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电子学考点知识讲解

核电子学考点知识讲解

核电子学考点知识讲解
核电子学考点知识讲解

核电子学考点

01

核电子学研究信号的特点

随机性:用概率密度函数描述,要求仪器稳定可靠。

信号弱,但跨度大:提高信噪比,加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极零相消等。速度快:脉冲成形,反堆积技术。

信号:用于描述和记录消息的任何物理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电信号)噪声专指无用或干扰信息

信号在产生、传输和放大过程中都伴随有噪声

噪声是随机的,服从统计规律。其基本特性可用统计平均量或统计函数来描述,主要有:

均方值:表示噪声的强度(用于信噪比计算)

概率密度函数:描述噪声在幅度域内的分布密度

自相关函数:提供噪声在时间域里的相关信息

功率谱密度函数:给出噪声功率在频域里的分布情况

核辐射探测器的结构

核辐射探测器的定义:利用辐射在气体、液体或固体中引起的电离、激发效应或其它物理、化学变化进行辐射探测的器件称为辐射探测器。

探测器按探测介质类型及作用机制主要分为:气体探测器;闪烁体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

三种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气体探测器:入射带电粒子通过气体,使气体分子电离成电子—正离子对时,它们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分别作漂移运动,相应在平行板电机上产生感应电荷,并在外电路上产生相应的电信号。

闪烁体探测器:射线入射到闪烁晶体时,先使其中的分子或原子激发,然后在退激时发光,光子通过光电效应转换成光电子,随后通过光电倍增管倍增,最后在阳极上收集成为电流脉冲。

半导体探测器:带电粒子在半导体探测器的灵敏体积内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漂移而输出信号。

三种主要探测器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核辐射探测器都能产生相应的输出电流i(t),在电路分析时,可把它等效为电流源;

(2)该输出电流i(t)具有一定形状,具有一定时间特性,所以可用于时间分析;

(3)如在输出电容上取积分电压信号Vc(t),则Vc(t)正比于E,可做射线能量测量。

气体探测器:电离室、脉冲电离室、正比计数器、G-M计数器

闪烁体探测器:NaI探测器,CsI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金硅面垒探测器、高纯锗探测器

核辐射探测器的基本性能

探测效率:探测器测到的粒子数与此时实际入射到探测器中的该种粒子总数的比值。

输出幅度大小、稳定性

线性响应(探测器所给出的信息,与入射粒子相应的物理量成线性关系)

分辨率:探测器实际分辨核信息的能力,主要有能量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

噪声与干扰:干扰可在电路和工艺上予以减小或消除,噪声可以设法减小但无法消除

噪声的衡量:信噪比、等效噪声能量、等效噪声电荷、等效噪声电压

核电子学中的主要噪声:散粒噪声、热噪声、低频噪声

02

前置放大器的作用: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减少外界干扰的相对影响、合理布局,便于调节和使用、实现阻抗转换和匹配

前置放大器可分为电压灵敏前置放大器,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和电流灵敏前置放大器。

前置放大器的串联噪声和并联噪声 探测器漏电流噪声 电阻RD 热噪声

场效应管栅极漏电流噪声 反馈电阻热噪声

场效应管沟道噪声 场效应管闪烁噪声

降低前置放大器噪声的措施

(1)输入级采用低噪声器件(低温运用的结型场效应管) (2)低温运用 a 噪声较小 (3)减少冷电容C Σ

(4)反馈电阻Rf 和探测器负载电阻RD ,常通过实验选用低噪声电阻,阻值一般在10^9Ω—10^10Ω左右。低温工作

电压和电荷灵敏前置放大器的共同点是:当探测器输出电流脉冲时,都对输入电容充电。它们输出信号幅度都与射线能量成正比,所以均可用于能谱测量。 电流灵敏前置放大器就是对输入电流响应较快的放大器,也称为快前置放大器,它是对探测器输入电流信号直接进行放大,不是积分成电压,而是输出电压或电流幅度与输入电流成正比。用作定时测量。

03

放大器在核测量系统中的作用:放大、滤波成形

放大倍数及其稳定性:在一定的成形电路时间常数条件下,输出脉冲和输入脉冲幅度之比。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深度负反馈 放大器的线性: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幅度和输出信号幅度之间的线性程度 放大器的噪声和信噪比:采用合适的滤波成形电路来限制频带,就能抑制噪声

放大器的幅度过载特性:放大器工作有一个线性范围,当超出线性范围时,就要产生两种情况:超过线性范围较小时,放大器还能正常工作;当超出线性范围很大时放大器在一段时间内就不能正常工作。这种现象就称为放大器的幅度过载,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就称为放大器的死时间。

放大器的计数率过载特性:放大器中,由于计数率过高所引起的脉冲幅度分布的畸变称为放大器的计数率过载。

放大器的上升时间:上升时间主要对信号的前沿而言

谱仪放大器中最常用的反馈形式是电压并联负反馈和电压串联负反馈两种。

反馈的作用,反馈是否可以降低噪声,在放大器中如何降低噪声的干扰?

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改善非线性。不能用负反馈来改善放大器的信噪比,为降低噪声,除了对输入级器件作严格的挑选外,在电路的接法上也需注意。滤波成形电路在谱仪放大器中的作用

抑制系统的噪声,使系统信噪比最佳;使信号形状满足后续分析测量设备的要求。

白化滤波器与匹配滤波器的作用?

白化滤波器:使前置放大器输出的噪声变为白噪声,使后续匹配滤波器的功率谱密度为常数

匹配滤波器:使白化滤波器输出的信号获得最佳信噪比

(o v 弹道亏损:由于入射粒子在探测器中射程及径迹不同,它的电流脉冲持续时间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当有一定宽度的电流脉冲输入时,在探测器回路中输出信号幅度总小于冲激信号输入时的输出幅度,这种情况称之为弹道亏损。 谱仪中多采用准高斯型的阻容滤波成形电路,这种电路的时间常数较大,输出信号有一定的峰部和缓慢衰减的尾部。一般可以将脉冲堆积对幅度测量的影响分为峰堆积影响和尾堆积影响。

峰堆积: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一个脉冲的达峰时间

尾堆积:两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分辨时间,大于第一个脉冲的达峰时间 无源滤波成形电路

极-零相消和RC 积分滤波成形电路

极-零相消电路:在几级相串联的系统中,将前级传递函数的极(零)点和后级的零(极)点相消,从而改善输出波形的方法称为极-零相消。 准高斯滤波成形电路

而CR-(RC)m 滤波成形电路能获得准高斯波形的脉冲。 (CR)2-(RC)m 滤波成形电路(双极性滤波成形)

无源滤波成形电路、有源滤波成形电路

有源微分电路 H(S)=SRC 有源积分电路 H(S)=1/SRC

CD及CDD基线恢复器

工作原理: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能力和电容的充放电特性,使得脉冲前沿时,充电电流较小,脉冲结束时,放电电流较大,这样基线就不会产生偏移

工作过程:

堆积拒绝电路

工作原理:一旦信号发生堆积后,根据堆积情况,在电路上可以给出堆积标志信号作为禁止输入信号,这个信号可以加到后面分析测量系统中,以禁止这个堆积信号进入分析测量系统中去,达到剔除堆积信号的目的。

工作过程:

死时间校正:在监察信号的周期时间Tip内,如果再有信号输入都要被舍弃,因此监察时间就是堆积拒绝电路所产生的死时间,在这个死时间内不能记录输入信号。计时电路就不应把这个时间记入测量时间,而应从总的测量时间里扣除这个死时间得到活时间。由测到的总计数率除以活时间就是信号的计数率。这种办法就是死时间校正。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知识点归纳大全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知识点归纳 1.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 2.计算机当前已应用于各种行业、各种领域,而计算机最早的设计是针对科学计算。 3.计算机有多种技术指标,其中决定计算机的计算精度的是字长_。 4.自计算机问世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个时代,划分时代的主要依据是计算机的电子器件。 5.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是电子管。 6.早期的计算机体积大、耗能高、速度慢,其主要原因是制约于电子器件。 7.当前的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第四代计算机,它所采用的逻辑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8.个人计算机属于微型计算机。 9.计算机可以进行自动处理的基础是存储程序。 10.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时的高精确度主要决定于基本字长。 11.计算机具有逻辑判断能力,主要取决于编制的软件。 12.计算机的通用性使其可以求解不同的算术和逻辑问题,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可编程性。 13.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很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辅助设计是用计算机进行产品设计和绘图。 14.当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但其应用最早的领域是科学计算。 15.最早设计计算机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计算,其主要计算的问题面向于军事。 16.计算机应用中最诱人、也是难度最大且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是人工智能。 17.气象预报已广泛采用数值预报方法,这种方法涉及计算机应用中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18.利用计算机对指纹进行识别、对图像和声音进行处理属于的应用领域是信息处理。 19.计算机最主要的工作特点是存储程序与自动控制。 20.用来表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是CAD。 21.利用计算机来模仿人的高级思维活动称为人工智能 22.计算机网络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 23.所谓的信息是指处理后的数据 24.时至今日,计算机仍采用程序内存或称存储程序原理,原理的提出者是冯·诺依曼。 25.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程序存储。 26.计算机系统中,最贴近硬件的系统软件是操作系统_。 27.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中,可以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是机器语言。

医学基础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医学基础知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1、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 A.补液“宁多勿少” B.“需多少,补多少” 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 D.“失多少,补多少” E.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答案:B 解析: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所谓需多少应包含:向体外丧失的部分体液;血管床容量扩大的部分;微循环淤滞的部分以及血浆外渗的部分。 2、成分输血的优点包括( ) A.减少输血反应 B.减少患者心脏负担 C.提高治疗效果 D.节约血源 E.减低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答案:ABCDE 解析:成分输血有减少副作用、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减少心血管的负荷.节约血源,减少血源传染病的发生等优点。 3、肉瘤是由( ) A.神经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B.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 C.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D.上皮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 E.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 答案:C 解析: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命名为:来源组织名称十肉瘤。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等。 4、磁场的主要治疗作用是( ) A.消炎作用 B.消肿作用 C.镇痛、镇静作用 D.止咳、平喘作用 E.磁处理后的水有排石作用 答案:ABCDE 解析:磁疗主要有以下作用:(1)镇痛;(2)消炎、消肿;(3)降压、降脂;(4)镇静;(5)抑制肿瘤;(6)止咳、平喘。另外磁化水有活血化淤、溶解人体内结石、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强人体牛物膜的通透性、恢复血管弹性和康复溃疡面,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5、皮肤病的护理应( ) A.避免患者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

B.对传染性皮肤病患者做好消毒隔离 C.对皮损处理应注意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 D.涂药前,用肥皂洗净皮损面 E.嘱药疹患者牢记致敏药物,避免再使用 答案:ABCE 解析:皮肤病患者不能用肥皂洗患处,肥皂有刺激性,会加重皮损 6、预防局麻药物毒性反应的方法包括( ) A.一次用量不超过限量 B.使用最低有效浓度 C.避免误人血管 D.麻醉前适量使用巴比妥类药物 E.药液中均加入少量肾上腺素 答案:ABCD 解析:预防局麻药毒性反应加入肾上腺素也有禁忌证,如病人有高血压、冠心病、肝肾功能不全、甲亢等情况时禁止加入肾上腺素。 7、导致测得的血压高于实际值的因素有( ) A.手臂肱动脉位置低于心脏水平面 B.手臂肱动脉位置高于心脏水平面 C.袖带缠得太松 D.袖带缠得太紧 E.视线低于水银柱的弯月面 答案:ACE 解析:手臂肱动脉位置高于心脏水平面和袖带缠绕过紧均使测得的血压低于实际值 8、急诊饱胃患者,麻醉中下列哪些处理是正确的( ) A.快速诱导插管 B.清醒插管 C.胃肠减压 D.保持呼吸道通畅 E.可给予阿托品防止呕吐 答案:BCD 解析:急诊饱胃病人,麻醉中应选用清醒插管,术前应用抗组胺药预防呕吐。 9、输血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有( ) A.肝炎 B.梅毒 C.艾滋病 D.疟疾 E.溶血 答案:ABCD 解析:溶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0、下列人工气道哪些不侵入气管( ) A.面罩

仪器分析考试必考知识点(全面)

仪器分析考试必考知识点 分子光谱法:UV-VIS 、IR 、F 原子光谱法:AAS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 色谱分析法:GC、HPLC 质谱分析法:MS 、NRS 1. 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3?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 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 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1、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电子能动级跃迁的关系 吸收光谱:当物质所吸收的电磁辐射能与该物质的原子核、原子或分子的两个能级间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满足厶E=hv的关系时,将产生吸收光谱。M+hv T M* 2、带光谱和线光谱 带光谱:是分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 线光谱:是原子光谱法的表现形式。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 2、原子吸收定量原理:频率为v的光通过原子蒸汽,其中一部分光被吸收,使透射光强度减弱。 3、谱线变宽的因素(P-131): ⑴多普勒(Doppler)宽度Au D: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致。故又称热变宽。 Doppler 宽度随温度升高和相对原子质量减小而变宽。 ⑵压力变宽Au L(碰撞变宽):由吸收原子与外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外界压力愈大,浓度越高,谱线愈宽。 1引起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自然变宽:无外界因素影响时谱线具有的宽度 ⑵多普勒(Doppler)宽度Au D:由原子在空间作无规热运动所致。故又称热变宽。 ⑶?压力变宽Au L (碰撞变宽):由吸收原子与外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 ⑷自吸变宽: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 ⑸场致变宽(field broadening):包括Stark 变宽(电场)和Zeeman 变宽(磁场) 2?火焰原子化法的燃气、助燃气比例及火焰高度对被测元素有何影响? ①化学计量火焰:由于燃气与助燃气之比与化学计量反应关系相近,又称为中性火焰,这类火焰, 温度高、稳定、干扰小背景低,适合于许多元素的测定。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测验知识点复习

————————————————————————————————作者:————————————————————————————————日期: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 t =I e-Kvb 透射光强度I 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以K v 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 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 中心频率v 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 半宽度:△v 0B 4.吸收峰变宽原因 (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 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 L 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 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度极差。

医学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称为( ) A.咽腔 B.腭腔 C.前庭裂 D.声门 2.气管软骨,具有弹性,使管腔保持开放,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呼吸作用 B.弹性作用 C.支架作用 D.固定作用 3.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神经出入于肺的地方称为( ) A.纵隔 B.肺门 C.肺尖 D.肺底 4.在组织学上,肺内支气管的各级分支及其终端的大量肺泡又称为( ) A.肺间质 B.肺实质 C.两者都对 D.两者都不对 5.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 A.心 B.肝 C.肺 D.脾 6.呼吸系统的功能主要是( ) A.进行气体交换 B.进行水液代谢 C.呼出氧气,吸入二氧化碳 D.进行血液循环 7.气管在4、5 胸椎处分成( ) A.上下主支气管 B.左右主支气管 C.前后主支气管 D.大小主支气管 8.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也是( ) A.消化器官 B.循环通道 C.发音器官 D.分泌器官 9.鼻腔附近含有空气的骨腔叫做( ) A.鼻道 B.鼻旁窦 C.鼻甲 D.鼻前庭 10.肺表面具有活性物质,可以保持肺泡表面张力,保证肺泡结构稳定性,主要由( ) A.肺间质细胞分泌 B.巨噬细胞分泌 C.Ⅰ型肺泡细胞分泌 D.Ⅱ型肺泡细胞分泌 11.肺叶由于叶间裂的存在而被分割,一般是:( ) A.左二右三 B.左三右二 C.左三右三 D.左二右二 12.肺的功能血管是( ) A.肺动脉和肺静脉 B.支气管动脉和静脉 C.冠状动脉 D.腹主动脉

13.肺动脉发出的部位是( ) A.左心房 B.左心室 C.右心房 D.右心室 14.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叫( ) A.呼吸 B.吐纳 C.换气 D.新陈代谢 15.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吐纳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6.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肺换气 C.肺通气 D.新陈代谢 17.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叫( ) A.呼吸 B.肺换气 C.组织换气 D.新陈代谢 18.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 A.间脑 B.中脑 C.小脑 D.延髓 19.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因素是( ) A. CO2. B. CO C.NO2. D.NO 20.当CO2 浓度轻度升高时,可以导致( )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D.以上均不对 21.轻度低氧可以导致( ) A.暂停呼吸 B.呼吸抑制 C.呼吸兴奋 D.以上均不对 22.心脏在人体位于( ) A.前纵隔 B.中纵隔 C.后纵隔 D.上纵隔 23.心脏一共有多少个腔?( ) A.1 B.2 C.3 D.4 24.左房室瓣膜又叫( )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5.右房室瓣膜又叫( ) A.一尖瓣 B.二尖瓣 C.三尖瓣 D.四尖瓣 26.心脏瓣膜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血液循环 B.防止血液流过 C.防止血液倒流 D.防止血流过快 27.心脏本身的营养血管是( ) A.微血管 B.冠状血管 C.肺动脉 D.主动脉 28.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主要( )

(完整)仪器分析第四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比较全),推荐文档

GC特点 (1)分离效率高: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 (2)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量。 (3)分析速度快: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沸点低于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不足之处: 不适用于高沸点、难挥发、热不稳定物质的分析。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1. 载气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图中1-6) 2. 进样系统:进样器及气化室; 3. 色谱柱:填充柱(填充固定相)或毛细管柱(内壁涂有固定液); 4. 检测器:可连接各种检测器,以热导检测器或氢火焰检测器最为常见; 5. 记录系统:放大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仪; 6. 温度控制系统:柱室、气化室的温度控制。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 色谱柱:色谱仪的核心部件。 检测系统广普型专属型 色谱仪的眼睛。 通常由检测元件、放大器、显示记录三部分组成; 常用的检测器:热导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基线 无试样通过检测器时,检测到的信号即为基线。 基线反映仪器及操作条件的稳定性 标准偏差 色谱高0.607处峰宽度 的一半; r21 = t R2 ′/ t R1 ′= V R2 ′/ V R1 ′ 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和固定相性质有关,与其他色谱操作条件无关,它表示了固定相对这两种组分的选择性。 区域宽度 用来衡量色谱峰宽度的参数,有三种表示方法: (1)标准偏差(σ):即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2)半峰宽(Y1/2):色谱峰高一半处的宽度Y1/2 =2.354 σ (3)峰底宽(Y或W b):Y=4 σ 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发生的吸附、脱附,或溶解、挥发的过程叫做分配过程。 分配系数是色谱分离的依据Array 分配比k 容量因子或容量比

仪器分析[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共振线与元素的特征谱线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产生共振吸收线(也简称共振线);发射光谱。 元素的特征谱线: (1)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同,基态→第一激发态:跃迁吸收能量不同——具有特征性。 (2)各种元素的基态→第一激发态,最易发生,吸收最强,最灵敏线。特征谱线。 (3)利用特征谱线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2.吸收峰形状 原子结构较分子结构简单,理论上应产生线状光谱吸收线。实际上用特征吸收频率左右范围的辐射光照射时,获得一峰形吸收(具有一定宽度)。 由 I t =I e-Kvb 透射光强度I t 和吸收系数及辐射频率有关。以K v 与v作图得图10一1所示 的具有一定宽度的吸收峰。

3.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峰值频率):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 中心频率v 中心波长:最大吸收系数对应的频率或波长λ(单位为nm); 半宽度:△v 0B 4.吸收峰变宽原因 (1)自然宽度在没有外界影响下,谱线仍具有一定的宽度称为自然宽度。它与激发态原子的平均寿命有关,平均寿命越长,谱线宽度越窄。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度,多数情况下约为10-5nm数量级。 多普勒效应:一个运动着的原子发出的光, (2)多普勒变宽(温度变宽)△v 如果运动方向离开观察者(接受器),则在观察者看来,其频率较静止原子所发的频率低,反之,高。 (3)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碰撞变宽)△v 由于原子相互碰撞使能 L 量发生稍微变化。 劳伦兹变宽:待测原子和其他原子碰撞。 赫鲁兹马克变宽:同种原子碰撞。 (4)自吸变宽空心阴极灯光源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造成谱线变宽。 (5)场致变宽场致变宽是指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使谱线变宽的现象,但一般影响较小。 为主。 在一般分析条件下△V 5.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光谱通带0.2 nm,而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10-3nm,如图10—2所示。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收光的强度变化仅为0.5%。灵敏度极差。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知识点

第1章 电子测量的基本概念 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人员、对象和仪器系统所处空间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 电子测量的特点: ①测量频率范围宽 ②测量量程广 ⑧测量准确度高低相差悬殊 ①测量速度快 ⑤可实现遥测 ⑥易于实现测量智能化和自动化 ⑦测量结果影响因素众多,误差分析困难 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精度;②稳定性;③输入阻抗;④灵敏度;⑤线性度;⑥动态特性。 精度: 精密度(精密度高意味着随机误差小,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好) 正确度(正确度高则说明系统误差小) 准确度(准确度高,说明精密度和正确度都高) 第2章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处理 修正值C = - 绝对误差Δx 示值相对误差(标称相对误差) % 100?= x x x ?γ 满度相对误差 % %100S x x m m m =??=γ 分贝误差

) )(1lg(20dB x dB γγ+= 当n 足够大时,残差得代数和等于零。 实验偏差与标准偏差: n n x n i i /111 2 σσυσ=-=∑= 极限误差 σ 3=? 常用函数的合成误差 和函数: ???? ??+++±=2 212 12 11x x y x x x x x x γγγ 差函数 ???? ??-+-±=2 212 12 11x x y x x x x x x γγγ 积商函数 () 21x x y γγγ+±= 数据修约规则: (1)小于5舍去——末位不变。 (2)大于5进1——在末位增1。 (3)等于5时,取偶数——当末位是偶数,末位不变;末位是奇数,在末位增1(将末位凑为

偶数) 第3章信号发生器 振荡器是信号发生器的核心。 通常用频率特性、输出特性和调制特性(俗称三大指标)来评价正弦信号发生器的性能。 合成信号发生器 相干式(直接合成):频率切换迅速且相位噪声很低 锁相式(间接合成):频率切换时间相对较长但易于集成化 和点频法相比,扫频法具有以下优点: 1.可实现网络的频率特性的自动或半自动测量 2.扫频信号的频率是连续变化的,不会出现由于点频法中的频率点离散而遗漏掉细节的问题 3.扫频测量法是在一定扫描速度下获得被测电路的动态频率特性,而后者更符合被测电路的应用实际 第4章电子示波器 示波器的核心部件是示波管,由电子枪、电子偏转系统和荧光屏三部分组成 电子示波器结构框图:

最新医学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横线空白处) 1、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部分。 2、血管可分布于人体各部,血管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类。 3、根据细菌对氧的需要不同,可将细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类。 4、_________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功能,__________细胞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5、泌尿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部分。 二、判断题(下列判断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 1、人体的神经组织和淋巴组织是重要的内脏。() 2、细胞核内有DNA是遗传物质。() 3、胃黏膜可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和黏液。() 4、皮肤仅有保护作用和分泌排泄功能。() 5、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萎缩性胃炎是自身免疫病。() 三、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择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号填在横线空白处)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B、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成人安静时正常心率为70~85次/min D、肝脏的主要功能是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及激素药物的代谢 E、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 B、骨基质是钙和磷的储存库 C、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抗菌物质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 D、灭菌疫苗是人工自动免疫的重要方法 E、以上都正确 四、简答题 1、人体有哪些系统?试各举出主要器官或组织结构名称。 2、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完整版)医学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1.下列哪种肿瘤是恶性肿瘤( ) A.畸胎瘤 B.错构瘤 C.精原细胞瘤 D.多形性腺瘤 E.纤维腺瘤 答案:C 解析:精原细胞瘤、黑色素瘤和淋巴瘤是以“瘤”为词尾,它们均为恶性肿瘤。 2.风湿病中最具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 A.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 B.Aschoff小体 C.心肌变性坏死 D.心外膜纤维素渗出 E.心瓣膜纤维组织增生 答案:B 解析: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按其发展分为三期:①变质渗出期,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样坏死; ②增生期,特征为此期形成了风湿性肉芽肿,称为Aschoff小体,具有诊断意义;③瘢痕期,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 3.有关移行细胞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形成角化珠 B.好发于膀胱和肾盂等处 C.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 D.呈浸润性生长 E.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 答案:A 解析:移行细胞癌好发于膀胱和肾盂等泌尿道黏膜处,组织学上可有不同程度的移行上皮的特点,呈浸润性生长,可由乳头状瘤恶变而来。癌细胞不形成角化珠,形成角化珠是鳞状细胞癌的特点。

4.半抗原是指( ) A.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 B.具有抗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 C.具有免疫原性,而没有抗原性 D.既没有免疫原性,也没有抗原性 E.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抗原性 答案:B 解析:抗原包括完全抗原和半抗原,通常所称抗原即为完全抗原,它既有抗原性,又有免疫原性,如细菌、病毒、血清、所用疫苗等。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不具有免疫原性。半抗原必须与相应载体蛋白等结合后,才称完全抗原(抗原)。 5.下列属于营养必需脂肪酸的是( ) A.油酸 B.亚麻酸 C.软脂酸 D.硬脂酸 E.十二碳脂肪酸 答案:B 解析:多不饱和酸如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和花生四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称为营养必需脂肪酸。 6.双向复制描述的内容是( ) A.一条子链从5′-3′方向,另一条子链从3′-5′方向合成 B.有两个起始点的复制 C.同一DNA-pol既延长领头链,又延长随从链 D.在一个起始点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复制叉 E.原核生物才有,真核生物没有 答案:D 7.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 ) 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完整版)仪器分析知识点整理..

教学内容 绪论 分子光谱法:UV-VIS、IR、F 原子光谱法:AAS 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 色谱分析法:GC、HPLC 质谱分析法:MS、NRS 第一章绪论 ⒈经典分析方法与仪器分析方法有何不同? 经典分析方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由某已知量求待测物量,一般用于常量分析,为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方法:是利用精密仪器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含量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又称为物理或物理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仪器分析方法离不开必要的化学分析步骤,二者相辅相成。 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定义 1、精密度(重现性):数次平行测定结果的相互一致性的程度,一般用相对标准偏差表示(RSD%),精密度表征测定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 2、灵敏度:仪器在稳定条件下对被测量物微小变化的响应,也即仪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比。 3、检出限(检出下限):在适当置信概率下仪器能检测出的被检测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4、线性范围:仪器的检测信号与被测物质浓度或质量成线性关系的范围。 5、选择性:对单组分分析仪器而言,指仪器区分待测组分与非待测组分的能力。 ⒊简述三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要求 一、工作曲线法(标准曲线法、外标法) 特点:直观、准确、可部分扣除偶然误差。需要标准对照和扣空白 应用要求:试样的浓度或含量范围应在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内,绘制工作曲线的条件应与试样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二、标准加入法(添加法、增量法) 特点:由于测定中非待测组分组成变化不大,可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 应用要求:适用于待测组分浓度不为零,仪器输出信号与待测组分浓度符合线性关系的情况 三、内标法 特点:可扣除样品处理过程中的误差 应用要求:内标物与待测组分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相近、浓度相近,在相同检测条件下,响应相近,内标物既不干扰待测组分,又不被其他杂质干扰 第2章光谱分析法引论 习题

有机电子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非平衡载流子 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与复合:用光照使得半导体内部产生非平衡载流子的方法,称为非平衡载流子的光注入。光注入是=?N p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n 型半导体,注入的非平衡载 流子浓度比平衡时多数载流子浓度低的多,0n n ≤≤?,0n p ≤≤?,满足这种条件的注入称为小注入,0p p ≥≥?, 即使小注入,非平衡少数载流子浓度还是可以比平衡少数载流子浓度大的多,它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往往是非平衡少数载流子起着重要作用,通常说的非平衡载流子都是指非平衡少数载流子。此外,还有非平衡载流子的电注入,即加电压,E FP 和E fn 偏离的大小直接反应半导体偏离热平衡态的程度。他们偏离越大,说明不平衡程度越显著,两者靠得越远,两者重合时,形成统一费米能级,处于平衡态。 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由于相对于非平衡多数载流子。非平衡少数载流子的影响处于主导决定的地位,因此非平衡载流子寿命常称为少数载流子寿命。寿命标志着非平衡载流子浓度减小到原值的e 1所经历的时间。不同的材料寿命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寿命也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在小注入条件下,当温度和掺杂一定时,寿命是一个常数,寿命和多数载流子浓度成反比,或者说,半导体电导率越高,寿命越短。对于窄禁带材料,直接复合是主要的。 准费米能级:当半导体的平衡态遭到破坏而存在非平衡载流

子时,可以认为就价带和导带上得电子讲,他们各自基本上处于平衡态,而导带和价带之间处于不平衡状态,因而费米能级和统计分布函数各自仍然是试用的,可以分别引入导带费米能级和价带费米能级,他们都是局部的费米能级,称为准费米能级。导带和价带的不平衡就体现在他们的准费米能级是不重合的,导带的称为电子准费米能级,价带的称为空穴费米能级。 复合理论: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大致分两种: ①直接复合:电子在导带和价带之间的直接跃迁,引起电子和空穴的直接复合。 ②间接复合:电子和空穴通过复合中心复合。 根据复合发生的位置有表面复合,体内复合,复合放出能量有三种:发射光子(辐射复合),发射声子(将能量传给晶格,加强晶格震动),将能量给予其他载流子(增加他们的动能,又称俄歇复合)。 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在禁带中形成一定的能级,它们除了影响半导体的电特性以外,对非平衡载流子的寿命也有很大影响,实验发现,半导体中杂质越多,晶格缺陷越多,寿命越短,这说明杂质和缺陷有促进复合作用。这些促进复合过程的杂质和缺陷称为复合中心,间接复合指的是非平衡载流子通过复合中心的复合。复合分两步:第一步,导带电子落入复合中心能级,第二步,这个电子再落入价带与空穴复合。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颅脑 1、基底节通常不包括哪一种核团:(B) A.尾状核 B.丘脑 C.豆状核 D.屏状核 E.杏仁核 2、颅内最常见的生理钙化是:(C) A.大脑镰钙化 B.床突间韧带钙化 C.松果体钙化 D.脉络膜丛钙化 E. 苍白球 3、头颅CT横断面可见与鞍上池外侧角相连的是:(D) A.侧裂池 B.纵裂池 C.脚间池 D.环池 E.大脑大静脉池 4、蝶鞍侧位片上可测量其前后径及深径,其平均值分别为(C) A. 10.5cm,9.5 cm B.5 cm,10 cm

C. 11.5 cm,9.5 cm D. 10 cm,20 cm F.12 cm,10 cm 5、关于蝶鞍的X线描述哪项正确?(B、D) A.其前界为鞍结节 B.后壁为后床突 C.鞍背可见气化现象 D.观察蝶鞍最好的位置为20°后前位 E.CT平扫可见鞍结节和鞍背之间低密度间隙为垂体窝 6、椎动脉最大颅内的分支为:(C) A.小脑前下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小脑后下动脉 D.小脑上动脉 E.后交通动脉 7、亨氏暗区为(A) A.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横行的带状低密度伪影 B.颅脑CT扫描由枕骨结节自后向前放射状高密度影 C.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横行的带状高密度伪影 D.颅脑CT扫描由枕骨结节自后向前放射状低密度影 E.颅脑CT扫描两侧岩骨后缘之间纵行的带状高密度伪影 8、脑血管造影的微血管期血管网最丰富的部位是:

A.脑实质 B.胼胝体 C.脑皮质和基底节区 D.皮髓质交界区 E.以上都不是 9、以下哪个孔裂位于中颅窝? A. 盲孔 B. 圆孔 C. 筛孔 D. 舌下孔 F.颈静脉孔 10、图中所示标示解剖结构不正确的为(E) A.尾状核头部 B.内囊前肢 C.侧脑室前角 D.丘脑 E.豆状核 11、关于卵圆孔的描述下列那项不正确(D) A.位于蝶骨大翼后外部 B.内有三叉神经的第三支通过 C.颏顶位观察两侧卵圆孔不对称 D.孔的前外缘模糊,后内缘清晰 E.平均横径2.3mm。

仪器分析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1.解释名词:(1)灵敏度(2)检出限 (1)灵敏度:被测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2)检出限: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小浓度。 2.检出限指恰能鉴别的响应信号至少应等于检测器噪声信号的(C )。 A.1倍 B.2倍 C.3倍 D.4倍 3.书上第13页,6题,根据表里给的数据,写出标准曲线方程和相关系数。 y=5.7554x+0.1267 R2=0.9716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1. 名词解释:(1)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2)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3)线光谱和带光谱; (1)原子光谱: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分子光谱:分子光谱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为带光谱。 (2)吸收光谱:当电磁辐射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时,具一定频率(能量)的辐射将能量转移给处于基态的原子、分子或离子,并跃迁至高能态,从而使这些辐射被选择性地吸收。 发射光谱:处于激发态的物质将多余能量释放回到基态,若多余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

产生电磁辐射。 (3)带光谱:除电子能级跃迁外,还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变化,形成一个或数个密集的谱线组,即为谱带。 线光谱:物质在高温下解离为气态原子或离子,当其受外界能量激发时,将发射出各自的线状光谱。其谱线的宽度约为10-3nm,称为自然宽度。 2. 在AES、AAS、AFS、UV-Vis、IR几种光谱分析法中,属于带状光谱的是UV-Vis、IR,属于线性状光谱的是AES、AAS、AFS。 第三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透光度?什么是吸光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与下面因素有关系的是(B) A.吸收池厚度 B.入射光波长 C.吸收池材料 D.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3.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B) A.分子的振动 B.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C.分子的转动 D.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4. 以下跃迁中那种跃迁所需能量最大(A) A. σ→σ* B. π→π* C. n→σ* D. n→π* 5. 何谓生色团和助色团?试举例说明。 从广义来说,所谓生色团,是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而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人们通常将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原子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此类基团为具有不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重点知识点复习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1.计算机产生:1946年美国 ENIAC 2.计算机发展:四代,电子元件,分别是: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测试(CAT)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自动控制能力、有记忆功能、通用性强 4.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中的一切信息均采用二进制。(十六进制H,八进制O,十进制D,二进制B) 二进制的特点:逻辑性强、工作可靠、简化了运算 字符普遍采用的编码是ASCII码,一个字节,8位;汉字使用的编码是GB2312-80,两个字节,16位5.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五大硬件: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裸机) CPU的组成:运算器和控制器 (1)运算器: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2)存储器①分类内存被CPU直接访问,存储容量小、速度快、价格贵 外存用时才调入内存,存储容量大、速度慢、价格便宜 ②内存 ROM(只读存储器)能读不能写,断电后信息保留 RAM(随机存储器)能读能写,断电后信息丢失 ③Cache高速缓冲存储器 ④存储容量:字节(B)、KB、MB、GB (1字节=8位) 换算: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210=1024) 一个英文字母占用1个字节存储单元,一个汉字占用2个字节存储单元。 (3)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 (4)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 软件系统分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语言分为:机器语言(可直接执行)、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种。 6.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存储程序冯·诺依曼 7.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字长、主频、存储容量 8.计算机病毒(1)定义:人为编制的一种程序,破坏(破坏的计算机软件和数据) (2)特征:破坏性、隐蔽性、传染性、潜伏性、灵活性和触发性。 (3)预防的方法:见教材 9.计算机基本操作:(1)开机:外部设备(输入/输出)、主机(2)关机:主机、外设 (3)热启动:Ctrl+ Alt + Del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并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利用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组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拓扑结构分:星型、树型、总线型、环型、网状 (2)按地理位置范围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 5.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969年美国 ARPANET 6.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有线(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无线(微波、卫星、无线电、红外线、激光等)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

分子光谱的分类 分子吸收光谱 转动光谱(远红外光谱) 振动光谱(红外光谱) 电子光谱(紫外-可见光谱) 分子发射光谱 电子光谱(分子荧光、磷光) 原子光谱的分类 原子吸收光谱 原子发射光谱 光、电、色 1 色谱法分类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电化学分析法分类 电位分析法 电位滴定法 伏安法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紫外-可见光区分为远紫外(10~200nm)、近紫外(200~360nm)和可见部分 (360~760nm);远紫外的吸收测量在真空下进行;通常研究近紫外-可见光围的光谱行为。 第2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 §2-1 分子光谱概述 1.分子光谱产生 M+hν==M* 基态激发态 E1 E2 分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分子部电子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紫外-可见光谱 5 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横坐标用波长或频率表示;物质的吸收峰位置对应于分子结构,是定性依据。 纵坐标用光强的参数表示,如透光率、吸光度、吸光系数等,是定量依据。 2.吸收光谱特征 6 3.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 当一束强度为I0 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到均匀而非散射的溶液时,光的一部分(强度为Ia)被吸收,一部分(强度为It)透过溶液,一部分(强度为Ir)被器皿表面所反射,则 I0 = Ia + It + Ir

光的反射损失Ir 主要决定于器皿材料、形状、大小和溶液性质。在相同条件下,这些因素是固定的,且反射损失的量很小,故Ir 可忽略不计,则: I0 = Ia + It 散射:光通过不均匀悬浮颗粒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到各个方向去。 单色光: 单一频率(波长)的光 7 透光度(透光率或透射比)(T ,Transmittance ) :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 T = I / I0 吸光度(A, Absorbance ):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其值为透光度的负对数: 注:A 、T 无单位 方便起见, 透过光强度 It 用 I 表示 8 人们对光吸收定律认识,经历了较长历史过程。 1760年,Lambert 提出光吸收程度与溶液厚度b 成正比: b k I I A 'lg == 1852年,Beer 提出光吸收程度与吸光物质微粒数目(浓度)成正比: c k I I A ''lg == 9 两个定律合并起来叫Lambert-Beer 定律: abc I I A == lg 若b 的单位是cm ;c 的单位是g ·L-1时,a 为吸光系数,单位是: 若b 的单位是cm ;c 的单位是mol ·L-1时: 10 e 与a 的关系 :e =M a , M 为物质摩尔质量。 注: Lambert-Beer 定律不仅适用于溶液,也适用于均匀的气体和固体状态的吸光物质,是各类吸收光谱法,如红外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的定量分析依据。 11 光吸收基本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 意义: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非散射溶液时,其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液层厚度乘积成正比. A=lg(I0/It)=kbc 12 T -透光率(透射比)(Transmittance ) A = lg (I0/It) = lg(1/T) = -lgT = kbc 13 吸光度A 、透光率T 与浓度c 的关系 14 当吸光物质浓度为1mol ·L-1, 液池厚1cm 时,一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溶液时的吸光度值。

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基础知识题库: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推荐阅读:全国卫生人才招聘卫生事业单位面试技巧1.关于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晤谈法,正确的是 A 晤谈法是与来访者交谈、并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B 晤谈法可应用于心理评估、诊断、治疗、咨询各领域 C 晤谈法与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等属于医学心理学的调查法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2.现代心身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涉及 A 心理神经内分泌学 B 心理神经免疫学 C 现代分子生物学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3.在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为A 再现 B 想象 C 思维 D 幻想 正确答案:B 4.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正确答案:A 5.卡特尔人格因素测验将人格根源特质分为多少种A 8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23号汉华世纪大厦B座。 12种 C 16种 D 18种 正确答案:C 6.认知治疗重视的是 A 个体适应不良的行为 B 个体潜意识的冲突 C 个体童年的创伤经历 D 个体对现实事件的评价 正确答案:D 7.以下不是心身疾病特征的一项是 A 神经症 B 有器质性的病变或功能障碍 C 疾病发生发展与应激存在时间关系 D 疾病的发生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正确答案:A8.指出以下不符合疼痛特征的一项描述 A 引起疼痛的刺激范围很广 B 刺激与痛觉之间存在必然的关系 C 疼痛具有积极意义 D 疼痛具有消极意义 正确答案:B 9.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要包括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 【知识梳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2.共享性;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4.价值相对性;5.时效性;6.真伪性。 [自学探究] 1.什么是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 技术。 ●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 技术。 ● 我国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指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 学技术。 2 3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2.网络化;3.多媒体化;4.智能化;5.虚拟化 5.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②对科技进步的影响;③对人们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①信息泛滥;②信息污染;③信息犯罪;④对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 6.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4)遵守信息法规。 知识补充: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组成: 运算器 控制器 存储器ROM 、RAM 、软盘、 硬盘、光盘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手写笔、触摸屏 CPU (中央处理器)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 软件系统: 第二章信息获取知识点 【知识梳理】 1.获取信息的基本过程(P18) 2.信息来源示例(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3.采集信息的方法(P20):亲自探究事物本身、与他人交流、检索媒体 4.采集信息的工具(P20):扫描仪、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计算机 文字.txt Windows系统自带 .doc 使用WORD创建的格式化文本,用于一般的图文排版 .html 用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生成的文件格式,用于网页制作 .pdf 便携式文档格式,由ADOBE公司开发用于电子文档、出版等方面 图形图象.jpg 静态图象压缩的国际标准(JPEG) .gif 支持透明背景图象,文件很小,主要应用在网络上.bmp 文件几乎不压缩,占用空间大 动画.gif 主要用于网络 .swf FLASH制作的动画,缩放不失真、文件体积小,广泛应用于网络 音频.wav 该格式记录声音的波形,质量非常高 .mp3 音频压缩的国际标准,声音失真小、文件小,网络下载歌曲多采用此格式 .midi 数字音乐/电子合成乐器的统一国际标准 视频.avi 用来保存电影、电视等各种影象信息.mpg 运动图象压缩算法的国际标准 .mov 用于保存音频和视频信息 .rm 一种流式音频、视频文件格式 6.常用下载工具(P29):网际快车(flashget)、web迅雷、网络蚂蚁、cuteftp、影音传送带等。 7.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P25 表2-7):直接访问网页、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在线数据库 8.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的区别(P26): 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保存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