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医学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医学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医学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医学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医学史

医学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来都是和整个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以直观观察认识疾病为主要特征的经验医学;近代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以实验观察、解剖分析方法认识疾病为主要特征的实验医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促使实验医学向理论医学转化。当今,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这场新技术革命,已经并正在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念与创新医学教育,还是在培养新世纪卫生人才资源方面都应该与时代发展密切配合,笔者仅就当今医学发展态势作一初浅分析,以利医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化。1新技术革命的目标和发展趋势1.1新技术革命的目标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改造客观世界手段上的突破性变革。当今,这场新技术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社会生产及生活的自动化为目标,朝着解放人的智力方向发展。这次新技术革命的突出特点之一是: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不是单项出现,而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这组高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

(一)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基础医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人类基因组作图与测序计划的完成,为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全部基因组成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基因信息,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为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二)在预防方面:由于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预防医学也生产出了人工合成多肽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等新型的预防药物;还根据对基因图谱的分析,来预测疾病并采取相应对策,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

(三)在诊断方面:超声在医学的应用产生了超声诊断仪,对人体软组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能分辨各种密度相近的软组织。核磁共振不但能获得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的解剖图像,还可显示组织器官的化学结构及其变化。医学高科技的应用,使生物信息的测量技术更加精确化、定量化及自动化,对疾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并具有快速、无刨伤性等特点。

(四)在治疗方面:在临床医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因而心脑血管病和肿瘤治疗中的许多难题将会迎刃而解。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及人工脏器等高新医学科学技术的应用使身患绝症的患者有了生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现

代科技武装医学领域,使医疗高新技术为人类防病治病和提高健康水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推动了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姓名:座号:系别:年级:专业: 总分合计人:复核人: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 A.御寒 B.防兽C.熟食D.冶炼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 A.史 B.府C.医士 D.医师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 A.最高的俸禄 B.完整的病例 C.最好的医生D.最好的成绩 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 A.《山海经》 B.《内经》 C.《礼记》D.《左传》 5.《黄帝内经》共有 A.18卷 B.28卷C.9卷 D.10卷 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 A.《五十二病方》B.《治百病方》C.《黄帝内经》D.《诸病源侯论》 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 A.阴阳学说B.儒家学说C.道教学说D.墨家学说 8.“方书之祖”是指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治百病方》D.《神农本草经》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A.所属脏腑B.所属经络C.所属系统D.所属病因 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 A.张仲景 B.秦越人 C.华佗D.淳于意 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颅囟经》B.《幼幼集》 C.《育婴秘诀》D.《保婴撮要》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 A.《周易参同契》 B.《合丹法式》 C.《太清诸丹集要》 D.《抱朴子》 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的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和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和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

老龄化时代的帕金森病

2013-04-19 10:17:14来源:南方周末 2010年4月7日,来自湖北省襄樊市近100名帕金森病患者,走进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该市第三届帕金森病病友联谊会。(CFP/图) 帕金森病是一类老年人中常见的神经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导致的社会负担也将日益严重。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率也节节攀升。这类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等中枢系统神经元逐步丢失,且此过程不可逆。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是其中患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 据预测,到2040年,在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神经退行性疾病将成为人类的第二号杀手,仅次于癌症。 帕金森病得名于英国医生詹姆士·帕金森,他于1817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对六个病人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而缺乏控制力、行动迟缓、佝偻蹒跚等。由于帕金森的论文,该病开始被医学界广泛关注。鉴于此,

后世医者遂将这类疾病命名为帕金森病。而他的生日,4月11日,也被定为世界帕金森日。有趣的是,在帕金森论文发表之后很长时间,不少西方医学史学者认为帕金森病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他们的理由是西方经典医学文献中,没有关于该疾病的记载。 其实,世界各国古文献中对帕金森病的描述,不绝于缕。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就记载了一种名叫“Kampavata”的疾病,即帕金森病。他们还使用了一种热带豆荚类草药治疗Kampavata。最近的一些临床和动物学试验发现,此草药富含左旋多巴(目前帕金森治疗的经典用药),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 在中国,《黄帝内经》、《中藏经》(华佗著)等医学典籍也对帕金森病症状有生动描述。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中,除了详细论述帕金森病的病机外,还写道:“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明确指出该病年龄特征。近世学者发现,《圣经》中亦有对帕金森症状的零星描述,如《旧约·传道书》中提到了两个主要症状“不自主震颤”和“肌肉强直”:“When the guardians of the house tremble, and the strong men are bent(屋子的看守颤颤巍巍,当年的壮士弓腰佝背)(冯象译)。” 发病人数上升 帕金森病在老年人中高发,世界范围内来说,约1%-2%的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帕金森病,80岁以上,患病率增加到4%。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Dorsey等人2007年发表在《神经学》上的一篇研究中指出,在全世界15个人口最多的东西方国家55岁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人数达460万。 中国研究人员对了解中国帕金森病的患病情况也做了大量工作。如2000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乔友林团队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对河南林县地区16,488名5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居民进行了详细的神经学检查,发现289名(1.75%)帕金森病人。其后协和医院张振馨等人对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29454名年龄55岁以上的城、乡居民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1.1%患有帕金森病,而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是1.7%。他们据此推算中国目前有190万帕金森病人,此研究报告发表于2005年的《柳叶刀》。 Dorsey等人还预测了世界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未来患病人数。他们推算,帕金森病人数在2030年会翻番,达930万。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至2030年,中国帕金森病人数约五百万人,占全世界病人数的57%。 没有客观指标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凭借病人主诉症状(静止震颤、肌肉强直、步态不稳等)、对左旋多巴药物的反应,以及各项神经功能测试评分。目前还无法像糖尿病、癌症的疾病一样,通过客观检测指标来明确诊断。因此,医生的专业训练和经验非常重要,误诊时有发生。故建议病人去神经专科医生处寻求诊断。如果有可能,在被某个医生诊断后,应尽量再去不同医院、不同医生处就诊,看是否有相同诊断。

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影响 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应,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要发挥科技进步对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避免和克服 其负面影响,需要寻求有效途径以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有利的方面 (一)在基础医学研究方面: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使基础医学发生根本性变革。人类基因组作图 与测序计划的完成,为进一步了解人类的全部基因组成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基因 信息,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从分子水平阐明人体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为 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依据。 1、基因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开创了制药工业的新纪元,解决了过去不 能生产或者不能经济生产的药物问题。现在,人类已经可以按照需要,通过基 因工程生产出大量廉价优质的新药物和诊断试剂,诸如人生长激素、人的胰岛素、尿激酶、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皮 生长因子等。 2、基因工程抗病毒疫苗:为人类抵御病毒侵袭提供了用武之地。基因工程 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应用于 临床,提高了人类对各种病毒病的抵御能力。比如,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问世,使我国新生儿不再遭遇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也降低了人群肝癌的发病率。就 单克隆细胞而言,单克隆细胞在肿癌的诊断检测、显示定位、监测病变、监测 疗效等方面也有重要价值。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生产抵御各种病菌、血吸虫、 虐原虫等疫苗,提高人体对各种传染病的免疫力。脱氧核糖核酸或者基因疫苗 的问世,变革了机体的免疫方式。如今,人们翘首关注困扰人类的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的早日问世。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为克服单克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 2017年中国医学史汇编试题 第一·二章 选择题 1、下列为人类最初的疾病的是(D) A口腔疾病B创伤性疾病C孕产和小儿疾病D以上都是 2、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B)发明了针灸 A、黄帝 B、伏羲 C、神农 D、炎帝 3、古代导引疗法是在哪种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 A、用火 B、居处 C、衣着 D、舞蹈 4、人类最早发现的药物是(A) A、植物药 B、动物药 C、矿物药 D、以上都是 5、据现代对甲骨文的研究得知,殷商时期对人体部位已有基本认识、定位、命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象形字“心”表明当时已经观察到心的形状 B、骨、胫、肘等字说明对骨髓腔和关节的一定认识 C、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命名很多 D、发、髯等字是对人体生理现象和功能观察的结果 6、下列不是以主要症状命名的疾病是(C) A、耳鸣 B、下痢 C、疾言 D、蛊

7、某本历史文化典籍突出反映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如:“服之不狂”、“食之不疽”出自(B) A、《诗经》 B、《山海经》 C、《礼记》 D、《周礼》 8、在婚姻嫁娶方面古人认识到“同姓”近亲结婚对繁衍后代不利,(D)载“礼不娶同姓” A、《周礼》 B、《山海经》 C、《诗经》 D、《礼记》 9、环境与疾病密切相关,下列哪项体现了这一点(C) A、轻水多疽与痤人 B、甘水多尪与伛人 C、重水多尰与躄人 D、苦水多秃与瘿人 10、下列哪项与酒无关(A) A、使单味药向多味药转变成为可能 B、大量饮服可产生麻醉 C、秦代以前用来处理尸体 D、“通血脉”、“行药势” 11、中医药起源于(A)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早期 D.封建社会中期期 12、在先秦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功效的是(C) A.《周易》 B.《诗经》 C.《山海经》 D.《周礼》 20、为百药之长的是(C) A.汤 B.药草C酒D米 21、相传创制汤药的是(C) A.扁鹊 B.岐伯 C.伊尹 D.华佗 22、以下哪部医药类书籍不属于夏到春秋时期的医学著作(D) A诗经B山海经C礼记D本草经集著 23、以下不属于夏到春秋时期的治疗疾病的方法是(D) A腹部按摩B火灸C沐浴D跑步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2014年中国医学史考试试题(一)

中国医学史考试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10小题.每题1.0分,共10.0分。) 第1题唐代编撰颁布了《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正确答案】:答案:《新修本草》 第2题危亦林《______》中论述对颈椎骨折脱位的悬吊复位法,比英国医生达维斯提出的同一治疗方法早______年。 【正确答案】:答案:《世医得效方》590 第3题 ______发明的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正确答案】:答案:华佗麻沸散 第4题秦简中记载的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 【正确答案】:答案:疠迁所 第5题唐代设立______,即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 【正确答案】:答案:太医署 第6题秦国名医医和为晋候诊疾提出了______病因学说。 【正确答案】:答案:六气致病说 第7题《周礼》和《左传》中记载探讨了“______”和“______”的预防疾病的方法。 【正确答案】:答案:藏冰变火 第8题《周礼·天官》记载了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答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第9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的医家______所著《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正确答案】:答案:淳于意诊籍 第10题《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著。 【正确答案】:答案:却谷食气 二、B型题(子母单选)(共6小题,共6.0分) 第1题 A.王怀隐B.裴宗元 C.韩祗D.成无己 E.曹宗 《注解伤寒论》的作者为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伤寒微旨论》的作者为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 原始社会得医疗活动 一、医药起源论 1、医源于圣人 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 神农尝百草 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 2、医源于巫 3、医源于动物本能 4、医食同源 5、医易同源 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得智慧结晶) 二、医药知识 外治法: 1、砭石:我国最早得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 包或浅刺身体得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 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得方法 介质:艾叶(灸草) 夏~~春秋时期得医学 一、病因 对流行病最早得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

医与: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二、预防医学 酒为百药之长(酒得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 散瘀、活血通络、挥发 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 三、医事制度 《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战国~~东汉时期得医学 一、马王堆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得文献 三、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 1、作者:托名黄帝 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 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 4、基本内容(精神)与成就 (1)注重整体观念 A、人与天地、自然就是统一得 B、人与社会就是统一得 C人体自身就是统一得 D人得身心就是统一得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 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 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 3、篇幅:3或5卷 4、主要内容与成就 脉诊诊脉独取寸口 脏腑七冲门 经络奇经八脉 针刺腧穴 疾病广义伤寒 《神农本草经》 1、作者:托名神农 2、篇幅:3或4卷 3、主要内容与成就 (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 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B、提出药物七情与合理论 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得药性理论 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与制剂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方书之祖”是指8.《神..《治百病方》D.《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 A 农本草经》 姓名:座号:学号: 《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9.专业:系别:年级:.所属系统D.所属病因 A.所属脏腑B.所属经络C 是 D A.《颅囟经》B.复核人:总分合计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着作是12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得分评卷人抱《..《太 清诸丹集要》 D.《周易参同契》 B.《合丹法式》 C A(类型说明:在每小 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朴子》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 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唐代医学教育机构13.)共 40 分上涂黑。 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太医署.御药院.太医院 C.提举 司 D AB 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1.针灸学理 论体系形成于14..冶炼C.熟食D A.御寒 B.防兽.明清C.金元D A.晋 唐 B.隋唐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2. 15.现存第一 部骨伤科专着是.医士 D.医师 A.史 B.府C《备急千金要方》《肘后救卒方》C. A.《刘涓子鬼遗方》 B.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 是指 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最好的成.最好的医生D.最高的俸禄 A B.完 整的病例 C .《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16 绩 145余个140余个 D.余 个 A.130 B.135余个 C..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4 《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17.《左传》.《礼记》 D. A.《山 海经》 B.《内经》 C .陈修园C.陈自明D A.陈藏器B.钱乙《黄帝内经》共有5.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10卷 DC.9卷. B A.18卷.28卷.颅囟辨证方.小儿六腑辨证方法C A.小儿五脏辨证方法B , 是哪部着作的问世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指纹辨证方法法D《诸病..《黄帝内经》DB A.《五十二病方》.《治百病方》C 19.《内外伤辩惑论》 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着作源侯论》 D.张元素.李杲 A B.朱震亨 C.钱 乙来自于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 ,当为良医”,出自于“不为良 相20..墨家学说.儒家学说BC.道教学说D.阴阳学说 A .陈修园D.沈 括 C.范仲淹 B.苏东坡 A.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34.明清时期骨伤科诊断方面的重大 进步 A.触摸辨别诊断法 B.局部血肿诊断法C.肢体功能诊断法C A.翰林学 士王诛B.王叔和.朱肱D.成无己D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 解的医家是.创立功能检查法 35.“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是谁提出的C.纪天锡D.成无己 A.庞安时B.王叔和 A.王清任 B.陈复正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 成科 C.薛铠D.张景岳 36.“医史研究会”是何人创办 A.元代B.宋代C.清代D.唐代 A.王 吉民B.丁甘仁C.陈邦贤D.张锡纯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 自于医家 37.近代中医院校毕业生任病房住院医师查房制度最早实施于 C.危亦林D.何 若愚 A.窦默 B.王执中 A.北京中医院 B.华隆中医院25.我国医学教 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C.上海中医院D.广州中医院 C.绘《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A.针灸铜人的创制 B.38.制明堂图 D.绘 制腧穴图《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的作者是 A.张伯龙 B.张锡纯 C.唐宗海.26具有完备的解剖全图、系统分图、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 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 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

希波克拉底:古代世界的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古代世界的医学之父 Statue of Hippocrates in front of the Mayne Medical School in Brisbane 本文摘自(美)亨利·E.西格里斯特:《最伟大的医生:传记西方医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稍有改动。 我们从神话翻到了历史的开篇。在古代东方的医学和它的艺术一样隐而不彰的时代,我们在希腊接触到了真正曾在大地上生活的伟大医生。 对希腊医学的起源知之甚少。希腊医学的早期肯定是很原始的,和其他任何文明在刚开始的时候一样,混杂了宗教、巫术和经验获得的思想和实践。直到公元前6世纪,研究自然的活动才开始成形。人们的自我意识增长,开始对世界感到好奇,并且试图从中发现和谐。他们形成了关于自然和人的主张,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按照自然的模样造出来的。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中间已经有了医生。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医学问题非常感兴趣,超过其他的学派。他们力图发现精神的营养学,也力图发现肉体的营养学,这将保卫人类,对抗有害的影响。在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著名的医生;在毕达哥拉斯居住的克罗顿、西西里、昔兰尼以及小亚细亚和罗得岛,特别是尼多斯和科斯,兴起了医学流派。大约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5-前4世纪)

生于科斯岛。他的名字在古代医生中间特别突出。直到我们的时代,他仍然是理想医生的象征。能被称为其时代的“希波克拉底”,是一位医疗执业者能得到的最高荣誉。Hippocrates 那么,希波克拉底到底是谁呢?我们热切地寻找史料,却得了个幻灭的结果!事实上,我们对希波克拉底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过,我们起码确切地知道,希波克拉底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他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和治疗技艺的教师。正像前面说到的,他生于科斯岛,所以是一位埃斯科勒皮亚德,意思是,他是被认为由埃斯科拉庇俄斯建立的行会的成员。多亏了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的几段,我们才知道了这些。柏拉图是唯一一位提到希波克拉底名字的同代人。仅此而已。我们无疑对希波克拉底的了解要多于对荷马的了解,不过,也很有限。 不过,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保存至今。即便是他的同代人沉默不语,想必他的著作会告诉我们这位作者的许多事情吧?同以前一样,等待我们的是失望。“希波克拉底著作”是一个 杂乱的著作集合,包括专著、课本、手册、演讲、摘录和笔记。它们论述了医学的所有领域的事情。仔细的研究表明,它们缺乏同一性。其中的说法自相矛盾之极。有些论述和其他的论述是直接相反的。因此,不可能认为“希波克拉底著作”是同一位作者的著作。那么,在这些不同的作者中,哪一位是真正的希波克拉底呢?哪一部文稿是真的呢?我们不知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1)

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我们的发展战略 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即将到来。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诸多学科相汇合的医学科学如何走向?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制定战略,迎接医学科技大发展的新时代?这里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一)科学重点向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转移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生存和生命的价值越来越重视,对卫生保健、身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50年代起,许多发达国家逐步把科学研究重点转移到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方面来,如美国1982年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992年达到15%,到2000年时将达到19%,超过任何其他领域。 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关于生命现象和本质、生物结构和机能及其各种特性认识的一系列突破,促成了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同时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人类从生产中被奴役的被动地位逐渐转变成驾驭生产的主宰地位,从而使人类有可能并且需要来研究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生存、发展、特别是享受的基本需要,须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本质和过程;人类在“征服”和“控制”自然方

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后果,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森林砍伐、水土流失、酸雨频繁、臭氧空洞等等已成为全球性的危机,使人类更加重视自身生命和生存的价值;了解和调控生命过程、认识和控制疾病,保证和维护身体健康、创造和谐利于健康的生存环境、调整人和自然关系、解决农业、环境、资源、医药问题、调节和优化生育、开发人工智能等等紧迫的巨大的社会需要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许多国家不惜付出巨额资金和巨大代价,集中大批优秀人才,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广泛开展研究,使生命科学发展成为研究和应用范围2最为广泛、分支学科最多的科学领域,逐渐成为本世纪末及下个世纪的带头学科。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已确立了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偏振型基础科学战略布局。科学重点的这一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赋予医学科技领域新的历史重任。 (二)医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1.转变的背景 (1)疾病构成变化(疾病谱、死因谱变化) 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的单纯生物病原因素明显的急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结核病等已被控制甚至消灭,社会心理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免疫病、遗传病及外伤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人死于这些疾病,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从而使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传染病和普通病转变为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

《中国医学史》试题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 A .御寒 B .防兽C .熟食D .冶炼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 A .史 B .府C .医士 D .医师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 A .最高的俸禄 B .完整的病例 C .最好的医生 D .最好的成绩 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 A .《山海经》 B .《内经》 C .《礼记》 D .《左传》 5.《黄帝内经》共有 A .18卷 B .28卷 C .9卷 D .10卷 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 A .《五十二病方》B .《治百病方》C .《黄帝内经》D .《诸病源侯论》 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 A .阴阳学说 B .儒家学说 C .道教学说 D .墨家学说 8.“方书之祖”是指 A .《伤寒杂病论》 B .《五十二病方》 C .《治百病方》 D .《神农本草经》 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A .所属脏腑 B .所属经络 C .所属系统 D .所属病因 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 A .张仲景 B .秦越人 C .华佗D .淳于意 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 .《颅囟经》B .《幼幼集》 C .《育婴秘诀》D .《保婴撮要》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 A .《周易参同契》 B .《合丹法式》 C .《太清诸丹集要》 D .《抱朴子》 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 A .太医院 B .御药院 C .提举司 D .太医署 14.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晋唐 B .隋唐 C .金元 D .明清 15.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 .《刘涓子鬼遗方》 B .《肘后救卒方》C .《备急千金要方》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6.《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 A .130余个 B .135余个 C .140余个 D .145余个 17.《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 A .陈藏器 B .钱乙 C .陈自明 D .陈修园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A .小儿五脏辨证方法 B .小儿六腑辨证方法 C .颅囟辨证方法 D .指纹辨证方法 19.《内外伤辩惑论》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著作 A .李杲 B .朱震亨 C .钱乙D .张元素 20.“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出自于 A .苏东坡 B .范仲淹 C .沈括 D .陈修园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A .翰林学士王诛 B .王叔和 C .朱肱 D .成无己 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解的医家是 A .庞安时B .王叔和C .纪天锡D .成无己 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成科 A .元代B .宋代C .清代D .唐代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自于医家 A .窦默 B .王执中C .危亦林D .何若愚 25.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A .针灸铜人的创制 B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 C .绘制明堂图 D .绘制腧穴图

医学史一练

中国医学史题解 一、名词解释 1、沈括 2、五禽戏 3、校正医书局 4.砭石 5、中西医汇通派 6、痘衣法 7、陈藏器 8、涪翁 9、简帛医书 10、雨疾 1、沈括:是宋代著名科学家,发现了地磁偏角,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全面反映了自然科学于社会科学的多方面科学成就。 2、五禽戏:是东汉医家华佗发展古代导引的知识与经验,选择模仿虎、鹿、熊、猴、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特点,使头、身、腰、腹、四肢达到全面的运动锻炼,是现在已知我国较早具有完整套数的医疗保健体操。 3、校正医书局:于1057年设立,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籍传播有重要贡献。 4、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5、中西医汇通派: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出现,主要是近代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在医学领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和洋务运动中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影响。代表人物有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和张锡纯等。 6、痘衣法:将天花患者穿的内衣,拿给未出天花的人穿,想让其产生抵抗力。 7、陈藏器:唐代医家,著有《本草拾遗》10卷,他所创的“十剂”分类,丰富了方剂学的基本法则。 8、涪翁:是东汉时期活动于四川涪水附近的民间医学家,在针灸学和诊断学方面很有造诣,著有《针经》、《诊脉法》传于世,早佚,其再传弟子郭玉是东汉和帝时太医丞。 9、简帛医书:简为竹简、木简,帛为丝织品。简帛医书即古人刻写在竹木简或丝织品上的医学书籍。 10、雨疾: 甲骨文中的记载。表示一次有许多人染病,就象降雨一样。是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 二、填空 1、宋代____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2、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国家是____。 3、王安石变法后,太医局逐渐改观,著名的____也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4.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大约就生活在____氏族社会。 5、刘完素创立了“火热论”的病机学说,把《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中有关火热病机的38种发挥为____种,以说明火热致病的广泛性。 6、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大约在____世纪先后由海舶传入我国。 7、____年开始对进出口船只实施检疫,这是我国海港检疫的开端。 8、____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 9.《帝王世纪》中记载“____ ……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10、《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中植物药多达____种,并且所载主治病症约____种。 1、翰林医官院(医官局) 2、中国 3、三舍 4、?系 5、57 6、12~16 7、1873 8、1981 9、伏羲氏 10、252 170 三、单项选择 1、最早记述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的著作是( E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肘后备急方》 E.《外台秘要》 2、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说的著作是( C ) A.《内经》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D.《三因极—病证方论》E.《诸病源候论》 3、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 A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易经》 E.《中藏经》 4、最早注释《内经》的医家是( D ) A.皇甫谧 B.杨玄操 C.王冰 D.全元起 E.杨上善 5、我国医学教育最早兴起于( C ) A.隋 B.唐 C.南北朝 D.宋 E.明清 6、《温热论》的作者是( C ) A.吴塘 B.薛雪 C.叶桂 D.吴又可 E.巢元方 7、《本草从新》的作者是( A ) A.吴仪洛 B.李时珍 C.吴其浚 D.赵学敏 E.孟诜 8、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是( D ) A.《脉经》 B.《崔氏脉诀》 C.《察病指南》 D.《敖氏伤寒金镜录》 E.《诊家枢要》 9、河间学派是 ( A) A.是以阐发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的一个医学流派 B.是以阐发内伤病之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的一个医学流派 C.是以阐发外感病之火热病机为中心内容的—个医学流派 D.是以阐发阴虚火旺病机为中心内容的一个医学流派 E.是以阐发《素问》病机为中心内容的一个医学流派 10、唐代太医署医学分科,其中医科为() A.医、针、按摩、咒禁 B.食、疾、疡、兽C.方脉、针、疡 D.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 E.大方脉、小方脉、风、疮肿兼折伤、产、眼、口齿兼咽喉、针、金疮兼书禁 1、 E 2、C 3、A 4、D 5、C 6、C 7、A 8、D 9、A 10、D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知识整理 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①精-专业精;②诚-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①最早描述天花病;②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③最早发现“疥虫”;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3发展医学教育。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5 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戾气学说的主要观点:“戾气”学说是由吴有性提出,该学说的主要观点是: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 明清时期《内经》研究有哪些特点:明清医家研究《内经》,注释发挥等传统形式居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编纂,尤其是简要节选的分类文献,成为这一时期一种新的研究形式。注释发挥经典著作是历代医家治学的基本方法,而明清独盛。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是两书最早全注本,也是现存《灵枢》最早的全注本。明吴昆《素问吴注》对《素问》全文通注,注文简明。清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论理较详,切近临床。清张琦《素问释义》,注释较为精炼。由滑寿原注,汪机续注的《读素问钞》是素问较早的节注本,分为12类。张介宾《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素问》、《灵枢》最完整者。其他如薛雪《医经原旨》,沈又彭《医经读》,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等亦属此类。此外还有学习医经的心得记录类著作。 明清时期温补派和寒凉派代表医家:明清时期温补派代表医家有: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寒凉派代表医家是徐大椿、陈修园。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学说) 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成书——战国至秦汉 ?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 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集汉以前药物学大成,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官至长沙,张长沙。医圣:明代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流传:《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 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和成就: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整部《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265~960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 7.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