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42 MB
- 文档页数:29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编者:顾鹏审核:陆德平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2)的关系;(3)群落的;(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
3.群落的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4.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
结果常表现为,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5.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群落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3.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树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的菌落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5.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 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7.生物群落是指(1)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4)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A.(1)(2)B.(3)(4)C.(1)(3)D.(2)(4)8.对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B.寄生虫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9.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10.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