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故事:宋代的基层司法检验官群体

法律故事:宋代的基层司法检验官群体

宋代的基层司法检验官群体

宋代对司法检验的规定极其完备。刑事案件的初审在州县进行,对刑事案件的现场及被害者尸体的勘验工作由基层司法组织承担,州县负责司法检验的分别是司理参军与县尉,并指挥仵作具体操作完成。主簿、县丞、县令在县尉缺失的情形下要担负此职。除此之外,检验过程中的参与人还包括耆长、壮丁、弓手等胥吏。对基层司法检验官及其职责规定,《洗冤集录》有详细的记载。

根据《洗冤集录》的记载,主持验尸的工作由地方基层官员承担,这些官员被称为检验官。法定的检验官在州为司理参军,在县则为县尉。“诸验尸,州差司理参军,县差尉。县尉阙,即以次差簿、丞。(县丞不得出本县界)监当官皆缺者,县令前去。若过十里,或验本县囚,牒最近县。其郭下县皆申州。应复验者,并于差初验日,先次申牒差官。应牒最近县,而百里内无县者,听就近牒巡检或都巡检。”《宋会要辑稿·刑法》对此也有相应的记载:检验官“在县委尉,在州委司理参军,如阙正官,差以次官。”“在县,如果县尉、主簿、县丞、监当官皆缺,县令前去。”由此可知,宋代主持司法检验工作的官员在州为司理参军,在县为县尉。如果县尉当值缺员则按顺序改派主簿和县丞,县丞只能在本县范围内检验;若县尉、主簿、县丞三者都缺员的情况下就由县令亲自出检。并且法律规定只能由文官主持检验工作,只有在边远小县确实缺少文官的情况下,复检官才可派识字武官充任。

专职检验官

首先,州一级司法检验工作由司理参军主理。宋代州一级在知州和通判以下一般设有七类属官:“判官、推官,掌受发移,分案治事;兵马都监,掌训治兵械,巡察贼盗;录事、司理、司户参军,掌分典狱讼;司法参军,掌检定法律,各一人。皆以职事从其长而后行焉。”(《庆元条法事类·职制门》)司理参军是宋代州级属官中新设的管理地方刑狱的重要官吏。司理参军与其他州级属官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的朝廷命官,其社会地位在官僚等级制度中处于下层,官阶大致在从八品和从九品。《庆元条法事类》中记载得较详:“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为从八品。中、下州诸司参军事……为从九品。”《宋会要》关于州属官:“录事、司理、司户参军,掌分典狱讼,司法参军掌检定法律。”

司理参军之职,其职能设定为与司法刑狱相关,“专鞠狱事”,“专于推鞠研覆情实”(《宋史·职官志》)。司理参军在司法工作中主要负责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由于要审理狱案,复察案情,司理参军还专门负责本州涉案的人证和物证的检验事务,所以勘验命案现场、验尸和验伤便成为司理参军的重要职责之一。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后,“在法,检验之官,州差鉴于‘州县之官,不肯亲临往往多以事辞,率巡检武人,其间多出军伍,至有不识字画者,检验一事,奸吏因得其便,往往是非曲直颠倒。’”故当时人说:“凡县邑之民,事不得其平者则平之于尹;尹之不能平及事之大者,咸得平之于守;守视其事之小者立决之,其大者下于理官,理官得以考其情而弃之、杀之。故曰:守之责不若理官之重。”(《蔡襄集》卷二九《送张总之温州司理序》)以上表明司理参军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

司理参军作为宋朝新设州级属官,其设置宗旨便是负责地方刑狱,避免、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清明地方司法,因此宋朝统治者对州级属官的人员配置极为

重视。司理参军作为朝廷直接派遣命官,挑选极为严格。其一,司理参军必须由文士充任。“法吏寝用儒臣,务存仁恕”(《宋史·太祖本纪》);其二,司理参军还需是进士科出身。开宝六年(973)七月诏“诸州府置司寇参军,以进士、明经者为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六)。为了保证地方司法的清正严明高效准确,宋代统治者对司法检验工作的态度是避免武人参与,“盖缘巡检武人,其间多出军伍,致有不识字画者,奸胥猾吏因得其便,往往是非曲直颠倒徇情。”武官只有在文官空缺或边远地区案发时才可充任检验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必须派遣识字武臣。“检验之官自合依法差文臣,如边远小县,委的阙文臣处,复检官权差识字武臣。”(《宋会要》)

其次,县级司法检验官由县尉担任。县尉的职责本是维护社会治安及打击抓捕贼盗。但在基层事务中还包括违禁物品管理、重点人员护送、水务管理、防火管理、庙祭、武装押运等。“凡县之盗攘、斗殴贼杀、道路邮置、冠盖往来、穷山峻谷、平原旷野、蹊隧阡陌、此疆彼界、交错分争,州、县之所不能决,与凡令、丞之所不屑为者,率以诿尉。”(吴儆:《竹洲集》卷十一,《休宁县尉厅壁记》)当然,县尉作为基层主理狱讼的政府官员其重要职能便是负责县级司法检验工作。对县尉参与尸检,宋初真宗咸平三年(1000)即有诏令:“今后杀伤公事,在县委尉,在州委司理参军,如阙正官,差以次官画时部领一行人躬亲检验。委的要害至命去处,或的是病死之人,只仰命官一员画时检验。若是非理致命及有他故,即检验毕,画时申州差官覆检,诣实,方可给与殡埋。其远处县分,先委本县尉检验毕,取邻近相去一程以下县分内,牒请令、尉或主簿一程以上,只关报本县令、佐覆检,独员处亦取邻州县最近者覆检,诣实,即给尸首殡埋,申报所隶州府,不得推延。”(《宋会要》)法律规定县尉承担验尸工作,即便是酷暑之日,遇上极度腐烂的尸身,仍然必须亲自到场检验,“县尉每遇验尸,虽盛暑亦先饮少酒,捉鼻亲视。”因为“人命至重,不可避少臭秽,使人横死无所申诉也。”(《洗冤集录》)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宋代对尸体检验的重视,也反映出宋代司法还原真相追求正义的制度设计。

县级司法检验中,县尉缺失时便由县主簿、县丞充任。主簿一职早在东汉时便有设置,是县级政府中的重要官职。此后发展到隋唐时期,基层政权中形成了丞、簿、尉的属官制度,县主簿成为县佐官中重要的一员。两宋时主簿的官职经历了多次变化,除了掌县之簿书外,还有监督赋税征收、出纳官物、被符檄差出、参与狱讼等。《宋史·职官志》中记载了南宋县主簿的职责:“中兴后,置簿掌出纳官物、注销簿书。凡县不置压,则主簿兼垂之事。凡批销必亲书押,不许用手记,仍不许差出,以防销注。” 朱熹在《建宁府建阳县主簿厅记》中有着对县主簿职能的较详细记载:“县之属有主簿,秩从九品,县一人,掌县之簿书,凡户租之版,出内之会、符檄之委、狱讼之成,皆总而治之,勾检其事之稽违,与其财用之亡失,以赞令治,盖主簿之为职如此。”由此可见,县主簿的职能除了掌县之簿书外,还有监督赋税征收、出纳官物、被符檄差出、参与狱讼等。县主簿、县丞作为重要的县令佐官,自然参与司法审判工作。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提到“假为弟命继欲为诬赖其堂弟财物”一案,就是交由主簿厅受理,经县主簿对契约簿历的查证,判定王方“虚词无据”王子才亦不可再嚣讼。

主簿的司法职能不仅仅体现在审理案件时对簿书的查看参考,更在有些时候会直接参与案件的审理,《折狱龟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程颗察院,初为京兆府鄂县主簿。民有借其兄宅以居者,发地中藏钱,兄之子诉曰:‘父所藏

也。’令言:‘无证左,何以决之?’颗曰:‘此易辨耳。’问兄之子曰:‘尔父藏钱几年矣?’曰:‘二十年。’遣吏取千钱,视之,谓曰:‘今官所铸钱,不五六年则遍天下。此钱皆尔父未藏前数十年所铸,何也?’其人遂服。令大奇之。”由于主簿、县丞所具有的这一司法职能,在县尉缺失的情况下,其司法检验工作自然便由此承担。

县令为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统理所辖县治内的一切行政、司法、户籍、赋税、教育、刑狱事务。县令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的司法长官,负责整个县治内的司法审判工作,对刑事案件的侦查自然是最高的指挥官,起着一个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从《洗冤集录》的记载来看,县令并不直接委身负责一线的现场检验工作,只有当县尉、县丞、主簿等缺失的情况下才需亲自前往司法检验。

参与司法检验的仵作

宋代司法检验工作除了规定各级属官担任尸体检验之责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人员——仵作行人。

关于“仵作”一词最早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有学者对此考证后认为“从现存文献看,‘仵作’之名首见于《疑狱集》,源于(玉堂闲话)‘伍作’一名”(徐忠明:“仵作”源流考证)。从《玉堂闲话》的记载来看,仵作产生之初系指专门代人殓尸送葬经营棺木的行业。行人是对古代行业组织成员的称谓,亦有“团”“市”“作”等名。行会产生于隋唐时代,于五代时期出现了专门为人殓尸殡葬的行会,其成员便称之为“仵作行人”。宋代仵作开始参与到尸体检验之中,其主要职责是在检验官的指挥下对尸体进行清洗、摁压、测量,检查受损情况。《洗冤集录》中多处记载仵作在验尸时注意事项“令仵作行人以手按小腹下,其肾子自下,即其验也;于内若一处有痕损在要害,或非致命,即令仵作指定喝起”“凡检复,须在专一,不可避臭恶。切不可令仵作行人遮闭玉茎、产门之类,大有所误。”“仵作行人喝四缝尸首”“有因争斗因而杀子谋人者,将子手足捉定,用脚跟于喉下踏死。只令仵作行人,以手按其喉必塌,可验真伪;勒仵作拾起白骨;勒行人邻证供状”。

由于尸体检验要接触各种非正常死亡的尸身,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事,更兼尸体勘验所面临之尸身或高度腐烂,或者被利器所伤面目模糊,其惨状非常人所能承受,缺乏经验之官府检验官实不愿从事此工作,因此,殓葬行业出身的“仵作”便被招之于官府,实际上承当了尸体检验之工作。于是仵作又被认为是“大人”们的手和眼,“监行人检喝,免致出脱重伤处。”仵作在检查过程中对伤痕的大小、部位、有无血荫等均需唱报,实则是在检验官指挥之下进行尸身勘验。

仵作在宋代其身份并未获得官方承认,仅是衙门差役非正式官吏,社会地位低下。《洗冤集录》里对司法检验人员的职责要求记载中多处提到仵作,据统计“全书涉及‘仵作’的内容共有26处,分布在卷一至卷五,其中涉及对‘仵作’管理的内容共有13处,涉及‘仵作’参与验尸的共有13处。”(王明忠:《洗冤集录》中仵作社会地位的分析)《洗冤集录》对待仵作基本持不信任之态度,书中序文即对检验官员特加告诫“年来州县,悉以委之初官,付之右选,更历未深,骤然尝试,重以仵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虚幻变化,茫不可诘。”提醒检验官提防仵作行人作伪。“凡检验,不可信凭行人,须令将酒醋洗净,仔细检视。”在检验过程中检验官需对仵作行为进行严密的监控“必须约束仵作行人和吏役等,不许稍离官员身边,恐有不法活动。遇到夜间,仵作吏役等必须勒令他们作出保证,才可住宿”。检验官需将仵作在验尸的整个活动纳入监管之中,甚至仵作遇到夜间状况需要住宿都要获得检验官之首肯。

最后,司法检验环节里还涉及命案现场及尸身的看守,这些工作由衙门差役担任,主要是隶属于县尉下的弓手,及耆长、壮丁等人。《洗冤集录·检复总说下》里的记载“凡初、复检讫,血属、耆正副、邻人,并责状看守尸首”,《初检》篇:“初检尸有无伤损讫,就验处衬簟尸首在物上,复以物盖。候毕,周围用灰印,记有若干枚,交与守尸弓手、耆正副、邻人看守”。耆长和弓手不参与对尸身的检验,但是要负责看守尸身及保护现场。

司法检验官是司法检验中的重要角色,担负现场勘验、尸身检验之职。宋代对司法检验官的职责进行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专人专项专职,同时法律也明确规定参与尸身检验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各项职责与范围,以此保障司法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求得司法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对平冤决狱,树立司法公正与权威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再一次力证宋代司法制度在追求程序与实体并重上的领先之处。

古代法律宋代司法制度

古代法律宋代司法制度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代司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法律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后来的明清时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一、审刑制度 1.审刑狱的组织:宋代以州、县为基本司法单位,设有州、县两级法院。其中州级法院主管州内所有审刑狱,并统管有经手死罪狱的衙门,县级法院负责地方审刑狱。法院下设侦查、公诉、判决等部门。 2.审刑程序的规定:宋代制定了《临贡司试刑科条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审刑的程序和要求。法庭设科,按照章程确定审刑的具体环节。审刑的程序一般包括起诉、侦察、破案、审讯、判决等环节。被告人有权利辩护,但需要事前申请。审判人员必须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并按照正当程序进行审判。 3.刑罚的种类和刑名的定案:宋代的刑罚包括死刑、笞打、杖刑、徒刑、罚金等。刑名的定案主要由律师司判定,需要遵循固定的程序。刑法书籍对各种刑罚的适用条件和执行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保了刑罚的公正性。 二、律治制度 1.官府的行政体系:宋代的官府设有和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各级行政机构。官府的行政体系明确了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规定了官员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官员必须按照法律进行公正执法,不得任意滥用职权。

2.府兵制度:府兵是宋代的一种军队组织形式,主要由地方行政机构 负责组织和管理。府兵主要用于维护地方治安、镇压藩镇的叛乱等任务, 也参与战争等军事行动。府兵体系严格分级,有按等级设立的府兵、卫兵,还有具体岗位上的巡检等。 3.民间纠纷的解决:宋代对于民间纠纷的解决倾向于通过曲直判、领 导解决的方式。曲直判是一种调解的方式,由有关官员或领导通过面谈等 方式对争议双方进行调解。双方可以自愿达成协议,也可以接受领导的决定。领导解决是指由有关地方领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纠纷进行公正裁决。 三、监察制度 1.内监制度:宋代设有内监、礼监等内监机构,负责监察皇室成员和 官员的言行举止。内监的职责是监督皇宫内的秩序,管理宫女、宦官等。 礼监的职责是监督皇帝和王公贵族的仪表仪态。内监制度确保了皇室和官 员的廉洁和规范行为。 2.外监制度:宋代设立了外监机构,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任职表 现和管理。外监机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调查和处理官员的违法 行为。外监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现象。 总之,宋代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后来的明清时期司法制度的形成 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宋代的司法制度在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 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慈《洗冤集录》整理

?? 宋慈《洗冤集录》是世界公认的古代法医学巨著[1、2、3、4]。既往学术界主要对《洗冤集录》中法医检验的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对与检验有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及其检验规则等研究不多[5]。对《洗冤集录》的法医学学术价值和司法检验制度等成果进行全面研究,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4、5]。本文特就宋慈《洗冤集录》与宋朝司法鉴定制度进行研究,介绍如下: 一、官验制度 1、参与检验的机构和官员[6] 宋朝司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加强中央司法权的直接控制[7]。主要表现在设置“审刑院”以控制中央司法;设置路级“提刑”以控制地方司法。宋朝把全国分为二十六路(相当现在的省),在路设置向中央负责的提点刑狱官,简称“提刑”,掌管辖区内的司法工作,巡回视察在押囚犯,检举违法失职官吏。 宋朝在中央设狱史台(简称“狱司”),另外还有“刑寺长二(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一条令)”,即大理寺和刑部(简称“法司”);在地方,各路设“提点刑狱司”又称“宪司”代表朝廷监督州县的司法,各州、县地方长官如知州、知县对刑案负全责。关于检验人员,宋慈记载:“诸验尸,州差司理参军,县差尉(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一条令)。”“司理参军”即州司理院专掌审理案件和监管犯人的官吏,“尉”即掌管关押犯人和捕捉盗贼的官吏。宋慈指出检验“不敢萌一毫慢心。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见宋慈《洗冤集录》序)”,他强调:“乾道六年,尚书省此批状州县检验之官,并差文官,如有阙官去处,复检官方差右选。本所看详检验之官,自合依法差文臣。(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一条令)”宋朝法律规定[6]杖刑以下的案件由县判决执行,徒刑以上的案件由县“审”州“判”,各州死刑案件除报刑部外,也报提刑司,叫“送勘”,提刑司负有详复的责任。宋慈记载:“凡验诸处狱内非理死囚人,须当径申提刑司,即时入发递铺(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五(三二)验罪囚死)”,“近年诸路宪司行下,每于初、复验官内,就差一员兼体究。(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三)检复总说下)”。 ?? 谈到司法检验人员,必然要谈到《洗冤集录》中多处提到的仵作、行人。五代时,仵作、行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文化程度底、专门帮助丧家埋葬的人。因其从事处理尸体的职业,到宋朝成为被官吏召到现场洗罨尸体或喝报伤痕的人。宋慈说:“对众勒仵作、行人用醋汤洗检”,“拥罨检讫,仵作、行人喝四缝尸首(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二(八)验尸)”。由此可见,在宋朝,仵作、行人只是官府雇用的人,并非公人,没有其法律地位。但是,官吏召仵作、行人到命案现场帮助检验尸体,对其是十分不信任的。宋慈说:“凡检验不可信凭行人,须令将酒醋洗净,仔细检视(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一(三)检复总说下)”,“重以仵作之欺伪,吏胥之奸诈,虚幻变化,茫不可诘。(见宋慈《洗冤集录》序)”。从事贱役,文化低下,要用他工作又不敢信任,这些矛盾集于仵作一身。在宋朝官验制度下,仵作、行人的地位只能如此。直到清末,仵作准于“检验吏”从九品出身,但从来没有摆脱贱役的社会歧视。2、检验的启动和决定[6] 宋朝县、州一级地方政府一般无专门的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兼行审判权,行政长官不仅参与检验而且必须“亲临视”(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一条令)。宋朝的结案期限或叫“审限”实行“三限制”:“听狱之限,大事四十日,中事二十日,小事十日,不他逮捕而决者,毋过三日”(《宋史?刑法志》),并规定违背“三限”准用《官书稽程建》处罚。宋朝的官验制度决定了官吏对检验的重视,可以从如下几个规定了解有关检验的启动和决定。 报官,指发生人命案时由保正报到官府,按法律规定派官员去检验并处理尸体,也称报到或报案。宋朝王安石创行“保甲法”以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保的负责人叫保正。宋慈认为:“诸验尸,报到过两时不请官者。以违制论(见宋慈《洗冤集录》之一条令)”。“复检官验讫,如无争论,方可给尸与亲属。无亲属者,责付本都埋瘗,勒令看守,

中国古代法律职业者

中国古代法律职业者概述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法律职业一般是指直接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各种工作的总称,通常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公证人和法学教师,但主要指法官和律师,特别是律师。1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没有发展出制度化的律师或者法官等法律职业者。但对于“律师”和“法官”这两种职业的前身却是可以追根溯源的,有着较悠远的历史发展根基。因此本文所要谈的是中国古代法律职业的概念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可以看成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与现代法律职业者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职业者,这些群体与现代法律职业者发挥同等功能,追求类似目的,并且与法有关,成为化解纠纷的除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主体。 通过对古代法律职业者的探析,至少存在一下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以探析当代法官职业群体介于行政、司法之间尴尬地位形成的历史原因;第二,借鉴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讼师现象,来探讨今天律师群体的多面性,促进律师职业道德的建构完善。 二、古代各个时期审判者及司法辅助人员的概述 (一)西周以前的法官 据史料记载,早在帝舜时期,就有了法官之职。帝舜时期法官之名称为“士”,而任“士”之职者,实皋陶其人也。2皋陶乃法官之始祖。在当时,皋陶主要管理立法和司法事务,深受人们敬重。皋陶所任法官的地位职位较高,司空、后稷、司徒,后世所谓三公,“士”之地位次三公而列第四。在当时司法官之地位,亦云尊贵矣。3同时,为司法官之人必须是贤德之人。皋陶的贤德是令统治者也深深折服的,甚至是帝王也自叹不如。皋陶之事业最显著者,当然为制定刑法。实 1《法理学》李其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292页。 2《中国古代诉讼法。中国古代诉讼法溯源》徐朝阳著吴宏耀童友美点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第81页 3《中国古代诉讼法。中国古代诉讼法溯源》徐朝阳著吴宏耀童友美点校中国政

2012年度法治人物主要事迹及颁奖词CCTV(格式调整版)

引子: 央视网消息:12月4日晚,《法治的力量2012——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落下帷幕。根据法治人物推选委员会的投票结果,今年的年度法治人物最终揭晓。湄公河案专案组、刑诉法专家陈卫东、“嫣然天使”负责人李亚鹏,以及候鸟守望群体等入选2012年度法治人物。晚会还首次设立了“年度致敬媒体”,《人民日报》微博因为在重大舆论事件中坚持理性评论、恪守媒体职责而获评。CCTV“2012年度法治人物”: 跨国司法的国家护航——湄公河案专案组 公益律师——佟丽华 舍身救人的“最美学警”——李博亚 “三农”代言人——毛丰美 “嫣然天使”负责人——李亚鹏 年度致敬媒体——《人民日报》微博 寻亲志愿者(代表)——小梅、吕顺芳、张志伟 刑诉法专家——陈卫东 候鸟守望者(代表)——李锋、张厚义、吕忠民 年度特别贡献——金淑萍(已故)、翟树全、李培斌 《12?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是由全国普法办、司法部与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承办。2012年度法治人物的评选标准是推动力、影响力、引领力。回望即将过去的2012年,汇聚这一年的社会进步和法治成就,梳理、总结并评价在法治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群体。 从2001年起,《法治的力量》专题晚会已连续举办12届。今年的年度法治人物评选引起了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热情参与,经过由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媒介精英共同组成的推选委员会的层层讨论,最后选出了这份年度法治人物的获奖者的名单。可以说,这份获奖者名单,是对2012年中国法治进程的最佳回望与注解。

推动力是法治人物的核心特质: 即将过去的2012年,一个个法治人物行动或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某一个法制领域的特别关注,或催化了一些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诞生,从而对整个制度建设和国家法治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2年3月,有着“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法》迎来了第二次大修,涉及现有法律100多处,修改条款之多、涉及范围之大前所未有。这些成果背后,是以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及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的陈卫东教授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法学家2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重重阻力之下,陈卫东力主对羁押人员投诉权利的法律保障;“秘密侦查”合法性的纷争中,陈卫东更是力排众议,坚持用公开严格的法律程序更好地保障公民权利。法学专家陈卫东,用学者的执着与坚守,为法治进步立言著说。 佟丽华,公益律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十多年来,佟丽华和他的团队已经默默地对400多个孩子进行过法律援助。今年,他们更是完成了4万多字的《儿童福利条例》初稿及说明,目前民政部有关部门正在讨论决策。浙江温岭的虐童事件,让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今年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而在这个议题上走在最前面的佟丽华希望,舆论关注之外,儿童福利保护能够尽早实现制度层面的突破。 李亚鹏,嫣然天使基金创始人。自2006年创立以来,李亚鹏和嫣然天使基金已经对8920名唇腭裂儿童提供了免费的医疗帮助。今年,他又创办了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这是中国第一家民办的非盈利儿童医院。6个春秋的持之以恒,在李亚鹏的呼吁下,唇腭裂患者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而一直坚持透明慈善的李亚鹏,如今仍然在为唇腭裂的孩子四处奔走,他希望有朝一日唇腭裂能够纳入国家的大病医保,从民间行动衍生为政府行为。 影响力改变观念和进程: 法治人物往往体现着一个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他们的言行所透射出的精神具备强大的昭示意义,影响甚至改变了公众的行为、进而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法治进程。 《人民日报》微博,于2012年7月22日凌晨,在北京的暴雨夜里上线,短短4个月时间里,就赢得了300多万粉丝的关注。暴雨夜,他在传递爱与力量的同时,

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

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 【正文】 一、《宋史·刑法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述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1] 《宋史·刑法志》是《宋史》中有关宋朝法律制度、刑事立法及司法活动描述最为详细的一部分。《宋史·刑法志》共有三部分,即《宋史·刑法一》(以下简称《刑法一》)、《宋史·刑法二》(以下简称《刑法二》)和《宋史·刑法三》(以下简称《刑法三》)。《刑法一》共有五十五段。第一、二段是《宋史·刑法志》的序言。首先沿用历代刑法志的传统体例,论述封建礼教和刑罚的相互作用。接着,对宋初、神宗以后和南宋的法制,极简单地作了总的评述。第三至五十五段的内容概括起来,共有下列四点:1.说明两宋三百余年的立法经过。宋初自建隆重定刑统和编敕以来,后继君主陆续编敕,敕律并行。神宗变法,以敕代律,划清敕、令、格式的界限,并创设统编敕令格式的体例;孝宗又创编条法事类,便利法规的运用。此外,南宋时,断例和指挥也取得法律的地位,有时它们的效力竟超过敕令格式。2.明宋代司法

行政方面集权中央的措施。主要表现为加强刑部“复按”的职权,京师设审刑院、纠察司,各路设提点刑狱司、御史台设推勘官。3.代在司法方面防止官吏专横的措施。君主经常亲自审判、督促限期结案、按期具报监禁人数,注意清理积案。4.代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除严惩贪赃官吏外,并颁行仓法,奖励告密,制裁贪污的吏役,又特设“盗贼重法”,“获盗推赏例”等。《刑法二》这一部分的内容,大致首先为断狱,其次为诏狱。《刑法三》这一部分的内容,大致首先为疑狱,其次为配法、狱制、赎法和赦法。 二、宋代司法制度的高度集权化 (一)君主集权的司法机关体系 1.中央司法机关及其体系 (1)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 宋承唐制,中央三大司法机关仍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刑部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同时负责复核大理寺所断全国的死刑已决案件。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地方各州县上报的刑事案件以及京城百官案件,实行审判分离。御史台的职能,主要是监察文武百官,纠弹违法,肃正纲纪。但也具有司法审判方面的职能。主要是:其一,审理高级官员犯罪案件。“群臣犯法,体大者多下御史台狱,小则开封府、大理寺鞫治焉。”[2]其二,公谳天下大狱。太宗太平兴国九年,曾派“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两浙、四川、荆湖、岭南审决刑狱”。[3]雍熙三年,“置御史台推勘官二十人,皆以京朝官为之。凡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鞫。陛辞日,帝必临遣谕之曰:‘无

法律故事:宋代的基层司法检验官群体

宋代的基层司法检验官群体 宋代对司法检验的规定极其完备。刑事案件的初审在州县进行,对刑事案件的现场及被害者尸体的勘验工作由基层司法组织承担,州县负责司法检验的分别是司理参军与县尉,并指挥仵作具体操作完成。主簿、县丞、县令在县尉缺失的情形下要担负此职。除此之外,检验过程中的参与人还包括耆长、壮丁、弓手等胥吏。对基层司法检验官及其职责规定,《洗冤集录》有详细的记载。 根据《洗冤集录》的记载,主持验尸的工作由地方基层官员承担,这些官员被称为检验官。法定的检验官在州为司理参军,在县则为县尉。“诸验尸,州差司理参军,县差尉。县尉阙,即以次差簿、丞。(县丞不得出本县界)监当官皆缺者,县令前去。若过十里,或验本县囚,牒最近县。其郭下县皆申州。应复验者,并于差初验日,先次申牒差官。应牒最近县,而百里内无县者,听就近牒巡检或都巡检。”《宋会要辑稿·刑法》对此也有相应的记载:检验官“在县委尉,在州委司理参军,如阙正官,差以次官。”“在县,如果县尉、主簿、县丞、监当官皆缺,县令前去。”由此可知,宋代主持司法检验工作的官员在州为司理参军,在县为县尉。如果县尉当值缺员则按顺序改派主簿和县丞,县丞只能在本县范围内检验;若县尉、主簿、县丞三者都缺员的情况下就由县令亲自出检。并且法律规定只能由文官主持检验工作,只有在边远小县确实缺少文官的情况下,复检官才可派识字武官充任。 专职检验官 首先,州一级司法检验工作由司理参军主理。宋代州一级在知州和通判以下一般设有七类属官:“判官、推官,掌受发移,分案治事;兵马都监,掌训治兵械,巡察贼盗;录事、司理、司户参军,掌分典狱讼;司法参军,掌检定法律,各一人。皆以职事从其长而后行焉。”(《庆元条法事类·职制门》)司理参军是宋代州级属官中新设的管理地方刑狱的重要官吏。司理参军与其他州级属官是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的朝廷命官,其社会地位在官僚等级制度中处于下层,官阶大致在从八品和从九品。《庆元条法事类》中记载得较详:“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为从八品。中、下州诸司参军事……为从九品。”《宋会要》关于州属官:“录事、司理、司户参军,掌分典狱讼,司法参军掌检定法律。” 司理参军之职,其职能设定为与司法刑狱相关,“专鞠狱事”,“专于推鞠研覆情实”(《宋史·职官志》)。司理参军在司法工作中主要负责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由于要审理狱案,复察案情,司理参军还专门负责本州涉案的人证和物证的检验事务,所以勘验命案现场、验尸和验伤便成为司理参军的重要职责之一。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后,“在法,检验之官,州差鉴于‘州县之官,不肯亲临往往多以事辞,率巡检武人,其间多出军伍,至有不识字画者,检验一事,奸吏因得其便,往往是非曲直颠倒。’”故当时人说:“凡县邑之民,事不得其平者则平之于尹;尹之不能平及事之大者,咸得平之于守;守视其事之小者立决之,其大者下于理官,理官得以考其情而弃之、杀之。故曰:守之责不若理官之重。”(《蔡襄集》卷二九《送张总之温州司理序》)以上表明司理参军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 司理参军作为宋朝新设州级属官,其设置宗旨便是负责地方刑狱,避免、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清明地方司法,因此宋朝统治者对州级属官的人员配置极为

听讼决狱之圭臬:宋慈《洗冤录》

听讼决狱之圭臬:宋慈《洗冤录》 1、宋慈以前的法医学传统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服务于司法、刑侦的法医检验工作。《礼记·月令》中就有严格区别伤、创、折、断以确保刑罚的公正的记载,东汉蔡邕称为“当以伤、创、折、断深浅大小正其罪之轻重”1。战国晚期的睡虎地秦简有《封诊式》,内容是秦国关于查封和勘验程式的规定,记载了包括现场勘验、验尸,指令医生对被告进行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属于应被送往隔离区的麻风病患者,或对殴斗流产者所持胎儿的检验等内容2。 《汉书?王莽传》和《后汉书?陈忠传》都提到汉代被判刑的孕妇,应该等到生完之后才执行刑罚;《汉书?薛宣传》记载汉代法律中有“疻痏”,“疻”就是打伤人以致皮肤肿起,“痏”就是打伤人致皮破流血,两者在处罚上是有区别的3;汉律中又有“狂易杀人”、“孕妇缓刑”等规定。这些都反映了汉代法律与医学的互相渗透。 到唐代,法医检验已经纳入到法律文本中加以规范。《唐律疏义》规定,在人命和伤害案件中,检验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即尸体、伤者以及诈病者,即相当于现今的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同时,对伤害案件中“伤”的标准作了明确的界定,即“见血为伤”;将各种伤害分为手足伤、他物伤与刃伤三类,并根据伤害程度的不同,承担不同的刑事责任。而所有的伤势,都必须通过司法鉴定4。 宋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检验的法令,明确规定凡杀人案件均需报检,否则按律追究。宋朝还印制了《验尸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等规范化尸体检验的程序和格式,其中规定了尸体检验应由检验官吏负责,“仵作”参与,并负责处理尸体;检验女尸外生殖器时,应由“巫婆”承担;检验官吏必须根据尸体检验结果撰写验尸文件,称“验状”。这些说明在宋代法医学检验制度已基本形成5。 唐宋检验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检验制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出世界法医学史上的巨著——宋慈的《洗冤集录》。 2、大宋提刑官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南宋建阳县童游里(今福建省建阳市童游镇)人。20岁时,他进京入太学,拜理学大师真德秀为师,常以“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自勉。41岁时,他出任江西省信丰县主簿,自此开始了25年的仕宦生涯,最后官至广东经略安抚使,从一个低级官吏成长为封疆大吏。受理学的影响,宋慈在他仕宦的二十多年里,非常关心民苦。他任职福建长汀之时,县内百姓苦于监价高昂,他调整运盐路线,大大节省运费,将盐廉价出售给百姓;任职南剑州时,浙江西部遇饥荒,他实行“济粜法”,使百姓顺利地度过了灾荒6。此外,宋慈虽然长年担任高级官吏,但为官清廉,家无余财。由于宋慈廉政爱民,使得他成为封建官吏的楷模。宋慈死后,宋理宗赐赠朝议大夫,誉他为“中外分忧之臣”,并亲自手书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 宋慈曾三次担任提点刑狱(广东、江西、湖南),一次担任直宝谟阁奉使四路,都是负责刑狱的高级官吏。由于宋慈关心民苦,在刑狱问题上一直坚持审慎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在掌管刑狱的过程中,能比较实事求是,刚断果毅,“以民命为重”。他说:“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曲伸之机括,于是乎决。”7[8]意思是说,“大辟”即杀头是最重的刑罚,这种刑罚则是由犯罪事实决定的,而犯罪事实 1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册).第468-4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 2贾静涛.中国古代法医学史.群众出版社,1984,第1-3页,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3班固.汉书,第3395-33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4. 4殷啸虎.中国古代司法鉴定的运用以及制度化的发展,中国司法鉴定,2001,(1). 5贾静涛.世界法医学与法科学史.第52-57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陆心源辑.宋史翼·宋慈.卷22,见(十万卷楼)潜园总集.第十七函. 7宋慈.宋提刑洗冤集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45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

宋代审判机构、审判程序及审判制度探究

宋代审判机构、审判程序及审判制度探究 统治者利用司法审判作为工具对民众进行镇压,是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故历代封建王朝非常重视审判制度的建设。宋代司法制度是在已达到成熟地步唐代审判制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不断进行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顶峰。有学者把宋代审判制度中的鞫谳分司称为宋代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所谓“鞫谳分司”,是把审即推勘事实和判即检法断刑划分开来,交付两个不同的机构或者官员分别办理,使之既分离又互相牵制,不易作弊。宋初将五代时期的“五步院”改为“司理院”,由司理参军掌狱讼勘鞫,不兼他职,将司法参军由原来“鞫狱断刑”之职能变为“检法断刑”。鞫司( 亦称推司、狱司) 由司理参军掌管,谳司( 亦称法司) 由司法参军掌管。宋代始终坚持分司原则,并把该原则作为“累圣相授”的传统。 一、宋代审判机构之多元化 宋代中央审判机构分为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宋高宗时期的周林在《推司不得与法司议事札子》上奏: “狱司推鞫,法司检断,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①“号为天狱”的大理寺源于西周时秋官,作为中央最高审判官署以审核刑狱案件的机构。宋初,“大理寺谳天下奏案而不治狱”,②只负责审理地方上奏的疑案。元丰改制后,把大理寺少卿分左断刑、右治狱

两个系统,左断刑分为断司( 鞫司) 和议司( 谳司) ,负责审理文武官员以及各地上报的刑事疑难案件。右治狱分为左、右推负责审理鞫狱“掌检断左、右推狱案,并供检应用法条”。 ③在大理寺断后只由刑部详复的案件,置审刑院后,还要经过审刑院。元丰三年( 1080 年) 八月,“以知院官判刑部,掌详议、详复司事,其刑部主判官为同判刑部,掌详断司事,详议官为刑部议官”。 ④御史台设“检法官,掌检详法律; 主簿,掌钩考簿书”。 ⑤御史台和刑部各部门职能划分也大体上体现了鞫谳分司的要求。 宋代地方司法机关分为路、州、县三级。提点刑狱司是路级司法机关,其主要职能是地方复审机构。在州级司法机构设有司法参军和司理参军,导致州一级审判机构分化出鞫司和谳司两个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案件中的审和判的分离。由于县级行政编制简单,所以在县级审判机构中鞫谳分司表现不如州审判机构明显,总体上看宋代从中央到地方司法审判机构设置均体现出了鞫谳分司要求,避免法官一人独断。 二、宋代审判程序之运作 鞫谳分司程序十分完备,大致可以分为审讯和判决两大块。 ( 一) 审讯阶段 1.据状勘鞫。《宋刑统》规定“诸鞫狱者,皆须依所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怎样的

司法是国家特定机关依照法定职权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 件的活动,其目的是解决纠纷,惩治邪恶,保护民权和维持正义,其活动中心是法院或具备法院性质的机构。下面给大家介绍宋朝的司法制度:司法机关体系 一中央司法体制 宋朝沿袭唐制,中央仍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为三大司法 机关,各机构职责相沿未改。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为加强对司 法审判权的控制,朝廷于宫禁中增设审刑院,置知院事一人、详 议官六人。全国上奏案件,须先经审刑院备案,再发交大理寺审 理和刑部复核,然后由审刑院详议,并奏请皇帝裁决。这实际是 在刑部之上又增加了一级复审机构,剥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 权力,使审判和复核程序复杂化。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改革官制,裁撤审刑院,将其职权归还刑部。此后,凡奉皇帝诏命所立案件,由朝官临时组成制勘院审断;由中书省下令所立案件,由诸路监司 及州军等派官临时组成推勘院审断,从而保证了皇帝对重大案件 的直接控制。

此外,枢密院有权参与军政案件的审判监督,三司及户部有权参与财政赋税案件的司法审判。 二地方司法体制 宋朝地方实行州府、县两级制,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各县有权审判杖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将审理意见报送州府判决。各州有权审判徒刑以上案件,但死刑案件须上报提刑司复核,重大疑难案件要上报刑部,由大理寺审议,或经皇帝裁决。在京畿地区,由开封府和临安府负责司法审判活动。 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在州县之上增设路一级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主要监督本路司法审判活动,复核州县重大案件,监察劾奏州官违法行为,以加强中央对地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 宋朝的司法制度:诉讼审判制度 一诉讼时效与审判时限 宋朝对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已有明确区分,并分别规定了具体的诉讼时限。 1.民事诉讼时限与时效

宋朝法律制度 (1)

第八章宋元的法律 (960年——1368年) 第八章宋元的法律 o宋朝的法律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有大量的创制,立法以《宋刑统》为代表。由于封建社会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统治者为了巩固统一,十分强调以法律手段维护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重惩贼盗成为法律的主要内容。其司法制度也颇具特色,诉讼审判制度进一步完善。 o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其法律制度在汲取汉民族法律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 第八章宋元的法律 第一节宋朝法律的变化 第二节元朝的法律概况 第一节宋朝法律的变化 一、宋朝的法律指导思想 二、宋朝的主要法律形式 三、宋朝法律内容的变化 四、宋朝司法制度的发展 一、宋朝的法律指导思想 ——“强干弱枝”、“轻重相制” ɉ强化中央集权具体政策: 1、收夺地方政权: * 废节度使统领州郡制,派知州管理,设通判督制。 2、收夺财权: * 宋太宗时,全国分十五路,设转运使。

3、收夺军权: * 藩镇精兵收补中央禁军,以文代武,定期调整将帅。 二、宋朝的主要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 1、全称:《宋建隆重详定刑统》 2、颁布:宋太祖赵匡胤主持:窦仪 3、时间:建隆四年(963年) 4、格式体例: * 篇(12)、门(213)、律条(502)、律疏 * 敕、令、格、式(附律疏后,前标“准”字) * 起请条(立法者奏请皇帝审查的具体建议。 32条,相关令敕后,冠以“臣等参详” ) 5、特点: (1)内容源于《唐律疏议》 ——篇目名称、律文和疏议内容几乎棋一模一样;(2)体例沿用唐的《大中刑律统类》和后周《显德刑统》,并稍有变化。 如:出现“准”条、增设“起请条”。 6、意义: ——宋代最基本法典,沿用至南宋。 ——中国第一部由朝廷刊版印行、发行全国的封建律典(二)编敕

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

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有文化内涵的时期之一。在宋代,封建官僚制度逐渐完善,行政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基层管理制度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 一、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 1.地方政府 宋代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州、府和县。地方政府的职责包括治理地方、推动发展、保障民生等。同时,地方政府还拥有法律、司法、税收、军事等权力,是宋朝政府实现统治的基础。 2.民间组织 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中,民间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组织往往是由一些具有威信的人物组成,以志愿者的形式运作,负责地方的公共事务和社区维护。 3.学校 宋代的学校也是基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训诂学校和国子监是宋代的两大教育机构。学校的存在,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一批人才,同时也帮助地方政府实现了文化、道德和法治的传承。

二、基层管理制度的特征 1.权力下放 在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中,权力下放是一大特征。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的自治权,这种分权的管理方式保证了地方政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责任倒置 在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中,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责,但是,他们的责任有时也会被下放到民间组织和学校等基层机构。这种责任的转移和共同承担,促进了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协作和合作。 3.监察机制 在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中,监察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存在良性的竞争关系,在竞争中,相互监督,促进各方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三、基层管理制度的意义 宋代的基层管理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特征,但也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某些特征。它的意义在于: 1.空间化

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识

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认识 在老师的推荐之下,我们有幸阅读了强世功所写的《法律共同体宣言》。通俗的语句掩盖不了强世功那令人赞叹的才华。读了三四遍之后,我对法律职业共同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老师在课堂上所讲,我们对法律职业共同体进行了解讨论和思考,并且对其有了更为全面系统地掌握。 在本文之中,我将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含义,法律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要素,形成条件、社会作用以及我国是否存在共同体这五个方面对法律职业共同体进行分析。 一、法律共同体的含义 法律职业共同体这个词最早起源于二战后的西方国家,它是根据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首次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演化而来,随着研究人员的增多,对法律共同体的含义也有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就是由法律家们整合而成的社会职业精神群体。 张文显对于这个概念解释的比较详细,他认为法律共同体是由法官、检察官、律师所组成的共同体。由于这一群体具有一致地法律背景、职业训练方式,、思维习惯以及职业利益从而使得群体中的人员在思想上结合起来,而形成特有的思维模式、辩论方法、推理技术,通过共同法老律语言使得他们之间得以沟通,通过共享共同体的意义和标准,成员间在职业伦理、准则达成共识。尽管成员个体之间在思想人格、价值观念各不相同,但通过法律视野和法律目标的认同使得成员之间目标、精神、情感珠连带而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 强世功在《法律共同体宣言》中,以幽默地语言阐述了这个概念。他认为这个共同体是由这样一群人构成:他们是一群神秘的人,如同神秘社会,有自己的切口和暗号,他们有自己的服饰和大堂,他们不屑一事无成使用日常语言,他们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升到神圣的原则层面上来讨论,外人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他们把远离日常生活的方式来关注日常生活称之为“专业化”。 我认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指在同一层面上的法律人在追求相同目标的情况之下,按照大致相同的工作流程来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群体。“同一层面”要求法律职业者的教育背景、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分析问题方式大致相同。“相同目标”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工作流程”是律师、检察官、法官在处

大学生寒假实习心得领悟:数据处理中心实习_实习汇报.doc

2020年大学生寒假实习心得体会:数据处理 中心实习_实习报告 《2020年大学生寒假实习心得体会:数据处理中心实习》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更多报告,实习总结,实习周记,范文,毕业实习报告,会计实习报告,实习证明,请关注实习报告栏目! 实习地点:**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 实习内容:办公室助理 实习时间:20**3——20**4 办公室助理实习报告正文 在初春时节,我到默沙东(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实习,在办公室担任助理的工作,包括收发传真、复印、分发信件,准备培训材料等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接触了一些办公用品,如传真机、碎纸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掌握了这些机器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公司办公的基本情况。 同时在此期间我也学到了许多更有用的东西。开始实习时,刚进入陌生的环境难免会有些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同事们友善的微笑缓解我的尴尬。大家都很有礼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说声谢谢。对于我这个很少跟生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是给我上了一堂礼仪课。 作助理,任务比较琐碎繁杂,指导我的老师教我,做要分主次、有条理。说着容易,做着难。每天要发传真、收信件、整理废旧纸张在利用等,手头有多件事情完成。当然这时候就要将

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把所有事情的主次顺序排好。这样就不会乱。正好最近公司要进行培训,需要复印。一共17份,每份里又有十余份不同的资料共百余页,这时候就需要有条理,每份资料分别印刷,清点数量,一张都不能错漏。这时候就要慢慢来,一点点完成。保证每份资料的完整和质量。“分主次,有条理”是做好事情的关键,这次实习让我更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所在的部门是这家公司的数据处理中心,全部资料、文件、电脑软件均是英文,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外籍员工。在这里的工作让我认识的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加强自己的能力。在此期间,我也旁听了几次面试。让我了解了面试官需要了解得东西,和我欠缺的地方,为我以后的面试做好准备。 这些就是我实习最宝贵的收获。实习是我步入社会前的第一课,教会我怎么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各种事情。虽然在短短的一个月里看到的只能是工作的一个侧面,学习的只能是一些初步的方法,但这些对于我是非常重要的。这次实习告诉我,在社会这个大学堂里我还是一个小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无论大小认真踏实的完成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

2017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宋朝

2017考研知识点:法制史分析——宋朝 1.试述宋初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宋初到仁宗末年这一时期的立法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从法律上强化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宋初的统治者,一方面从理论上总结五代十国以来君权旁落的历史教训,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法制在加强中央集权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立法上把厉行中央集权制的思想一一贯彻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诸方面。具体而言,①统治者改变了旧有的行政体制,在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把宰相统一行使的权力予以分割,分别由中书门下行事最高行政权,由枢密院行事最高军政权,由盐铁、户部、度支三司行使最高财政管理权。②将官员的官衔和实际职务予以分离,规定了官、差遣、职的区分。居官者只有官衔、官阶和相应的俸禄,但是不再行事与官相应的职权。差遣则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其有权却没有相应的官衔、官阶。职,一般指倌阁中的官职,大学士、学士等,是授予高级官员的荣誉头衔,不负有实际的权责。③对宦官、女后、外戚、宗室采取种种限制,不允许参与国事或禁止担任某些官职,防止他们专权。 (2)面对五代以来刑罚苛酷、宋初社会动荡的局面,统治者为收拾人心、树立新政形象,提出了“临下以简,务必哀衿”的立法思想,即立法要简要,对待臣民要有哀怜之心。具体而言,①轻刑薄赋,宽简待民。统治者不仅多次下诏要求减轻各地赋税、徭役,还制定了“折杖之法”以改变刑罚苛酷的弊端。②恤狱慎刑,务存仁恕。选拔儒臣主管州郡司法;删除五代以来法律中的严酷条文;改善监狱管理制度,善待囚徒。③“立法不贵太重,而贵力行”,就是立法不崇尚严刑峻罚,而贵在能贯彻执行。 (3)重惩贪墨。因为官吏贪赃枉法既侵害了公私财产权,又侵害了封建统治秩序;所以统治者把官吏的贪污腐败、徇私枉法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2.试述宋朝法制的特色。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转变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宋朝法制也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许多特色。 首先,重视法制建设。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法律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宋太祖、太宗虽然以武力夺得政权,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却很快转向崇文尊儒与重视法制的轨道。他们及其继承者为顺应社会的发展,也都十分重视法制,以不同的法律编纂方式去满足规范新的社会关系的需要。不仅认真吸收、总结了唐代的法制经验,还依据不同的社会需要,以编敕的方式补充律之不足,修正律文中僵化的条文,以新的立法方式适应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其次,宋朝民商立法的内容比唐律更加丰富。(1)《宋刑统》作为宋朝的基本法典,有关民商事立法的内容比唐律大为增加。(2)随着民事权利主体范围的扩大,立法内容也大为扩展。立法涉及到所有权、债、财产继承、婚姻嫁娶、检校析财等内容,多为唐律所不及。(3)私

最新-中国传统司法裁判方式以及思索 精品

中国传统司法裁判方式以及思索 一、中国古代法官裁判案件的法律方法1.古代法官裁判的事实认定在发现事实和事实认定方面,中国古代法官强调还原客观事实,而否认或忽视通过法律程序得出的法律事实的意义。 按照现代法治理念,在诉讼中法官不可能找出案件的客观事实并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进行裁判。 因为事实的发生通常是在若干时间以前,从事法律工作的律师、法官都不可能在场,任何人都无法准确描述、再现客观事实,即使某些当事人能够准确描述、回顾客观事实,司法机关、法院法官一般都不会相信或采纳。 所以,法官只能通过法定程序,按照证据规则,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经过质证采信后,对案件事实进行合理推断与认定。 但由于在古代中国分权未立、权力合一,从而导致了司法活动过程中起诉侦查和审判等活动大体上都属于同一的司法过程。 司法资源也相对比较短缺,勘验、鉴定技术也不发达,无法通过缜密的技术活动和繁复的法律程序还原出法律事实。 所以古代法官在事实认定时,更加重视证据中的口供,更多的是采用法官的权威或智慧来迫使当事人说出客观事实。 如,营造公堂之上威严肃穆的气氛引导当事人只能说真话;惊堂木或大刑伺候强迫当事人说真话。 或法官发挥智慧获取当事人描述的客观事实,比如运用欺诈手段从当事人口中引出事实,一些在今天看来不符合正当程序的提取证据的方式在古代反而是法官智取证据、巧妙判决的经典案例。 在法官具备足够的权威或智慧的前提下,这样一些独特的还原案件事实真相的方式反而会更接近事实真相,裁判案件也更容易接近实质正义,但却牺牲了形式正义。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法官往往正是在事实认定时将权威和智慧发挥到极致者。 一些耳熟能详的清官断案故事中,法官发现案件事实所运用的智慧通常都是故事的经典之处。 但如果法官不具备足够的权威或智慧,则很有可能为了追求实质正义而牺牲形式正义,结果往往实质正义也没能实现。

法律故事:宋朝的“职业法官”

宋朝的“职业法官” 在中国古代,法官是一种职务而非“职业”。因此,在中国古代的选官任官制度下,并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职业法官。像唐朝的徐有功那样终身基本都在司法机关任职的官员,可谓是凤毛麟角(见《法制日报》2020年5月20日《职业法官徐有功的跌宕人生》)。而宋朝在选官的过程中,注重对官员法律知识的要求,“取士兼习律令”,特别是通过“明法科”和“试刑法”等与司法相关的考试,培育了一批类似于今天意义上的“职业法官”。 宋朝称得上是“职业法官”的,当首推北宋的陈太素。他进士出身,为大理寺详断官,后又任审刑院详议官,权大理少卿,一直做到判大理寺,成为大理寺的长官。他“任刑法二十余年,朝廷有大狱疑,必召与议”。他办案并不拘泥于法条,而是“推原人情,以傅法意”,但同时又坚持原则,认为“有司议法,当据文直断,不可求曲当法;求曲当法,所以乱也”。而且“每临案牍,至忘寝食,大寒暑不变。子弟或止之,答曰:囹圄之苦,岂不甚于我也”。他也曾出任过兖州、明州等地的知州,所到之处都“有治迹”。在大理寺任上,因耳疾请求辞职,但未获批准。由此也可见朝廷对他的倚重。 与陈太素经历相似的,还有苏寀、杜紘、韩晋卿等人。 苏寀进士及第后,任兖州观察推官,后为大理详断官、审刑院详议官、御史台推直官等,在地方上也曾担任提点梓州益州路刑狱,利州路、成都路转运使等与司法相关的职务,在京城做到侍御史知杂事,判刑部,纠察在京刑狱和知审刑院,成为京城和国家司法机关的长官,可以说是从中央到地方司法机关的官员都做过了,特别是做遍了除大理寺以外的所有国家司法机关的长官。这样的职业经历在宋朝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史书中称他“长于刑名,故屡为法官,数以谳议受诏奖焉”。 杜紘进士及第后,担任永年县知县。宋神宗听说他很有才干,任命他为大理寺详断官、检详枢密院刑房,开启了他的法官生涯。后提升为刑部郎中、刑部侍郎,并两度出任大理寺卿。他办案的一个特点,就是“每议狱,必傅经谊”,根据儒家的经书解释法律,避免拘泥于法条。《宋史》中就记载了他办的一起案件:一个女子年幼时就同未婚夫订婚,到夫家做童养媳,但并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后未婚夫将她杀死以诬陷别人,案发后,在如何认定两人的身份关系上发生了争论。按照法律规定,夫杀妻可以比照凡人减轻处罚,因此有官吏认为应当按照夫妻关系处理。但杜紘不同意,认为按照《礼》的规定,只有举行特定仪式才能成为夫妻;而根据法律规定,“定婚而夫犯,论同凡人”,童养媳未婚就在夫家生活,虽不符合礼仪,但不能因此认定他们就是夫妻关系。最终他的意见被采纳。 韩晋卿历任安肃军司法参军、大理寺详断官、审刑院详议官以及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卿等司法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办案经验,而且能依法坚持原则。开封府百姓因争夺鹌鹑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因盗拒捕争斗而死,属于正当防卫,“杀之

法医学研究-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法医学史 宋代的宋慈编撰的《洗冤集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也是宋代法学成就 之一。考查历史,中国是应用法医学解决诉讼问题最早的国家。 远在公元前一千左右,西欧社会处于蒙昧时代,我国就已应用检验方法了。国外有位中国 科学史的权威李约瑟(曾著有权威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谈到他的一项研究计划中国的法 医学历史时说:“法医的历史非常有趣。”“在中国,这题目的第一本书是在1247年(南宋)写的。但是,法医的历史还可上溯到更早。纪元前217年(秦)有一位法官,他的墓中藏有如 何辨别谋杀与自杀,以及诸如此类的指示。”(见《参考消息》1987年8月20日第三版)。 战国末期吕不韦任秦相期间(公元前249-237年)使其门客编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其 中月令篇(记载十二月政令的)写有每年孟秋之月(七月)“命里瞻伤、察创、视析、审判、决 狱讼,必端平。”到了秦代(公元前221-206年)法医工作有了发展。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 城关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多片秦代竹简。竹简上记载了秦代的部分法律,其中有《田律》、《效律》、《置史律》、《治狱》等律令。从竹简之一的《封诊式》中可以看出,早在 二千多年前的秦代我国的刑侦工作和刑事技术工作就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封诊式》是秦 代官方规定的办理案件的方法和程式,其二十五篇文章,除了有关审理、审讯的一般性的规定外,还汇集了诸如凶杀、盗窃、逃亡等类型的刑事案件,从中反映了秦代破案人员的设置情况、现场勘查工作、刑事技术工作和审讯工作的状况。 《封诊式》中有关法医学的内容,包括现场、痕迹、活体和尸体几方面: 一、现场方面:当时称现场勘查为“诊”,由县令派出的“令史”和“牢隶臣”实施。文中规定,要详细了解案情、记载尸体场所、尸体位置、尸体与环境的关系、血迹、工具痕迹、 有关物证。可见今天所采用的勘查方法,早在秦代就已初步形成了。 二、在痕迹检验方面:反映了当时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盗穴》篇中关于现场鞋印的 记载表明,当时已把鞋印用于案件分析、刻画罪犯特征和物证鉴定。文中指出,要注意在出入口、来去道路上寻找和发现鞋印,还提出了要研究鞋印的长度、宽度(把宽度分成三个部分测量)、各部花纹的磨损、新旧程度等本身特征。显而易见,这些都包含了科学鉴定的成分。 三、在活体检验方面,规定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规定了对行凶人处以不同种类的刑罚,还 举了两个案例,一个是外伤引起流产的病人,一个是麻风病人,记载了对胎儿的检验方法及对 病人的诊断方法,说明应由“隶妾”对流产活体检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