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义变分原理课程论文

广义变分原理课程论文

广义变分原理课程论文
广义变分原理课程论文

《广义变分原理》课程报告

题目:变分原理与数值计算方法

年级:2013级工程力学

姓名:顾鑫

学号:130810040001

时间:2014年5月6日

变分原理与数值计算方法

河海大学2013级工程力学

摘要:本文从变分法的发展出发,阐释泛函理论中变分原理的定义,说明了由一般微分方程构造泛函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弹塑性理论中的各种变分原理,说明由变分原理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最后,详细阐释了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的数值方法的建立与改进方法。

关键词:变分法、变分原理、泛函、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方法的改进

1.变分法及变分原理

1.1.变分法

1687年,Newton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第一个变分问题——定轴转动阻力最小的旋转曲面形状问题;1696年,Bernoulli提出了著名的最速降线问题;到18世纪,经过Euler,Lagrange等人的努力,逐渐形成变分法。

古典变分法的基本内容是确定泛函的极值和极值点,它为许多数学、物理、科技、工程问题提供了强有力地数学工具。现代理论证明,微分方程(组)中的变分法是把微分方程(组)化归为其对应泛函的临界点(即化为变分问题),以证明其解的存在性及解的个数。讨论对应泛函临界点的存在性及其个数的基本方法是Morse理论与极小极大理论(Minimax Theory)。

变分法有着深刻的物理背景,某种意义上,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均可以用某种形式的数理方程表示,一般数理方程又与一定的泛函相对应,所以一切物质运动规律都遵从“变分原理”

1.2.变分原理

泛函中定义的变分原理:设A为Hilbert空间H0上的自伴正算子(对称的正算子),考虑H0上的非线性泛函

J(u)??2⑴若u0为J在H0上的最小值函数,则u0在Ω上满足Au0=f,反之亦然。

该定理给出了由已知满足一定条件的算子,如何构造相关泛函的一般方法,如:(1)弹性力学最小势能原理可由该抽象变分原理推出;(2)经典力学中的哈密顿(Hamilton)原理,在泛函定义的变分原理中,若有自伴正算子A为二阶偏导算子,H0为具有二阶连续导数的闭区域,且边界条件确定,此时J即为能量泛函,求泛函的的极小值问题即为Hamilton原理。

进而,在固体力学中,设考察的物体存在泛函

Π(u i)=?F(u i,u i,j,…)dΩ

Ω+?E(u i,u i,j,…)ds

S

式中,u i是位置函数,F和E分别为给定的微分算子;若由Π(u i)的驻值条件δΠ=0能求得该连续体问题的解,则定义描述和求解该问题的定理统称为变分原理。在连续介质理论中,具体即为物体存在某个泛函,使得对应的运动方程是它的Euler方程,求这些Euler方程的解便化归为求对应泛函的临界点问题。

泛函本身与变分后的方程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弹性力学中,任一变分原理都可以建立相应的Euler方程,反之不然,即不需要变分约束条件而能导出全部方程和条件的泛函是很多的。

不论是连续介质力学中,还是在热传导、电磁学等其他理论中,该方法均很常见,对许多问题可方便的得到方程正确解。同时,变分原理以某种积分加权平均形式去近似微分关系式,将强形式的微分方程转换为弱形式的积分方程;通过对基本微分方程取逼近方程,或对

边界方程采用某种范围内的放松,为原连续体问题提供一个近似解,如:李兹法。

2.弹塑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

基于变分原理,学者们建立了弹塑性力学领域内的具体变分原理,不同的弹塑性力学的具体领域,其变分原理又具有不同之处。具体可大致分为:小位移弹塑性变分原理、有限位移弹塑性变分原理、弹性动力学变分原理、弹性体自由振动的变分原理、温度场热弹性体变分原理等。首先,说明小位移小变形弹塑性变分原理,它可分为

变分原理

{

无条件、有约束的自然变分原理{

最小势能原理:一类变量(u),约束: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

最小余能原理:一类变量(σ),约束:平衡方程和应力边界有条件、有约束的不完全广义变分原理(修正的自然变分原理):引入可以识别物理意义的Lagrange乘子

有条件、无约束的广义变分原理{

广义位能原理(Hu?Washizu变分原理):三类变量(u,σ,ε),解除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

广义余能原理:二类变量(u,σ),解除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

Hellinger?Reissner混合变分原理:二类变量(u,σ),解除平衡方程和应力边界

自然变分原理是指无条件的泛函驻值问题,自变函数仅需使泛函有意义和满足一部分约束条件,反之则为有条件的。有约束是指自变函数满足的部分边界条件,而该边界约束条件不通过引入lagrange乘子,实现放松。通过引入可以识别物理意义的lagrange乘子,放松约束条件,得到修正的完全(不完全)广义变分原理。

比较自然变分原理与广义变分原理,就求精确解而言,两者是等同的;而在近似解时,广义变分原理的变分近似计算精度一般比自然变分原理的变分近似要差(这是因为前者放宽了选择近似函数的条件),但自然变分原理碍于连续条件的约束,在复杂边界问题中遇到困难,而广义变分原理则能大显身手,这使得广义变分原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他弹塑性具体领域的变分原理,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即可得到。有限位移弹塑性问题中,对采用Lagrange坐标系的微分描述进行变分处理即可。弹性动力学中,在静力变分原理的基础上引入动能项,则对保守力系得到经典Hamilton变分原理,另外对于非保守力系,可以用和Hamilton原理等价的Lagrange 动力学方程求解,即为非传统Hamilton变分原理。弹性体自由振动问题,只需引入自振动能项。在热弹性力学中,稳定场问题只需用自由能密度取代应变能密度即可;在非稳定场问题中,宜用Hamilton原理进行分析。

3.变分原理与数值计算方法

变分原理是研究力学理论和应用的强有力工具,变分原理是许多数值方法的基础,对所研究的问题建立相应泛函,并通过不同的措施对泛函本身及泛函变量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不同的数值方法。

3.1.变分原理的直接方法——Rayleih-Ritz方法

Rayleih-Ritz是变分原理的直接方法,在弹性力学、有限元分析和振动分析中非常重要,也称为“变分过程”。通过构造级数形式的插值近似解代替未知函数进行求解。

其具体过程为:

设式(2)中的试函数u可展开成级数形式

u=∑N i a i

n

1

则泛函驻值由下式确定

?a i

=0,i=1,2,3,….

从以上方程中可以求出a i,由于泛函Π是在整个域内和边界上以积分的形式给出的,解法的

精度取决于选定的位移函数接近于实际状况的程度。

3.2.变分原理及其对应的有限元模型

如果一个问题能够给出相应的变分原理,则可通过离散的方法得到连续体的泛函近似,则意味着立即能建立起适合于进行有限元标准分析的积分形式,从而得到近似解,此过程即为一般采用的Galerkin有限元方法。当存在相应的泛函时,Galerkin法与变分法往往导致同样的结果。自然变分原理的泛函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能够自然的构造有限元分析结构;其他修正的广义变分原理,则需要通过解除不同的约束条件和满足不同的约束条件,并考虑泛函宗量的选取,以使泛函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从而得到不同的有限元模型。以下列出了一些变分原理及其相应的有限元模型。

表一:变分原理及其对应的有限元模型

3.3.1.无单元法(EFGM)、无网格法

由于有限元法的局限性(如:计算结果不连续和难于计算结构开裂问题等),为取得更好的模拟计算效果,研究者提出许多其他计算方法。

无单元法(EFGM)在构造近似函数的过程中无需结点间的联接信息,摆脱了有限元中单元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布置节点,从而摆脱了网格的束缚,在裂纹扩展、大变形和移动相边界等涉及网格重构的问题上具有优势,对于一般的复杂边界问题也可有效地节约前处理中网格划分的工作量。基于移动最小二乘近似的无单元法具体过程为:根据具体问题的平衡方程,利用变分原理得到无单元法整体平衡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将场函数表示成节点未知量和形函数的关系式,这样场函数对坐标的导数就可以表示成形函数对坐标的偏导数,积分式采用高斯积分法计算;(2)在整个区域布置节点,并划分积分子域,根据节点疏密确定影响半径;(3)在所有高斯点上循环集成整体平衡方程组,求解方程组。

大多数无网格方法其近似函数不具有插值性,因而准确施加本质边界条件困难,自然单元法构造的近似函数在边界上具有先行插值性(自然邻近插值),可方便准确施加本质边界条件。

3.3.2.变分差分法

变分差分法是在吸取了有限差分法和有限单元法的优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结构分析方法,此法基于变分原理和有限差分法,利用泰勒级数展开求得偏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公式,变分泛函式中的未知函数的导数用差商公式来近似,由泛函的驻值条件可导得一组代数方程组,其系数矩阵是对称正定的。

变分差分法保持了传统有限差分法节点自由度少,计算机时少喝存储量小的优点;同时,由于采用了变分原理,变分差分法与传统差分法相比,具有如下三个优势:(1)自然边界条件自动满足,简化了边界条件的处理;(2)系数矩阵对称正定,方程性态好,易于求解动力问题;(3)未知函数在变分泛函中的导数阶数低于微分方程的导数阶数,易于构造差分格式和处理边界条件。

4.小结

变分原理是研究力学、物理学和其他各种技术科学的强有力地工具,在理论上和实用上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变分法的发展出发,阐释泛函理论中变分原理的定义,说明由一般微分方程构造泛函的方法;具体分析了弹塑性理论中的各种变分原理,说明如何由变分原理建立有限元模型;最后,详细阐释了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的数值方法的建立与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卓家寿.弹塑性力学中的广义变分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有限元方法(第五版)第一卷基本原理/(英)监凯维奇(Zienkiewicz,O.C.),(美)泰

勒(Taylor,R.L.)著;曾攀等译—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7

[3]门少平、封建湖.应用泛函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贾小勇. 19世纪以前的变分法[D]. 西北大学, 2008.

[5]章国庆. 变分法及其在非线性微分差分方程(组)中的应用[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6]徐硕昌.关于力学变分原理及应用的几点注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2):78-83

[7]陈敏.变分问题中直接法在力学中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6):5-8

[8]白森林.求泛函极值方法在力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

版).1995,12(10):453-457

[9]赵建中.广义变分原理中泛函的量值与形式.[J].云南大学学报.1986(6):247-251

[10]罗恩、梁立孚、李纬华.分析力学的非传统Hamilton型变分原理.[J].中国科学G辑物

理学力学天文学.2006,36(6):633-643

[11]邓思华, 傅作新. 拱坝应力分析的变分差分法[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 3:

000.

[12]陈小虎, 沈振中. 无单元法的工程应用进展[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7, 26(6): 90-94.

[13]江涛, 章青. 中厚板弯曲问题的自然单元法[J]. 固体力学学报, 2009, 30(4): 424-431.

[14]曹小青, 胡双启, 赵海霞, 等. 无网格方法的研究应用与进展[J]. 机械管理开发, 2009,

24(4): 182-183.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 试设计一座填料塔用于脱除混于空气中的H2S,混合气体处理量为2500m3/h,其中含5%(体积分数),要求塔顶排出气体中含0.02%(体积分数),利用清水吸收,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 1.2操作条件: (1)压力:常压 (2)温度:20℃ (3)填料类型:自选 (4)工作日:300天/年,24小时运行 1.3设计任务: 完成吸收塔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2.吸收塔工艺条件的计算: 2.1基础物性参数: 2.1.1液体物性参数: 对于低浓度的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以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 查得:由参考书】 【2 20℃时水的密度为:ρL =998. 2Kg/m3 粘度为:μL =1.005mPa.S=3.618 Kg/(m ·h) 表面张力为:δL =72.7(dyn/cm)=942192 (Kg/h 2) 查得:由参考书】【3 H 2S 在水中的扩散系数: D L =7.4x10-8x 1256 .02 1 ·1081.19 .32005.1293)186.2(--=s cm x x x x 2.1.2气相物性参数: 查得:由参考文献】【2 M 空=29Kg/Kmol M(H 2S)=34Kg/Kmol 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M =29x(1-0.05)+34x0.05=29.25Kg/Kmol 混合气体密度:ρG =33 5 ·213.1293 10314.81001.125.29--=m Kg x x x x 混合气体的黏度近似等于20℃空气的黏度: ()h m Kg s Pa //065.0)(1081.15G =??=-μ(m ·h) 查得:由参考书】 【3 H 2S 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 D G = 1252 31 312 1 75.15·1075.1] 1.20)0.17298.1[(013.1) 291 341(29310013.1---=+++s m x x x x x x 2.1.3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数据: 查得:由参考书】 【3

编译原理结课论文.doc

目录 1. 绪论 (2) 1.1概述 (2) 1.2设计目的 (2) 1.3设计题目及要求 (2) 2.背景知识 (3) 2.1语法制导翻译方法 (3) 2.2属性文法 (3) 2.3几种常见的中间语言 (4) 2.4四元式的简介 (4) 3.设计过程 (5) 3.1设计思路 (5) 3.2实现 (6) 4.上机调试运行 (6) 4.1代码调试界面及结果 (7) 4.2执行及结果 (7) 5.注意事项 (8) 6.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11)

1.绪论 1.1概述 “编译原理”是一门研究设计和构造编译程序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蕴含着计算机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编译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掌握这门课程中的思想,就必须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而课程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1.2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素质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很多,但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解决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设计题目及要求 基于这个学期所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本次我所要设计的题目是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生成。

要求: (1)设计语法制导生成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的算法; (2)编写代码并上机调试运行通过; (3)输入一赋值语句; (4)输出相应的表达式的四元式; 2.背景知识 2.1语法制导翻译方法 语法制导翻译的方法就是为每个产生式配上一个翻译子程序(称语义动作或语义子程序),并在语法分析的同时执行这些子程序。语义动作是为产生式赋予具体意义的手段,它一方面指出了一个产生式所产生的符号串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按照这种意义规定了生成某种中间代码应做哪些基本动作。在语法分析的过程中,当一个产生式获得匹配(对于自顶向下分析)或用于规约(对于自底向上分析)时,此产生式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就进入工作,完成既定的翻译任务。语法制导翻译分为自底向上语法制导翻译和自顶向下语法制导翻译。 2.2属性文法 属性文法是编译技术中用来说明程序语言语义的工具,也是当前实际应用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语义描述方法。属性是指与文法符号的类型和值等有关的一些信息,在编译中用属性描述处理对象的特征。属性文法是一种适用于定义语义的特殊文法,即在语言的文法中增加了

化工原理论文

化工原理仿真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论文 院系: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生物化学系 姓名:周红霞 班级:10生物 学号:108316130 摘要:采用图形软件及动画设计软件共同开发的化工原理仿真实验系统以其耗时短,成本低,条件多样化的优点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重点阐述仿真实验的内容、优点及实践意义。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仿真实验 正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各领域,引发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命。仿真实验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在进行着新的尝试与改革, 化工原理仿真实验也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崭露头角。目前大学里开设的化工原理实验课大都采用传统的分组实验的形式,由于受到场地和实验装置以及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很难实现学生个人独立完成实验的目的。很多学生只是听听老师的讲解,看看其他同学做的实验,然后根据同组的数据写出实验报告,就算做完了一个实验。通常只是走一个过场,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实际操作,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引入仿真实验教学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我在仿真实验系统开发中的体会,下面谈点粗浅认识和看法。

1仿真实验的内容 仿真一词译自英文Simulation ,通常译作“模拟”,仿真是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系统或设想系统的本质和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和实验的方法。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的仿真实验则是以真实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为基础,在计算机上通过动态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现象,通过互动动画模拟在现场的真实操作,并产生和真实 实验一样的操作结果。它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1)选择不同的实验装置:化工原理包括八个实验: ①离心泵性能曲线测定实验; ②流量计曲线标定; ③流体流动阻力系数测定实验; ④ 换热实验; ⑤精馏实验; ⑥吸收实验; ⑦干燥实验;⑧管路特性曲线这八个实验基本上包括了化工原理实验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实验。在仿真软件中均有设置。 2)实验指导:与实验讲义相关的内容介绍,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计算公式、实验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也均有详尽的论述。 3)仿真操作:对虚拟装置进行仿真操作。操作界面直观、简洁、友好,使学生读取数据方便而不失真实,特别设计局部放大功能,需要读取 数据的仪表、气压计等,都可以放大到最清晰的效果。在实验操作上,也采用相似的设计,感觉真实而又简单明了。 4)数据处理:对实验操作的结果,进行数据的记录、计算、绘制曲线。数据记录由软件或学生自己完成,软件自动生成记录表格,数据处理 部分将计算并将结果自动列表,通过连接打印机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这一部分也可以由学生手动计算。

基于柯肯达尔效应的空心球制备(哈工大传输原理课程论文)汇编

基于柯肯达尔效应的空心球制备 摘要:介孔空心结构纳米材料与实心纳米颗粒相比具有更低的密度、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多元的功能调节维度(光、电、热、磁等)和更灵活的应用方式。故有非常广泛的使用空间,而空心球制备方法有很多,本文结合传输原理传质部分内容以及柯肯达尔效应进行原理分析,应用举例以及改进方法等方面阐述。 关键词:空心球柯肯达尔效应扩散 1空心材料优点 介孔空心结构纳米材料与实心纳米颗粒相比具有更低的密度、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多元的功能调节维度(光、电、热、磁等)和更灵活的应用方式。如:中空结构的微/纳米催化剂可以有效增加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活性位点数;通过改变微/纳米介孔空心结构的组分、形貌、尺寸、壳壁厚度、孔隙率、孔的位置和孔内壁的特性等因素可以实现对其光、热、电、磁和催化等物化性能的调节;将难溶的功能活性成分担载在介孔空心的微/纳米结构的孔隙中,可以提高难溶物质的溶解度;将特异性药物担载在介孔空心微/纳米结构的孔隙中,为药物的缓释和可控释放提供了可能;将介孔空心微/纳米结构作为“纳米反应器”利用其量子限域效应和特殊的反应微环境,能得到特殊的反应结果。因此,具有介孔空心结构的纳米粒子为纳米材料的功能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扩散及柯肯达尔效应简介 空位机制适用于置换式固溶体的扩散"在置换式固溶体(或纯金属)中,由于原子的尺寸相差不大,因此很难进行间隙扩散"晶体中结点并非完全被原子所占据,存在一定的空位"而且空位的数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对应着一定的空位浓度"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下存在一定浓度空位的晶体才是稳定的"依靠空位的移动而进行的扩散机制称为空位扩散机制"其扩散过程是这样进行的,与空位相邻原子,由于热振动而可能脱离原来位置而到空位中去,占据了点阵中的空位,而原来原子所处位置就成为空位"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就发生了扩散" 在空位扩散时,扩散原子跳入空位,此时所需的能量不大,但每次跳动必须有空位移动与之配合,即原子进入相邻空位实现一次跳动之后,必须等到一个新

【强烈推荐】丙烯-丙烯精馏装置设计化工原理毕业论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过程工艺与设备课程设计任务书丙烯---丙烷精馏装置设计 学院(系):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 专业: 学生姓名:_ 学号: 指导教师:吴雪梅、李祥村 评阅教师:吴雪梅、李祥村 完成日期:2013年7月4日 i

大连理工大学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八、亠 刖言 本设计说明书包括概述、流程简介、精馏塔、再沸器、辅助设备、管路设计和控制方案共七章。 说明中对精馏塔的设计计算做了详细的阐述,对于再沸器、辅助设备和管路的设计也做了正确的说明。 由于只有两周的时间做,第二周内,我几乎每天都在熬夜写,只有封面、目录和前言部分为打印、其余部分均为手写,部分数据上可能会有一些错误,如保留位数的不同,计算的错误等。前后的数据由于工程量浩大也许有不一致的地方,属于学生我自己的能力不够,请老师谅解! 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参阅!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第二章方案流程简介 (3) 第三章精馏过程系统分析 (5) 第四章再沸器的设计 (14) 第五章辅助设备的设计 (21) 第六章管路设计 (25) 第七章控制方案 (27) 设计心得及总结 (28) 附录一主要符号说明 (29) 附录二参考文献 (31) ii

第一章概述 精馏是分离过程中的重要单元操作之一,所用设备主要包括精馏塔及再沸器和冷凝器。 1.精馏塔 精馏塔是一圆形筒体,塔内装有多层塔板或填料,塔中部适宜位置设有进料板。两相在塔板上相互接触时,液相被加热,液相中易挥发组分向气相中转移;气相被部分冷凝,气相中难挥发组分向液相中转移,从而使混合物中的组分得到高程度的分离。 简单精馏中,只有一股进料,进料位置将塔分为精馏段和提馏段,而在塔顶和塔底分别引出一股产品。精馏塔内,气、液两相的温度和压力自上而下逐渐增加,塔顶最低,塔底最高。 本设计为浮阀塔,浮阀的突出优点是效率较高取消了结构复杂的上升管和泡罩。当气体负荷较低时,浮阀的开度较小,漏夜量不多;气体负荷较高时,开度较大,阻力又不至于增加较大,所以这种塔板操作弹性较大,阻力比泡罩塔板大为减小,生产能力比其大。缺点是使用久后,由于频繁活动而易脱落或被卡住,操作失常。所以塔板和浮阀一般采用不锈钢材料。 2.再沸器 作用:用以将塔底液体部分汽化后送回精馏塔,使塔内气液 两相间的接触传质得以进行。 本设计采用立式热虹吸式再沸器,它是一垂直放置的管壳式换热器。液体在自下而上通过换热器管程时部分汽化,由在壳程内的载热体供热。 立式热虹吸特点: ▲循环推动力:釜液和换热器传热管气液混合物的密度差。 ▲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传热系数高。 ▲壳程不能机械清洗,不适宜高粘度、或脏的传热介质。

编译原理结课论文

目录

1.绪论 概述 “编译原理”是一门研究设计和构造编译程序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蕴含着计算机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编译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掌握这门课程中的思想,就必须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而课程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素质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很多,但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解决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题目及要求 基于这个学期所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本次我所要设计的题目是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生成。

要求: (1)设计语法制导生成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的算法; (2)编写代码并上机调试运行通过; (3)输入一赋值语句; (4)输出相应的表达式的四元式; 2.背景知识 语法制导翻译方法 语法制导翻译的方法就是为每个产生式配上一个翻译子程序(称语义动作或语义子程序),并在语法分析的同时执行这些子程序。语义动作是为产生式赋予具体意义的手段,它一方面指出了一个产生式所产生的符号串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按照这种意义规定了生成某种中间代码应做哪些基本动作。在语法分析的过程中,当一个产生式获得匹配(对于自顶向下分析)或用于规约(对于自底向上分析)时,此产生式相应的语义子程序就进入工作,完成既定的翻译任务。语法制导翻译分为自底向上语法制导翻译和自顶向下语法制导翻译。 属性文法 属性文法是编译技术中用来说明程序语言语义的工具,也是当前实际应用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语义描述方法。属性是指与文法符号的类型和值等有关的一些信息,在编译中用属性描述处理对象的特征。属性文法是一种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论文.doc

目,这就就导致了设计题目过于单调等问题的出现,并难以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缺乏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旧有部分教师们只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并直接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工程意识的培养。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就无法很好的应用各种工艺与设备,并且缺乏解决问题的良好能力,这样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③师资力量匮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化工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了满足教学所需,部分高校就通过公开招聘的模式来进行师资力量的补充,但是招聘到的讲师多为青年教师,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缺乏有相应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指导能力也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④在现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其

考核评价体系多是通过考试的形势来进行,这也就导致学生单纯是为了成绩而进行这门课程的学习,并且难以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内容缺乏有创新和亮点。 2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创新教育 2.1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高效的教学过程中,教科书只能算作是参考书,而教师们的授课内容则需要具备有一定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并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化工原理这门课程主要是将化工单位的操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在于讲述各类化工单元在操作过程中的共性。因此说可以将化工原理课程归纳到传统学科的范畴之中。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各个单元之间的操作是具体化的,其余现阶段的生产以及科技发展趋势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化工原理课程的具体教学工程中,能够适当增加一些最新的科研、生产现状以及发展动向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接触到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比如在进行传统的精馏计算过程中,其教学重点多是二元理想物系的计算,对于问题的复杂性也多是做定性话的介绍。但是在实际的化工生产过程中还伴随有多元化的复杂现象。近年来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精馏计算的过程中也多是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来进行,并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计算效

传递过程原理论文样本

简谈化工传递原理中的类似性 摘要 在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单元操作,但是从原理上看就包括流体流动,质量交换,加热或冷却这三类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动量传递,质量传递与热量传递。本文通过分析化工过程中的传递现象, 总结了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的一些类似性, 并且讨论了这些类似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类似性 一、分子传递的类似性 描述分子传递的三个定理分别是牛顿粘性定理、傅立叶热传导第一定理和费克扩散第一定理。其数学描述依次为: 方程(1)和(2)经过简单的推导可变为如下方程: 在(3)(4)(5)三个方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发现以下的类似性: 首先,v,和D 都被叫做扩散系数,单位均为m2/s。它们是物质的动力学物AB 性,且三者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其中u 为分子平均速度,为分子平均自由程。 其次,,, 分别为动量浓度梯度、热量浓度和质量浓度梯度。表明了三种传递都是以浓度梯度作为传递的推动力。 最后,,,都表示了某一物理量的通量,分别为动量通量、热量通量和质量通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三种分子传递可以用统一的文字方程描述为: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其中负号表示传递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我们将上式称为现象方程, 表明三种分子传递过程具有同样的现象方程。

二、对流传递的类似性 我们分析在平板壁面的边界层中, 摩擦曳力系数,对流传热系数h和对流传质系的定义式分别为: (7),(8),(9)三式可以变换如下: 分析上述三式,便可以得出以下的类似性: 第一,对流传递的动量通量、热量通量和质量通量都相应地等于各自的对流传递系数乘以各自量的浓度差,可以用如下文字方程表示: 通量(对流传递系数)(浓度差) 其中负号同样表示方向的差异。 第二,上述三式中的浓度差其实就是表示传递的推动力。 为动量浓度差, 表示动量传递的推动力。由于壁面的动量为,而),所以用“0”表示壁面动量。 为热量浓度差, 表示对流传热的推动力。 为摩尔浓度差, 可以看做对流传质的推动力。 第三,,, 均表示对流传递的系数,且单位均为m/s 。 三、三传类比的概念 在无内热源,无均相化学反应,无辐射传热的影响,由于表面传递的质量速率足够低, 对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可视为无总体流动,无边界层分离,无形体阻力等条件下,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和实验上对三传类比进行了研究。 雷诺通过理论分析,最早提出了三传类比的概念,得出单层模型。雷诺首先假定层流区(或湍流区)一直延伸到壁面,然后利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的相似性,导出了范宁摩擦因子与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式,即广义雷诺类比式如下: 或

编译原理期末论文

编译原理期末论文 一、概述 算符文法:即它的任一产生式的右部都不含两个相继的非终结符的文法。如果G是一个不含空字符的算法文法,那么只要它的任一对终结符都只满足>,=,<的关系的一种,则称G是一个算符优先文法。 算符文法分类: 对于一个算符优先文法,只要能构造出它的算符优先表,就可以利用算符优先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句子是否符合这个文法的定义。 那么定义FirstVT(P)={a|P(+=>)a···或P(+=>)Qa···,a属于终结字符集,而Q属于非终结字符集},其中···表示所有字符集 LastVT(P)={a|P(+=>)···a或P(+=>)···aQ,a属于终结字符集,而Q 属于非终结字符集} 由以下两条规则来构造FirstVT集: (1) 若有产生式P=>a···、或P=>Qa···,则a属于FirstVT(P); (2) 若有a属于FirstVT(Q),且有产生式P=>Q···,则a属于FirstVT(P); 类似的有构造LastVT集的规则: (1) 若有产生式P=>···a或P=>···aQ,则a属于LastVT集。 (2) 若a属于LastVT(Q),且有产生式P=>···Q,则a属于LastVT集。 构造FirstVT集的算法: Begin For 每个非终结符P和终结符a Do F[P,a]=FALSE; For 每个形如P=>a...或P=>Qa...的产生式 (1) DO insert(P,a) While Stack 非空 Do Begin 把Stack 的顶项,记为(Q,a),上托出去; For每条形如P=>Q...的产生式DO . (2) Insert(P,a) End of while; END 构造LastVT集的算法: 将上述算法的对应的(1),(2)分别修改为 For 每个形如P-〉…a或P-〉…aQ的产生式, For每条形如P-〉…Q的产生式 便可得。 假定G是一个不含空字符产生式的算符文法。对于任何一对终结符a,b,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编译原理/Compiler Principles 周数/学分:1周/1学分 先修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表示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应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机器的操作系统和语言的集成环境,独立完成算法编制和程序代码的编写。 设计时间: 开发工具: (1) DOS环境下使用Turbo C; (2) Windows环境下使用Visual C++ 。 (3) 其它熟悉语言。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设计题一: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程序设计。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及语义分析程序,加深对语法及语义分析原理的理解,并实现词法分析程序对单词序列的词 法检查和分析。 2.设计内容及要求: 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无符号整数〉∷= 〈数字〉{〈数字〉} 〈标志符〉∷= 〈字母〉{〈字母〉|〈数字〉} 〈表达式〉∷= [+|-]〈项〉{〈加法运算符〉〈项〉} 〈项〉∷= 〈因子〉{〈乘法运算符〉〈因子〉} 〈因子〉∷= 〈标志符〉|〈无符号整数〉|‘(’〈表达式〉‘)’ 〈加法运算符〉∷= +|- 〈乘法运算符〉∷= *|/ (1) 分别选择递归下降法、算符优先分析法(或简单优 先法)完成以上任务,中间代码选用逆波兰式。 (2) 分别选择LL(1)、LR法完成以上任务,中间代码选 用四元式。 (3) 写出算术表达式的符合分析方法要求的文法,给出 分析方法的思想,完成分析程序设计。 (4) 编制好分析程序后,设计若干用例,上机测试并通 过所设计的分析程序。 设计题二:简单计算器的设计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简单计算器程序,加深对语法及语 义分析原理的理解,并实现词法分析程序对单词序列的词法检 查和分析。 2.设计内容及要求 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化工原理”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化工原理课程论文附件一:课程论文封面格式要求。 (见下页) 化工原理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5、流动边界层,传热边界层,传质边界层的比较 6、三传现象的类似性 7、流体流动时的摩擦系数与流体流过固体颗粒的阻力系数的分析比较 8、离心泵的叶片安装角对泵压头的影响 9、离心泵的比例定律、切削定律的推导及应用 10、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比较 11、旋风分离器的并联、串联操作

12、恒压过滤与恒速过滤的比较 13、非均相混合物分离方法的选择 14、流体输送方式输送设备的归纳总结 15、过滤机最佳操作周期的确定 16、化工原理课程研究方法的归纳总结,如:理论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 17、速度梯度、温度梯度、浓度梯度间联系与互相影响 18、平均温差法与传热单元法间的联系 33、吸收因数对吸收操作的影响 34、板式塔负荷性能图及其应用 35、影响板式塔负荷性能图的因素 36、板式塔和填料塔的比较 37、并流传热、逆流传热的比较 38、并流吸收、逆流吸收的比较 39、算术推动力与对数推动力的比较

40、湿空气性质的归纳总结 41、各章节后的作业题、思考题的深入讨论等等 二、实际应用方面 “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及新的应用开发。 三、计算机辅助计算和辅助设计 针对化工原理课程中某一问题编写一个应用程序。列出程序清单、程序说明,运行结果,并要上交相应的磁盘。 化工原理课程论文附件三:课程论文样本。 换热器设计中适宜流体用量的确定 熊楚安 黑龙江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黑龙江鸡西,158105 摘要:利用换热器的操作线来分析讨论流体用量对传热过程的操作费用和设备费用的影响,找出了换热器设计和选型中适宜流体用量的优化确定方法,简便、快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关键词:操作线流体用量优化选择 中图法分类号:TQ 051.5 文献标识码:A The Optimum Definition Method on Amount of Fluid During The Design of Heat Exchanger Xiong chu’an

毕业论文氧氢化钠溶液蒸发浓缩的管道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学号: 姓名:指导老师

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

目录 1. ....................................................................................................................................................... 前言1 2. ....................................................................................................................................................... 设计思路 1 3. ....................................................................................................................................................... 能源的合理利用 (2) 4. ....................................................................................................................................................... 具体任务说明 (2) 5. ....................................................................................................................................................... 确定管径、管材及其型号. (2) 6. ....................................................................................................................................................... 泵的选型 3 6.1总能量损失刀hf的计算 (4) 6.2 泵的确定 (5) 6.3 泵的最大允许安装高度的确定 (5) 7. 阀门及管件的选择 (6) 8. 流程说明 (6) 8.1 生产流程及阀门控制 (6) 8.1.1 正常生产流程 (6) 8.1.2阀门控制 (6) 8.2 壳程清洗流程及阀门控制 (7) 8.2.1 同时清洗壳程 (7) 8.2.1.1 同时清洗壳程的流程 (7) 8.2.1.2同时清洗壳程的阀门控制 (7) 8.2.2 单独清洗壳程 (7) 8.2.2.1 只洗一号换热器壳程的流程 (7) 8.2.2.2 只洗一号换热器壳程的阀门控制 (7) 8.2.2.3 只洗二号换热器壳程的流程 (7) 8.2.2.4只洗二号换热器壳程的阀门控制 (7) 8.2.2.5 只洗三号换热器壳程的流程 (7) 8.2.2.6只洗三号换热器壳程的阀门控制 (7)

传输原理复习总结

绪论 1.什么是传输过程? 传输过程是动量传输、热量传输、质量传输过程的总称,简称“三传” 或者“传递现象”。是工程技术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 动量传输: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动量由高速度区向低速度区的转移。 热量传输:热量由高温度区向低温度区的转移。 质量传输:物系中一个或几个组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转移。 2.“三传”之间的联系: 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输过程有其内在的联系,三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连续介质中发生的“三传” 现象有共同的传递机理。在实际工程中,三种传输现象常常是同时发生的。 3.传输原理主要研究什么? 传输原理主要研究传输过程的传递速率大小与传递推动力及阻力之间的关系。 4.传输过程的本质: 传输过程是物质或能量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转移的物理过程。是某物质体系内描述体系的物理量(如温度、速度、组分浓度等)从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移的过程。 5.金属加工成形的分类 热态成形——金属的成形过程,是在较高温度状态下,通过高温手段,使金属成形。 冷态成形——金属在常温下,使金属成形。如:切削、冲压、拔丝。 5.金属热态成形的四种工艺(“三传” 现象广泛存在于其中) 铸造:液态(或固液态)金属——注入模具中——降温、凝固。

锻压:金属加热至塑性变形抗力小、但是仍然为固体的状态,采用锻打、加压手段,而获得一定的形状的工艺方法。 焊接: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用或者不用填充材料,使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方式。 热处理:热处理就是将工件通过热处理(高温加热,冷却速度不同)达到调整材质(如基体组织发生变化,硬度发生变化),以及削除应力。 动量传输 第一章流体及其流动 1.动量传输起因,以及对热量、质量传输的影响: (1)流体内部不同部位的质点或集团的流动速度不一致。 (2)流动速度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动量分布不均匀。属于不平衡态,必然发生动量的交换或传递过程。 (3)这样的动量传递,就会影响到热量和质量的传输过程。 2.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 液体和气体。 3.基本概念 流体(Fluid)概念:能够流动的物体(一般指气体或液体)。 4.流体的力学性质(与固体比较): (A)不能传递拉力, (B)可承受压力,能够传递压力和切力,并且在压力和切力下出现流动。(流动可持续)

编译原理论文

《编译原理》课程论文 编译程序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多数计算机系统都配有不止一个高级语言的编译程序,对有些高级语言甚至配置了几个不同性能的编译程序。从功能上讲,一个编译程序就是一个语言翻译程序。语言翻译程序把一种源语言书写的程序翻译成另一种目标语言的等价程序,所以总的说编译程序是一种翻译程序,其源程序是高级语言,目标语言程序是低级语言。 编译程序完成从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翻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过程。从概念上来讲,一个编译程序的整个工作过程是划分成几个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将源程序的一种表示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表示形式,各个阶段进行的操作在逻辑上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一般一个编译过程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写编译器的原理和技术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以至于在每个计算机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中,本书中的原理和技术都会反复用到。在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文法的概念,在讲词法分析的章节中讲述了构造一个有穷自动机的方法,以及如何将一个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化成确定的有穷自动机和有穷自动机的最小化等方法。 词法分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能是词法分析程序本身实现起来很简单吧,很多没有学过编译原理的人也同样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词法分析程序。不过编译原理在讲解词法分析的时候,重点把正则表达式和自动机原理加了进来,然后以一种十分标准的方式来讲解词法分析程序的产生。这样的做法道理很明显,就是要让词法分析从程序上升到理论的地步。 词法分析中的重点是有穷自动机DFA的生成以及DFA和正规式与正规文法的关系。还要熟练掌握NFA转换为DFA的方法及DFA的化简。 词法分析的核心应该是构建DFA,最后维护一个状态转移表。通过转态转移的结果来识别词性。DFA的思想和字典树很像。NFA通过求每个状态的闭包后构造出的自动机与DFA等价。正则表达式闭包,连接,或三种操作都有相应的NFA与其等价。所以正则表达式==NFA==DFA。DFA状态最小化算法化简DFA。LL(1)文法主要就是根据FIRST集判断向哪条路径走,来避免回溯;LR(0)文法构造项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个完整的编译器)

编译原理程序设计报告 一个简单文法的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专业班级:计算机1406班 组长姓名:宋世波 组长学号: 20143753 指导教师:肖桐 2016年12月

设计分工 组长学号及姓名:宋世波20143753 分工:文法及数据结构设计 词法分析 语法分析(LL1) 基于DAG的中间代码优化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1学号及姓名:黄润华20143740 分工:中间代码生成(LR0)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2学号及姓名:孙何奇20143754 分工:符号表组织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摘要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是从源代码(通常为高阶语言)到能直接被计算机或虚拟机执行的目标代码(通常为低阶语言或机器语言)的翻译过程。 一.编译器的概述 1.编译器的概念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器将原始程序作为输入,翻译产生使用目标语言的等价程序。源代码一般为高阶语言如Pascal、C++、Java 等,而目标语言则是汇编语言或目标机器的目标代码,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 2.编译器的种类 编译器可以生成用来在与编译器本身所在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平台)相同的环境下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本地”编译器。另外,编译器也可以生成用来在其它平台上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交叉编译器。交叉编译器在生成新的硬件平台时非常有用。“源码到源码编译器”是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输出也是高阶语言的编译器。例如: 自动并行化编译器经常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转换其中的代码,并用并行代码注释对它进行注释(如OpenMP)或者用语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二、前言………………………………………………………… 三、确定设计方案……………………………………………… 四、概述……………………………………………………… 五、主要符号说明…………………………………………… 六、设计计算………………………………………………… 七、参考文献………………………………………………… 八、设计自评………………………………………………… 九、附图………………………………………………………

一、设计任务书 一、题目: 某常减压蒸溜装置31.82万吨/年原油预热系统工艺设计 二、任务给定条件: 某炼油厂用柴油将原油预热。定性温度下柴油和原油的有关参数如下表。要求两侧流体的压降都不超过50KPa,试选用适当的列管式换热器(一台或多台)。 物料温度℃质量流量平均比热容平均密度导热系数粘度 入口出口Kg/h kJ/(kg.K) kg/m3W/(m.K) ×103Pa.s 30000 2.48 715 0.13 0.64 柴油175 T 2 原油70 110 40000 2.20 815 0.128 3.0 1、柴油质量流量30吨/小时,原油40吨/小时【以学号25号为基准,1-24(30/40-学号×0.1吨/小时)。26-50号(30/40+学号×0.1吨/小时)。 2、换热设备可选择浮头式或U型管式换热器;换热器内外两侧的污垢热阻均可取 1.72×10-4m 2.℃/W;忽略管壁热阻。 3、节约成本核算参考:若采用4.855千克(力)/厘米2饱和水蒸气预热原油,饱 和水蒸气放热后出口为80℃水,水蒸气180元/吨,计算每年节省的费用。 三、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要求: 包括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参考文献、符号说明和设计自评,其中正文包括下述内容: a)前言(说明设计题目——31.82万吨/年,设计进程及自认达到的目的) b)换热系统工艺流程设计和计算 冷却水用量,换热器进出口温度等热量衡算,包括根据换热流体的特性和操作参数决定流体走向(哪个走管程、哪个走壳程);计算平均温差。 c)根据换热器工艺设计及计算的结果,对换热器选型 i.换热器管程、折流挡板间距、管子排列方式 ii.换热器接管尺寸确定 iii.管、壳层压降校验 iv.年节约成本核算参考:以饱和水蒸气的年消耗量计算 v.设计结果汇总与评价 四、附图(手绘3号图,1张) 1.换热器结构图 2.管板(包括管子排列方式)剖面图 3.管板与壳体连接局部放大图 4.列管与管板连接局部放大图

编译原理课程论文

《编译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正如教材第一章的引论所述,“编译程序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一个编译程序就是一个语言翻译程序,语言翻译程序把一种语言(源语言)书写的程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目标语言)的等价程序”。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从文法和语言的概念到LL(1)文法和LR(0)文法的分析,几乎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抽象。因而,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后期学习具体文法的分析方法时,对于文法的概念不够清晰,影响了上课的效率,知道老师再次给我们讲解了文法等基础的知识点,我们才慢慢掌握后面所学的LL(1)文法等,也发现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此外,这门课程的课时被安排得很少,一周只有两次,这样很不利于我们对这门重要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老师在有限的课程中尽量将知识点以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给我们讲解,教我们用简单的方法理解记忆不同的知识,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无论课上或是课外,老师一直是不厌其烦,甚至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讲解重要的难题。 该门课中主要讲述的是两种分析方法,即自上而下分析的方法和自下而上分析的方法。自上而下分析法是从文法的开始符号出发,反复使用各种产生式,寻找“匹配”于输入符号串的推导。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是从输入符号串开始,逐步进行“归约”到文法的开始符号。 自上而下的分析法主要的就是LL(1)文法,首先要判断某个文法是否是LL(1)文法,如果是就可以按照LL(1)文法分析的方法去判断某一个输入串是否为该文法的句子。LL(1)f分析方法是,首先根据判断是否为LL(1)文法求出每一个非终结符的SELECTE集合来构造该文法的预测分析表,然后根据预测分析表去分析输入串得出结果;如果不是LL(1)文法,比如说文法产生式中含有左递归和相同的因子,就要消去左递归或公共因子,再根据每一个非终结符的SELECT集合来判断是否为LL(1)文法。利用LL(1)文法分析一个输入串是不是某一个文法的句子,根据预测分析表是比较直观的,而且分析的效率也是比较高的。 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主要是算符优先分析方法。算符优先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只规定算符之间的优先关系,也就是只考虑终结符之间的优先关系,由于算符优先分析不考虑非终结符之间的优先关系,在归约的过程中只要找到可归约串就归约,没有考虑非终结符之间的优先关系,所以说算符优先归约不是规范规约。算符优先分析首先是要构造算符优先关系矩阵;然后就是分析输入串,根据关系矩阵进行移进或归约操作;最后分析得出判断的结果。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理论价值,更在于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LL(1)到LR(0),问题不断被解决的同时,又有一个

(毕业论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甲苯混合液浮阀塔设计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3年07月01日 板式塔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苯-甲苯混合液浮阀精馏塔设计 二、设计条件 1、年处理量:苯-甲苯混合液8吨/小时; 2、泡点进料,进料苯含量为41%(质量分率,下同); 3、塔顶苯含量不低于96%;塔底苯含量不高于4% 4、塔顶压力4Kpa(表压);单板压降≤0.7Kpa;常压操作(101.325kpa); 5、回流比R /R min:自取 三、设计任务 完成精馏塔工艺设计,运用最优化方法确定最佳操作参数;精馏设备设计,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用;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塔板结构简图和塔板负荷性能图;编制设计说明书。 1、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工艺流程的说明; 2、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3、塔板数的确定; 4、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的物性数据的计算。 5、精馏塔塔体工艺尺寸的计算; 6、塔板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 7、塔板流体力学的验算; 8、塔板负荷性能图; 9、精馏塔接管尺寸计算; 10、塔顶冷凝器、塔底再沸器选型计算; 11、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12、绘制塔板结构简图; 13、绘制精馏塔设计条件图;

14、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四、设计要求 1、设计步骤详细清楚,每项设计结束后列出计算结果明细表; 2、选用的计算公式、图表、数据正确并注明来源,符号和单位要统一。 3、要求能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设计及绘图。 4、设计说明书要求字迹工整,装订成册上交。 五、设计时间:两周

序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制图》等)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单元设备设计为主的一次性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作用。通过课程设计,要求更加熟悉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计算能力等。 精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含可液化的气体混合物)最常用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精馏过程在能量剂驱动下(有时加质量剂),使气液两相多次直接接触和分离,利用液相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挥发度的不同,使易挥发组分由液相向气相转移,难挥发组分由气相向液相转移,实现原料混合液中各组分的分离。根据生产上的不同要求,精馏操作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歇的,有些特殊的物系还可采用恒沸精馏或萃取精馏等特殊方法进行分离。本设计的题目是苯-甲苯连续精馏浮阀塔的设计,即需设计一个精馏塔用来分离易挥发的苯和不易挥发的甲苯,采用连续操作方式,需设计一板式塔将其分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