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并分别对其做了分析(Ellis 1967 1973)。

现分述如下:

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既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成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

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如果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会导致情绪困扰,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的作用等因素,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他们。

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便会恶化或连锁性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7、人们要对危险和可怕的事随时随地地加以警惕,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其发生的可能性。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物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是正确的;但过分的忧虑则是非理性的。因为坚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种杞人忧天式的观念只会

使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导致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8、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是某些与自己相比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得好些。

虽然人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依赖于别人,但过分夸大这种依赖的必要性则可能使自我失去独立,导致更大的依赖,从而失去学习能力,产生不安全感。

9、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

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个人的历史,这的确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能说这些事就会决定一个人的现在和将来。因为事实虽不可改变,但对事件的看法却是可以改变的,从而人们仍可以控制、改变自己以后的生活。

10、一个人应该关心他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关心他们,富于同情,这是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过分投入他人的事情,就可能忽略自己的问题,并因此使自己的情绪失去平衡,最终导致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却使自己的问题更糟。

11、对人生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如果人找不到这个答案,就会痛苦一生。

人生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对任何问题都要寻求完美的解决办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人们坚持要寻求某种完美的答案,那就会使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

从以上非理性观念中,可以归纳出相应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如:

我喜欢如此→我应该如此;很难→没有办法;也许→一定;有时候→总是;某些→所有的;我表现不好→我不好;好像如此→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如此→必然永远如此;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许多不合理信念就是将“想要”、“希望”等变成“一定要”、“必须”或“应该”的表现。一个情绪沮丧的人总是坚持他必须要有某事物,而不只是想要或喜欢它而已。因此他便会把这种过渡极端化的需求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使关于成就或获得别人赞赏上,而当他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就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沮丧等情绪;如果他将这种需求应用的他人身上,要求别人应该或必须怎么做时,一旦别人不能符合其意,他就会对人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

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RET认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其不合理处在哪里?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情绪ABC理论的创立者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跟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现分述如下: 1 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D(辩驳)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家人、亲密朋友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更何况人不是为了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持有这样不合理信念的人,就很可能委曲求全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赞同和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自己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从而很难再建立自信。 E(合理信念) ——一个人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自己是是受欢迎的。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D(辩驳) ——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得不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E(合理信念)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3 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与惩罚。 D(辩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不该因他人一时之误就认定他是坏人,以致对他产生极端的排斥和憎恶。就像艾里斯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的一员。” E(合理信念)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对那些犯错误的人要宽容以待。

举出自己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实例。

1、辩论的具体方法采用辩论方法的治疗者要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向来访者发问,对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质疑。从提问的形式上看,可以分为质疑式和夸张式两种。 (1)质疑式:治疗者直截了当地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发问,如: “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 “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而你不能有?” “是否别人都应该照你想的那么去做?” “你有什么理由要求事物按你所设想的那样发生?” “请证实你自己的观点!”等等。 一般说来,来访者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的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但面对来自治疗者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的信念辩解。因此,治疗者需不断努力,借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护变得理屈词穷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 第一,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东西; 第二,他们的那些信念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 第四,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2)夸张式:这是治疗者针对来访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一些夸张的问题,其落脚点与质疑式提问是一样的,仅仅是方式上略有区别。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是把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不合

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 治疗者抓住对方的不合理之处发问,这种提问方式往往优于前一种方式,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的无道理有可笑和不可取,因此较容易心服口服。 2、对辩论方法实施的探讨(1)找到不合理的信念,才可有效地进行辩论,寻找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可先从ABC模型入手。 以一典型事件入手先找出诱发性事件A; 询问对方这一事件的感觉和是怎样对A进行反应的,即找出C; 询问对方为什么会体验恐惧、愤怒等情绪(即由不适当的情绪以及行为的反应着手,找出其背后的看法、信念等); 分清对方对事件A持有信念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对同一事件,人们往往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种信念交替出现,而不适当情绪反应的起因是不合理的信念),将不合理的信念作为B列出来。 找B时要特别注意,要找的是对方某类事物所持的信念而不是表面的想法。但这不同于心理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埃利斯本人曾指出,如果一定以心理分析的模式去套的话,这至多只能说是潜意识领域中的东西。 在进行合理情绪治疗的过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对方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时治疗者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则易出现在外层转圈子而辩论难以深入的现象。而B要一个个地去找,并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不能指望一锤定音,一了百了。当然有些来访者真正领会了ABC理论的精神,自己能够触类旁通,这倒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学生版)

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并一一与它们作斗争。(11种略),韦斯勒(Wessler)等对艾利斯提出的11种不合理信念加以概括和简化,归纳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要求。 ◆感受绝对化要求 1、父母动不动就骂我让我很生气(隐含不合理信念:父母应该讲道理,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人) 3、朋友失约很恼火(隐含不合理信念:约定了时间就必须遵守。) ◆绝对化要求辨析 不合理信念主观愿望客观现实 父母应该讲道理,父母尊重我有的家长开明,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 不应该不分青红有的家长传统,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皂白教训人 ◆绝对化要求含义和表现形式 1、含义:指人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2、表现形式: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等等。 ◆为什么说绝对化要求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 1)无视现实; 2)强求客观现实服从主观愿望; 3)由于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常会遇到客观与主观相悖之时。 4)当客观违背主观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如当父母责备时,就说:怎么从来不理解我呢?怒不可遏。朋友是应该守时的,遇到朋友失约就愤愤不平)

◆练一练:找出绝对化要求是什么,相对的合理信念是什么? 1、好友背叛很难过。 ( ) 2、对方不关心自己很痛苦。 ( ) 3、努力了,还是没有获奖,很不甘心。 ( ) 4、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 ( ) 5、因评优不公而气愤难平。 ( )

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学生版)

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 11 种不合理信念,并一一与它们作斗争。(11 种略) ,韦斯勒(Wessler )等对艾利斯提出的11种不合理信念加以概括和简化, 归纳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要求。 ◆感受绝对化要求 1、父母动不动就骂我让我很生气 (隐含不合理信念:父母应该讲道理,不应 该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人) 3、朋友失约很恼火(隐含不合理信念:约定了时间就必须遵守。) 1、含义:指人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 念。 2、表现形式: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 如 “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等等。 ◆ 为什么说绝对化要求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 1)无视现实; 2)强求客观现实服从主观愿望; 3)由于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常会遇到客观与主 观相悖之时。 4)当客观违背主观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如当父母责备时,就说:怎么从来不理解我呢?怒不可遏。朋友是应该守时的, 遇到朋友失约就愤愤不平) ◆绝对化要求辨析 不合理信念 主观愿望 父母应该 讲道理, 父母尊重我 不应该不 分青红 皂白教训人 ◆ 绝对化要求含义和表现形式 客观现实 有的家长开明,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 有的家长传统,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 练一练:找出绝对化要求是什么,相对的合理信念是什么? 1、好友背叛很难过。 (不应该背叛我,应该始终如一;不背叛只是我个人的愿望,背叛与否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吧) 2、对方不关心自己很痛苦。 (应该关心我;关心与否,主动权在别人,强求不来,能关心正能如我关心,也得面对现实) 3、努力了,还是没有获奖,很不甘心。 (努力了就应该有获奖;获奖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如方法、能力、努气等,所以努力了一定有获奖是非理性的想法) 4、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父母应该理解孩子;有的父母确实能理解还在,有的父母就不能理解 点的方法去沟通,让父母理解我) 5、因评优不公而气愤难平。(评优必须是公平的;希望评优能公平,然而不公平总是存在的,难以然字典里就没有“公平”两字了。再努力一些吧!这次不行就下次吧)

十一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11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其不合理处在哪里?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情绪ABC理论的创立者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跟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现分述如下: 1.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D(辩驳)——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家人、亲密朋友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更何况人不是为了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持有这样不合理信念的人,就很可能委曲求全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赞同和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自己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从而很难再建立自信。 E(合理信念)——一个人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自己是是受欢迎的。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D(辩驳)——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得不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E(合理信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3.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与惩罚。

艾利斯不合理信念

艾利斯不合理信念 1、每个人绝对要取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要取得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注释】:绝对得到喜爱和赞许,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不合理的信念,会让人克制自己,设法取悦他人,如果达不到,就会感到失望,沮丧,觉得受到冷落和伤害。 2、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成就。【注释】:达到全能,是幼稚的幻想。人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备,没有全能的人,追求完美,结果只会失败。追求完美,必然求全责备,于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陷入痛苦的泥潭。“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正是在不完美向尽量完善的过度中,生活才有滋味。 3、世界上有很多人很邪恶。【注释】:生活不是真空的,世界并非黑白两色。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有大小、性质有不同,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痛斥。树敌过多,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无益。 4、如果事情不如己意的时候,感到可怕和可悲。【注释】:事事不可能尽如人意,遇到不如意,就感到可怕和悲惨,好象大难临头,那样的生活太累了,神经肯定受不了。 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此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注释】:人生不可能避免困苦和挫折,而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会使生活向前跨一大步。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历练和适应。如果不去努力,不去做,只能萎缩。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他们。【注释】: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就容易落入不能适应社会的陷阱。能伤害自己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观念。人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适应外界的环境。如果面临艰难,就采取逃避态度,那将一事无成。而且现实是逃避不了的,当逃避的时候,心理承受压力,可能陷入情绪困境。 7、人们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该非常关心,要不断关注和思考,而且还要随时留意它可能再次发生。(焦虑)【注释】: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危险的事物是要关注的,以便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可以避免危险或者将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如果过分担忧危险事物的发生,会形成不当的防卫机制,产生负面的自动化思维,限制自己的生活。 8、人必须依赖别人,特别的是某些比自己强而有力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生活地好些。【注释】:依赖,源于不自信和不成熟。依赖往往在相互的关系中,附加很多条件,最后形成人生惰性,失去自我。人格的独立,意味着一个人真正成熟。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中,依然有宽松的空间与亲和的动力,这样才是独立的人格。 9、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事件,常常决定了他目前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远难以改变的。(历史不断被自己重写)【注释】:一个人的过去经历,是无法改变的。过去的事会对人生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要不要改变。过去的不良经验,一点形成固定模式,就会产生消极态度。如果自己有强烈的愿望想改变自己,总可以找到机会改变的,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学生版

艾里斯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 11种不合理信念,并—与它们作斗争。 (11 种略),韦斯勒(Wessler )等对艾利斯提出的11种不合理信念加以概括和简化, 归纳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是绝对化要求。 ?感受绝对化要求 1、父母动不动就骂我让我很生气 该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人) 3、朋友失约很恼火(隐含不合理信念:约定了时间就必须遵守。 ) ?绝对化要求辨析 不合理信念 主观愿望 客观现实 绝对化要求含义和表现形式 1、含义:指人们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 念。 (隐含不合理信念:父母应该讲道理,不应 父母应该讲道理, 父母尊重我 有的家长幵明,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 不应该不分青红 皂白教训人 有的家长传统,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2、表现形式: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 “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

如“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等等。 为什么说绝对化要求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 1)无视现实; 2)强求客观现实服从主观愿望; 3)由于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经常会遇到客观与主观相悖之时。 4)当客观违背主观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如当父母责备时,就说:怎么从来不理解我呢怒不可遏。朋友是应该守时的,遇到朋友失约就愤愤不平) ?练一练:找出绝对化要求是什么,相对的合理信念是什么 1、好友背叛很难过。 () 2、对方不关心自己很痛苦。 () 3、努力了,还是没有获奖,很不甘心。 ()

4、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 () 5、因评优不公而气愤难平。 () 第二个特征是过分概括化。 ?什么是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以一概十。以某一件或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评价某个人的价值。 过分概括化现象举例: 因为数学考差了而很难过。 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想法:数学考差了,说明自己在数学上很失败,整个人很失败。合理想法:这次考差,只代表这一次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数学上的失败或整个人的 失败。这种想法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这次事情没办好自责不已。 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想法:这次事情没有办好,说明自己很笨 合理想法:一次只说明一次,不能说明别的。以一次经历作定论是以偏概全,不符 合逻辑。 某同学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非常牛气

戏说家长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戏说家长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戏说”家长的几类不合理信念 在生活中,人的信念指导着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有的信念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困境,但也有的信念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理解和消化,成为不合逻辑的、不合理的信念。这就成为家庭发展、孩子成长不健康的压力与阻力,使父母与孩子都纠缠在不合理 子 合理信念:孩子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孩子是受欢迎的。 第二类:我的孩子应该是全能的人,即能在音乐、美术、外语、舞蹈、算术等等的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原文: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孩子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孩子也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若家长坚持这个信念,他就会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而过分的要求,只能让孩子永远当个无法实现目标的失败者,家长也是自寻烦恼。 合理信念: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其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遭受挫折会仔细分析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挫折将会是一笔无形的人生财富。 合理信念:孩子上不了好学校是有可能的,没有什么可怕的,成才并非只有一条路。 第五类:我的孩子学习不好、变坏了,都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不是我能控制的(原文: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外在因素对孩子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实际并非如你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外界因素 并不直接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不觉得孩子的幸福感。能伤害孩子的,是家长对外界事物的 不正确的看法、不正确的理念,能伤害自己孩子的还是自己。孩子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 使自己适应外界的环境,其关键是你怎么给孩子示范的,否则,就容易落入不能适应社会 的陷阱。 合理信念: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不正确看法,那么社会的力量便 持这种信念只会夸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人不能对之加以客观评价和有效地去面对。这 种杞人忧天的观念,只会使孩子生活变得沉重和没有生气。头脑清醒的父母,对孩子的危 险是要关注,以便在发生的时候,尽可能避免。但如果过分担忧孩子,未免显得庸人自扰,让自己和孩子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我在此提醒大家,我们不要有控制孩子行为、思想的 欲望。

11种不合理信念的纠正

11中不合理信念的纠正 1.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被人喜欢和称赞固然可喜,但是也不要过于在意,而是得到别人的喜欢和称赞时应该怀着谦逊的态度和感恩的心,同时也要知道,就像你不可能喜欢所有一样,也一定会有人不喜欢你,觉得你不行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坦然,要淡定,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为了别人的喜欢和称赞而去取悦别人。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有这么一句话,“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如果你是国家总理,就把国家管理好就行了,如果你是铁路工人,就踏踏实实把铁路修好就很厉害了。能把火箭送上天的人科学家,跟可以让马桶不漏水的工人,都是一样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们都同样为了人民的生活便利与幸福作出了贡献。确实,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求自己的能力不断得以提高,不断地增强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成就,即使是爱因斯坦,也不可能在除了物理学的其他方面都获得成功吧。 3.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和惩罚。 法律自有法律的规定,有人可憎的人只是违反了道德规范,并无触及到法律,这样自然法律拿没有办法,而且,法律也有它的局限性,当证据不足,即使我们都知道某个人确实犯罪了,我们没有办法把他直接送到监狱去,这些都是现实,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尽量完善法律,只能在日常生活中监督自己和周围人的行为,尽量避免一些人行差踏错。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相信人是有良心的,当一个人做了坏事时,即使他逃得过法律的惩罚,也逃不过自己的良心,那种心灵上的不安,也是一种惩罚了。 4.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是很可怕,也很悲惨的。 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总是和失败、低迷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在许多人眼里,这个词多少有些不吉利。但我认为,不如意是事情总能给人总结经验教训,丰富人的阅历,增长才干。只有经历过痛苦和失败,体验过个中的滋味,才会奋发图强,跨越失败,跨越困境,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幸福的生活,应该感谢这些不如意的事情。面对它们,我们需要沉着冷静,理性对待;以之为镜子,找出原因,跨过去,便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5.不幸福、不快乐是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个人无法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事件(Activating event)所

合理情绪疗法 不合理信念例子

(1) A:班里有些学生学习不努力,总是拖欠作业,午间或放学后把他们留在办公室里做作业,可是自己一走开他们又不做了,又开始玩了。 B:每个学生的都必须学好功课,不好好学又屡教不改的学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对他们无计可施又欲罢不能。 这么不听话,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这是对教师的挑衅和蔑视。 自己班里的后进学生比别人班里的多,也更差,这太不公平了,自己的运气怎么这么差。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学生不配合,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还以为我没本事,影响自己的声誉又影响考核成绩。 自己为教育这些后进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没用了,简直一文不值…… C:苦恼、生气、不平、焦虑、暗自神伤、失眠、吃不下饭。对学生常有恐吓性语言,偶有体罚。 D: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也有个别差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克服绝对化倾向)。 每个班都有不肯做作用的学生,都有成绩不好的学生,这并不是自己班里独有的现象,其他班里也有。公平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后进生确实比较多,但这不是领导故意造成的,要是把这些学生调到别的教师班里去,那对同事来说岂不也一样?(克服要求绝对公平的思想) 学生不做作业可能不懂怎么做题,也可能只是由于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如果是因为没听懂,那么自己的教学也许存在问题,自己也有责任;如果是因为贪玩,那么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他们做事也能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那也就不成其为孩子了。而且学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们承受的课业负担比我们当学生时重多了,大人总是要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玩耍和童趣又实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其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有许多优点(比如说体育、劳动、乐于助人、有义气等),不能否定他们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他们(克服以偏概全)。 自己在后进学生的转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效果不显著,但也不是一点效果也没有,有几位不是有了明显进步吗?(自我效能感) 即使这项工作不能令人满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做得挺好,曾经受过领导的表扬,因此自己还是很有价值的(克服“糟糕透顶”)。

不合理信念

如何改变不合理信念 在前面的课中我们讲到引起我们情绪产生的并不是激发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演绎。是那些既有的信念使得我们对这个事做出正性的或是负性的结论,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这些既有的信念来源于我们的认识和经验,所以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只要能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我们就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不合理的信念就是个体内心中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信念。大致有这三类: 1、绝对化的要求(应该、必须) 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 我们知道,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依个人意志而转移。 “我必须获得成功”事前鼓励自己是可以的,但你真要自己做到就跟自己过不去了,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 还有你又不是人民币,为什么要求人人都喜欢你! 所以,当你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不依你的意愿来改变时,也是可以的,你接受了这些才不会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像盲人摸象,每个盲人都只是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却认定大象是柱子状的、烟囱状的或是扇子状的一样;又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都是以偏概全。 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学生迟到,有些老师就说这个学生懒、不想读书。人家只是上课迟到而不是不到,你为什么就上纲上线呢! 也有一些人失败一次、两次,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和抑郁等情绪。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于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针对这类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一个人都应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因此,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 3、极端的想法(主观放大) 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事实上,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人坚持这样的观念,

不合理认知的典型特征

不合理认知的典型特征 认知的缺陷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都系统地阐述过现实中常见的不良认知及其特征。不良认知的典型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绝对化的要求 这是一种走极端式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这种必须和应该又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我必须”、“我应该”。如“我必须每件事都成功”、“我必须使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必须是最优秀的”、“我绝对不能输”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自己提出的难以实现的目标,是过于追求完美和苛求自己的表现。因为人们不可能事事成功、时时如愿,人们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或成为最优秀的,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所以持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或忧郁等情绪。理性的认知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过于追求完美,也不过于重视他人的评价,一切都保持一个适当的度。 二是“你(他)必须”、“你(他)应该”。比如“你必须对我诚实”、“大家都必须听从我的安排”、“你应该成为最优秀的人”、“他必须受到惩罚”等等。这些是人们对他人提出的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他人、控制他人的表现,也是自我中心和高傲自大的一种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主见,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没有理由去苛求、左右他人“必须”怎样,有时也只能是希望或建议而已。 三是“事情必须”、“事情应该”。如认为“学校或家庭环境必须符合我的要求”、“那件事应该是明天做的”、“已经计划好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等等。有些事情不是由我们某一个人所决定的,尤其是在集体的大环境中,要通过调整自我去积极适应。当然,许多事情也都可能存在回旋余地,不能看得太绝对。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片面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它指个体根据一件或很少几件事情就武断地得出关于个人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其它情境之中。 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对自身的片面认识和评价。有的人往往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后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断定自身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负或自卑等消极心理,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如偶遭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货”;稍有成就,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最聪明、最能干”;某个人对自己不友好或者几次与人打交道受挫,就觉得自己“人缘最差,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乃至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等等。 二是对他人的片面认识与评价。例如,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就愤怒地认为其“一无是处”,从而导致一味地指责等。 3.糟糕至极 这种不合理信念认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将事情想象为“灭顶之灾”、“大难临头”,从而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如考试前,有的同学会想“到时候我会很紧张的”,“我会彻底失败的,那我就一切都完了”等等。这种糟糕至极或灾难化的想法是对自己的消极暗示,更会加重自己的焦虑,并且也常常会使个体由于对失败和挫折的过度恐惧、焦虑而产生自暴自弃、悲观消沉乃至轻生等行为。其实,“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在同一件事情上,幸与不幸是彼此相随的,没有任何一件事

十一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11种不合理信念和与之相应的合理信念 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甚至神经症都来源于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合理的 信念?其不合理处在哪里?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情绪ABC理论的创立者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通常会导致情绪困扰、甚至神经症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不合 理信念的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或糟糕至极。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跟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并找出相应的合理信念。现分述如下: 1. 一个人应被周围的人喜欢和称赞,尤其是生活中重要的他人。 D(辩驳)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即便是家人、亲密朋 友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更何况人不是为了 他人的喜欢和称赞而活,人活着是为了自己。持有这样不合理信念的人,就很可能委曲求全来取 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赞同和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自己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从而很难再 建立自信。 E(合理信念) ——一个人只要不被周围所有的人否定和排斥,就可以肯定自己是是受欢迎的。 2. 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各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D(辩驳) ——这是不切实际的目标。“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十全十美的、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上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一些事上,却可能不如他人。虽 然他以前有许多成功的境遇,但他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得不 为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悲伤。 E(合理信念)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在某些方面上有所成就,人生就是有价值的。 3. 那些邪恶可憎的人及坏人,都应该受到责骂与惩罚。 D(辩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不该因他人一时之误就认定他是坏人,以致对他产生极端的排斥和憎恶。就像艾里斯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接 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的一员。” E(合理信念)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对那些犯错误的人要宽容以待。 4. 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是很可怕,也是很悲惨的。 D(辩驳)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它。如果一遭受挫折就感到十分可怕,那么只会导致情绪困扰,使 事情更加恶化。如果遭受挫折会仔细分析并寻求解决的办法,那么挫折将会是一笔无形的人生财富。

埃利斯总结的11类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总结的11类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 1、每个人绝对要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个假像,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既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因此如果他坚持这种信念,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定会使他感到失望、沮丧和受挫。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一件事上都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所以应该对他们做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世上既然没有完人,也就没有绝对的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仅凭责备和惩罚则于事无补。人偶然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应因一时的错误就将他们视为“坏人”,以致对他们产生极端排斥和歧视。 4、如果事情非己所愿,那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人不可能永远成功,生活和事业上的挫折是很自然的,所以一经遭受挫折便感到可怕,就会导致情绪困扰,也可能使事情更加恶化。 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对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 外在因素会对个人有一定影响,但实际上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怕和严重。如果能认识到情绪困扰之中包含了自己对外在事件的知觉、评价及内部言语的作用等因素,那么外在的力量便可能得以控制和改变。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们。 逃避问题虽然可以暂时缓和矛盾,但问题却始终存在而得不到解决,时间一长,问题也便会恶化或连锁性地产生其他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难以解决,最终会导致更为严重的情绪困扰。

11种不合理的心理信念

十一种不合理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对人的心理伤害最大的11条不合理信念。 1、每个人绝对要取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要取得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注释】:绝对得到喜爱和赞许,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个不合理的信念,会让人克制自己,设法取悦他人,如果达不到,就会感到失望,沮丧,觉得受到冷落和伤害。 2、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成就。【注释】:达到全能,是幼稚的幻想。人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备,没有全能的人,追求完美,结果只会失败。追求完美,必然求全责备,于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陷入痛苦的泥潭。“金无赤金,人无完人”正是在不完美向尽量完善的过度中,生活才有滋味。 3、世界上有很多人很邪恶。【注释】:生活不是真空的,世界并非黑白两色。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有大小、性质有不同,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痛斥。树敌过多,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无益。 4、如果事情不如己意的时候,感到可怕和可悲。【注释】:事事不可能尽如人意,遇到不如意,就感到可怕和悲惨,好象大难临头,那样的生活太累了,神经肯定受不了。 5、不愉快的事,总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此自身的痛苦和困扰,也无法控制和改变。【注释】:人生不可能避免困苦和挫折,而挫折也是人生的财富,会使生活向前跨一大步。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历练和适应。如果不去努力,不去做,只能萎缩。 6、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自我,所承担的责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他们。【注释】: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就容易落入不能适应社会的陷阱。能伤害自己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观念。人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适应外界的环境。如果面临艰难,就采取逃避态度,那将一事无成。而且现实是逃避不了的,当逃避的时候,心理承受压力,可能陷入情绪困境。

不合理信念

1、读心术:即使没有他人在想什么的充分证据,你也以为自己知道人们在想 什么。例如,“他认为我是个失败者”。 2、预测未来:你对未来进行预测——事情会变得更糟或者前面有危险。例如, “我会考不过这次考试”,或者“我不会得到这份工作”。 3、灾难化:你相信已经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是如此的糟糕和难以忍受, 以至于你不能够承受它。例如,“如果我失败了,那将太可怕了”。 4、贴标签:你给自己或他人以整体的负性评价。例如,“我是不受欢迎的”, 或者“他是个极讨厌的人”。 5、低估正性信息:你认为自己或他人所取得的正性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例 如,“是妻子都会那么去做,所以她对我好并不算什么”,或者“那些成功是很容易达到的,所以它们并不能说明什么。” 6、选择性负性关注:你几乎只关注于负性信息而很少注意到正性信息。例如, “看看所有这些不喜欢我的人”。 7、过度概括化:在只有少量信息的情况下就对整体做出消极预测。例如,“这 总是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在很多事情上都失败了”。 8、两极化思维:你以全或无的方式来看待事件或人。例如,“我被所有的人 拒绝”,或者“这完全是浪费时间”。 9、“应该”:你根据事物应该是怎么样而不仅仅依据事物是什么来评价事物。 例如,“我应该做得好。如果我做不好,那么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10、个人化:你将消极事件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过失,而没有看到他人也有责任。 例如,“离婚是由于我失败”。 11、责备:你认为是其它人引起了你的负性情绪,从而拒绝承担改变自己的责任。 例如,“她应该为我现在的感受而受到谴责”,或者“我的父母造成了我所有的问题”。 12、不公平的比较:你根据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解释事件,并主要关注那些比你做 得好的人,然后在比较中做出你比较差劲的判断。例如,“她比我更成功”,“这次测验其它人比我做得要好”。

不合理信念三大特征(学生版)

艾里斯根据自己得临床观察总结出了11种不合理信念,并一一与它们作斗争。(11种略) ,韦斯勒(Wessler)等对艾利斯提出得11种不合理信念加以概括与简化,归纳出下列三个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与糟糕至极。 第一个特征就是绝对化要求。 ◆感受绝对化要求 1、父母动不动就骂我让我很生气(隐含不合理信念:父母应该讲道理,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教训人) 3、朋友失约很恼火(隐含不合理信念:约定了时间就必须遵守。) ◆绝对化要求辨析 不合理信念主观愿望客观现实 父母应该讲道理, 父母尊重我有得家长开明,愿意与孩子平等沟通 不应该不分青红有得家长传统,认为打就是亲骂就是爱 皂白教训人 ◆绝对化要求含义与表现形式 1、含义:指人们从自己得主观愿望出发,认为某一事情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得信念。 2、表现形式: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别人应该理解我”等等。 ◆为什么说绝对化要求就是非理性得、不合理得 1)无视现实; 2)强求客观现实服从主观愿望; 3)由于客观事物得发生、发展就是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所以经常会遇到客观与主观相悖之时。 4)当客观违背主观时,就会感到难以适应,难以接受,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如当父母责备时,就说:怎么从来不理解我呢?怒不可遏。朋友就是应该守时得,遇到朋友失约就愤愤不平) ◆练一练:找出绝对化要求就是什么,相对得合理信念就是什么? 1、好友背叛很难过。 ()

2、对方不关心自己很痛苦。 () 3、努力了,还就是没有获奖,很不甘心。 () 4、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委屈 () 5、因评优不公而气愤难平。 () 第二个特征就是过分概括化。 ◆什么就是过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以一概十。以某一件或几件事得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评价某个人得价值。过分概括化现象举例: 因为数学考差了而很难过。 过分概括化得不合理想法:数学考差了,说明自己在数学上很失败,整个人很失败。合理想法:这次考差,只代表这一次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数学上得失败或整个人得失败。这种想法就是不客观得,也就是不公平得。 这次事情没办好自责不已。 过分概括化得不合理想法:这次事情没有办好,说明自己很笨 合理想法:一次只说明一次,不能说明别得。以一次经历作定论就是以偏概全,不符合逻辑。 某同学背后说了自己得坏话,非常生气。 过分概括化得不合理想法:说坏话,品质太差。 合理想法:说坏话,只说明她/她这个行为不好,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整个人。 自己评价她人或自己时有无过分概括化现象?感受如何? ◆讨论 1、过分概括化得表现及其危害(情绪困扰) 评价自己: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焦虑、抑郁…… 评价她人:敌意与愤怒等(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她很坏,一无就是处,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她人,进而产生敌意与愤怒等负性情绪。)

不合理信念

埃利斯的ABC理论引发的11种不合理信念及合理信念甲、乙两人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就走了过去对此甲想:"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原因。"而乙可能3会对这同样的事产生另一个看法:"他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这样他们两个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则可能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 ABC理论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即引起情绪变化的事情;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在上面讲述的例子中,A指"一个相识的人迎面碰上后没有打招呼";甲的想法是否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见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乙的想法是:"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最后,甲的C为: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乙的C为: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与人们对事情的想法、看法"B"有关。埃利斯认为在这些想法和看法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之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B"。甲持有的"B"可能是待人宽容的信念,而乙持有的"B"可能是"人绝不能不公正地对待我"这样的信念。假如我们长期坚持某些

不合理的信念,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心理上的疾病。 这就是著名的埃利斯ABC理论 由此引发以下11条不合理信念和合理信念 1、每个人都要绝对的获得周围环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个观念是假象,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实现的。即便是父母、老师等对自己很重要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对自己持一种绝对喜爱和赞许的态度。若持此观点,就可能千辛万苦,委曲求全以取悦于他人,以获得每个人的欣赏,但结果必然失望、沮丧和受挫。这是个体内在的自我太弱小的缘故。 所以:无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的,自己都是有价值的。 2、个人是否有价值,完全在于他是否是个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这也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永远成功的人。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较他人有优势,但在另外方面却可能不如别人。虽然他以前有过许多成功的境遇,但无法保证在每件事上都成功。因此,若某人坚持这种信念,他就会为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徒自伤悲。 所以:尽力去做事,失败是努力的失败,价值不会受损,过程有时候更重要。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具有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过分夸大不良后果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见到的,它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 样的信念。这种信念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的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按某一个人的意志去运转。对于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合理情绪治疗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而代之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这种治疗要帮助他们认识这些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与不现实之处,并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现。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当一些人面对失败或是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

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的产生以及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按照埃利斯的观点来看,以一件事的成败来评价整个人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来评价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因此,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这也正是合理情绪治疗所强调的要点之一。这一治疗的一句名言就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每一个人都应承认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过分夸大不良后果的想法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种想法会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当一个人讲什么事情糟透了、糟极了的时候,这往往意味着对他来说这是最坏的事情,是百分之百地坏,是一种灭顶之灾。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可能有比之更坏的情形发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定义为是百分之百地糟透了的。当一个人沿着这种思路想下去时,当他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情或比百分之百还要糟的事情时,他就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过分夸大不良后果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自己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即在人们的绝对化要求中认为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