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9.86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
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沉默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
表现得比较安静,他们不太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也不太愿意回答老
师的提问。
调查中,我们采访了100名高中英语学生,其中有60名
学生表示在英语课堂上出现过沉默现象。
分析原因:
1.缺乏自信心:很多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
没有信心,所以害怕在课堂上发言,担心犯错误,感到尴尬和不安。
2.害怕被批评:一些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发言会被老师或同学批评,因此选择沉默。
他们认为英语课堂上是一个高强度的竞争场所,容不得自己犯错。
3.缺乏兴趣:有些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太大的兴趣,觉得英
语课堂上学不到什么有趣的东西,于是就缺乏动力,在课堂上表现
得比较沉默。
解决方法:
1.提高自信心:老师可以采用一些活动来鼓励学生,例如给学
生发一些小奖励、表扬鼓励学生等等。
2.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放松的、开
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觉得发言没有太大的压力和威胁。
3.提高课堂趣味性:老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
如游戏、音乐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
极性。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解析【摘要】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通常被认定为师生间的失败交流,往往反映出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
本文首先介绍了课堂沉默的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总结出引发大学英语课堂上消极沉默现象的几种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教师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沉默;积极沉默;消极沉默;教学策略一、引言教师们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静寂和沉默。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经常三缄其口,沉默不语,让彼此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种大学英语课堂上外语教师单一“演说”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外语课堂的基本要求了,本研究旨在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的表现及原因,并试图提出相关策略。
二、课堂沉默与教师提问策略课堂沉默从广义上讲包含课堂教学中所有沉默现象,而狭义上单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
本文将从狭义层面就课堂沉默现象进行论述。
(一)学生课堂沉默的两种表现以课堂效应的不同为依据,刘向前提出了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
(1)积极沉默。
沉默是指学生将老师所授知识进行接收→分析→归纳→运用。
其表现形式为:学生对教师问题的积极思考;学生认真倾听和思考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述或回答。
可见,必要的沉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吸收学到的知识,努力思考后形成自己独有的分析。
(2)消极沉默又呈现两种表现形式:有些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教育,羞于自我表达,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是某些学生反复发言,其他学生则保持沉默。
这两种表现形式极大地影响了教师顺利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
因此,应探其原因并采取对策,提高外语教学氛围,最终实现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大学生英语课堂保持沉默的原因(一)课堂环境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堂给人紧张和沉闷的感觉,教师一味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感受,多数学生则保持沉默,这样一来那些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互动。
试析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英语绝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如何有效地学习英语,及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一直是英语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参与,表达不够积极、沉默的情况,本文将分析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1. 内心的恐惧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非常害怕在大家面前讲英语,很多同学都怕口语不好被人嘲笑,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沉默的现象。
2. 太过于被动一些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也比较被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在学习中可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落后于别人的进度,导致他们在听讲时也很难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3. 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有的同学可能并不缺乏对英语的兴趣,而是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没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很容易认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所以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
4. 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一些课堂中,老师可能没有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很难在这种疲劳和无聊的环境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二、对策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要学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减少对英语的恐惧感。
通过真正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们应该尽量在课堂中表现出笑容,让学生想到英语课就想到快乐。
2. 多种方法多样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各种需求,教师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针对性教学,做到多种方法多样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到自己是被真正关注和听取的,这样他们才会更有信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需要被赋予主动思考的思维习惯,而老师们则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注重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教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思考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信心自然也就增强了。
4. 给予适当的激励高中生本就需要得到更多的激励,作为一位英语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上肯定他,这样学生才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所动力,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浅析英语课堂学生不愿开口说这一现象在英语课堂上,我常常遭遇如此尴尬的场面:我提问,学生没人举手回答,或是不愿意回答问题,出现冷场的现象,最后就变成我自问自答。
近年来,初中英语课堂学生沉默是一个普遍现象, 学生在教师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时热情不高,三缄其口,即便知道答案也往往避而不答,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充当着“听众”的角色,不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仿佛自己与课堂无关。
初中生在英语课堂上的沉默行为使得英语教师无法有效获知学生的感受和认知,为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进度带来了困难。
这对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促进教师正常课堂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学生课堂不愿开口说英语,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不知道答案;没听懂教师的提问;对答案不确定;正在思考中;问题太简单,不屑于回答;害羞等等。
基于此,如何正确解读学生的沉默,把握好课堂沉默的“度”,改善消极沉默,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中去,主动的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成为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
首先从我角度分析:1.提问不当。
教师的提问策略对学生课堂的沉默现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时教师的提问太难,学生回答不了;或学生对相关话题内容知道甚少,只能保持沉默,很多学生不回答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教师的要求和问题。
有时教师的提问又太简单无趣,学生没兴趣回答。
2. 评价不当。
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题讨论意义很大。
恰当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调动其参与课题讨论的积极性。
而教师不当的评价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学生的沉默。
例如,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是对的,但语言形式或发音可能有错误。
如果教师不断地纠错,学生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
教师过高的期望会抑制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冒险让教师失望。
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等待时间,对学生的沉默不容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压力,害怕回答问题。
3.提问后的等待时间不足。
1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生态因子视角分析钟岚陈芬兰刘福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摘要:本文对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该现象的生态因子加以浅析。
文章认为高职院校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较为普遍。
其生态因子可分为内环境因子和外环境因子。
内环境因子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因子,有着直接影响且不能为其它因子所替代。
英语课堂沉默中的内环境因子包括学生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和动机等。
同时,教师、课堂班级规模等外环境因子也不容忽视。
所有生态因子又相互作用和影响。
关键字:英语课堂沉默;生态因子;内环境因子1.引言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从广义层面上讲,它包含课堂教学中所有沉默现象,而狭义上单指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1](骆晓玲,张艳琼,2009)。
本文中的英语课堂沉默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概念,指学生不参与课堂活动,不发言的情况。
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往往是沉默和被动的[2](李巍,2002)。
很多具有多年高职英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时常抱怨,在英语课堂上有很多丰富的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地展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过于沉闷。
事实上,高职英语课堂沉默已经成为损害学生语言学习积极性和降低英语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种沉默现象成为一个困扰许多英语教师的难题。
这种沉默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学生不会、不敢开口说英语。
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用人单位需要能够实际应用英语而又懂某一专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沉默英语课堂出来的学生显然无法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研究高职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并寻求应对策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能够在岗位中实际应用英语的人才,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本文拟探讨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现状,浅析造成该现象的生态因子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现状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的形式,并结合一些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研究结果,对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大学生英语课堂焦虑沉默现象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摘要:在备受关注并且广为应用的交际教学法盛行的当下,交际教学法并未完全帮助教师彻底削弱大学英语课堂上焦虑沉默的情绪。
对此,作者基于前辈的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并征得其同意进行录音,总结出大学生焦虑沉默的原因:学生的性格特征导致其对负评价的畏惧;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带来的焦虑;课堂环境的干扰;来自教师的影响,进而对如何减少学生的焦虑感,打破课堂的沉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焦虑沉默交际教学法教学策略一、引言在中国英语课堂上,采用交际教学法进行语言教学日趋流行。
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此举都颇见成效并具有深远意义,但仍有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弥补。
例如,课堂上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经常沉默不语,略显焦虑,此种状况难免会使师生双方共同陷入尴尬的局面。
本研究通过访问调查发现,这种由于缺乏互动而引起的课堂沉默状况有不少于90%的老师深有体会。
allwright(1984:156)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
”祖晓梅(2009:25)指出课堂互动不仅体现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本质特点,而且课堂互动方式与第二语言习得有密切的关系。
课堂互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互动中的师生问答、意义协商和反馈提高了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提高。
除了智力与能力的影响之外,本研究通过访谈证实,情感因素中的焦虑感是对课堂沉默构成主要影响的原因之一。
正如1973年布朗(brown)开始探讨语言学习中情感变量(affective variables)的作用,他预见一些情感因素与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有关(brown 1973),焦虑感就是这些情感变量中的一个。
后来更有研究人员对此做了海量的研究,例如,王京华(2002:18)指出,horwitz和他的同事们把外语焦虑感细分为三种焦虑,即“交流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考试焦虑”(test anxiety)和“对(他人对自己语言能力的)消极评价的惧怕”(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与对策[摘要]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不利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理念。
文章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及写教学日志等方式,分析了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出现的原因,并对改变这种现象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沉默分析对策一、研究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逐渐消失,第一学期英语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和配合明显减少,沉默在课堂上频频出现。
如不采取措施,英语课堂势必以教师为中心或只有少数人参与,这与现代英语教学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理念不相符,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因而,笔者通过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及写教学日志等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旨在了解英语课堂的沉默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减少沉默现象,尤其是消极沉默的出现。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笔者所教的桂林工学院2007级一年级第二学期的非英语专业B 班学生(该校采取分层教学,A班为好班,B班中低水平学生),共47人,平均年龄为19.2岁。
(二)研究方法和步骤1.问卷调查。
问卷依据Horwitz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即FLCAS)和Tsui对沉默的研究设计而成,包括9个类别,共19个小项,采取五级莱克特量表的形式,从“从未”到“总是”分五点计分。
2.访谈。
从该班的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中各抽取3名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需求和心理,特别是与课堂口头发言相关的心理问题。
3.课堂观察和教学日志。
观察学生在教师采取措施前后的课堂行为变化,并通过教学日志记录下来,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调整。
三、原因分析发放问卷47份,全部收回。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出现课堂沉默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学生方面1.英语基础薄弱。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保持沉默是因为“自己基础不好,想说说不出来”。
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形成因素和对策摘要: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现代教学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着手,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形成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消极沉默;形成因素;对策《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院校中英语课程不仅要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以此为目标,高职英语教学尝试采用交际教学法。
但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英语课堂往往是学生低头沉默,而教师的讲解占大部分时间,互动性差。
这种现象不符合现代教学中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消除英语课堂上的消极沉默现象,是高职英语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试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分析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改善性的建议。
一、课堂消极沉默的形成因素1.学生方面(1)学生的态度与信心。
abraham and vann(1978)指出:越是对第二语言学习有信心就越能取得成功。
一般来讲,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低,导致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生的不自信表现为:“我的英语比其他学生差”“怕被同学笑话”等。
这种过于看重他人评价和对自己自信不足,是导致高职英语课堂消极沉默的重要因素。
(2)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融合性动机。
完整的学习动机来自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
ellis(1999)指出:工具动机关心的是“学习新语言的试用价值和优势”,是一种外在的动力。
持工具性动机的学生学习英语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如考试等。
一旦发现课堂活动并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就会以沉默对待课堂活动。
(3)学生的性格。
bobson(1992)研究指出:性格外向的学习者较内向和焦虑学习者更有可能参与口语交流。
有证据证明,性格外向者在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方面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