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耐药性的出现使得许多传统的抗疟药物如奎宁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疟原虫耐药性的出现使得许多传统的抗疟药物如奎宁、氯喹。

药物靶点的确认是发现和设计优良药物的基础,分子对接和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理论方法可以用于靶点的发现,并且不乏成功的实例。、甲氟喹等已失去有效性。

,而疟原虫体内的SERCA型钙离子调节酶(pfATP6)普遍被认为是青蒿素抗疟作用的靶点。对于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2,FP2)、翻译控制肿瘤相关蛋白(TCTP)和组氨酸蛋白2(HRP2)则没有足够可靠的证据说明它们是青蒿素类衍生物的抗疟靶蛋白。

这种黏附作用主要是由一种被称为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的分子介导的,该分子能与宿主体内20多种受体分子结合,是恶性疟原虫关键的致病因子。

PfEMP1蛋白是由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编码的产物,该基因系变异基因家族,在恶性疟原虫3D7株基因组中含有约60个var基因,

var基因转录的类型与恶性疟原虫的致病力(毒力)密切相关。

结核杆菌大约4000个基因。疟原虫大约一万多个。

靶向巨噬细胞表达抗菌肽PR39基因抗细胞内结核菌有较强的能力

抗原肽有抗菌广谱,强效,不易形成耐药等我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