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奥数常见题型解析

小学奥数常见题型解析

小学奥数常见题型解析
小学奥数常见题型解析

小学奥数常见题型解析.

一、盈亏问题

解答盈亏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两次分配中,由于每次分配的数量的改变和剩余数变化的情况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盈亏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求出答案。

盈亏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有:

(盈+亏)÷两次分配的差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的差数

【例1】若干名同学去划船,他们租了一些船,若每船4人则多5人,若每船5人则船上有4个空位。问有多少名同学?多少条船?

【分析】两种乘船情况,在面对同样多人数的时候,出现了多5人,少4人两种情形,差了5+4=9人。由于一条船4人,另一种情况一条船5人,相对应的两条船差5-4=1人。几条船最终相差9人,为什么呢?9÷1=9条船,共有4×9+5=41名同学。

【例2】若干同学去划船,他们租了一些船,若每船4人则多5人,若一条船上做6人,其余每船5人则船上有3个空位。问有多少名同学?多少条船?

【分析】将第二个情况转化为每船5人则船上有2个空位,两种乘船情况,在面对同样多人数的时候,出现了多5人,少2人两种情形,差了5+2=7人。由于一条船4人,另一种情况一条船5人,相对应的两条船差5-4=1人。几条船最终相差7人,为什么呢?7÷1=7条船,共有4×7+5=33名同学。

【例3】有一堆螺丝和螺母,若1个螺丝配2个螺母,则多10个螺母;若1个螺丝配3个螺母,则少6螺母。问:螺丝、螺母各有多少个?

【分析】由“1个螺丝配2个螺母,则多10个螺母”或知螺母是螺丝的2倍多10个;由“1个螺丝配3个螺母,则少6螺母”,可知螺母是螺丝的3倍少6个。

螺丝有:(10+6)÷(3-2)=16个

螺母有:16×2+10=42个

【例4】A,B两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第一次距乙站78.4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度继续行驶,并在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甲站53.2千米相遇,这次相遇点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两车共行了一个全程,在距乙站78.4千米处相遇,也就是B车行了78.4千米,说明每行一个全程B车就行78.4千米,第二次相遇两车共行了三个全程,B车共行了(78.4*3)千米,减去53.2千就是全程的距离。全程再减去78.4和53.2就是两次相遇点相距的距离。

算式: 78.4*3-53.2-78.4-53.2=78.4*2-53.2*2

练习:

1、学校组织旅游,乘车时发现如果每辆车做25人,还有12人没有座位,如果每辆车做28人,还空下9个座位。请问共有多少辆车?多少人.?

(12+9)÷(28-25)=7(辆)

7×25+12=187(人)

2、小红家买来一蓝橘子分给全家人.如果其中二人每人分3个,其余每人分2个,则多出4个;如果其中一人分6个,其余每人分4个,则又缺12个,小红家买来多少个橘子?共有多少人?

(3-2)×2+4+12-(6-4)=16

16÷(4-2)=8人

2×3+2×6+4=22个

3、淼淼从家到学校,先用每分钟50米的速度走2分钟后,感到如果这样走下去,他上课就要迟到8分钟。后来他改用每分钟60米的速度前进,结果早到5分钟。淼淼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50×8+60×5)÷(60-50)=70分

50×(70+8)=3900米

#p#分页标题#e#

二、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个有的年龄之差永远不变,但原来二人年龄的倍数和今后二年龄的倍数却发生了变化。

【例1】父亲今年46岁,儿子今年14岁,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9倍时,父子的年龄和是多少岁?

【分析】当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9倍时,父亲与儿子的年龄差还是46-14=32岁,父亲的年龄比儿子多9-1=8倍,其中的一倍是儿子当时的年龄,是32÷(9-1)=4岁,父亲是4×9=36岁。父子年龄和是4+36=40岁。

【例2】今年祖父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几年后祖父的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5倍。又过了几年,祖父的年龄将是小明年龄的4倍。问:小明今年多少岁?

【分析】祖父和小明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这个差是6-1=5,5-1=4,4-1=3的倍数,而[5,4,3]=60(按常规祖父的年龄只能比小明大60岁),今年祖父比小明多6-1=5倍,可求出小强今年的年龄是60÷(6-1)=12岁。

练习二

1、爸爸今年44岁,小强今年12岁,多少年前爸爸年龄是小强年龄的9倍?

(44-12)÷(9-1)=4岁

12-4=8年

2、姐姐6年后的年龄与妹妹4年前的年龄和是29岁,妹妹现在的年龄是两人年龄差的4倍。姐姐今年多少岁?

(29-6+4)÷(5+4)=3岁

妹妹:4×3=12岁

姐姐:5×3=15岁

3、小亮比小明大2岁,小刚比小军大1岁,小军年龄最小。5年前四人年龄和是8岁,5年后四人年龄和是47岁,今年这四个小朋友各有多少岁?

8+(5+5)×4=48岁

年龄和相差48-47=1岁,说明有一人10年间长了9岁

小军今年是4岁

小刚今年4+1=5岁

小亮今年是(27-9+2)÷2=10岁

小明今年是10-2=8岁

#p#分页标题#e#

三、鸡免问题

学会运用假设法解题

【例1】鸡免同笼,共100个头,280只脚。问:鸡、免各有多少只?

【分析】假设这100只全是免,每只免有4只脚,应该有4×100=400只脚,实际只有280只脚,相差了400-280=120只脚。相差的原因是每只鸡多算了2只脚,相差的总脚数120里含有多少个2,就是多少只鸡按免算了。从而求出鸡的只数120÷2=60只,免有100-60=40只。

【例2】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有以上三种小虫16只,共有110条腿和14对翅膀,问:每种小虫各有几只?

【分析】从腿入手,蜘蛛有8条腿,而蜻蜓和蝉都有6条腿,我们可以把6条腿的小虫看作一种,这样就容易了。如果批16只小虫都看用6条腿,那么应该有16×6=96条腿,而与实际的110条腿,相差了110-96=14条,相差的原因是批蜘蛛的8条腿当用6条来算的,这样就少算了2条腿,少多少个2就是蜘蛛的只数14÷(8-6)=7只,这样蜻蜓和蝉共有16-7=9只,再用假设法求出蜻蜓和蝉的只数。蝉有(9×2-14)÷(2-1)=4只,蜘蛛有9-4=5只。

【例3】某次数学竞赛共有12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道题得10分,每做错一道或不做题扣2分。明明参加这次竞赛,得了84分。问:明明做对了几道题?

【分析】如果12题全部答对了,应该得分为12×10=120分,而明明实际得了84分,损失了120-84=36分,由做错一道或不做题扣2分,可得如果有一题不答或答错,将损失10+2=12分,明明答错或不答的题数为36÷12=3道,答对了12-3=9道。

练习三:

1、2角和5角的硬币共100枚,价值35元,二种硬币各有多少枚?

(350-2×100)÷(5-2)=50枚……5角

100-50=50枚……2角

2、1角、2角和5角的硬币共100枚,价值20元,如果其中2角硬币的价值比1角硬币的价值多13角,那么三种硬币各有多少枚?

解:设1分的有a枚,2分的有b枚

(5-1)a+(5-2)b=5×100-200

2b-a=13

解方程得a=51,b=32

5分的有100-32-51=17。

3、一个运输队包运1998套玻璃具。运输合同规定:每套运费以1.6计算,每损坏一套不仅不得运费,还要从总费中扣除赔偿费18元。结果运输队实际得到运费3059.6元,那么,在运输过程中共损坏了多少套茶具?

(1.6×1998-3059.6)÷(18+1.6)=7套

#p#分页标题#e#

四、平均数问题

【例1】暑假期间,小强每天都坚持游泳,并对所游的距离作了记录.如果他在暑假的最后一天游670米,则平均每天游495米;如果最后一天游778米,则平均每天游498米;如果他想平均每天游500米,那么最后一天应游多少米?

【分析】因为平均每天所游的距离提高 498-495=3米,需要多游778-670=108米,所以暑假一共有108÷3=36天,如果平均每天游500米,则要在最后一天游 (500-498)×36+778=850米。

【例2】某次数学竞赛原定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现在将一等奖中最后4人调整为二等奖,这样得二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1分,得一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3分,那么原来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平均分多分。

【分析】

解法一:根据题意可知:前六人平均分=前十人平均分+3,这说明在计算前十人平均分时,前六人共多出3×6=18(分),来弥补后四人的分数。因此后四人的平均分比前十人平均分少18÷4=4.5分,也就是:后四人平均分=前十人平均分一4.5 。

当后四人调整为二等奖,这样二等奖共有20+4=24(人),平均每人提高了1分,也就由调整进来的四人来供给,每人平均供给24÷4=6(分),因此,四人平均分=(原来二等奖平均分)+6,与前面式比较,原来一等奖平均分比原来二等奖平均分多4.5+6=10.5(分)。

【解法二】

图上横向的线表示人数,竖向的线表示分数,红线表示原来的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蓝线表示调整后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虽然一、二等奖的人数和平均分发生变化,但一、二等奖的总分没有变,也就是说图上红线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蓝线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我们观察图可以发现两块黄色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蓝色长方形的面积(10-4)×3+20×1=38,蓝色长方形的长是4,宽就是38÷4=9.5,原一等奖比二等奖的平均分高9.5+1=10.5分。

练习四:

1. 甲班51人,乙班49人,某次考试两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1分,乙班的平均成绩要比甲班平均成绩高7分,那么乙班的平均成绩是______分。

49×7÷(51+49)=3.43分

81+7-3.43=84.57分

2. 某次数学竞赛原定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现在将二等奖中前4人调整为一等奖,这样得二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下降了1分,得一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下降了2分,那么原来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平均分多分。

(10×2+20×1)÷4=10分

#p#分页标题#e#

五、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也叫倒推问题。解答还原问题的方法,是用加、减法互为逆运算和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原理,从最后一次运算的结果,一步一步地往回推理,直到推得原数为止。

【例1】村姑卖鸡蛋,第一次卖出一篮的一半又二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又二个;第三次卖出再剩下的一半又二个,这时篮里只剩下二个蛋,问这篮鸡蛋有多少个?

【分析】

从上面线段图可以看出:

最后剩下2个再加上第三次卖出的再余下的一半以外的2个,就是再余下的一半,由此可求出再余下的是(2+2)×2=8(个).

8个再加上第二次卖出余下的一半以外的2个就是余下的一半,因此可求出余下的是:(8+2)×2=20(个)

20个再加上第一次卖出一篮的一半以外的2个就是全篮的一半,因此可求出全篮鸡蛋的个数是: (20+2)×2=44(个) 答:这篮鸡蛋有44个.

【例2】甲、乙、丙三人钱数各不相同,甲最多,他拿出一些钱给乙和丙,使乙和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乙的钱最多;接着乙拿出一些钱给甲和丙,使甲和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丙的钱最多;最后丙拿出一些钱给甲和乙,使甲和乙的钱数都比原来增加了两倍,结果三人钱数一样多了。如果他们三人共有81元,那么三人原来的钱分别是多少元?

【分析】三人最后一样多,所以都是81÷3=27元,然后我们开始还原:(1)甲和乙把钱还给丙:每人增加2倍,就应该是原来的3倍,所以甲和乙都是27÷3=9,丙是81-9-9=63;(2) 甲和丙把钱还给乙:甲9÷3=3,丙63÷3=21,乙81-3-21=57;(3) 最后是乙和丙把钱还给甲:乙57÷3=19,丙21÷3=7,甲81-19-7=55元.

练习五:

1、某粮库有面粉若干袋,第一次卖掉原有的一半少12袋,第二次卖出剩下的一半多10袋,第三次又卖出48袋,这时还剩28袋。求粮库中原有面粉多少袋?

[(48+28+10)×2—12]×2=320袋

2、袋里有若干个球,小明每次拿出其中的一半再放回一个球,这样共操作了5次,袋中还有3个球。问:袋中原有多少个球?

(3-1)×2=4个

(4-1)×2=6个

(6-1)×2=10个

(10-1)×=18个

(18-1)×2=34个

3、有119只蜜蜂在三棵枣树上采蜜.一会儿有10只蜜蜂从第一棵枣树上飞到第二棵枣树上;过了一会儿,又有20只蜜蜂从第二棵枣树上飞走了.这时三棵枣树上的蜜蜂正好一样多,第二棵枣树上原来有多少只蜜蜂?

(119-20)÷3-10+20=43只

小学三年级奥数题100道(整理)

小学三年级奥数练习题 练习1 1、40个梨分给3个班,分给一班20个,其余平均分给二班和三班,二班分到()个。 2、7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儿子的6倍,儿子今年12岁,妈妈今年()岁。 3、同学们进行广播操比赛,全班正好排成相等的6行。小红排在第二行,从头数,她站在第5个位置,从后数她站在第3个位置,这个班共有()人。 4、有一串彩珠,按“2红3绿4黄”的顺序依次排列。第600颗是()颜色。 5、用一根绳子绕树三圈余30厘米,如果绕树四圈则差40厘米,树的周长有()厘米,绳子长()厘米。 6、一只蜗牛在12米深的井底向上爬,每小时爬上3米后要滑下2米,这只蜗牛要()小时才能爬出井口。 7、锯一根10米长的木棒,每锯一段要2分钟。如果把这根木棒锯成相等的5段,一共要()分钟。 8、3只猫3天吃了3只老鼠,照这样的效率,9只猫9天能吃()只。 9、┖┴┴┴┴┴┴┴┴┴┚图中共有()条线段。 10、有10把不同的锁,开这10把锁的10把钥匙混在一起了,最多要试()次,才能把这10把锁和钥匙全部配对。 练习2 1、小牛文具店有600本练习本,卖出一些后,还剩4包,每包25本,卖出多少本?3、学校有808个同学,分乘6辆汽车去春游,第一辆车已经接走了128人,如果其余5辆车乘的人数相同,最后一辆车乘了几个同学? 4、学校里组织兴趣小组,合唱队的人数是器乐队人数的3倍,舞蹈队的人数比器乐队少8人,舞蹈队有24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5、优优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6写成67,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5。正确的商应该是几? 6、一个书架有3层书,共有270本,从第一层拿出20本放到第二层,从第三层拿出17本放到第二层,这时三层书架中书的本数相等,原来每层各有几本书? 7、箱里放着同样个数的铅笔盒,如果从每只里拿出60个,那么5只箱里剩下铅笔盒的个数的总和等于原来2只箱里个数的和。原来每只箱里有多少个铅笔盒? 8、参加四年级数学竞赛同学中,男同学获奖人数比女同学多2人,女同学获奖人数比男同学人数的一半多2人,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获奖? 9、两块同样长的布,第一块用去32米,第二块用去20米,结果所余的米数第二块是第一块的3倍。两块布原来各长多少米? 10、一个正方形,被分成5个相等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0厘米,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练习3 1、从10000里面连续减25,减多少次差是0? 2、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为零)加上除数和商的积,得到的和,除以被除数,所得的商是多少? 3、明明和花花用同一个数做除法,明明用12去除,花花用15去除。明明除得商是32余数是6,花花 4、三棵树上停着24只鸟。如果从第一棵树上飞4只鸟到第二棵树上去,再从第二棵树飞5只鸟到第三树上去,那么三棵树上的小鸟的只数都相等,第二棵树上原有几只? 5、两袋糖,一袋是84粒,一袋是20粒,每次从多的一袋里拿出8粒糖放到少的一袋里去,拿几次才能使两袋糖的粒数同样多。 6、小强、小清、小玲、小红四人中,小强不是最矮的,小红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强高,小玲不比大家高。 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子写出来。

小学数学最常见知识详解(附公式及例题)

小学数学最常见知识详解(附公式及例题) 题型一: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数量关系】 总量÷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或总量A÷(总量B÷份数B)=份数A 【解题思路】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买5支铅笔需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解:先求出一支铅笔多少钱——0.6÷5=0.12(元) 再求买16支铅笔需要多少钱——0.12×16=1.92(元) 综合算式:0.6÷5×16=0.12×16=1.92(元) 题型二: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先找出“总数量”,再根据已知条件解决问题的题型。所谓“总数量”可以指货物总价、几天的工作量、几亩地的总产量、几小时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 1份数量×份数=总量 总量÷一份数量=份数

【解题思路】先求出总数量,再解决问题。 【例】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剪裁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问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衣服?解:先求这批布总共多少米——3.2×791=2531.2(米) 再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2531.2÷2.8=904(套) 综合算式:3.2×791÷2.8=904(套) 题型三: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 【数量关系】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解题思路】简单题目直接套用上述公式,复杂题目变通后再套用公式。 【例】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解:直接套用公式—— 甲班人数=(98+6)÷2=52(人) 乙班人数=(98-6)÷2=46(人) 题型四:和倍问题

小学四年级奥数应用题讲解

小学四年级奥数应用题讲解 应用题(一) 专题简析: 这一周,我们来学习一些较复杂的典型问题,如平均数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往往需要通过适当的转化,使数量关系明朗化,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例1:甲、乙、丙三个公司到汽车制造厂订购了18辆汽车,按合同三个公司平均分配,付款时丙没有带钱,甲公司付出10的钱,乙公司付出8辆的钱,丙公司应付款90万元。甲、乙两公司应收回多少万元?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把18辆汽车平均分给三个公司,每个公司应得18÷3=6辆。丙公司6辆汽车付款90万元,每辆汽车应是90÷6=15万元。因为甲公司多付出10-6=4辆的钱,所以,甲公司应收回15×4=60万元;乙公司多付8-6=2辆的钱,应收回15×2=30万元。 练习一 1,甲、乙、丙三人一起买了12个面包平分着吃,甲拿出7个面包的钱,乙付了5个面包的钱,丙没有带钱。等吃完后一算,丙应该拿出4元钱。甲应收回多少钱? 2,王叔叔和李叔叔去江边钓钱,王叔叔钓了7条鱼,李叔叔钓了11条鱼。中午来了位游客,王叔叔和李叔叔把钓得的鱼烧熟后平均分成3份。餐后,游客付了6元钱给王叔叔和李叔叔两人。问:王叔叔和

李叔叔各应得多少元? 3,小华、小明和小强三人合用一些练习本,小华带来8本,小明带来7本,小强没有练习本,他付出了10元。小华应得几元钱? 例2:两个数的和是94,有人计算时将其中一个加数个位上的0漏掉了,结果算出的和是31。求这两个数。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正确算式中的一个加数是错误算式中的一个加数的10倍,即比它多9倍。而两个结果相差94-31=63,因此,误加上的数是63÷9=7,应该加的数是7×10=70,另一个加数为94-70=24,所以,这两个数分别是24和70。 练习二 1,楠楠和锋锋同算两数之和,楠楠得982,计算正确;锋锋得577,计算错误。锋锋算错的原因是将其中一个加数个位的0漏掉了。两个加数各是多少? 2,小龙和小虎同算两数之和。小龙得2467,计算正确;小虎得388,计算错误。小虎算错的原因是将其中一个加数十位和个位上的两个0漏掉了。两个加数各是多少? 3,小梅把6×(□+8)错看成6×□+8,她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 例3:学校三个兴趣小组共有学生180人,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比科技兴趣小组和美术兴趣小组人数的总和还多12人,科技兴趣小组的人数比美术兴趣小组多4人。三个兴趣小组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可求数学兴趣小组有(180+12)

重点小学奥数追及问题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追及问题 解决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在解决追及问题中,我们要抓住一个不变量,即追赶者所用时间与被追赶者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 【例1 150÷( 【例2】60 【例3】两辆汽车从A地到B地,第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4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63 千米,第一辆汽车先行2小时后,第二辆汽车才出发,问第二辆汽车出发后几小时追上第一辆汽车?【思路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第一辆汽车先行2小时后,第二辆汽车才出发, 画线段图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辆行2小时的路程为两车的路程差,即54×2=108(千米),两车相差108米,第二辆车去追第一辆车,第二辆车去追第一辆车,第二辆车每小时比第一辆车每多行63-54=9(千米),即为速度差,用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解:(1)两车路程差为:54×2=108(千米) (2)第二辆车追上所用时间:108÷(63-54)=12(小时) 答:第二辆车追上第一辆车所用的时间为12小时。 【小结】这道追及问题是不同时的,要先算出追及路程。 【及时练习】 1、哥哥和弟弟两人同时在一个学校上学,弟弟以每分钟80米的速度先去学校,3分钟后,哥哥骑车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也向学校骑去,那么哥哥几分钟追上弟弟? 2分钟出 发, 【例4】250跑1 8 【及时练习】 两名运动员在湖周围环形道上练习长跑,甲每分钟跑250米,乙每分钟跑20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45分钟甲追上乙,如果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遇? 【例5】在周长400米的圆的一条直径的两端,甲、乙两人分别以每分钟60米和50米的速度,同时同向出发,沿圆周行驶,问2小时内,甲追上乙多少次? 【分析与解】此题属于追及问题,首先明确路程差和速度差,开始甲、乙在圆径的两端,其路程差为圆周长的一半,400÷2=200(米),当甲追上乙后,如果再想追上乙必须比乙多行圆的一周的路

小学奥数排列组合常见题型及解题策略备选题

小学奥数排列组合常见题型及解题策略排列组合问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它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但题型多样,思路灵活,不易掌握,实践证明,掌握题型和解题方法,识别模式,熟练运用,是解决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谈一谈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一.可重复的排列求幂法:重复排列问题要区分两类元素:一类可以重复,另一类不能重 复,把不能重复的元素看作“客”,能重复的元素看作“店”, 则通过“住店法”可顺利解题,在这类问题使用住店处理的策 略中,关键是在正确判断哪个底数,哪个是指数 【例1】(1)有4名学生报名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竞赛,每人限报一科,有多少种不同的报名方法? (2)有4名学生参加争夺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冠军,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3)将3封不同的信投入4个不同的邮筒,则有多少种不同投法? 【解析】:(1)43(2)34(3)34 【例2】把6名实习生分配到7个车间实习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解析】:完成此事共分6步,第一步;将第一名实习生分配到车间有7种不同方案, 第二步:将第二名实习生分配到车间也有7种不同方案,依次类推,由分步计数原理知共有67种不同方案. 【例3】8名同学争夺3项冠军,获得冠军的可能性有()A、38 B、83 C、38A D、3 8 C 【解析】:冠军不能重复,但同一个学生可获得多项冠军,把8名学生看作8家“店”,3项冠军看作3个“客”,他们都可能住进任意一家“店”,每个“客”有8种可能,因此共有38种不同的结果。所以选A 二.相邻问题捆绑法:题目中规定相邻的几个元素捆绑成一个组,当作一个大元素参与排列. 【例1】,,,, A B C D E五人并排站成一排,如果,A B必须相邻且B在A的右边,那么不同的排法种数有 【解析】:把,A B视为一人,且B固定在A的右边,则本题相当于4人的全排列,4 424 A 种【例2】(2009四川卷理)3位男生和3位女生共6位同学站成一排,若男生甲不站两端,3

六奥数经典题难题集粹华杯赛难度—附详细解答

六年级奥数经典题、难题集粹(华杯赛难度)—附详细解答 一、工程问题 1.甲乙两个水管单独开,注满一池水,分别需要20小时,16小时.丙水管单独开,排一池水要10小时,若水池没水,同时打开甲乙两水管,5小时后,再打开排水管丙,问水池注满还是要多少小时? 解: 1/20+1/16=9/80表示甲乙的工作效率 9/80×5=45/80表示5小时后进水量 1-45/80=35/80表示还要的进水量 35/80÷(9/80-1/10)=35表示还要35小时注满 答:5小时后还要35小时就能将水池注满。 2.修一条水渠,单独修,甲队需要20天完成,乙队需要30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作,由于彼此施工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就要降低,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原来的五分之四,乙队工作效率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九。现在计划16天修完这条水渠,且要求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那么两队要合作几天? 解:由题意得,甲的工效为1/20,乙的工效为1/30,甲乙的合作工效为1/20*4/5+1/30*9/10=7/100,可知甲乙合作工效>甲的工效>乙的工效。 又因为,要求“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所以应该让做的快的甲多做,16天内实在来不及的才应该让甲乙合作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两队合作的天数尽可能少”。 设合作时间为x天,则甲独做时间为(16-x)天 1/20*(16-x)+7/100*x=1 x=10 答:甲乙最短合作10天 3.一件工作,甲、乙合做需4小时完成,乙、丙合做需5小时完成。现在先请甲、丙合做2小时后,余下的乙还需做6小时完成。乙单独做完这件工作要多少小时? 解: 由题意知,1/4表示甲乙合作1小时的工作量,1/5表示乙丙合作1小时的工作量 (1/4+1/5)×2=9/10表示甲做了2小时、乙做了4小时、丙做了2小时的工作量。 根据“甲、丙合做2小时后,余下的乙还需做6小时完成”可知甲做2小时、乙做6小时、丙做2小时一共的工作量为1。 所以1-9/10=1/10表示乙做6-4=2小时的工作量。 1/10÷2=1/20表示乙的工作效率。 1÷1/20=20小时表示乙单独完成需要20小时。 答:乙单独完成需要20小时。 4.一项工程,第一天甲做,第二天乙做,第三天甲做,第四天乙做,这样交替轮流做,那么恰好用整数天完工;如果第一天乙做,第二天甲做,第三天乙做,第四天甲做,这样交替轮流做,那么完工时间要比前一种多半天。已知乙单独做这项工程需17天完成,甲单独做这项工程要多少天完成? 解:由题意可知 1/甲+1/乙+1/甲+1/乙+……+1/甲=1

广东四会中学2017九年级奥数培训.三角形的“四心”-奥数精讲与测试(无答案)

知识点、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外心、内心、重心及垂心(以下简称“四心”)是新颁发的初中数学竞赛大纲特别加强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竞赛的热点。 1.外心 三角形三条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三角形的外心,即该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ABC 的外心通常用字母O 表示。它具有如下性质: (1)外心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就是外接圆的半径; (2)在△ABC 中,若∠A 是锐角,则∠BOC =2∠A ;若∠A 是钝角,则 ∠BOC =360°-2∠A . 2.内心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即是该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ABC 的内心一般用字母I 表示.它具有如下性质: (1)内心在△ABC 三边距离相等,这个相等的距离是△ABC 内切圆的半径; (2)若I 是△ABC 的内心,则 11190,90,90222 BIC A CIA B AIB C ∠=+∠∠=+∠∠=+∠; (3)若I 是△ABC 的内心,AI 延长线交△ABC 外接圆于D ,则有DI = DB =DC ,即D 为△BCI 的外心。 3.重心 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它具有如下性质: (1)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 (2)若G 是△ABC 的重点,则1 3 GBC GCA GAB ABC S S S S ????===; (3)重心是到三角形三顶点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点。 4.垂心 三角形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如图”,它具有如下性质: (1)图中有六组四点共圆(如A 、F 、H 、E ;A 、B 、D 、E 等)及三组(每组四个)相似直角三角形;特别的AH ·HD =BH ·HE =CH ·FH ; (2)垂心H 关于三边的对称点均在△ABC 的外接圆上; (3) H 、A 、B 、C 中任一点是另三点连成的三角形的垂心; (4) △ABC 的内接三角形(即顶点在△ABC 的边上)中,以垂足△DEF 的周长最短。 例题精讲 例1:如图,在△ABC 中,AB =AC ,延长CA 到P ,再延长AB 到Q ,使AP = BQ ,求证:△ABC 的外心O 与A 、P 、Q 四点共圆。 分析一 连结AO 、CO 、PO 、QO ,要证O 、A 、P 、Q 四点共圆,显然只要证∠P =∠Q .在△A QO 和△CPO 中,由AB =AC ,BQ =AP ,得AQ =CP ,又O 点是△ABC 的外心,故OA =OC ,∠OCP =∠OAC .由于等腰三角形的外心必在顶角的平分线上,所以∠OAC =∠OAQ .从而∠OCP =∠OAQ ,故△AQO ≌△CPO ,可得∠CPO =∠AQO .因此O 、A 、P 、Q 四点共圆。 分析二 O 是△ABC 的外心,作△ABC 的外接圆O ,并作OH ⊥AB 于H ,OG ⊥AC 于 G ,连结OP 、OQ (图略).易知OH =OG ,BH = AG ,从而 Rt △OQH ≌Rt △OPG ,于是∠P =∠Q ,故O 、P 、A 、Q 四点共圆。 例2:已知∠ACE =∠CDE = 90°,点B 在CE 上,CB = CD ,过A 、C 、D 三点的圆交AB 于点F (如图241),求证:F 是△CDE 的内心。 证明 连结DF 、DB 、CF ,则∠CDF =∠A =45°,∠EDF = 45°,即DF 是∠CDE 的平分线。 因为CD = CB ,所以∠CDB =∠CBD .又∠CDF = ∠CBF =45°,所以∠FDB =∠FBD ,所以DF =BF .又CF 为公共边,所以△DCF ≌△BCF ,所以∠DCF = ∠BCF ,即CF 为∠DCE 的平分线。因此F 为△CDE 的内心。 例3:如图,已知△ABC 的高AD 、BE 交于H ,△ABC 、△ABH 的外接圆分别为⊙O 与⊙1O ,求证:⊙O 与⊙1O 的半径相等。 证明 如图所示,过A 作⊙1O 和⊙O 的直径AP 、AQ ,连结PB 、QB ,则 ∠ABP =∠ABQ = 90°,故P 、B 、Q 三点共线。因为H 为△ABC 的垂心,所以D 、C 、E 、H 四点共圆,所以∠AHE =∠C .又∠C =∠Q ,所以∠AHE = ∠Q .因为A 、H 、B 、P 均在⊙1O 上,所以∠AHE =∠P ,所以∠P =∠Q ,所以AP = AQ .所以⊙O 与⊙1O 的半径相等。

2017小学数学奥数精讲第一讲速算与巧算练习3-副本分析

加减法巧算练习3 练习题 1、99999+9999+999+99+9 2、574-397 3、483+254-183 4、83+82+78+79+80+81+78+79+77+84 5、356+(644-178) 6、4521-(627+521) 7、1847-386-414 水平测试1 A 卷 一、填空题 1. 773+368+227=____________ 2. 10000-8927=__________

3. 582-(82-14)=__________ 4. 4941-268+28=__________ 5. 125×19×8=___________ 6. 11500÷2300=__________ 7. (20+8)×125=_________ 8. 22500÷(100÷4)=______________ 9. 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都增加26,则和增加__________ 10. 在减法算式中,被减数与减数都增加6,则差_________ 二、解答题 11. 计算:999+99+9+3 12. 计算:(24-15+37)+(26+63-35) 13. 计算:3572-675-325-472 14. 计算:56241×8÷24

15. 计算:125×16×25 16. 计算:375×823+177×375 17. 计算:1624÷29-1334÷29 B 卷 一、填空题 1. 34+47+53+66=___________ 2. 3000-99-9-999=__________ 3. 111000-(99998+9997)-996=__________ 4. 1028-(233-72)-67=______________ 5. 在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增加53,另一个加数减少27,则和是___________ 6. 161÷23+92÷23+115÷23=____________ 7. 27^2-23^2=__________

小学奥数常见问题总结

行程问题 一【知识点导航】 行程问题从运动形式上分可以分为五大类: 二【典例解析】 1. 直线上的相遇与追及 只要涉及到速度和、路程和的问题就应该用第一个公式,即使题目的背景是追及; 而只要涉及到速度差、路程差的问题就应该用第二个公式,即使题目的背景是相遇。 【例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每小时行56千米,乙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离两地中点32千米处相遇。问:东西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某重点中学2007年小升初考题) 【解析】本题表面上看是一个典型的相遇问题,其实里面暗藏了路程差的关系,就在条件"两车在离两地中点32千米处相遇"这句话中。 【变式】大客车和小轿车同地、同方向开出,大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84千米,大客车出发2小时后小轿车才出发,几小时后小轿车追上大客车? 【例2】两名游泳运动员在长为30米的游泳池里来回游泳,甲的速度是每秒游1米,乙的速度是每秒游0.6米,他们同时分别从游泳池的两端出发,来回共游了5分钟。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内两人共相遇多少次(某重点中学2006年小升初考题)

【解析】相遇次数与两人的路程和有关.如下图所示 【变式】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站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离A站有90千米,然后各自按原速继续行驶,分别到达对方出发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A站的距离占AB两站全长的65%。求AB两站的距离。 2.火车过人、过桥与错车问题 在火车问题中,速度和时间并没有什么需要特殊处理的地方,特殊的地方是路程。因为此时的路程不仅与火车前进的距离有关,还与火车长、隧道长、桥长这些物体长度相关。就拿火车过桥来说,如果题目考察的是火车过桥的整个过程,那么就应该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下桥"结束,对应的路程就等于"车长桥长";如果题目考察的是火车停留在桥上的过程,那就应该从"车尾上桥"到"车头下桥"结束。对应的路程就应该是"火车车长桥长".具体如下所示: 【例3】一列客车通过250米长的隧道用25秒,通过210米长的隧道用23秒。已知在客车的前方有一列行驶方向与它相同的货车,车身长为320米,速度每秒17米。求列车与货车从相遇到离开所用的时间。(仁华学校2005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本题包含了两个基本类型的火车问题,一是火车过隧道问题,二是火车错车问题。而这两者之间最关键的是第一个过程的分析,分析方法就是前面所说的四大方法中的第三点——"利用和差倍分关系进行对比分析":250米的隧道比210米的隧道多40米,从而使得客车通过前者的时间比后者多了秒,由此即可得出客车的速度。有了客车速度,再求客车长度以及错车时间就非常容易了。 【变式】列车通过一座长2700米的大桥,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了3分钟。已知列车的速度是每分钟1000米,列车车身长多少米? 3.多个对象间的行程问题 虽然这类问题涉及的对象至少有三个,但在实际分析时不会同时分析三、四个对象,而是把这些对象两两进行对比。因此,求解这类行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将某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与其它对象有关的结论。 【例4】有甲、乙、丙3人,甲每分钟走100米,乙每分钟走80米,丙每分钟走75米。现在甲从东村,乙、丙两人从西村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甲与乙相遇6分钟后,甲又与丙相遇。那么,东、西两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2008"港澳数学奥林匹克公开赛"试题) 【解析】本题最关键的一段路程,就是甲、乙相遇之后6分钟内,甲、乙两人的路程和。这

(完整word版)奥数小学三年级精讲与测试_第4讲_植树问题

第4讲植树问题 知识点、重点、难点 以植树为内容,研究植树的棵树、棵与棵之间的距离(棵距)和需要植树的总长度(总长)等数量间关系的问题,称为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在生活中很有实际运用价值,其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要点是: 1.植树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每段距离×段数=总距离. 2.在直线上植树要根据以下几种情况,弄清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 (1)在一段距离中,两端都植树,棵数=段数+1; (2)在一段距离中,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段数-1; (3)在一段距离中,一端不植树,棵数=段数. 3.在封闭曲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例题精讲: 例1 有一条长10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树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分析:先将全长1000米的公路每25米分成一段,一共分成多少段?种树的总棵树和分成的段数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 解1000÷25+1=41(棵). 答:一共需要准备41棵树苗. 例2 公路的一旁每隔40米有木电杆一根(两端都有).共121根.现改为水泥电杆51根(包括两端),求两根相邻水泥电杆之间的距离. 分析:公路全长为40×(121-1) 解40×(121-1)÷(51-1)=40×120÷50=96(米). 答:两根相邻水泥杆之间的距离是96米. 例3 两幢大楼相隔115米,在其间以等距离的要求埋设22根电杆,从第1根到第15根电杆之间相隔多少米? 分析:在相距115米的两幢大楼之间埋设电杆,是两端都不埋电杆的情况,115米应该分成22+1=23段,那么每段长是115÷23=5米,而第1根到第15根电杆间有15-1=14段,所以第1根到第15根电杆之间相隔(5×14)米. 解115÷(22+1)×(15-1)=115÷23×14=70(米) 答:从第1根到第15根之间相隔70米. 例4 工程队打算在长96米,宽36米的长方形工地的四周打水泥桩,要求四角各打一根,并且每相邻两根的距离是4米,共要打水泥桩多少根? 分析:先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是(96+36)×2=264米,每4米打一根桩,因为是沿着长方形四周打桩,所以段数和根数相等,可用264÷4来计算. 解 (96+36)×2÷4=132×2÷4=66(根). 答:共要打水泥桩66根. 例 5 一个圆形水库,周长是2430米,每隔9米种柳树一棵.又在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每3米种杨树1棵,要种杨树多少棵? 分析:沿着封闭的圆形水库四周植树,段数与棵数相等,沿着2430米的四周,每隔9米种柳树一棵,共可种2430÷9=270棵,也就是把水库四周平分成270段.又在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每隔3米种杨树一棵,每段可种9÷3-1=2棵,总共可种杨树2×270=540棵. 解 (9÷3-1)×(2430÷9)=2×270=540(棵) 答:水库四周要种杨树540棵. 例 6 红星小学有125人参加运动会的入场式,他们每5人为一行,前后两行的距离为2米,主席台长32米.他们以每分钟40米的速度通过主席台,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这是一道与植树问题有关的应用题.利用"有125人,每5人为一行"可求出一共有125÷5=25行,行数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棵数,"前后两行距离是2米"相当于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这样可求出队伍的长度是2×(25-1)米.再加上主席台的长度,就是队伍所要走的距离.用队伍所要走的距离,除以队伍行走的速度,可求出所需行走的时间了. 解 [2×(125÷5-1)+32]÷40=[2×24+32]÷40=80÷40=2(分钟). 答:队伍通过主席台要2分钟.

小学奥数各种题型基本公式

一.和差: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二.和倍: 和÷(倍数和)=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三.差倍: 差÷(倍数差)=1倍数 1倍数×倍数=几倍数 互相给:和不变,给×2=差 四.年龄问题 几年前=小年龄-(大年龄-小年龄)÷(倍数-1) 几年后=(大年龄-小年龄)÷(倍数-1)-小年龄 五.鸡兔同笼 普通鸡兔:腿数÷2-头数=兔子数 (高价×总物-原钱数)÷(高价-低价)=低价物(原钱数-低价×总物)÷(高价-低价)=高价物(高价×总物-原钱数)÷(高价+低价)=错题数

(原钱数+低价×总物)÷(高价+低价)=对题数(高价×总物±差的数)÷(高价+低价)=低价物(高价多就减,少就加) 六.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差=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差=份数 份数×每份数+盈=总数 份数×每份数-亏=总数 七.行程问题 路程=s 速度=v 时间=t 基本:v×t=s s÷v=t s÷t=v 比例关系:V×T=S 等号两边成正比,等号左边成反比相遇: (V1+V2)×t=s S÷(v1+v2)=t s÷t=v1+v2 s÷t-v1=v2 追击: (V1-V2)×t=s S÷(v1-v2)=t s÷t=v1-v2 s÷t+v2=v1 v1= S÷t- v2 多次相遇:

二次相遇共走三个全程, n次相遇共走2n-1个全程。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基本版:总时间=总路程÷总时间 分数版:V平=2÷(1/V平+1/V回) V回==1÷(2/V平-1/V去) 八.等差数列 (首项+尾项)×项数÷2=和 中间项×项数=和 (尾项-首项)÷公差+1=项数 首项+公差×(项数-1)=尾项 尾项-公差×(项数-1)=首项 九.方阵问题 实心方阵: 每边数×每边数=总数 (每边数-1)×4=每层数 每层数÷4+1=每边数 (半层数+1)÷2=外边长 (半层数-1)÷2=内边长 空心方阵: 大实心方阵数-小实心方阵数=总数

小学奥数九大经典题型精讲

(一)行程问题三大类 1、倍数类(以“行”定比) 例:甲、乙两车同时从A 地去B 地。甲行全程的一半时,乙离B 地还有54km 。当甲到达B 地时,乙已经行了全程的80%。求A 、B 两地的路程是( )km 。 解析:首先可以列出一个关系: 甲行一半( 2 1 ), 乙行 ? 甲行全程(1 ), 乙行 80% 由上、下来看,甲行全程是行一半的2倍,同理在相同时间内,乙行的路程也应该是2倍关系,可得?=80%÷2=40%,则剩1-40%=60%,全程为54÷60%=90km 。 2、行程问题正反比类(往返、相遇、追及) 例:王师傅用3.2 小时在家和工厂之间往返了一次,去时每小时25 千米,返回时减速5 2 ,求他家到工厂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往返类问题属于路程不变,首先能确定时间与速度的反比关系,并且依据题目能得出:去和回的速度比为5:(5-2)=5:3,依据反比得出去和回的时间比为3份:5份。 路程 =速度×时间 去: 不变 5 3份 回: 不变 3 5份 1份=3.2÷(3+5)=0.4(时) 去的时间为:3×0.4=1.2(时) 路程:25×1.2=30(千米) 3、行程问题份数类(一个到,一个未到) 例:甲、乙两人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行,甲又用了3小时到达B 地,此时乙离A 地还有18千米。问: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

甲5时乙5时 A B 乙3时甲3时 ①从后段路程来看,甲3时走的路程与乙5时走的路程一样,依据反比关系得甲速与乙速之比为5:3, ②再从整体考虑,当甲走完全程5份的路程时,乙走完3份的路程。则B离A地距离为5-3=2份,1份=18÷2=9km,全程为5×9=45km。 注:此类未变速问题可用一个小公式解决问题→路程=剩余路÷(大数-小数)×大数,如上题可直接列式为18÷(5-3)×5=45km,特别提醒,这种解法只限于未变速情况。 (二)盈亏问题三大类 盈亏问题有三类,分别是盈亏问题,假设法问题,牛吃草问题。三类问题本属独立问题,但解法大同小异,下面就三类问题的解题方式来区分异同,方便大家更好掌握三类问题。 首先确定一个关系→找差量:说法相同用“-”,说法不同用“+” 1、盈亏问题 例:四年级二班少先队员参加学校搬砖劳动。如果每人搬4块砖,还剩7块;如果每人搬5块,则少2块砖。这个班少先队有几个人?要搬的砖共有多少块? 解析:①找2个差量:盈亏差=7+2=9块,分配差=5-4=1块 ②盈亏差÷分配差=每后面的字 9 ÷ 1 =9(人) ③以两句话算总量:一句:4×9+7=43块

716.奇数和偶数-奥数精讲和测试7年级1116

例1.在1、2、3、?、2007中的每个数前面任意添上一个正号或负号,试 判断它们的代数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例2.1、2、3、?98共98个自然数中,能够表示成两整数的和与这两整数的差的积的数的个数有多少个? 例3.将图中的圆圈任意涂上红色或蓝色,问有无可能使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红圈数都是奇数?说明理由。 例4.在6张纸片的正面分别写上整数1、2、3、4、5、6。打乱次序后将纸片翻过来,在它们的反面也随意分别写上1~6这六个整数。然后计算每张纸片正面与反面所写数字之差的绝对值,得出6个数,证明:所得的六个数中至少有两个是相同的。例5.设1、2、3、…、9的任一排列的a1、a2、…、a9,求证:(a l?1)(a2?2)…(a9?9)是一个偶数。 例6.有n个数x1、x2、…、x n,它们中的每一个数或者为1,或者为?1。如果x1x2+x2x3+?+x n?1x n+x n x1=0,求证:n是4的倍数。 例7.设a、b是正整数,且满足关系式 (11111+a)(11111?b)=123456789,求证:a?b是4的倍数。

A卷 一、填空题 01.三个质数之和为86,三个质数是______________。 02.已知三个整数a、b、c的和为奇数,(a+b+c)(a+b?c)一定是_______数(填奇或偶)。 03.三个不同的质数m、n、p满足m+n=p,mnp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04.摆渡船往返于江的两岸,若最初从北岸开始,若干次后又回到北岸,那么船过江的次数是_________(奇数或偶数)。若从北岸出发过江2003次后停在_______ (南或北)岸。 05.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85,其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最小的数是_______。 06.如图1是一张靶纸,靶纸上的1、3、5、7、9表示 射中该靶区的分数。甲说:“我打了六枪,每枪都中靶 得分,共得了27分”;乙说:“我打了3枪,每枪都中 靶得分,共得了27分。”已知甲、乙两人只有一人说的 是真话,说假话的是_______。 07.前100个正偶数之和等于_________。 08.200个正整数,它们的和是5000。在这些数里奇数的个数比偶数多,偶数最多有_________个。 09.5个连续奇数之和的绝对值的最小值为_________。10.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这两个质数是_________。 二、解答题 11.设x1、x2、?、x2006中每个数取+1或?1,求证:x1+2x2+3x3+?+2006x2006 ≠0。 12.在桌子上放着四个杯子,杯口都朝上,每次翻动三个杯子,能否翻动若干次后,将杯子口全部朝下?若杯子有五个,每次翻动四个杯子,其他条件不变,情况又如何? B卷 一、填空题

整理奥数-小学四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速算与巧算 1、9+99+999+9999+99999= 2、199999+19999+1999+199+19= 3、(1+3+5+...+1989)-(2+4+6+ (1988) = 4、389+387+383+385+384+386+388= 5、(4942+4943+4938+4939+4941+4943)÷6=时间: 钢笔的价格 1、对任意一个自然数进行变换:如果这个数是奇数,则加上99;如果这个数是偶数,则除以2。现在对300连续作这种变换,能否经过若干次变换出现100?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店进了一批钢笔,用零售价10元卖出20支与用零售价11元卖出15支的利润相同。那么每支钢笔的进货价是多少元?妙算应用题 1、黑板上有5和7两个数。现在规定操作:将黑板上的任意两个数相加的和写在黑板上。问:经过若干次操作后,黑板上能否出现23?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河堤上有一排树共100棵,从左往右数第78棵起往右都是一班种的,从右往左数第67棵起往左都是三班种的,其余都是二班种的,那么二班种了多少棵? 时间: 和差倍 果园里有梨树、桃树、核桃树共526棵,梨树比桃树的2倍多24棵,核桃树比桃树少18棵.求梨树、桃树及核桃树各有多少棵? 填竖式 1、在□中填入适当的数字,使乘法竖式成立。 2、在□中填入适当的数字,使除法竖式成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奥数精讲与测试 方阵问题

三年级奥数精讲与测试方阵问题 【基本知识点】 概念:横着的排叫行;竖着的排叫列。行数与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这种图形叫方队,也叫方阵。 特点:1、方阵无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就少2. 2、每边人(或物)数和四周人(或物)数的关系: 四周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1] ×4 每边人(或物)数=四周人(或物)数÷4+1 3、整个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 【例题】 1、有一个正方形操场,每边都载17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多少棵?答案:64 2、某校四年级的同学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的人数为80人,问最外一层每边上有多少人?,这个方阵共有四年级学生多少人?答案:441 3、妈妈用围棋子围成一个三层空心方阵,最外一层每边有围棋子16个,妈妈摆这个方阵共用了多少个围棋子?答案;156 4、一堆围棋子,排成一个实心方阵,后来又添进21只棋子,使横竖各增加一排,成为一个新的实心方阵,求原来实心方阵用了多少只棋子?答案:100 5、有一堆棋子排成实心方阵多余3只,如果纵、横各增加一排,则缺8只,问一共有棋子多少?答案:;8

1、用棋子排成一个正方形,共排成9排,每排9个,排成这个正方形共用__81枚棋子。 2、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个角上都栽一棵树,如果每边栽6棵,四边一共栽20__课树。 3、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个角上都栽1棵树,四边一共栽24 棵树,每边栽_7_棵树。 4、在大楼的正方形场地的四边竖电线杆,四个角上都是一根,一共竖28根,则场地的每 边竖8__根。 5、方阵每边的实物数量_相等_,相邻两层每边实物数量相差_2_,相邻两层实物数量 相差_8_。 6、小明用棋子排成一个五层空心方阵,外层每边有15个棋子,这个空心方阵用有棋子_ _个。200 7、向阳小学有576名学生,进行列队训练,若排成三层空心方阵,这个方阵的最外层有_ _人。51 8、新华小学四年级学生排成一个实心方阵,还多9人,如果横竖各增加一排,成为大一点 的实心方阵,又差24人,求四年级学生共有多少人?256

小学经典奥数题50道

小学经典奥数题50道 1、已知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10倍,又知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多288元,一张桌 子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2、3箱苹果重45千克,一箱梨比一箱苹果多5千克,3箱梨重多少千克? 3、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相遇,甲比乙速度快, 甲每小时比乙快多少千米? 4、李军的张强付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铅笔,李军要了13支,张强要了7支,李军又给 张强0.6元钱。每支铅笔多少钱?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 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要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两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6、学校组织两个课外兴趣小组去郊外活动。第一小组每小时走4.5千米,第二小组每小时 走3.5千米。两组同时出发1小时后,第一小组停下来参观一个果园,用了1小时,再去追第二小组。多长时间能追上第二小组? 7、有甲乙两个仓库,每个仓库平均储存粮食32.5吨。甲仓库的储存吨数比乙仓库的4倍 少5吨。甲、乙两仓各储存粮食多少吨? 8、甲、乙两队共同修一条长400米的公路,甲队从东往西修4天,乙队从西往东修5天, 正好修完,甲队比乙队每天多修10米。甲、乙两队每天共修多少米? 9、学校买来6张桌子和5把椅子共付455元,已知每张桌子比每把椅子贵30元,桌子和 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10、一列火车和一列慢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75千米,慢车每 小时行65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行了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1、某玻璃厂托运玻璃250箱,合同规定每箱运费20元,如果损坏一箱,不但不付运费还要赔偿100元。运后结算时,共付运费4400元。问:托运中损坏了多少箱玻璃? 12、五年级一中队和二中队要到距学校20千米的地方去春游,第一中队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第二中队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第一中队先出发2小时后,第二中队再出发,第二中队出发后几小时才能遇上一中队? 13、某厂运来一堆煤,如果每天烧1500千克,比计划提前一天烧完,如果每天烧1000千克,将比计划多烧一天。这堆煤有多少千克? 14、妈妈让小红去商店买5支铅笔和8个练习本,按价钱给小红3.8元钱。如果小红却买了8支铅笔和5本练习本,找回0.45元。求一支铅笔多少元? 15、学校组织外出参观,参加的师生一共360人。一辆大客车比一辆卡车多载10人,6辆大客车和8辆卡车车载的人数相等。都乘卡车需要几辆?都乘大客车需要要几辆?16、某筑路队承担了修一条公路的任务,原计划每天修720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80米,这样实际修的差1200米就能提前3天完成。这条公路全长多少? 17、某鞋厂生产1800双鞋,把这些鞋分别装入12个纸箱和4个木箱。如果3个纸箱加2个木箱装的鞋同样多。每个纸箱和每个木箱各装鞋多少双?

小学奥数 归一问题 精选练习例题 含答案解析(附知识点拨及考点)

本讲主要学习归一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归一问题的类型,以及解决归一问题的一般方法,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关系式,并会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一些实际问题中. 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是一类典型应用题,这类问题是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个单位的数值(单一量)之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解的问题,解答归一问题的方法叫做归一法。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求总量的,求出一个单位量之后,然后利用乘法求出结果,这种问题叫做正归一问题(也称正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几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另一种是求份数的,求出一个单位量后,再用包含除法求出所求的结果,这类问题叫做反归一问题(也称反归一)。如:修路队6小时修路180千米,照这样,修路240千米需几小时?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一共包含多少个单位数量? 正、反归一问题的相同点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问题是求几个单一量是多少,反归一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 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 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有的问题一次归一不能解决,需要两次归一或与倍比相结合才能解决。 归一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份数 (正归一) 份数=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 (反归一) 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 =总工作量÷份数 模块一、简单的归一问题 【例 1】 某人步行,3小时行15千米,7小时行多少千米? 【考点】简单的归一问题 【难度】1星 【题型】解答 【解析】 153735÷?=(千米) 。 答:7小时行35千米。 【答案】35 【巩固】 一艘轮船4小时航行10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继续航行270千米,共需多少小时? 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归一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