放电检测系统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千兆以太网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分另4
从总体设计、硬件实现和软件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着重介绍了系统重点环节信号的接收、数据的缓存和网络传输,
其中接收部分主要由高速ADC完成,数据的缓存主要由大容量SDRAM和FPGA实现,网络传输采用千兆以太网。
关键词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采集,FPGA
1引言
在工业控制、质量检测、虚拟仪器等场合,都需要采集数
据并传输到上位机做分析处理。在传输数据时,有各种各样
的传输协议。传统的RS232总线、RS485总线、CAN总线传
输距离远,但是其最大传输速度分别为12.8Mbps,10Mbps
和1Mbps,无法满足数据高速传输的需要。常用的USB接口
和1394接口传输速度高,但是其理论传输距离分别只有5m
和10m,无法满足工业现场对远距离传输的要求。为解决传
输距离与传输速度之间的矛盾,设计了一种基于千兆以太网
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2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在电缆局部放电检测系统中,需要采集因电缆局部放电
而产生的高速脉冲信号并高速远距离传输给上位机做分析处
理。系统由工控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和数据采集卡三部分
构成。图1为本系统总体设计框图。工控机
≤≥
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图l系统总体设计
工控机作为上位机控制整个系统,通过向各个数据采集
卡发送命令和各种采集参数控制采集卡的工作方式;对从数
据采集卡传输上来的高速脉冲信号做分析处理,实现对放电
量、放电相位、放电次数等各种局部放电参数的检测;并显示
工频周期放电图、二维及三维放电谱图。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用于工控机和多个数据采集卡交换数据。根据需要,可以通
过交换机的级连从而增加采集卡的数量。数据采集卡安放在
被检测电缆旁,被检测电缆每隔500米设置一个节点,每个节
点两侧各放置3个采集卡对三相放电高速脉冲信号进行采
集。系统以千兆以太网为中心,通过增加采集卡的数量,可以
增大现场检测范围。
数据采集卡使用双通道高速并行采集脉冲信号、以UI)P/碑协议与工控机进行数据通信。图2为数据采集卡的
原理框图。
臣堕口
图2采集卡原理框图叫
FPGA是数据采集卡的核心,接收上位机的命令,完成对
输入信号的接收,缓存并从缓存中取出数据发送给网络模块。
网络模块承接上位机与FPGA,采用千兆以太网传输技术,是
数据采集卡的关键。
3信号的接收
系统采用宽频带检测技术,应用双传感器定向耦合脉冲
信号,要求数据采集卡实现双通道高速同步采集、双通道同步
偏差不超过5ns。由于待采集的放电脉冲信号的最高频率可
达30MHZ,根据采样定理和实际经验,采集卡的模数转换器
采样率须达到IOOMSPS,才能很好地对信号进行复原和检
测。为满足这种要求,模数转换器采用2片AD9433。
AD9433是模拟器件公司生产的一种12位单片采样A/D转
换器。它具有片上跟踪/保持电路,转换速率高达125MSPS。
对于许多应用场合,不需要外部基准和驱动元件。用户可以
选择片上专有电路,可以极好地优化无杂散噪声动态范围
(SFDR)。编码时钟支持差分或单端输入,输出为二进制或二
进制的补码格式。
A/D转换器对用户提供的取样时钟都十分敏感,跟踪保
持电路实质上是一个混频器,任何的噪声、失真或者时钟的抖
动都很影响A/D输出的信号。由于这个原因,对AD9433的
时钟信号输入的设计必须相当重视。FPGA的输入时钟源为
24M,经过内部锁相环倍频后,由PLL专用输出管脚输出为
AD9433提供干净的时钟源。
由于是高速模数混合电路,在设计印刷电路板时,布局布
线是很讲究的,应遵循以下原则:
吕小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速数据采集、图像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等;向健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外系统、图像信号处理等;黄河清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环境检测与分析、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
・247・(1)为减小数字电路的干扰,应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分开布局;
(2)对于时钟线、差分线等对干扰很敏感的信号线走线时
必须使用3W原则;
(3)对于高速信号线要考虑传输线效应,注意阻抗匹配;
(4)信号线走线时要尽可能减少电流环路的面积,以避免
形成大的环状天线;
(5)电路板只采用一个参考平面,避免形成偶极天线;
(6)为减小信号线上的分布电阻、电容和电感,应尽量缩
短走线长度和增大导线间的距离。
4数据的缓存
每个AD需要连续采集16M×12bit的数据传输给上位机
软件进行分析计算,2片AD同部采集的数据量共48MByte。
在AD前端100M高速采样率下,为使如此大量数据无误传
输,数据缓存设计非常必要。
图3为缓存部分设计原理图。主控芯片FPGA选用
ALTERA的EPlCl2Q240,片上带有2个专用的PLL,12060
个LE,内部RAM资源多达239616bit。在市场上存在多类
存储器,包括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SDRAM,双倍速率SDRAM(DDRSDRAM)等。由于SRAM
容量小,DDRSDRAM控制复杂,系统选用2片IS42s32800
作缓存芯片,一片SDRAM缓存一个通道的数据。
IS42:532800是一片8M×32bit的SDRAM,最高工作频率为
166M,3.3V供电。它包含以下几个操作:初始化操作、读出
数据操作、写入数据操作、刷新操作。
图3缓存原理图
程序设计时,在FPGA内部开辟4个512×12位的双口R—蝴暂存高速数据进行乒乓操作。FPGA把AD输出的数
据写入到乒RAM中的同时,又把乓RAM中的数据读出写
入到SDRAM,这样前端的数据流便不会中断,提高了数据传
输速度。AD采样频率为100MSPS,为使SDRAM能无误存
储数据,则SDRAM必须在IOOMHZ的时钟频率下工作。这
对FPGA的时序设计和PCB的设计是一个考验,为了使系统
能够更加稳定地工作,对SDRAM的控制采用了降频设计技
术。FPGA把12bit的AD输出数据转化成24bit的数据输出给SDRAM,这样SDRAM只需工作在50MHZ的时钟频率下
就能无误存取数据,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5网络传输
以太网技术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技术。千兆以太
网技术继承了以往以太网技术的许多优点,同时又具有许多
新的特性,例如传输介质包括光纤和铜缆,使用8B/lOB的编
・248・解码方案,采用载波扩展和分组突发技术等。将千兆以太网
应用到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是一个趋势。
图4是网络传输模块原理图。数据链路层芯片
AX88180是台湾ASIX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性能低成本的
Non-PCI千兆以太网控制器,符合IEEES02.3/IEEE802.3u/
IEEE802.3ab协议,适用于多种需要高速接入网络的嵌入式
系统。Ax88180内置10/100/1000Mb/s以太网媒体存取控
制器(MAC);内置主机接口控制器,可以与16/32位主机方
便连接,寻址方式与SRAM相同;内置40KB的SRAM网络
封包缓存器,其中32kB用于从PHY接收数据包,8KB用于
主机发送数据包到PHY,可以用高效方式进行封包的存储、
检索与修改;内置256字节的配置寄存器,用于主机控制和参
数设置。物理层芯片采用88E1111。AX88180与88E1111之
间采用RGMII接口方式互连,负责数据传送底层协议的实
现。
r?lr一…]一1r———]r——]FPGA}乙Y{AX88180}爿188E1111悼{变瓜器}拦{Ju45}L-….。—.…l一.——。L——.-一I
图4网络传输原理图
UDP和TCP协议都属于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的传输层协议。虽然TCP协议中植入了各种安全保障功能,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会占用大量的系统开销,无疑使速
度受到严重的影响。反观UDP由于排除了信息可靠传递机
制,将安全和排序等功能移交给上层应用来完成,极大降低了
执行时间,使速度得到了保证,包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在内的
众多的客户/N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都使用UDP协议。为达
到高速传输的目的,系统采用UDP/ho协议,并使用FPGA
实现。为了便于上位机对采集卡进行管理,FPGA根据上位
机的要求,修改采集卡的IP地址,并把IP地址存储到EEP-
ROM中。
结束语本系统把高速数据采集技术和千兆以太网技术
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数据高速采集并远距离高速传输功能。
由于系统工作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在设计PCB时就考虑了
EMI和EMC等问题,系统抗干扰能力强。经过验证,采集卡
接收到上位机的采集命令后,实现了双通道同时采、每通道
100MSPS的采集速度;采集数据完毕后,采集卡向上位机的
数据传输速度可达300Mbit/S。在交换机上随意增加采集卡
的数量,系统能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D3刘书明,刘斌.高性能模数与数模转换器件I-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2]RichSeiferr.千兆以太网技术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StevenWRTCP/IP详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顾海洲,马双五.PCB电磁兼容技术・设计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3唐林波,赵宝军,韩月秋.超高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及
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应用,2005,27E63孙彩云,赵远东,高超.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