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农机工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机工程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其作用不言而喻。
在农机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发展。
本文将针对农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推动农机工程的健康发展。
一、问题分析1.技术水平不高农机工程是涉及农业生产的专业领域,其核心是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和应用。
在当前的农机工程中,技术水平整体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农机的设计和制造领域,存在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问题。
很多农机产品在设计上缺乏创新和差异化,难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机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在农机的生产和工艺技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很多农机生产企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质量无法保障。
在农机的应用和维护方面,存在着农民对农机操作技术的不熟悉问题。
很多农民对农机的操作、维护和保养知识了解不够,难以正确、有效地使用农机,从而影响了农机的使用效果。
2.产品结构亟待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决定了农机工程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然而目前农机产品结构亟待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机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类型较少。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农机产品仍以传统的拖拉机、收割机等为主,缺乏高效节能的新型农机产品。
农机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产品间存在相互替代和竞争关系。
拖拉机和小型农用车之间功能重叠,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竞争激烈。
农机产品结构缺乏差异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农机产品在功能、品质等方面相差不大,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农民群体的需求。
3.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工程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农机产品,更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来支持。
目前农机工程的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范围狭窄的问题。
很多农机生产企业在销售农机产品时重视,而在售后服务方面却投入不足,导致售后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浅谈农机工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农机工程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机械化手段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在农机工程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其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针对农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农机工程存在的问题1.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农机工程技术水平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些基础农机设备的制造水平和性能参数不高,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2. 部分农机设备功能不完善。
一些农机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功能不完善的问题,例如部分拖拉机的扭矩输出不足,致使在耕作等作业中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故障。
3. 过度依赖进口。
我国目前对一些高端农机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导致了农机设备行业的竞争力不足。
4. 维修和保养不力。
农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在一些农户中常常被忽视,导致设备老化速度加快,出现频繁故障,增加了使用成本和工作难度。
5. 缺乏农机工程技术人才。
由于农机工程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于农机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相对较大,但目前我国农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足。
二、解决对策1. 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机工程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推动农机工程技术的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 完善农机设备。
加强对农机设备功能的改进和优化,提高设备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通过技术改进和新材料的研究应用,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3. 加强国产化进程。
政府应支持国内农机设备制造企业加强国产化进程,推动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设备的自主化水平,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
4. 加强维修和保养。
农机设备生产企业应加强对用户的维修和保养培训,提高用户的维修和保养意识,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三、结语农机工程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的核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升级。
农机的出现,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目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已经初步完成,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下面,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对策两方面探讨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现状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已经初步完成,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各地农村的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一些发达地区的农业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农业仍然处于半机械化状态。
这种技术水平的不平衡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二)农机化建设滞后当前,农机化建设滞后,比如一些地区农机化率低,农机使用数量少,农业生产工具配置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
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用机不足目前,农业用机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尤其是一些大型农机械,如收割机、拖拉机等,使用情况尚不普遍。
这不仅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还会导致耕地面积的浪费。
(四)人才短缺目前,农机技术人才短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无法保证农机维修保养的情况。
这也是影响农机化进程的一个瓶颈。
二、发展对策为了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针对技术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认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农机设备。
针对农机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投入,扩大农机经销商的分布等措施加快农机化步伐。
(三)优化农机配置针对农业用机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农机配置,实行农村集体经济联合作,发扬“轻农业、多作业”的农业生产模式等措施,扩大农机使用范围和机械化水平。
针对农机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人才选拔,加强技术团队和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以及推进农机厂商和农药厂商的合作等措施,加快农机技术人才培养。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加大财政支持和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方面,可以通过增加投入、完善政策等方式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也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展望未来,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发展对策、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前景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流失,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已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由之路。
目前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仍然大部分依靠人工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机设备更新换代较慢,技术含量不高,无法满足山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缺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推动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技术含量,提升山区农业生产水平。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农业机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虽有不足,但是通过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可以促进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2. 正文2.1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贵州山区地势复杂,大部分农田分散,耕作艰辛,传统农耕方式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在近年来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从财政支持和农民培训两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可以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可以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操作的技能,促进机械化在山区的推广应用。
未来,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广阔,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有望为当地农业产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关键词】关键词: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问题、挑战、对策、财政支持、农民培训、技术指导、前景、未来发展方向、总结1. 引言1.1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概述贵州是一个山地较多的省份,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目前,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等方面。
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主要包括农村耕地面积小、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等。
为了促进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前景是光明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指导,我相信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突破,迸发新的活力。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注重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取得更大成功。
2. 正文2.1 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贵州山区是中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传统的人工耕作和管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推广,贵州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逐渐加快。
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5篇 篇1 一、引言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推动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健康发展。
1. 推广体系不完善 当前,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置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这导致推广工作难以全面覆盖,部分地区农民对农机的认知和使用率较低。
2. 农机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 部分地区农机的研发和生产未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导致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同时,农机的性能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是农机推广和使用的主要群体,但部分农民的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对于农机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缺乏必要的操作和维护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的普及和推广。
4.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虽然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相比其他行业,政策支持力度仍显不足。这导致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三、建议
1. 完善推广体系 建议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加强推广机构建设,合理配置人员和经费。同时,应建立健全农机制销网络,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机服务。
2. 调整产品结构 针对市场需求,建议农机研发和生产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应加强农机的性能和质量改进,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 加强农民培训 为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建议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现场教学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农机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和维护保养方法。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应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机服务。
浅谈贵州山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对贵州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对贵州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及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结构;发展现状“十三五”以来,贵州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主要农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在山地农机新技术和新装备上有所创新。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的制约,贵州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有效的改进措施1贵州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1.农机化水平依然较低,难以满足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2018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10%,农机总动力达到10.04亿kW,而贵州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36.32%,排在全国低位,农机总动力为2 376.65万kW(不含农用运输车),只占全国的2.38%,单位面积农机动力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左右。
机械化作业以耕整地机械水平相对较高,机耕率达73.53%,但在播种、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依然很低,机播率和机收率仅为2.86%和 20.16%。
贵州水稻机播率相对较高,也只是6.88%。
而其他大宗农作物玉米、马铃薯、油菜的机种机收水平更低。
贵州是马铃薯种植大省,机收率也只有7.33%;作为传统油菜生产区域,贵州油菜机收率和机播率仅为 3.03%和2.09%;常规饲料作物玉米机播率仅0.44%。
近年来,贵州围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山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薏苡、酒用高粱和荞麦,以及辣椒、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以期培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些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一定规模,但机械化水平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1]。
薏苡、酒用高粱和养麦的播种和收获仍然以人工劳作为主,劳动成本一直高;贵州作为辣椒种植第一大省,辣椒机械移栽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而占生产成本最大的收获环节大多还是手工采摘;春茶、名优茶采摘也基本是人工作业。
N o n g j i y u w e i x i u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原因1.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
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各地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
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近年来,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
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
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面对网络信息时代,但是各地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镇区办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发布工作,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
对外界的一些作业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从而无法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协调。
导致局部地区农机供大于作业需求或需大于供的现象时有发生。
并且,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很难发展的。
浅谈镇康县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法规。
农机化发展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笔者凭借多年的推广经验,就如何搞好镇康县山区农机化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 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156-01随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的政策,新农村、新家园建设的开展,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推动了我县农村的农机化发展,使得农业生产逐步迈进机械化时代。
但由于我县地处边疆,山高坡大,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一些实用先进的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
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结合我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大山区和半山区农机化推广力度,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一、镇康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镇康县县域面积264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8%。
境内最高海拔为2978米,最低海拔为510米,全县属喀斯特地貌。
全县共有7个乡(镇),74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1万人,农村劳动力9.02万人,农机户10406户,拥有中小型拖拉机 7732 台,微耕机1118台,联合收割机1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 5142 台(套),农机总动力162028.1kw,乡村农机从业人员 9880人。
机耕面积7480公顷,机电灌溉面积310.4,机械植保面积16172.6公顷,机收面积546,67公顷。
虽然我县农机化的发展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但与目前全国50%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相比,我县由于受到地理条件、耕作制度、种植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机械化水平与平原相比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产生、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目前我县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山区农机化发展滞后一是对山区投入甚少,山区的农机化基础愈来愈薄弱,与平坝地区的差距也愈来愈大;二是对山区农机的示验、示范、推广不够重视,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在山区进行试验和示范,在农民中存在“想学而无从学”的问题;三是适用山区作业的农机具品种少,性能质量差,价格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
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分析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
据这些问题提出农机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机化问题对策
当下,我国依然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
结构需要调整,农村经济需要繁荣稳定,农民生活水平需要
不断提高。所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帮助农民抵抗自
然灾害、减少农业损失、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
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及改善农业装备结构及发展现代新
农村拉动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国家
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
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就目前我国各地情况看,农机发展
不平衡,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农机化发展意识不强
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
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
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实际
在生产中很少用,没有发挥机械作用。同时,农机化工作还
没有引起各级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仅靠农机管理部门的努
力工作还难以奏效, 需要各级领导在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
道路上,保证农机部门有充足的资金,真正把它作为农业现
代化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来抓。
2.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
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
植业和农产品粗加工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
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作用不明显。
同时,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机服务网络缺乏。特别
在农机具作业过程中不能及时排除故障,更显得无所作为,
农机服务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
3.农机化信息获取的渠道较少,影响农机新技术的推广
农机新技术、 新机具的需求多种多样,而目前获取这些
信息的渠道很少,大部分乡镇级农机站由于经费问题信息得
不到更新,知识得不到提高,不能适应现代农机现代化发展。
4.作业成本高,农民热情低
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
已变成主要成本之一。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
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直接影响农民对发展农机化的热情。
二、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1.加大农机化的投入,健全相关配套措施,提高农业机
械化水平
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来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积极
性,带动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建立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有效利用好农机补
贴资金。二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制定农机化资金投入政策,
按照中央精神实行地方农机购置补贴同时,对农机作业及农
机燃油,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标准化、
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给予资金
扶持或补贴。三是要抓住机遇,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农
业机械化的投入,继续实施财政资金为向导, 积极引导农民
和农村集投资,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 发展效益农业。四是
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
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急需购机而暂时缺乏购买
能力的农民解决购机款。五是通过加大农机投入,围绕科技
进步来转变农机化的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
以存量优化促结构升级,确保农机总量稳步增长,发展水平、
发展质量全面提高,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2.调整结构,重点扶持
对种植面积大,既适合机械作业,又有一定市场需求,
能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利于农民增收经济作物的
农机配套项目,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重点扶持,推进农
业机械化由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并同时由原来主要
以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林副畜禽渔业发
展。因此,要大力推进薯类、油菜、大豆生产机械化,重点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生产机械、园林机械、农
产品加工机械技术及成套设备、果蔬贮运保鲜设备、优势经
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绿色高效植保机械、畜禽水产养殖
机械及适应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新机具新技术。
3.优化农机化信息网络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正常运转有赖于系
统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深
入,对农机化的需求层现全方位的特点,信息工程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要建立起与省级连接的市、县、区、乡
农机化信息网络,搞好信息的采集、发布工作,满足市场需
求。
4.努力提高农机化现代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学历教
育、专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农村劳动
力和农机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机队
伍,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
输出转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积极开展农机市场打假整治、整顿和规范农机供应和维修市
场秩序,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农机
优质服务活动,农机部门要精心组织,科学调度机具,努力
满足农户用机需求,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收种进度,
组织技术人员为机手提供咨询、培训、维修、信息等服务;
积极探索和扶持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公
司等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
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5.努力实现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总目标, 制定出台促进农机
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年度发展计划,积极探索新时期农
机化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做好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工作、 确
保农机安全生产。全面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依法对农机维修网点、 农机生产厂家、 销售点进行监督检
查, 加强监管、打击伪劣农机产品, 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
行为, 切实保护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大家要共同努力,抓住机遇,面对挑战,克服困
难,开拓前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开创出农机化
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永:农机化发展方向及策略,湖南农机,2009.
[2]权炳娟:农机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农技服务,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