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绘画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的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表现力,追求意境的高雅和气质的独特性。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画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画的发展。
传承是中国画发展的基础。
中国画的传承需要对传统技法和艺术理念进行认真学习和继承。
传统技法包括线描、水墨、山水画等,这些技法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传承中国画需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法,继承并发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和艺术特点。
传承还需要对中国画的艺术理念进行传承。
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笔墨的涵义。
这种认识需要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来获得。
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对意境的理解和追求。
只有通过这种传承,才能保持中国画的独特性和传统精神。
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关键。
传承只是继承过去的成果,而创新才能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创新中,中国画需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艺术的元素和表达方式。
在绘画技法上,中国画可以借鉴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明暗效果,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
在题材上,中国画可以展现当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现象,以更好地表达时代特点。
创新也需要对中国画的传统进行突破和超越。
传统的中国画在表现方式上较为固定,特别是在题材和形式上。
为了使中国画更具当代性,需要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这意味着可以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原有的框框架架,使中国画更富有活力和创造力。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两个方向。
传承是保持中国画传统的基础,而创新是使中国画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的关键。
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任务,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中国画才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浅谈绘画艺术赏析鉴赏论文现代绘画艺术以其产生之时的狂热激情、原创的魅力给现代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其后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画艺术赏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绘画艺术赏析论文篇一:《浅谈中世纪宗教绘画艺术赏析》摘要:中世纪绘画没用继承希腊罗马客观写实、典雅肃穆的艺术创作风格,而是围绕格列高尼大主教所倡导的原则,即以宣传教义为第一原则,用艺术来表达对上帝的无限崇敬。
本文从中世纪绘画特征入手,结合中世纪宗教背景,继而分析中世纪宗教绘画特征。
以中世纪宗教绘画《善良的牧羊人》《面包和鱼的奇迹》《基督为使徒洗足》《圣马太像》为例,浅谈对中世纪绘画艺术的赏析。
关键词:宗教;希腊罗马风格;宣传教义;绘画作用一、中世纪绘画特征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时代,因此,其绘画艺术亦与宗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欧洲____之神学观念对人本主义和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从而使本应反映人和现实生活的一切艺术都成为了基督____神学的奴仆,因此,艺术为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艺术的重要特征,绘画艺术亦然。
其次,基督____是欧洲中世纪人民生活以及灵魂寄托的场所,从而使得教堂建筑成为了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重心,在这个时代,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一般从属于建筑艺术,亦因此成为了建筑艺术的从属品。
这个时期的绘画形式,多以壁画、镶嵌画和彩色玻璃窗画为主。
总之,其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也就是去反映____徒对教义和宗教故事的虔诚态度。
可见,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征多表现为不注重真实空间的描绘以及真实的色彩关系,而更多地强调色彩的象征性,喜欢运用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
此特征也反映了其不同于由古希腊罗马奠定的西方绘画写实的传统,亦可以说,此写实传统于中世纪遭到了破坏,同时从中世纪绘画题材上讲,其题材十分单一,表现的主要为宗教题材之绘画。
至于欧洲中世纪如西班牙等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因此,这些国家的画家们就将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清真寺的各类植物及几何图案装饰上面了。
浅谈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中国年画摘要: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
关键词:年画,起源,生存状况,保护工作计划在我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里,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经过装边绫表,这类形式的绘画多为有文化的宦官名流所作,就是今日美术方面的名词术语所常说的“中国画”。
另一种与“中国画”恰好相反,它的内容以人物活动为主,屈才多是历史小说、传奇故事、民俗生活、耕织情景以及近代民众抗敌(反帝侵略战争)和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之列的事实新闻。
这类绘画因是木板印绘,售价有高有低,不需要装裱,每到农历腊月今年的时候,画店则将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的画儿挂在闹市或者乡镇集市上,供城乡市民百姓百姓选购。
到了新年,家家户户将画贴在门窗或室内墙壁上,以点缀节日年景,这便是“民间年画”。
年画最早是以门神形式出现的,它历经两千多年,时至今日门神仍未衰落褪色。
所以可说年画这一华中在我国绘画史上寿命最长,灶神和纸马的发源也与门神同步,年华中两个重要种类门神、灶神的崇信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时代,这在唐代杜佑的《通典》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可以得到佐证。
商周时代,祭奠包括门神、灶神在内的“天子七祀”,已成为定制,并纳入了典章制度的理论核心——“礼”中。
成为上至天子下及庶民顶礼膜拜的宗教祭祀活动。
不同时期的年画也有不同的特点,其代表的意义及人们祈求的愿望也是不同的。
远古时期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
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
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
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写意与写实——浅谈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的探求成了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上要运用“意象造型”。
在中国油画创作中也产生很多写意和写实的表现手法。
本文通过对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的介绍,浅析的它们在中国油画中的结合与发展。
标签:写意油画写实油画抄艺术表现写意与写实手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人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的显著特征。
20世纪初,在科学注意浪潮的冲击下,国人迷恋西方写实绘画。
最早创造中西融合的画家就是享誉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的陶冷越教授,他把油画厚图与传统绘画技法结合,把西洋画的写实与中国画的写意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式”油画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西方重写实的再现型艺术是科学的,而中国重写意的表现性艺术才真正是艺术的。
一、写实油画在中国油画中的艺术表现油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写实油画,写实油画在欧洲油画发展史上占有主要的地位,也是欧洲油画中主要的表达形式,中国现实主义油画起源于欧洲,当时给中国油画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算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在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里,现实主义美术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发展。
时代变迁中国油画在经历了“新具象”,“新写实主义”到如今已形成多元化的形态,中国人对油画的审美停留在一定的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写意油画就不是所以人都能欣赏的,大部分人对于写实的油画才能接受的,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可见写实油画有着比较广阔的空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大众人的喜爱。
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比较优秀的画家,在9届10届美展中金奖的作品全部都是写实的作品。
如冷军的《五角星》忻东旺的《早点》这也说明了写实油画在油画中的地位与价值。
写实艺术不只是要再现客观事物,而是要把现实的批评态度把主管的精神融入其中。
精神品格是写实主义的精髓,任何艺术都离不开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铺垫,我们在吸纳了外来艺术形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本族文明特种的作品,中国写实注意油画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艰辛探求,写实油画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流派了,更是一种艺术主张一种艺术精神。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以中国古代绘画为基础,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以下是对中国画审美特征的浅谈。
中国画注重“气韵生动”。
中国画强调以意境来表达主题,追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神韵和生动的意境。
通过精心的构图、色彩和笔法的运用,使画面产生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意蕴,给人以愉悦和思考的感受。
中国画强调“纸墨相生”。
中国画的画材主要是宣纸和墨,宣纸能够很好地承受墨的抹揩和笔触,使得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神韵。
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通过变化的厚薄、浓淡和质地来表达画家对于对象的描绘和意境的追求。
纸墨的结合使得中国画以其简约而不失深邃的特点,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重视“写意”与“写实”的结合。
中国画既追求形物的表面特征,又强调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自由的笔墨和变幻的线条,中国画将物象拟写与精神境界的抒发结合在一起,使画作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画追求“以白处墨”。
中国画在表现色彩时注重运用“以白处墨,以墨处白”的原则。
即画家在表现明暗关系时,通过灰色的渐变来体现色彩的层次和深浅。
这种画法不仅给观者以空灵淡雅的感受,同时也注重画面的统一和和谐。
中国画强调“中和美”。
中国画注重表现对象的互动和相得益彰的关系。
通过对比的手法,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使画面具有平衡和自由的美感。
画家在构图和色彩上追求的是对称、协调和统一,以实现视觉上的愉悦和美感。
中国画具有气韵生动、纸墨相生、写意与写实结合、以白处墨、中和美等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中国画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为世界艺术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倪
瓒、王蒙等人的作品最为著名。
到了明代,
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极为盛行,画家们几乎
都是题诗能手。
到了清代,八大山人、石
涛、华喦等,他们的题画诗作品更是别开生
面,新颖独特。
金农、郑板桥、汪士慎等人纪瑞青 荷韵
68cm×136c m
2010
纪瑞青 溪边
136cm×68cm
2021
修养有机地结合,使中国画的创作形式迈向更高、更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屈原. 楚辞[M]. 弘丰,译注.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47.
[2]常存文. 论中国古代诗画关系[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34(4):111.
[3]侯茗轩. 从多角度论“书画同源”[J]. 大众文艺,2013(16):27.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
徐渭是明朝中期的一位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他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中,受到许多优秀的老师的教育,这些教育塑造了他深厚的学识和批判性思维。
他的艺术风格代表着当时的流派,以及他自己对绘画和书法的独特理解。
徐渭的画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他善于用结构简洁、笔力准确、刚柔并济的手法描绘山水,给人以灵动、活泼、自然、清新之感。
他还深刻地追求艺术的表现力和个性,强调艺术家表现自己的行为和语言风格。
他注重艺术的文化内涵,强调让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人文精神的感悟。
徐渭绘画的精髓是山水画,他是以画山水著称于世的,其画作以细密秀丽而著称。
他笔下的山水气势恢宏,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罕见的敦厚、美丽和尊贵感。
他的作品并不追求浮华繁复,而是体现了大自然的朴实和无尽的魅力。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和光影效果,通过阴阳对比来展现东方哲学和美学所强调的气质和神韵。
此外,徐渭还对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强调文学文化的内涵,给他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诗意和追求。
他力图将诗情画意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作品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颇受当时文人雅士的欣赏和钦定。
综上所述,徐渭的绘画艺术风格综合了当时文化和艺术流派的特点,注重自然,强调意境和个性展现。
他的作品充满内涵和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历代文化名人的高度评价,并在后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徐渭绘画的艺术风格徐渭(1521年-1593年),字希仲,号东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徐渭在唐宋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了南宗画派、元代画派、明代南北画派和文人画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富有诗意、意味深长,赏心悦目,不仅在明代享有盛名,并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徐渭的艺术风格具有轻盈而简约的特点。
他的画作不仅色彩清新,线条流畅,而且形象简约,以“立意为主”为原则,强化主旨,精心构思,大胆构图,展现了一种清新、高雅、空灵的境界。
他在作品中常用单色或银器、青绿、淡红等淡雅美丽的颜色,运用简约的线条、空间和透视,表达出来的是不同寻常的美感。
他的笔触细腻而洒脱,以意境为先,展示了纯粹的审美趣味,使得经典画作更加具有魅力。
其次,徐渭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写意性和抽象性。
他的画作以眼前物象为基础,注重描绘形象之外的神韵和情趣,从中获得趣味的提升。
他重视抒发自我情感,注重意境和抒情,将自己的情感内心融入画作,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
他的绘画作品常常使人感受到一种不拘于形式的魅力。
第三,徐渭的作品具有独立性。
他不再遵循传统重视外貌和精度的观念,而是强调以心对形,以“逸笔概括”的思想描绘和表现世界。
他的画作以个性化、表现性为特点,作品风格因人而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性,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赢得了世人的认可。
综上所述,徐渭的绘画艺术风格独具慧眼,精益求精,重在立意表现,形象简约,具有写意性和抽象性。
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多个画派的特点,独具匠心,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绘画、书法、文学等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徐渭的艺术造诣深厚、丰富,为后世留下了海量的瑰宝,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人物。
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史绘画艺术治疗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
它通过绘画让患者产生自由联想来稳定和调节情感,在追求艺术美的过程中治愈精神疾病。
在西方,艺术治疗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专业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
而绘画艺术治疗作为艺术治疗的一个方面也在此期建立和发展。
下面就由小编带你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吧!!!1. 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治疗存在的影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绘画艺术治疗在古时能找到一些印记。
如隋炀帝贪恋酒色,身体日渐虚弱。
太医诊病后思之良久,为隋炀帝作画两幅,一幅为"梅熟时节满院春",另一幅"京都无处不染雪"。
隋炀帝天天观画,不禁口中唾液频生,半月后喉干舌燥及心中烦闷等症随之缓解。
例中病人只以赏画促进了身体疾病的康复,并未进行绘画创作,似乎不符绘画艺术治疗的定义。
但我们认为身心交互影响,皇帝的身体疾病必然引发了他的情绪困扰,而这两幅正是转移了他的注意力,减轻了焦虑,心理烦恼解决之时画中之物又促进了体液的分泌,身体自然康复,一定意义上属于艺术治疗。
绘画艺术治疗在历史中的某些片段印证了其治疗的有效性。
2.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治疗初显端倪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有漫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在中国其真正的学术研究空白至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打破。
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研究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历史短暂,分别以"绘画治疗"、"绘画艺术治疗"、"绘画心理治疗"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最早的一篇关于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介绍是1994年龚鉥发表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的名为《艺术心理治疗》的文章,此文也是九十年代唯一一篇绘画艺术治疗的理论研究文章。
该文介绍了西方艺术治疗的心理动力学、人本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流派,同时指出中国国画与艺术治疗的关系,认为"作画时能回到与时空合一的境界,把自我及时空的意念全部消灭,达到禅家所谓的‘无心'的境界,作画的过程也能帮助人感到松弛,使心灵平静" 。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主题取材中国画的主题取材非常丰富,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动物等各个方面。
中国画的主题取材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往往描绘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事件或者经典中的故事和寓言。
此外,中国画也关注自然景观和物质世界,以山水、花鸟、动植物为题材,将自然景色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二、表现手法中国画的表现手法非常独特,其最大特点是用线、墨、色三种工具来表现物象。
线条在中国画中极为重要,线条强调着中国画的审美意境和节奏感。
墨是中国画中的重要材料之一,用墨来表现深浅、浓淡、明暗等色彩效果,表现出色彩效果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色彩在中国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不同的色彩能够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情境,因此在中国画中常常运用色彩来表现主题。
三、形式特征中国画的形式特征非常独特,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
中国画形式特征强调对事物的“内涵”和“意境”的绘画,追求表现出物象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气息。
此外,在中国画中,艺术手法和笔墨的运用极为讲究,不但要在其中体现出绘画技巧的精湛和艺术功底的高深,而且也要通过各种手法和笔触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情谊。
四、中国画的精神特征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征,即“中庸”之道和“和谐”的理念。
其中,中庸之道强调道德的中正和平衡之道,这在中国画中体现为韵味和节奏感交织于笔墨之间,以使作品的整体效果更加完美。
而“和谐”的理念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着事物之间的平衡和相互关系。
在中国画中,和谐的理念体现在艺术手法和笔墨用法的完美组合,使得画面具有更加和谐的美感。
以上就是中国画的审美特征,它们不仅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点,而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画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但其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却在创新和变革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艺术观念和精神的表达。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它的意境是指画作所表现的艺术感受、精神内涵和思想情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接下来,本文将从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山水画的意境三个方面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一、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公元四世纪,当时的画作主要表现了一些山水风光和山水风情。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宋代以后,山水画经历了一个高峰期,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明清时期,山水画发展到了顶峰,大量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出现,其中著名的画家如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他们不仅传承了传统的绘画技法,还倡导新艺术运动,注重形式的创新。
现代以后,山水画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画家们尝试运用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艺术理念,使山水画更加富有现代感和时代感。
二、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它所表现的山水和意境各具特色。
首先,山水画以“山、水、云、石”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画家的笔触和色彩,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其次,山水画注重人与山水的相互关系,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合。
同时,山水画还强调生命力和自然美的表现,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健康自然的生活观念。
最后,山水画注重些微变化的表现,通过细节的描绘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特点使得山水画不仅具备了艺术风格和技法,还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心理。
三、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其独特魅力的核心。
山水画的艺术之美,主要表现在其灵气之中。
所谓“灵气”,是气韵、风韵、神韵和美感的综合体。
而这种综合体不仅使山水画拥有了独特的美感,还使山水画具备了许多韵味深厚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面是表现山水与情感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笔触、色彩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情感的感受,感受到的情感相互联系,才使山水画拥有神秘的意境。
浅谈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所表达的是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精神内涵。
本文将就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主要表现手法、文化内涵、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欣赏中国山水画。
一、起源发展中国山水画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广泛的说法是开始出现于东汉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了唐代,形成了“山水画”这一术语的概念,并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和表现手法。
随后,宋代山水画更加成熟,以“南宗”“北宗”为代表的两大画派分别形成,南宗注重写生,力求刻画景物真实的形象特征;北宗则强调笔墨的节制和造诣,注重自由抒发情感。
明清时期,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样,风格也更加独特卓越,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主要表现手法1、“飞白”“飞白”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即用笔随意勾勒不刻意涂墨的方法,以表现自然界的自由流动和变幻。
这一技法自宋代晚期开始出现,并在元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即通过一些不太明显、模糊的笔触和颜色搭配,表现出远近和透视关系,使得画面更具空间感和立体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宋代山水画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成为中国山水画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媒介之一。
3、写意写意则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表现方式,它注重的是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精神把握和感觉抒发,而非逼真的写实。
写意风格的山水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风格,更易于表现画家自我情感的表达,因此受到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
三、文化内涵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哲学的精神内涵。
首先,它反映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崇敬和追求。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们注重表现自然环境的美妙和神秘,表达了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悟。
浅谈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即中国画)。 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讲求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为标准,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画科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设色又可分为金碧、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画幅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璜。 中国绘画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风格鲜明,形式独特,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中国绘画的缘起可追溯到大约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些刻在岩壁和兽骨上的花纹,描绘在陶器上的纹样,画在地面和墙壁上的人和动物形状等,虽然粗犷、稚拙,但已具备了在平面空间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虽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有了相当的进步。周代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春秋时期已有大型壁画。从出土的青铜器纹饰、 漆器彩绘和楚墓帛画可看出春秋战国时期以线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这时的绘画形象,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中可以看出中国绘画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已十分发达,既有壁画又有肖像画,既有历史画又有神怪画,题材多样,种类不一。历时400余年的秦汉王朝,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汉代绘画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趋于细密臻丽的帛画,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在表现人物、动物动态,揭示情节高潮,反映现实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空前兴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轴画和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士人画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自觉的理性阶段。人物画趋于成熟,准确的人体比例、优美的线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画取代了汉代绘画天真、稚拙、以动态传情的特色,人物画和走兽画已达到成熟阶段,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独立画论。 中国从三国鼎峙开始至隋王朝建国为止,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历时369年,此间的绘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可靠记载的知名画家相继出现,是从三国两晋时开始的。汉代以前的绘画,笔墨赋彩比较简略,构图也比较简单,直到西晋才开始初步成熟。 隋唐时期的中国绘画—迈向高峰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 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中的又一高峰,并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隋唐绘画仍以宗教题材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仅为画家们提供了施展创造才能的物质条件和观赏群,还能确立画家的社会地位,因之许多著名画家都从事寺庙壁画创作,大大提高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此同时表现世人生活的人物画高度繁荣,将人物画从南北朝的“迹简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细密精致而臻丽”的境界。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迅速发展,花鸟、鬼神、牛马、屋宇等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家辈出,使唐代绘画五彩纷呈,绚丽多姿,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得到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登上中国古代绘画的顶峰。五代及宋辽金时期的中国绘画—全面发展五代及宋辽金时期,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特别是宋朝,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宋代绘画题材较唐代有很大扩展,人物画中宗教寺观壁画虽仍具一定规模,特别是道教绘画由于宋王朝对道教的提倡而有所发展,但石窟艺术已呈明显衰退之势,寺观壁画占了重要位置,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鸟成为画家们更加喜欢的题材。文人画家的涌现,使绘画向诗歌汲取营养,更加注重诗情意境的表现。水墨画空前成熟,重彩画更加工整细丽。总体看宋代绘画更趋精致、多样化,并富于人情味和抒情性,绘画功能的转变也使其创作与欣赏的结构发生着雅俗分流的变化。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元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画思潮的扩大,使绘画产生了时代性的转折与变异。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元代人物画远不如山水、花鸟画兴盛。随着宗教的风行,在佛道人物画方面,有一定提高。在元代肖像画家中成就最为突出。元人崇尚以书入画,更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从绘画自身看,元画向着完满性跨越了一大步。 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更成大宗,宗教画、人物画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画坛画派林立,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风格。明中叶以后,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势力。著名画家涉足文学插图、年画、稿本的创作,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清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出现了“四画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杰出画家,突起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乾隆年间“扬州画派”和清末“海上画派”的出现,使摹古之风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画坛又放异彩,雅俗合一之势更加明显。 辛亥革命以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的绘画在观念与价值取向上都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但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把绘画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成为主要流向,写实主义绘画渐居首位。 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美术。和古代美术相比,它的社会文化环境、对象与作者、品类与形式、性质与地位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整个中国现代文化具有的过渡性、矛盾性和生发性那样,中国现代美术也充满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变化发展的特色。 20世纪初起步的时候,面对着多种可供择取的途径:如文人画一类娱情自赏的传统,西方标榜超功利审美创造的近代传统,以及为人生而艺术的写实主义、表现主义传统等。在思想活跃的20~30年代,美术家们确实各行其是,进行了种种尝试、探索与论争,但大的趋势是以为人生而艺术的旗帜把美术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起来的写实主义渐居首位。在数十年时间里,从诸家纷争到以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美术为主流的发展中,通俗美术、大众化运动、复古主义、现代主义、公式主义、理想主义等,都曾成为倾向或思潮。 从20年代后期始,不断有一些中国画家力图从题材内容上冲破传统绘画的局限,走出文人士大夫的小圈子,走向十字街头、农村和前线,描绘下层劳动者和民族抗战将士,其中突出的有赵望云、黄少强、方人定、蒋兆和。50年代后,许多画家深入工农兵,旅行写生,创造了一大批描绘现实的新人物画。一些山水花鸟画家也充实了自己的生活感受,使自己的艺术有所升华,代表性画家有李可染、贺天健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50年代前期,社会相对安定,人心思治。为工农兵服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文艺的统一方针,美术家们怀着喜 悦的心情真诚的描绘工农兵,歌颂新社会。解放区的美术传统、从苏联引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和 以徐悲鸿学派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美术教育融结为一,构成了新阶段美术的根基。全国各地相继新建了一批美术院系,中国画呈现复兴之势,美术创作和论争也相当活跃。以徐悲鸿画派与前苏联绘画体系相结合为根基,为政治和为人民服务的绘画大发展。 80年代以后,至80年代,在开放与改革的气氛中,大量引进外国新技术新设备,建筑学术思想活跃,新建筑也雨后春笋般地矗立起来,出现了以崭新的现代材料探索种种新风格的热潮。中国绘画更向着多层次、多态式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当前中国艺术是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涌现出一批伟大的代表着自己时代的艺术家。黄宾宏,吴冠中,付抱石,林风眠,朱德群,陈子庄,陈丹青,刘小东就是这个时代的新型人物。他们给中国艺术注入了属于自己时代的生命的活力。同时,他们也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绘画艺术的进步。 当前中国绘画艺术的总括大致是两类:一是延续自己民族传统的,统称中国画:一是西方欧洲引入的版画,油画(主要是油画)。直到现在,现代的人们又开始了对艺术的本质的审视,思考和还艺术内涵已它自身的本来的面目。在黄宾宏,吴冠中,付抱石,陈子庄等的作品中,我们又感受到了崂山壁画,"文人画"中同样的艺术意境。他们共同述说了艺术作品中那内在的体现意境的艺术境界。 在油画方面,自上个世纪以来被引进了中国,主要是以十八世纪, 十九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形式成为学校的主体教程,顺而理之的也就成了学院的所谓正统教学。时代给了我们冲击,时代给了我们思考;是死抱着历史墨守成规还是迎合时代,体现时代精神和体现时代意识。历史就给了当代艺术家一个时代的命题。不管是传统的中国画家还是油画家,我们同时都面临着是抱着历史墨守成规?还是在历史的基础上营造一个符合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意识的艺术氛围?艺术家充分的展现符合人类意识进程的艺术意识的境界。 未来的世界艺术的颠峰之中,必将有着属于中国艺术的一个耸立的山脉。这就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现状。即使艺术归真,同时又使艺术走向世界。
系别:历史系 班级:09历史学2班 学号:0915012021 姓名:王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