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标准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空间数据库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

(试行)

1.总则

1.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1.主题内容

本标准明确规定了以数字图形形式表达的“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附图”的地理底图简化原则和专业图的编图要求、空间数据库图形分层标准与图元属性、数字制图标准以及适用于MapGis格式的数据存储标准。

1.1.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建立“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和数字成果图的编制,并为相关专业的空间数据库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工作提供参照标准。

1.2. 引用标准及参考规范

GB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GB/T 14498 工程地质术语

GB/T 13923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1.3. 编制依据与标准内容

依据地矿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编制的《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中对建立信息系统的有关要求,同时考虑数字制图的需求,制定县(市)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间数据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

2.编图要求

2.1. 编图总则

2.1.1.成果图件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要求提交下列成果图件:

⑴环境地质图;

⑵地质灾害分布图;

⑶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

⑷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预测图;

⑸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

2.1.2.比例尺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调查区域,成果附图以1:50万比例尺为宜,对直辖市和重要经济开发区可放大至1:25万比例尺。

2.2. 地理(地质)底图

以各省(自治区)地质图为基础,经过调整比例尺,编制与环境地质调查比例尺相应的地理(地质)底图,基本保持地质图中地质界线、断裂构造,同时标明地质年代。对挽近期活动

性断层(或断裂)用专用图例区分,用于反映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形成的地质条件。对编制地理地质底图有困难的省份,亦可利用国家正式出版的等比例尺地形图,对地形各要素进行选绘或用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作为编绘基本资料,经过综合取舍,编绘地理底图。

为减轻图面负担,保证编图内容重点突出、阅读简便,充分体现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服务思想,地理(地质)底图的地理要素应缩减到以下内容:

2.2.1.水系

海岸线、岛屿在图上要保持精确的位置和轮廓形状,河系应主次分明,较大河流应注意表示河床和河漫滩的特征,湖泊、水库一般均应选取。

2.2.2.居民地

县级以上(含县级)居民地应全部选取,县级以下居民地有重要意义的居民点应予以选取。居民地的选取密度要适当,在稠密地区,如河南南部、东南沿海各省等,图面上每平方分米(0.01m2)可表示到12个左右的居民点。在较稀疏地区,如内蒙、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图面上每平方分米(0.01m2)可表示到4个左右的居民点。其它中等密度的地区,图面上每平方分米(0.01m2)可表示到8个左右的居民点。邻区应为主区内的二分之一。

居民地名称注记的方法,凡属县以上的居民地,一般不注“市”、“县”,如:“北京市”、“沙市市”、“正定县”,只需注“北京”、“沙市”、“正定”即可。如遇单名的市、县,如“沙市”、“达县”等则应照注,不能省去“市”、“县”字样。少数民族地区的旗和自治县,应注全称。

2.2.

3.道路

所有铁路要全部绘出。公路分为高速公路、国家级公路、省级公路和一般公路,一般地区全部选取,在公路稠密的地区以及大城市通向郊区、县的支路可以舍去一部分,在人烟稀少、公路网不发达的地区,可视连接居民点的需要,酌量选取其他低级道路。双线河上的桥梁要表示,单线河上的桥梁不表示。

2.2.4.地貌

正确选用山峰及其高程的注记来反映制图区的地貌,不表示等高线、等深线。

2.2.5.境界

表示国界、省(自治区)界及县(县级市)界,各级境界应根据最新行政区划资料精确绘出。有国界的图幅,应经省(自治区)测绘局审查后方能出版。

2.3. 2.3 环境地质图

2.3.1.编图原则与内容

反映环境地质问题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反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和代表性的、规模较大的、或规模虽小但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并在综合研究、分析上述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分区。

2.3.2.编图方法

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作为最低层面制图单元,以表征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用注记表示,按照我国现行标准,在成因建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由岩性+岩石强度+结构类型所决定的岩性组(岩性综合体),土体类型分为卵砾类土、砂类土和粘性土,土体结构分为单一结构、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特殊类土作为地质灾害类型用点状符号表示;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用不同颜色的网纹表示; 地质灾害评价分区用普染色表示。各种地质灾害危险区、亚区采用分区说明表形式,简要说明区、亚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现状、发展趋势,置于图廓内适当位置。

2.4. 地质灾害分布图

2.4.1.编图原则与内容

反映各种地质灾害形成、发育和分布的地质环境背景,主要反映各种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等。

2.4.2.编图方法

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作为最低层面制图单元,用注记表示;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个体或群体(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以专门图例表示; 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地沼泽化、地下水变异等面状发育的地质灾害用符号表示; 特殊岩土灾害用普染色表示,不同程度的分

级用网纹区别。

2.5. 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

2.5.1.编图原则与内容

反映地质灾害形成、发育和分布的地质环境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在不同地区的发育强度及其危害性。

2.5.2.编图方法

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作为最低层面制图单元,用注记表示; 采用定性、半定量的方法,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规模、密度等因素综合评价,进行地质灾害发育强度评价分区,用普染色表示; 根据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用网纹表示。

2.6.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预测图

2.6.1.编图原则与内容

反映地质灾害形成、发育和分布的地质环境背景; 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评价分区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预测评价分区。

2.6.2.编图方法

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作为最低层面制图单元,用注记表示; 根据潜在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和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进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评价,用网纹表示; 根据人口密度、社会产值密度和重大工程建设情况进行国土重要程度评价分区,两者组合分析,结合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价分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预测评价分区,用普染色表示。2.7. 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

2.7.1.编图原则与内容

反映地下水类型; 主要反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第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环境水文地质评价分区和环境水文地质趋势预测评价分区。

2.7.2.编图方法

将地下水类型作为最低层面制图单元,用网纹表示; 根据地下水污染条件(含水层防污性能、自净能力、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等)、污染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土壤盐渍化、地方病、海水入侵等)的分布和程度,进行环境水文地质评价分区,用普染色表示; 根据地下水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状况、区域水均衡状态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及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发展趋势综合评价,进行环境水文地质趋势预测评价分区,用网纹表示。

3.图幅数据结构

图库是由图幅组成的,不同的图幅具有相同的数据结构特征,图幅的数据结构代表了图库的数据结构。

3.1. 图幅属性

图幅属性用来记录关于整个图幅的有关信息,采用属性数据表形式,属性表的基本结构如下(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