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及要求2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4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空间数据库建立流程及技巧郑翔;吴志春;郭福生;张洋洋;陈瀚之【摘要】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是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总体技术流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数据库中集合了地质图中所有的地质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它很方便地了解各类地质信息,因此建库工作特别重要。
本文从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对象类属性录入方面概述了建库流程,并对建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技巧进行了阐述。
该方法技巧对确保空间数据库数据的质量、提高建库效率有较大意义。
%The process flow of creating spatial datab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general technical process of 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 (DGSInfo).Spatial database is a collection of all th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of geological maps,and people can easily access to various types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it,thu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reate the databa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database from aspect of attribute input of basic element class,integrated element class and object class, and it elaborates on precautions and technique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database.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ensure the data quality of spatial databas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reating the database.【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385-389)【关键词】空间数据库;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信息【作者】郑翔;吴志春;郭福生;张洋洋;陈瀚之【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3.10 前言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Info)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MAPGIS软件的基础上二次开发而成的,建立了PRB数字填图过程及其相应的数据模型[1~4]。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DGSS空间数据库操作-图文21空间数据库操作21.1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
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1.1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图21.1.1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
在此基础上,地质人员修改完善建库内容,从而降低了建库过程的操作难度。
图21.1.2一站式建库流程说明如果是首次操作,建立空间数据库,其流程如图21.1.3:图21.1.3首次建库一站式流程存在两种情况,需要更新数据库内容:(1)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信息改变;(2)填图单位信息表(地层单位信息表)修正。
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如图21.1.4:图21.1.4数据库更新(一站式)流程系统提供分步骤建库工具(图21.1.5),详见本章各节。
图21.1.5分步骤建库流程21.1.3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拓扑重建技术方案如果对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重新拓扑造区,则原先的“地质界线”线文件、“地质体面实体”区文件的属性信息会丢失;空间数据库的基本要素类、对象类有可能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有可能是局部的,如果无法提供自动化工具,则会在无形中增加地质人员重新整理的工作量。
因此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拓扑重建解决方案,将在建库流程中充分利用“区文件生成Label点”、“合并Label点”、“备份线属性和参数”、“还原线属性和参数”以及“增量继承与更新对象类”等工具,快速更新要素类(图形参数和属性信息)和对象类,在保证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要素类之间严格的拓扑关系一致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象类的增量式更新过程。
21 空间数据库操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的过程是对各阶段数据尤其是编稿原图阶段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综合与解释的过程,是成果标准化以及提供专题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空间数据库模型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DD2006 06)为依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无缝集成、融合和应用提供了可操作平台,地质人员可借助系统提供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方便地对不同阶段的资料进行继承和综合分析。
系统自动提供空间数据库模板,其基本内容直接继承编稿原图或实际材料图。
21.1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基本技术路线与操作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与业务流程融合的建库模式(微工作流),把数据生产融入到生产一线, 对主要原始数据和主要最终成果数据库进行统一描述、统一组织、统一存储由地质人员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逐步生产不同阶段的数据库和数据产品。
使项目人员可以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体会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形成新的工作模式,对提高研究精度、效率和成果的表现形式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1.1.1 基于一体化建库模式的迭代建库解决方案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过程是一个“认识—提高—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地质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前人资料或项目验收专家组意见对已经连好的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进行修改。
当实际材料图或编稿原图发生改变时,从其继承主要信息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也需要同步更新,以保证不同阶段整理分析的数据尤其是空间信息的一致性。
因此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采用“迭代”的思想,结合面向对象的第三代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模型,利用“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和传递的技术”将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等不同阶段数据库进行互通与继承,通过反馈、逐步完善《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规定的建库内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
迭代过程如图21.1.1所示。
图21.1.1 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迭代建库过程21.1.2 一站式建库流程对于地质人员而言,空间数据库中的要素类、对象类等是可以通过软件的一站式流程实现自动化提取。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术语定义 (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 (2)4.1图元编号 (2)3.2 TIC点编号规则 (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 (2)5.1 图层命名规则 (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 (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 (3)6 图层划分 (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 (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 (2)7.2 水系图层 (4)7.3 交通图层 (5)7.4 居民地图层 (5)7.5 境界图层 (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 (7)7.7 地层图层 (8)7.8 火山岩图层 (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 (13)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 (14)7.11 脉岩图层 (17)7.12 围岩蚀变图层 (1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 (19)7.14 断层图层 (21)7.15构造变形带图层 (22)7.16 矿产图层 (23)7.17 产状符号图层 (25)7.18其它图元图层 (25)8 元数据文件格式 (29)9 工作流程 (29)9.1 项目组织 (31)9.2 资料准备 (31)9.3 图件扫描 (32)9.4 图形矢量化 (32)9.5 点线编辑 (32)9.6 图面检查 (33)9.7 图形校正 (33)9.8 建立拓扑 (33)9.9 建立分层文件 (34)9.10 属性编辑 (34)9.11 属性录入 (34)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 (34)9.13 图面整饰 (34)9.14 投影转换 (34)9.15 成果输出 (35)10 质量监控 (35)10.1质量监控体系 (35)10.2 数据质量监控 (35)11 成果汇交 (40)11.1 成果汇交内容 (40)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 (41)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 (42)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 (4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 (43)11.6 检查评分方法 (47)11.7 数据复核 (48)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 (49)12.1 建库原图 (49)12.2 主要工作流程 (49)附录A :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征求意见稿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地质资料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一、资料数字化
1.资料扫描:将纸质地质资料通过扫描仪转换为数字格式,
可以选择高清扫描或普通扫描,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分辨率和图
像格式。
2.影像处理:对扫描后的图片进行处理,包括裁剪、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调整色彩等操作,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可读性。
3.OCR识别: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OCR (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识别,将文字信息转化
为可编辑和可搜索的格式。
4.数据整理:对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根据内容、格式、时间等进行归档,建立一套标准的文件命名和目录结构。
二、数据库建设
1.数据库设计:根据地质资料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数据库的
结构和关系模型,确定数据表的字段和属性。
2.数据导入:将数字化的地质资料导入数据库中,可以使用ETL(ExtractTransformLoad)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
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数据库管理: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权限
管理、备份恢复等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数据查询与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灵活的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支持多种查询方式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提高地质数据的利用价值。
5.数据共享与交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数据上传、下载和共享功能,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和数据标准,方便地质专家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技术支持与培训
1.技术支持: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包括系统维护、故障排除、升级更新等,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2.用户培训:开展用户培训工作,包括数据库操作、数据管理和分析技术,提升用户的使用能力和效率。
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操作流程数字填图系统RGMAPGIS(3.0版)建立了基于地理数据库模型的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相应发布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20050303(送审稿),提出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地质图对象分类、编码要求及数据项描述内容。
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建库工作流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以地理数据库数据模型和PRB数据模型为基础,提出建立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技术要求。
1、地理数据库数据模型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和使用地理要素数据,而按照模型和规则组合起来的地理要素数据集。
GeoDatabase在地理相关模型的基础上,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扩展:支持复杂网络、支持要素类之间的关系Relationship、支持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
GeoDatabase对地理要素类和要素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几何网络、属性表对象、注释类等进行有效管理。
GeoDatabase把地理数据组织成层次型的数据对象。
包括对象类Object Classes、要素类Feature Classes,要素数据集Feature Datasets。
一个对象类在地理数据库中是一个表Table,存储非空间数据。
一个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相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
一个要素数据集是共享空间参考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
GeoDatabase使空间要素的定义更接近现实世界,这种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使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扩展,具有用户定义的特征。
2、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基于PRB数据模型和地理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将地质图对象划分为基本要素数据集、综合要素数据集、外挂表数据集、图式图例(工程)等5个要素数据集,包括15个基本要素类、11个对象类、8个综合要素数据集构成。
基本要素数据集:1地质体面实体GEOPYGON2地质界线GEOLINE3脉岩DIKE4蚀变(点)ALTERA TION5矿产地MINERAL_PNT6产状A TTITUDE7样品SAMPLE8照片PHOTO9素描SKETCH10化石FOSSIL11同位素年龄ISOTOPE12火山口CRA TER13钻孔DRILLHOLE14泉SPRING15河流海岸线COASTING综合要素数据集:16构造变形带TECOZONE17蚀变带(面)ALTERA TION18变质相带METAMOR_FACIES19混合岩化带MIGMA T20矿化带MINERAL_ZONE21火山岩岩相VOLCA_FACIES22滑坡体23标准图框MAP_FRAME对象数据集:24沉积(火山)地层单位STRA TUMS25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INTRU_LITHO_CHRONO26侵入岩谱系单位INTRU_PEDIGREE27变质岩地(岩)层单位METAMORPHIC28特殊地质体SPECIAL_GEOBODY29非正式地层单位INF_STRA TA30断层FAULT31脉岩DIKE_OBJECT32戈壁沙漠DESERT33冰川与终年积雪FIRN_GLACIER34面状水体与沼泽W A TER_REGION外挂表数据集35图式图例(工程)36图切剖面CUTTING_PROFILE37综合柱状图SYHTHETICAL_COLUMN38图例LEGEND39其它3、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不同阶段数据的继承在不同PRB阶段数据存放、交换和传递过程中,数据继承如下:(1)PRB野外手图库完全继承了PRB原型库的数据结构与内容;(2)图幅PRB库完全继承了PRB野外手图库的空间数据结构与内容,并共享PRB野外手图库非结构化的数据;(3)PRB实际材料图部分继承了PRB图幅库的空间数据结构,采用线—线,面—线属性自动复制技术实现部分继承;4空间数据库部分继承实际材料图库的空间数据结构,包括13个野外数据采集层及geopoly.wp,geoline.wl。
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及相关技术要求(Ver1.0)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前言本文档仅适用于各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基本工作原则和建库工作技术要求,本文档由项目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负责提出。
本“1.0”版本主要规定了数据库建设总体原则、数据内容选择、建库要求等内容,主要用于工作部署和工作量安排。
建库技术支持网站: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信息化建设专版。
建库技术支持邮箱:chenhui@lirm@ 目录一、数据库建设总体目标 (1)二、数据库建设总体原则 (1)三、数据库建设基本要求 (2)(一)地理底图的确定 (2)1.统一地理底图说明 (2)2.问题说明 (3)(二)专业图层的相关要求 (4)1.主要图层的确定 (4)2.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分布图层 (4)3.岩土体类型分区内容 (5)4.环境地质分区类型 (5)四、空间数据库分层 (6)五、其他相关要求及说明 (7)六、附件一:空间数据库建设属性结构说明 (9)(一)图元内部属性 (9)1.点图元 (9)2.线图元 (9)3.面图元 (9)(二)成果图层内部属性结构 (10)1.环境地质分区图层的属性结构 (10)(三)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内部属性结构 (10)1.地震震中 (10)2.崩塌危害 (11)3.雪崩 (11)4.滑坡危害 (12)5.泥石流 (12)6.地面沉降范围 (13)7.地面沉降等值线 (14)8.塌陷 (14)9.地裂缝 (14)10.水土流失 (15)11.土地沙化沙漠化 (15)12.盐渍土分布区 (16)13.沼泽化土壤分布区 (16)14.海水入侵 (16)15.海岸线变迁 (17)16.水库渗漏 (17)17.水库淤积 (17)18.河流淤积 (18)19.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 (18)20.地下水污染 (18)21.坑道地下工程突水 (18)22.瓦斯爆炸和岩爆 (19)23.湿陷性黄土 (19)24.软土 (19)25.膨胀土 (20)26.冻土 (20)27.特殊土危害 (20)28.地方病 (21)(四)数据代码定义表 (21)七、附件二:岩土体类型划分及表示方法 (29)(一)岩体类型划分及表示方法 (29)(二)土体类型的划分及表示方法: (29)(三)岩土体类型分类 (31)(四)地貌形态成因分类 (40)(五)岩体结构面和结构体及结构类型的划分 (44)八、附件三:空间数据库建设图例说明 (47)一、数据库建设总体目标建立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以最新完成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空间数据库的要求建立空间数据库系统,为各级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宏观辅助决策和管理信息,切实作到为国家经济建设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及行使国土资源管理上的职能,为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提供有效信息资源。
实材图制作前(三步)
路线检查
路线整理(子图大小、子图类型、位置重叠、产状旋转等)
路线入库
实材图制作(四步)
1、连图,并消除线拓扑错误检查;线转弧段成区,区拓扑错误检查;线弧一致性检查
2、区属性录入(3步):(1)R提取Geoply属性
(2)赋“地质填图单位名称Geoname”
(3)实际材料图综合工具——Geoply填图单位代号与图形参数匹配,
Geoply填图单位代号与注释一致性检查3、线属性录入(3步):(1)B提取Geoline属性
(2)赋“界线代码”和“界线类型”(根据有关规定)
(3)实际材料图综合工具——判断地质代码与线型一致性
4、图内——花纹和剖面编号;图外——图例和责任表
编稿原图制作(五步)
1、删除工程及文件夹中的多余文件
2、修改Geoline及Geoply:
删除内图框、
联接线、
拷贝5万图框、
拷贝面状水体界线,
线拓扑错误检查,
生成Label点
删除区及弧段
线转弧段
Label点与区合并
3、区属性——(手动录入)少部分新区、面状水体
4、线属性——
4、花纹、产状及注释、填图单位代号三者须重新整理
5、图廓——综合地层柱状图、图切剖面、图例、接图表等
空间数据库建设(五步)
1、自动合并
2、独立要素文件拷贝,_Sample同位素样品点剪切给ISTOPE,地理部分拷贝水体界线给_Line_Geography
(3、删除内图框线)
3、基本要素编辑
4、综合要素编辑
5、对象类提取及录入。
国土数据中心建库流程简介国土数据中心是各国土管理业务成果的集合,内容涵盖较广,需要结合地方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及合理的规划设计。
就初始建库阶段的划分上来说与常规数据建库几乎无异,但详细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性。
初始建库按阶段划分如上图分为7大部分。
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所述。
一、调研分析这步工作主要了解数据的现状情况,为数据整合做准备。
通过该步骤工作需要掌握以下信息:1.数据分类。
2.数据(库)与数据(库)的关系。
3.各类数据的以下信息:➢数据基本情况:数据格式、数据量、坐标系、数据精度、数据质量评估。
➢数据内容:结构、数据关系。
➢管理情况:管理部门、管理工具等。
➢应用情况:使用部门、使用工具、使用方式场景等。
➢更新情况:更新方式、频率、量等。
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主要是指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和质检细则的设计。
1.数据库规划设计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
➢总体规划包括表空间的划分、资源分配、增量设置,用户权限设置等。
➢详细设计是对各类数据的图层/表的划分、关系设置、结构设计、属性值域的设计等。
2.质检细则是在数据库设计基础上对数据的规范性、拓扑关系、逻辑一致性等方面的约束。
三、原始数据质检该步骤是检查原始数据质量进行初步检查,保证数据符合整合前提条件。
一般包括完整性、规范性、拓扑正确性、逻辑关系正确性等。
四、数据整合数据整合视数据源及目标数据库的要求不同,采用不同的路线。
一般已建库空间为主的数据可以采用ETL技术实现,已建库业务表为主的数据采用ETL与SQL脚本联合调度实现。
未建库的数据视数据格式质量不同需要借助工具半自动化处理。
通常该步骤产生的成果为临时库成果,格式为MDB。
五、整合成果质检该步骤是保证数据整合成果符合数据库设计及质检细则的要求。
通过配置特定的质检模板,检查整合成果来实现。
该步骤通常与数据整合交互进行,检查出的数据错误返回数据整合阶段修改,直到成果符合条件为止。
六、数据入库数据入库工作包括:在数据库维护平台录入数据组织目录、图层/表结构、属性值域、坐标系等信息,建立表间关系、属性值域与字段关系,最后实例化并将整合无误的临时库成果装载入正式库。
附件五中国地质调查局技术标准DD2004-ⅹ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第三稿)ⅹⅹⅹⅹ-ⅹⅹ-ⅹⅹ发布ⅹⅹⅹⅹ-ⅹⅹ-ⅹⅹ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本技术要求附录A -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D-G是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负责解释。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起草。
主要起草人:张克信于庆文李超岭葛梦春杨东来朱云海张智勇孙广瑞黄志强本技术要求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张洪涛、周家寰、邓志奇、王平、谭永杰、庄育勋、翟刚毅、其和日格及标准化中心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引言“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数字填图要求”)是从地质填图中应用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技术入手,在确定地质填图空间数据表达的基础上,遵循传统地质填图的规律,在不约束地质工作者地质调查思维的前提下,既能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取全、取准各项地质观测数据,达到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以计算机野外数据采集和空间数据存储与表达技术为手端,通过填制不同比例尺的数字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古生物、矿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普查,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勘查,为国家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提供基础性区域地学数据库,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数字区域地质信息。
本“数字填图要求”对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野外数据采集装备、各类数字化资料(地形、前人地质资料、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准备、野外数字地质调查内容与精度、野外数字地质剖面测量、野外PRB基本过程与PRB字典、PRB数据操作与质量、野外调查原始数据库的形成、数字地质填图中多元数据整合、数字地质图编制与成果表达、数据库建设等技术与方法进行了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 :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