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
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完整版

金沙遗址博物馆解说词

(开头语)

现在各位已经站在三千年前金沙遗址的土地上了,让我们走进金沙,一起开始一次金沙发现之旅吧。

(走进博物馆大门后)

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它位于成都市的西北部,介于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距离我们市中心天府广场约5

公里。金沙遗址是在一个基建工地的施工中偶然被发现的。发现的当年,就被评选为“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经过几年来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目前已经基本确认遗址的分布范围在5平方公里以上。在遗址内已发现了大型宫殿式建筑、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住区、墓地等重要遗迹现象。在金沙遗址内已经出土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还有大量的陶器、象牙以及野猪獠牙和鹿角。这些发现使我们对金沙时期古蜀人的生活、生产、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遗址的性质、年代等也有了基本的结论。从这个遗址的规模和一些高规格的重要遗迹、遗物的发现推测,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之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邑所在。

金沙遗址是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迷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可以说金沙遗址再现了古代蜀国的辉煌,复活了一段失落的历史,揭示了一个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文明。并将成都市的建城史从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

金沙遗址的发现如一声春雷,再次掀起了古蜀王国神秘的面纱。而金沙村这个成都市西北郊平淡无奇的小村庄,在2001年初顿时成为西部的磁场,社会关注的焦点,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从南大门到遗迹馆间)

金沙遗址发现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非常关心、关注金沙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建设工作,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乔石、宋平、尉建行、王乐泉、吴仪、李岚清、李铁映、姜春云、陈至立等二十多位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金沙遗址,并指示要把金沙遗址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金沙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成都市委、市政府在2002年底就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3年开始进行遗址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底金沙遗址博物馆立项建设,2006年底全面建成。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达456亩(3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等几个部分组成。建筑投资达3. 9亿元(不含土地费用)。园林区以生态保护为主,强调对遗址的保护,选择了大量长绿植物,如桢楠、银杏、水杉等。为了不破坏下面的地层,这些树木全部栽种在深达2米的垫土之上。

沿着我们左边的这条小路设置有“玉石之路”。我们远古的先民就是在一片荆棘中从遥远的高山上采选、运输出一块块玉石,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今天我们走在这条玉石之路,不知你能不能感受到古人玉石之路上的艰辛。在我们的右边竖立着古老沧桑的“乌木林”。成都平原在李冰修凿都江堰之前,水患较为严重,河流经常改道,上游发洪水时常将各种树木冲埋于古河道中,经过3000年—12000年后都不腐烂,由于这种树木从表面到树芯都是乌黑色,四川人称之为乌木,乌木的树种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乌木致密、有机质已分解完毕,不变形,不生虫,所以较为珍贵,俗话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乌木一方”。金沙遗址和成都平原附近都发现有大量的乌木,这些都是活的“化石”,充分说明远古时代的成都平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我们面前的这座雕塑,它源于金沙遗址中出土的一件黄金饰品“太阳神鸟”金饰。其原件外径仅12.5厘米,厚度0.02厘米, 这件雕塑作品在原物的基础上放大了近30倍。由于其造型寓意深远,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是中国商周时期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太阳神鸟图案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也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

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2005年8月16日被选定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2005年10月17日,太阳神鸟蜀绣制品又搭载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后返回地球。2005年12月18日,这个永久性的纪念性雕塑作品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揭幕。

(遗迹馆外)

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金沙遗址的遗迹馆。这座近圆形的斜坡式全钢结构建筑,总面积约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 米;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地点,保存有中国目前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同时,这里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进行。大家在这里一方面可现场感受3000年前古蜀国宏大的祭祀场面,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这里近距离实地观看考古发掘的过程,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还可亲眼目睹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出土。

(遗迹馆内)

2001年2月8日,金沙王国尘封已久的大门在这里被悄然地打开。从现有的现象分析,这里是古蜀王国一处专用的滨河祭祀场所,它沿着古河道的南岸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古蜀人最初很可能是在河岸上进行祭祀,仪式结束后将祭品埋在河滩上,用土进行敷盖。下次祭祀仪式后又将祭品掩埋,层层垒叠,从商代晚期直至春秋早期,经历了长约500年的漫长岁月。

祭祀区的发掘从2001年初就开始了,目前已经出土的金、铜、玉、石、漆木器、陶器等文物的数量已达6000余件,还有大量珍贵的象牙、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鹿角等。由于祭祀区的堆积情况极为复杂,出土的文物极其珍贵,很多文物还需即时进行保护,因此考古发掘的进度非常缓慢,发掘的面积和深度都还很有限。我们大量的探方目前只到西周晚期的地层,离生土还有近3米深。

在考古工作中,有较几个专业术语:一是“探方”,这是考古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我们现在看到地一个个小方格就是“探方”。通俗地讲,探方就是在平地上竖直向下挖一个正方形的土坑,但这个土坑不是随意乱挖的,先挖哪里,再挖哪里,要根据地层单位间的早晚关系来确定。有时根据具体情况或发掘的目的,可挖10米×10米的探方或2米×10米的探沟等多种形式。探方主要有三个作用:(1)控制地层:在一个范围内,每一点的地层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范围大了,对于地层的变化就不容易控制,在一个探方内,因面积较小,相对来说,控制地

层要容易一些;(2)建立座标:就是每一个遗迹现象或出土文物在探方中都有一个确切的位置,都有一个座标;(3)方便记录。在考古发掘中,探方是记录或资料整理的一个基本单位。

二是“隔梁”,探方与探方之间的土梁就称为隔梁,隔梁的主要作用是观察地层的变化。在隔梁壁的剖面上,有用手铲划的很多条线,这些线是用来区分地层单位的。划地层单位关系的线是做考古记录的重要步骤。当两个相邻探方内的地层单位全部发掘完后,会对隔梁进行考古发掘。互为相邻的四个探方间的隔梁都发掘完后,最后中间就会剩下一个四方形的土墩,它的作用是统领四个探方的层位关系,所以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被称为“关键柱”。它也是考古工地中最后一个被发掘的东西。

三是“地层”,地层是考古发掘的的依据。由于土质土色的不同而呈现出上下堆积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有早晚区别的。即早期的堆积在下,晚期的堆积在上。每一个时期的堆积土质土色都不同,出土文物也不相同。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层统称为“地层”。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田野考古学就是要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以上内容可随机调整,视观众兴趣可长可短。重点是要对考古的基本方法有所交待)

在我们祭祀活动场所的发掘中,目前已经发现了60多处与祭祀有关的遗存。从遗存情况与埋藏物品分析,这里的祭祀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

个阶段,甚至同一个阶段里使用的祭祀用品还有较大的差别。

第一阶段的祭祀用品以象牙、石器为主,还有一些陶器、漆木器和极少量的玉器,时代约当殷墟二、三期(大约公元前1200前后)。

第二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金器、铜器、玉器作为祭品,第一阶段使用的象牙仍大量使用,但石器和漆木器则很少使用,时代约当殷墟三、四期之际至西周中期(大约公元前1100年--前850年)。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大量使用野猪獠牙、鹿角、美石和陶器,前一阶段大量使用的铜器、玉器、象牙的数量骤减,时代约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大约公元前850—前650年)。

在那里发现的11号遗存(指示位置),是第一阶段中用象牙和漆木器作为祭品的遗存。该坑掩埋于沙层之中,祭品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在坑底首先放置较多的柱状象牙段和一件玉器,中层放置象臼齿、木胎虎头漆器和少量柱状象牙段,上层则放置10余根完整的象牙和一件镶嵌玉片的漆器,最长的一根象牙长达1.85米,是到目前金沙遗址发现的最大的象牙。

在第一阶段最盛行的祭品还有石璧、石饼形器和石璋。位居最前面的就是一件制作规整,直径达85厘米的特大石璧(一会儿大家可以在陈列馆里看到);石饼形器大多数用页岩打制而成,器体较薄,外缘制作较为规整;石璋一般只有器身部分,而无柄部,但刃部磨制较好,石璋多放置在石璧旁边。出土石璋的刃部均磨制较好,柄部还细刻有阴线纹,有的石璋上的阴线中还涂有朱砂。这批石器是作什么用的呢,我们认为是与祭祀活动有关。因为在这里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与加工石器有关的加工工具、废料和作坊的残留痕迹,排除了石器加工作坊的可能;如果是半成品的堆放场所,也不可能堆积成这种形状。同时,这些石器均西北高东南低倾斜放置,层层叠压,形成扇形、环状的布局结构,这种倾斜的方向和金沙遗址的墓葬方向完全一致。我们都知道,墓葬的方向是古代民族丧葬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有特别的意义。众多石璧的倾斜方向与墓葬方向完全一致,也不会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传说中古蜀人的祖先来自于西北的岷山之中,这样的摆放方向是否表现了古蜀人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呢?

在第一阶段,还发现了一处用石璧和石雕像为祭品的埋藏坑。(指示位置)。在整个祭祀区里,已发掘出土的石器近1000件,品种主要有璋、璧、钺、斧、

锛、凿、跪坐人像、虎、蛇、龟等,这些器物大都已不具有实用性。出土时石虎张开的大嘴正对着石跪坐人像的胸部,旁边还摆放着一件石蛇和一些石璧。这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祭祀行为。

在第二阶段,发现较多用金器、铜器、玉器为祭品的祭祀遗存。祭品的数量差异也较大,有用几件的,也有用数百件的。这些物品基本没有使用的痕迹,等级较高,制作也很精细。从其基本功用和性质来看,宗教色彩极为浓厚。它们既是当时统治阶层财富、身份、地位的实物载体,也是巫师沟通神灵,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的媒介与法物,透过这些物品可以了解到金沙人的精神世界。

目前祭祀区内已出土了200多件金器,主要有“太阳神鸟”金饰、金王冠带、金人面具、金蛙形器等,工艺精湛,艺术表现力极强。2001年2月25日,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金饰就出土在这里(指示出土位置)。

祭祀区内出土器物最多的是玉器,总量已达到2000多件(指示位置),种类丰富,制作精细。玉器表面大多呈现出缤纷艳丽的色泽,与过去其他地区发现的玉器有很大的区别。

用象牙和玉器一起埋葬在这一阶段也较为流行,以10号祭祀遗存(指L10出土地点)最典型。该遗存面积仅1.5平方米左右,祭品分为两层,下层以玉器为主,上层则全部为象牙,共平放了7根。在这个遗存中出土的一件玉璋上雕刻有四组对称的肩扛象牙的跪坐人像,这件玉璋的出土对于研究古蜀人是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也为破解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象牙找到了可靠的依据。

在这里发现的一号坑(指象牙坑位置)是目前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也是埋藏文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虽然由于机械施工破坏,原坑的形制已不清楚,但从残存的坑部情况看,坑内的器物分层叠放。其上层全部堆积象牙,从断面观察,象牙多达8层,最长的象牙近1.6米。摆放极有规律,场面非常壮观。在这个坑的下层还埋葬着玉器和铜器等,由于还没有发掘至底部,玉器、铜器的数量还是未知数。

大家不禁要问,祭祀中用这么多的象牙,这些大象来自哪里?成都平原有野生大象吗?当年三星堆出土81根象牙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对象牙的来源作出了种种猜测。那时候,专家们似乎倾向于大象外来说,人们认为,这些象牙也许

来自云南或者印度。当人们面对金沙如此众多的象牙时,这些大象的来源再次困扰着考古学家。与三星堆不同的是,这次,大象本地说占据了上风。而现在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境内根本没有野生大象,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是否预示着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的气候与现在有较大的区别。经科学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从文献记载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大象的存在。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猎取野生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用象兵作战。

考古人员在这里的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一些珍贵的乌木(指示位置),还在那边发现了体量巨大的古树根遗迹。此外在这里还发现了一些象的臼齿,麂骨,犀牛、猪獾、黑熊、牛、马等动物的牙齿以及两个较为完整的大象的下颌骨等,这些情况都反映出金沙时期的成都平原可能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成群的动物生活其间。可以推测这样的生存环境应适合野生大象的生存。因此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些象牙,很有可能就是本地所产。

目前对象牙的保护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首先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的象牙十分有限,保护研究很不深入,此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保护象牙成功的先例,其次是象牙的结构和树木的树轮相似,分层组成,一旦表层的象牙质受到破坏,很快就会风化成为粉末,再也无法固定,更无法保护。金沙遗址发现象牙后,文物保护专家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了就地回填处理和有机硅封存两种办法来对象牙进行保护。

在这里还出土了大量铜器,虽然大部分为小型器物,但种类和造型与三星堆出土的一些铜器非常相似,一些大型器物附件的出土,预示着这里可能还有大型青铜器存在。

在第三阶段,主要以大量的野猪獠牙、鹿角、麂角和陶器作为祭品,象牙、玉器、美石数量骤减。在我们面前的这一处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特殊堆积(獠牙堆积点),埋藏有大量的野猪獠牙、鹿角、麂角、完整的陶器和少量象牙、玉器、美石。经过统计,野猪獠牙数量达数千枚,并且都是野猪的下犬齿;在这里没有发现野猪、鹿、象及其它动物其它部位的骨头。玉器、象牙又是十分珍贵的东西,不可能作为生活垃圾随意扔弃。因此,可以肯定这处堆积不是生活垃圾的堆积场所。根据民族学及其它相应的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应是与宗教祭祀

活动密切相关的遗迹。这类现象过去在国内其他遗址内从未发现过,非常特殊。

在这一阶段,还流行用龟甲占卜,以测吉凶。卜甲事巫师占卜的工具,大量的卜甲的发现,证明了金沙时期巫术活动的盛行。

还有使用大量陶器作为祭品的现象。例如28号遗迹,面积约13平方米。祭品主要是尖底杯和尖底罐,数量达100件之多。把这些种类很少,数量众多的尖底杯和尖底罐放置在一起,应是有意为之。如果是生活废弃物,各种各样的陶器都应该有。虽然陶器在出土时已很破碎,但可以看得出来,当初在埋藏这些陶器时基本上都是完整的。我们推测28号遗迹也当与宗教礼仪活动有关。

这里有一个大树根遗迹,它的面积达100平方米。这一个巨大的树根,可以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金沙时期古树参天的环境状况。

金沙祭祀活动区宏大的场面真实体现了古蜀王国雄厚的实力,繁多的祭品承载着先民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古代工匠们非凡的创造力。大家可以从现场的情况看到,在我们眼前这片厚厚的土层中还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可以说目前出土的器物只是这个地方的“冰山一角”。在地层之中应该还蕴藏着关于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更多信息。相信随着这些泥土一层一层的揭露,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与震憾。金沙遗址祭祀场所的发掘工作将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下去,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常常到我们博物馆来,和我们一起见证与目睹古蜀王国一个个秘密的揭晓。

(考古后期整理工作区)

刚才大家在参观过程中,已看到我们的考古工作人员田野工作的情形,现在请随我来看看考古后期整理工作的情况。

刚刚看到的那些器物在现场经过测绘、照相、登记、装袋等一系列工作后,就会送到这里来进行清洗,筛选、拼接、修复、绘图、拓片、整理、分析、研究编写报告等一系列后期工作。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极其的细致与极大的耐心。

技术人员常常要在一大堆器物的碎片中,寻找探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就像福尔摩斯一样,把各种不同形状的碎片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质地来进行拼接,最大可能的恢复它们的原貌。

在器物最大可能的修理复原后,就要分门别类地进行绘图工作、有纹饰、图案的器物还要做拓片工作,考古工作者会详细精确地描绘与记录下每件遗物的细部特

征,最后根据这些特征编写出科学的考古发掘报告。

(走出遗迹馆)

在我们的对面就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们均采用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其顶上的方格就像考古发掘中的一个个探方,显示着金沙遗址的大量遗迹尚未发掘,神秘的宝藏还未彻底探明。两座建筑就象两片叶子飘落在摸底河两岸的大地上,建筑在这里与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处模糊了彼此,让我们不要去惊扰这片神圣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灵,而那些已经被破译的远古信息却在清晰地再现与表达。

我们面前这条静静流淌的河流被称为摸底河,她由西向东把金沙遗址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几千年来她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金沙遗址,但是它到底源于何时,却不得而知了。而“金沙”这个美丽的名字,启用于何时,我们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一座五代后蜀时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将此处称为“金沙乡”,隶属当时的犀浦县,说明至少在五代时期“金沙”这一名称就已存在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金沙遗址的命名则是在2001年。早在1995年~2000年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该遗址范围内的黄忠小区、三合花园、金都花园等地点进行过考古勘探与发掘,发现有商周时期的大型房址、窑址、灰坑、墓葬等遗存,其文化特征主要是以陶尖底盏、尖底杯、圈足罐、高领罐、簋形器等为代表,其性质为成都平原先秦文化序列中的“十二桥文化”,时代约当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当时的发现主要集中于黄忠村区域,因此将遗址定名为“黄忠村遗址”。(考古学遗址的定名常以发现地的小地名来命名)2001年2月初,一建筑公司在“三合花园”以南隔摸底河相望约800米处的成都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一组(现在遗迹馆的位置)开挖小区下水管道,施工中发现了大量象牙、金器、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组织人力,对这一区域进行了大面积的勘探与发掘工作。并开始把金沙村的遗存与黄忠村遗址联系起来,认识到它们应是同一大型遗址的不同组成部分,考虑到发现大量珍贵文物的金沙村地点特别引人关注,就把包括黄忠村在内的遗址命名为“金沙遗址”。

(过摸底河后)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展览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厅,主要以金沙遗址所发掘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主要内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科学、通俗、生动、活泼的方式,从古蜀金沙王国的生态环境、建筑形态、生产生活、丧葬习俗、宗教祭祀等方面,全面展示金沙文明的辉煌与灿烂。我们接下来的参观将从二楼走下一楼,再从一楼走到地下一层。在地下一层里,不仅有我们的最后一个展厅《金沙之谜》,还有我们的4D影院,每隔20分钟(暂定)会放映精彩的四维特效影片《金沙传奇》(暂名),那里还有许多参与互动项目,它们将会诱发你的思古之情,让你重温古蜀文化的传统智慧,而各项有趣的游戏更会为你增添一份快乐与惊喜。在地下一层中还设有书吧、礼品商店、咖啡厅、快餐店等休闲设施。有兴趣和时间的朋友,在我们的发现金沙之旅结束后,可以到这些地方去看看、坐坐。

第二厅《王国剪影》

自2001年以来,考古人员已在金沙遗址范围内50多个地点,进行了17000平方米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区、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址区、墓地、陶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6000多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精美器物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有序的建筑格局,先进的农业生产,精湛的手工业制作,规整的墓地,犹如一张张文明的碎片,又为我们拼接出一幅规模庞大、规划严密、社会组织结构清晰的古老都邑华美的文明画卷。

观看短片《考古金沙》

介绍模型:金沙遗址各发掘地点分布

1、金沙遗址已发现的四大重要遗存(宫殿区、祭祀区、生活区、墓地)

2、其他发掘地点

金沙庞大的遗址群及其浩繁的文物群体,大规模的建筑遗迹,表明了当年城市的宏伟规划;大量的农具与工具,折射出古蜀农业的繁荣兴盛;而堆积如山的陶器、精巧的冶炼制品,以及数量巨大的玉器群等等,则说明了金沙时代手工业的高度繁荣。我们的家园在远古时代就是如此地兴旺发达、可爱可亲。这些王国的记忆是由一个个考古发掘出来的文明碎片拼接出来的,而这些遗存就像一个

雕塑群体,无可置疑地组构出金沙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勾勒出了金沙时期人口稠密,平凡充实的社会生活状态,也是一幅充满生气与活力的亮丽的王国生活画卷。

金沙遗址内广泛分布着各种居住遗迹,其间散布着大量房址、灰坑、窖穴、水井、水塘、陶窑等生活遗迹。

这是一个在遗址生活区里发现的陶罐,陶罐的下部已被打烂,它的上面还倒扣着另一个陶罐的上半部。原来这个陶罐是一个水井圈。当时水井的做法是在地面上先开挖一个较深的坑,坑中埋入一个无底的大陶罐作为井圈,周边再用卵石进行回填,起过滤水的作用。在生活区内房屋周围发现的一些水井,表明金沙人已开始了凿井而饮的生活方式。

水井的发明,是随着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也是早期人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的产物。水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演变:土井—木构井—陶井—砖石井。水井的出现既提高了日常生活的质量,又方便了生产,它是生产力进步的一个标志。

在居住区中已经发现了一百多座小型的房屋建筑,它们都是以木(竹)骨泥墙形式修建而成。金沙发现的小型的房屋有方形、长方形两类,面积多在20平方米左右,以单间为主。这类房屋在修建时由于没有直径较大的木柱支撑,很容易垮塌,重建的次数较多。

在它的对面是在“三合花园”内发现的一处大型房屋建筑的遗迹。这处房屋建筑基址是由5座(有的资料写的7座)房址组成的大型房屋。这5座房址经过3000多年的历史沧桑,地面部分都已经不存在了,仅仅残留下了基槽,基槽内留有较密集的小圆洞痕迹(考古人称为柱洞),由此推测仍然为“木(竹)骨泥墙”建筑形式。“木(竹)骨泥墙”式建筑是成都平原古老的房屋建筑形式。其修建方式为:先平整地表,开挖基槽,并于基槽内竖插圆木(或竹子)作为木骨,后于木骨上抹草拌泥,再经火烘烤成红烧土墙。屋顶一般是盖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成都的十二桥遗址就曾发现过保存完整的草屋顶。从这处房基的布局结构分析,6号房址位于北部,5号、9号房址分列东、西两侧,7号房址呈方形居中。从房基内的柱洞看,6号房址和5号房址的东基墙内的小柱洞在一条直线上,而6号房址南墙基内的小柱洞和5号、9号房址北墙基内的小柱洞的间距

均为1.2米。由此可见这5座房址是经过精心设计,也是同时施工建成的一组建筑群。这组建筑群的面积有多大,由于没有完全揭露,目前还不清楚。从发掘的情况分析,面积至少在2000平方米以上,其中以6号房址的单体建筑面积最大,发掘长度在54.8米以上,宽近8米,至少有五个开间,面积在430平方米以上。这处建筑气势宏伟,规模巨大,布局上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根据房址的面积、布局结构和周边的出土文物综合分析,推测这一建筑群很可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金沙遗址的宫殿建筑,极可能是金沙遗址上层人士或贵族的居所。

从金沙遗址已发现的房屋情况,可以看出平民之家,王者之居,已是井然有序,充分显现出金沙社会等级分明的组织结构。

在金沙遗址许多房屋的周围发现了大量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坑。从这些坑内填土的质地、颜色和出土文物分析,很多都是生活废物的堆积坑,也有个别是储藏器物的窖穴,埋藏遗物大都以陶器为主。从坑中的遗物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金沙人的生活状况。

这个灰坑里出土了大量的鱼骨,说明金沙人在食用完鱼肉后,把剩下的骨头就地埋在了房屋的旁边。这两个灰坑则埋藏着很多当时的生活用具,有陶罐、尖底杯等。

这个灰坑(H272)出土时只见到一大堆陶器的碎片,经过技术人员三个多月的拼对,竟然修复出了两件高达1米多的大陶瓮,还有七件小的陶器。这一方面说明金沙人当时可能有着丰富的物品,因此才需要如此巨大的陶器来储藏。另一方面也说明金沙人可能也有了一些大型的陶窑,才能烧制出如何巨大的大陶瓮。

在这一个面积不大的,形状较为规整的灰坑里(H328)出土了28件陶器。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陶器的形体非常特殊,有的中有镂空,上下相通;有的细如灯柱,造型优美,制作精细。这些器物看上去都不具有实用性,可能是一些陶质的礼器。

在生活区中和墓葬里还出土了大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具,其中有木质、铜质、石质、骨质的生产工具,此外还发现了一些陶纺轮(纺织工具)、陶网缀(捕鱼工具)、铜箭簇(狩猎)、石矛(狩猎)等。

《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在《华阳国志?蜀志》里还有一条重要的记载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杜宇是以其高等发达的农业著称于世。《蜀志》又说杜宇王朝时,“以汶川为畜牧,南中为园囿”。刚才我们在第一个展厅里已看到金沙时期除发现一些野生动物外,还发现了大量家养动物的骨骼。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古蜀族可能是以繁盛的农业为主,同时还辅之以狩猎、捕渔等畜牧业。

这件长80厘米的木耜,2003年1月24日出土于“芙蓉园”北地点的一个水塘中。其形状很像现在的铲子,通体由一块整木制成。这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一件农具,可以说它是我们的农耕之祖,也是成都平原稻作农业发达兴盛的重要物证。

耜是一种农作翻土工具,有木耜、骨耜、石耜等。耜是伴随着农业的产生而产生的。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优越,在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稻作农业。在公元前2500----前2300年的都江堰芒城遗址中,就发现有水稻硅酸体的存在。木耜作为一种翻土工具,可能在这时就已存在了。木质器物非常容易腐朽,很难保存下来,因此在考古中发现极少,这往往也给人们一种错觉:如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我们看到的工具一般是斧、锛、凿类的石器,实际上,在农业生产中大量而广泛使用的是骨器和木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便是明证——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耜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该遗址出土了上百件骨耜和1件木耜,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属河姆渡文化的其它遗址还出土了4件木耜。。金沙遗址出土的这件木耜表明,在青铜时代的农业生产中,木耜是一种重要农具。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青铜时代,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木质农具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只有到了铁器时代,铁制农具才真正取代了木质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

金沙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铜器、玉石器、漆木器和陶器,充分显示出金沙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社会行业已有了明确的分工。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制品,是智慧勤劳的金沙先民聪明才智与审美情趣的折射与映照。

金沙遗址内已发现了176座陶窑,有的零星分布在居住区周围,有的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居住区的附近,由此推测金沙时期除了少量的家庭制陶外,可能还

是以集中制陶作坊和集中烧制的窑场为主。金沙时期的陶窑,大多形似撮箕,窑室前低后高呈斜坡状,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从窑壁的烧结程度看,使用的时间都不长。

在金沙遗址居址区里,已出土了上万件陶器,还有数亿片陶器的碎片还在拼接中。陶器的种类十分丰富,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瓶、盉、尖底盏、尖底杯、尖底罐、高领罐、圈足高领罐、圈足罐、圈足盆、圈足钵、圈足杯、瓮、高柄杯形器、束腰形器座、圈足杯、扁壶等。这些器物大多是粮食盛器,有的是酒器,还有的可能是陶质礼器。

陶器是考古中发现最多,也是在时空上最富于变化的一类器物。因此成为考古学划分不同文化区域、文化阶段、文化性质的重要依据。从金沙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划分出了金沙遗址发展演变的三大时期。

金沙遗址出土的200余件黄金制品,种类丰富,工艺精湛。金器以金箔、金片为主,它们大多采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通过对金沙遗址出土的14件金器样品进行的成份分析,发现金沙遗址的金器主要由金、银、铜三种元素组成,含金量从83.3%至94.2%不等,其中以太阳神鸟金饰含金量最高。从金器元素含量组成分析,这些金器是用采集而来的自然金加热锻打而成。在制作上采用了锤揲、剪切、打磨、刻划、錾刻、模冲等多种技法。金沙遗址的金器是目前我国商周时期发现数量最多,器形是为丰富的一处。

金沙遗址出土金器均为自然金。根据地质的调查证明,金矿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和盆地周缘有广泛的分布,矿石种类以砂金为主。在盆地西、北周缘的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尤其是河谷由窄变宽处、转弯处和支流交汇处,往往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涪江的平武县古城矿区、白龙江的青川县白水矿区、嘉陵江的广元市水磨矿区等。此外,在川西高原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的一些地段,也有品位很好的金矿分布。这些金矿为盆地内青铜文化的贵重金属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金沙遗址已经出土了铜器1300余件,多数是小型器物,似乎都不能独立成器,极可能是大型礼器上的附件。铅锡青铜是金沙铜器中的主要材质类型,铅作为主要合金成分在金沙遗址中使用较多。金沙铜器铸造工艺技术仍沿袭三星堆时期的传统技法,大多为一次浑铸而成,多双面合范而成。有的器物可能为分段铸

造,然后浑铸为一体,或采用附件、主体分铸之法,然后再将附件插入主体焊铆固定而成形。金沙铜器装饰技法有素面、墨绘、穿孔、铸纹、立体附饰等,以素面最多。铜器的铸后加工手段较为先进,许多范缝都经过打磨,很难寻觅。有的器物表面还经过抛光处理。

金沙遗址已出土玉器2000余件,数量巨大,种类丰富。金沙玉器多就地取材,在制作上常融合多种技巧,精雕细琢,光润细腻,闪耀夺目,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大程度地凸显了玉器的坚毅、细润及自然之美。

“玉不琢不成器”。远古时期制作一件玉器,需经过采料、选料、开料、切割、打孔、刻纹、镂空、掏雕、打磨、抛光等多项工序,耗费经年累月的功夫,才能完成其制作。

与今人对玉的认识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人类认为“石之美者为玉”。这里有一些玉料,其表面色泽艳丽,体现了金沙人一些选料的标准。从这上个展柜里丰富的玉料来看,金沙人对玉料的选择已很广泛了。通过调查与鉴定,初步确认金沙的玉料大多来自成都平原西北部的高山中,另有部分材料可能取自附近河滩地点。

这是金沙遗址祭祀场所中发现的一件奇石,器内外均有似水墨画般的图案,通过矿物学鉴定,确定它是一个水冲石,由于长期埋藏在水中,受周围水藻等有机物质的吸附影响而形成,古蜀玉工在选择玉料过程中发现它本身就是一件大自然的杰作,因此对该器未做任何加工,而是完全保留了其自然的形态,直接用于祭祀活动。金沙玉料自然呈色丰富多彩,玉工在开料加工时,便依此特点因料施工。

这是一件未完工的半成品玉料,它上面残留有对剖玉料的痕迹。它的另一面则保留下了一些网格状纹饰。

这是一件保留片切割的玉璋。器中间残留下一道切割台痕,两侧切割的末端线非常平直均匀,台面仅高出低面0.1厘米,可见切割工具极薄,应是采用铜质的片状工具来完成。该器在加工完后曾做打磨抛光处理,但是在较低的一面上还是残留了少许深浅不一的擦痕。这些擦痕与切割线平行,应是片状工具来回快速拉动解玉砂锯切割玉料而形成的。

这件标本极为重要。该器为两件尚待分离的璋。器至主阑部断开,柄部尚

未切割完毕,璋向内的两面上清晰地保留着呈抛物线的线切割痕迹。线痕中间略高,两边较低,切面上凹凸不平,深浅平一,是利用线切割方法剖玉的结果。这件玉璋成为研究我国商周治玉工艺的极为难得的一件重要标本。这件标本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它还反映出玉器加工中的一种特殊技艺-----成形对开技术,就是把两件玉璋同时制作,做完两外侧的纹饰以及两侧突出器外的扉牙装饰后,从中间用线切割的办法将玉器一分为二,由于此器尚未完工,其内侧阑部则无纹饰。此种方法使琢玉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也省工省料,大大提高了制玉的效率。

在这件玉璧的圆环两面分别刻划着七组清晰的同心圆圈纹,每组圆圈纹由疏密相间、极细的阴线纹组成,两面的线纹基本对称,距离相等,深浅相间,线条婉转流畅,打磨精细,抛光细腻,很像今天的密纹唱片。这件精美器物的出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了金沙玉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像这样精密的同心圆圈纹饰应该是由砣具加工完成的。但早期的砣机是一种半机械化的装置,要由人的双脚踩踏来带动轮盘转动,这样的装置由于受力的不均,常常琢出的纹饰线纹不均,甚至纹饰还常有歧出现象。而金沙这件玉璧从线纹观察则应是由一种匀速且快速旋转的轮盘工具来加工完成的。这个工具很像今天使用的电动机床类的装置。但金沙时期这种装置不可能由电力来带动,推测更可能是由急速的水流带动皮带高速旋转来完成的。

玉器上的圆孔主要是用木、竹、骨、石等管状形工具加砂蘸水不断在玉料上旋转碾磨而成。金沙玉器的钻孔技术非常发达,常根据器物的厚薄、大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钻孔。这件保留着管钻痕迹的玉琮,在孔壁内留有管状器物碾磨粗砂所留下的旋转痕,及两面对钻时在中部残留的错位台痕,其中上面的钻孔较大,且向侧面倾斜(移位),下面的孔钻得较规整。这件器物完成后,孔壁未做打磨处理,因此可以让我们了解其钻孔的方法和过程。

这是一件采用镂空技术加工的透雕图案。镂空技法早在辽宁红山文化及浙江良渚文化中就已出现,商周以后的玉器也常把钻孔技术与线切割紧密结合起来,利用镂空装饰,使玉器造型更丰富,立体感和动感更强。此时的镂空方法多是利用弓弦原理,先打小孔,再以线为弦配合解玉砂来回拉锯。

这件环链形器(图十二),三个小型玉环,环环相套,说明玉器加工中已出现活环掏雕的技艺,极为精巧。在江西新干商墓出土的一件侧身玉人头顶后部有采用

这种工艺加工的套环。

由于古代玉料来源稀少宝贵,因此古人对玉料十分珍惜,常把使用过的或有损坏的器物改制成另一件器物。这是一个凹弧刃玉璋的上部,刃尖一角残损。器上有三个穿孔呈三角形排列,上端孔较大,下端两孔似尚未穿完,就出现故障,于是便用黑色物质填补,又在器上端中部重打一孔改作为一件佩饰。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观看一段关于金沙制玉工艺流程的小短片,它是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幻影成像技术制作完成的。(2-3分钟)

了解完金沙人的生活生产情况,让我们来看看金沙人的丧葬习俗。远古时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故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对逝者的安葬十分重视。金沙人又是如何埋葬他们的亲人呢?考古人员在居址区附近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墓葬,说明有一部分人死后就埋在居住区的附近。但是更多的时候金沙人则是埋入了集中的墓地。这些墓地中的墓葬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墓葬之间很少有叠压和打破的关系,说明每一个墓地是有一定规划的。这些墓葬都为土坑墓,墓坑都为西北----东南向,(这与房屋、祭祀堆积方向一致),头朝西北或东南,或许这种形式与金沙人的祖先崇拜或某种宗教观念有关吧。过去成都平原新石器晚期的宝墩文化中发现的墓葬以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墓葬也都是这个方向。这个现象应该不是偶然的。传说中蜀族的祖先是从西北方向的高山中一步步走进了成都平原,然后在这里繁衍生息。西北的高山可说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蜀先民的福地。也许三星堆人和金沙人的这种方向性的选择反映了他们希冀灵魂不死而追溯先人的迁徙路线返归故里的观念吧!

大家看,这里有三座成人墓葬,其中一个人的墓里一件物品都没有,而且从人骨情况看,应是二次葬,估计他生前可能是一个穷人;旁边这个人的墓葬里有了两三件陶器,财富的拥有可能比上一个好些;但第三位墓葬里的随葬品却很丰富,无论是数量与种类都远远超过了这两人。随葬器物的种类有玉器、铜器、陶器等,总数达件。其中他下身放置的这件铜钺非常精美,代表了墓主人生前崇高的地位。从这几座墓葬我们知道当时社会已有较强的财富观念及贫富分化现象。这里还有一座小孩的墓葬里,从他的身形上,这个小孩可能只有十几岁,现在我们仍能感到他的稚气与活泼。金沙还发现了一些合葬墓,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金沙人的婚姻状态,推测当时可能已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结构。

目前金沙遗址已经发掘的墓葬已超过2000座,发现金沙人的葬式大都为仰身直肢(可能为一种代表睡眠的姿态,含有请死者放心安睡之意),流行双手抱于胸前。也有少量屈肢葬。盛行二次迁葬。除少量船棺葬具外,未发现其他的葬具。约半数的墓葬有随葬品,但数量都不多,随葬品一般是陶器和石器,仅个别墓葬有少量玉器和青铜器。从目前已发掘的墓葬情况看,规格都不高,随葬品数量、等级也不算高。但仍可看出金沙遗址内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层与等级划分。

当我们浏览过金沙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可以看到,金沙的社会形态已包括了大型的建设基址、大型的祭祀活动、一般的生活区域、墓地、窖穴、陶窑作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和宗教用品等丰富内容。庞大的金沙遗址,呈现出规划布局谨严,功能区分明晰的总体格局。群体化的建筑体系,大规模的手工业制造等,勾勒出一个城市设施齐全、使用功能完备、生产力布局规模庞大、社会组织结构严密、权力高度集中的古蜀文明社会的风貌。

第二厅《王国剪影》

自2001年以来,考古人员已在金沙遗址范围内50多个地点,进行了17000平方米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区、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址区、墓地、陶窑等重要遗迹,出土了6000多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等精美器物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有序的建筑格局,先进的农业生产,精湛的手工业制作,规整的墓地,犹如一张张文明的碎片,又为我们拼接出一幅规模庞大、规划严密、社会组织结构清晰的古老都邑华美的文明画卷。

观看短片《考古金沙》

介绍模型:金沙遗址各发掘地点分布

1、金沙遗址已发现的四大重要遗存(宫殿区、祭祀区、生活区、墓地)

2、其他发掘地点

金沙庞大的遗址群及其浩繁的文物群体,大规模的建筑遗迹,表明了当年城市的宏伟规划;大量的农具与工具,折射出古蜀农业的繁荣兴盛;而堆积如山的陶器、精巧的冶炼制品,以及数量巨大的玉器群等等,则说明了金沙时代手工业的高度繁荣。我们的家园在远古时代就是如此地兴旺发达、可爱可亲。这些王国的记忆是由一个个考古发掘出来的文明碎片拼接出来的,而这些遗存就像一个雕塑群体,无可置疑地组构出金沙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勾

成都金沙博物馆参观笔记1000字

金沙博物馆参观笔记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故乡成都。看到路边那带花纹的圆环标志,好像似曾相识——那正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啊!带着期待的心情,我便坐车前往了那里。 进入金沙遗址公园,圆形的遗迹馆映入眼帘。走进馆内,是一大片考古发掘的地点,土地上一个个正方形的深坑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从上面往下看,我仿佛望见考古工作者们当年辛勤工作的身影和他们挖掘到文物时的喜悦。指示牌上标明了各个重要文物的出土地点,我仿佛离那些神秘的古代文明又走进了一步。在一个“方块”里有一堆不起眼的土,原来,那里出土了数量极多的象牙,不过因为保护象牙的规定,采取了回填的措施。我站在那里,隔着那堆土,已经感受到了历史文物那股强大的魅力。 走进陈列馆,我们跨越时光的长河,轻轻叩响古蜀王国神秘的大门,3000年前的一段辉煌文明梦幻般地呈现在眼前。 第一展厅——远古家园。一个个古蜀人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情景被真实地还原。他们住在简陋的泥砌房子里,端着陶罐,用石器耕种。沿着展厅,我们进入了原始人的世界,仿佛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第二展厅——王都剪影。这里展出的,是出土的一个个当时的建筑碎片、生活用的器皿、各种工具。其中工具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古代人能够制造出如此实用的工具,是非常了不起的。严谨的建筑布局,规整的丧葬墓地,精湛的生产工具与手工制品。这一切,犹如一块块文明的碎片,拼接出一幅朦胧的古蜀社会的历史画卷。 第三展厅——天地不绝。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神与祖先神充满了敬畏之情,常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旨在与天地神灵沟通,希望得庇佑。展厅以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内容为主题,再现古蜀国宗教祭祀的场景。其中展示了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文物来彰显出这个古老王国曾经对宗教祭仪的重视。 第四展厅——千载遗珍。这个精心布置的展厅里陈列着金沙遗址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文物。中央是最为著名的文物——“太阳神鸟”金饰。在玻璃展示柜里,这薄薄的一片圆环形金饰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四只神鸟美丽而又神秘。围绕这件无价之宝的数件玉器、镀金铜器等,都十分美丽,向世人展现出金沙先民瑰丽奇幻的精神世界。 第五展厅——解读金沙。金沙遗址等遗迹证明了古蜀国的存在,可是我们对此的了解还远远不足。古蜀文明来自哪里?它们去向何方,为何断代?究竟是谁铸就了这个文明?在这个展厅里,学者们搜寻的证据正渐渐地理清历史的来去缘由,以现有的遗迹证据,为我们解读这个神秘的文明。 此时此刻,参观完毕的我,心中依旧盘旋着这些问题。我虽身处现代,但是内心仿佛已经乘上时光飞船,来到这片古老土地上,与我的祖先们共同生长,见证古蜀文明历史的发展……

金沙遗迹馆至陈列馆导游词

金沙遗迹馆至陈列馆导游词 (走出遗迹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在我们的对面就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它们均采用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其顶上的方格就像考古发掘中的一个个探方,显示着金沙遗址的大量遗迹尚未发掘,神秘的宝藏还未彻底探明。两座建筑就象两片叶子飘落在摸底河两岸的大地上,建筑在这里与地界充分的交融,在交界处模糊了彼此,让我们不要去惊扰这片神圣的土地和那些沉睡了千年的精灵,而那些已经被破译的远古信息却在清晰地再现与表达。 我们面前这条静静流淌的河流被称为摸底河,她由西向东把金沙遗址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几千年来她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金沙遗址,但是它到底源于何时,却不得而知了。而“金沙”这个美丽的名字,启用于何时,我们也不得而知。在金沙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一座五代后蜀时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将此处称为“金沙乡”,隶属当时的犀浦县,说明至少在五代时期“金沙”这一名称就已存在了,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过摸底河后)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陈列馆展览面积约6000平方米。分为五个展厅,主要以金沙遗址所发掘的重要遗迹和遗物为主要内容,在这里发现的一号坑是目前金沙遗址祭祀区发现的形状最规整,也是埋藏文 物最集中的祭祀遗存。虽然由于机械施工破坏,原坑的形制已不清楚,但从残存的坑部情况看,坑内的器物分层叠放。其上层全部堆积象牙,从断面观察,象牙

多达8层,最长的象牙近1.6米。摆放极有规律,场面非常壮观。在这个坑的下层还埋葬着玉器和铜器等,由于还没有发掘至底部,玉器、铜器的数量还是未知数。 大家不禁要问,祭祀中用这么多的象牙,这些大象来自哪儿,成都平原有野生大象吗,当年三星堆出土81根象牙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对象牙的来源作了种种猜测。那时候,专家们似乎倾向于大象外来说,人们认为,这些象牙也许来自云南或者印度。当人们面对金沙如此众多的象牙时,这些大象的来源再次困扰着考古学家。与三星堆不同的是,这次,大象本地说占据了上风。而现在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境内根本没有野生大象,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是否预示着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的气候与现在有较大的区别。经科学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从文献记载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大象的存在。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猎取野生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用象兵作战。 但是目前对象牙的保护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首先是由于考古发掘出土的象牙十分有限,保护研究很不深入,此前,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保护象牙成功的先例,其次是象牙的结构和树木的树轮相似,分层组成,一旦表层的象牙质受到破坏,很快就会风化成为粉末,再也无法固定,更无法保护。金沙遗址发现象牙后,文物保护专家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目前主要采用了就地回填处理和有机硅 封存两种办法来对象牙进行保护。 我们接下来的参观将从二楼走下一楼,再从一楼走到地下一层。在地下一层里,不仅有我们的最后一个展厅《金沙之谜》,还有我们的4D影院,每隔20分钟会放映精彩的四维特效影片《金沙传奇》,那里还有许多参与互动项目,它们将会诱发你的思古之情,让你重温古蜀文化的传统智慧,而各项有趣的游戏更会为你增添一份快乐与惊喜。在地下一层中还设有书吧、礼品商店、咖啡厅、快餐店等休闲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于2004年底立项建设,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由遗迹馆、陈列馆、游客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并成为展示成都悠久历史的标志性景观。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遗址内目前已发现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居民生活区等,据考证,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以后古蜀文化的又一都邑所在,也是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遗址发现当年即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目前,金沙文化已经和都江堰、大熊猫一道被列为成都市的三大文化品牌。 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成都市区的摸底河自西向东从馆内流过,两岸的河岸风光构成了博物馆的横向景观轴;游客则从南自北依次参观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和陈列馆,而这条南北向的开放空间又构成了博物馆的纵向文化轴。环绕在博物馆建筑周围的,则是植被茂盛的园林区,游客在领略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在林间小憩,感受自然之趣。整座博物馆以其合理的功能布局,充分实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各种社会功能。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为遗迹馆和陈列馆,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座建筑分布在摸底河的南北两岸,相得益彰,同时与园林区融为一体。当飞机飞过成都的上空,人们会看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座建筑就像两片叶子飘落在绿色的草地上,而博物馆也成为了成都市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遗址特色 金沙遗址是2001年2月8日在一次基建施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目前已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场所、一般居址、大型墓地等。出土文物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器等6000余件,其中,数以吨计的象牙、璀璨的金器和五彩斑斓的玉器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迄今为止,金沙遗址是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埋藏最密集的遗址。目前可以确认,金沙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00年,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后,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

旅游资料

城市名称:成都 别名:蓉城锦关城天府之国地理位置:四川省中部 人口: 1404.7万 面积: 12390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火车站:成都站成都南站成都东站 著名景点:大熊猫繁育基地 杜甫草堂 武侯祠 金沙遗址 都江堰 青城山

城市简介: ① 2007年,成都被确定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② 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 ③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并且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亚洲首个世界“美食之都”。 ④ 2011年7月29日,荣获“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2011年8月,成都获得“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列第二,仅仅次于杭州)。在“2011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排行榜”中,成都排名第四(次于上海、杭州、济南)。 ⑤ 2011年9月16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导,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2011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文化名城”评选活动,成都以仅次于北京的票数被评为“最中国文化名城”。 ⑥ 2011年10月29日,在青岛“2011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成果发布会上公布,青岛、杭州、成都等十座城市被评为“最佳休闲城市”。

城市行政区: 截至2011年10月31日 成都市管辖10个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武侯区、温江区、新都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天府新区)。2个开发区(高新区、经开区)。 6个县(郫县、双流县、新津县、金堂县、大邑县、蒲江县)。代管4个县级市(邛崃市、崇州市、彭州市、都江堰市)。 公共交通: 公交:成都市区的公交车现大部分为无人售票的空调车,上车两元;也有少量的普通车,上车一元。 出租:起步价8元(含2KM),每公里1.9元。22:00后加收10% 地铁:成都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已于2010年9月27日正式开通,全长约18KM。 经停站点:升仙湖、火车北站、人民北路、文殊院、骡马市、天府广场、锦江宾馆、华西坝、省体育馆、倪家桥、桐梓林、火车南站、高新、金融城、孵化园、海洋公园、世纪城,主色调为蓝色,今后将延伸至大丰以及天府新区。

成都金沙博物馆解说词

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材料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2007年8月编

(讲解从南大门始) 上午(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我们金沙遗址博物馆。我是讲解员,非常荣幸,今天能陪同大家参观我们博物馆。现在各位已经站在三千年前曾经兴盛一时的金沙遗址的土地上了,让我们走进金沙,一起开始一次梦幻般的发现之旅吧。 (从大门到遗迹馆间或陈列馆前内容) 发现于2001年2月8日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城区西北部,占地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也是古代蜀国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都城所在。金沙遗址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也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起来的,占地面积达456亩(与国外观众讲解时必须用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8000多平方米,博物馆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游客接待中心等几个部分组成。[以横贯东西的摸底河为横向景观轴,以南北轴线的开放空间形成纵向文化轴,通过功能协调,充分实现现代博物馆教育,休憩,观光,游览的多种功能(大多数时候可省)] 金沙遗址发现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领导非常关心、关注金沙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建设工作,江泽民、曾庆红、吴官正、乔石、宋平、尉建行、李岚清、吴仪、王乐泉、李铁映、姜春云、陈至立(视时间可适当省略一些)等二十多位中央领导先后视察了金沙遗址,并指示要把金沙遗址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 金沙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尤其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成都建设文化强市的突破口,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为金沙遗址成为我国一流博物馆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金沙遗址发现后,市委、市政府重新规划了遗址周边的所有建设项目;2002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国文物保护、考古发掘、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在成都召开金沙遗址保护的专家论证会,市委、市政府根据论证会意见,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对一般观众可不必讲)]2003年开始进行遗址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确定了遗址周边建筑的高度及色彩的协调等具体操作问题。从2004年起,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年年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和责任目标。2004年底金沙遗址博物馆立项和建设全面启动,市政府全额投资 4亿人民币(不含土地费),并提出了把金沙遗址博物馆建成“国

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材料(英文)

Tour Guide Wording for Jinsha Site Museum Edited by Chengdu Jinsha Site Museum October 2006

Tour Guide Wording for Jinsha Site Museum (Tour guide starting from the Southern Entrance Gate) 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ryone, welcome your presence and visit to Jinsha Site Museum. My name is , a tour guide special for Jinsha Site Museum. 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 stay with you today in your visit to Jinsha Site Museum. You may be ignored that you have already stood upon the land where splendid Jinsha cultural relic site with a profound history of more than 3000 years has been buried. Let’s go through the tunnel of time for a journey of Jinsha discovery. (After access into the Museum Entrance Gate) Discovered on February 8, 2001, Jinsha Site is identified as the ancient Shu cultural relic attract which was prosperous in the Shang Dynasty (16th—11th Century BC) and Zhou Dynasty (after the Shang Dynasty to 221 BC). Jinsha Site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engdu City, between the 2nd Ring Road and the 3rd Ring Road, 5 kilometers away from Chengdu City Center the Tianfu Square. Jinsha Site was discovered by accident in a capital construction site which was on progress. This discovery was awarded as “2001 China Top Ten Archaeological Dis coveries” in the same year when it was unearthed. Through years’ archaeological study and excavation, it is quite certain that the site distribution is scattered over 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Within this historical cultural site, some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large-scale palace-style buildings, sites for worship activities, civilian housing area and Graves have been discovered. About over 6000 pieces of precious cultural relics including gold wares, bronze wares, jade wares, stone wares, lacquered wooden wares along with a large number of ceramic wares, ivories, wild boar buckteeth and deer horns have been unearthed. These unearthed discoveries help us a lot in understanding in general the living style, production, custom for burying the death, religious worship of ancient Shu people in Jinsha Time; in addition, they are also helpful for us to draw an initial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 nature and age of the heritage site. Up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cale of the Site and some high honorable traces and relics discovered in the Site, Jinsha Site can be conjectured once to be the Capital of

金沙遗址博物馆总结修改

金沙遗址博物馆总结 今天,我们班一起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历时2小时,走马观花似的看完。当面对眼前神秘的东方神器时,叹为观止。作为炎黄子孙,谁不为自己伟大祖先创造的光辉成就而自豪?谁不感到我们的历史何其辉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对金沙遗址内已经出土了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以及对金沙时期古蜀人的生活、生产、丧葬习俗、宗教祭祀有了初步了解。 对金沙遗址的参观,使我们了解了金沙的历史;三千年前金沙人的聪明能干;三千年前金沙人的顽强意志;更使我们了解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当我们追溯完金沙遗址的来源与去向后不难看出,古蜀历史是如此的源远流长。我们了解到其实当历史的脚步在跨进金沙时代之前,早就有着厚重的积淀,而当它迈过金沙之后,仍在继续向前,最终,百川归海,大势所趋。至此,历经千载沧桑的古蜀文明古蜀社会顺应时代潮流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大家庭中。非常感谢学校利用金沙遗址平台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励我么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通过这种平台的搭建,我们的爱国热情、自我修养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收获的远远比书本上的多得多,使我们开阔了眼见,增长了知识,获益良多。

爱国组织活动总结 工程造价1班2班在10.21——10.29进行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组织活动 两个班的同学都积极参与,期间观看了解了古今爱国人士的英雄事迹,同学们都被烈士一腔爱国热忱所深深感染,在对爱国英雄感到钦佩与敬重的同时,对祖国的认知有了进一步提升,强烈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祖国的伟大形象在心中巍然屹立。 接着,我们集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金沙遗址,看到了先人令人赞叹的智慧的结晶,联想到古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繁荣的坎坷历程,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不为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为身上流淌着龙的传人的血液而自豪;为是祖国未来的脊梁和支柱而振奋。 相信同学们经过这次有意义的活动,能把个人的奋进与国家的发展相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投入到对祖国的热情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中,我们可以与祖国共奋进,与祖国共发展,与祖国共繁荣。 金牛校区2014工程造价1、2班

关于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的调研报告

关于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的调研报告 08建筑1班 1.区位 1.1地理位置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南边缘地带,成都市区的西部,地处成都市西二环路与三环路之间,北纬30°40′,东经104°。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周边道路关系 东距市中心约5公里,其范围北达羊西线,东临同和路和青羊大道,西至三环路,南接清江中路和西路。陈列馆位于摸底河以北,河的南面为金沙村,北面为黄忠村。出校门赶96或者13路到金沙车站,下车后一直向后走,到了第二个十字路口的时候向左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金沙遗址的售票厅。买学生票40元进入 金沙遗址,一直向前走,过了摸 底河,就看到了陈列馆,途中还 可以见到遗迹馆。 2.历史沿革 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 花园大街工地的时候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遗址被发觉。2001年2月考古工作人员在遗址中清理出来了珍贵文物多大千余件,包括了金器、玉器、铜器、石器、象牙器,出土的象牙总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并确定金沙遗址是商末至西周时期古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鉴于大量的文物保护、研究问题,在此就地建立了金沙遗址主题公园式博物馆,更好的展示金沙遗址及出土文物。陈列馆展示了大部分的文物,起到了很大作用。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并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项目类型 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在金沙遗址原址建设起来的专题博物馆,与国内其他遗址博物馆有一定的特殊性,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城市中已经够建设得比较成熟的地区,而其他的遗址博物馆一般是远离城市的郊野遗址博物馆,可以着眼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营造天地洪荒、雄浑粗犷的气势氛围,金沙遗址博物馆解决了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城市对文物的影响,同时又不阻碍城市的正常的生活,取得了资源的适度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金沙遗址博物馆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37895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8000多平方米,地下面积约9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38000平方米,绿地率约70%,栽种的植被有银杏、水杉、桢南等古老树木。官方投资金额是3.89亿元。 陈列馆呈方形,建筑面积约162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约6000平方米,是一个下沉式建筑,地下一层,地上3层,南高北低。陈列馆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全钢结构建筑,它与遗迹馆的外形一方一圆,一起构成博物馆内的两个主体建筑,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其中采用了斜坡的方式赋予了陈列馆独特的建筑文化,喻示着金沙遗址从大地上冉冉升起。 4.交通流线 由陈列馆的南面入口进去,从左边上一段很高的台阶进入第一展厅“远古家园”,面积约900平方米,位于二层西厅。整个第一展厅的流线是一条迂回的S 型,流线十分明确,且不易造成拥堵,又能很好的浏览展品。进入第一展厅直接进入眼帘的是关于远古时期的一幅半景画,模型和画面同时展现;在半景画前,4座类似吧台坐椅的机器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红外感应定向查询系统,只需要转动显示器,屏幕上的箭头便会在半景画上移动,点到某处时屏幕便会出现关于此处的视频资料;半景画的对面是击拍式多媒体互动系统,是博物馆采用的高科技设施,全国唯一,在多媒体系统左右还有各有一个展柜,里面是一些挖掘的动物骨骼,两个展柜和多媒体系统形成三面围和;在多媒体右前方,是一个斜坡,通往第二展厅;在斜坡处还有两棵朽木,造型独特。 第一展厅的特色点有如下几点。一,独特的入口设计,从最下面的台阶开始到入口,高度差差不多有六米;采用了大理石石材做为台阶和柱式的装饰,整个

成都博物馆新馆

成都博物馆新馆 建筑设计:Sutherland Hussey Harris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 建筑面积:65000.0 平方米 项目年份:2016 占地近9万平方米的天府广场历来是成都市中心心脏地带,广场北侧为自然博物馆(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广场中央矗立着30米高的毛泽东雕像,两者构成了整座城市的中轴线。广场东侧,一座新的音乐厅正在规划中。 新的成都博物馆座落在广场西侧,正立面的宏大设计与建筑体量相称相均衡,亦与广场形成领会与对话,简单的封闭直线外形更为两者建立了一种“正式”的联系。博物馆还以更多的方式悠享与展示这种联系,比如向外部延展的公共门厅,比如正立面后方大幅展开的步行通道。 利用狭长的地块特征,所有的公共区域都被用来加强与广场的戏剧性联系,结果正立面之外的立面包裹着大部分呈密封状态的展厅,呈现出的效果就如同——一件庞大的手工艺品,遮掩在造型精密的铜合金表皮之下,这层表皮不仅符合通风格栅的技术要求,也制造出一种游戏性的光、影与质地表现。除了东侧部分,从街道水平面上看来,表皮发出的釉光令其如同“消散”了一般,增进了人们与建筑内部的亲密感。 建筑形态下遮盖着一处新的户外公共空间——一个雄伟的、贯通前后的通道,人们可以聚集于此举办文化活动,甚至可以引入成都闻名遐迩的街边小吃。这个雄伟的通道同样创造了一个重要纽带,沟通了博物馆身前的广场与后身那个始建于16世纪的皇城清真寺。主入口、剧场、博物馆的办公室皆与这条通道联系紧密。 成都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经过扩充,最终达到6.5万平方米,包括自然史、民俗史的展览空间以及800座的中国皮影戏剧场,另有10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此项目的巨大挑战在于如何能够展厅30米净跨径的同时保证结构坚固度足以抵抗里氏八级地震。此外,城市地铁线从建筑北半部分下方穿过,使得这半部分实际建在隧道悬臂上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立的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展示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于2004年底立项建设,2007年4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由遗迹馆、陈列馆、游客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金沙剧场、园林区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博物馆。并成为展示成都悠久历史的标志性景观。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遗址内目前已发现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居民生活区等,据考证,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以后古蜀文化的又一都邑所在,也是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沙遗址发现当年即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目前,金沙文化已经和都江堰、大熊猫一道被列为成都市的三大文化品牌。 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成都市区的摸底河自西向东从馆内流过,两岸的河岸风光构成了博物馆的横向景观轴;游客则从南自北依次参观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和陈列馆,而这条南北向的开放空间又构成了博物馆的纵向文化轴。环绕在博物馆建筑周围的,则是植被茂盛的园林区,游客在领略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在林间小憩,感受自然之趣。整座博物馆以其合理的功能布局,充分实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各种社会功能。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为遗迹馆和陈列馆,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座建筑分布在摸底河的南北两岸,相得益彰,同时与园林区融为一体。当飞机飞过成都的上空,人们会看到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座建筑就像两片叶子飘落在绿色的草地上,而博物馆也成为了成都市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金沙博物馆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金沙博物馆考察报告 篇一:金沙博物馆考察报告 金沙博物馆考察报告 姓名:王雪莲张露 学号:20XX27142820XX271438 班级:14班 指导老师:袁园 金沙遗址是位于中书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为金沙遗址位于城市中已建设得比较成熟的地区,所以要建设它就必须考虑金沙遗址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以及在体现金沙文化的同时又融入城市环境,考察时我发现这点就现在建成来看完成的很不错。 按照考察要求我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概述: 交通流线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金沙遗址路2号,青羊大道227号,位于成都市城区西北,二三环路之间,交通

便利。金沙遗址博物馆离市中心天府广场仅五公里,交通便利,有许多公共交通方式可以直接抵达博物馆,还开辟有901路旅游观光专线,游客可从成都市旅游 集散中心直接前往博物馆。地铁2号线一品天下站距金沙遗址博物馆仅300米。 博物馆有三个入口,东门为主入口,南门和北门为次入口,馆内主要由三栋建筑,分别是遗址馆,陈列馆和剧院,我是从南门进入,通过全景图可以对其主要交通路线有简单了解。这次考察中我主要参观了遗迹馆和陈列馆,下面对其进行主要分析。 遗迹馆遗迹馆呈半圆形,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舒展平缓的弧形外观与室外清新纯净的景观环境逐渐过渡、融合,形成了连续的空间变化。馆内无立柱大空间的构造保证了祭祀遗迹的完整性,大跨度钢结构形式将建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降到最低,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把文物保护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遗迹馆内是金沙遗址大型祭祀场所的发掘地,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商周时期的大型祭祀遗迹场所。原生态展示的发掘现场、大型树根遗迹等既保持了历史遗存本体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也为刚刚走进金沙遗址的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在这里,观众一方面可以实地感受3000年前古

成都博物馆大全

有事业单位博物馆 1.四川省博物馆 2.四川体育博物馆 3.成都博物院 4.成都博物馆 5.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6.成都古蜀船棺遗址博物馆 7.成都十二桥商周建筑遗址博物馆 8.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 9.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10.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11.成都永陵博物馆 12.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 13.龙泉驿区博物馆 14.成都明蜀王陵博物馆 15.四川客家博物馆 16.青白江区博物馆 17.新都杨升级庵堂博物馆 18.金堂县博物馆 19.郫县博物馆 20.刘氏庄园博物馆 21.新津文物陈列馆 22.新津纯阳观博物馆 23.都江堰市博物馆 24.王小波李顺陈列馆 25.彭州市博物馆 26.卭崃市博物馆 27.成都慧园(巴金)博物馆 28.成都大熊猫生态园博物馆 29.成都数字博物馆 30.成都中国皮影艺术博物馆 31.神州版图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 1.四川大学博物馆 2.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 3.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院传统文化博物馆 4.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 5.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自然博物馆 民办博物馆 1.拉发基陶瓷窑址博物馆 2.成都中医药博物馆 3.成都天仁石刻艺术博物馆

4.成都京川蜀汉文物陈列馆 5.成都财富古代雕刻艺术博物馆 6.成都蜀生博物馆 7.成都乌木艺术博物馆 8.四川省建川博物馆 9.成都泽润钟表陈列馆 10.王安廷徽章博物馆 11.成都顺达博物馆 12.成都华通博物馆 13.成都邦荣古陶瓷博物馆 14.四川易园园林艺术博物馆 15.建川博物馆聚落 16.华西昆虫博物馆 17.成都川菜博物馆 18.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 19.赵树同艺术与收藏馆 20.成都梦缘博物馆 21.四川原道文化博物馆 22.成都郫县蜀星豆瓣文化博物馆 23.成都蜀江博物馆 24.成都电信博物馆 25.中华翰宝园 26.四川鹿野苑私立石刻艺术博物馆 27.四川省三都博物馆 28.四川泰来古代艺术博物馆 29.蒲江米花糖文化博物馆 30.成都海洋世界博物馆 31.成都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 32.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 33.成都齐盛艺术馆 34.朱成私立石刻艺术博物馆 35.成都国际赛车博物馆 36.成都双剑鞋文化博物馆 国有企业博物馆 1.成都水井坊酿酒遗址博物馆 2.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 3.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4.成都蜀绣博物馆

我爱我家_社会实践活动

“我爱我家”社会实践活动 ——家乡成都的点滴变化 姓名:尚家敏 班级:2005级法学三班 学号:20050830 指导教师:刘昕

调查时间:2007年8月1日——2007年8月8日 调查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锦江区。 调查对象:亲戚、同学、邻居、某商户及个别成都普通市民。 调查方式:走访,询问,实地观察,上网搜集资料。 实施办法: (1)利用暑假回家的机会,在家附近、打工的地方以及成都某些主要街区观察成都近几年的变化; (2)在与亲戚、同学、邻居及随意调查的人的聊天中了解他们在生活 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具体变化。 (3)利用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渠道了解现在成都具体实施的政策、 已有的建设成绩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等信息; 调查结果论述: 成都,一座位于四川盆地上的明珠,号称“天府之国”,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气温摄氏16度,降水量约1000毫米,具有2300多年历史。以前的成都与其他城市没什么两样:有轻度的空气污染、遍地新起的楼宇与间或可见的“拆”、垃圾随处可见却很难找到一个垃圾桶……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成都的变化也悄然而至:从大的方向来说,成都已从西南中心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区位优势以及发展的软环境上均居于西部领先地位。在小的方面,城市交通有所改善,城市绿化也越来越好,空气也好了不少,人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更为具体的变化表现在我与各位调查对象的谈话中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居民收入的变化: 成都一直都是个休闲消费的城市,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人均收入都是很低的。我同学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厂工人,收入渠道单一,靠每月的工资生活,而且当时的工资连同奖金总共也不到100元。邻居叔叔和同学父母状况差不多,每月不得不精打细算的过日子。舅舅是在银行工作的,家里的经济情况要稍好些,不过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靠舅舅、舅妈的工资。但随着改革开放,成都的经济发展愈发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居民的消费指数也大幅度上涨,根据网上的数据显示2006上半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1224.1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2.6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收入229.1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7%。根据调查,以前人们的收入渠道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靠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生活。而现在,收入渠道多元化,除了工资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股票、债券、期货等等方式投资赚钱。这样使得人们手中可支配的钱多了,自然就拉动了消费的增长,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舅舅一家的总收入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几十倍,邻居叔叔和同学家的总收入也差不多翻了十几二十翻。

金沙遗址英文导游词

金沙遗址英文导游词 篇一:导游词成都——金沙遗址 景点讲解——金沙遗址 评委老师,我抽到的是成都旅游片区,要讲解的景点是金沙遗址,请问可以开始了吗?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金沙遗址博物馆游览。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城西,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咱们的游览线路是:遗迹馆各展厅、陈列馆、交流展览馆、园林区,游览时间约两个小时。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保管好随身物品,注意安全,请勿大声喧哗,紧跟团队。 金沙遗址发掘于20XX年2月8日,它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金沙遗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出土金器和玉器最多的遗址。20XX年在金沙遗址原址上建成了现在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立这座主题公园式博物馆是为了保护、研究、展示金沙遗址及出土文物。博物馆的总建筑面积约三万八千平方米。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己来到了遗迹馆的“千载遗珍”厅,该厅荟萃了金沙遗址最富神秘色彩的30余件精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镇馆之宝“太阳神鸟”。太阳神鸟是一件圆环形的金箔,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儿的厚度,重量仅有20克,却有高达94.2%含金量,是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她

的圆环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镂空的表现形式。内层图案顺时针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光芒,大家看是不是很像一个旋转的火球或太阳呢?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这四只三足神鸟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于是这件金箔就得名为“太阳神鸟”,又被称为“四鸟绕日”。说到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在上古时期,鸟和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一种叫“金乌”的三足神鸟,是由太阳变幻而成的,金乌背着太阳由东向西飞翔,就形成了日升日落的景象。所以古蜀人们认为太阳的东起西落不是自身运动的结果,而是由“金乌负日”来实现的。于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古蜀人就用黄金打造出这光艳夺目的太阳神鸟。 我们再从图案的构思可以看出,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表达了对太阳和鸟的崇敬;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团结的含义,体现团结向上的寓意;十二道太阳光芒代表一年12个月周而复始,而四鸟的飞翔则体现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表达了先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在3000多年前的人们就懂得了将圆形等距分布这样有难度的几何知识,这不得不让人为那时的人们的聪明所折服。 如今把“太阳神鸟”当作“镇馆之宝”和金沙之魂,并且将它的原形图案作为中国文 化遗产的标志,这些都是它当之无愧的啊! 好了,游客朋友们,让我们在感叹“太阳神鸟”如此的鬼斧神工的同时带着对古蜀人民聪明才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进入“解读金沙”厅去了

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词四展厅完整版

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词 四展厅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四展厅《千载遗珍》集中展示了30多件文物精品,接下来我将着重为您介绍三件国宝级器物。 首先我们欣赏到的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这件金饰的直径为12.5厘米,厚度仅0.2毫米,重20克,含金量高达94.2%。您看它整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透空的表现形式,而且中心的太阳光芒和外层的四只鸟都为等距分布,看上去就像一幅现代的剪纸作品。 太阳神鸟不仅制作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大家仔细一数会发现,中心的太阳光芒有十二道,外层的鸟为四只,这难道是象征着一年的十二个月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也许古蜀先民对自然规律和历法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为什么又会将太阳和鸟的图案结合在一起呢?我们知道太阳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世间万物都依靠太阳而生存,所以对太阳的挚爱和崇拜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比如在埃及、印度、古希腊的神话中都有太阳神,古玛雅文明也有举世瞩目的太阳神庙。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们常常将太阳和鸟结合在一起,例如《山海经》中“金乌负日”的故事。相传天上共有十个太阳,每天由长着三个脚趾的金乌轮流背负着太阳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这才形成了太阳的东升西落。请大家仔细观察,金饰上四只鸟全部都只有三个脚趾,这就和“金乌负日”中的神鸟形象完全相符,因此专家们认为,这件精美绝伦的黄金饰品正是体现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和神鸟的强烈崇拜! 值得自豪的是,2005年8月16日,太阳神鸟金饰在1600多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年10月12日,它的图案又以蜀绣的形式,搭乘着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遨游5天后成功返回了地球!实现了远古先民千年的飞天梦想!如今,太阳神鸟的图案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中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既是成都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全中国人的的骄傲。

“金乌负日”源流图说(文:李守力)

“金乌负日”源流图说(文:李守力) 1、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与1100年之后的凌家滩遗址玉鹰有传承关系): 尺寸:长16.6、残宽5.9、厚1.2厘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这是一件象牙雕刻的“蝶形器”残件。正面有阴线雕刻图案:中间为一组同心圆,象征太阳;外圆刻有光芒,象征太阳的光和热;两侧对称雕刻昂首相望、面向太阳的凤鸟,表现出双鸟背负太阳运行的主题。在图案两侧对钻有6个小圆孔,以便于捆绑或悬挂之用。在我国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中,鸟是太阳飞行的载体,《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一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骨匕“双鸟负日”骨雕:

“双鸟负日”骨匕表现的是以双鸟异首同身组成的两组图案,骨匕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富有节奏感的几何纹饰,这些鸟纹图像原型出自“金乌负日”神话,也反映了河姆渡人对鸟的特定审美意识。 2、凌家滩的玉鹰,胸腹刻有大小两圆,两圆之间刻有八角星纹,象征太阳与八风八节,鹰首侧视、双翼展翅、神采飞扬。(距今5300年到5600年) 玉鹰: 此玉鹰相对于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在时间上晚了1100多年,但是两者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两者都是六个钻孔,中心都有太阳纹,都有鸟的形象。 3、仰韶文化“金乌负日”图:

1989年底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出土陶缸上的“金乌负日”图: 洪山庙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阎村类型,其年代同庙底沟类型相当,距今约5500年。这一时期庙底沟类型中也出土了一幅近似于洪山庙W84的“金乌负日”图,如陕西华县泉护村H165内的一片彩陶片上的“金乌负日”图。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华县泉护村H165出土的“金乌负日”图: 陕西华县泉护村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器上绘有用弧线表示天穹,中有圆形太阳,下有双翅,双腿向后伸展,作神乌背负太阳行空飞翔的图案,正是典型的“金乌负日图”。 仰韶文化庙底沟型“金乌负日”:

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词

欢迎来到第三展厅《天地不绝》.在这儿首先请大家注意听一个声音…这是来自三千年前的天籁之音,它是由祭祀区出土的两件石磬发出来的,就让我们在三千年前古蜀祭祀神圣庄严的礼乐伴奏之下,一起走进他们的神巫世界。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件代表性器物——青铜立人。 这件青铜立人高14.6厘米,您看他头戴涡形帽,身穿中长服,整个人神情肃然地踩在一个插件上,似乎正在主持一场神圣而重要的仪式。在他的腰间插有一根象征权力的短杖,显示出他高贵的身份,有的说是巫师,有的说是蜀王,也有的说是巫师兼蜀王的身份。而这件青铜立人最特别的就是他的手势,您看他的手一上一下环抱在胸前,手里边还是空的,似乎握有什么东西。对此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的手没在一条直线上,可能拿了两件器物;也有的说可能拿了一根迎接太阳的神树枝;还有的从他双手的弧度来看,认为可能握的是象牙…..不管怎样的猜测,他手中的器物一定是奉献给祖先神灵的神秘礼物。三星堆当年也出土了一件身高1.62米的青铜搭理人像,虽然这两件青铜立人大小差别很大,装束也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手势,这就足以说明金沙和三星堆应该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习俗。 现在您看到的就是三千年前的象牙,我们为这些象牙量身定制了透明的亚克力册匣,并用高分子有机硅胶封存起来。这里展示的象牙长度都在1.6米左右。同时展柜中还展示有古蜀先民加工成片状、棍状、圆柱状的象牙。也许大家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蜀先民

会用这么多象牙来祭祀呢?专家们是这样猜测的,由于成都平原在修建都江堰之前经常发生洪水灾害,而中国古代方术家有用象牙魔力镇杀水中精怪的方法,金沙人用象牙祭祀,可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象牙主要是古蜀王国早期的祭祀物品,同时这一阶段也盛行用石器来祭祀。金沙共发现了1000多件石器,现在我们看到的圆形石器叫作石壁,所谓“圆形象天”,专家们认为这类器物很可能是用来祭天的礼器。再来看看这一件特殊的石器。这就是三千年前古蜀先民祭祀时使用的乐器——石磬。在祭祀区一共出土一大一小两件,这是大的一件。这件石磬长109厘米,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商周时期最大的一件石磬。磬是很古老的一种打击乐器,在祭祀中使用石磬体现了古蜀王国祭祀活动的隆重与庄严。而金沙出土的这两件石磬是目前蜀文化中发现最早的乐器,它们的发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到金沙您绝对不能错过的是金沙的玉器,所谓“以玉事神”,玉器在金沙祭祀活动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您看到的这类器物叫玉璋,因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画有玉璋插在山上的图案,所以推测它们很肯能是古蜀先民用来祭祀大山的礼器。古蜀先民最早生活在岷山之中,对山本来就有着特别的情感。而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山是连接天地的天梯,山中住着众多的神灵和神兽,因此大山对他们来说充满着神秘。而这种小型玉璋则是蜀文化所特有的玉璋器形。 金沙玉器有三大特点: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