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彭宇案分析(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彭宇案分析(作业)

农夫与蛇

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这么一篇文章叫《农夫与蛇》,蛇代表着忘恩负义、丧尽天良,是丑恶的化身;而农夫代表着善良宽厚却不谙世事的老实人,是忠厚的代名词。本以为,只是一则小寓言,却不想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又上演了这么一出戏——南京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这太冤枉了!以后还有人敢做好事吗?”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彭宇案之所以引起公众如此大的反应,不仅仅此案的判决结果会影响到今后的道德观,并且挑战了法律的独立公正。

焦点一:拍摄的笔录为什么被采用,

据了解,当日接警的城中派出所现已无法提供那份原始笔录;倒是老太儿子曾拍摄过那份原始笔录,并将照片提交给法庭作为呈堂证供。这份“电子文档”中大致说,彭宇当时并不否认与老太发生相撞,只不过彭宇认为是老太撞了自己。

按理说,这么重要的一份证据应该由独立在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去调取,现在派出所都说原始笔录找不到了,而老人儿子是什么时候拍到原始笔录的,我们从电视媒体得知,老人儿子是一名警察,他如何得到这份‘证据’就不得而知了。理所当然的,人们质疑这份‘电子文档’本身的真实性和来源的合法性。而彭宇再三申明‘电子文档’内容与他当初的陈述有多处出人,他本人和老太没有过接触。

但老太的律师唐宁则表示,“这份证据由谁拍摄并不重要,关键是它呈现了一份真实的原始笔录,当事的警官和任何一方都没有利害关系,其按照职业规定记录下各方的言词,有说服性和证明力。”而这份“电子文档”的内容却被法院采信。

焦点二:为何警察介入民事案件,

除此,因为本案是民事案件,警察以治安案件为由介入此案,并展开“讯问”,显然调查主体并不合法。如果我们认可警察动用职权“讯问”民事案件的当事人,一则是纵容违法行政行为,一则对彭宇是不公平的行为。显然,此种作法与法律要求相背,有损民事诉讼之平等原则。故按证据合法性之要求,这种证据不宜采信。

2011/10/5

焦点三:主张侵权的一方应负举证责任

本案属于一般侵权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谁主张,谁举证”证据规则。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就本案而言,原告并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是被告彭宇撞倒了自己,应当依法承担败诉的后果。但是,法官为什么会认定彭宇撞倒老太太的事实并以此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

观点一:法律要发扬公序良俗原则

任何法律制度都体现了一定的道德伦理精神,任何法律制度都必须与当时当地的社会道德保持某种程度的和谐与一致。法律制度不仅仅是由法律规则组成,它还包括了一些法律原则,这些法律原则正是道德价值理念在法律制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法律制度、法律实施必须要体现好的社会道德观念并加以弘扬。弘扬社会公德,加强道德建设,倡导友善互助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之中。

观点二:法律不是道德的底线,而是道德的准线

尽管“雷锋”、好人好事在社会上不占多数,但不能就依此而直接判定没有“雷锋”、不存在好人好事。正因为好人好事的概率小、可能性小,才要保护好人好事。如果依据所谓概率、“常理”、“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判决,则违背了道德要求的。此案中法院判决指出:“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依此,被告在原告家人到达之后还继续陪同送至医院是违背情理的,是“多此一举”,不是好事。这个所谓“情理”就是说多数人不会在受害人家属到达后还继续帮助,但忽视了有“好人”会做这样的“好事”,这就会使得少数人的好人好事得不到法律保护。

从国际惯例来看,法律不应阻止人们从事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不应当让好人好事受到惩罚或损害,不能让善行受到恶报,否则就会阻止人们行善的积极性。我们的法律有没有维护好“好人”的权利呢,

结论:应确立“好事无责推定”

基于上面的分析,法院的判决违反了举证责任的要求,忽视了法律弘扬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也违背了法律规定和国际惯例。我们知道,在刑事案件中,有“无罪推定”,我们主张对于好事,应确立“无责推定”。

“好事无责推定”合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要求,顺应了国际惯例,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定无责,这则是抑恶扬善,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体现。如果做了好事,不

能自己举证自证清白就难逃干系,其法律效果只能是:因为得不到法律保护,谁也不愿、不敢做好事。这难怪有很多网民为此惊呼“看了这个案子,以后你们还敢做好事吗,”因为做好事推定有责,无异于支持人们不做好事,所以我们坚持:应确立“好事无责推定”。

如果我们纯粹抛开道德因素,就事论事而言。到底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我想,恐怕除了“天知地知”,就是“老太知彭宇知”了。看过黑泽明电影《罗生门》2011/10/5

的人,一定会为片子中的内容大为震惊~因为我们发现人性是如此丑陋,每个人从本质上都是绝对自私自利的,每个人都是从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来叙说事件。因此,有时候所谓的“真相”就是“永远也没有真相~”

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道路还很长,执法者的素质很亟待提高,相关的监察措施也要更加完善,网友的热情值得赞扬,至少是非曲直,真假丑恶是不会颠倒的~但同时,网络上也更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以致于以几何级的速度爆炸~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要将其引导向正确的一面,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看问题要全面。

2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