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2 液体教案

9.2 液体教案

9.2 液体教案
9.2 液体教案

第二节液体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了解液晶的特点及应用。

5、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以上现象的解释是难点。只要作简单的介绍即可。

三、教学方法与建议

实验法、现象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四、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首先是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结合实验结果,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讲解就水到渠成了。但在解释液体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的受力特点、以及毛细现象的原因时,学生可能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考纲对这一部分也是不作要求的,故教师只要作简单介绍,深入简出即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二)进行新课

1、液体的微观结构

(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

[问题] 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①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②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③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

出示三态下物质的微观结构图

新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1.流动的颜色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与反思1.《流动的颜色》教案 《流动的颜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让红、黄、蓝三种颜色相互流动并观察色彩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嘴或利用管状工具尝试吹画,并添画成新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颜色在流动交融中产生的新的变化。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根据色彩流动效果进行添画。 课前准备 1、师准备好吹画作品、彩色墨水、图画纸。 2、学生准备彩色墨水、吸管、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二、复习: 1、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很多颜色,也用过它们,你还记得吗?请说一说。

2、学生发言。 三、演示、激发兴趣: 1、这些鲜艳的颜色很调皮,它们会跑来跑去,互相碰撞,然后变成另一个样。 2、教师进行演示,将不同颜色的彩色墨水滴在纸上,倾斜纸张,请学生观察其变化。 3、问:小朋友,这些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4、颜色的流动还会产生有趣的画面,请看书。 四、讨论、交流: 1、书上的画就是颜色流动变化出来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让颜色流动呢?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五、尝试、发展: 1、鼓励学生用嘴吹或吸管吹的方式进行吹画,边吹边观察红、黄、蓝三色流动融合产生什么颜色。 2、对吹出的画面进行解说。 六、督促学生整理工具,便于下节课继续学习。 《流动的颜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让红、黄、蓝三种颜色相互流动并

观察色彩的变化。 2、指导学生用嘴或利用管状工具尝试吹画,并添画成新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颜色在流动交融中产生的新的变化。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根据色彩流动效果进行添画。 课前准备 1、师准备好吹画作品、彩色墨水、图画纸。 2、学生准备彩色墨水、吸管、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二、复习: 1、小朋友,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很多颜色,也用过它们,你还记得吗?请说一说。 2、学生发言。 三、演示、激发兴趣: 1、这些鲜艳的颜色很调皮,它们会跑来跑去,互相碰撞,然后变成另一个样。 2、教师进行演示,将不同颜色的彩色墨水滴在纸上,倾斜纸张,请学生观察其变化。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3、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3、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 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你们有信心吗? 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画在黑板上三个圈)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2、活动2: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四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液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液体有固定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五关是把不同液体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7)教师评议,颁发通行证。 3、活动3: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1)师:第六关是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实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 (3)学生汇报,抓住“怎样区别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4)教师进行评议,办法通行证。 (三)巩固拓展: 1、你们小组都闯过了哪几关?了解了哪些知识? 2、老师还有一关,怎样测量石块的体积? 3、颁发智慧小组证书,祝贺他们闯关成功。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流动的颜色》教案(一) 设计理念: 通过观察发现---实践验证---交流探索---再发现系列贯穿的活劢,流劢的颜色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了调色的方法及两种颜色的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等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的主观探索为本,如调色让学生实践后总结,而丌是直接告诉学生调色应怎么样调,再如老师提问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主劢观察发现色彩交融后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提问到除了吹画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从而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如学生让蘸色的玻璃球在纸上滚劢的游戏。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2、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学重点: 学生在活劢中发现并认识色彩的变化,体验活劢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生将颜色调到适合的浓度。 教学准备: 1 / 6

1、学生准备红、黄、蓝三色水彩颜料,吸管等管状材料一根,毛笔,水罐,铅画纸,玻璃球三个,小抹布一块。 2、教师除需要准备不学生相同的材料外,还需准备几张范作(每小组一张)。 教学时间: 40 分钟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欣赏范作,交流讨论: 这些作品分别是怎样画出来的?使用了几种颜色?吸管在今天的作业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仸务,找到本次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使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发展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总结的方法做一次范画,让学生明白使颜色流劢的条件调好颜色是关键。 学生练习调色(告诉学生在调色时,只能用一种颜色),小组总结怎样调色,调到什么程度在纸上吹最合适。 鼓励学生大胆吹画,分别调出红、黄、蓝三色,滴落在纸上吹画。 3、探索阶段: 引导学生仔绅观察自己获小组作品,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交流观察到的色彩变化情况,教师帮劣学生一起总结。

三年级科学下册-固体和液体教案

固体和液体教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第三单元 、认识固体1 目标:教学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3 重点: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边说边演示:、出示一杯水。1它还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这是一杯水,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3. 这说明什么?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5? (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三、揭题: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四、探究固体的性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1 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2 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活动记录:认体固识 布石头木块磁铁 颜色 形状 硬度透明轻重 共同之处 4、学生汇报。五、总结1、固体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2、认识一种固体,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六、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固体继续研究. 2、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目标:、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1 、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2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记录表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教学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匀水粉颜料。通过实践,体验两种颜色调和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变化过程。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进行添画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 教具学具: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人各滴一种颜色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在班上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色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色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色:用毛笔蘸水放在调色盘里,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色互相混合、互相渗透的方法:倾斜画面,直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色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应用、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融合、渗透时的美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 师示范:我用办法,让色和色融合在一起,我看到:。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色互相流动,观察颜色融合时美妙的变化,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色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色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小结: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用的方法、讲一讲观察到的情况。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课《流动的颜色》教案

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第1课《流动的颜色》教案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匀水粉颜料。通过实践,体验两种颜色调和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变化过程。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进行添画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 教具学具: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人各滴一种颜色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在班上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色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色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色:用毛笔蘸水放在调色盘里,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色互相混合、互相渗透的方法:倾斜画面,直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色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应用、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融合、渗透时的美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 师示范:我用办法,让色和色融合在一起,我看到:。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色互相流动,观察颜色融合时美妙的变化,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色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色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 副本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

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拿出桌子上的固体,选择4种感兴趣的固体进行研究,比一比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 3、学生研究固体性质,填写活动记录表。(师巡视指导,给有需要同学提供建议或工具。)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1)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流动的颜色》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色彩是视觉艺术中重要的构成要素,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流动形成的新形态,激发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有意识的想象力进行创作不同效果的美术作品,能够提高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针对的教学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是想象力和观察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强调体验和游戏性来丰富学生的感受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颜色相融的方法,体会变化中的色彩变化,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掌握滴、吹、流三种会领颜色相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的对美术的持久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了解颜色相融的技法,观察颜色流动的形态,用铅笔添添画画,感悟美术作品的美感。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会用滴、流、吹三种令颜色相融的方法,运用色彩相融的方法表达感情。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绘画纸、美术用书、彩色墨水。 2.教师准备:范画、报纸、彩色墨水、吸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故事引入:有一天一个叫欢欢的小朋友正在家里画画,突然,欢欢一不小心把她的颜料盘洒在了地上,掉落在地上的颜料猜一猜会怎么样? 2.讨论与交流,引出课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我觉得颜色会混合在一起,滴的满地都是。 师:没错,你很聪明,各种颜色的小墨滴溅的到处都是(出示短动画),欢欢非常苦恼,但是在这个时候她观察到了滴落在地上的形态,突然想到了茂密的树枝,于是用彩色水笔添添加加创作出了一棵美丽的果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流动的颜色》(将做好的标题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生活联想是学生们在平常的生活中积累的一种视觉联想,教学的导入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对颜色流动的好奇心,在范图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颜色流动的创造性。】 二、启发诱导、感受新知: 观察几幅优秀作品,试着从图中激发对颜色流动中添添加加的理解。 师:通过两幅作品带给我们的创意感受,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学习这项新的创意方法? 学生们积极回应。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激发学生对颜色流动的前期感受,以便更之后更好的理解教师示范。】三、教师示范、技法引领 师:下面老师要给大家进行示范,示范之前老师提一个问题给大家在老师示范之后要回答给我。问题就是:老师创作这幅作品用了哪些方法。 现场示范,运用投影仪将墨水用滴的方法滴一滴在纸上,将画板倾斜,使颜色往既定的方向流淌(运用故事情节来讲述示范的过程),这时画面上长出了一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案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3、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研究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墨水、胶水等液体,冰、面粉等固体。学生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石头、木块、布、玻璃、磁铁、别针等,剪刀,小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边说边演示: 1、出示一杯水。 这是一杯水,现在它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还是圆柱形的吗?这说明什么?(水的形状容易改变。) 2、出示一杯冰。

这是一块冰,它也盛在圆柱形的杯子里,它是什么形状的?把它倒入方形的杯子里,它的形状改变了吗?这说明什么?(冰的形状不容易改变。) 3、教师小结:像水这一类形状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液体;像冰这一类形状不容易改变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固体。 4、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二、物体分类。 1、同学们能够分清固体和液体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物体,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出示:墨水、胶水、牙膏、面粉、石头、钢笔、食醋、白酒,待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学生分类。 3、刚才有同学说面粉、牙膏形状容易改变,是液体。大家同意吗? 4、教师演示一:(水倒在纸板上,流走了。面粉倒在纸板上,却堆积下来。)这说明什么? 5、教师演示二:(碗里放入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像不像牙膏?它里面有些什么?(水、面粉)水和面粉分别是固体还是液体? 小结: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三、揭题: 刚才老师带大家分辨了固体和液体,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认识固体。(板书课题) 四、探究固体的性质 1、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固体,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固体的性质呢?你想从哪些方面研究它们呢?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自由发言)

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三篇】 流动的颜色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2、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学重点: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理解色彩的变化,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生将颜色调到适合的浓度。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黄、蓝三色水彩颜料,吸管等管状材料一根,毛笔,水罐,铅画纸,玻璃球三个,小抹布一块。 2、教师除需要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外,还需准备几张范作(每小组一张)。 教学时间:40分钟流动的颜色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欣赏范作,交流讨论:这些作品分别是怎样画出来的?使用了几种颜色?吸管在今天的作业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找到本次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使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发展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总结的方法做一次范画,让学生明白使颜色流动的条件——调好颜色是关键。 学生练习调色(告诉学生在调色时,只能用一种颜色),小组总结怎样调色,调到什么水准在纸上吹最合适。 鼓励学生大胆吹画,分别调出红、黄、蓝三色,滴落在纸上吹画。 3、探索阶段: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获小组作品,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交流观察到的色彩变化情况,教师协助学生一起总结流动的颜色。 其思妙想做一做,对画面实行添加,使其构图、情节更完美,也可根据画面效果实行裁减。 除了吹画的方法,你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让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拿出三个玻璃球,想一想,做一做。 4、收拾与整理: 学生将作业放在通风的窗台或地面晾干,保持作业整洁。然后,用抹布擦净桌子,最后将水罐及毛笔洗净。 流动的颜色二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匀水粉颜料。通过实践,体验两种颜色调和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变化过程。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实行添画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水平和抽象思维水平。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固体和液体·液体的表面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三、教具 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小学美术教案流动的颜色教案

流动的颜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匀水粉颜料。通过实践,体验两种颜色调变化过程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进行添画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 教具学具: 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色, 两人各滴一种颜色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色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色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色:用毛笔蘸水放在调色盘里,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色互相混合、互相渗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色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融合、渗透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 师示范:我用_________办法,让________色和________色融合在一起,我看到: ________。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色互相流动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色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色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 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小结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用的方法、讲一讲观察到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阶段: 学生自主欣赏教材的作品,并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在吹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 2、这些画和以往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抽象)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布置作业 1、根据上节课的吹画效果,展开想象,进行添画。

小学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小学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课题:流动的颜色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简析: 红、黄、蓝三原色在幼儿园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原色互混产生间色、复色,在以前的教材中都是以调色、色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的。而本课教材引导学生让这三种颜色相互流动,观察色彩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让红、黄、蓝三原色互相流动、混色的游戏,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调配规律。 2、用搅拌、流淌、吹,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色彩规律。并根据想象将偶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在游戏式的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找出色彩调配的规律。 2、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将然得到的绘画效果进行合理添加,使之成为内容充实的一幅画。 3、在游戏中要遵守秩序,保持教室的卫生。 教学准备: 教师:玻璃皿、滴管、彩色墨水、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实物投影仪。 学生:水粉或水彩颜料、调色盘、生宣纸、毛笔、玻璃、光滑的卡纸、吸管、抹布。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教师出示三个玻璃皿中装的红、黄、蓝三原色的墨水,为大家表演“变色魔术”——运用滴管将三原色在玻璃上混合,请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观察玻璃上的变化。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色彩的变化。 活动二: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带来的工具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试着从以下几个试验中选以—到两个进行实验: 1、将红黄蓝三色水粉颜料挤到调色盘里,分别用小棒充分的搅拌,看看一共能出现多少种变化。 2将红、黄、蓝三色的墨水滴在玻璃上,晃动玻璃,让玻璃上的颜色充分的混合,然后将生宣纸覆到玻璃上,小心的揭开,看看宣纸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3、在一片玻璃上涂红色墨水、另两块涂黄色和蓝色,晾干后将三片玻璃两片两片的覆盖在一起,迎着光线看看有什么变化,再试着将三片玻璃摞在一起看看。各小组派代表起来说说自己组通过实验有哪些发现?大家讨论一下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即红、黄、蓝三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的规律。 活动三: 用嘴或者利用吸管等材料吹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添画成各种形象。 鼓励大胆创新,有些画从正面看不出像什么,可以换个角度来看,激发自己的想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教案新 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5.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6.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7.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8.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9.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10.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课前准备 教师材料:木板玻璃各2块、大小乒乓球6大9小、等大的密封袋2个、可乐一瓶、锥形瓶心形瓶各1个、沙子1袋、玩具鸭子和小牛各1个、烧杯2个、干面条一袋。 学生分组材料:量杯2个、橡皮2块、粉笔、干面条、蜡烛、羊角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在下图的物质中发现液体了吗?学生发言。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 2.老师演示倒水,当倒进锥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锥形) 当倒进心形瓶子里液体是什么形状?(心形) 液体呈现的是容器的形状,液体自己有没有它自己的形状啊?(学生回答没有) 3.讲述:我们2年级时学习过水的性质,一般把与水的性质相近的叫液体。其实我们把所有常见的物质分成3类,气体、液体和固体,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固体。 板书:认识固体。 二、分析并证明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固体和液体》WORD教案1

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固体和液体》WORD教案1 固体的性质应当反映在力、热、电、光各个方面,比如材料的弹性、硬度、密度、熔点、导热性、电阻率、磁导率、折射率等等.本章教材没有讨论固体的什么具体性质,只是以分子动理论为基础,定性地研究了固体的结构特点. 教学中能够把“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空间结构”作为一个单元,安排学生预习.尽可能找些晶体和非晶体让学生观看.要求学生预习时归纳出单元知识要点,预备在课堂上宣讲议论. 本单元知识可按三个层次来归纳分析: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在外形上——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在物理性质上——(i)晶体是各向异性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弹性和硬度,等等).(ii)晶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复习初中热学有关知识). ③什么缘故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什么缘故晶体各向异性?由此提出科学的假设——晶体微观结构模型:空间空间结构的理论.并用此理论说明晶体的特性. 下列几点供老师们钻研教材时参考: 第一,晶体具有各向异性,但并非每一种晶体都能在各种物理性质上表现出各向异性.有些晶体在导热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云母、石膏晶体);有些晶体在导电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方铅矿);有些晶体在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如立方形的铜晶体);有的晶体在光的折射上表现出各向异性(如方解石) 多晶体是由许多细小的单晶体杂乱集合而成的.在多晶体内,沿着不同的方向都要通过许多排列极不整齐的单晶体,因此它的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是所有这些单晶体的平均成效.而这种平均成效也就使多晶体表现不出各向异性来了. 第二,晶体和非晶体在适当条件下是能够转化的.

常常有这种情形,同一种物质既能够是晶体,又能够是非晶体.如天然的石英是晶体,而熔融过的石英却是非晶体.假如把晶体的硫加热熔化并使温度超过300℃,然后把它倒进冷水里,它就会变成柔软的非晶体硫;非晶体硫过了一段时刻后又会转化成晶体硫.玻璃(非晶体)通过一段时刻后,里面会显现一些模糊的斑点,这确实是生成的微小晶粒.对固体来说,非晶体是不稳固的,在适当条件下是要向晶体转化的. 第三,组成晶体空间空间结构的粒于能够有离子、原子、分子等不同情形.由离子组成空间结构,叫离子空间结构,如岩盐晶体.这种晶体是靠离子间静电力(离子键)结合的.由原子组成的空间结构,叫原子空间结构,如金刚石晶体,这种晶体是靠共有电子而产生的结合力(共价键)而结合的,由于结合力较大,这类晶体能够有专门大的硬度.由中性的分子组成的空间结构,叫分子空间结构,如萘晶体及多数有机化合物晶体,这类晶体是靠“范德瓦耳斯力”(分子间引力)结合的.还有,金属所特有的金属空间结构,如金属晶体.金属晶体的结合要紧是自由电子和阳离子间的吸引力(金属键)的作用. 我们平常所画的晶体结构“示意”图的模型,并不代表真实情形,粒子的大小及间距都不是按比例绘制的.它们仅是显示了粒子在空间位置分配的有序性.实际上,粒子之间是互相密接的,没有间隙分开的,例如岩盐晶体中,氯离子的半径约是1.81×10-10m,钠离子的半径约是0.98×10-10m.而离子中心的间距则是2.8×10-10m.可见,氯离子和钠离子几乎是靠在一起的.

小学二年级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小学二年级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导语】美术教学可以更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美术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能就让学生只去追求科学理论,艺术情感同样重要,共同提高才是一个全素质的人才。以下是网络整理的整理的小学二年级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色彩强烈对比带来的视觉美感,深入了解对比色知识;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回忆、探究、分析、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对比色知识和使画面产生动感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比强烈的色彩带来的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色创作富有动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深入理解和运用对比色。 【难点】如何运用对比色创作一幅有动感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对图片进行去色处理,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还会有动的感觉吗? 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探究色彩“动”起来的秘密,揭示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 (一)对比色的概念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色彩给你欢快、有节奏的感觉?(红色、黄色、绿色等) 2、出示色相环,引导学生找一找色相环中哪些颜色对比强烈?(红-绿,黄-紫,蓝-橙) 继续追问:这些色彩在色相环中距离是怎样的?(180°) 3、讲解对比色的概念: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绿、蓝-橙、黄-紫互为对比色。 (二)感受对比色 1、作品中的对比色 多媒体展示《威斯敏斯特大桥》,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这幅作品中,画面色彩给你什么感受?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何运用这些色彩进行表现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画面色彩夸张,充满动感,画家运用了补色以及冷暖差别大的色彩。画面中相邻的颜色都运用强烈对比的色彩,不同冷暖、深浅的色彩交替使用。 2、生活中的对比色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案

固体、液体和气体 平邑县白彦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对周围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利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3、能通过亲自探究,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性质。 导入:老师给大家做个实验,(水槽小烧杯卫生纸) 1、水槽装满水,小烧杯倒扣入水中,水进入小烧杯里。 2、先把一张纸进入水槽后拿出,看看什么样子(为后面对比做铺垫) 3、把小烧杯内壁擦干净,底部放入卫生纸,再扣入水中,纸会不会湿?先猜想再实验。 想知道原因吗?认真学习,等这节课学习完了,也就知道答案了。这节课快结束时,我找同学来回答原因。认真听讲吧。 提出问题:课本、铅笔、橡皮、石块能放在桌子上,矿泉水瓶里的水,气球里面的空气,能直接放桌子上吗? 生回答:不能。 师: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地方,通常所见的物体以三种状态存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板书课题) 活动一:识别固体、液体和气体 过渡:既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就分成这么三类,同学们能试着对课桌上的物品分类吗? 实验指导:同学们采用“摸一摸”“捏一捏”“晃一晃”“压一压”的方法,找出这些物体的不同,并试着对物品进行分类(填写“实验记录单一) 交流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普提) 师总结:学生根据物体会不会流动,把课本、橡皮、铅笔等不会流动的物体称为固体,把水、醋这种会流动的物体称为液体,把空气这种可以四面八方散开流动的称为气体。 看看课本上是怎么给“固体、液体和气体”下定义的。课本40页最下面一段,齐读。 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见到是哪些物品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锅碗瓢盆牛奶酱油醋酒空气 以我们每个人为例,身体里有没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那个同学为什么捂着嘴笑?哦,有点不好意思说,但你说的很对。 我们人类放的屁就是气体。说道这个屁,老师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 张图片(看课件) 提出问题:老师有个小问题,生活中的物品,固体、液体、气体能相互转化? 说的再具体点(手摸着矿泉水瓶)。液体能转化成固体吗?能转化 成气体吗? 生回答:水冰箱冰块水壶水蒸气花生油上冻太阳出来暖和 了又变成液体铁高温熔化铁水铸造各种用品 评价并过渡:同学们真见多识广、博闻强识啊,老师听说同学们不仅博学,而且都是画画的高手,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物品的形状给画出来。(边说边出示课件下一页)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通过观察发现---实践验证---交流探索---再发现系列贯穿的活动,流动的颜色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了调色的方法及两种颜色的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等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的主观探索为本,如调色让学生实践后总结,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调色应怎么样调,再如老师提问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主动观察发现色彩交融后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提问到除了吹画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从而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如学生让蘸色的玻璃球在纸上滚动的游戏。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2、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学重点: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认识色彩的变化,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学生将颜色调到适合的浓度。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黄、蓝三色水彩颜料,吸管等管状材料一根,毛笔,水罐,铅画纸,玻璃球三个,小抹布一块。 2、教师除需要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外,还需准备几张范作(每小组一张)。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欣赏范作,交流讨论:这些作品分别是怎样画出来的?使用了几种颜色?吸管在今天的作业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找到本次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使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发展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总结的方法做一次范画,让学生明白使颜色流动的条件——调好颜色是关键。 学生练习调色(告诉学生在调色时,只能用一种颜色),小组总结怎样调色,调到什么程度在纸上吹最合适。 鼓励学生大胆吹画,分别调出红、黄、蓝三色,滴落在纸上吹画。 3、探索阶段: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获小组作品,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交流观察到的色彩变化情况,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 其思妙想做一做,对画面进行添加,使其构图、情节更完美,也可根据画面效果进行裁减。 除了吹画的方法,你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让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拿出三个玻璃球,想一想,做一做。 4、收拾与整理: 学生将作业放在通风的窗台或地面晾干,保持作业整洁。然后,用抹布擦净桌子,最后将水罐及毛笔洗净。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质的状态 6 固体、液体和气体》公开课教案_6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科目:小学科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单位: 教师: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固体的特点。 2.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识别物体的状态。 2.能根据物体在常温下的状态对周围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 3.能利用感官估测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4.能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5.能归纳出固体的主要特点。 6.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它小组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课件、橡皮、天平、记录表等。 一、谈话,设疑激趣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出示课件)有的是气体有的是液体有的是固体,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些物体。(板书课题:气体、液体和固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正确的小组进行鼓励。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直接请学生把生活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气体的标准分类,简单直观印象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物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师:引导学生对课件上的物体进行分类 师:在这里有几种比较特殊的物体,我们应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小组活动 师:指导学生填写 (气球--气体和固体,沙拉酱—液体和固体,汽车—固体、气体和液体) 目的:加深对物体三种状态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之分,物体有时是由不同状态的物质组成的,对纯净物质的状态分类才是更准确的。)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师:知道物体三种状态之后,我们来一步步研究它们各自的性质,先来研究固体的性质。 首先,拿出你们的橡皮,来观察一下。(拿一个较规则的橡皮和学生一起讨论)。师: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几种常见的性质(例如:形状、体积、软硬、质量等)(选择自己熟悉的几种固体研究它们的性质) 师:刚才大家已经目测了不同固体的质量,那怎样才能准确测固体的重量呢?大家有没有好的方法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