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

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

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
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

第一章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研究现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剪纸的历史

2、了解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研究现状

3、了解中国美术馆部分馆藏剪纸作品及作者简历。

4、激发大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要求

对中国剪纸的历史有初步认识,了解中国剪纸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中国剪纸的历史演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备

多媒体光盘、剪纸作品等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创造,材料和工具的创造发明总是推动着新艺术种类的出现,中国剪纸艺术的出现也不例外。在剪纸艺术出现以前,利用各种材质和工具进行镂空、剪刻的艺术形式屡见不鲜,从原始先民利用石头创造的刻痕岩画,到战国时期利用铜、银、皮革等材料创造的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以镂空技术为艺术造型手段,就已经奠定了剪纸艺术的技术与形式规范。中国汉代冶铁术和造纸术的成熟,为剪纸艺术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民众生活的精神需求滋生了民俗艺术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从散记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的资料领略到剪纸艺术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历程。

《史记·晋世家》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剪纸艺术的发端。这个故事还说明了在纸发明以桐叶等天然易得的薄质材料,被用来制作示意性的造型,供人“戏”用:流传的民谚“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也说明了在纸出现之前,就有了以剪为“戏”的艺术表达手段。

晋‘干宝《搜神记》载有剪纸为人的故事:汉武帝(刘彻)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感。”说明剪纸用于巫术招魂的习俗至少可追溯汉代。从描述的情况看,当时方士所剪李夫人像应为剪影式的人物形象,且姿态相貌具备了李夫人的体貌特

征,剪纸艺术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水平,才可能借助灯影烛光和远距离的视觉幻象.让汉武帝感到影像的栩栩如生,引发身临其境的效果。

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这里记载的人日节最初为楚地风俗。“人日”二字最早见于云梦睡虎地《日书》,是上古的一种择日占卜活动。“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是指“人日”这天用剪刀和刻刀在彩色丝绸或薄金属片上剪制和镂刻成人形,贴于门户、屏、帐上,或佩戴于头发,并相互馈赠。剪制和刻制成人形的叫“人胜“,剪制成花鸟形的叫”华胜”,还有相交的双菱形叫。方胜”。戴胜为人日节的重要标志,故人日节又称”人胜节”。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曾出土过一枚金胜,是较早的”华胜”文物。

阿斯塔吉那古墓群中陆续出土了五幅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剪纸作品,是现已掌握的年代最早的剪纸文物。从同时出土的墓志铭看,这些剪纸是亩昌王国,相当于北朝时期(公元541-567年)的随葬物,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从这批剪纸的表现内容来看,有动物(马、猴)、植物(桃枝、莲花.菊花、忍冬)和几何形(三角形.菱形)等纹样,表现方法使用了典型的折叠型剪纸团花式样(圆形轮廓内分层次重复表现的传统剪纸构图式样)。剪纸艺术风格十分成熟,由此证明,它们一定不是剪纸艺术产生初期的作品。这说明剪纸艺术的成熟早于南北朝时期之前。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7个女子入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头发。剪纸中的人物形象体格健硕丰肥,明显带有唐代世俗生活中的美女特征。现存甘肃敦煌莫高窟北区与藏经洞的唐朝和五代部分剪纸也反映出剪纸艺术应用于宗教活动的具体情况。如唐代水墨画镂空剪纸<菩萨立像>.绘制与镂空剪刻相结台,可能是绘制洞内壁画、雕刻石像和泥像的第一设计稿。另外还有一些<忍冬形剪纸). <梅花形剪纸>, <纸花>等唐代作品均是丧葬用品。

另有五代作品<佛塔>用红色纸剪成。作品中佛塔造型华丽,塔顶、塔座比例结构严谨且富于变化,内部花纹装饰形态复杂。构图对称,很好地营造出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属于功德剪纸,主要用于敬供佛侈,装饰佛学.道场。

《彭衙行>诗中吟道:“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说明剪纸招魂的风俗在唐代的存在状况。徐延寿《人日剪彩》诗曰:“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从以上唐诗描写的情况来看,唐代的”镂金作胜”沿袭晋风,但在”剪彩”的内容上已有很大程度地改变,不仅有晋代的以人形、花草形几何形的人胜、华胜、方胜,还有凤乌、绶鸟等象征爱情吉祥的题材出现,从最初《东方朔传·岁时节》所载:“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

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的择日占卜活动,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的相赠剪彩吉祥祝福表达.剪纸作品更成为民风民俗中人与人之间传情达意,情感交流的日常用品。

南宋时,剪纸已用于民间婚俗。 <东京梦华录)记载:凡孕妇入月,于初曰父母家以银盆或绫或彩画盆,盛秋秸一束,上插花朵及通草,罗绞五男二女花样,用盘盒装,送馍头,谓之”分庸”。通草罗绞五男二支花样”是当时婚俗中运用的具有巫术含义的剪制式样。

南宋时手工业的繁荣,也促使民间剪纸适应都市需求,跻身小商品市场。周密《武林旧事)载,当时杭州的“小经纪”就有1 70多种,其中如“剪字”、剪花样”都属剪纸门类。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当时京城“汴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者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此文中记载了当时剪纸专业艺人各有所长.有擅剪‘诸色花样者”,还有能剪“诸家书者”。说明宋代市井生活中列名家书法的欣赏需要影响到剪纸的专业水平”独擅一时之誉”。

明代剪纸还被用来装饰扇面。1965年.在江苏出土的一把剪纸折扇,制作年代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前后)。折扇用竹骨十八根,扇面用棉盘纸夹裱了一幅”梅鹊报春图”剪纸。对光观看,梅花枝分左右,中间站立一只喜鹊,扇面周围有锦框般的花边。在构图上明暗搭配,疏密有致,中心空出,整体协调,不愧为当时剪纸艺术的佳作。

从明代起(公元1368-1644)广东佛山剪纸已成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有建筑、家具装饰,供花、礼花等,销往广东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

清道光年间,河北蔚县剪纸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销售市场,其代表人物为王老赏,他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以戏曲人物为主,运用点彩手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记载:“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此文献不仅记载了剪纸艺术家的姓名.还说明了自南宋以后剪纸艺术向书法.绘画艺术借鉴学习丰富自身艺术语言的真实情况.突出体现了随时代风尚发展变化的事实。

中国美术馆部分馆藏民间剪纸作品欣赏

王兰畔(1920-1996)女,汉族,陕西洛川人。

王兰畔所在的旧县镇有着浓郁的民风民俗。自小耳濡目染的王兰畔8岁时就开始学铰窗花,1 7岁出嫁前已成为当地能“冒铰”的巧女子。除了剪纸,做面花、刺绣、画画也样样精通,每逢乡亲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必请她帮忙料理。

王兰畔性格开朗、直爽豁达,平时喜欢看戏.唱戏.唱民歌、讲故事,她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望,心态平和得似一泓池水。胸襟坦荡的王兰畔悲可放下,喜也可放下,唯独放不下的是钟爱的剪纸。对剪纸的执著和追求,使她达到了剪随意动,形从心出的境界,各式的花样在她的剪下信手拈来,轻松而自然。王兰畔的作品在题材上并没有局限在传统式样和内容的藩篱中,而把身旁的现实生活也作为自己写照的对象,从而脱离了对传统民俗的依附,具有明确的自我情感表现倾向,使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王兰畔的作品黑白分明,富有节奏,剪法不拘小节,干脆利落。造型上雄健大度,彰显稚拙、古朴之美。空间经营上充分利用剪纸的二维性特质,消解了时空的束缚,把不同时间、空间中的物象置于一方天地,打破空间透视的变化,视画面需要处理形象的大小,以此来构建二维平面中的层次和空间.使作品的经营达到了一种心境上的自由。王兰畔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乡土信息以及独特的视觉艺术价值赢得了社会的肯定,自80年代始,她的剪纸和绘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展出。

高金爱(1922-至今)女,汉族,陕西安塞人。

高金爱祖籍山西临县武家沟村,自小家境贫寒.她有着极好的艺术感悟和天赋,凡她看到好的纹样都能默记心中,再加上聪明好学,所以对剪纸传统语言的把握灵活自如。高金爱最喜欢剪动物,狮子、老虎等都成为她表现的内容。另外,富有生活情趣的现实生活也成为她表现的题材:抽烟的老者、挥锤的石匠……她眼中看到的、脑中想到的都在她的剪下升华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金爱剪下的老虎被赋予人的品性,时而威风八面、啸撼山林,时而温顺恬静,憨态可掬,浑圆整体的造型,丰富善变的纹饰.完全成为她心象中虎的写照。她剪的牛造型简约、夸张,形态生动百变,对牛瞬间特征的刻画和把握犹如神助。牛在她的剪下似有了喜怒哀乐,有了悠闲和紧张。高金爱的剪纸作品稚气逗人、简单明了,没有多余的纹饰,剪法以阴剪为主,装饰多用打牙纹和螺旋纹,时常在适当的局部装饰上一朵小花,整体上给人以浑厚有力、拙中带巧的阳刚之美,这和高金爱性情幽默,率直爽真的秉性是一致的。

高金爱不但剪纸铰的好,画画.做面花、捏面塑同样出手不凡.1979年至今,高金爱创作了千余幅剪纸和绘画作品.3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收藏,其绘画作品《娃娃和艾虎》被中国美术馆选送法国参加了巴黎独立沙龙美展。《伏虎》、《赶集》等作品分别获全国农民画大展二等奖。作品《多喜》入选全国农民画出国巡回展。1 985年这位陕北乡村的普通妇女应邀走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台为学生授课表演,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她”农民艺术家”的称号。

高金爱的名字随着其作品的流传已走出了陕北那偏僻的山村,蜚声海内外,但她依旧在那黄土山沟里平和地生活,劳作着。一方朴素的黄土孕育了她的艺生命,正像别人问及她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时,她指着脚下的土地说“从地里谋的“。

曹殿祥(1921-1988)女,汉族,陕西安塞人。

曹殿祥原是陕西省横山县艾好村人,背井离乡逃荒至安塞县南缘稍沟枣台村定居,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受到父母疼爱。因喜欢剪花,母亲时常带她到附近“花匠”家请教。由于天赍聪慧,1 6岁时已成为上下川有名的巧手。她一生最爱唱着信天游民歌剪花样。有“一对狮子一对莲,二十四岁儿女全”;有“石榴墼牡鳟女生下一大摊”:有”男枕石榴女枕莲,策罐万万年”;有”抓髻拨来来(抖动发髻之意).不引来(少女怀春思嫁)”。曹殿祥一生日里不唱着,手里的剪刀不停地剪着,一幅幅隐喻着生。衍和吉祥幸福的剪纸就这样被创作出来。她的剪纸大:刀阔斧,造型简练、概括,善作变形,深沉雄大近似陕北汉代画像石刻。曹殿祥的剪纸作品蕴涵着早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在《鹰踏兔》中,鹰象征太阳和神话传说里的”三足鸟”,代表阳性:兔象征月亮和月中兔(或蟾蛙),代表阴性。《鹰踏兔》暗示男女交合,反映了古老的生殖崇拜信仰。在《抱鸡娃娃)中,鸡和鱼象征男性,石榴牡丹象征女性,抱鸡(或抱鱼)的娃娃往往剪成坐在牡丹上的形象,暗寓性爱、孕子之意。

1 980年曹殿祥的剪纸《艾虎》,《鸡》等45幅作品首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轰动。1982年她应邀进京,为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进行民间美术剪纸教学表演。曹殿祥的剪纸如今已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的经典范本。

库淑兰(1920-2005)女,汉族,陕西省旬邑县人.

库淑兰出生在陕西省甸邑县赤道乡富村《王村),幼年随父母迁居泾阳县.由于从小定下’娃娃亲。.1936年被父母从泾阳县送回甸邑和城关镇孙家台子村孙宝印结婚。新中国成立后才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她一直生活在这个生养她的黄土塬上沟壑纵横的小山村里。

库淑兰小名’猴桃儿”,自小活泼好动、生性开朗乐观,十几岁时曾念过几年书,后辍学在家跟长辈妇女铰花,刺绣,并很快成为一名巧手。丈夫孙宝印是一俭老实、勤快的庄稼人,秉性倔强.愚执。由于两人性格的差异,再加上当地旧时的传统陋习.婚后库淑兰时常受到婆家的虐待和丈夫的打骂,可以说从结婚到晚年,一生伴随她的除了贫困就是丈夫的拳脚和棍棒。她一辈子生养了 1 3个孩子,但留在身边的仅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生活的困厄、命运的磨难使她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寻找安宁与快乐,她的剪纸已不满足于传统的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纹样.而是幻化出她内心绚丽和灿烂,作品在表现技法和语言元素上是

传统,她用的色纸种类不多,但我们从她的作品是艳丽明快,鲜活而富丽的色彩.她善于对比,将色块相互间隔,特别是在白底色上经彩色,使其作品显得清新明快,极富节奏。

品读库淑兰的作品,我们不能脱离开张的口传歌谣,她剪纸时咏唱的歌谣,是她剪纸的组成部分,这些反映世态风情.嘲讽的口传歌谣.使其作品中的图像丰满,使其作品内涵具有淳朴的诗意,库淑兰生活在物质贫困的现实中,同时也生活在内心充满神秘和浪漫的精神富足之中。1 985年,库淑兰在家门前跌入5米多的深沟,躺在炕上昏迷740多天.20多天里吃不下东西,家人给她料理好了后事.但她却奇迹般地苏醒过来,睁开眼,又急切地在炕上操起了生锈的大剪刀。灾难有时也促使精神升华,自此头戴凤冠、身着霞帔,母仪天下的剪花娘子成为她剪纸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形象,这个神人合一的形象成为她自我心象的写照。在她那孔破旧的小窑洞里,从窑顶至炕围下边的全部空间都被她贴上了五光十色的彩色剪纸,有<剪花娘子>、(日月星辰>.(花鸟四季>、 <福寿吉祥)-满窑的剪纸营造了一个浪漫、天真的童话王国,一个富丽堂皇的神圣殿堂. 1 989年,库淑兰用自己的创作吸训了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民间艺术工作者前来考察学习.1 992年,在”第二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中她的作品荣获特别奖。1994年’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她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金奖。1996年,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02年,中国民间剪纸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她又被列为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库淑兰灿烂吉祥的剪纸艺术和贫苦困难的生活遭遇,是我们这个时代基人深思的。

第二节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研究现状

(略)

第二章中国剪纸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剪纸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

2、学习中国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课外收集中国传统剪纸图形,找出其中的寓意符号。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中国剪纸的文化内涵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剪纸艺术风格

中国剪纸艺术的风格与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及作者的文化素养,爱好禀性等多种因素有关,同时还与宗教信仰和古代先民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区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审美情趣和感情表达方式都不甚相同。总的来说,我国南方的剪纸,具有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特点:北方的剪纸,大多粗犷豪放,质朴夸张。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视上天有四个神灵(也称”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体).汉代人把东、西、南~北分别按方位排列: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有安定四方的作用。”四神”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它的形象在各地剪纸图案中处处可见。因此可以按区域方位把不同风格的剪纸归纳为东南沿海、东部沿海、西北高原、东北平原、中原地带及西南少数民族六大区域,这样划分能将中国北方窗花的天真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玲珑剔透区别开来,其中以浙江乐清细纹剪纸、广东佛山铜锡箔剪纸、云南的佛事剪纸、陕西“抓髻娃娃”剪纸、东北的满族剪纸、河北蔚县的点彩剪纸等最具民族、地域特色。

一、东南沿海剪纸艺术

东南沿海剪纸以浙江剪纸、广东佛山剪纸和福建剪纸为代表.

浙江剪纸历史悠久,五代时的《武林梵志》就描绘了吴越故地上曾出现的一个宏大剪纸景观。民间剪纸传统在乡土之中延续传承经久不衰。浙江省的窗花剪纸各地都有,以金华温州地区的乐清,平阳等。乐清的细纹刻纸主要用于装饰时放在礼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剪纸为之配应的背景为衬,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纸造型讲究大的影像轮廓,而影像之中又剪阴线。剪花的样子多是当地女子做姑娘时攒的老辈儿花样,另有一部分是画佛像的民间匠人所为,再经由手艺高的巧手剪制。有的巧手当然也可以自出样自己剪,甚至看完戏之后就能剪出成套。

温州乐清的细纹龙船花已有7∞多年的厉变.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细纹龙船花被誉称:“微雕剪纸”、“中华一绝”。它的风格形成与当地民俗活动的盛行有直接关系由于游龙的发展.不断推动细纹龙船花的精益求精,形成强烈的地域特色。乐清细纹刻纸以刻代剪,刀法精妙入微、挺拔,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可以在一寸见方的纸面刻出50条线条,其纹样细如发丝,凭竹刀打的经纬格子线,随心所欲地刻出装饰纹样,表现力十分丰富。它以其娟秀、

纤巧、精致的特点与北亢民间剪纸的粗犷、豪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被国家授予”中国十大“神剪”称号的老艺人林邦栋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刻纸作品用图案纹样来调整画面黑白关系,平衡构图与表现主题。他的刻纸风格纤细娟秀,散发着江南特有的灵气,不仅构图生动活泼,令人惊叹.细腻线条更是令人叫绝。

广东佛山剪纸佛山剪纸形式多样,千变万化,享誉国内外。佛山剪纸的实用价值分为三类:一类用作祭祀用品,如贴于门额上的门签、拜神时烧祭用的“四方贵人”,日食出现时人们向天拜祭用的“蟾蜍食曰“;另一类用于日常生活,如刺绣、鞋帽、陶瓷及雕刻,此类剪纸一般为纯色;第三类用于礼花。与北方粗犷的风格不同,佛山剪纸艺术的线条剔透玲珑,色彩鲜艳,采用佛山特有的金属红丹和铜铂为剪纸原料,主要以反映佛山民间的乡情美为主。佛山剪纸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铜衬、纸衬、铜写、银写、木刻套印、铜凿、纯色等类。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艺术风格。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按使用的需要而选材施艺。

佛山剪纸艺术,在制作上有剪、刻两大类。刻是在民间剪纸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生产和群众的需要而兴起的。刻纸利用佛山名特产铜箔和色纸作主要原料,具有色彩丰富、苍劲豪放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制作方法上.以铜衬料.铜写料,铜凿料为最具特色。铜衬料是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出画面线条骨架,然后根据制作设计需要,在背面衬上色纸。铜写料是绘画与剪纸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先用刻刀在铜箔上镂刻出画面的外轮廓,然后用胶水调粉彩绘画画面。铜凿料与铜写料大致相同,其特点是画面或人物轮廓用特制的凿子凿成一点点凸出的珠子般的线条,中间不需刻通,而是以粉彩绘画成光辉灿烂、色彩斑斓的画面。这类剪纸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佛山的特产。

福建剪纸福建剪纸以刻为主,各地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以刻画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的意味。

福建剪纸的作用很广泛:岁时节日的窗花、门笺、灯花、仪礼花及刺绣的稿样,泉州艺人刻纸还应用在建筑中、家具上,做复印漆画的底版。最有特色的样式是莆田的礼晶花,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馈赠还是摆供,也不管是礼轻还是礼厚,都要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就连猪头,猪脚,猪肚儿.鸡爪也都如此。礼品花的造型也别有意趣。一只鸡爪上的剪纸称之为“凤爪花“,本无美感的东西顿时成了一枝喜气洋洋的凤足凰趾,上面再饰以”戏牡丹”的图

案.则更美观。猪肚子本来很难看.作者把礼品花剪成一只肥硕流油的小猪崽的意象,满园之中,已洋溢着可视的祥云瑞气,使本”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修饰。

二、东部沿海剪纸艺术

东部沿海的剪纸主要以山东和江苏为代表。山东剪纸剪纸在山东民间流传很广,形式有刺绣花样、喜庆礼花,窗花、墙花、顶棚花、门花、斗盒花等,它们大多是农村妇女用剪子剪成,而门笺、灯彩等一般均由专业艺人用刀刻制。山东民间剪纸因地而异,胶东窗花精致细腻,鲁北窗花粗犷豪放,苍丑县的挖补门笺绚丽华美,莒县的五色门笺图案古朴,鲁匿南的刺绣花样线条流畅,荣成市的纸斗花纹形象简练,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山东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地区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形更饱满丰富。

在山东胶东,被称为“伎俩人”的剪纸巧手在当地很受尊重。她们的花样子常常用烟火熏在土纸上到处流传,成为远近乡村剪花的样子。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农家多采用栅栏状直棂窗和方格窗故妇女剪的窗心将一个比较大的完整的形象分成若干块或竖条。这种窗花因跨越了窗格,故称为“窗越”。窗越中比较流行的“金鱼缸”一般就分成6块或8块组成完整的图案。

江苏剪纸江苏剪纸以邳县剪纸和扬州剪纸为代表。

邳县位于江苏,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邳县剪纸是苏北乡村剪纸的典型。剪纸的品种十分繁多,用于实际生活的大多是剪如鞋花、帽花、兜肚花、枕顶花、帐围花、烟花、荷包花以及各种服饰花样等,用于观赏的有窗砭,喜花、盆花、灯花、果盆花、喜筐花等。内容有、殇、花乌、虫鱼、瑞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景。山村小景以及一些象征和寓意福、禄、寿、喜,财的各种物象等。

邳县剪纸具有北方古朴浑厚的艺术特色,在艺术笔逢上简练概括,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对其物象进行大胆夸张和变形。其用剪大刀阔斧,讲究传神,写意味更浓,尤其强调物体的外形美,其作品透出淳朴、粗犷、明朗、豁达、洒脱的气质和特色,剪制过程全部随着自己的意愿。它遵循古的传统却有旺盛的生机,表现新的生活又不模拟现实的表面。长期以来,邳县传统的民间剪纸总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扬州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当年隋炀帝三下扬州,广筑离宫别馆,恣意游乐。每到冬天-园苑中花树凋零,池水结冰,炀帝游兴不减,令宫女们仿

照民间剪纸,用彩锦剪为花叶,点缀枝条,挂于树上,同时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块,逐一置于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艳丽景色,以赏,悦目。扬州有剪纸迎春的风俗。立春之日,民间翦纸为抱,为春蝶,春钱、春胜,“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诧下”.相观以为乐。扬州剪纸还有一些特别用途,民间剪纸人.纸马及纸钱等,来祭奠鬼神。我国北方剪纸质朴,淳厚,作品主要以窗花、十二生肖为主,而扬州剪纸则体现出了南方剪纸以柔、秀、美见长的特点。郭沫若先生曾写诗把南北剪纸的风格说得非常明白清晰,诗日:“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扬州剪纸的特征可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

1.线条流畅。扬州剪纸擅长花卉,最具代表的要数菊花。扬州剪纸多以镂空的技法,以线条表现,使剪下的菊花线条婉转流畅。线条是扬州剪纸造型的基础。

2.构图严谨。扬州剪纸多采用折技的方法来表现。利用巧妙的构思,抓住花卉的特征,疏密相间,烦而不乱,既源于现实,又妙在夸张。

3.技法讲究。扬州剪纸最注重剪下工夫,没有若干年的勤学苦练是无法将扬州剪纸的神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这既是扬州剪纸长期以来艺术实践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也是判断剪纸作品芝术水平的标准。

4.形象逼真。扬州剪纸不单纯是花卉、乌鱼、昆虫、飞禽.走兽,连书法、图案也都是剪纸表现的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法和图案,剪书法不仅要剪出它的韵味、力道,而且必须使每个字的横、竖、撇、捺之间相连而不能分开,连接要合理自然。最终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剪刀剪出来的字.应该更加圆润,流畅,富于艺术性与立体感。

三、西北高原剪纸艺术

西北高原剪纸以陕西剪纸、山西剪纸和甘肃剪纸为代表。

陕西自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大夏、北周、隋、唐等1 1个王朝相继在此建都,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地区。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就出生在黄河流域的陕西省黄陵县。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青铜器、天文观测、历法、服装、陶器、乐器等古代发明,所有这一切无不给后来的剪纸艺术打上神秘的烙印。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陕西剪纸.在全国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陕西剪纸,专型门称之塑二渣业五二,因它较完整地传承工史堡垦蘸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皇厶面、塑身

人首以及与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与汉画像所相似的”牛耕图”等;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陕北剪纸中的”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淳朴、善良的陕西农民为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追求超越自然的力量,征服自然的灾祸,会崇信巫术,请神权、跳傩舞。逢新年佳节,人们会闹起社火、吹响唢呐、敲起锣鼓、接祥纳福.所以黄河流域的剪纸从肉容到形式同其他地域的剪纸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功能以自我欣赏和装饰美化自己为主.不受商品价值和政治方面的影响,随心所欲。在剪纸的表现手法上以简练为主,体现出它的随意性、意象性抽象性。在艺术风格上是单纯、概括、淳朴、庄重,讲究翦纸本身的文化内涵。

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佩饰花、神龛贴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窗花最为普遍。陕西的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内容,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陕西剪纸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陕西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古朴的民风。她们一方面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并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陕北以单色剪纸为圭,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而在陕北的靖边、安边、定边,人称“三边剪纸”,剪纸变成了另一种风格,纤细入微.小巧玲珑,小中见大,刻画精到。打出的“乐乐”细如针尖,剪出的线细如发丝,既不同于延安绥德剪纸粗犷,又不同于江南的工巧、写实。据考证,三边原是边关重镇,朝廷常派南方将领在此地镇守,他们带着家眷在这里生活,也带来了水乡的民间文化,与当地古拙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三边剪纸。

山西剪纸就民间艺术的丰富及保留远古文化内含的质量而言,秦晋两地同是令人不可轻视的宝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于接受八面来风,因此民间剪纸就绝不仅仅是对老辣苦涩的远古艺术的因袭或传承,而是添了些许聪慧精明、灵秀乖巧的酸甜味。这酸甜苦辣搅和在一起,酿成了山西剪纸艺术戏中有戏颇耐品尝的余味。

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

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民间剪纸产生在劳动者之中,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又直接受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吞口社会心理的影响。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道劲,酣畅淋漓,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

四.东北平原剪纸艺术

剪纸的产生、发展同这里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萨满教)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关系。剪纸,遍及生活各个方面,各种各样嬷嬷神剪纸构成了满族剪纸的主旋律。嬷嬷神即万丈神,反映了满族母系氏族社会习俗的遗迹。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满族剪纸在信仰、内容和色彩上异于其他地域。满族人生活在林海雪原中,在颜色上,满族人认为白色为吉祥,红色为凶险。

剪纸中的“嬷嬷人”与黄河流域剪纸的”抓髻娃娃”一样,以对称的正面造型,展开四肢,显露着人的完美,替代着人的躯体去完成捍卫生命.娱乐神明的使命。不同于”抓髻娃娃”的是,”嬷嬷人”是可站立、可摆放的立体型剪纸,剪纸充分利用材料技法语言的便利,以多折叠的方法代替形象内部装饰的镂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东北剪纸巧手不像内地剪家用专门剪花的小巧刀,他们用平常的大翦刀,不易勾来转去剪曲线,故多用直刀硬拐变的剪法,看来若闻铿锵之声,却显出一种金石的力度。

东北剪纸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独特性。其一是题材的独特性。除了与传统的民俗信仰有剪纸作品外,还出现大批反映时代内容,如以锡伯人的生产劳动为主题的剪纸。其二是表现风格的独特性。剪纸的表现具有原始艺术的基本特色,有浓郁的民族艺术古朴、稚拙的审美特点,其中人物剪纸-正面,在形象的处理上除人物的口,鼻,眼纸形象内部没有过多的镂空与装饰,多采用表现手法,人物的体态神态多有写意传神的刻画,作品构图饱满。动物剪纸造型语言简练,不拖泥带水。游牧渔猎文化带中其他民族的民间剪纸艺术一样,有着明显区别于中原汉族地区剪纸的表现技巧。剪纸的种类矛口制作技法是多样的,其中除了大部分的剪单纸、刻单纸、立体剪纸外,还有采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纸张剪成许多单独的部分然后拼贴出形象的拼贴剪纸和综合材料剪纸。

五、中原地带剪纸艺术

中原剪纸以河北丰宁的单色剪纸和蔚县的点彩、承德地区的丰宁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就已在县内广为流传,至光绪初年形成艺术风格和特色。丰宁剪纸分刻、剪两种,用子室内装饰和欣赏珍藏。其窗花由于象征喜庆,用于春节装饰,备受群众喜爱。其艺术特色是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构图以线为主、面为辅,富于变化,玲珑剔透,曲线流畅。内容多以花乌虫鱼、民间传说、戏曲人物为主,既可点染,也可单色,塞外的乡土气息很浓。造型质朴,雅俗共赏。有的还借助夸张、变形等手法使创意更为新颖。丰宁的单色剪纸的一大特点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当地村民的房子顶棚许多是用秫秸做架,用白纸裱面,装饰房间主要是用剪纸,特别是每当新春或布置新房时,整个房间用剪纸糊得:琳琅满目。冬天房内生火炉.为了使室内外的空气对流,有的在“顶棚花”上掏空,有的在”窗花”上用香火烧透以使空气流通。在当地,将这类剪纸叫做”气眼”。除此以外,挂笺也是在当地比较流行的实用剪纸。家家户户喜欢将它贴在门楣上,与两边的对联相配套,以此来点缀节日的气氛。蔚县民间点彩剪纸,是当地民间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强木版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当地刀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品种,其特色突出表现在”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

蔚县剪纸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艺流程别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样”,即把原纸样或设计的草图.贴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点燃蜡烛进行烟熏,使其在白纸上留下一个清晰”黑样”。第二步是”闷”,就是将刻窗花用的宣纸剪成将要刻制的画幅大小,因为剪纸层数一般是30到50层为宜,所以要用水淋湿,用手压实,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县艺人们把剪纸剪刀换成刻刀,其优点不仅在于生产的数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地发挥艺人的艺术思想,刻起来随心所欲,花样翻新。蔚县剪纸刻制时似阴刻为主,兼有阳刻或阴阳结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第四步是着色,艺人们的行话叫点染。点染所用的颜色要事先用酒调和,因为剪纸的原料是宣纸,用白酒和中药调颜色,一色一色点染浸渗,色彩效果极佳。

第二节中国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同时自己创作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剪纸艺术代表的是民众,它是民族民间美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民俗民风、意识形态、审美思维等都在民间剪纸艺术中得到充分体现。剪纸艺术虽然来自民间,却为其他美术提供了营养,成为

民族民间文化的基础之一,所以说,包含民间剪纸艺术在内的民间文化,称其为“母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摇篮,是民族文化之裉。其中既有人类艺术初始的神秘境,也有雄浑博大的气魄和成熟期丰硕的神韵,是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同时,民间剪纸艺术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中华民族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文化

万物有灵观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所取得的第一个成果。它作用到人的头脑中,一方面产生了人类童年那种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形象与想象(或幻想)表现人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理想的原始巫术行为;另一方面又因为对自然的恐惧和疑惑,产生了种种愚昧的信仰崇拜,原始宗教由此产生。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原始宗教始终与原始文化是彼此不分、混沌为一的,原始文化是在原始宗教中孕育诞生的。从巫术演变而来的宗教仪式,方法,则是沟通神人、隔绝人鬼,平息人类心中忧患的途径。抓髻娃娃、送病娃娃,疳娃娃、扫天婆和东北的嬷嬷神等就是巫术剪纸中的典型.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居住在长江中游的苗蛮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强盛起来,楚文化以巫文化为核心,影响了这一地区民间剪纸中神秘奇风格的形成,

直到现在,楚之故地及楚文化圈仍流行剪纸招魂、求子,祭祖巫术。

在楚国南郑故地,南漳县荆山脚下,端公(巫师)用巫术招魂治病的方法是剪纸人。作法时.端公手执剪刀在黄表纸上剪出5个纸人,分别象征心.肝,脾.肺.肾,并用令牌在纸人上书写失魂者姓名,焚香祷告.歌舞招魂。鄂东一带巫师招魂时也剪出纸人数对,置于香炉中,象征魂之归来。云南曲靖老家也有年三十剪7个小人祭祖的习俗。东楚故地江西瑞昌是有名的剪纸之乡.当地自古有做百花帐”祭福主的习俗.

剪纸人也常常用于求育护生巫术。湖北仙桃女子不育时,请人剪出7个小人给当事人带在身上.其中每7天烧一个.还要焚香祭拜观音,连烧七七四十九天,迷信样才会得子。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孩子出生时贴在火塘壁板或厨房碗柜上。抓髻娃娃

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南方民族楚巫文化形式有一类抓髻娃娃是用于招魂送病,正月初七.陕北人把这天当做扶助运气的好日子,农家妇女剪一只绿色的’鹿’.一只红色的’马”,对贴在窑内最显眼的墙上,鹿、马下方贴用黄表纸做成的三角形香炉,上香的同时,口中还要念叨。马、马你吃草,一年的运气都扶好……”以祈祷事事如意。安塞县常振芳老人曾这样讲述自己的遭遇:她一生生育过1 1个孩子,只活下来一个女儿,其他娃娃都是长到2岁时夭折,急得

她得了精神病,当生养第十个娃时,村上人给她请了个巫师。巫师看了看娃,看了看家,说你这个娃可能还要被吃娃鬼”吃掉。想保住下个娃娃的命,我给你教个方子,这个娃长到2岁多时,果然又得了怪病,手足痉挛,口眼歪斜,看着又不行了。她按巫师吩咐,赶紧剪了个黄纸人,放在娃娃睡觉的地方,口中反复念遂:‘纸人纸人你是听,你和我娃一胎生,卧龙床上快捉吃娃娃的鬼……”不等娃咽气,便狠狠地把娃掼了出去,她疯了似的嚎叫:看你再吃我娃!看你再来吃我娃!我跟你拼了……”这就是巫师密授她的方子,后来她生养了个女儿,活了下来,现已40多岁,

送病娃娃

有的地方也叫“招魂娃娃”。陇东(甘肃东部)的“送病娃娃”是剪一串纸人贴在炕墙上,捏一盏面灯插入一个小红旗,放在炕上,然后拿一把谷草火把,念着病人的名字送到外面把纸人和红旗烧掉。还有的招魂娃娃”是剪个纸人吊在墙上或放在炕下,用筷子敲碗,边敲边念着娃娃的名字,送到被什么吓着的地方,或从岩下掉下来受惊的地方等等。陇东还有一种”招魂娃娃”,是剪两个人形手拉手走过来,说是抓髻娃娃引着娃娃的魂回来了。有的是剪两个大人男一女,旁边拉着一个娃娃,说是父母引着娃娃的魂回来了。有的是剪两个人形,中间站着娃娃,说是保护娃娃的平安。

扫天婆婆和祈雨青蛙剪纸

阴雨连绵不断,黑云满天时,老年妇女会剪个一手拿灰包子,一手紧握扫帚,叉腿对空横扫乌云,或腾空跃起子持扫帚,将黑云扫开的纸神娃娃,群众称

这种传统剪纸是”扫天婆婆”、“扫天娘娘”、“扫天娃娃”。

若久早无雨,很多老年妇女则剪很多青蛙,沿着水缸口贴一圈,人们称为“祈雨青蛙”。艺人剪纸时还默默地念道:”青蛙缸口跳,细雨满地浇;风调雨

又顺,年年好光景。

“嬷嬷神”

在我国东北地区,信仰萨满教的吉林省长白山区的满族剪纸,同样反映了氏族社会原始宗教的天地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图腾遗存。萨满教崇奉1 60多个天神,地神、家神,祖先神,俗称为”嬷嬷神”(嬷嬷是老太太的意思,即老太太神)。这种神的形象即是抓髻娃娃“,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指分开.但穿着满族服装,具有满族特色。嬷嬷神也有男女之分,女多于男,并有多种不同的称呼,管子孙繁衍的嬷嬷神、管儿女婚姻的嬷嬷神,也叫喜神,管进山不迷路的叫威虎嬷嬷。除了单独的嬷嬷人儿以外,也有如”拉手娃娃”一样的7个小孩正面站立手拉手的巫术剪纸。新生儿彻夜哭啼.就剪成7个手拉手的小孩剪纸,病孩是男性就剪成男孩,是女性就剪成女孩,男孩圆头,女孩有抓髻。

可以说,民俗剪纸艺术,究其根源首先出自巫术信仰的动机,其次才是审美的追求。有了巫术信仰.有了民俗精神内涵,剪纸作为它们的物质文化载体才能在民间绵延不断,同时美的世界才得以创造出来。不过,直接用于巫术治病的叫魂娃娃,疗疳娃娃,驱病娃娃、护生娃娃等,承袭着巫术文化的传统,作为理想的寄托,而没机会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随着巫术行为的结束,它便随火化为灰烬,变成了缕缕青烟,所以这类剪纸在剪法上注重的是古拙简练,意到就行,较多突出的是大的造型变化及面部刻画.以强调其精神感情和威慑力。

近些年专家们结合西北地区出土的史前文化图案,对抓髻娃娃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两个结论.其一.抓髻娃娃是女娲或轩辕黄帝的民间艺术形象:其二,抓髻娃娃头顶的图案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认为实际上是天字的变体造型.为轩辕黄帝的族徽.

头饰双鸡的“抓髻娃娃”.最早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青玉女佩圭。鸡和作为太阳象征的金乌一样,都是作为阳性的象征。俗称男阳为鸡,称公鸡第二性器官鸡为胜(男阳)。民间剪纸中也是女孩骑鸡、抱鸡、全身戴满了鸡。山西蒲县霍锦氏大娘说:“男抓髻娃娃手举莲花、石榴等,不举鸡,女抓髻娃娃举鸡,多不举莲花。”说明金鸡是太阳是阳性,玉兔是月亮是阴。

作为双鱼相交,双蛇相交,双龙相交(鱼、蛇、龙相通)子孙繁衍生殖崇拜的图腾图样,可以上溯到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人面含鱼”彩陶,它正是种族繁衍生殖崇拜观念的鱼图腾观念崇拜图案。由双鱼、双蛇、双龙相交的全兽图腾崇拜,过渡到半人半兽的图腾崇拜,就是人面蛇身伏羲、女娲相交形象的出现。到了汉代,随着神仙观念的发展,演化为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神话,因此也出现了抓髻娃娃一手抓鸡(乌)一手抓兔的艺术形象。抓髻娃娃”、“拉手娃娃”的图腾形象和巫术艺术遗存得保存下来。

二、中华民族生命繁衍的阴阳生息观

阴阳哲学观念是中国人头脑中最为基本的观念,他们将自然万物都用阴阳哲学观念解释为:阴和阳,他们认为男性属阳,女性属阴,阴阳交合,就要生变.产生新的生命.天父地母.天为阳.地为阴,凝云致两,便是它们的交合,雨洒向大地,就滋生出许多新生命.中国民间对于子孙繁衍.家族兴旺.乃是一生中所追求的目标.在不断的繁衍和兴旺中遭求生命的充实.强盛,无限和永存,作为民族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是象征繁衍子孙的人形剪纸.抓髻娃娃与象征生育繁衍的鱼、莲花、笙、金瓜、葫芦.石榴、生育姿势与胯下生子等不同剪纸符号的组合,构成子孙繁衍的象征并用特定的符号来代表阴性和阳性表达男女相合、生生不息的意思。‘蛇盘兔,必定富”是群众的口头语,十二属相中,男方属蛇,女方属兔,这样的男女婚配家庭才会和睦幸福。蛇,又称小龙,龙为

阳,男性;兔为阴,女性,实际是男女婚配的意思。此外还有”鹰踏兔“(鹰为阳);”狗撵免”(天狗为阳)等等,这些都表现的是阴阳结合、生命生殖繁衍的寓意。

“扣碗”也是陕北剪纸中常见的生殖题材。其形象为上下相扣、饰满纹样的~对碗,常常出现在新婚洞房里。据专家考证,扣碗与古代”合卺之喜”有着密切的关系。陕北黄陵剪纸扣碗上半部是一只男蛾装饰纹样,周围是象征男阳的万字不断头的图案:下半部是一只饰双乳女阴女蛾,周围是象征女阴的图案,曲折地表现阴阳结合,化生万物,早得贵子。”鱼戏莲”剪纸图案在山西、陕西等地随处可见,虽然不同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但是在表现内容上,它们都体现了吉祥观念、生殖意识和繁衍意识。鱼.古代曾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之一.鱼图腾的势力与影响无所不在.鱼多产子,所以鱼具有生存繁衍的含义。据考查,伏羲氏制的八卦太极图,就是以黑白首尾相抱的两条鱼来象征.。古人以鱼为图腾标志,是因为他们发现一切生物都是阴阳结合、两性结合,才使生命繁衍不息的,而鱼类更是繁殖最强的物种,因此阴阳产生了关于鱼崇拜的含义.所以,中国民间剪纸的一个重要意象是与合卺交配-女性生殖联系在一起。种族繁衍生殖崇拜的观念在传统剪纸中,是一种闪烁着圣洁灵光的观念。它往往采用特定的图案来表达人们对多子多福的向往。

第四类是借物表达多子多福意思,如多子老鼠、多子鸟,多子葫芦、多子青蛙、葡萄。

第五类是借用“神鱼瓶”.“盛鱼盆”,“虎头尊”表达女性.接受鱼子后,必产生生命的哲理。

三、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文化

在我们国家里,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民间文化接受熏陶教育,人们通过说书唱戏,戏曲的内容和戏曲艺人的精彩表演,抒发了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寄托了人们对幸福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抒发了艺人的创作热情。民间艺人将戏曲中人们所热爱和熟悉的人物形象与剧情场景,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创作成不同样式的民间美术品,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千家万户,从而使戏曲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流传。

民间剪纸与民间刺绣的作者大多是农村妇女,同时,她们也是戏曲的忠实观众。她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她们的作品也多以劳动生活和她们所熟悉的戏曲故事与戏曲人物为题材。在江苏邳县,妇女们传唱着《剪纸歌》,歌词大意是:”小白纸,方正正,用它剪纸多威风。南京用它做文章,北京用它画成风。小

纸落到我手里,我拿它来铰花样。能铰龙,能铰凤,能铰猴子满山蹦;能铰山,能铰水,能铰万韧美又美:‘猪八戒、孙悟空,陪着唐僧去取经;秦香莲,穆桂

英,诸葛亮来借东风……”她们一边谈论和回味着戏曲的内容.一边用剪纸的形式把它们再现出来。七夕那天,一边剪纸,一边唱道七月里,七月七,剪个牛郎会织女,先剪憨牛郎,再剪巧织女.搭桥喜鹊剪千万,好叫牛郎会他妻。”表达了她们对牛郎和织女的爱情生活的同情与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具有复杂的礼仪规范和严肃的道德准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既在尽性亦在尽意,所以民间美术还担任着启蒙教育的任务,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剪纸作品中,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以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乐方式宣道施教,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

形式。

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又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因此,道德化成为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在这浓重的道德化的文化氛围中生长的戏曲艺术当然也充满了道德化的色彩。儒家强调忠、孝、节、义,这在戏曲中有充分体现。戏曲的道德化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药人寿世的教化功能筹方面。民间剪纸中的脸谱,基本上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是一致的。但有时也有与戏台上不尽相同的脸谱图案,这既是民间剪纸中感情的自由发挥的结果,又是对戏曲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的结果。传统民间剪纸中还有”扫五辱”、’钟馗”一类的题材,反映了我国人民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厌弃。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种道德情感,“孝悌”为本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这种道德观念几乎在民间艺术中随处可见,如剪纸中的“二十四孝图”、

”三娘教子”;木版年画中的”孝敬父母”、”我爱小花鹿”;泥绘彩塑中的各种动物形象更是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虎、狮、马、牛等无不显示出那种可爱的样子,再在身上添加上有象征意义的纹样,都在传达着我们民族古老而丰富的道德情感。

四、中华民族求吉避邪的心理诉求

1.表意修饰的吉祥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民间剪纸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性,古人常常面对不可知或突如其来的灾害,为了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生存,便要小心翼翼地规避各种灾祸和苦难,竭力追求吉祥、平安和幸福的生活。与西方人、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相比,古代中国人对宗教显得较淡漠,他们所考虑的多是如何在现世生活得幸福,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幸福。人们多以“五福”概括之,即福、禄、寿、喜、财。”五福观”是中国传统吉祥

观念的典型体现,而吉祥物和吉祥图案可以说是吉祥观念的具体表现——为了表达对幸福、欢乐喜庆的向往,人们便把事物固有的属性予以加工,或加上艺术的象征意义。中国民间剪纸在表意方式中大量运用了象征、借喻、符号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发挥了人们的形象联想能力,也发展了形象思维的创作力度。民间剪纸的创作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掌握文字知识,靠着视觉想象、民间传说的媒介和传统艺术造型的递传,结合自身的创意,创造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常常利用语言文字的多音多义以及习俗中的象征含义的符号来进行创作。

从思想感情看,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有强烈的主题思想,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愿。“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因此吉祥图案在传统民间剪纸

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剪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表现手法有的是抽象意念的具象化,有的是具象事物的抽象化,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象征、寓意、谐音、比拟、文字等方式表达出来,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吉祥图案”中的“福、禄、寿”及”富贵寿考”之类的题材,是民间最为广泛、最为普遍和最为喜好的题材之~。

“福”是祝愿四时如意、平安幸福的剪纸。每逢春节来临,人们总喜欢在门楣上、箱柜上贴上”福”,有的故意把”福”字倒贴,“福”倒了听起来就是“福到了”,。贴“福”字这种习俗早在宋代已有记载,新年之始盼的就是“春满人间福满门”。《韩非子·解老》讲:”全寿富贵之谓福。”古籍中也说:”福者富也”,”福者裕也”,”福者善也”,“福者祥也”,人们以贴“福”字来寄托对新的一年的良好愿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檬‘福碌褶连’.’鹿”被视为古代之瑞兽,有千年

“喜”是象征爱情的真挚与美好、婚姻的美满与神圣的剪纸,如。荷花鸳鸯”、“龙凤呈祥”.

“财”是纳福招财的思想观念的剪纸,如<刘海戏金蟾>.在4刘海戏金蟾”的故事中,刘海是五代时人,仕燕王为相.后学道成仙,传说中是个仙童.金玉满堂

金鱼与“金玉”谐音,金鱼游于池塘,塘与”堂”同音,便成了“金玉满堂”的吉祥语,象征家中财富极多,堆金积玉。

“并蒂同心”,亦称”芙蓉同心”,以并蒂莲构成吉祥图案。并蒂莲为荷花的一种品种,两花出自一蒂。诗人杜甫《进艇》诗中:“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

蓉本自双”,即咏此。剪纸图案中常以一段白藕生出若莲花,藕上有孔,表示通心,寓意夫妻恩爱,形影相随,同心到老。

“青梅竹马”,以“天竹”、“腊梅”构成吉祥图案。寓音夫妇两小无猜,互敬相爱。此外,还有’白头富贵”、’鸳鸯戏水”,’满池娇”等,均是此类题材的吉祥图案。同心结方胜”,亦称“同心永结”,以”方胜”.‘双喜”构成吉祥图案。”方胜”为两个菱形互相联结,寓意同心”。

人类对于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的生殖现象,历来是大为宣扬的,因此,以多子多孙.瓜瓞绵绵为题材的吉祥图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榴开百子”,亦称“百子同室”。以“石榴”构成吉祥图案。石榴一果多子,民间借以喻“多子”,

取子孙繁衍,绵延不断之吉祥寓意。

“吉祥图案”之中,还有一些是以天象、气象乃至节令,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生存环境休戚相关的,特别是表现嘉庆征兆的题材:”三阳开泰”,亦作“三羊开泰”,以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冬去春至,阴消阳长,故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辞。

2.物化形式的美感追求

中国本源艺术形态是观念艺术形态,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形、色、质等物化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明显的文化性特征。中国人善于以己度物,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去体悟现实世界。这种重本己、重心性感觉、重自我意愿的认知态度,使得创造主体总是毫不迟疑地把外部世界纳入主观意念的秩序之中,让客观对象按照自我的意志重新结体构造。在处理物象原型时,呈现出高度的主观随意性,采用取舍、压缩、强调、夸张、叠加、替代等艺术手法进行创新,形成天真烂漫、造型概括、装饰随意、设色明快、生动活泼的基本审美特征。剪花巧手们认为剪动物不但要剪得像,而且要剪出动势来.像人一样要有活力.有情趣,让人看了长精神.这样才算好剪纸。为了表现精神,他们非常注重头部刻画.一般动物头都剪得较大。剪纸艺术家高金爱说:”剪狮子老虎全凭一个头,头剪好了,还要把眼睛剪得明格炯炯的.常言说:老虎至死不倒尾。虎尾耍剪粗剪长才能剪出威风。”

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剪纸始终融汇在民族艺术长河中,而剪纸中的动物造型则传承了具有原始文化信息的艺术图式。民间把剪动物仍称为剪花。他们认为把动物剪得太像动物了反而不好看,剪花了才有意思,所以把动物当花一样打扮,创造出了一套打扮动物的装饰纹样.如牙牙纹、花瓣纹,太阳纹、云勾纹等。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借动物之形用有寓意的花草如牡丹,石榴、莲花等来装饰,用生命符号和吉祥符号如盘长、双葫芦、贯钱、太阳纹,

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 剪纸简述: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喜欢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得更加热烈。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二月里剪条龙,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过去,一到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剪纸的历史足迹: 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金 属薄片与玉片透雕产生的与 剪纸艺术相近似的“类剪纸” 艺术。

商代---金制呈夔凤纹薄片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宋代,剪纸开始普及; 宋朝通过剪纸呈现的皮影艺术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明清——剪纸艺术的巅峰:(左图:走马灯右图:梅鹊报春图)剪纸的用途: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 1、多以单色剪纸为主,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 2、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 3、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

剪纸赏析

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赏析 民间剪纸,源远流长,是民间劳动者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得来,“浸透着人们发自内心的良好祝愿,反映着人们对幸福圆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剪纸是人们为了自身欣赏和实现使用的需要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自发性和娱乐性的视觉艺术形式。一把小小的剪刀和一张薄薄的纸,就能让剪刀在挥起的一瞬间,将民间艺术家最浓厚的内心情感和最淳朴的审美追求倾注其中。剪纸多以反映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的题材为主,所以以民俗题材为主的剪纸,就成为了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 一些民间剪纸作品的艺术赏析: 《百菊图》选图

以上是工艺美术家张永寿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均出自张永寿的《百菊图》。张永寿剪纸题材广泛,最擅长花卉,尤以剪菊传神。他年轻时酷爱菊花,每以菊花寄托精神,励志奋进。他剪出的菊花,形神兼备,轻灵自如,各呈娇妍,面对这些栩栩如生的剪纸菊花,人们得到了一种健康的美的享受。剪花卉,要重视线条的掌握,要达到“圆如秋月方如砖,缺如锯齿线如须”。剪口要求整齐、光洁、均匀。《百菊图》剪纸,充分运用了这些技巧,每一幅构图,总要做到疏密相间,繁中有简,虚实相生,静中有动。正是这些高度技巧的发挥,我们看“百菊”,才会有栩栩如生、楚楚动人之感,而越看越爱看。 二龙戏珠凤鸣九天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对龙的理解我们基本上有个共识。我们的先人在认识自然现象的时候,对风雷雨电等现象模糊不清,听到了“隆隆”的雷声,便有了“龙”的发音,看到了长长弯弯的闪电,便有了“龙”的基本形状,这些自然的现象人们无法认识,更没有办法解释,这时我们的先人就把龙当作了自然的主宰者,这个时候龙就是万物的神灵,就是万物的主人。民间艺人也就常常以此做为创作的主题,虽然没有真实的龙凤存在,但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正如前面所说,剪纸艺术本就是贴近民间生活的,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 十二生肖文化剪纸 岁月的舞台,一年一启幕一落幕。子鼠值岁,丑牛接班,寅虎继任,卯兔候补……此生肖,彼属相,十二年一登台,十二岁一循环。龙蛇马羊乃至猴鸡狗猪,这些生肖依次出场,它们不仅仅将每一年的地支化为灵气飞动的属相,他们还是带着更多的文化含蕴登台的,中国几千年各民族生肖文化长盛不衰的动感活态,同时,它也揭示了亿万人身边司空见惯的十二种动物精灵,却能形成如此规模博大的文化集结,并且能使生肖文化集结和每一个活着的和离去的人的精神、命运和情感,紧紧牵连在一起,构成了每个人永生也剪不断的文化情结。人们将这种文化情结融入到小小的剪纸之中,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样恰

剪纸的简介

河南工程学院《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考查课 专业论文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学生姓名:李飒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装饰设计1242 专业课程:中国民间美术鉴赏 任课教师:赵云 2014 年6 月24 日

摘要: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部分继承了人类的原始思维,一方面在漫长、封闭的空间孕育。民间剪纸图形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民间剪纸从民族传统中走出来不是简单的重复移位和变异,而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韵味,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和视觉效果。 关键字:民间剪纸、历史、样式、用途、艺术形式 剪纸的简介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的历史 起源 专家推断民间剪纸出现与宣帝时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①河南辉县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发展期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团花剪纸。南北朝对马团花、南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金银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八用形团花。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

浅谈中国民间艺术.doc论文.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 内容简介: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想要学好设计做出好的设计,就该都了解具有民族代表的文化,下来我会向大家介绍关于中国民间艺术相关知识。大概内容分为这样几大块,先大概谈谈民间美术,接着再聊聊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几类,最后着重介绍一下剪纸艺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续,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是非常重要的,它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实质。民间美术是通过特有的观察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历史传统遣型的重新建构,实现了创作语言的自由和个性化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染力。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注重造型,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带有浓郁的民间气息,是人类劳动生活里最质朴的艺术体现。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民间美术是艺术与生活的最直接的触点,它以最粗糙,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从生活中诞生的。就它的现实功能来说,它是用以理解民族审美理解和普通群众的喜好的引导。 民间美术是千百年来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其中决大多数是在劳动之余创作的,主要为劳动者因此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自己欣赏、使用。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是在生活中发生、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无法摆脱创造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理,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这不是取法自然的真实形象去表达作者的某种观念,而是用观念去看待和描述某种事物,民间美术是最自由、最有生命的艺术,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的艺术。 正是民间美术是普通群众劳动结晶,所以民间美术就有大众性的特点,民间大众性,是指它的产生、消费和传播形式的外部特征。当然民间美术群众性特征也不排斥个人的因素,优秀的民间美术家及其代表会在民间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也就随着而千差万别,呈现出多类型、多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分类 ?剪纸,又叫刻纸,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是一种镂空艺术和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剪纸的历史 ?。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 ①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 弧形装饰物。 ? ②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 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 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在新疆高昌故城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张团花剪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该剪纸材料为麻料纸,呈折叠状,供祭祀所用,其艺术表现已相当成熟。 ?北朝团花剪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剪纸作品。 ?西汉时,人们开始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前156—前87)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汉武帝思念不已,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为其招魂。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公元618一907年)时期,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人胜”剪纸。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图案是镂空花样。 ?④现藏于日本正仓院唐代的“人胜”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长沙出土的汉代金箔刻花图样。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与品种的丰富提供了条件,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还有灯彩、茶盏的装饰。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 ?。 ?蓝印花布工艺制作中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而得的;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也采用了剪纸的技法,有阴刻、阳刻之分。 ?宋代周密(1232—约1298)撰写的《志雅堂杂钞》中,记载了一位叫俞敬之的剪纸艺人,他是中国剪纸发展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进入鼎盛时期。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中国剪纸艺术是中国民族艺术家的抒情诗, 是中国民间艺人浪漫情怀的艺术表述方式; 同时, 剪纸艺术渗透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大自然、对生命、对人间理想的无比深沉的感情。剪纸艺术作为一门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表现载体, 以其独有的艺术品质、文化魅力, 让世人赏心悦目、神游于美的天国。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厚文化积淀, 是广大设计者学习和研究现代图形设计艺术, 进行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文化源点。因此, 潜心于中国剪纸艺术创作的海洋, 作一些崭新、鲜活的艺术尝试, 是获得视觉艺术新发现、新灵感的重要途径。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 年到1100 年。“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利用薄片材料剪刻镂花,在有纸以前就已经不乏,如汉代的金银箔刻花。但确切意义上的剪纸,是在有纸以后。利用纸便于剪刻镂空的性能符合民俗所需的剪纸艺术,随之在民众之中产生。然而,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物,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公元386-581 年)五幅团花剪纸。这几幅剪纸,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唐代以后的剪纸实物已属罕见。有皮革刻花冠饰和漏版印花图案可作佐证。宋代出现了行业性质的剪纸和用于工艺装饰的剪纸,其较为多见的例子是吉州窑宋代瓷器上的剪纸纹样。

“五福临门”团花剪纸瓷器上的剪纸图样 二、民间剪纸艺术的精神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艺术形式美方面, 强调物象的典型化特征、大气的动态美表现; 其艺术格调呈现出满而不乱、多而不散、静中求动、动静相间、平易而质朴的艺术特征,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视觉艺术的装饰美。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 无不体现出这种精神品质, 大气神采、装饰韵味、象征意义等让中国剪纸艺术光彩四射。讲究一种空灵之美,丰富之美,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注重一种理想化了的神似之特征这种艺术精神品质, 是现代艺术设计特别需要追寻的潜在东西, 是当今时尚化设计艺术精神之所在, 也是现代图形艺术美所要去积极把握的精神内涵。唐代时期艺术趋向丰满、繁华、博大壮美之格调, 宋代时期艺术趋向清新、洒脱、淡雅、生活情趣化之格调, 两者相济相生, 相得益彰, 使中国剪纸艺术中情与理之交融发挥着潜在的内聚力, 为中国剪纸艺术走向成熟, 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民间剪纸与民俗文化的渊源 剪纸扎根于民众,与人民生活密切相联,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 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6.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

中国剪纸的历史

中国剪纸的历史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民间艺术之一,是以我国亿万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造的一种极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造型特征最强烈。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陕县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纹饰弧边三边和菊瓣纹可视为剪纸艺术的滥觞。这是最初先民在劳动过程中将兽皮和树叶用石器剖开,印染在陶器上做为装饰之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发现了耐高温的锰钴矿物质材料,用笔绘制在素陶表面,经高温烧制后仍不脱色,从而彩陶上的绘制艺术逐渐走向了成熟。 至商代时(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寝,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

中国剪纸动画赏析

中国剪纸动画赏析 1958年中国动画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动画,所谓的剪纸动画就是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片设计制作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美术片类型,其影评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间剪纸风格。其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受到一致好评。 剪纸动画又称剪纸片, 术电影样式。它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纸,它的造型可以用平面雕镂的手段制成平面关节纸偶造型,也可以用手绘方法制作剪影效果,还可以用传统的剪纸工艺剪出动态变化过程再逐格摆拍。但由于纸质的区别产生了两种风格的剪纸动画,一种使用普通的纸张做材料,用小刀雕刻,用剪刀剪边,富有刀味的剪纸动画,有着浓厚的阳刚之美,其轮廓表现的刚强而有力,黑白分明,顿挫清楚。在画面效果上有较强的形式感和整体性,尤其是表现人物侧面的整体造型上,人物的线条、外形会显示和表现出强烈的剪纸艺术特色;另外一种是采用了纤维细长,质地松软而柔韧的皮纸作为材料,因为皮纸的质地松软,具有能吸水能挥墨的特点,人物的边缘外轮廓,也不再用刀剪刻,而是用手持外形撕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水墨拉毛效果,这是我国剪纸动画在创作上的新突破,是另类风格的剪纸动画。 拍摄时,将纸偶平放在玻璃板上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剪纸动画片的造型设计以侧面像为主,同时按照需要制作人物的正面、半侧面标准造型。根据剧情需要可能会制作几套不同大小的造型以适应不同景别的拍摄。造型完成后,根据剪纸人物造型画稿、动态画稿,按人物特点进行关节解剖,再使用人物各部位所需的彩色纸张进行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艺术美学(A 卷)课程编码: 004020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一年级学年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考生学号: M10050404031 考生姓名:邹杰考生专业:设计艺术学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美 【摘要】:具有平面化取物和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夸张变形、意象化写实的 造型手段、造型的吉祥观念三方面的特点,平面化取物是由于剪纸的工具及 其点、线、面的基本要素决定的,为满足民居的窗户形制的要求出现了多幅 剪纸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在对形象进行表现时由于其特殊的构图方法,所以 要对被表现对象进行夸张、变形甚至臆造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物象,在民间 剪纸中几乎所有的造型都具有吉祥的寓意。从中我们感受到的造型美,本文 主要分析中国民间剪纸的构图美、造型美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及吉祥寓意。 【关键词】:民间剪纸,构图、造型、吉祥寓意 前言 民间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形式,有着特殊的产生土壤和发展条件,我国民间剪纸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种平面镂空艺术,在一定审美观念指导下剪或刻成图案。剪纸的制作工具非常简单,材料低廉但其内容与题材却非常地丰 富。民间剪纸作品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美化的同时,又反映了民间的风俗和淳朴的愿望,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可以说是我国民间传统信仰习俗 与原始人伦道德的一个缩影。剪纸艺术往往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强调和突出其 造型的某些特点,突出被表现对象的美感。“剪纸艺术家通过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造型’的造型意识。”1并通过特定的动植物形象的谐音等手法表达美好的生活愿望。 一、民间剪纸的构图美 1张继东《从民间剪纸看中国民间美术图式的意象性》,《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25卷第1期。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优美、粗犷有力、流畅生动、拙朴古雅等不同的特点。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 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民间艺术家们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手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剪纸造型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由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用剪流畅,自然通顺,变化多端,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阴去阳留,这些都需要艺人对纸性的把握,对剪的运作恰到好处,这样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三、线条与装饰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所用的材料,性娇柔,

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艺术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应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lO8·它加上一朵桃花;也可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等等。装饰的方法可谓千变万化。 四、写意与寓意剪纸的写形方式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模拟客观对象,而是凭印象中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强调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所以剪纸造型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重于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甚至人物鸟兽都可以摆脱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现实的客观对象完全服从于艺人手中的剪刀和那一方小纸片。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然而它们却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龙凤吉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和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象征“多子”。《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累所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思 想理念。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创作题材上,而且在创作 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制作技法上也都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二月里剪条龙, 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 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 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过去,一到 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直到今天,剪纸仍是河南,尤其是豫西地区流行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 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 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现在,剪纸更多 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 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哲学观、审美观、道 德观、价值观的反映,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物化体现,也是深受民众广泛喜爱和认知的艺术 形式。创作者不仅在内容方面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在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 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 论。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 行运化”。即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 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 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这种人和自然的 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 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这七种(五类)情 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 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五行运化理论的基本 观点是: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五种,即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分类是根据客观上的 物质、物体或生命体的所有属性综合起来分类的。 1 / 7

浅谈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剪纸艺术 论文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一、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间剪纸是附和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入冬以后要祭祖宗,还要祭祀门、户、溜、灶、行五位家神,这些灵位的装饰更新,正是后来门神、窗花、挂笺、顶棚花及灶台花的最早雏形。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东方朔传·岁时节》中说: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是民间人际交往互相问候的节日,“人日”剪赠“华胜”,表示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据传,汉武帝对死去的李夫人思念不已,求方士招魂。等到晚上,汉武帝坐于床榻,方士制作出李夫人的剪影,并摇晃灯光,隔帐观之,尤如李夫人,这种剪纸招魂的习俗历久不衰,其意义已经扩展有了更多的含义。民俗内涵大致包括吉庆纳福,驱邪避灾,追求繁衍等意义。 (一)生命与繁衍的主题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实际上繁衍意识也是生命意识,繁衍是生命的无限延续,要达到人类的永生,只有繁衍,即子孙延续,万世不殆。由原始社会文化到民间剪纸中,植物的观物取象表现在以多子的瓜果蔬菜象征繁衍人类万物的宇宙母体上,最早出现的葫芦、南瓜、葡萄、梨、白菜都是母体多子的繁衍符号。 阴阳相合是人类表现的繁衍造型观,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鱼是多子象征的神祗动物,以鱼喻多子,以双鱼喻阴阳相交子孙繁衍。 “喜娃娃”被贴在陕北结婚洞房窑窗中心,抓髻娃娃双手抱双鱼的大幅红、绿圆形团花,陕北叫“转花”,喻环天旋转生生不息,窑窗下部中央是三十六个格窗,中央四格贴上一个大幅的图腾动物剪纸或虎或羊或鹿,四角四格是角花,其他每个方格贴上“扣碗、对鱼、鱼戏莲、鱼唆莲、莲里生娃、老鼠吃南瓜、松鼠吃葡萄、猴石桃、兔吃白菜、金鸡探莲花等五颜六色的窗花剪纸,组成斗方形态的”三十六格窗云子,在这里以老鼠、松鼠、兔儿、金鸡喻男性;以莲花、南瓜、葡萄、白菜、桃喻女子;以动物与植物的合一,喻男女相交多子。 (二)自然物象、神灵的崇拜 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关于人主宰的模糊概念。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始人类中包含着大量的愚昧观念和迷信行为;另一方面,要明

民间剪纸艺术赏析

民间剪纸艺术赏析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美术形态之一。虽然它的材料纸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六七千年历史的沉淀。 民间剪纸是中国本原哲学的文化载体,他全方位地表现与民俗文化之中,剪纸的纹样大致可以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又中国剪纸的特点,表现为题材的寓意,所以寓意可作为分来的依据,由此可分为:纳吉祝福、怯邪、除恶、劝勉、警戒、趣味。 (生命树) 其中有居民的剪纸窗花、图腾门神等;生活用具中的瓮花、缸花和民瓷剪纸等;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丧俗丧葬中寓意灵魂不死,生命永生的“生命之树”剪纸(如图);节日剪纸中寓意天地相交、万物萌生、子孙繁衍、五谷丰登的“扣碗”、“鼠咬天开”剪纸;端午节驱邪消灾的“爱虎”等。其全部意义,总是与人类的生存需要和愿望(求安、趋利、辟邪)紧密相连。剪纸“天地神”、“求雨”、“谷神”,就表现出庶民百姓无法与天灾人祸抗争时,仰仗神灵、魔力来驱邪避害,以求家室安宁,五谷丰登。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如山西民间剪纸:姥爷送外孙(如图)。 (姥爷送外孙)

归纳前人的经验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剪纸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2.构图造型图案化在构图上,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3.形象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纸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线条连接自然。因此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4.色彩单纯、明快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5.刀法要”稳、准、巧”。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剪纸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从艺术风格来看,北方地域剪纸粗犷纯朴、古拙随意;南方剪纸工细优美、华丽明快。另外在民间剪纸总体风格中剪纸艺术的代表作者都具个人风格与独特创造。如陕西劳动妇女库淑兰的多层次色彩剪纸拼贴,大副剪纸华丽无比(如图);河北民间艺人王老赏独创的宣纸镂刻染色的戏剧人物个性鲜明,色彩华贵,造型严谨。 (剪花娘子) 剪纸艺术是历史的活化石,至今在民间剪纸和民俗艺术中,仍然保存着丰富而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谈到中国的民间艺术,用博大精深一言以蔽之绝不为过。无论是书法、绘画、陶瓷或是皮影戏等等无一不独具中国特色,而在民间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后面,也都是蕴含着深邃悠远的历史文化。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详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民间剪纸集中而全面的体现了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识、造型规律、审美情趣,释放着特有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中的图形、色彩都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感悟、升华而形成 的民间艺术语言,它是用在形式宣泄内在情感的某种艺术行为。 剪纸图形种类繁多,寓意丰富。它从劳动人民生活中来,并广泛运用到生活中去。丰富的图形有用意地组合,无不反映出民间劳动者多彩的情感生活。表达出他们对生命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中总是主张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所以图形的组合运用总是要有积极向上的含义。无论是作者与观者都能从中体会出一种文化意蕴,这是人们在长期生存过程中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例如“春”字,基本用于春节之际,意在新春来临,又是崭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这是个令人振奋愉悦的时节,因而,在选择剪纸的颜色时,多用红色或者绿色,表现这种喜庆或者春意盎然之意,而在设计春字的形状时,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设计的或圆润或棱角清晰。又例如在设计“喜”时,方案更是层出不穷。“喜”是民间剪纸中常见的图案,而由于多用于结婚这类喜事,因而常常是双喜,预示着双喜临门,这包含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的强烈期盼。除此之外,民间剪纸也充分顾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具有良好的室内装饰效果。形形色色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因而如何做好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在21世纪,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学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如现代陶艺,它在造型、釉色、彩绘和肌理方面的变化都与现代派以及现代派之后的艺术有千丝万楼的联系。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只有风格的移植,没有技艺的传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 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 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 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 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 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

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