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写照,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标志性事件。
高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从古代到现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课程中所学的各个时期,分析其主要特点。
1.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等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封建等级制度,统治者通过颁布法律和征税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农业依然是社会的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社会注重礼仪与道德,儒家思想逐渐兴起。
2.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国前的时期。
这一时期,伴随着国家的分裂和战争,诸子百家思想逐渐兴起,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纷争激烈。
统一中国的理想逐渐出现,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时期。
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和文字,对军事和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体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汉朝时期也是丝绸之路的开辟时期,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和商品。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和南部被分裂为多个政权,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出现了分化和多样化的现象。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唐宋元时期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和商业繁荣的时期。
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对外交往频繁,丝绸、茶叶和陶瓷等商品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高峰。
佛教、道教和儒教并存,文学、艺术和科技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6.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末期。
在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威胁。
丝绸之路逐渐式微,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却日益频繁。
明朝时期的航海家郑和远航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实力。
清朝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封闭状态,科技和经济相对滞后。
7. 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1.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是我国大动乱、大变革、社会转型时期总特征:社会大动乱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1〕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开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开展。
〔3〕思想:百家争鸣;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2.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开展的历史时期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开展。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稳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底。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开展;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3〕思想:实行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晋南北朝作为上承汉下连隋唐这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
总特征: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北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形成士族制度。
〔2〕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开展的差距缩小。
〔3〕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总特征: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开展;封建社会显现繁荣景象。
〔1〕政治: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建立与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精耕细作日益成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3〕思文:“三教并立〞;诗歌繁荣;书画艺术繁荣。
5.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开展的时期〔1〕政治:分裂割据和假设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开展,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坊市制度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旺。
〔3〕思文: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是悠久而丰富多彩的,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中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每个时期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被称为封建时代。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诞生。
商朝期间,奴隶制度和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周朝时期,分封制度的引入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如《尚书》和《易经》的形成和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和割据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分封制度的破裂和百家争鸣的兴起。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尤其是齐、楚、秦等国家的崛起和争斗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成为主导,儒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交替的特殊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统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汉朝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事件,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时期。
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繁荣和相对稳定。
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
宋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外族王朝,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初步建立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初步确立,手工业三种类型出现,商业打破“工商食官”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艺百花竞艳;科技领先世界。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秦汉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严格限制思想文化思想统一,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科技领先,文化气度恢宏对外关系对外交往初步发展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隋唐时期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经济封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思想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包,科技领先对外关系对外交往进一步发展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宋元时期政治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和新发展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思想文化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高峰;文艺通俗化对外关系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总体特征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明清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承古萌新。
理学的藩篱里产生了早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向总结性发展,出现西学东渐;文艺具有反封建色彩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外差距拉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古代希腊罗马史——西方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罗马史(公元前8世纪~6世纪)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政治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逐渐形成了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渊源。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
中国古代史重要提示: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1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
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
汉赋)(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
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
信仰多样——儒、佛、道。
(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开创唐完善)。
2.经济: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唐:曲辕犁筒车),精耕细作农业日益完善;手工业:私营纺织兴起、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州青瓷,邢州白瓷,两大瓷系);商业:对外贸易兴盛,官府严格管理商业(坊、市分开)。
3.文化:科技文化全面繁荣(唐诗、书法、绘画等),雕版印刷《金刚经》。
(六)五代、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民族大整合。
1.政治:国家从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到大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
2.经济:农业:土地兼并严重。
手工业:技术高超(棉纺、瓷器等),市民队伍壮大;商业:商品经济繁荣(纸币),官府控制减弱(打破坊市界限),外贸兴盛。
3.文化:朱熹理学思想;科技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三大发明);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宋词、元曲、宋四家行书、文人山水画写意、风俗画文化下移等)。
(七)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阶段特点:农业文明持续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废丞相皇帝亲掌六部、内阁、军机处)。
2.经济:农业:人口激增,农产品商品化;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马铃薯,红薯,玉米,烟草)。
手工业:明朝中后期,私营超过官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代粉彩瓷器,珐琅彩瓷器。
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的表现:区域性的商人形成商帮,会馆;商业市镇兴起;不利的表现: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文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明末清初批判正统思想,早期启蒙思想——近代先声。
文学艺术继续繁荣(小说、民间绘画、清代道光帝时期京剧形成,国粹)。
二、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分期(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9世纪40-60年代)●阶段特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西方列强开始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开始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买办、无产阶级产生。
2.经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在中国出现。
买办、租界、洋行、近代城市等现象出现3.文化:睁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海国图志》,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中西文化交流碰撞。
4、外交:闭关、朝贡外交到被迫开放、屈辱外交;天朝上国,夷务到认识落后5社会生活:传统生活受到冲击●国际背景: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加紧殖民扩张,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9世纪60-90年代)●阶段特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政治:清朝权力结构变化,洋务派出现;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登上政治舞台,开展维新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2.经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3.文化:新式学堂、留学兴起;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相继产生。
●国际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深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加紧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阶段特点:《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1.政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各阶层开展救亡运动;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资产阶级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912建立中华民国。
2.经济:中华民国颁布发展实业法令,民族资本主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3.文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4、外交:对西方抱有幻想5、社会生活;西方化程度加深,对传统抨击猛烈●国际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完全确立;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矛盾冲突加剧。
(四)北洋政府统治前期(1912-1920)●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种思想传播。
1.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实业救国”,政府鼓励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的短暂春天。
3.文化:1915开始“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战后确立重新瓜分世界的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俄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成立,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五)中共成立和国民大革命(北洋政府统治后期:1921-1927)●阶段特点:1921中共成立,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展开。
1.政治:中共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1926年开始北伐,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
2.经济:帝国主义侵略、政局动荡,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3.文化: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无产阶级领导农民革命的理论”。
●国际背景:资本主义世界暂时稳定繁荣;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取得成就。
(六)国共十年对峙(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7)●阶段特点: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1.政治: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激化,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
2.经济:官僚资本开始形成垄断,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3.文化: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国际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由繁荣走向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斯大林体制形成。
(七)抗日战争(1937-1945)●阶段特点:中华民族全面抗战1.政治:1936年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2.经济:战争破坏、日本经济掠夺,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摧残。
3.文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延安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中共指导思想。
●国际背景:法西斯在世界范围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八)人民解放战争(1945-1949)●阶段特点:从争取和平建国到国共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国共关系破裂、全面内战,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2.经济:战争破坏、官僚资本掠夺、美国外资完全入侵。
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民族工业受到致命摧残,国民经济崩溃。
●国际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开始对峙;世界新经济体系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三、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分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阶段特点: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政治: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1949新中国成立;1954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确立政协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经济:1949-1952,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发展私营工商业;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一五计划)并举,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工业化基础。
3.文化:中苏友好,苏联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
●国际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美国侵朝战争,敌视新中国;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56-1976)●阶段特点: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1958年阶级斗争扩大化、左倾泛滥,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外交取得重大突破:197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9中美建交等。
2.经济:从“八大”制定正确经济建设方针,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左倾冒进,“八字方针”调整;文革的对经济的破坏,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3.文化: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文化专制;科技成就(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
●国际背景美苏争霸,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改革;资本主义新发展,欧洲日本崛起,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第三世界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今)●阶段特点: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