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的研究进展1
- 格式:pdf
- 大小:419.77 KB
- 文档页数:8
羊肚菌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王浩东;赵锐;吴亮亮;林群英
【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年(卷),期】2024(43)2
【摘要】羊肚菌(Morchella)是一类珍贵的食药用菌,其栽培技术发展迅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本文对近年来羊肚菌在种质资源、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等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最新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技术优化和生产应用方面,特别是营养袋配方的研究十分突出。
通过不断改进完善栽培模式,创造适宜于羊肚菌生长发育的小气候环境条件,使人工栽培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通过对最新研究的总结,可为我国羊肚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王浩东;赵锐;吴亮亮;林群英
【作者单位】泗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江苏鸿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9
【相关文献】
1.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其栽培技术
2.羊肚菌\"南农1号\"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3.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4.羊肚菌生物学特性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5.羊肚菌白霉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羊肚菌种质资源及人工栽培研究进展作者:吴孔阳韩锰张沛刘雪琴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35期摘要羊肚菌为珍稀食用菌品种,商品羊肚菌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
介绍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的菌种种质资源情况及国内外羊肚菌室内外栽培技术,认为在菌种种质资源方面,多以当地野生菌种为母体,经分离驯化作为待选种质资源。
在人工栽培方面,室外栽培技术水平已有较大提升,在地势开阔地区可实现大田栽培的迁移应用,但仍受季节限制;室内栽培虽可打破季节限制,快速满足市场需求,但其可迁移性小,投资过大。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羊肚菌种质资源及人工栽培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羊肚菌人工栽培以及菌种选育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羊肚菌;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分布中图分类号S6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35-0060-04AbstractMorchella is a kind of rare edible fungus varieties, commercial products are mainly from artificial cultivation. Researches about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introduced, wildtype strains can be candidates after domestication.In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utdoor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ith greatly improved, the migration application in open terrain area can be realized by field cultivation, but it is still limited by season. Although indoor cultivation can break the season limit and quickly meet the market demand, but its mobility is small and investment is too large. Relevant resources and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Morchella seed were reviewed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Morchella and breeding technology.Key wordsMorchella;Germplasm resources;Artificial cultivation;Distribution羊肚菌(Morchella)属于真菌界(Fungi Community)、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是一种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低温高湿性食用真菌 [1]。
我省西部地区道地农作物羊肚菌高效种植方法研究摘要:羊肚菌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近年来我省西部地区打破固化思维,将本生长在南方的羊肚菌“移植”到黑龙江。
本项目针对羊肚菌在我省大田栽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问题,提出羊肚菌工厂标准化栽培方法,制定生产工艺,探索羊肚菌的精深加工,提出一种冻干加工法,制定工艺,建立标准化体系,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羊肚菌“全产业链”。
关键词:羊肚菌;高效种植;农作物;西部地区1.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首次人工栽培的羊肚菌是1982年,Ower用粗柄羊肚菌(M.crassipes)的菌核作为营养体进行出菇试验,首次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获得了羊肚菌的子囊果,认识到菌核在羊肚菌生活史中起关键作用,培育人工羊肚菌是非常有必要的。
1990年,Thomas研究的羊肚菌生活史中各阶段的细胞学变化,首次描绘出羊肚菌的生活史图。
这个成果对羊肚菌遗传育种及人工栽培两方面的研究都十分重要。
DuncanJG(2002)从羊肚菌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高分子多糖-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分子量为100万Da,由甘露糖和半乳糖残基构成。
Marie—AntoinetteBaute(1986)等从羊肚菌中发现了一种植物保护抗菌剂一吡喃酮抗生素(Microthe—cin)。
随后在我国河南、云南、陕西、湖南及四川各地等,出现了人工栽培羊肚菌成功的报道。
杨春艳(2012)通过灵石县琳琅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当地野生羊肚菌中分离种进行室内研究和大田栽培的成功实践。
系统总结出了羊肚菌从野外到实验室再到田间、从菌丝分离鉴定到菌菇栽培管理的完整过程,形成了独特的适合当地环境的高效人工栽培技术。
程辉等(2016)综述了羊肚菌生产现状,生物学特征及人工栽培技术要点。
付丽红(2016)在实验中,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羊肚菌进行检测,发现了17中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分别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
后尕俊(2017)就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环境要求、耕地选择、栽培措施及田间管理进行介绍。
羊肚菌菌核生物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朱继荣;王成莹;耿丽;刘廷玉;黄若瑄;唐琳;柯鸿溢;熊明华
【期刊名称】《食药用菌》
【年(卷),期】2024(32)3
【摘要】菌核是由真菌营养菌丝体交织聚集形成的一种休眠结构,可以抵御逆境,提高存活率。
形成菌核是羊肚菌(Morchella)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其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与产子实体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阻碍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
随着羊肚菌田间栽培的推进,包括其菌核发育在内的多学科基础生物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对形成菌核的主要真菌种类、羊肚菌菌核多样性和发育,以及影响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羊肚菌研究者和栽培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进而推动羊肚菌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
【总页数】8页(P149-156)
【作者】朱继荣;王成莹;耿丽;刘廷玉;黄若瑄;唐琳;柯鸿溢;熊明华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
【相关文献】
1.羊肚菌产菌核菌株与不产菌核菌株胞外酶活性比较(英文)
2.不同培养基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3.氧化应激对粗柄羊肚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发生的影响
4.
羊肚菌菌核的形成研究进展及其在栽培中应用的探讨5.不同浓度草木灰对六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作者:蒙菲菲凌巧刘姻婷冯邦朝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04期摘要简述了羊肚菌的保健及药用价值、羊肚菌的种类、生活习性,从母种、原种、栽培种、大田栽培等方面介绍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林下栽培、设施化栽培、平原机械化栽培、不用外营养袋的高效配方基料栽培等。
关键词羊肚菌;生活习性;人工栽培;采后处理中图分类号:S759.8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10.010羊肚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药食两用大型真菌,属马鞍菌科羊肚菌属,国外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国内主要分布在云贵川等地[1]。
羊肚菌口感滑顺、味道鲜美。
羊肚菌子实体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等成分,有多达19种氨基酸和铁、锌、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氨基酸中属人体必需氨基酸最多,占了全部氨基酸的一半左右[2-3]。
羊肚菌的保健价值获得了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认证[4]。
目前,羊肚菌产品主要有保健酒、羊肚菌罐头、羊肚菌茶等[5]。
现代医学研究者吴映明发现羊肚菌提取液能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激发抗肿瘤、抗心血管药物的活性,所含有的多糖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功效[6]。
我国野生羊肚菌十分稀少,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在羊肚菌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云南、四川等地率先开展了羊肚菌人工大田商业化栽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还很不成熟,产量低,不稳定,甚至会出现失收现象。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综述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分析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的栽培技术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已驯化成功的羊肚菌种类羊肚菌属(Morchella)在我国分布的主要种类有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 Pers.)、小羊肚菌(Morchella deliciosa Fr.)、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 Pers.]等。
第27卷第4期朱斗锡: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5圈1美国GarryMill教授工厂化生产的羊肚菌在我国,羊肚菌栽培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50年代华中农大杨新美教授.对羊肚菌深有研究.并写出了羊肚菌的半人工栽培技术及相关的基础理论,笔者深受感染。
特别是在1985年3月.香港客商刘铁纯先生到四川I和云南收购羊肚菌.来到笔者的食用菌栽培车阅参观.看见正在生长的各种食用菌鲜菇激动地说:“你能不能生产羊肚菌.我包回收”.当时国内羊肚菌干品售价是每3元100克。
到香港后售价是每100元500克。
刘先生说“羊肚菌不仅价值高,而且销路很好.大有发展前途”。
于是笔者出于好奇心从1985年就开始了对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
从此我们每年都要对羊肚菌野生资源进行考察。
并从菌蕾的萌发到生长成熟进行了详细观察、采集标本、分离驯化、菌种制作、栽培试验等反复摸索了7年,直到1992年首次取得栽培成功.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蕈茼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张树庭教授看到笔者提供的报告和照片说:“这是人类首次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
自1992年那次成功以后直到1998年成功与失败反复相伴.就是说第一年能出菇.第二年使用同样的方法和茼种又不出菇,即使在一块地里面栽培。
有些地方出得很好。
有些地方一朵未出.这是很伤脑筋的事情.全国近数千家单位这10多年来栽培羊肚菌都是这样,均以出菇不稳定而告终。
特别是1999年笔者试栽了几亩羊肚菌后来亩产鲜羊肚菌达到250多千克,收入达4万元。
当时后悔种少了。
2000年就想抓住机遇大干一番.投资350多万元.共种植了l200卣.恰好又遇那年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结果一朵未长,损失惨重,弄得倾家荡产,几乎逼上绝路。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和国家的支持F,又开始继续试验研究。
在近6年的试验中,主要精力放在对大田羊肚菌出菇不稳定和室内栽培不出菇因素的攻关。
特别是在室内20多年来.图2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大田规模化栽培的羊肚菌经过上万次栽培试验都很难出菇。
羊肚菌抗运动疲劳生理功能研究进展作者:李华张运畅姜伊王仁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12期摘要:羊肚菌是一種名贵真菌,有抗肿瘤、增加免疫力等生理功能。
本文从羊肚菌对力竭时间的作用和对生化指标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概括了羊肚菌对力竭时间的作用极研究概况,总结了抗疲劳功能评价的生化指标及羊肚菌对这些生化指标的作用,分析了羊肚菌抗疲劳的生理功能及其机理,并对未来应用前景和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羊肚菌;抗疲劳;运动中图分类号:Q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12-0036-04羊肚菌又名羊肚菜、羊肚蘑[1],其菌盖呈规则圆形或长圆形,淡黄褐色,因其表面有许多褶皱,形态与羊肚极其相似,故得名羊肚菌。
羊肚菌富含蛋白质、多糖、微量元素、酶、活性因子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成分极其丰富[2],是享誉世界的美味食用菌和珍稀药用菌。
在我国,对羊肚菌的认识很早就有了,《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肚菌有“甘寒无毒,化痰理气,益肠胃”的功效[3]。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羊肚菌不仅具有抗肿瘤、降血脂、免疫调节、抗氧化性、保肝、保护胃粘膜、调节胃肠蠕动等作用[4,5],还具有抗疲劳的作用。
现在,关于羊肚菌在运动学领域的研究如火如荼,本文就羊肚菌抗疲劳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对羊肚菌在运动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 羊肚菌对力竭时间的作用由于运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改变而导致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被称为运动性疲劳[6]。
力竭游泳时间一直以来被作为评价抗疲劳作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孙晓明等对小鼠进行了负重游泳实验,灌胃容量2ml/100g.BW,每天1次,连续28d,负重(小鼠尾部负体重5%的重物)游泳实验结果表明当羊肚菌粉剂量为500mg/kg(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20倍)时,具有延长小鼠自游泳开始至死亡时间的作用[7]。
建民给予实验组小鼠自然饮用8ml/(只天)加水稀释10倍羊肚菌发酵液,饲喂30天,负重(小鼠尾部负体重2%的重物)游泳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平均延长游泳时间0.25小时,是对照组的1.08倍[8]。
DOI :10.13629/ki.53-1054.2015.01.003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及功效研究进展熊川1,李小林2,李强1,杨志荣1,郑林用1,2*(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5;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摘要:羊肚菌属真菌是享誉世界的美味食用菌和重要药用菌,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与经济价值。
从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和功效研究方面入手,对最新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对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功效研究中图分类号:S646.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15)01-0007-06Research on Life Cycle,Artificial Cultivation and Efficacy of MorelsXIONG Chuan 1,LI Xiao-lin 2,LI Qiang 1,YANG Zhi-rong 1,ZHENG Lin-yong 1,2(1.School of Life Scienc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2.Soil and Fertilizer Research Institute,Sichu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 610066,China)Abstract:As one group of the world ’s most prized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morels had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economic values.The latest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the life cycle,artificial cultivation and efficacy study,also the potential issues remaining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Morchella ;life cycle;artificial cultivation;efficacy study羊肚菌Morchella ,俗称羊肚子、羊肚菜、阳雀菌、包谷菌,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 、盘菌纲Discomycetes 、盘菌目Pezizales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 、羊肚菌属Morchella ,因其菌盖有不规则的凹陷且多有褶皱,外形似羊肚而得名。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羊肚菌(Morchella spp)俗称羊肚菜、羊肚蘑。
因其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形态酷似羊肚(胃)而得名。
分析表明,羊肚菌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羊肚菌含有C-3-氨基-L-脯氨酸、氨基异丁酸和2,4-二氨基异丁酸等稀有氨基酸,因而具有其独特风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珍贵食药用菌之一。
它的人工驯化栽培一直是国内、外菌物学家致力研究探索的课题之一。
羊肚菌不同于常见的担了菌菇类,它是真菌中的子囊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较特殊,因此实现人工栽培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国际的最高水平仅限“半人工栽培",即人工培育出营养菌丝体,之后必须返回或模仿羊肚菌的野生环境出菇。
这种栽培方式并没有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出菇无把握且产量很低。
"物以稀为贵"。
近年来安新县白洋淀产的野生羊肚菌成为市场抢手货,价值很高,干品达600-800元/公斤。
国内7年前有商业广告(附参考资料)称获得了某个羊肚菌品种的栽培技术专利,技术转让费索价高达380万人民币。
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尚无一处生产成功的范例。
权威专家认为,羊肚菌的全程人工栽培尚未真正成功,需要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而且工作确有难度,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一旦成功,其成果的学术意义与经济价值较高。
例如,可在白洋淀产区建设我国的羊肚菌生产基地,因为白洋淀有十几万亩田苇田的原材料资源,栽培生产羊肚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工栽培羊肚菌投资少、效益高,以亩产150公斤鲜菇、单价40元(目前产地收购价)计算,亩产值高达6000元,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产值的10倍多,比目前苇田的产值高达约20倍。
安新县发展栽培2000亩羊肚菌,即可产干品3万公斤,产值1200万元,年增效益800万元,投入产出比约1:3。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展人工栽培羊肚菌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防止人们滥采滥挖野生资源,也是环保农业的重要内容。
河北省农业主管部门为了研究保护并开发利用白洋淀这一名贵的野生种质资源,已将羊肚菌的研究开发列入全省食用产“十五"规划。
羊肚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羊肚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羊肚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了解羊肚菌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收集有关数据和信息,对羊肚菌产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分析。
二、调研结果1. 羊肚菌的种植羊肚菌多分布于我国北方山区,目前主要种植区域包括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这些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羊肚菌的生长,土壤肥沃,并且有丰富的水源,为羊肚菌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羊肚菌的加工羊肚菌的加工方式主要包括鲜食、腌制和干制。
鲜食是最常见的方式,羊肚菌可以直接做菜进行烹饪。
腌制是为了延长羊肚菌的保鲜期,常见的方式有盐腌、酱制等。
干制则是为了方便保存和运输,干燥后的羊肚菌可以制作羊肚菌粉、羊肚菌片等产品。
3. 羊肚菌的销售羊肚菌的销售渠道主要有批发市场、生鲜超市、餐饮企业等。
目前,羊肚菌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也较为稳定。
一些中高端餐饮企业对优质的羊肚菌有较高的需求,价格也相对较高。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羊肚菌资源匮乏由于羊肚菌生长需要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羊肚菌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
而且由于野生羊肚菌的收购量大,容易导致野生资源的过度开采,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2. 加工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羊肚菌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但目前仍存在加工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的问题。
一些加工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生产效率较低并且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3. 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主要销售市场上的羊肚菌产品主要是鲜食和腌制品,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发羊肚菌的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发展建议1. 加强羊肚菌种植基地建设可以通过在适宜的地区建设羊肚菌种植基地,优化种植环境,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科学管理基地,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 推广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可以加大对羊肚菌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我国羊肚菌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分析消费市场开发潜力大分子鉴定的梯棱羊肚菌。
2016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率先将羊肚菌引入黑龙江,并在牡丹江市、尚志市、延寿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多个市县开展了试种和生产推广,为羊肚菌的菌种驯化和寒地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资料来源:中国羊肚菌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9年)数据来源:中国羊肚菌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9年)2.羊肚菌产量羊肚菌栽培面积增长下我国羊肚菌产量也持续增加。
据数据,2020年我国羊肚菌产量达约14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86.67%;2021年我国羊肚菌产量达约24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71.43%。
其中四川羊肝菌产量领先于其他省市,占比近40%。
数据来源:中国羊肚菌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9年)数据来源:中国羊肚菌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9年)3.羊肚菌消费需求量羊肚菌是中高端食用菌种,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对于食材的健康、多样性要求提升,羊肚菌逐渐得到普及,在国内消费需求有所增加。
目前市场中流通的羊肚菌产品主要有鲜品、干品和冻干产品,目前国内羊肚菌消费需求以干品为主,占据消费总量的九成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羊肚菌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29年)4.羊肚菌出口情况羊肚菌是食药兼用菌,其香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锗,一直被欧美等国家作为人体营养的高级补品。
相比之下,我国羊肚菌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普及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国内羊肚菌消费需求较少,使得出口量较高。
据数据,2017-2021年我国干羊肚菌出口数量由35581千克增长至146870千克,干羊肚菌出口金额由5774843美元增长至18662990美元。
2022年H1我国干羊肚菌出口数量达88662千克,干羊肚菌出口金额达10966491美元。
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研究报告羊肚菌(Morchella spp.),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又名羊肚菜、羊肚蘑、蜂窝菌、包谷菌,是羊肚菌属真菌的统称]。
羊肚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质元素等,还含有人体必需的硒、有机锗等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羊肚菌在世界范围分布广泛,品种众多,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据报道,1982年美国Donald Owers实现了羊肚菌人工气候室内出菇,取得了羊肚菌人工栽培突破性进展。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羊肚菌的栽培从仿生栽培、圆叶杨菌材栽培模式发展到大田产业化栽培模式。
随着外援营养袋(也称转化袋)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创新,优良菌种选育、优质菌种生产、覆膜栽培管理等技术的不断集成与创新发展,使我国羊肚菌产业化栽培取得重大突破,栽培产量和面积迅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国栽培面积在200 hm2左右,而2018年~2019年全国栽培面积已达8 000 hm2~9 333 hm2,羊肚菌已成为近年来我国食用菌最畅销的栽培品种。
羊肚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羊肚菌生产、加工专有装备制造创新,特色食品开发和餐饮、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
目前我国羊肚菌栽培主要为开放式无基质栽培,与传统食用菌栽培模式有较大差别,从栽培环节来看,栽培管理较为简单,但其受土壤条件、周围环境和气候变化影响较大。
在我国多元化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多样化的栽培设施条件下,缺乏规范化的栽培技术规程,栽培管理随意性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栽培抗风险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着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随着羊肚菌产业不断发展,一方面,栽培菌种成本的下降,生产整体成本降低,国内外市场不断壮大,特别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羊肚菌产业新格局正逐渐形成。
第18卷第1期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18 No.1
1999年3月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March1999
羊肚菌的研究进展Ξ任桂梅 张少刚(延安大学生物系,陕西延安,716000)摘 要 详述了我国羊肚菌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形态学、生理生化、人工栽培、深层发酵以及食药用价值等研究进展。关键词 羊肚菌;生态环境;人工栽培;深层发酵
羊肚菌又名羊肚蘑、羊肚莱、阳雀菌、编笠菌等。隶属于真菌中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
。羊肚菌发生于春末夏初
季节,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食菌之一。在美国被称为“陆地鱼”,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它是人体营养的高级补品。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需求量很大、价格逐年上升(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去柄干品高达153德国马克)。由此可见,羊肚菌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食用菌。人工栽培虽有长出子实体的报道,但栽培试验的重复性差,至今尚不能投入商品化生产。羊肚菌的子实体仍来自野生菌。然而近年来对其栽培感兴趣者越来越多。为了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笔者现将多年来收集的羊肚菌诸多特性的研究综述如下,以供栽培研究者参考。
1、种类与分布EmikJacouetant教授在《LesMorilles》(1984)一书中记载,羊肚菌属共有28个种。,分布于亚州、欧州、北美州及大洋州等国家。《中国真菌总汇》记入8种羊肚菌。但根据目前报道资料统计,我国现有羊肚菌12个种:小顶羊肚菌(黑脉羊肚菌、黑羊肚菌)Morchellaangusticeps
Peck、尖顶羊肚菌(圆锥羊肚菌、羊肚子、阳雀菌、蘑菇菌、鸡足磨菇)M.conicaPers.、粗柄羊肚菌(粗腿羊肚菌、皱柄羊肚菌)M.crassipes(Vent)
Pers.exFr.、小羊肚菌(美味羊肚菌、鲜羊肚
菌、阳雀菌、狼肚菌)M.deliciosaFr.、羊肚菌(圆顶羊肚菌、羊肚子、编笠菌、可食羊肚菌)M.es2
culenta(L.)Pers.、普通羊肚菌M.vulgaris(Pers.)Boud、高羊肚菌M.elataFr.、硬羊肚菌M.rigidaKrombh.、开裂羊肚菌M.distansFr.、褐赫羊肚菌M.umbrina.、白羊肚菌Morchellasp、紫变羊肚菌M.purpurascens。分布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华中、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其中M.esculenta、M.deliciosa、M.conica、M.angusticeps、M.crassipes是比较常见的食用菌。
2 生态环境2.1地形与土质。野生羊肚菌的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从全国各地资源报道的情况来看,一般羊
Ξ收稿日期:1998—09—29肚菌生长在海拔300~3200m,但海拔在200m以下也有发生(山东)。可见羊肚菌的生长似乎与地理位置和海高度无明显的关系。土质主要有森林腐殖土、森林褐土、森林棕壤土、沙质土、沙泥混合土等等。2.2植被 羊肚菌多发生在腐朽的杨树根周围、活的阔叶林或阔针混交林(林下多为小灌木及草本植物)的草地上。另在路旁、溪边、岩石旁、油菜地、旧梨园、旧果园、地瓜地、蔬菜地缘、田埂、玉米垛、校园、堤坎等处也有发生的报道。人工栽培平菇菌床的附近也出现过羊肚菌。因此,
有人认为,羊肚菌的发生与植被亦无特定的关系。但较为明确的一点是纯针叶林内无羊肚菌生长。此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火烧林迹地易发生羊肚菌。对此,赵永昌等(1998)研究总结出如下规律: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羊肚菌发生区,经火烧后,第一年羊肚菌发生量最多,第二、三年次之,第四年则较烧前还少,有时连续几年无羊肚菌发生。这种类型的存在说明羊肚菌能耐受短暂的高温而烧后的草木灰等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营养。经分析,羊肚菌发生区的微量元素Mn、、Cu、Zn、Pb、Ni等明显高于非发生区。国内外的研究还认为,尖顶羊肚菌M.conica的发生与烟煤、木炭这类东西有一定的联系。如堆过烟煤的地方、烧过木炭的场所、采集到羊肚菌的机会往往较多。2.3 气候条件2.3.1 野生羊肚菌的发生时间 目前普遍认为是春末夏初。但确切地说应该是因地而异,并与发生地区的气温、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如大兴安岭的羊肚菌发生在5月末至7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最适生长期。甘肃迭部5月开始,6月结束。四川则发生在3月下旬至5月上旬,4月中旬为集中发生期。秦岭山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盛产期。山东羊肚菌出菇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清明前后为集中期。云南保山3月下旬至4月上旬采集羊肚菌较好。此外,王铁鹰(1995)报道,辽宁阜新8月上旬仍有羊肚菌发生。王法渠(1993)报道,甘肃迭部9月至10月有短暂的羊肚菌产期。所以,发生时间因地而异,不能一概而论。2.3.2 野生羊肚菌生长发育的温度 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各地报道有些差异。但总得来说,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高于子实体;子实体的形成需一定的温差刺激的报道是一致的。2.3.3 湿度与降雨量 侯振彪等(1995)认为:出菇期土壤含水量为26~33%。王铁鹰(1995)认为子实体发生时土壤含水量在50%左右。罗凡(1995)报道,菌丝生长阶段土壤和基质含水量为50~60%。杨新美认为,子实体大量发生时,土壤含水量一般为40~50%。当土壤含水量低于40%时,不利于菌丝生长。因此,羊肚菌的发生与环境的湿度和降雨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羊肚菌多发生在土壤潮湿或降雨量多而且容易保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环境之中。2.3.4 光照和空气 羊肚菌菌丝体和菌核生长期不需要光照。但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具有趋光性,并多发生在通风良好散射光照射较好的林间草地上。散射光的强弱对子实体的色泽还有一定的影响,即光强色深光弱则色浅。然而,光照太强或过弱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据测定,
白天林间光照强度低于500X时,羊肚菌便极少发生。羊肚菌也是好氧真菌,足够的氧气和通风良好的场所是保证羊肚菌正常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2.3.5 酸碱度 已形成共识的是羊肚菌生长发育的环境中最适pH值略高于一般真菌。据报道,土壤pH值在5.0~9.0之间都适宜羊肚菌的生长发育。但pH值在6.5~7.5的土壤环境多发生。pH值在6.0时,有少量发生,而低于5.0时,羊肚菌发生则极为罕见。2.3.6 生活方式 羊肚菌为腐生型真菌。有单生、丛生、群生、叠生等几种生活方式。侯振彪
—85—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18卷(1995)在榆树林的火烧迹地发现最大一群有18个子实体,最大的4个丛生在杨树桩旁,总重
143g,其中最大的一个重66g。罗凡(1995)报道,四川省青川县发现一野生丛生的羊肚菌有24朵子实体组成。有人曾在杨树林下的草丛中观察到由羊肚菌单生、丛生的子实体形成直径约30m
的磨菇圈。此地年年发生羊肚菌、产量较大。
总之,羊肚菌与一般的腐生真菌相比,生态条件的要求有其特殊之处,而且这点往往因种而异。弄清羊肚菌的生态因子,将能使人工栽培研究大大推进一步。
3 形态学研究3.1 菌丝体与菌核 羊肚菌的菌丝体随生长时间的不同,出现丝状、绒毛状和颗粒状三种形态。镜检颗粒状菌丝为高度扭曲的变态菌核。这可能是菌丝对营养衰竭或不良外界条件的应变形态。镜检羊肚菌的菌丝为白色,透明,有分隔,分隔处有缢缩,隔膜上有孔洞,单核,无锁状联合。邻接的细胞粘连成肉眼可见的硬块即菌核。镜观菌核由纺锤形细胞构成。菌核是一种坚硬的、无性细胞团。它是羊肚菌的营养贮藏器官和休眠阶段,能使其渡过不良的气候条件。它可以干到点着火,重新吸水细胞受潮膨胀时,菌核又能恢复到生活或长出子实体或长出新的菌丝网。在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羊肚菌在许多生境中能自然地产生小菌核。不同种的羊肚菌所产生的菌核的大小、形状、色泽、数量是不同的。RonOwer(1986)首先提出羊肚菌的子实体是从菌核长出来的。但是一个完整的羊肚菌生
活史却是ThomasVolk(1990)
首先提出来的。
VolkandLeonand认为羊肚菌的菌丝营养生长及菌核形成是羊肚菌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因此,关于菌核形成的研究一直较活跃。王秀云(1997)认为菌核的形成与温度、培养基的营养成分等有密切关系,并因菌株而异(即不同菌株产生菌核的内部因素有差异)。赵永昌等(1998)认为,培养基的成分、光照、pH值等因素对菌核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表明
,
不同种菌核形成能力差别较大。个别种还未找到菌核形成的适宜条件。在羊肚菌生活环境调查中发现,M.deliciosa均未发现有菌核;M.erassipes、M.angutipes和M.conica有无菌核的情况均有;M.esculenta在所有的调查时间和调查点均有菌核。可能的解释是菌核并不是所有种的羊肚菌生活史中的必须阶段,即羊肚菌的不同种在生活史的进化上是有区别的。3.2 子实体形态及其形成 羊肚菌属的子实体,菌盖像蜂窝状;圆锥形、卵圆形或近圆柱形,有的近球形;有褐色、浅褐色、黄色或白色。菌柄与菌盖紧相连。菌柄近柱形、白色或污白色,
内部空心,全菌富有弹。子实体的形成,R.Ower将其过程描述为四个阶段:①早期的原基由单一菌丝产生,大小1mm左右,呈辐射状排列的团聚体。②随着发育成熟,菌丝产生一致密交织的核,不定菌丝从原基点的较低表面蔓延出来。③很快(次日)子囊盘基从球形的原基表面伸出,子囊盘基呈指状,基部肿大。长至3mm时,基部出现沟纹,并越来越明显。④子囊盘基继续增长,4天内达5mm长。在其中部至顶部出现微细的垂直卷曲,以致使菌盖呈花纹状。某些秋生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有所变化,不同于春夏生的羊肚菌。对此,王铁鹰(1995)在详细考察秋生羊肚菌M.crassipes的形态变化后,作了如下的报道。秋生羊肚菌初期呈蛋状(因形似蛇,当地人称为“蛇蕈”),外菌幕乌白至红褐色,基部菌丝如植物的根系。纵切后观察,形态结构与成熟的白鬼笔菌蛋相似。包被中白色粘滑如蛋清的胶质层,内附菌盖和菌柄。菌盖初期为桔红至黑褐色,破苞后逐渐变成灰褐色。将成熟菌蛋采回,置于室外潮湿荫
—95—第1期 任桂梅、张少刚:羊肚菌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