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斯基进行曲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9.45 KB
- 文档页数:4
《拉德斯基进行曲》名字的由来一提到《拉德斯基进行曲》,大家就会想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可能是中国普及度最广泛的一首管弦乐作品。
这首管弦乐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这部作品诞生于1848年。
说起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
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
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
从实质上讲拉德斯基是一个铁腕人物,曾残酷镇压了邻国的人民起义,可以说是一个军阀代表性人物,这个人物是具有反动性质的。
到了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
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片段1)。
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片段2)。
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这部作品诞生之后,老约翰·施特劳斯第一次在奥地利长官们面前演奏时,长官们在听到副歌时鼓掌跺脚随着音乐旋律打起了节拍。
后来这一形式被逐渐保留了下来,熟悉这个传统的观众仍会在乐队演奏此曲时跟着节奏打起节拍。
这也是我们看到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演奏到这个乐曲时,全场观众跟随乐曲拍打节奏的由来。
拉德斯基进行曲创作背景介绍
拉德斯基进行曲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原名为《拉德斯基进行曲》,是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
拉德斯基将军是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
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这首曲子的初衷是为了颂扬拉德斯基将军的胜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首曲子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人们逐渐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更喜欢这首曲子本身。
这首曲子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是保留节目,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全场观众会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形成的惯例。
总的来说,这首曲子虽然最初是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但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首具有普遍意义的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听后感引言拉德斯基进行曲是由斯特拉维洛斯基-拉德斯基于1882年创作的一首进行曲。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史诗般的氛围而闻名于世,成为经典的进行曲之一。
在听完这首曲子后,我深受感动,以下将分享我对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听后感。
对旋律的赞美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旋律极其优美,充满力量与激情。
它的开头以庄严肃穆的音响起,迅速引发人们的注意力。
而后,曲子逐渐展现出一幅宏伟的画卷,带领听众踏上一场奇幻而壮丽的音乐之旅。
旋律的起伏动听,如波涛汹涌般席卷而来,仿佛把人们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其中震撼人心的乐句与华丽的和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
每个音符都如画笔一般,勾勒出美丽而雄壮的音乐画卷。
曲调的变化与转折在整个曲子中,拉德斯基进行曲通过曲调的变化和转折,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与戏剧性。
它流畅而富有张力的曲线,犹如一部戏剧的起伏情节,让人唏嘘不已。
曲子的起伏变化令人难以预料,时而哀伤忧郁,时而豪迈激昂。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曲调逐渐加快,音符变得更加密集,给人以奋发向前、勇往直前的力量。
这种饱满的情感和节奏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动力与活力。
弦乐与管弦乐的结合拉德斯基进行曲中,弦乐与管弦乐的结合非常巧妙。
弦乐器创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令人感到神秘而庄重。
而管弦乐器则为整个曲子注入了活力与活气,增加了节奏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子中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运用。
它们在音色上的转变和变化,使得曲子具有更加立体的感觉。
从轻快的木管乐器到豪华的铜管乐器,它们相互呼应、相互对话,为整个曲子增添了一层丰富的色彩。
音乐与情感的共鸣音乐是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而拉德斯基进行曲正是这样一首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音乐作品。
它的旋律、曲调和乐器的演奏都向听众传递着深深的情感。
在听到这首曲子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世界,忘却了一切的烦恼和疲劳。
曲子的声音温暖而鼓舞人心,让我感到无比的宁静与喜悦。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获得力量面对困难和挑战。
《拉德茨基进行曲》,又名《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创作的曲谱。
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
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
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
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
后来,由于此曲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支曲子来。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
这时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天空之城》久石让这是一首歌谣萧伤的歌谣倾诉着一个地界从兴隆到衰败的故事从前从前的辉煌早已成为现在现在的遍地废墟金银财宝胜利荣耀早已被时间抹去化为一丝历史的尘埃静静淌在这本书里不论他们之前的战力如此雄厚不论他们之前的智慧如此丰富也避免不了成为被杂草藤蔓遮掩着的残垣断壁望穿千年恢宏的大殿盛不下那些人创造的丰功伟绩终究溢出流下了一声叹气深藏沉淀只为那千年之后的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因为花开花谢花生花灭或许不够清楚听听吧让精灵们诉说歌唱感受生命的初始与尽头……出埃及记:这个曲子讲的是犹太教的创始者、世人膜拜的先知摩西,在人们饱受埃及战火咆哮的年代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踏进沙漠,逃出古埃及前往心中向往的生活的故事。
但,我想到的我国历史上一位有类似经历的名人:汉武大帝时期博望侯-张骞,张骞出塞时期也是被匈奴人扣押了十年之久,同样的旅途艰难不忘初心。
拉德斯基进行曲一.乐曲概述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
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
这时指挥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互动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拉德斯基进行曲常见的版本还有为管乐队所作的改编曲。
二.创作背景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
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
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
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
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
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三.乐曲欣赏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
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
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
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四.拉德斯基简介约翰·约瑟夫·文策尔·拉德茨基·冯·拉德茨伯爵( 176611.02-1858.01.05) 波希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
拉德茨基元帅在军事生涯逾70年,直到他去世时91岁,他赢得1849年3月23日著名的诺瓦拉战役的胜利。
拉德斯基进行曲简介拉德斯基进行曲(The Radetzky March)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f Strauss)于1848年创作的进行曲。
这首进行曲以奥地利的元帅拉德斯基命名,是20世纪最著名的进行曲之一。
拉德斯基进行曲是奥地利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经常在新年音乐会和其他音乐演出中演奏。
创作背景拉德斯基进行曲由约瑟夫·施特劳斯创作于1848年,当时奥地利正经历着革命和政治动荡。
施特劳斯的父亲约翰·施特劳斯是当时奥地利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施特劳斯家族被誉为维也纳华尔兹王朝。
然而,约翰·施特劳斯因患病而无法完成一次音乐会的合同,于是他将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约瑟夫·施特劳斯。
在音乐会上,约瑟夫·施特劳斯向观众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演奏了一系列华尔兹、圆舞曲和进行曲。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他刚刚创作不久的拉德斯基进行曲。
曲调风格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曲调优美动听,具有充满活力和节奏感的特点。
这首进行曲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分别是主题A、中段B和尾声C。
主题A是该曲最知名的部分,以其欢快的旋律和轻快的节奏而著名。
中段B则增加了一些静谧的音乐元素,并引入了一些新的旋律。
最后,曲目以尾声C结束,再次回到了主题A的音乐。
音乐意义拉德斯基进行曲成为奥地利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应用而闻名。
这首进行曲既是音乐会常见的节目,也是庆典和纪念活动中经常演奏的音乐。
拉德斯基进行曲在奥地利新年音乐会上的演奏成为传统。
每年的新年音乐会都会在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邀请观众和乐队一起拍手参与其中,创造出一种欢乐的氛围。
这种传统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依然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
此外,拉德斯基进行曲也被用作电影、电视剧和广告等各种媒体作品中的背景音乐。
这首进行曲的充满活力的旋律和节奏使其成为表达喜悦和庆祝的音乐的首选。
总结拉德斯基进行曲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
拉德茨基进行曲强弱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大名鼎鼎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强弱规律呀!拉德茨基进行曲,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啊!当音乐响起,就仿佛有一支英勇的军队在你面前踏步前进。
那节奏,那韵律,真的太带劲啦!你知道吗,这其中的强弱规律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舞蹈。
强拍就像是舞者用力踏出的那一步,坚定而有力,能让你一下子就感受到那股气势。
而弱拍呢,则像是轻轻的落脚点,给整首曲子增添了一份灵动和俏皮。
比如说,当你听到那激昂的段落时,强拍就如同战鼓声声,咚咚咚地敲在你的心上,让你的心跳也跟着加速起来。
哎呀,那感觉,就好像自己也成为了那英勇队伍中的一员,要跟着一起去冲锋陷阵啦!而那些弱拍呢,则是在中间调节着节奏,让一切不会显得过于急促和紧张,反而多了一份从容不迫。
这强弱规律不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嘛!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特别重要、特别紧张的时刻,就像是强拍,需要我们全力以赴地去应对。
但也有那些相对轻松、悠闲的时光,就如同弱拍,让我们可以好好地放松和享受。
想象一下,如果拉德茨基进行曲没有了强弱规律,那会变成什么样呢?那肯定会变得乱七八糟,没有了那种节奏感和魅力呀!就像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了张弛有度,那该多累呀!而且哦,这强弱规律还特别考验演奏者的技巧呢!他们要精准地把握每一个强拍和弱拍的力度和时长,才能把这首曲子演奏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把握好各种事情的分寸,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休息。
总之呢,拉德茨基进行曲的强弱规律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它让这首曲子充满了魅力和活力,也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生活的道理。
所以呀,下次当你再听到拉德茨基进行曲时,不妨好好感受一下那强弱规律的奇妙之处,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哦!这强弱规律,就是音乐的魔法呀,能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力量!。
拉德斯基进行曲赏析
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我最早接触古典音乐之一,给我印象非常之深刻,我用手风琴演奏此曲也有10 年有余,每次演奏此曲都总是兴奋不已、百听不厌。
这首铿锵有力的管弦乐给人一种斗志激昂、精神振奋的激情,每次演奏和演出这首乐曲都相当兴奋,每当我沉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中时,总能伴随着这轻快地节奏如奔跑一般随风飘舞。
从开始的快捷清脆到沉稳柔和的音乐,整个音乐都充满了独特的个性色彩,音乐跌宕起伏又和谐动听,使人们的思绪紧跟变化的旋律,犹如沉醉在漫步之中。
一、作品概述《拉德斯基进行曲》又译为《拉德茨斯基进行曲》,1848 年(奥)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管弦乐曲,这部作品百听不厌、
脍炙人口、通俗易懂,旋律性很强。
这是老约翰•旋特劳斯的最受欢迎的一首传世佳作,也应该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一直是哈布斯堡王朝强大军力的音乐代表,此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
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风格的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
一般音乐会结束都喜欢用这首乐曲来结尾。
特别是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结束时都会在金色大厅响起这首曲子,并成为一种传统。
二、人物介绍及创作背景
1.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3、14—1849、9、25)奥地利著名作
曲家,是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圆舞曲和大量的进行曲,波尔卡舞曲等,他的代表作就是《拉德斯基进行曲》(作品228 号)和《安娜波尔卡》等。
其中《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品,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压轴曲都会上演这首曲子。
老约翰•施特劳斯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小约翰•施特劳斯(大儿子)被誉为“圆舞曲之王”,其代表作《蓝色多瑙河》等;约瑟夫•施特劳斯(二儿子);爱德华•施特劳斯;(三儿子)他们称之为施特劳斯家族,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是以施特劳斯家族音乐为主。
2.拉德斯基(名为:约瑟夫•拉德斯基•冯•拉德茨
(1766.1.2 —1858.1.5 )波西米亚贵族和奥地利军事将领,民族英雄,拉德斯基元帅在军事生涯逾70年,(他赢得1849年3月23 日著名的诺瓦拉战役的胜利),他曾任奥地利陆总参谋长,骑兵总司令;拉德斯基将军从1815年到1831年这16年中人任威登伯克•隆巴等地骑兵总司令,奥地利陆军元帅,在此期间,他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利益,但后来他又率领军队入侵领国意大利,残酷镇压领国人民起义,虽然拉德斯基是一个积极维护本国利益的爱国将领,但同时又是一个残酷镇压人民的暴君和侵略者及反动军阀。
1849年3月23日,拉德斯基赢得了诺瓦拉战役的胜利,老约翰•施特劳斯为了献给拉德斯基在诺瓦拉战役胜利,凯旋而炫耀自己的威风创作的;当初老约翰•施特劳斯视他为民族英雄而赞颂,后来知道他又是一个暴君,不光是他自己的儿子们不愿意再演出这首乐曲,就连他自己也不愿意再演出这首乐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他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独特的音乐感染力和较强的剧场效果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最流行的进行曲。
三、作品分析《拉德斯基进行曲》是用西洋大调式手法而创作
的。
乐曲是
D大调2拍子;作品为复三部作品;弓I子+A+B+A引子部分是小军鼓和大军鼓合奏,就好像是阅兵之前、士兵身着威武的军装、昂首挺胸排成方队一样很自信地等待着检阅,又好像是部队骑着战马出征的情形;接着就是xx x xx x 节奏音形,所有乐器都凌空而起,把人弓入到音乐的境界,这也仿佛让人们看见了一队步兵轻快地走过大街,接着就是(1)A 部分主题,由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写成而富有弹性、轻松活泼、带有战马奔腾的节奏。
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拉德斯骑在战马上并指挥战斗的威武形象和凯旋形象;旋律热情而辉煌,主题反复演奏,使音乐流露出自豪和雄伟的感觉。
(2)B部分(从D大调转到A大调)这是一段沉稳而柔和的音乐,整个音乐的力度有所减弱,增加了抒情色彩,而又富有吉普赛风格的曲调,节奏清晰流畅而富于跳跃感,仿佛是描绘了拉德斯基威武潇洒、自信得意、意气风发的神情、又宛如这位元帅正率兵出征,驭马疆场。
(3) A 部分又回到了主题,不但表现了拉德斯基凯旋威武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享受胜利
的喜
悦心情。
四、作品欣赏见解
从2002—2012整整10年,每年中央电视2台3台或4台都会直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但每年我都提前在电视机前静候这场音乐会的到来,等待指挥家们指挥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拉
德斯基进行曲》;从2002 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执棒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2003 年哈农库持执棒指挥、2004 年穆蒂执棒指挥、2005年马泽尔执棒指挥、2006 年杨松斯执棒指挥、2007年祖宾•梅塔执棒指挥、2008年普莱特执棒指挥等;大师们对作品《拉德斯基进行曲》理解得十分生刻透彻,指挥风格也独具其特。
198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担任指挥,当指挥《拉德斯基进行曲》中途他转身面对观众时,场上场下观众顿时沸腾轰动了,他沉着稳健,详略得体,与观众的眼神交流和互动为之震撼。
2002 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由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执棒指挥,当他指挥《拉德斯基进行曲》时,他那潇洒大方,激情四射,对作品的把握恰到好处使观众不得不赞叹。
2010 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法国著名指挥家普莱特执棒指挥,当他指挥《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尽管他已85 岁高龄,但是他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特别好,一点不输给年轻人,他那大师的风范,孩童般的可爱,他那亲切感、幽默感、收放自如,对作品如诗如画的理解和诠释一直印在我心间。
总之:《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部作品不仅代表老约翰•施特
劳斯的佳作,也是代表世界佳作,永恒的佳作;他那脍炙人口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百听不厌而独特的音乐感染力、永远给人们最美的享受,它的生命力和音乐价值永远伴随着人类,将永
远代表着音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