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5
试论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叙事风格与文化内涵摘要: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是新时期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小说以“丰乳肥臀”这样一个艳俗的词语为题寄予了作者深层的寓意,按照莫言的解释,其一在于为了重新寻找庄严的朴素,追寻人类的根本;其二在于借助歌颂一个母亲的方式达到歌颂天下所有母亲的目的;其三在于母亲代表大地,歌唱母亲亦即歌唱大地。
本文将针对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叙事风格与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关键词:莫言;《丰乳肥臀》;叙事风格;文化内涵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不仅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而且多次被译成英、法、日、波兰等国文字。
该书在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国外学者曾评价《丰乳肥臀》的“主题‘那多半是出于其远大雄心,超出了素材所能负担的限度,这没什么不对’。
还认为此书也许是莫言的成功良机,或可令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
”果然,2012年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用西方现代叙述手法来叙述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生活,曾有多位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饥饿、苦难与生存等,但这些主题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细致解读。
一、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主题《丰乳肥臀》塑造了一个虽有中国传统妇女性格弱点却仍不失伟大的母亲——上官鲁氏。
她嫁给一个没有生育能力且孱弱的男人,却荒唐地承担起传宗接代的大任。
为了改变自己在上官家受歧视和虐待的命运,她被迫向包括姑夫在内的土匪、和尚、江湖郎中等七个男人“借种”,生下了七个女孩,只有和瑞典牧师马洛亚生下的双胞胎中才有一个男婴[1]。
但使命并没有就此完成,在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上官鲁氏不但全力抚养自己生下的孩子,而且女儿长大后生下的孩子也送到她的手里,她以大地母亲博大而慈爱的胸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
她是苦难历史的见证人和收藏者,她不仅在肉体上承受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而且在精神上也遭受着因战争而造成的女儿死亡、伤病、发疯等诸多痛苦。
当代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写作风格大胆曾屡次获奖2012年10月11日19:04中国知名作家莫言北京10月11日电(刘欢)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于北京时间19:00公布。
中国作家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凭借作品《蛙》此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曾屡次获奖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
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
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
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
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
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
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磅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
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
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
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
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莫言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言之有物的对话,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自然,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风景描写中,莫言常常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叙事结构上,莫言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思考。
情感表达方面,莫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有助于未来对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情感表达、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瞩目。
莫言生于1955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莫言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想象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常常催人泪下,让读者陷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莫言的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1.2 研究意义研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研究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解读作者:王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摘要:在我国作家群体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家莫言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坛中最有创新个性的一位作家,其语言风格之独特与创作理念之个性化而一直为人所称道。
本文从灵活应用修辞式语言、充分运用色彩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浓郁的乡土语言气息、变异化的语言结构等五个方面对莫言小说语言特色加以解读。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特色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36-02莫言作为我国当代最具创新意识的一位作家,其在小说语言领域所获得的成就为评论界所公认。
一位作家用何种语言进行写作,有时候是注定的,无法加以更改。
大家均在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为何一些作家的作品富有语言特色,而另外一些人则没有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唤起了语言当中原本沉睡着的不被人所关注的,属于小说家个人的语言加以表达,从而拥有自身鲜明的语言特色,而莫言正是这样一位语言大师,其小说语言个性之鲜明、风格之独特,值得进行深入解读。
下面,笔者将错就筹上。
一、灵活应用修辞式语言一是运用比喻手法。
比喻可谓是莫言小说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不落于俗套,显得形象生动,给人新奇感。
笔者认为,莫言小说中的比喻主要可以分为讽刺比喻与非讽刺比喻等两类,其中大部分具有讽刺的意味。
比如,小说《爆炸》中“她眼中所流出来的泪水浅薄而透明,仿佛没有重量,红色大脸上所挂着的水就像马头上所生出的角,令我难以接受。
”这一比喻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讽刺。
再如,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所述“他的心脏像一只小耗子,可怜巴巴地跳动着”则没有讽刺性意味,因而属于非讽刺比喻。
二是运用比拟手法。
比如,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的拟人:“有一匹全身皆白,只黑了两爪的白狗正垂头丧气地从小河上颓败的石桥上走过时,我正在桥头下捧着清清的河水在洗脸。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作者:高兴周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2年第11期【背景材料】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于中国文坛。
其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他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其代表作有《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等,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考点链接】一、经济生活1.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莫言的小说一直都是书店的畅销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带动了其系列作品的热销,莫言小说一时“洛阳纸贵”。
2.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规模。
莫言获奖后,“莫言书”一纸难求,价格一路飙升,出版商都在加印莫言作品系列。
此举或引发莫言小说下一轮出版时的版权争抢。
二、文化生活1.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莫言的老家高密传统文化氛围浓厚,这里的泥塑、剪纸、茂腔等民间艺术和文化伴随其成长,这些文化因素影响甚至决定了其作品的艺术风格。
2.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莫言和大地贴得比较近,对土地和家乡有一种感情上的迷恋。
他在农村长大,现在创作也在农村。
4.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莫言的作品“最乡土,但也最国际”。
“乡土”是说莫言的作品一般取材于他的家乡高密,而“国际”代表的则是他受国外一些作家的影响,在作品形式上屡有创新。
三、生活与哲学1.坚持发展的观点。
从《红高粱》开始,莫言每一部作品的出炉,都在寻求突破。
每次他的作品一出来,就引起相当大的震动。
2.矛盾的特殊性。
浓墨重彩的“民间叙事”作者:孙旭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红高梁》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浓墨重彩的“民间叙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其主要体现在莫言对酒神精神的书写和叙事语言等方面。
关键词:莫言;民间叙事;酒神;象征色;民间文化《红高梁》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彰显出作者莫言作为一个民间文化浸洇者和承传者所具有的执着的民间立场、诡异而锐利的民间思维和朴素而由情率性的民间情感[1]。
本文结合民间文学理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拟对小说《红高梁》进行探究。
酒神精神的歌颂民间叙事中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作品中人物形象与相关文化因素的探求有助于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诺斯洛普·弗莱指出:“原型”是指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
[2]小说《红高梁》中,莫言透过情节、隐喻和象征等手段揭示了余占鳌等人物形象的“酒神”原型。
《红高梁》叙述了山东高密东北乡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程,以及“我”爷爷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余占鳌是一个“土匪”出身的抗日者,无论当轿夫、退劫匪还是打日本,他都一马当先,身上洋溢着一股无所畏惧的霸气。
戴凤莲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温柔善良的农村女性形象,她充满野性与生命强力,蔑视清规戒律,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和爱情。
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为葡萄树和葡萄酒之神。
酒神的象征来自希腊酒神祭,在此种秘仪上,人们打破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性欲。
尼采认为,这是为了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
[3]所谓“酒神精神”,就是指“人们以原始本能的放纵化入忘我之境,在歌舞酣醉的迷狂中忘记人生的苦难,求得人生的解脱”[4],这也是一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但与日神精神却是相对的。
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
他们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抹了一道酥红。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及简介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大家可能已经对这位作家已经非常了解,我们今天在诺贝尔文学奖即将公布之际,不妨再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中国作家,看看有哪些代表作品还没有读,可以去读一读。
1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
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生死疲劳》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
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着的颂歌和悲歌。
《丰乳肥臀》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通过胶东半岛农民义军奋起抗击德国殖民军队的故事,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并在其中极富象征意义地植入了他自己故乡的地方戏种“猫腔”,并通过大量令人读之惊悚的例如“剐刑”等场景的具体描述,引发了读者的精神和生理的剧烈反响。
这部小说虽然语言叙事技艺高超结构饶有新意,但进入了纯粹“历史语境”,并未跟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发生密切关系。
《红高粱》《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另外辅助与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红高粱》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而成的,这不电影获第38届柏林电影金熊奖。
电影的获奖雨出名,进一步带动了很多读者去阅读小说《红高粱》。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
1985年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的中篇小说。
《四十一炮》以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
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莫言作品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和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力,他的小说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法结构都极具个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莫言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以一批批极具个性的令人惊叹的“爆炸性”作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震惊了整个当代中国文坛。
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其作品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和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力,他的小说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法结构都极具个性。
一、莫言作品中的词语莫言作品的语言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词汇运用极具个性,他用美雅与丑俗并存的话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纷繁错乱的世界。
分析莫言作品词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方言词语的运用汉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方言,它们是全国各地方对同一汉语词汇的不同表达,方言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地域风格是作品用来表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们风俗习惯的重要手段载体,方言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特点自然成为了作家描述地域风格的重要表述方式,方言词语可以补充普通话无法作出相应表达的缺憾,作家在创作时可能准确的通过方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艺术和审美观。
莫言作品对方言词语运用的也较为广泛,如埋汰、贼(很)、风光(热闹、体面)、自个儿、猫儿腻等流通范围广的方言词语,还有一些表示当地特有的事物、现象或认识的词语如:牛带子、蓝竹布、老鸦芋头等,和一些虽非特有却不能用普通话进行精准表达的词语,如:士林布扫腿灯笼裤、鹅不留行,鱼狗子、火烧、地排子车、画扑灰年画等,这些词语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必要信息。
在莫言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方言词语是让读者能够借助于其形式而获得所需要信息的,如指肚、穿堂风、开春、闭了威、差不离、罗圈腿等,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词推断出与之相应的普通话词语。
莫言的代表作品,诠释的是六道轮回!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奇怪的是本博主前天就有预感),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文学,无疑会给中国文学注入一剂强行针,可能会在不长时间内催生出具有超越时空影响的名著型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没有产生过世界性名著。
十多年前,本博主做记者时曾经电话采访过莫言,其耿直爽快的山东汉子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在现实社会,许多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会向佛法吸取营养(很多本来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其应机教化世人,比如孔子就是红文殊的化身,后来还转世为司马迁,二者为构筑博大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家们也不例外,很多作家试图用文学的形式诠释六道轮回和佛法精髓,其中就包括莫言。
莫言在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采访时特别推荐了他的长篇作品《生死疲劳》,莫言说:“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而这本书诠释的正是生命的六道轮回。
下文综合转发自网络媒体。
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引言:《生死疲劳》既是一部关于人生本苦的书,又是一部关于“六道轮回”的书——莫言专访:《生死疲劳》从佛教思想出发(节选)莫言透露,《生死疲劳》从“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出发,主人公之一“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驴……”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蒲荔子 2005年12月22日)向佛经求源泉,莫言创作《生死疲劳》(节选)东方早报记者陈佳据东方早报报道:莫言的每一部长篇似乎都有着某种突破性意义。
3年前,一部《檀香刑》把莫言式的残忍和血腥发挥到了极至,而他下月即将推出的新长篇《生死疲劳》则以“轮回”的构架描画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2月12日,在接受早报专访时,莫言首次向媒体透露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历程与细节。
沉痛的血泪,不至血腥不出意料,莫言的新作仍是农村题材,与以往的作品相比,甚至更具备某种史诗性。
莫言:从“高密东北乡”走出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自己心里很清楚。
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成群结队,具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
我想我是很幸运得了这个奖,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
”“他是中国文坛超重量级的作家,他的文学才华、创造力、艺术能量在中国文坛上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屈一指的,因此我个人斗胆地说,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曾如是评价莫言。
2012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终于不负众望,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
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
儿时的莫言不招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
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
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
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
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
“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
”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出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伯乐”相中“千里马”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
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
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
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人性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莫言是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从主题到语言、结构、视角,莫言的创作一直引人关注。
究其原因,大概在于莫言创作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自我构建,其作品深深地打上莫言个性化的烙印,尤其体现在莫言小说的叙述上的变革性,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言说的气质——异质性:解构、反讽、颠覆莫言小说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反叛性:从主题思想到写作手法与经典文学作品背道而驰,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对文学经典进行颠覆、解构、嘲讽,践行了莫言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主张。
(一)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所谓的民间立场就是自觉抛弃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切实地立于大地,去感受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时追求一种贴近民间美学风格的艺术形式”。
①在《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中莫言区分了两种创作心态:一为“为老百姓的写作”与“作为老百姓的年写作”。
②莫言认为:“为老百姓的写作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以为是人民的代言人和时代的良知,实际上是一种狂妄自大;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是把自己放在与老百姓平等的位置上,永远不会想充当人民的艺术家,只有在这样心态下的写作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后者才是真正站在民间立场上的写作。
”③但是文学并非独立的存在,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的关系密切。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集中地体现为官方话语——一种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的话语。
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中,文学的本质带有浓厚的政治权力特征,文学作品必须塑造能代表时代方向那鼓舞激励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典型,文学背后隐藏着历史理性,正是在历史理性的监控之下酝酿着文学典型的,历史理性是操控人物命运的“幕①李雪:《民间立场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与摩擦》,《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
②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③同上。
后黑手”,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反动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是由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的最终趋势决定。
莫言的创作即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以民间立场来消解官方话语权,他以笔下民间的土匪代替典型的英雄,而不是以塑造典型英雄来教育鼓舞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
这种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的消解,首先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历史理性的解构,《红高粱》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试图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反感理性化处理历史人物命运的方式,注重描写个人历史的丰富多彩,将历史生活化,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策略就是讲述被历史理性所忽略的民族个体的感性生存状态和民族文化等隐秘部分内容,如对土匪余占鳌的刻画中,表现的是余占鳌生活的庸常性——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与戴凤莲的调情与野合等,都是一个土匪的生活流叙述,与高大全式的英雄相去甚远——“高大全式英雄的本质在于其超人性”①: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克服自己的感官欲望,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这样的英雄是崇高的,亦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凡俗人的人性——真实性,英雄活在理性世界的枷锁中,缺乏情与欲的表达,而这种真实的人性在余占鳌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其形象更加生动,贴近生活,他骨子里那种超脱放大及拒绝受他人领导的无拘无束、超越是非观念的土匪精神是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民间立场其次表现在自救的行为上。
关汉卿名剧《救风尘》里通过赵盼儿以机智聪明救出宋引章的故事表明剧作的主题:“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②,底层人可以通过自救而摆脱被奴役被欺凌被孙皓侮辱的命运。
土匪与农民的命运联系密切,做土匪是农民对特殊环境做出的一种自救行为,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危机与紧张状态的象征,莫言也认为:“多数的土匪是真正的贫农,吃不上饭,要饿死了,没有办法只有当土匪去”。
③余占鳌两次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了土匪,当土匪成为他自救反抗压迫的方式,不曾投靠过任何政治势力,脑子里没①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③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有国家阶级党派的观念这一切真正昭示着他的民间性——来自大地,来自民间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自由自在的美学风格。
(二) 自由意志与人性压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礼,强调为政以德,在中国最主要的关系是伦理关系,最高的评价是道德上的褒奖。
究其根本,中国文明是伦理道德本位的文化,以道德来统帅个人家庭社会,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轻视个人的欲求,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是功利性的,中国人强调道德注重人的品质无非是以道德约束人性,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而且其道德是双重乃至多重标准,它允许统治者荒淫残暴却压榨老百姓正常应有的生存空间,从《周礼》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可见这种道德的等级差异性,其功用在于培养顺民以供奴役,故而长久观之,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是压抑人性的文化,是对人性的羁绊,鲁迅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都变成漆黑”。
①由此可见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腐蚀性致使生命力的枯萎,如“石头下压着的草”。
莫言有感于种的退化的趋势,通过他的艺术世界体现出肯定生命张扬自由意志的最终意图,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场面:我爷爷与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大胆野合,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冲动,更是对传统礼教束缚的挑战;二奶奶恋儿临死前一段奇异的经历呼天抢地的野性,让我们看到高粱地里普通女子所拥有的胆气;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庄重而安详地死去,死前的独白不啻于一份生命赞歌。
生命自由意志不仅有善的一面,反抗压迫以追求幸福自由;也有恶的一面过于放纵而导致丑陋,比如余占鳌对单氏父子的杀害就是以恶的方式来追求善,还有余占鳌对女性的亵玩重生理上的快感而无情感上的契合、戴凤莲对余占鳌花心的报复等,都体现了人性之恶。
然而正是人性之恶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在善与恶的交织中表现完整的人性,因此相对于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莫言小说无疑地表达了对人①鲁迅:《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性与生命的肯定,诚如尼采所言:“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①莫言以高扬生命力的姿态反抗压抑人性的传统文化,弘扬人的生机活力,透过人的生命力去战胜苦难是莫言小说的一大宗旨。
《红高粱》中的高粱意象更是生命力的象征,不仅高粱作为一种活物本身生命力顽强,生长得茂盛,而且高粱作为粮食与酿酒的材料滋养了高密东北乡的人民,使他们英勇豪迈,血性强悍顽强阻击侵略军的进犯,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战之歌。
(三)反叛与典型莫言是想象力丰富且不拘一格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叛逆性,是对文学典型的一次变革创造,在与典型形象的参照之下,叛逆形象显得生机盎然,是另一番风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现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这些小说的英雄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超强的忍耐力,他们如毛泽东评价刘胡兰般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如《红岩》中的许云峰、江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弘扬的是革命英雄主义,英雄人物有强烈的政治理想追求,与之相比,莫言笔下的英雄如余占鳌、司马库、孙丙等的反抗出于本能,他们远离政治意识形态,没有阶级党派观念,他们来自民间底层,他们反抗的基本立场是自救,体现出一种生命力的意志,既然生命具有自由意志,就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他们既有反抗的勇气,同时又有凡人的缺点如好吃偷懒,窃玉偷香,坏事干尽;既有生的本能——忍耐,抗争;又有死的本能——搞破坏杀人不眨眼。
这是怎样的二元对立?正如莫言所言:最英雄好汉也最王八蛋,最圣洁也最龌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